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2020年上海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年上海高考真题(附答案)

2020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选登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上海2021年普陀区高三二模语文卷

上海2021长宁区高三二模试卷

2021届高三二模作文题汇总(16区全)

上海市2021浦东新区语文二模 ( 含答案)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选择题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论述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人物传记类古文阅读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游记、书序类文言文汇编

2020—2016上海高考语文真题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1年上海卷写作指导与示例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上海市杨浦区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19-2020学年上海市虹口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9学年上海市静安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2016-2020年上海中考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届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情景默写

1.填空。

(1)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

(2)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黄庭坚《____________》)

(3)杜甫《月夜》中,以细节描写凸显妻子思人时间之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2.班会课上,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方能有所收获,以下诗句合适的是(   )

A.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D.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

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

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

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

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

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

A.①④②③⑤B.④①②③⑤C.①②③⑤④D.④⑤①②③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

黄发有

①在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媒介的快速扩张爆发出颠覆性力量。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言艺术要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从语言本身来看,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更为宏阔的方面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

②受影视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变得“视听化”。20世纪80年代出品的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绝大多数根据文学改编而来,但当时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各走各的路。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写小说时,主动向剧本的叙事规则靠拢,不少作家将主要精力用于“码剧本”,文学创造成了副业,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转变为“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遗憾的是,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③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视觉化、电子化的口语。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

④随着电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图互渗乃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纯粹的净化与生硬的规范,显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会使文学语言与流动的现实脱节,使得文学语言失去活力。语言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江河,不断有新的内容汇入,新词汇是标记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符号,语言的封闭与停滞是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现。但应当重视的是,过度突破规范甚至拆解语言规范会造成文学语言的荒芜。因此,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

⑤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以开放的态度观察语言的变异,只要这些语词不触犯公序良俗,都可以自由生长。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第三,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

⑥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语言创新不是新旧语言的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其次,语言创新不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第三,综合的语言创新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游戏,而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即使字字珠玑,那些观念陈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难成大器。

⑦那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语言标本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自成一体,作者能够从芜杂的新词旧章、雅言俗语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在思想、文体、风格上卓有建树。只有真正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语言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后来者模仿,并激发新的语言创造。

(本文有删改)

4.在第①段中的“渗透性”具体是指电子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

B.杂语并存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

C.电子语体的出现改善了文学语言的现状。

D.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6.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语言的封闭与停滞会导致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缺乏。

B.维护基本的语言规范只能依靠柔性规范而非刚性手段。

C.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

D.具有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8.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片段,阐述第②段画线句。

张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第二层便是厨房了,盖得不规矩,一头宽一头窄,像个酱肘子;穿过厨房就进了第三层,客厅兼主卧室,10.5m2,摆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和一张折叠桌,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折叠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着一间菜窖。”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和风筝

牛汉

①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

②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

③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

④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

⑤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出瑟瑟的声音。

⑥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

⑦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

⑧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奇怪和遗憾。

⑨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

⑩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

(11)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

(12)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

(13)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

(本文有删改)

9.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

10.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

11.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

12.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

(北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②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3.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   )。

A.《介甫古体诗》B.《半山格律诗选》C.《临川长短句》D.《王荆公辞赋选》

14.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

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

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

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

15.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复斋传

(清)刘大櫆

①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

②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

③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

④民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

⑤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

⑥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吴逆之乱(_______________)

(2)不知例请平(_______________)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民赋,久不能输

A.拖欠B.懈怠C.逃跑D.暴露

18.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顾里人不胜

A.忧虑B.缺点C.困苦D.疲惫

19.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

20.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21.第③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

22.刘大櫆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表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寓山注》序

(明)祁彪佳

①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    )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②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③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④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⑤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注)①胼胝(pián zhī):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

23.可填入第①段括号处的虚词是(   )。

A.B.C.D.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对客的建议漠视,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

B.“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创新。

C.“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有时甚至是另辟蹊径的探索。

D.“我”因园林构建耗钱财、多次生病却依旧执著坚持。

25.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26.全文围绕“卜筑之兴”展开,思路连贯,请加以分析。

 

 

七、材料作文

27.作文

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1)吾尝跂而望矣    (2)澄江一道月分明    登快阁    (3)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跂”“澄”“鬟”“清”等。“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出自黄庭坚诗《登快阁》,要注意在记忆诗歌内容的同时,也要准确记忆诗歌题目。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这句话是说,学问是无边无际的,要广博地进行学习。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意思是: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这句话用来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侵蚀。

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能领会。这句话是强调要对知识进行反复地巩固,才能有所收获。

D.“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意思是:广博地读书,简约审慎地取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这句话是强调学习时要注重积累知识。

故选D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的句意,下句应该承接关于品牌和艺术品的区别、点明艺术品特点的句子,而只有④表达出了艺术品的特点——“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因此,④应作为首句,由此排除AC项。根据文段的描述,可知文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品牌的价值。在阐述了艺术品的特点之后,应继续阐述品牌的特点,只有①总体概括了品牌的特色,②③⑤都是对“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的具体说明。因此,应选用由“它”作主语、领起其他句子的①,由此排除D项。

故选B

 

4.(电子文化)潜移默化、逐渐扩展

5.B

6.C

7.文本先指出电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接着从影视文学和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之后指出文学写作者要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并以合适的(宽容、柔性、分层次)手段予以维护,提出文学语言创新的方法。最后点明经典作品的特点。

8.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些语言有逼真的视听效果。对房子内景的描述形象而精确,达到了一种摄像式的动态效果,叙事者的视角类似于移动的镜头。贴着“文学”标签的影视脚本,仅仅充当镜头叙述的注释和说明,牺牲了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该词所在句子的后面所难的解说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提供了解释“渗透性”的信息,即“潜移默化”一词,既体现了“渗”的含义,也体现了“透”的意思。同时也可以用词语加以概括,如“逐步扩展”等。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文章对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和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所以,“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的观点与作者的看法相矛盾。

C.从文中的论述“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来看,电子语体的出现只是影响、改变文学语言,是好还是坏,作者没有给出定论,因此“改善”一词不妥。文章无法推断出此结论。

D.从文章第⑥段所论述的作者对于语言创新观点来看,语言的创新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并非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

故选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C.由文中“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可知C项“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和文章表述一致。

 

9.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作者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如“很狂”“安生些”“默契”,表现风在白天和黄昏的差异,恰好与父亲想要在夜间放风筝的诉求一致。用“似乎”“仿佛”来想象风的位置和归属,拉近了风与父亲的情感距离,与“默契”前后关联。

10.孩子群像构成了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

11.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我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铺垫。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行为哲学的思考。

12.示例一:“月夜”的场景更好。月夜能够概括本文的主要环境,本文记叙的是父亲在月夜放风筝的片段,体现在“月亮地里”“注满月亮的地方”。深沉的月夜和风筝是能够与父亲的生命融合的客观之物,父亲将自己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寄托在月夜和风筝上。“月夜”与文章内容相关联,如月夜的月光使夜晚更加清冷,所以父亲在夜晚放风筝之前需要喝点黄酒暖身;如月夜比较多见,而黑夜极少,父亲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如风筝飞上天空让月夜温暖起来。

示例二:“黑夜”的场景更好。“黑夜”代表着父亲精神审美的最佳物象,父亲并不赞美月夜。父亲更喜欢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黑透了的夜是安静的,风筝才能自在地在天上飞。父亲喜欢在黑夜在风筝上挂灯笼和海琴,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就像风筝一样飞向空旷完整的天空而获得了自由。

 

13.B

14.D

15.答案示例: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根据本诗的特点,一共八句,每句七字,一韵到底,颔联和颈联对仗,合乎平仄,因此,可以判断这是一首律诗。

A.“古体诗”,说法错误,本诗是律诗,属于近体诗。

C.“长短句”是词的别称,本诗是律诗,不是词。

D.“辞赋”是对赋体文学的泛称,是一种韵文,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本诗是律诗,不是辞赋。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叹民生之艰辛”说法错误。“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的意思是:珍贵的宝物经常从海外运至江阴,江阴当地的鱼类水产丰饶,价格低廉。这两句写出了江阴的富饶繁华,表达了诗人对江阴的喜爱和赞美,而不是“叹民生之艰辛”。

故选D

1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怎样表现”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因此,本题要从诗歌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去理解。

从诗歌的首联和颔联来看,“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写出了江阴地处江尾海头,水域辽阔的自然风光和江面上风顺帆扬,行船络绎的热闹场景;“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写出了江阴常有从海外运入的珍贵宝物,本地盛产鱼蟹,价格低廉,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这是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表达作者对江阴的留恋不舍和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

从诗歌的颈联来看,“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了诗人追忆往昔,回想起当时和昌叔一家相聚时谈笑风生的快乐场景,那些景象仿若昨日,历历在目,而诗人现在已不再年轻,却即将离开江阴,出使遥远的辽国。“高亭笑语如昨日”是诗人对往日的回忆,是虚写;“末路尘沙非少年”是诗人对自己年老远行的现实描写,是实写。这是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欢乐的怀念和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

从诗歌的尾联来看,“强乞一官终未得”写出了诗人迫切地想要留守在江阴,但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能实现的状况,表现出了诗人的遗憾之情;“只君同病肯相怜”写出了诗人认为“只君”即只有昌叔能理解自己这种处境和心情,且根据注释,昌叔在“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因此诗人认为昌叔与自己有过相似的官任,也一定能理解自己对江阴的不舍之情。这一联是使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自己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和与昌叔的深厚情谊。

 

16.    (1)碰上    (2)援引,引用    

17.A

18.C

19.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20.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

21.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商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

22.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

【分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碰上吴三桂叛乱。“值”,碰上。

2)句意:不懂得引用先例请求减免赋税。“援”,援引,引用。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百姓拖欠赋税,很久都不能交上。“逋”,动词,拖欠。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句意: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病”,形容词,困苦。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词有:“素”,副词,向来;“长者”,德高望重之人;“无他”,没有其他隐情;“卒”,副词,最终;“蒙”,动词,受用。

2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劝勉其父兄”和“使训诲其子弟”是句意不同的两个分句,主语都是前文的“先生”,因此这两句之间应断开;“其”指代的是上句的“子弟”,与“……者”共同作句子主语,属于复制短语作主语,因此“其”前应断开;“者”的意思是“……的人”,复制短语作句子的主语部分,“者”后断开;“亲加宾礼”作谓语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

21.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张复斋断案时,“故怒视其父”,并且故意说“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然后“呼吏持大杖来”。可见张先生表面上假装听信了商人的一面之词,怒视商人之父,并指责他不心疼儿子,实则是通过这样的场景来观察商人的反应,看他是否会因为父亲即将遭到杖责而焦急。先生并没有根据表面现象仓促地作出判断,而是在有所怀疑的基础上欲擒故纵,以此来判定是非曲直。

先生“睥视”商人后,发现他脸色如常,十分冷漠,对父亲将要被责打一事毫无触动,得知商人是故意“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实则对父亲非常不孝,由此而“以大杖扑贾人”,并拿出钱来给商人之父颐养天年。这体现出先生细心谨慎、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张复斋“为利于民”,是在他“成进士”并担任官职之后。在晋江任职时,他“多善政”;侍养老母“既二十年”,才重新到金溪任职。在金溪期间,正碰上荒年,“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当先生离开晋江时,“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当先生离开金溪时,“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由此可见先生在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

张复斋主政晋江时,审理商人不奉养自己父亲的案子。审案时,他谨慎细致,富有智慧,他并不武断地听信商人的一面之词,而是故意说“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然后“呼吏持大杖来”,借此观察商人的反应,从而得知了真实情况,惩罚商人,并拿钱给商人的父亲,让他能安度晚年。

主政晋江时,“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而先生在询问这些拖欠赋税的百姓时,得知他们因无法交纳赋税而卖掉孩子的事实,于是“捐俸入赎而归之”。可见先生“为利于民”,也表现在他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这件事上。

晋江的文风昌盛,先生主政之后,“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可见先生鼓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进一步发扬文风,对人才礼遇有加,因此晋江当地“之童子试至万人”,大大促进了当地的教育发展。

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回乡,见到华容当地“土卑而赋重”“百姓多流亡”,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这是说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面对这样的情况,先生替华容百姓申诉,“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最终让县官“卒如先生言”。

参考译文:

    ①复斋先生,姓张,是华容县人。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进入官学后,碰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②康熙乙丑年间,先生考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向朝廷上疏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几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当时正遇上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借贷,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作威作福,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依附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就跟在晋江时一样。

③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自己的继母太过苛求,因而不奉养他的父亲。商人的父亲到县衙告状。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故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却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见商人的脸色如平常一样,先生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眼见你的父亲将要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着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先生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商人的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

④百姓拖欠赋税,很久都不能交上,等到交纳延期那么赋税就更多了。先生询问得知他们已经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

⑤晋江的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达万人。

    ⑥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引用先例请求减免赋税。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

 

23.B

24.A

25.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

26.首先交代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卜筑之兴”;再描写卜筑之初“我”乐在其中的心路历程,“卜筑之兴”更加浓厚;接着介绍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卜筑之兴”溢于言表;然后记叙园林建造的曲折过程及建成时间,“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最后从空间与时间角度描写园林建成后的优美景色,“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

【分析】

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卜筑之兴”是指兴建山园的兴致,“勃不可遏”是指兴致兴起而不可抑止。这两句之间应是承接关系。

A.“且”,副词,可以译作“将近、几乎”“将要”“暂且”“尚且”;可以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也可以表示并选择、递进、假设关系。

B.“遂”,副词,可译作“就,于是”,表示承接关系,用作下一个句子对上一个句子句意的延续。

C.“盖”,副词,表示推测时,可译作“大约,大概”;也可译作“却”;有时通“盍”。

D.“然”,在文言中常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然而”。

故选B

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可见“我”到园林徘徊后,不知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并不是“心中更加反感”。

故选A

2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句子修辞手法的能力。

前文说到园林中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石是“实”,水是“虚”,房屋是“实”,花木是“虚”;“轩与斋”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高低参差,此为“聚”;“桥、榭、径、峰”为园林各处衬托、装饰,此为“散”。“良医之治病”的特点是,用药时讲究药性的“攻补互投”;“良将之治兵”的特点是,率军时讲究“奇正并用”。因此,画线句使用比喻的手法,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

园林中的建筑和景物都经过精心安排,“轩与斋”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高低分明,层次清晰。作者殚精竭虑,穷极巧思,使园林“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名手作画”的特点是笔笔精巧,没有“一笔不灵”;“名流作文”的特点是,字字珠玑,没有“一语不韵”。画线句将园林的布局结构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园林的特点,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

2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通读全文,可见“卜筑之兴”是通过记叙“开园之始末”“开园之痴癖”“开园之营构”“开园之岁月”来串联、体现的。因此,要把握住“卜筑之兴”在各部分的变化,据此组织答案。

首先,文章第①段交代了开园的起因:“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可见作者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了“卜筑之兴”。

其次,文章第②段交代了“卜筑之初”的快乐:“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极虑穷思,形诸梦寐”“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可见作者在“卜筑之初”,穷极巧思,痴迷园林,乐在其中,不以为苦,于是“卜筑之兴”更加浓厚。

接下来,文章第③段介绍了园林的“营构”:“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其中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各类房屋高低参差,特色鲜明。连用四个比喻,呈现出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和作者对园林的喜爱、满足之情,作者的“卜筑之兴”更加浓厚。

然后,文章第④段从“开园之岁月”的角度交代了园林的建造时间:“开于乙亥之仲冬”“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介绍了园林建造过程中的曲折:“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可见作者在建造园林的过程中,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

最后,文章第⑤段介绍了园林建成后的美景,园林之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林之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呈现园林之美;一年四季,园林的美景都能让人“泛月迎风”,这是从时间的角度来呈现园林之美。园林既成,景色宜人,作者盛赞自己营造的园林,“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

参考译文:

①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阴道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的前因后果。

②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知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榭,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与众不同、突出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表现在梦寐之中,于是便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严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我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身体也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

③园子占据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与花木各占一半。其他轩与斋以类相从,而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以类相从,但高的、低的分别标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略加衬托、装饰。大抵是虚的地方使它充实,充实的地方使它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

④园开于乙亥年的仲冬,至丙子年孟春,草堂宣告落成,斋与轩也建成了。等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经营构建。有一条小路修不通,心里也会感到不满意。于是疏通开凿的工作又开始。从这年的十一月经过一个冬天一直到丁丑年的春季,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流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和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

⑤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止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宅中的树木)。四时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三径小路,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