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考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第二周)——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4月第1周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中考文言文 《杞人忧天》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泊秦淮》讲解与试题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黄鹤楼》讲解与试题汇编

小学初中部编版古诗注音版

初一初二初三部编版全部古诗+翻译+情感



送东阳马生序      明代: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读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

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寄居在旅店里,旅店老板每天供应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人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囊,光彩鲜明,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处于他们之间,但我毫无羡慕的心。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正音正字

  叩(kòu)问 叱(chì) 咄(duō)  俟(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以衾(qīn)拥覆 皆被(pī)绮绣  容臭(xiù) 烨(yè)然  缊(yùn)袍 敝(bì)衣

 

 

 

 

注释


东阳:今浙江东阳市,当时与潜溪同属金华府。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
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这里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硕(shuò)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
尝:曾。
趋:快步走。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chì)(咄duō):训斥,呵责。
俟(sì):等待。欣(xīn):同“忻”。  卒:终于。
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穷冬:隆冬。  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僵劲:僵硬。
媵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持汤沃灌:指拿热水喝或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衾(qīn):被子。  逆旅:旅店。日再食:每日两餐。
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装饰品。
腰白玉之环:腰间悬着白玉圈。
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
烨(yè页)然:光采照人的样子。
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
耄(mào)老:年老。八九十岁的人称耄。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
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另译指有官位的人 。
缀:这里意为“跟随”。
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
诸生:指太学生。太学:明代中央政府设立的教育士人的学校,称作太学或国子监。
县官:这里指朝廷。
廪(lǐn)稍:当时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称“廪”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
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
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流辈:同辈。
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谒(yè):拜见。
撰(zhuàn):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古时晚辈初次拜长辈时所赠的礼物。
夷:平易。
归见:回家探望。
“谓余”二句: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
诋(dǐ):毁谤。
际遇之盛:际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
骄乡人:对同乡骄傲。



 

 让同学对照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2、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⑴ 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⑵ 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考虑题: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空虚,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归结上文,突出勤苦。前者标明勤能补拙,后者标明乐以忘忧。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土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土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选自《苏洵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无从书以观(             ) (2)焚常所为文(        ) (3)又患无硕师名人与(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年二十七始发愤学     此人一一具言所闻      B.每假借于藏书家       益慕圣贤

C.或遇叱咄           俟欣悦                  D.俯身倾耳请           不敢出一言

3.翻译下列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既出,土大夫争传之,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文中自述少年时求学之难来勉励马生珍惜良时,刻苦学习。

B.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C.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D.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 他27岁才发愤读书, 最终学业大进,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典范。

5.宋濂和苏洵的读书经历有哪些异同?对你有什么启发?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条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耳耶?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殉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选自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注):①董生:董邵南,韩愈朋友,因仕途挫折,拟去河北托身藩镇幕府。韩愈一贯反对藩镇割据,故作此序赠之;②有司:这里指主持进士考试的礼部官;③读“qiǎng”,勉力;④读“shěn”,况且;⑤望诸君:即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辅佐燕昭王击破齐国,成就霸业,后被诬陷,离燕归赵,被赵王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⑥屠狗者,指高渐离一类风尘豪侠,这里喻不得志的豪士。

6.下面哪二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   )

A.父母岁有裘葛之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B.无奔走之矣       无案牍之

C.岂他人之哉               人恒,然后能改         D.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服衣冠

E.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

 

②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8.结合文体,说说(甲)(乙)两段选文的写作目的有什么异同点。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 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者,吾非其师。”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饥渴,然遭乱世,且贫无书。尝从日者家见《书》疏义,因请寓宿,手抄归。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

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注释:①许衡:元初大臣。官至集贤大学士。 ②怀之河内:怀,怀州。治所在河内(今河南沁阳)。 ③过:过人之处。 ④更:更换。 ⑤日者:古时称占卜的人。 ⑥《书》:也叫《尚书》,《书经》。⑦疏义:指为古书旧注所作的阐释。 ⑧ 寓宿:指在别人家借宿。 ⑨《易》王辅嗣说:王辅嗣对《易》的解说。

9.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B.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C.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D.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

10.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逃难徂徕山      B.得遍观群书/请寓宿

C.遇其叱咄/问之                      D.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暑中过河阳

1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遂辞去,如是者凡更三师。

 

12.结合《送东阳马生序》全文,试比较两文分别赞美了两主人公怎样的品质?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注)乙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3.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四僵劲不能动(________)                (2)白玉之环(________)

(3)凡人多子孙为大官(________)            (4)余官二十年(________)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少慰                余不愿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君子    戴朱缨宝饰

C.处乐                衾拥覆          D.太丰吾不敢也          余缊袍敝衣处其间

15.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曾国藩家信》)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3)或遇其斥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16.(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甲)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__________?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今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__________?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__________?庭学其试归而求__________?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送天台陈庭学序》,有删改)

注:①〔中书左司掾(yuán)〕古代官职。②〔擢(zhuó)〕提拔,提升。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古代官职。④〔自免〕自请免职。⑤〔顾〕只是,但是。⑥〔得无〕莫非。

1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言和而色(平易)B.诋我夸际遇之盛而乡人者(骄傲)

C.其志愈高(意趣,情趣)D.盖得于山水之助者矣(大,广)

18.根据语境,给下列问句填上恰当的语气词,正确的一项是(   )。

(1)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____________?

(2)此其故何____________?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____________?庭学其试归而求____________?

A.哉 焉 乎 也       B.哉 乎 焉 也          C.哉 乎 也 焉    D.哉 也 乎 焉

19.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句断句。(断两处)

苟 有 所 得 则 以 告 予 予 将 不 一 愧 而 已 也

20.(甲)(乙)两文都是宋濂赠送后学之作,但对他们各自提出的希望、要求不同,请结合文本分别加以简析。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明]朱国桢《藩国名臣》)

(注释)①藁gǎo  ②埒liè:等同。  ③矱yuē:尺度。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记数千言_______(2)赵先生居其下_______(3)获有所闻_______(4)其欣悦________

2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埒/每假借于藏书           B.讲说甚详恳/以君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C.身先之/不物喜(《岳阳楼记》)             D.门人弟子填室/问姓氏(《湖心亭看雪》)

23.用“/”为文中画线,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诸 子 一 望 见 即 凛 然 皆 折 节 受 学 守 规。

24.翻译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25.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对待学生,赵准“为讲说甚详恳”,“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以身先之”。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曷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鲔(wěi)水:古水名。②西伯:原指周文王,这里指武王。③盍:何。④病:疲乏。⑤陈:同“阵”,列阵。

119.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使人之所恶莫基于死者        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B.故不苟得也                或异二者之(范仲《岳阳棱记》)

C.是报矣                  以是入多以书假余(宋源《送东阳马生序》)

D.武王行不辍                虽乘奔御风,不以也(郦道元《三峡》)

120.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

 

 

121.概括(甲)文的主要观点。

 

 

122.(乙)文结尾说“此武王之义也”。对于武王的“义”你是否认同?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1)得到(2)全,都(3)交游,交往

2.AA.动词,做,从事\介词,对;B.助词,的\助词,的;C.代词,指老师\代词,指老师;D.介词,来\介词,来;

3.(1)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够看到各种名样的书。

(2)苏轼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着传阅,一时之间学写作的入都争相模仿苏的写法。

4.C“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对老师非常尊敬,对知识非常渴望。本项“他有害羞的一面”表述有误。

5.同:读书都很勤奋刻苦。异:宋濂幼时家境贫寒,苏洵读书很晚。非勤奋刻苦不能读书(或“只要学习就为时未晚”)。

【分析】乙: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他二十七岁的时候开始发愤学习,一年多后去考进士,又去考茂才异等,都没有考中。于是苏洵将自己以前的文章全部焚烧,关门闭户更加苦读诗书,终于精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写文章一会儿就写了几千字。至和、嘉祐年间,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一同来到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将苏洵所做的二十二篇文章上呈给朝廷。(苏洵的文章)流传出来后,士大夫争相传阅,一时间,学习写作的人都抢着模仿苏洵文章的写法。



原版122题,需要当做课堂练习的,可以添加作者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中考文言文实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3

初中文言文虚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3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曹刿论战》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