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级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河北省邯郸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作文题目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0-2016年五年全国1卷文言文阅读汇编


山东省菏泽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山东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2021山东一模默写汇编

山东省枣庄市2020-2021学年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淄博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日照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山东省德州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烟台市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9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

                                    2021.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留存,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孔子赞扬“刚毅”。曾子提倡“宏毅”。《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这就是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周易集解》引干宝云:“凡勉强以进德,不必须在位也。故尧舜一日万机,文王日昃不暇食,仲尼终夜不寝,颜子欲罢不能,自此以下莫敢淫心合力,故曰自强不息矣。”后世的有志之士,致力于事业学问,亦莫不尽心竭力,昼夜不懈。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发展的思想源泉。

“厚德载物”即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这与“和同之辨”有一定联系。西周末年史伯区别了和与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所谓和即包容不同的事物而保持一定的平衡。孔子亦说:“君子和而不同。”厚德载物有兼容并包之意,这对于文化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在历史上,中国能接受外来文化。佛教东来,被中国人民容纳;明末西学东传,亦曾受到中国知识分子重视。清末顽固派拒绝西学,事实上是违背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基本精神。

(摘编自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进取锐气与沉着静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工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遭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人格的重要外在条件。当然,困境本身不能成就勇士,真正成就勇士的,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周易》谓:“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面对外在的艰难险境,我们要反求诸己,在克除内心恐惧、忧愁、烦扰的同时,积极自我砥砺、超越突破,并在道义感召下奋发有为。

中国古人常以玉相比相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玉“折而不挠,阙而不荏”的特点与“勇者不惧”的品格高度相似。同时,从石到玉的切、磋、琢、磨过程也与人在困境中锤炼无畏勇气的历程相类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华民族在数千年风雨征程中,没有被任何外在困难吓倒,而是凭着自己在其间砥砺出的“勇者不惧”的品格,开辟出文明的新天地,书写出发展进步的新篇章。面对当前之新冠肺炎疫情,中华民族强劲地展现着,也进一步锤炼着这一宝贵的精神品格。

(摘编自沈壮海刘水静《也说“勇者不惧”》)

材料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中所孕育而成的意识,是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

共同发展的精神支柱。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取得这次大考的胜利不能脱离民族精神的强大助力。可以说,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磨难、发展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精神又被不断赋予新质。这体现在以爱国主义为内核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外国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的主权。这不仅没能打垮中国人民,反而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热忱,呼唤人们挺身而出,进行救亡图存的抗争。正是民族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从历史的一次次磨难中拼搏奋起。

民族精神也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的不竭动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今天,从耄耋古稀之年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到许许多多不知名的医护人员;从湖北、武汉当地医院的迎难而上到外省市医疗队的紧急驰援;从广大党员干部的守土尽责到联防联控的人民战争……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筑起了坚不可摧的民族精神长城。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还是中国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障。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上下以伟大梦想精神为航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创新工作方式,发扬奋斗精神。疫情期间,脱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的时代,中国人民正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新的篇章。

(摘编自《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抗疫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 中华民族无比重要的精神基因是“勇者不惧”,真正的勇者只要受到道义的感召,就会产生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

B.面对困境时的修为和态度成就了勇士,使得勇士能够克服自身烦忧,积极超越自我,成就英勇人格。

C.“自强不息”激励我们要发愤图强,“厚德载物”告诉我们要仁厚宽容。“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刚一柔,相得益彰,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D.民族精神是战胜风险挑战的硬核力量,新冠疫情和脱贫攻坚取得胜利都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强大支撑。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勇者不惧外在的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表明还需要加强道义的感召,才能修炼出“勇者不惧”的品格。

B.孔子有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因此他反对子贡将危机当作不幸的遭遇,而将其视为幸运的事情。

C.新冠肺炎疫情中义无反顾奔赴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在“克己”中“成己”,体现出“勇者不惧”的大勇。

D.材料三第二段结合时代变迁论述了民族精神内核的变化,第三段结合抗疫现实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3.下列表述,可以作为论据分别论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项是(   )(分)

A.“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

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

C.“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

D.“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屈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这三则材料论述的内容都与民族精神有关,但论述上各有侧重点,请简要概括。(6)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守  望

王家新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对此无话可说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现在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守望者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阴沉沉地来了。没有别的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你只能眼看着花园,在另一个世界的反光中变暗,更暗一动不动,守望者!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让闪电更彻骨地进入这片土地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表明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B.“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面对黑暗和无助守望者希望能通过躲避来找到幸福。
C.“
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D.
诗歌中“花园”富有象征意蕴,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而“雷雨”给“花园”带来了黑暗和破坏。
7.
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
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C.“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
D.“
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守护亲人们失败的无奈与感伤。
8.
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4分)


9.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7小题,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10~16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

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

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论曰:张孝祥早负才睃,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息焉。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0.下列选项中的句子,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读书过一目不忘  大母过余曰                  ②再举冠里选     莫令事不举

金再犯边     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④除知抚州     蒙国恩    

有声绩       乱之条贯              ⑥荆湖北路安抚使     而迁徙之徒也 

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⑧其两持和战   诸父异爨

擢孝祥甚峻      诏书切峻                考官已定埙冠多士   高余冠之岌岌兮   

A.①③④⑤                      B.②⑤⑧⑨

C.⑥⑦⑧⑩                      D.③④⑦⑧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孝祥出入二人之门而两持其说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忍尤而攘诟

B.复以言者罢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

D.君子每叹息焉                   驰椒丘且焉止息            亦已焉哉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B.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C.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D.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

13.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廷试,又称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乡试中选者即能参与,一般由皇帝在殿廷之上亲自主持。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然保留此项制度。

B.诏狱,奉皇帝命令拘押犯人的监狱,一般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有罪,需要皇帝下诏书才能拘捕入诏狱。

  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黄昏相当于现在的19时到21时,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2时到24时。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此处“路”与“烽火扬州路”的“路”同义。

  ②适,古代指女子出嫁;来归,古代丈夫一方称女子嫁到男方家里;归宁,古代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总角,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2岁时束发为髻。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荆州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去除荆州水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漕运的粮食。

B.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很短的时间就能写下数千字的文章;高宗曾称赞他的诗词必将名世。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认为金国是想缔结盟约,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免。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抚州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任平江府知府,不怕事务繁重艰巨,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4分,共8分)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4分)

 

(2)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4分)

 

16. 汪澈担任御史中丞时,他为什么首先弹劾张孝祥,使其被罢职?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7~18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①飕飗,指凉风飕飕。②眄,斜着眼看。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开头两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B.“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句正面点题,从诗人自己的角度写了秋风的劲疾肃爽。

C.“一年颜状镜中来”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诗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D.首尾两句都将秋风称为“君”,表达了作者对给万物带来生机的秋风的喜爱。
18.
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歌“下半首英气勃发,少陵操管,不过如是”(《唐诗别裁集》)。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出“英气勃发”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9.(1)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地表示:“                       ,                             。”

(2)《蜀道难》中“                ”直接写出了蜀道所在的地方山峰连绵不断高耸险峻,“                ”通过写山间水石相搏发出的巨大声响侧面表现出了蜀道的艰险。

(3)用典是诗歌中常用到的写作手法,通过它可以更含蓄、更艺术地表达诗人想表达的内容,如:《锦瑟》中“               ”一句表达出了诗人困惑、迷惘的情感,《李凭箜篌引》中“               ” 一句表现出了李凭弹奏的音乐哀婉悲切、让人心生愁绪。

(4)每个城市都有自己代表性的景点,《望海潮》中描写出杭州典型景点水光山色、清秀美丽的句子是                    。(柳永《望海潮》)

(5)《陈情表》中李密以微贱的身份被授予太子侍从官的职务时,他表达哪怕用生命也无法报答感激之情的句子是                                     。

 

四、语言文字运用(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小题。

杂种高粱好像永远都不会成熟,它永远半闭着那些灰绿色的眼睛。我站在二奶奶坟墓前,看着这些丑陋的杂种高粱七长八短地占据了红高粱的地盘。它们空有高粱的名称,但没有高粱辉煌的颜色。它们用它们晦暗不清、模棱两可的狭长脸庞污染着高密东北乡纯净的空气。这时,一个苍凉的声音从莽莽的大地深处传来,这声音既熟悉又陌生,像我爷爷的声音,又像我父亲的声音,也像罗汉大爷的声音,也像奶奶、二奶奶、三奶奶的嘹唳的歌喉。我的整个家族的亡灵,对我发出了指点迷津的启示: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还有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你要不惜一切努力找到它。你高举着它去闯荡你的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你的护身符,也是我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我们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

20.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鲁大海,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

B. 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C. 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D. 让我再看看——哦,我不想再看它,只当是做了一场梦。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你要不惜一切找到一株纯种的红高粱”,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5分)

2020年12月7日,中国—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来自泰国、

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24个艺术团体,将与中国广西、上海、浙江等11个省份的艺术家们线上联欢,举办23场精彩演出;同时,主办方还将发布中泰、中越、中缅等剧本互译丛书。多国总领事馆代表表示,民族文化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本届戏剧周的举办,能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据悉,本届戏剧周以“共铸文化丝路”为主题,旨在展现不同国家、不同区域文化艺术的动人风姿,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东盟国家,让东盟国家斑斓多彩的戏剧艺术走进中国,为广大戏剧爱好者带来艺术盛宴。

 

 

五、写作(60分)

网上热议“舒适圈”这一话题。所谓舒适圈,是形容人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感到轻松自在。

于是,有人认为,人处在舒适圈内,有安全感,避免了不必要的挑战,能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不断成长。但也有人认为,人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新的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自身潜能,不断成长……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2019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分认定考试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参考答案:

1.【答案】表述太绝对,“只要……就”有误,原文的表述是“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号召”。

2.【答案】C  A勇者内心要兼具“无惧”与“有惧”。强加因果 D第二段论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且民族精神的核心没有变化,第三段论述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意义。

3.【答案】C

4. 【参考答案】

1)开门见山,提观点“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

2)结构上总体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层递式。从概念内涵、行为特点和培养方式三个层面对“勇者不惧”进行论证。

3)论证方法上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具有说服力。

4)论证语言生动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出 1点得2分,2点得3分,3点得4分)

5. 【参考答案】

1)材料一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

2)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尚勇精神。

3)材料三以抗疫为例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以及对当今中国发展的社会意义。(每点分)

 

6.B  B项“表明面对黑暗和无助守望者希望能通过躲避来找到幸福。”表述错误。原文信息是“花园会亮起来的,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可见守望者并非希望选择躲避,而是直面痛苦、磨难,坚定地守望。

7.D    D,“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守护亲人们失败的无奈与感伤”理解分析错误。并非对比,也不是守护失败,原文表述是“把你的生命放在这里/让亲人们远走他乡。”可见抒情主人公具有伟大的奉献和牺牲精神,关爱亲人,守护生命。
8
雷雨过后,花园会恢复生机。(1分)花园”象征人类的精神家园,“花园会亮起来的”意为人类的精神家园终将摆脱黑暗,重现光明。(2分)表达了作者乐观自信的情感和守护精神家园的坚定信念。(1分) 
9.
饱经苦难、感觉敏锐。守望者不仅“对疼痛有深刻感受”,而且在雷雨到来之前就能感受到“阴沉的先兆”。痛苦无助。面对黑暗,守望者只能承受精神家园被侵蚀的痛苦。勇于担当。守望者选择让亲人们远走他乡,独力承担苦难。乐观坚定。守望者相信“花园会亮起来的”,并坚定地与黑暗抗衡。
【评分标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 D  

经过;探访推荐、举荐;成功恰逢不久治理;治理得好、安定太平官职调动;流放效法、继承等到快、高;严厉第一;帽子

11. C

A.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并列

B.介词,因为;连词,来;介词,因为

C.助词,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语气助词;兼词,在那里;语气助词

12.B

13.C

A.乡试中选者才能参与”错,按照科举制度,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举人才可以参加。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B.②人定相当于现在的21时到23时

D.束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

14. B  

诗词必将名世”错,根据原文“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可知高宗称赞必将名世的是张孝祥其人,并不是他的诗词。根据第一段原文“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可知,高宗称赞他诗词美,是他考中进士的时候。

15. (1)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登记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2)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 

第一句得分点:“捕治”,逮捕处理;“籍”,登记没收;“明年”,第二年;“迄”,一直。

第二句得分点:“起”,被任用;“简易”简明易行;“济”,帮助、辅助;“以”,凭借、因。

16. 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

张孝祥出自汤思退门下,受到汤思退的大力提拔。

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职时年少气盛,常常欺侮忤逆他。

 

17.D项(首句中的“君”指诗人,尾句中的“君”指“秋风”。)

18.①第三联运用了侧面描写,(1分)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蜷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显示出一种潜在的力量,似乎只要时机一到,骏马就可奔腾,鸷雕就可翱翔长空,(1分)侧面烘托了秋风给万物带来的勃发英气。(1分)

②第四联直抒胸臆,(1分)天地寥廓,我就是抱着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你”——胜过春色的秋光引吭高歌,(1分)作者直接表达出了他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自强不息进取精神,体现出了作者的“英气勃发”(1分)

(每条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名篇名句默写

19.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连峰去天不盈尺;砯崖转石万壑雷

(3)庄生晓梦迷蝴蝶;江娥啼竹素女愁

(4)重湖叠巘清嘉

(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四、语言文字运用

20.B    文中含破折号的句子是“你到墨水河里去浸泡三天三夜——记住,一天也不能多,一天也不能少,洗净了你的肉体和灵魂,你就回到你的世界里去”,破折号的作用是“加强重点”。

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

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加强重点”;

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

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转折”。

21.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不惜一切”上,强调了主观意愿;原句通过“还有”引导,强调了红高粱的稀有和其精神特质。②原句与“在白马山之阳,墨水河之阴”衔接更为自然,更符合行文逻辑。③原句更能体现文本主旨,凸显“红高粱”的精神引领作用。

22.答案:①2020127日,②中国—东盟戏剧周在广西南宁开幕,③围绕“共铸文化丝路”的主题,④将开展线上演出、剧本互译丛书发布等活动,⑤以促进文化艺术交流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每点1分。)

 

参考译文: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ニ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皇上告诉宰相说“张孝祥诗词、文笔都很美。”

皇上抑制秦埙而提拔张孝祥,秦桧已经很不高兴了,后来又知道张孝祥是张祁的儿子,张祁与胡寅关系密切,秦桧一向怨恨胡寅。于是暗示谏官诬陷张祁有造反的企图,(张孝祥被牵连)由皇上下诏关进监狱。恰逢秦桧死去,魏良臣私下奏请皇上为张孝祥解除监禁洗脱罪名,于是任命张孝祥为秘书正字。

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祥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劾张孝祥奸邪程度不亚于卢杞,张孝祥于是被罢官。

不久张孝祥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张孝祥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登记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

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祥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宣谕使弹劾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张孝祥复职为集英殿修撰、静江府知府,他治理有声誉功绩,又因为谏官的意见被罢。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易行,有时用威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又设立万盈仓来储备各地转运的粮食

张孝祥在显谟阁直学士职位上致仕。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世。”不过宋朝南迁之初,朝廷内部主要意见只有和与战二种,张浚主张复仇,汤思退因袭秦桧的意见力求议和,张孝祥出入这二人之门而持二种意见,态度不明朗,人们为他感到惋惜。评论者说:张孝祥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政坛上名声远扬,到他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时,有见识的人常常为此感到惋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