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专练(浙江版)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2016浙江高考语文真题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汇编
2020—2016浙江高考语文真题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病句汇编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2020-2021学年稽阳联谊学校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金兰合作组织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重难点04 诗歌鉴赏
【考点解读】
1.诗歌形象
赏析诗歌形象包括物象、人物、画面特征以及诗歌的意境,这些内容是诗歌阅读的基础,有时也单独考核,平时注意积累。
2.诗歌语言
赏析诗歌语言包括炼字、诗歌的风格和综合赏析诗句等内容,是诗歌考核的一个难点,应该重视。
3.诗歌表达技巧
赏析表达技巧包含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抒情方式,写景是诗歌的一个重点,因此把写景方式单独列出。
4.诗歌情感
分析诗歌情感是诗歌必考的内容,一般以答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析较高,一定要作为备考的重点,抓住要领,强化训练。
【答题方法技巧】
一、诗歌形象
1.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
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在高中语文所选的诸多古诗文中,对意象进行解读,能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1)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意象,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其中融入作者自己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作为作者精心挑选设计的外在投射,它出现的时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落木”“飞鸟”诸多意象围绕一个“悲秋”展开。此时的作者经历了国家战乱,爱子夭折的生活折磨,已经从壮年“会当凌绝顶”的豪情壮志中苍老,历经人世起伏,悲欢离合,进入到生命的暮年之中,此时的季节“秋”,即时应景登高时的季节,也是李唐王朝由盛入衰的时代之“秋”,更是作者生命走过白日放歌纵酒的壮年,进入潦倒落寞的暮年的岁月之“秋”,一个季节三重意蕴,故清人评其“气象高浑,有如巫峡千寻,走云连风,诚为七律中稀有之作。”而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当中,出现的季节则为春季,词中开篇即“春花秋月何时了”,词尾再次点题,“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季本是最美好的时节,万物复苏,花红柳绿,处处充满生机,但对于作者而言,如此美好的春天却给人以度日如年之感,扣问这样的日子何时结束。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亡国被囚的耻辱,饱受宋帝的折磨,不难理解,词中的春,有对昔日风华正茂时的春的怀念,更多的是而今沦为阶下之囚的春的生无可恋。景物之春与生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娓娓道出。关注意象所在的季节,帮助我们读懂诗词的内蕴。
(2)认识意象所蕴含的颜色。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在诗词鉴赏中,抓住意象的颜色,就可以体会浓郁的诗味。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32字无一处写喜,但一黑一红,两处颜色的对比,让春雨为锦官城带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跃然纸上,“‘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李清照的名篇《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同样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个娇俏少女的好奇问题,几千年来拨动人们的心弦,而词句中的色彩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作者用“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本是雨后花园的寻常之景,却因作者别出心裁,以颜色代替寻常事物,使得诗句色彩鲜明、雨后的生机扑面而来,“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语言的创新,色彩的应用使得词句“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3)留心意象的排列组合。除了意象的季节和颜色,关注意象的排列顺序,对学生理解诗词意义,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在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场面浓缩在一句14个字之中,战士战死沙场的悲壮与将军醉生梦死的场景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对统治者昏庸及批判力透纸背。在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描写了舟、烟渚、日暮、客、旷野、天、树、清江、月等9个意象,但却打破其常规的时间、空间排列组合顺序,以近似倒叙的组合方式描写诗篇,荒诞之中,却蕴含着诗人漂泊在外的愁绪,在途中江清月明,停泊桥边,但作者的思绪移舟孤独落寂,独特的排列顺序,让这首诗如一帧帧蒙太奇式的画面,种种场景纷至沓来,而作者的思绪却巧妙的藏在景物的出现顺序之中。
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我以我血荐轩辕”,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五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五千年的诗词史。关注诗词中的意象,就是聆听古人诗词歌赋背后的声音,让诗词中的文字开口说话,让诗词中的故事打动人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意象,走进诗词,体会诗词中的文化,提高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2.鉴赏人物形象的“四法”
(1)审读标题,挖掘信息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以传神。诗歌题目常常能传出很多重要的信息。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交代了季节、时间和送别的主题,对于把握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整体感知,确定身份
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如杨炯的《从军行》,通过整体阅读,可大体给“书生”定位:一个充满血性、志在驰骋沙场、渴望建功立业的书生形象。
(4)抓关键词,分析特征
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完成,抓住了这些关键词句,也就能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抓住“宦游人”“偏惊”“归思”“沾巾”等词可以分析出诗人宦游异乡、伤感思归的形象特征。
3. 诗词中意境的分类有:
(1) 热烈崇高、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曹操的《观沧海》
(2) 悲凉凄清、苍凉悲壮典型代表——李白的《关山月》
(3) 和平静穆、淡泊静谧典型代表——王维的《山居秋暝》
(4) 宏伟壮丽、豪迈飘逸典型代表——王维《使至塞上》
(5) 深邃沉郁、慷慨悲壮典型代表——杜甫的《秋兴八首》
(6) 清新素雅、自然淳朴 典型代表——《古诗十九首》
(7) 纤秣婉丽、秣艳瑰丽典型代表——温庭筠的《菩萨蛮》
(8) 凄冷寒凉、哀伤惨淡典型代表——李清照的《一剪梅》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二、诗歌语言
1.炼字一般是要求分析“诗眼”,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基本上有两种类型,炼字有两种类型:统摄全篇,或者一字传神。
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一字传神型,则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
答题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第一步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 (释含义)
第二步 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到句中描述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 分析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情与景的关系,及写景方法)(明手法)
第四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效果)
2.诗歌的语言
(1)语言特色类――主要是对诗歌语言风格的概括,主要有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
平淡。具有平淡风格的诗歌,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如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有人评述陶渊明的诗“平淡而思致。”
工丽。具有工丽风格的诗歌,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如杜甫《观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并在每句开头用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直率。具有直率风格的诗词,则毫不隐晦,毫不修饰,依照情感的原样子直接写出。如《诗经•硕鼠》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的诗句,直斥统治者的不劳而获和无情压榨。
委婉(含蓄)。具有委婉风格的诗歌,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而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如李商隐《夜雨寄北》,诗的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用不见人影而闻人声的情景,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两句用夕阳返照之光映着林中的青苔,进一步渲染了山的特点,给人一种无比清幽的美感。
雄奇。具有雄奇风格的诗歌,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意思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奔放。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洗练。这种风格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首绝句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情趣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天然浑成,语言上,“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萦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这些是形成这一风格的主要因素。如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全诗意境深远,语调沉郁悲凉,借暮秋的江天萧瑟之景,抒写颠沛流离、老病孤愁的暮年情怀。既包蕴着诗人客里悲秋的无限心事,又表达了对国事的忧思。 清新。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以下一些人诗中。一是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2)语言特色类――在诗歌解答中经常套用的关于语言的术语。
行云流水:结构、语言自然流畅。
形神兼备:语言、结构等形式与内容主旨都无可挑剔。
简洁 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浅显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平淡无奇 质朴清新 淡雅
词藻华丽 明快:明白通畅。
沉郁顿挫 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雄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
诗情画意:即诗歌本身富于感情,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如入画境。
富有哲理:也称理趣,即诗歌中包含着某种人生或社会的哲理,使读者有所领悟。这种哲理或存于诗歌的某一联中,一般为最后一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整首诗都在说理,一般见于宋以后诗歌中,如苏轼的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诗虽只是两问,实是苏轼巧妙地回答了琴与指的辩证关系。
淋漓尽致:指诗歌写得详尽透彻,或对某些东西暴露的彻底。
例如李清照前期生活幸福美满,夫妻志同道合,伉俪相得,其词轻快、爽朗,充满生活情趣;后期遭受战乱,夫妻分离,自然就比较悲伤、哀怨、凄婉。
3.赏析诗句四技巧
(1)弄懂表层含意
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回答此类问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把握句式特点
类型 特点
倒装句 有种错位的美
互文句 有种开合的美
对仗句 有种整饬的美
炼字句 有种凝练的美
(3)关注表达技巧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注意句子位置
注意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
首句 点题、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中间句 转折文意、承上启下
尾句 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含蓄隽永(以景结情句)
解题步骤
(1)解读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
(2)抓住特点:抓住诗句写法或内容上突出的一点简析
(3)点出情境: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4)整合答案:按照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
三、诗歌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运用比喻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夸张:就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运用夸张可以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可以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如:羌笛何需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对偶:就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句子表示两个相对、相近或相关的一种修辞方式。运用对偶可以使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崔颢《黄鹤楼》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排比可以使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运用反复可以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运用借代可以使诗歌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设问: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运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双关:就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有谐音双关和语意双关两种。运用双关可以使表达含蓄,语义丰富。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顶真:就是用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的开头的词语的修辞。运用顶真可以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运用排比可以使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的《玉楼春春景》
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答题模式:
(1)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
(2)结合诗歌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
(3)答出效果。
2.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式:
(1)首先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4)再次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3. 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缘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
因事缘情
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又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这首绝句,乍读只是平淡的征途纪事,顶多不过表现白与元交谊甚笃,爱其人而及其诗而已。其实,这貌似平淡的二十八字,却暗含着诗人心底的万顷波涛。可贵的友情,可泣的共同遭际,诗中一句不说,只是让读者自己去寻觅包含在春雪秋风中的人事深沉变化,去体会诗人那种沉痛凄怆的感情。这正是所谓“言浅而深,意微而显”。
借景抒情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乐景写乐情: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描绘春雨夜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哀景述哀情:如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再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首尾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合一体,“妙合无垠”。
乐景衬哀情:《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杜甫的《绝句二首》“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碧绿的江,青葱的山,火红的花,洁白的鸟,这春末夏初的景色不可谓不美,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再如唐代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意盎然的美景反衬出少妇内心的哀怨、凄凉。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托物言志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王安石的《北陂杏花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杏花,绚丽而脱俗,傍水杏花,更是风姿绰约,神韵独绝。本诗写临水开放的杏花,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作者淡然心境,高洁人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强个性的体现。
咏史抒怀
如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这首曲慨叹秦汉时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和各民族间的战争,给老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刘禹锡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日车水马龙的朱雀桥,衣冠往来的乌衣巷,而今已经荒凉冷落,笼罩在寂寥惨淡的氛围之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作者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
4. 对于诗词中的景,鉴赏时应主要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有以下几点: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参照前面的表现手法。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四、分析诗歌的情感
把握诗歌主旨情感的五要点:
(1)明确古代士大夫的情怀。传统士大夫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要求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关怀国运民生;道家启发他们在自然田园里安放心灵,回归纯朴与真性情;佛家会让他们恋土怀乡、感叹生命短暂与人生无常,参悟个体、宇宙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2)找准主旨句(含标题)。诗歌常有点明主旨的句子,如律诗中的首联和尾联往往关乎作者的思想情感,颌联和颈联常常含有艺术手法。还有的诗歌标题就揭示了主旨。
(3)知人论世,看清背景。“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入手。
(4)把握诗歌意象、意境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是使用意象、意境表情达意,所以读懂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的内涵是解读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理解意象的内涵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歌作品,不能拘泥固化,因为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诗歌作品中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的《蝉》中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柳永的《雨霖铃》开篇就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5)从诗歌中典故的意思反观主旨。作者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考生如果了解这些典故,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旨。
【限时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
(明)王廷相
朝霞飞散,正微借清霜,林外烘染。摇落年华,宋玉又伤幽怨。小楼悄悄阑干倚,最浮云、不堪情恋。玉书难寄,楚天空阔,梦迷人远。
叹双鬓、年来较短。算病旅中秋,不禁登玩。只见青山,谁见古时人面。乡心渺渺随流水,更不待、商歌魂断。新愁顿起,半窗暝雨,一声归雁。
1.从题材上看,这首词是一首__________词。
2.简要分析本词的抒情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读书幽兴,献兵部李侍郎
岑参
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
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3.从诗歌题目中可得知,作者作诗的时间是(1)_______,作诗的目的是(2)______。
4.请结合诗歌内容,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中吕]阳春曲·知几①
(元)白朴
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诗书丛里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无用人,诗酒乐天真。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
(注)①几:人生吉凶的征兆。
5.从诗中可知,“四时风月”“□□”和“□□□□”构成了诗人生活内容的主要元素。
6.诗或抒情,或明志,这首元曲重在明志,请简析它的“明志”艺术。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高邮①
(明)杨士奇
四顾无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
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
点绛唇·湖上②
(清)释正喦
来往烟波,此生自号西湖长③。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
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注释)①高邮:江苏省地名。②清代陈廷棹评:“……除西湖老僧《点绛唇》外,鲜有佳者……其中一片化机,未可浅视。”③西湖长:掌管西湖的人。
7.从题材上看,两首诗歌都属于山水田园范畴。从所抒发的情感看,第一首抒发的是 ,第二首抒发的是 。
8.两首诗歌在景物描写上各具特色,请比较二者的不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浪淘沙·题酒家壁
[宋]周文璞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盘礴古梅边,也是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注)①大槐宫: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广陵淳于棼梦游大槐安国。
9.作者善于通过用典抒情达意,蕴藉深远,如“盘礴”语出《庄子·田子方》,指箕踞而坐,写出人物 的特点。
10.请从“酒”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杭州春望
〔唐〕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①庙,柳色春藏苏小②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注)①伍员:伍子骨,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其父兄皆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到吴国,佐吴王阖庐打败楚国,又佐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因受谗毁,为夫差所杀。②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苏小小。
11.全诗紧扣诗中一个“_____”字,展现出杭州春日美景,既有______,也有风俗人情。
12.《唐诗笺注》:“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你如何看待这个评价,请结合诗句分析。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咏竹
(南北朝)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③泪,羞入上宫琴④。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杜甫因避乱往依之。②含箨(tuò):包有笋壳。箨:笋壳。③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④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3.从诗歌的题材来看,两首均为_________诗。杜诗首联采用_________的写法,以“含”“出”两字生动地写出了春竹蓬勃生长的过程。
14.简析两首诗中“竹”的形象的不同之处。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①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②,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①笛曲《梅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②《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15.从体裁上看,两诗属于_________;从题材上看,高诗属于__________。
16.两诗皆说风传笛曲,境界动人,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忆秦娥·五日移舟明山下作
[宋]陈与义①
鱼龙舞②,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
独无尊酒酬端午,移舟来听口口口。明山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
(注)①北宋末、南宋初杰出诗人。此词作于南渡之后。②鱼龙舞: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这里喻指南宋初年湖湘一带贵仲正等的作乱。
17.上阕划线句运用了______手法,下阕“移舟来听”后应填入“口”中________三字。
18.结合词句简析本词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十、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背面美人图
高启
欲呼回首不知名,背立东风几许情。
莫道画师元不见,倾城虽见画难成。
题《背面美人图》 陈楚南
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
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
19.两诗立意不同,高诗有雅量,陈诗有童趣,请分别阐析。
20.两诗在刻画“图中美人”这一形象上手法相同,请作简析。
【限时检测】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1.借景抒情诗(怀人、思乡、闺怨)
2.①借景抒情:上片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片借青山、暝雨、归雁等意象,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②用典(借事抒情):上片借用宋玉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之情;下片借用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语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③直抒胸臆:词中“不堪情恋”“新愁顿起”等词句直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分析】
1.阅读全词可知,上阙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阙借“青山”“流水”“半窗暝雨”“一声归雁”等意象,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怀人、思乡、闺怨)。
2.(1)从表达方式上看:本词借景抒情,上阕前三句“朝霞飞散,正微借清霜,林外烘染”借飞散的朝霞,“清霜”,秋林等意象;下阕借“青山”“流水”“半窗暝雨”“一声归雁”)营造了凄冷萧瑟的氛围,抒发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2)从表现手法上:本词用典(借事抒情),词中“宋玉又伤幽怨”一句借用宋玉的典故,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幽怨之情;“只见青山,谁见古时人面。”借用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语典,表达了物是人非的伤感。
(3)从抒情方式上:本词直抒胸臆,词中“不堪情恋”“新愁顿起”等词句直接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离愁别绪。
二、
【答案】
3. 秋天晚上 求官(干谒或请李侍郎举荐自己,意思相近即可)
4.①直抒胸臆:首联“蹉跎”“自怜”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慨叹;②借景抒情:颔联借写秋景,表达了岁月蹉跎的悲凉之意;③借物抒情,写“惊蝉”“旅雁”“求高树”“厌后行”,其实是以“惊蝉”“旅雁”自比,表达自己仕途上进的愿望。④用典抒情:尾联运用凿壁偷光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提携的心愿。(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
【分析】
3.由题目“秋夕”可知,作者作诗的时间是秋天晚上;
由题目“献兵部李侍郎”可知,是岑参因官职低微而转求从军的干谒之诗。
4.本题要求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这首诗,“抒情手法”主要指的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首联“年纪蹉跎四十强,自怜头白始为郎”,诗人先写自己“四十”始“为郎”有年华易已逝、自伤身世之感。“蹉跎”“自怜”直接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慨叹;
颔联“雨滋苔藓侵阶绿,秋飒梧桐覆井黄”,此联是写景,描写了作者读书的清幽环境,借景抒情,烘托了岁月蹉跎的感伤之情;
颈联“惊蝉也解求高树,旅雁还应厌后行”,意思是,蝉也希望栖在高树才心安,迁飞之雁也不喜欢落在队伍后面。通过“惊蝉”“求高树”,“旅雁”“厌后行”,借物抒情,以“惊蝉”“旅雁”自比,含蓄的表达了诗人仕途上进、欲选调的愿望;
尾联“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用西汉匡衡凿壁偷光的典故,借用“借光”之意,表达了作者希望得到李侍郎的提携的心愿,属于用典抒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5.诗酒 乐山乐水
6.①直抒胸臆。直率明了地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俗、清闲恬淡、不言是非、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和归隐山水,诗酒相伴的志向。②用典。用两位古代名人的典故,说明自己不去为官、寄情山水是明智的,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度。③以问作结,寄兴深远,进一步肯定了自己人生态度。
【分析】
5.首先根据题目给出的空格来分析,第一处空格应该填入两个字的内容,第二处空格应该填入四个字的内容,这就圈定了回答的字数和范围。
其次,根据诗歌的内容,“无用人,诗酒乐天真”,表达了作者才华不高、顺遂自己本性,满足于四季饮酒赋诗的情怀,可见“诗酒”是诗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乐山乐水总相宜”,表达了诗人醉心于山水风景,怡然自得、悠闲从容的人生态度,可见“乐山乐水”也是诗人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诗酒”和“乐山乐水”也符合题目中给出的字数限制。
6.首先,根据诗歌中“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闲袖手,贫煞也风流”“无用人”的内容,可见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率明了地表达了自己远离世俗、清闲恬淡、不言是非、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诗书丛里淹留”“不因酒困因诗困,常被吟魂恼醉魂。四时风月一闲身”“诗酒乐天真”和“乐山乐水总相宜”的内容,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纵情于美酒、寄情于诗文,醉心山水,一身清闲的生活状态的追求。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志向所在:归隐山水,诗酒相伴,怡然自乐,不问尘俗。
其次,根据诗歌中“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的内容,可见诗人采用了用典的手法,用两位古代名人的典故,说张良明哲保身离开了汉朝的权力中心,范蠡辞官隐居在太湖上,避免了被迫害的命运,赞扬他们功成身退,洞察世务。由此抒发了自己也如张良和范蠡一样,远离官场,不求荣华,徜徉山水,避开灾祸的志向,说明自己不去为官、寄情山水是明智的,肯定了自己的处世态度。
最后,诗歌以问作结,“君细推,今古几人知”一句是说,想一想,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能预知事物将要发生变化呢?能远离祸害的又有多少人呢?诗人语气感慨,寄兴深远,既是对历史的反思,对世人不知全身远害、热衷于高官厚禄的感叹,也是进一步对自己处世态度的肯定。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7.羁愁 闲适(得意、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8.①描写角度不同。《高邮》点面结合,既有远景勾勒,也有细致景物的描摹,描写的较为细致,营造清新的意境;《点绛唇》只注重“点”,西湖特色景致的“点”,引发读者想象勾勒整幅画面。②描写手法不同。《高邮》视听结合,有生活气息,烟火气,偏向于景物的“活”。《点绛唇》则以动衬静,用“高歌”“拍掌”“荡浆”反衬出景物的“静”。③写景目的不同,《高邮》为抒情张本,借景抒情。前六句描写的山水田园风光是为了引出“羁愁”。《点绛唇》的写景是把景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写出闲适之情,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热爱。
【分析】
7.第一首杨士奇的《高邮》一诗,错尾联“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中的“羁愁”可知,诗作最后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的“羁愁”,故第一空填写“羁愁”。
第二首,清代释正喦《点绛唇•湖上》一词,根据“来往烟波”“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写在喧嚣复归于宁静的西湖之夜,轻舟小桨,从芦花飞白的港湾,荡入湖上,由此可知词人的闲适;该句“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句可知词人此时是得意的;“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写作者在这沉寂的静夜荡舟高歌,不求他人赏,只是自适其乐,表达了对隐居生活(自由)的热爱;“自家拍掌,唱得千山响”,写词人面对湖山胜景,他并非如出家人那样一味地恬静寂灭,而是颇具豪情逸兴,表现出他不羁尘俗、高蹈世外的生活态度和情趣。故第二空可填写“闲适(得意、不受世俗的羁绊、对自由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8.首先要答出这两首诗在景物描写上的不同之处。
(1)写角度不同
《高邮》一诗中,“四顾无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为远景,属于“面”上的勾勒,“草舍津头市,菱歌柳外船”是近景,进行“点”上的细致描摹;采用点面结合,从远景近景相结合的手法描写景色,营造清新的意境。
《点绛唇》中的只注重“点”上的描写,“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是西湖特色景致的“点”,“唱彻千山响”引发读者想象勾勒整幅画面。
(2)描写手法不同
《高邮》中的“山色”“苍茫极远天”“水云涵郡郭,粳稻被湖田”“草舍津头市”是利用视觉写景,“菱歌柳外船”是通过听觉写景,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具有生活气息,具有烟火气,偏向于景物的“活”。
《点绛唇》中,“轻风小桨。荡出芦花港”“得意高歌,夜静声偏朗”“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以动衬静,用“高歌”“拍掌”以及荡浆声反衬出景物的“静”。
(3)写景目的不同
《高邮》一诗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羁愁念前路,非为别离牵”抒情,借景抒情,前三联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是为了引出“羁愁”。所以,写景是为抒情张本的。
《点绛唇》先说自己是“西湖长”,然后描写词人游览西湖夜景,重在写词人“荡”“高歌”“拍掌”的活动。所以,本词中的景物描写是人物活动的背景,借景写出词人不受世俗的羁绊的闲适和对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答案】
9.放浪形骸(洒脱不羁)
10.①起句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②“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由酒入梦,又从梦中醒来,似梦非梦之间表达人生无常之叹。③见“鹅黄雪白”恍若醒来,把“明日新年”当作奇事来声张,依然是醉语,诙谐有趣。④诗歌并非全是醉语,“雪压渔船”“明日新年”也透露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流年暗去的伤感。
【分析】
9. “盘礴”, 指箕踞而坐,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本指庄子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此处在古梅边“盘礴”,表现洒脱不羁、放浪形骸的形象特点。
10.首句“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还好酒钱即安眠,写出了作者的洒脱不羁,写到“盘礴古梅边”为不羁之态。
“大槐宫……雪压渔船”三句,写词人嗜酒、醉眠,他的美梦及其破灭等等,都是处于当时社会现实下郁郁不得志的反应。词中“大槐宫里着貂蝉 ”,是用来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作者曾任过小官,也算在“大槐宫”里呆过的人物,词人对“宫”内的沉浮、冷暖深有体察,即作者对现实的一种曲折而委婉的批判,表达人生无常。
最后一句的诙谐与奇特,更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词人出人意料地说出了一件尽人皆知、无“奇”可言的事,可见依然是醉语。而诗歌并非全是醉语,“雪压渔船 ”,自然是作者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 ,却也未尝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表现,写其严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明日新年”,一年又过去,新的一年到来,透露出了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流年暗去的伤感。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答案】
11. 望 自然风光
12.①本诗首联写白天眺望情景,领联“夜入”是虚写,由白天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元庙想到晚上涛声传入庙中,格外清晰,伍子胥是一个悲剧英雄,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悲壮色彩,由此可见,“涛声夜入,何等悲壮!”②苏小小家隐藏在杨柳春色中,点出“春”字,正面描写春光明媚,杨柳飘扬,无限风光,苏小小是钱塘名妓,才色双绝,妩媚动人,由此可见,“柳色春藏,何等妩媚!”
③这个评价看到诗人抓住“涛声”和“柳色”两个意象,有想象之景,也有眼前之景,虚实结合,意境是悲壮与妩媚兼有,缺一不可,丰富了杭州的景象,展现了不同的意蕴。
【分析】
11.本题第(1)空,要求分析诗歌内容紧扣住了诗题中的哪个字。诗歌的首联,先推出“望海楼”“护江堤”,颔联分别从视听感知里生发出“夜入”“春藏”的美妙联想,一并融进涵纳 “伍员庙”“苏小家”里,颈联移开目光,注视到民俗人事上来,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像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尾联以登高远眺所见的阔大场景收束,暗与首句照应。所以,整首诗的内容,都是从诗人眼中所出,是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紧扣住的是诗题中的“望”字。第(2)空,诗歌中“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写出了描写杭州女工织艺的精巧和当时人们争饮佳醪的民俗风情,勾勒出繁荣兴旺的社会景象。而“红袖”与“青旗”、“柿蒂”与“梨花”的颜色对照、品物相衬,更象一幅工丽雅致的画图,流溢着浓郁活泼的生活情趣,这是风俗人情的写照。诗歌的首联,写出了“望海楼”“护江堤”在辉彩早霞、泛光晴沙的映照下,渲衬成一派秾丽畅朗的气氛;颔联写了春潮汹涌,夜涛摩荡,声响直振吴山顶的伍公庙;柳枝掩映,苏小家正当新绿深处的景象。这些都属于自然风景。
12.题干中,《唐诗笺注》:“涛声夜入,何等悲壮!柳色春藏,何等妩媚!有此妩媚,不可无此悲壮;有此悲壮,不可无此妩媚。若一味悲壮,或一味妩媚,吾不欲观之矣。”要求对这一评价进行分析,这一评价的主要观点在于诗歌既有“悲壮”,又有“妩媚”,然后将“悲壮”与“妩媚”相结合,谈谈诗歌这样写的表达效果,要扣住这两个词,看诗歌中是否体现出来。通读全诗可知,本诗第三句“涛声夜入伍员庙”,是说看到眼前的钱塘江和伍员庙,想到夜里万籁俱寂,涛声传入庙中,声音之响,伍员本身就是一位悲剧英雄,更为震天的涛声增添了几分悲壮色彩。这属于诗歌中“悲壮”色彩的部分。而第四句“柳色春藏苏小家”则正面点出“春”字,写出了春色之深,杨柳长条,风光旖旎;钱塘名妓,余韵流芳,妩媚动人。这是属于诗歌中“妩媚”色彩的部分。诗人抓住了“涛声”和“柳色”这两个意象的特点,声色交织、虚实相衬,有想象之景,也有眼前之景,意境有雄浑悲壮,也有风流妩媚,相得益彰,丰富了杭州的景象,展现了不同的意蕴,带给读者愉悦的审美感受,堪称佳作。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答案】
13. 咏物(咏物言志) 化静为动
14.①从浅层看,刘诗着重描写的是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的形象;杜诗着重描写的是嫩竹生机蓬勃、竹影阴凉、洁净清香的形象。②从深层看,前者是怀才不遇却坚守贞节、不愿俯就权贵而又等待时机乐为知音所用的形象;后者是可爱宜人、品性高洁、才学出众、期盼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的形象。
【分析】
13.抓住标题中的“咏竹”分析,两首均为咏物诗。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14.刘诗,此竹不生庭院,不生宫囿,偏偏生于荒野。高枝向上,耸入云端。没有人赏识它的高风亮节,徒自抱着一颗坚贞之心。着重描写的是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的形象。
杜诗,“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着重描写的是嫩竹生机蓬勃、竹影阴凉、洁净清香的形象。
刘诗,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
杜诗,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
八、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15. 七言绝句 边塞诗
16.高诗实写雪净月明之夜听到《梅花落》的笛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的场景,虚实相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征人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李诗实写春夜洛城听到《折杨柳》的笛曲声,想象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表达了客居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之心切。
【分析】
15.两诗都是四句,每句七言;两诗押韵“间”“山”“城”“情”,都是平声韵,所以从体裁上看,两诗属于七言绝句。
《塞上听吹笛》诗歌里面有“胡天”“牧马”“羌笛”“关山”等意象,都是边塞特有的景象,题目中还有“塞上”,都表明此诗为边塞诗。
16.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将“梅花落”拆用,又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固然是写声成象,但它是由曲名拆用形成的假象,以设问出之,虚之又虚。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同时,它仍包含通感,即由听曲而“心想形状”的成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春夜洛城听到《折杨柳》的笛曲声,想象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九、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
17. 用典(比喻、想象、联想、虚写均可) 明山雨
18.①凭吊屈原。由“鱼龙舞”“酬端午”之景联想到屈原,“酬”更点明了对屈原的缅怀。
②感慨兴亡。“兴亡离合,乱波平楚”,包含兴亡之叹。
③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爱国之情)。词人亡国南渡,故国不再,感时伤世。
④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白头孤客,洞庭怀古”,点出年暮漂泊的凄苦。
⑤乱世之悲。“鱼龙舞”“乱波”喻指当时的叛乱,更添离乱之苦。
【分析】
17. “鱼龙舞,湘君欲下潇湘浦”是说: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这里作者用屈原的典故,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湘君”喻指朝廷,点明了朝廷欲出兵平乱之事。
依据“湘君欲下潇湘浦。潇湘浦”可知,应填入“口”中的三个字应是“明山雨”。
18.开篇写水上的龙舟和水中的鱼儿随波逐舞,纪念在湘江边投水自沉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缅怀之情。
以“鱼龙舞”喻示湖湘一带贵仲正等的作乱,用“湘君”喻指朝廷,点明了朝廷欲出兵平乱之事,抒发了乱世之悲。
“潇湘浦,兴亡离合,乱波平楚。”三句写词人于叛乱被平息后所看到的眼前之景,抒发了他心中的兴亡之慨。
换头二句写避难的词人孤独落寞的境况:端午节无酒以酬,只能独自往明山听雨,毫无半丝节日氛围。蕴含了亡国之痛。
末三句以雨声衬悲情,声情凄苦,“白头孤客,洞庭怀古”饱含身世漂泊(年事已暮)的感慨,突出了词人忧时伤世的情怀。
【答案】
19.①高诗描写画中人,赞许画艺的高超,同时叙写观画人的行动与心理,渴慕而有所克制,对难见美人容颜表示理解。②陈诗也描写画中人,赞许画艺的高超,但极力描写观画人的痴心,观画人想要将画图掉转过来,从画作背面一窥美人真容,此种心理及动作,与婴孩无异,充满童趣。
20.①正面写美人背影,着墨简省,不事修饰,近乎白描,但都将画中人当作真人来进行想象与描写。②重在侧面刻画,通过叙写观画人的心理及行动,侧面表现画中人之美。
【分析】
19.《背面美人图》翻译:想要叫那人回过头来却不知道那人的名字,背对着我站着东风吹来很有一些风情。不要错怪了画家是视而不见,实在是那人的美貌太出色了有倾国倾城之色是可以看见的但是很难用画来表达出那人的美貌和神韵。“倾城虽见画难成”,可知高诗描写画中人,赞许画艺的高超;“欲呼回首不知名”,同时叙写观画人的行动与心理,渴慕而有所克制,对难见美人容颜表示理解。
陈楚南的诗句词意新峭,思致殊巧,由美人阿娜多娇的背影,生发出要一睹芳容的怪诞想法,先是要唤画中人转身,继而又要把图画翻过来看。所以,袁枚称陈诗风趣犹如“孩子语”,即“童趣”。即陈诗中观画人想要将画图掉转过来,从画作背面一窥美人真容,此种心理及动作,与婴孩无异,充满童趣。
20.仕女图中以“背面美人”为题材的画最早出现在唐代,首创者是善画贵族妇女的宫廷画家周昉。以往的人物画一般都通过正面描绘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但是周昉却创造性地通过人物背影的勾勒,让欣赏者除能领会到画面本身的直接意义之外,还留有想象的余地,通过人的形体、衣着、发饰等方面,感受到画中人的容貌和神情,收到极为传神的艺术审美效果。
“欲呼回首不知名,背立东风几许情”,即正面写美人背影,着墨简省,不事修饰,近乎白描,但都将画中人当作真人来进行想象与描写,足见画艺的高超。
“几度唤他他不转,痴心欲掉画图看”,可知重在侧面刻画,通过叙写观画人的心理及行动,侧面表现画中人之美,即“美人背倚玉栏杆,惆怅花容一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