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全国乙卷真题文言文挖空训练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高考议论文形式扣题之开头结尾猪肚点睛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记叙文(小说)的写作立意

议论文写作:论据的广度深度厚度

关系型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赏析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广东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命题作文类型、审题与写作方法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全国二卷高考作文例文集锦(9篇)

2020年全国三卷高考作文范文集锦(8篇)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江苏新高考作文集锦

2020天津卷新高考作文集锦


名著阅读《论语》、《红楼梦》相关知识与习题合集

2021新高考各地文言翻译试题汇编21——40

高考常考100个文言实词陷阱及各地最新试题文言文专项训练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讽喻诗鉴赏技巧

李书磊《<红楼梦>中的景语》

王健康、王炳熹《宗族祠堂的当代文化价值》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2021届高考名句默写考前专练 3

2021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作文汇编

各省市古代诗歌阅读

病句专项强化训练及解题技巧

2021年各省高考真题作文题目汇总

张丽娟《中国传统拱手礼及其对现代礼仪体系构建的作用》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

2021高考语文全国乙卷真题

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病句句式杂糅现象与修改

高考病句专项强化训练及解题技巧(5) · 重复累赘类

高考病句专项强化训练及解题技巧(6) · 歧义类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2021年新高考全国I卷真题文言文挖空训练


文言挖空训练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 ),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 )欲强宗室()以()镇( )天下,故皇(            )再从(        )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      )童孺(   )皆为(        )王(),王者(     )数十人。上从容( )问群臣:“遍封宗子,于( 天下利( )乎?”封德彝对( )曰:“上皇敦睦(

)九族(         ),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    )多者。爵命(    )既崇(  ),多给力役(    ),恐非示()天下以至公(            )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     )百姓以( )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        ),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          ),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       )请重法以禁之,上哂(   )之曰:“民之所以(          )为盗者,由(       )赋繁(  )役重,官吏贪求(贪求,贪污求贿),饥寒切(      )身,故不暇(  )顾(      )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          )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     )不为盗,安用( )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               )升(         )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专,专断,专擅)庶务(          )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           )受奉行而已,莫(  )之敢违。以(         )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        ),借(        )使()得失相半,乖谬(     )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         )择( )群臣而分任(    )以()事,高拱(             )穆清(       )而考(          )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上善(         )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      )吏多受赇( ),密(      )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 )日:“为(     )吏受赂,罪(          )诚(      )当( )死。但陛下使人遗(       )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         )之以德,齐( )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 )力争,不为面从,傥(     )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 )臣直。”裴矩任(         )于()闻其(  )过(          )则( )忠化为佞(君乐闻直(      )言则化为忠。是(是,此,这)知( )君者表(             )也,臣者景(      )也,表动则景随矣(      )。


参考答案


唐高祖(高祖,李渊的庙号)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甲子,干支纪日法),太宗(太宗,李世民庙号)即皇帝位于(于,在)东宫显德殿,初,上皇(上皇,太上皇的简写)欲强宗室(宗室,对君主父系男性血亲形成的宗族的称法,这里指皇族)以(以,来)镇(镇,用武力维持天下安定)天下,故皇(皇,表对去世长辈的尊敬。)再从(再从,同曾祖)三从(三从,同高祖)弟及兄弟之子,虽(虽,即使)童孺(孺,幼小的孩子)皆为(为,被)王(王,封王),王者(被封王的人)数十人。上从容(从容,不慌不忙,或私下里)问群臣:“遍封宗子,于(于,对)天下利(利,有利)乎?”封德彝对(对,回答)曰:“上皇敦睦(敦睦,使亲善和睦)九族(九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又作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与其子、姊妹与其子、女儿与其子、己之同族;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族、母之母族、从母与其子;妻族二是指姥之父族、姥之母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之,这,这么)多者。爵命(爵命,封赏爵位的皇命)既崇(崇,尊贵),多给力役(力役,劳力,仆役),恐非示(示,给...看,显示)天下以至公(至公,非常公正,大公无私)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所以,...的凭借)养百姓也,岂可劳(劳,使...劳苦)百姓以(以,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庚寅,干支记日法),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县公,县一级爵位),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或,有的人,这里有的臣子)请重法以禁之,上哂(哂,微笑)之曰:“民之所以(所以,...的原因)为盗者,由(由,因为)赋繁(繁,多)役重,官吏贪求(贪求,贪污求贿),饥寒切(切,迫)身,故不暇(暇,有空闲)顾(顾,顾及)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薄,减少)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自,自然)不为盗,安用(安用,哪里用得着)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海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升(登上,进入)平(太平境界,又升平,作“太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专,专断,专擅)庶务(庶务,各种政务,或这些政务的办理人员)不任(任,委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票(票,接受,承受)受奉行而已,莫(莫,没有人)之敢违。以(以,凭借)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务,事务),借(借,假托,假使)使(使,假使)得失相半,乖谬(乖谬,荒谬背理的事情)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诚,果真,如果真的)能谨(谨,谨慎)择(择,挑选)群臣而分任(任,任命)以(以,把)事,高拱(高拱,双手高拢在袖中,比喻安坐而不须有所作为)穆清(穆清,太平祥和)而考(考,考察)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治,太平安定)!”上善(善,以...善,欣赏)其言,擢(擢,提拔)为侍御史。上患(患,担心)吏多受赇(赇,贿赂),密(密,暗中)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装矩谏(谏,劝谏,劝止)曰:“为(为,做)吏受路,罪(罪,依罪)诚(诚,确实)当(当,判)死。但陛下使人遗(遗,送)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道,通“导”,诱导,引导)之以德,齐(齐,使...整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当,在,或任)官(官,任官,任职)力争,不为面从,傥(傥,同“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明,英明)臣直。”裴矩任(任职)于(在)隋而忠于(对)唐,非其性(性,性格)之有变也,君恶(恶,厌恶)闻其(其,自己的,或臣子)过(过,过错,或指出过错)则(则,那么)忠化为佞(佞,惯于花言巧语的人),君乐闻直(直,正直的)言则化为忠。是(是,此,这)知(知,知晓)君者表(表,测试日影的标杆)也,臣者景(景,同“影”,日影)也,表动则景随矣(表将然貌的语气词)。


真题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答案】B    

【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

“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为王”作谓语,成分简单的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答案】D    

【解析】D.“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是错误的。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宗族,于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

B. 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C. 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

D. 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行为谏诤,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

【答案】B    

【解析】B.“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是错误的。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唐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

得分点为:“患”,担心;“赇”,贿赂;“左右”,身边的人。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 

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谄媚。

 

14.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道理:君主是表率,好像华表,臣下是影随,根子还是在君主身上啊。

目的:希望皇上可以做好大家的表率,励精图治,让大家有学习的榜样。

参考译文:

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曰: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影子随之而动。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文言文挖空训练


戴胄忠清公直(      ),擢(    )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       ),敕令(      )自首,不首者死。未几(     ),有诈冒(     )空营(       )者,上欲杀之。胄奏(上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     ),而使朕(      )失信乎?”对(    )曰:“敕者(     )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    )国家所以(     )布(     )大信于天下也。陛下(      )忿(     )选人之(     )多诈,故欲杀之,而既(     )知(    )其不可,复断之以法(     ),此乃(    )忍小愤而存(     )大信也。”上曰:“卿(      )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    )犯颜(     )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      )之,天下无冤狱(      )。

郐令裴仁轨私役(     )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      )曰:“法者,陛下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      )轻罪而抵极刑(      ),臣恐(      )人无所措手足(     )。”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    )侍御史。

上谓侍臣(     )曰:“朕以(    )死刑至重(    ),故(    )令(      )三覆奏(    ),盖(      )欲思之详熟(    )故(     )也。而有司(      )须臾(     )之间,三覆已论;又(      ),古刑人(    ),君为之彻乐减膳(     )。朕庭(      )无常设之乐,然常为(     )之不啖(    )酒肉;又,百司(     )断狱,唯(     )据(    )律文,虽(     )情在可矜(    ),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      )?丁亥,制(      ):“决(      )死因者(      ),二日中五覆奏(      ),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    )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皆今门下(    )覆视(    ),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    )以闻(      )。”由是(    )全活(     )甚众。其五覆奏者以(     )决(    )前一二日,至(     )决日又三覆奏。惟(    )犯恶逆者(     )一覆奏而已。

上尝(    )与侍臣论(    )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     )之,少(     )涉(    )疑似,皆拷讯(    )取服(     ),凡(     )二千余人,帝悉(    )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      )其多,试寻(查究)其状(   ),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     )不敢执(    )奏,尽杀之。”上曰:“此岂(    )唯(      )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   )宜(    )戒(     )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参考答案


戴胄忠清公直(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擢(提拔)为大理少卿(掌刑狱案件审理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伪造资历),敕令(下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不久),有诈冒(伪造资历)空营(未自首)者,上欲杀之。胄奏(上奏)据法应流(流放),上怒曰:“卿欲守法(遵守法律),而使朕(皇帝自称)失信乎?”对(臣子对皇上的回答)曰:“敕者(皇上的命令)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法律)国家所以(用来)布(公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对皇帝的尊称)忿(痛恨)选人之(主谓间取独)多诈,故欲杀之,而既(已经)知(知道)其不可,复断之以法(以法断之:依法裁断),此乃(是)忍小愤而存(保持)大信也。”上曰:“卿(对臣子尊称)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多次)犯颜(冒犯皇上)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听从)之,天下无冤狱(案件)。

郐令裴仁轨私役(役使)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谏(进谏)曰:“法者,陛下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犯罪)轻罪而抵极刑(判处死刑),臣恐(担心)人无所措手足(不知所从)。”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祜为(使…担任)侍御史。

上谓侍臣(侍奉帝王的廷臣)曰:“朕以(认为)死刑至重(极为重大),故(所以)令(下令)三覆奏(三次回奏),盖(发语词,不译)欲思之详熟(深思熟虑)故(缘故)也。而有司(负责的官吏)须臾(片刻)之间,三覆已论;又(另外),古刑人(处决犯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朕庭(宫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因为)之不啖(吃)酒肉;又,百司(百官)断狱,唯(只)据(依据)律文,虽(即使)情在可矜(同情),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哪里…呢,表反问)?丁亥(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制(下诏):“决(判决)死因者(死刑犯),二日中五覆奏(五次回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主管膳食的)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奏乐)。皆今门下(门下省)覆视(督察),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记下情况)以闻(上报朝廷)。”由是(因此)全活(保全性命)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在)决(处决)前一二日,至(到)决日又三覆奏。惟(只有)犯恶逆者(犯恶逆罪,十恶之一)一覆奏而已。

上尝(曾经)与侍臣论(讨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逮捕)之,少(稍微)涉(牵连)疑似,皆拷讯(拷打审讯)取服(迫使服罪),凡(共)二千余人,帝悉(都)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奇怪)其多,试寻(查究)其状(罪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意(考虑)不敢执(坚持公道)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哪里)唯(只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你们)宜(应该)戒(借鉴)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参考译文


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

郐县县令裴仁轨私自役使门夫,皇上(唐太宗)大怒,想要斩首裴仁轨。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祜上谏言:“法律是陛下和百姓们共同遵守的,不是您一个人独有的。现在县令裴仁轨犯轻罪却判处死刑,我担心天下人以后会不知所从。”皇上(唐太宗)龙颜大悦,免除裴仁轨死刑,任命乾祜为侍御史。

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只是没有制定法令。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  太宗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于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岂只是隋炀帝无道,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