2020-2021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高考作文写作讲解:让议论文有“据”可依可用、议论文写深刻八法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年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智贤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考试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如皋市、丹阳市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徐州一中、兴化中学高三(上)第二次适应性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中学高二(上)调研语文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江苏省泰州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语文试题
2020-2021学年江苏省镇江市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项羽何以输给刘邦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
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 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
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
(1)“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
B.项羽的能力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而刘邦只喜欢酒色。
C.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D.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不计利害地把它表现出来。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项羽何以输给刘邦”这一话题,结合刘邦、项羽的所作所为,联系史实,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论述。
B.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
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文章由此对项羽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本色英雄失败的反思。
D.作者认为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3)项羽入咸阳后说“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
B.这句话充分反映出项羽不听旁人劝告只求衣锦还乡的心理。
C.通过项羽说的这句话,与刘邦相比,更显示出他的目光短浅。
D.这句话表现了项羽在胜利面前的那种得意狂妄,这也是他输给刘邦的原因之一。
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我国的月球探测工程已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16个重大专项之一。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月球探测工程将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满足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需求为目的,把推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需求放在首位,力求发挥更大的作用。
依据分步实施、不断跨越的原则,经过10年酝酿,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探月工程决定分为“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绕”,即自2004﹣2007年实施嫦娥1号绕月探测工程,发射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首次绕月飞行。
第二阶段为“落”,即自2007﹣2012年研制和发射月球软着陆器,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俗称月球车),在着陆器落区附近进行就位探测。这一阶段将主要突破在地外天体上实施软着陆技术和自动巡视勘测技术。
第三阶段为“回”,即自2012﹣2020年发射月球采样返回器,软着陆在月球表面特定区域,并进行分析采样,然后将月球样品带回地球,在地面上对样品进行详细研究,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预计2017年前后发射一颗可以返回的月球软着陆器。
(摘编自平树《中国探月工程大写意》,《中国航天》2007年第11期)
材料二 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嫦娥四号探测器后续将经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最终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月球背面就位探测及巡视探测,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
嫦娥四号任务的工程目标,一是研制、发射月球中继通信卫星,实现国际首次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测控及中继通信;二是研制、发射月球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嫦娥四号的科学任务主要是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试验性开展月球背面中子辐射剂量、中性原子等月球环境探测研究。
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
嫦娥四号任务于2016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包括中继星和探测器两次任务。“鹊桥”中继星于2018年5月21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进入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目前状态正常。
(摘编自冯华、蔡金曼《探月工程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人民日报》2018年12月9日)
材料三 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1月5日报道:中国发展“太空丝绸之路”,登月标志着扩张进入新时代。
中国一枚航天器本周成功从月球背面传回信号,充满自豪的国家媒体迅速称此为中华民族迈出的“一大步”。这是对冷战时期太空竞赛获胜者阿姆斯特朗话语的刻意重复,也带有明显的警告意味:中国正迅速成为全球太空强国,应更加受到尊重。
自2013年开始建设耗资巨大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网络以来,中国并不仅限于在全球开展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还投资兴建了遍布全球的太空网络,中国国家航天局在澳大利亚、基里巴斯、智利、瑞典、纳米比亚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地面站。据信,中国还在肯尼亚和委内瑞拉兴建了其他设施。
类似登月这样令人膜拜的成就提醒人们,中国正在迅速赶超西方。华盛顿传统基金会专家成斌认为,中国正在投资大型太空项目,这反映出中国已成为美国真正的对手。他说:“中国载人登月只是时间问题,而非是否可能的问题,这将产生巨大的心理影响。”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9年1月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月球探测工程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性科技工程,其基本理念是服从和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B.中继通信指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鹊桥”中继星实现的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全方位、高质量通信。
C.嫦娥四号任务包括“鹊桥”中继星和嫦娥四号探测器的发射、运行,是中国探月工程的阶段性任务,201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
D.“鹊桥”中继星是一颗由长征四号丙遥二十七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通信卫星,在环地月拉格朗日L2点使命轨道运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绕”“落”“回”三个发展阶段及探测器“嫦娥”的按序命名,清楚地表明中国的探月工程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宏伟的系统工程。
B.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任务是首次在月球背面开展各项探测、巡视等研究工作,完成这项工作对中国航天界的科学家来说是一次挑战。
C.为顺利实施“太空丝绸之路”计划、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邀请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等四个国家共同完成嫦娥四号任务。
D.用“鹊桥”“嫦娥”等命名探月工程中的卫星及探测器,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传说,这也体现出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
(3)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载人登月只是时间问题”的依据。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
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l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山紧张的气氛。
B.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C.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乙)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B.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C.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D.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作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
B.百工,是中国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D.“君子”广见于先秦典籍,被孔子赋子了道德的含义,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劝学》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用比喻论证。
B.韩愈不顾流俗,直指师道不复的时弊,作有《师说》,振兴儒学,充满了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C.《师说》以圣人孔子的实践为例,正面论述了正确的择师观。在从师而学方面,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D.从《劝学》全文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汉水伤稼(并序)
(唐)许浑
此郡虽自夏无雨,江边多穑,油然可观。秋八月,天清日朗,汉水泛滥,人实为灾。轸念疲羸,因赋四韵。
西北楼开四望通,残霞成绮月悬弓。
江村夜涨浮天水,泽国秋生动地风。
高下绿苗千顷尽,新陈红粟万廒空。
才微分薄忧何益,却欲回心学钓翁。
【注】《汉水伤稼》所写的是某年秋八月诗人在郢州(汉水北岸)任刺史经历的一次严重水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出了汉水泛滥前“天清日朗”,一点迹象也没有,加之“自夏无雨”,故人们放松警惕,毫无思想准备。
B.一夜之间,连天无际的洪水把郢州变成一片泽国,绿苗淹没殆尽,粮食转眼成空,损失惨重。
C.诗歌颔联和颈联运用夸张手法,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准确写出了汉水之大、来势之猛。
D.整首诗对仗工整,风格苍凉悲壮,诗人运用现实主义笔法十分逼真地描摹了一幅汉水伤稼图。
(2)尾联包含了哪些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一诗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落叶和长江气势的诗句是: , 。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渴望得到人才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记得小时候,家中墙上挂着一幅工笔小楷写的条幅:“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虽不能全部领会其中的意思,但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一直能诵记在心。虽然治家之道对一个______的少年来说未免遥远了些,但其中一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却足以警示我一辈子。
家训只是古代家书的一种形式。更多的古代家书则晓之以理,______,劝诫子孙为人处世之道,治家守业之理,做一个符合儒家伦理规范的谦谦君子。父辈们总是用丰富的生活阅历、历尽沧桑的人生经验、伟岸正直的道德人格来教育自家子孙,但不经意中,家书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即使是今日翻开阅读,仍觉熠熠生辉。( )沈从文的结发妻子张兆和曾因二人的家书而感喟:我应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柳亚子在写给夫人郑佩宜的信中,从饮食起居到锅碗瓢盆,______,一一过问,其情深切,感人至深。
家书因其亲切自然而更能贴近读者的心灵,其对______的平常生活的描述与记录更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家书里的文字是那么灵动而饱含深情。随意走进一个章节,家书里的情节都是那么生动感人;随意从一个章节出发,都可以轻松地“链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场景中来。
对一个家来说,家书是一条纽带;对我来说,家书就是一处磁场,磁心所在是我阅读的方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少不更事 | 侃侃而谈 | 一视同仁 | 衣食住行 |
B.羽毛未丰 | 娓娓道来 | 一视同仁 | 布帛菽粟 |
C.少不更事 | 娓娓道来 | 事无巨细 | 衣食住行 |
D.羽毛未丰 | 侃侃而谈 | 事无巨细 | 布帛菽粟 |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
B.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硕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C.家书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穿越了千年的时空。
D.家书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丰富了民族文化的收藏,成为所有子孙后代的一笔公共财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书中蕴含的真情十分打动人心,就像家书的教益让人称颂和受益。
B.家书的教益固然让人称颂和受益,其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C.让人称颂和受益的是家书的教益,而家书蕴含的真情却也一样打动人心。
D.家书中蕴含的真情能够打动人心,其中的教益更是让人称颂和受益。
8.(6分)下面是某市公安机关一则公告的部分文字,其中有四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本市公安机关警告广大市民:踏青活动要尽量避免进入市区沿江地段人员相对集中的区域;如果进入市区沿江地段踏青,要服从执勤民警的命令和引导,设若遇到突发情况,请赶紧向民警求助;另外,建议老年人和未成年人慎重参加踏青活动,防止因人多出现意外。
9.(5分)根据下文内容,概括沙漠地区的特点。(包括标点不超过25个字)
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日光的照射特别强烈。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3000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1500小时,华北地区也不过2500小时。日光可以用来发电、取暖、做饭、煮水、做饭。沙漠湖水含盐,日光使水蒸发,可以取得蒸馏水和盐。把日光变为热能和电能的最良好的工具是半导体,估计将来有可能在沙漠里用便宜的半导体做屋顶,人住在里边冬天不冷,夏天不热。
四、写作(60分)
10.(60分)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生活中有多种多样的旅行。不同的旅行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的旅行目的,拥有不同的旅行意义。可以独自旅行,或者结伴而行;可以行走游,或者骑单车游;可以先计划后出行,或者说走就走,随心漫游……
旅行,增长见闻,丰富阅历;旅行,远离日常,对话自我;旅行,思考人生,认识世界。
2020-2021学年江苏省镇江市正兴学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解答】(1)D.选项内容是作者的观点,不属于对让人不可思议原因的理解。故选D。
(2)C.“作者认为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鲁莽骄横”于文无据。故选C。
(3)A.“这句话显示出在待人方面……项羽气量狭窄”错误,这句话没有显示出项羽在“待人方面”的缺点,选项说法无依据。故选A。
答案:
(1)D
(2)C
(3)A
2.【解答】(1)B.结合文本内容“并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分析可知,原文只是“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因此,“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全方位、高质量通信”错。故选B。
(2)C.结合材料二内容“为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开放共享,嫦娥四号任务中,与荷兰、德国、瑞典、沙特开展了4项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搭载了3项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国内高校研制的科学技术试验项目”分析可知,邀请荷兰、德国、瑞典、沙特等四家仅仅是“科学载荷方面的国际合作”,因此“共同完成”错。结合材料三,要注意的是它是“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属于外媒报道,不代表中国官方,所以,中国“太空丝绸之路”计划一说不成立,中国无“太空丝绸之路”计划。故选C。
(3)①探月工程各阶段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②国家战略层面的政策支持,提供了物质保障;③遍布全球的地面站,提供了设施保障;④广泛的国际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
3.【解答】(1)B.“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错,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一节作铺垫。故选B。
(2)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捕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
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
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
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3)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
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时不动声色,成功又会喜形于色。
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捕写,歌颂了抗联将十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
艺术效果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二、古代诗文阅读
4.【解答】(1)D.第一处“也”句末助词,表判断,其后断句,排除A、B;“必”为副词,修饰“择”,其后不可断,排除C.句子翻译为:它的本质不是不美好,是(污水)浸泡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2)C.“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不正确,“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的六种经书:《诗》《书》《易》《礼》《春秋》《乐》。
(3)C.“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郯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不正确,孔子曾向郯子请教官职名称的由来,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知识。
(4)①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尘土,向下喝泉水,因为心思专一。
参考译文:
《师说》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劝学》
(甲)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
(乙)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作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嫩芦苇的花穗上,风一吹苇穗折断,鸟窝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兰槐的根)浸入污水中,君子就不靠近它,平民百姓就不佩带它了。它的本质不是不美好,是(污水)浸泡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5.【解答】(1)C.“从直接描写的角度”不正确,应是“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角度”。
(2)①“忧何益”,表达了作者对水灾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感到十分担忧、同情;
②“才微分薄”,表达了作者为自己面对现实无能为力而深感自责与无奈;
③“却欲回心学钓翁”,表达了作者想要辞官归隐的想法。
参考译文:
西北高楼的大门敞开能望见四面八方,残留的云霞如丝般笼罩在似弓的月旁。
入夜暴雨倾盆洪水铺天盖地席卷而来,风雨交加远近村庄旋即陷入一片汪洋。
山上山下千顷庄稼就顷刻间付诸东流,仓里新收与旧存的粮食都被洗劫一空。
我身份卑微不能造福百姓忧愁也没用,不如归隐田园去做不问世事的钓鱼翁。
6.【解答】故答案为: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重点字:萧)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重点字:眉)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重点字:豪)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重点字:衿)
三、语言文字运
7.【解答】(1)少不更事:指人年纪轻轻,经历的事不多,缺少经验。羽毛未丰:比喻还没有成熟,还没有成长壮大。句中指自己对“治家之道”不了解,缺少经验,选用“少不更事”;
娓娓道来:连续不断不停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侃侃而谈:形容人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说话。句中是指对子孙进行劝解,无“理直气壮”之意,选用“娓娓道来”;
事无巨细:事情不分大小,都同样对待。一视同仁:同样对待,不分亲疏厚薄,多用于人。句中是指“事”,选用“事无巨细”;
衣食住行:泛指穿衣、吃饭、居住、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布帛菽粟:比喻不能缺少的东西。此处用来修饰“平常生活”,选用“衣食住行”。
故选:C。
(2)该句有两处错误。一是词语搭配不当,“丰硕”与“收藏”搭配不当,可将“丰硕”改为“丰富”,据此可排除A、B。二是语序不当,按照从古至今、再向未来的时间顺序,应为“穿越了……,丰富了……,成为……”排除C。
故选:D。
(3)根据语境,括号上文侧重家书之“理”,下文侧重家书之“情”,故先说其“理”,再言其“情”,由此可以排除A、D。比较B、C两项,B项前一分句说“家书的教益”,后一分句接着说家书“蕴含的真情”,句式整齐。
故选:B。
答案:
(1)C
(2)D
(3)B
8.
①“警告”改为“敬告”或“提醒”,
②“命令”改为“指挥”,
③“设若”改为“如果”,
④“赶紧”改为“及时”。
9.
空气干燥,日照强烈,日照时间长,日光用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