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三分”作文法典例
”一总三分”作文法典例
读懂“和音”
作者:焦翔、于景浩
面对疫情挑战,人民日报国际部出品“和音”栏目已推出30余篇“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系列评论,篇篇全网置顶,舆论反响热烈,为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敲响了和平、合作、和谐的“黄钟大吕”,传递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推进抗疫国际合作的中国之音,开创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新纪元。(“和音”文章反响热烈及原因。)
“和音”开栏于2019年11月5日,从一个年轻的栏目快速成长为舆论场上新的风向标,让人不禁想探寻它的成功密码。(表明写作目的:探寻成功密码。)
读懂“和音“,首先要读懂它诞生的特殊历史环境(作者从怎么样的角度设立分论点。分论点1)。2019年,世界形势处于百年变局关键时期。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特别是美国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从现有国际秩序的缔造者变成破坏者,引发了关于“世界已进入一个‘失序时代’”的担忧与迷茫(从国际形势角度说明)。
深处大变局的洪流之中,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一年,中国稳妥应对中美经贸摩擦,成功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第二届进博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取得突破性进展,坚定维护全球共同开放的大局。首篇“和音”文章“迎五洲客计天下利”在第二届进博会开幕当天推出,唱响中国与世界发展光明论。面对西方鼓噪“文明优越”“文明冲突”“文明终结”的嘈杂之音,面对“世界失序”的悲观论调,人们更愿意倾听“和音”里来自东方、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和谐之音”(从中国角色的角度阐述原因)。
读懂“和音”,就是要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内涵(分论点2)。“和”文化贯穿于中国文化的始终,《尚书》里有“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精神;《道德经》里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的辩证思维;管子也说,畜养之道,人民和合,国家和谐……“和”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概念,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智慧源泉和思想坐标。(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抓住“和”的内涵、哲学思想。)
“和”文化中对于国与国关系的论述尤为精深。“万国咸宁”“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兼爱非攻”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无不闪烁着东方式的哲学智慧,对于消除战争威胁,实现持久和平,促进人类福祉具有指导意义。早在近一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罗素就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从国与国的角度分析阐述。)
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中国古代,音有十二律,相传是黄帝根据节气变化而创,以表现自然规律、天人合一。作为礼乐之邦,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将其中的和谐理念蕴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之中。今天的中国,在阔步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依然遵循着“和”的精神,追寻着“音”的传承,“和音”向世人传递顺应自然、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之音”。(阐述论证“音”的理念。)
读懂“和音”,还需要读懂世界发展进步的历史逻辑(分论点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在这个大时代的大格局中,“和”文化与时偕行,受到尊崇,凸显了中华文化的持久魅力与智慧光芒。“中华文化中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周而不比’的精神态度,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就是向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交出的中国答卷(从世界大势“和平、发展”的角度分析阐述)。
中国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体现了对“和”文化的传承。伴随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零和博弈、国强必霸思想已经过时,合作共赢理念方兴未艾。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和平、和睦、和谐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也奠定今日中国外交的根基。就像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所说,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令人赞赏的正能量的政治局面,(与零和思维迥然有别的)‘正和政治’”(从中国道路与“和”的关系的角度分析阐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与世界相处的范式。以天下为怀,中国致力于为世界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倡议共建“一带一路”,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以共商共建共享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远影响着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发展脉络,清晰勾勒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格局和胸怀。“和音”与世界分享和衷共济、包容开放、天下大同的“和合之音”(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角度分析阐述)。
病毒没有国界,世界休戚与共;环球同此凉热,人间自有真情。作为一档国际评论栏目,“和音”根植中华文化土壤,聚焦当前国际热点,阐释中国外交理念,引领国际舆论潮流,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哲理性、思辨性、指导性,为这场特殊的抗疫斗争贡献特殊力量。(回应开头,再次强调“和音”理念、价值。)
【这篇文章特别注意了从“和音”这个概念内涵出发进行分析说理。
特别注意了“和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阐述。特别注意了对”和音”的宗旨、理念的阐述说明。从而揭示了“和音”成功的密码,回答了它为什么能成功。
文章题目为《读懂“和音”》,读者的疑问是读懂什么?作者洞悉了读者的疑问,直接设立三个分论点给予回答。读懂了“和音”,也就知道了它成功的密码了。
这篇文章运用了典型的“一总三分”构思作文法。即一个中心论点,三个分论点。它们构成了文章的思想骨架。考生可以模仿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针对现在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容许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现在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全国第一名,他们忘了社会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在多样性社会里面生存,这样才会有很多籍籍无名而又各具特长的人冒出来。”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道作文题源于一个社会热點问题:一方面,学业优异者必然是少数,多数是学业一般的中等生;另一方面,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杰出人才。两者之间的矛盾导致学校、社会出现多元思维,形成激烈的交锋,这就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生活背景,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有利于优秀作文的诞生。
写作时,考生既可以从赞成学者王汎森观点的角度立意作文,又可以从否定他观点的角度来立意。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因材施教。适宜的教育使人的长处得以发挥,弱项得以弥补,而不合适的教育则可能使人偏离了方向,做一些无用功。
2.扬长避短。万物都在发扬自己的特长来适应自然,适应优胜劣汰的社会。若一味追求全面发展,追求第一,那无异于邯郸学步,最终遗失自己的本性。因此,要选择一条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路,发挥我们的特长,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3.展现个性。人,生而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与价值,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体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却有太多人随波逐流,渐渐埋没了自我,以致能真正发掘自己优势的人少之又少。
4.做自己人生的主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别人的成功永远属于别人。要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让别人为你鼓掌。
5.做最好的自己。当所有人都以同样的标准竞争的时候,只会有一个胜利者。难道其余的人都是失败者吗?非也。就纵向而言,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奋斗,每个人都会成为自己事业的成功者,从而成为最好的自己。
6.踮起脚尖。人要想获得成功,品味人生的甘甜,就要勇于“踮起脚尖”。其实在很多场合,我们缺乏的只是勇气与自信,有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目标,只要你愿意“踮起脚尖”去争取,去尝试,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就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与甘甜!
7.知其不可而为之。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的勇敢,也是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坚持这种做人处世的原则。要想发展,要想进步,要想创造辉煌,必须知其不可而为之。
【原作雏形】
现代教育我看行
对于当今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认为现代的教育状况存在弊端,多样性社会应容许非第一名的存在。而我认为,现在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有很重要的意义,适当利用,将会为现代教育带来极大的优越性。
在多数人眼中,教育的现状是单一死板,认为现代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而不容许有第二名、第三名的存在。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机器化、功利性的一面,而没想到教育所带来的竞争性有极重要的作用。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给学生一定压力,让他们在竞争中学习,在你超我赶的氛围中进步。这样一来,竞争性使压力化为动力,让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这就是具有竞争性的现代教育的优势所在。
现代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给人以动力,让人有成材之心。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尽管现在的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为第一名有些不现实,但这种“争第一”的思想却是可取的。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由于天生的惰性,很难有上进心,如果没有外力的鞭策,可能会碌碌终身,终其一生只能平淡下去。而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如一种警示,一种敲打,驱使着这些人将自我潜能挖掘出来,将个人能力最大化,由外力鞭策到内心真正有动力,有了成材之心。由此,他们将会有所突破,有所作为,成为真正有用之人。
这种现代教育带来的竞争,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各行各业都需要改革创新,这就要求人才的涌现。试想,这种每个人都要“争第一”的思想,推广到社会上,就业人士都有了竞争之心,都想成为成功者,那么社会将会涌现出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个行业内都有适度的竞争,这样一来,竞争产生的动力将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由此引领我们走向更好的生活,使社会不断进步发展,建设更加富强、更加和谐的国家。
当然,学者王汎森的想法也不是杞人忧天,一旦竞争过度,把“成为第一”当成必须达到的目标,以致耽误终身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对此,我们应当保护好竞争之心,让现代教育的竞争性发挥出最好的作用,让现代的教育适应多样性社会,让人才涌流成为现实。
题目范围较大并且空泛。
“现在教育所体现的竞争性”中的“竞争”与作文材料中学者王汎森的话联系并不紧密,有些脱节。
从正面分析“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的积极作用,但是文中“竞争性”一词不妥,且分析较为简略。
从反面分析“想把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的作用,但是分论点中“竞争性”作文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妥。
围绕着关键词“竞争”进行分析议论,但“竞争”一词不妥。
将“成为第一”与“竞争”联系起来,有些牵强。
【病文诊断】
这篇作文观点鲜明,条理清晰,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作文题目选取的角度较大并且较为空泛;二是作文开头部分提出的中心论点与作文材料联系不紧密,有些脱节;三是分析议论时,分论点的设置不太符合作文材料要求,有时分析不够透彻。
【升格建议】
1.修改作文的题目及开头,使之与作文材料紧密联系;
2.修改作文主体部分的三个分论点,使其与中心论点保持一致,保证内容的一致性;
3.分析议论时,要突出重点,并能够对观点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
【升格佳作】
高标准要求未尝不可
张寒琪
对于当今的教育状况,学者王汎森认为现代教育存在弊端,多样性社会应容许非第一名的存在。而我认为,以“争第一”这样的高标准去要求自己也并不是件坏事。
在多数人眼中,教育的现状是单一死板的,认为现代的教育想把全部学生都训练成第一名,而不容许有第二名、第三名等的存在。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他们只看到了现代教育机械化、功利性的一面,而不曾想,现代教育所倡导的“竞争第一”正是一种高标准要求。这种高标准要求如一种动力、一种警示、一种敲打,驱使我们将自我潜能挖掘出来,将个人能力最大化,由外力鞭策到内心真正有动力。由此,我们有所突破,有所作为。因此以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军人物,正是现代教育的优越性所在。
高标准要求不仅存在于教育界,放眼社会,这种高标准更有利于社会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各行各业都需要革故鼎新,这就要求有新人才的补充。尽管现在的教育要求每个人都成第一名有些不现实,但这种高标准要求却是可取的。对于一些人而言,他们难改惰性,没有上进心,如果没有外力的鞭策,他们就可能会碌碌终身,终其一生只能平平淡淡下去,其才华不得展示,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从而造成了社会人才的断层。而高标准要求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激励各界的优秀人才带领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高标准要求更是为我们的人生建立了一个制高点。台湾著名女作家刘继荣的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可是,为别人喝彩固然重要,亲自参与人生,努力奔跑才是一种圆满。倘若人人都在路边鼓掌,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将只有掌声,那么,还有谁会去奔跑?还有谁去开辟一条新道?还有谁去为后来人树一个航标,开创一片全然不同的天地?因此我们要用较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让自己成为道路的开辟者,成为被别人仰望的存在,也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当然,学者王汎森的想法并不是杞人忧天,若把“高标准要求”当成“高标准结果”,而耽误终身发展也是不可取的。对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标准,让高标准发挥出最好的作用,从而让人才不断涌现成为现实。
【升格点评】
本文在保持论证不变、思路不变的前提下,修改了作文题目及开头结尾中某些与作文材料联系不紧密的语句,使之更符合作文材料的要求;三个分论点的设置都围绕着中心论点进行,步步深入,每個分论点论述时,能够结合分论点选用事例,简明扼要,并能够对事例进行深入的议论,分析透彻;作文结尾对材料进行辩证分析,首尾呼应,结构完整、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