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考古诗比较阅读答题方法阅读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高考古典诗歌常用典故125例略解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

中国古代监狱演变——据王志亮《中国监狱史》整理

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钱穆

古代县令和知县,有区别吗?哪一个官职更大?

24种诗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鉴赏判断艺术手法如何做到准确

“行稳致远”写作指导和示例

古诗分类鉴赏例析

咏史怀古诗知识专题汇编

如何读懂“诗家语”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人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景物形象

高考语文之古诗词鉴赏--事物形象

思辨性表达在作文中的运用


题型分析
高考诗歌阅读中,命题形式的考查有两种:一是单则诗歌赏析;二是双则诗歌赏析。单则诗歌赏析是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中考查最多的命题形式,而双则诗歌赏析命题形式的考查,与之相比被命题的次数相对比较少,但也不能疏忽此命题形式。
双则诗歌赏析的命题形式也分为两种:一是相同或相似题材同一作者的诗歌;二是相同或相似题材不同作者的诗歌。这种对比型诗歌赏析的命题形式,考查知识点的则侧重方向是让考生探究两则诗歌中意象或意境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一般情况下,这些意象或意境等的相同或不同之处是让考生分析其运用表达技巧和所表达情感的相同或不同之处。然而两则诗歌所传达情感的不同之处具有情感相似(即冷或暖的多重性)和情感相反的特点。下面列举两例,我来谈一下这类题型的解题思路。

不同作者相反情感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此诗歌阅读是2014年全国卷2的试题。这两则诗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是以客居他乡为题材且不同诗人的诗歌。再据所掌握的诗歌文体写作的手法体系,考生只需去研究诗人是如何运用的手法以及运用了何种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据注释1可知,韦庄诗人未在自己的故乡,应该处于漂泊的状态;据注释2可知,郭震诗人的定居点也不稳定,若稳定的话,其生卒年及生平肯定会有部分相关考证;再据郭诗的首联“几代生涯傍海涯”可知,郭震诗人也是漂泊在他乡。故考生可断定两则诗歌的诗人均是漂泊的状态。
据韦诗的尾联“惆怅”二字可知,诗人定是想传达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惆怅情怀。再据第9题的题干要求可知,两则诗歌的诗人生活状态是相似的,又要求考生回答这两首诗歌各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故考生可大胆地判定两则诗歌的情感是相反的。“惆怅”的反义词是“喜悦”。那么,郭震诗的情感表达定有喜悦之情。


下面再看此两首诗是运用了何种手法来传达上述情感的。
韦诗:由首联的“惯”字可知,诗人习惯于客居他乡;再据颔联的“等闲”(寻常、平常)和“挥袂”(飘洒的样子)可知,诗人不在乎客居天涯。
在颈和尾联中,诗人给出了陡转性的心理状态。诗人因在客居他乡时做一故乡江南的梦,情感上出现了波动——梦醒后,诗人对着山月的情景生发了惆怅的情思。这与首颔两联的习惯、潇洒于他乡的心态大相径庭,很明显,这是诗人运用的衬托表现手法。
郭诗:由首联可知,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据颔联可知,诗人所客居之地是生机勃勃的。房子上生长着茂盛的芦花,也能说明此时季节不是冷天,有天然芦花庇荫,那是相当惬意的。
颈联的“笑说”二字可知,诗人在留宿他乡之所的夜晚因主人陪他聊天说笑,其心情是温暖愉悦的。这也能表明他乡之人是热情待客的,很自然诗人的内心是温暖的;尾联写月亮跟着船只也到家了,这不仅表明诗人内心的轻松状态,也能看出此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通过上述分析,第8和9题的答案一目了然。如下示例:
第8题
运用了衬托的方法。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写出“衬托"方法的给2分;进行具体分析的,给3分。)
第9题
韦诗:“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中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
郭诗:“灯前”表现了诗人住宿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答出韦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答出郭诗中“灯前”表现出什么样感情的,给3分。)


相同作者相似情感
二、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春居杂兴二首
王禹偁


其一
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山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其二
春云如兽复如禽,日照风吹浅又深。
谁道无心便容与,亦同翻覆小人心。


[注]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次年春写下此诗。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从写景入手,首句以盛开的桃、杏显示春光的美好,同时点题“春”字。
B.第一首第二句落实了首句景之所在,又引出诗人并点明其身份,为下句的发问做铺垫。
C.第二首写春天的云彩时而像兽时而像禽,并以此比喻世事变幻无常,表达题旨。
D.这两首诗篇幅虽小却布置得宜曲折有致,相对第一首而言,第二首写得更显直露。


15.诗人借责问春风想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两首诗谈谈你的理解。(6分)


此诗歌阅读是2020届“四月中旬六市联考”的模拟试题。这两则诗相对来说也比较浅显,是以春居为背景且相同诗人的诗歌。其一诗歌情感表达的相对比较隐晦,但其二诗歌的情感表达却比较直接。因此,考生可首先赏析其二。据诗歌标题可知,诗人是在春天没事时,写几句诗,以吐内心的不快。又据注释可知,诗人是在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的情况下来表述心扉的。再据第15题题干要求中“责问”二字,考生可知诗人内心应该是相当不好受的,即两首诗歌的情感为冷色调。至于诗人内心是如何不好受的,我们来看一下诗歌内容。
先看其二。首联,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描写春云变化不定的形态。诗人既然把春云比作兽、禽,考生再结合诗人被贬的背景,可得出诗人把“春云变化不定的险恶”比喻成“官场不定的险恶”的结论。
颈联一个反问:“谁说无心之人能融合在这春云变化不定之中啊?”,这说明诗人难以融入官场。再据尾联的“小人心”可知,诗人很有可能被奸佞之之人所诬陷和排挤。据“亦”字和颈联的反问可知,诗人内心对当时的时局及时局中的小人是充满着憎恶和谴责的。
再看其一。由其二分析的情感可知,其一的情感不会与之相反,只能相似。(此为冷色调情感的多重性。)
其一的首颔两联写在春日的照射下,两株桃杏树的影子映着居所旁的篱笆,好像在妆点自己的家。这看着诗人是有桃杏相伴,但好像是春天给诗人的一种施舍,我们理解起来心里难以有赏春的感触。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颈联和尾联给出了原因。
颈联的一个疑问:什么事情导致的院里容不得春风的存在呢?尾联给出了答案:春风惊走了莺鸟,吹落了枝头上的花瓣。俗话说:“最怕春日有花落。”,那么诗人看到了此景象,内心不免有些哀伤。再据诗人本身也只有桃杏之花陪伴,即便是因为春风导致花瓣的陨落,再加上诗人被贬的愤懑,其内心的那种说不出来的落寞与哀伤倾泻而出。
两首诗运用的手法有比喻、比拟、借景抒情等。
通过上述分析,第14和15题的答案就迎刃而解了。如下示例:
第14题
选C项。第二首诗的题旨为对翻云覆雨玩弄权术的奸佞小人的憎恨。
第15题
表现了诗人生活的孤寂和哀伤。诗人的责问表现了其与桃杏的深厚感情,曲折地反映了其生活的孤寂凄凉。
表达了诗人仕途坎坷的愤懑。桃杏装点春光,却不为春风所容,诗人借桃杏隐喻自己的遭遇,抒发蒙冤受贬的失意。
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憎恨以及对时局的谴责。小人如"春风”“春云”,翻云覆雨,玩弄权术,致使自己壮志蹉跎。




满江红·别大名亲旧      (元)许衡

河上徘徊,未分袂、孤怀先怯。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

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

黄卷内,消白日。青镜里,增华发。念岁寒交友,故山烟月。虚道人生归去好,谁知美事难双得。

计从今、佳会几何时?长相忆。

[注释]此词为作者赴朝廷征召时辞别亲友所作,时年46岁。

11.下列对本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上阕前三句写词人与亲友依依惜别,在还未分别的时候就感受到分别后孤独无依的忧惧与悲愁。

B.“中年后、此般憔悴,怎禁离别”一句,作者面对即将到来的长途充满忧惧,担心路途遥远,艰难困苦太多。

C.“泪苦滴成襟畔湿,愁多拥就心头结”正面描写自己身心两方面由离别引起的极度哀愁和痛苦。

D.“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词人站在春风中因痛苦而无所寄托,内心没什么好说的而显得“难说”。

12、比较阅读柳永《雨霖铃》下片和本词的下片,分析二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之处。(6)

 

王安石

(其一)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 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其二)

三十年前此路,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注释】这两首诗是王安石重游西太一宫时即兴吟成,题写在墙壁上。西太一宫:在北宋首都卞京(今河南开封市)。

(1)分析“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使用的两种手法。(4分)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中“白头”“白首”抒发的情感。(4分)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唐·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试比较两首送别诗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点。(4分)

  

(2)《淮上与友人别》一诗是如何表达别情的?(4分)

 

【答案解析】答案:韦庄诗感情基调明朗一些,借“明月”“帆风”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郑谷诗感情基调凄清伤感一些,既通过景物渲染离情,又在颔联直接点出了离别的伤感愁绪。【答案解析】答案:①即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如渡头柳丝、飘荡的杨花牵曳着惜别的深情,惹动着渡江人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借“柳”、“留”谐音,抒写了诗人与友人握别时的满怀愁绪。②渲染烘托。诗人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饯别、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表达别离的愁绪。③以乐景衬哀情。首句以青青柳色、江头春光的美景来反衬末句离人的各奔东西、各向天涯、南北异途的懊恼和漫长旅途中的无边寂寞之情。④对照。末句“君”“我”对举,“潇湘”和“秦”对照,南北异途增添了临岐握别的黯然伤魂。(答对两点并有具体分析给4分)

(1)① 色彩对比鲜明:“绿”而曰“暗”,极写柳叶之密,柳色之浓。“红”而曰“酣”,写落日映红荷,红颜似醉。②视听结合浑然一体:鸣蝉隐绿柳,不见其形,但闻其声③拟人: “红”而曰“酣”,把荷花拟人化,令人联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脸庞儿泛起了红晕如美人醉酒,娇媚动人。④视角:柳高荷低,视角由高及低,错落有致,境界甚美。(答出任意1点得2分)

(2)对韶华易逝的慨叹:诗人三十二年后重游西太一宫,“白头”,与“绿暗”“红酣”的美景对照,引起诗人心中无限波澜,表达对岁月流逝之快的感慨。(2分)对亲人的思念眷恋:眼前陂水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现了抚今追昔、思念亲人的情感;初游到重游,白发已满头,亲人已不在身边,表现了对当年父兄同游之乐的无限怀念与眷恋。(2分)

【答案与解析】

11.选BD。本题考察队诗歌内容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上阕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具体内容反复铺叙渲染离别之苦。B项,联系自己的身世遭遇,说中年本不适合漂泊,因而此时的离别就更加痛苦。D项“倚东风、搔首谩无聊,情难说”是说内心极其痛苦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感情,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类似。“内心没什么好说的”不准确。

12.柳词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烘托其伤感之意、思念之情。(1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青秋节”,自己离别比古人、常人都痛苦;更痛苦的是酒醒后会是在“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清寒之处;而且从今往后漫长孤独发的日子里,即使有良辰美景也无人陪伴,无心欣赏。(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许词下片是对“难说”之“情”的具体诉说,离别之苦中含有人生迟暮及矛盾徘徊之感。(1分)。下片开始四句写大好的青春年华消磨在黄卷里,青镜里也添了不少白发,对比之中有一种沉重的人生迟暮之感。他怀念恬淡悠然的隐居生活:在寒冷的日子里有好友可交往,出门来有故乡的山水云月可赏游,这是一种对心灵自由的追求。因应召而离别,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解脱的人生困境:自由恬淡的归隐生活虽好但君命难违,只能无奈感叹“美事难双得”。正是这种种难言的隐衷使词人在离别之际更加感伤和哀痛。(2分,看其内容分析,可酌情给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