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范文
202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19年浙江省高考作文优秀学生范文
2018年高考试题浙江卷及答案

2020年浙江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9篇)


2020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期末联考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杭州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ー检测语文试题(B卷)

2021浙江省各市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浙江省绍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测语文试题

2021浙江省各市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浙江省温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




浙江省宁波市九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周刊:①                                                      

廉思:青年亚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如在“哔哩哗哩”等视频类平台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各种不同的亚文化类型,从动画片、纪录片等原创作品的嫁接和创新,到克苏鲁神话、蒸汽朋克等特定幻想概念,每一个分区都能代表一个热点群体,而其中不断更新的内容都显示了当前青年亚文化的热点现象。

中国新闻周刊:②                                                        

廉思:当前青年亚文化表现的不再是一种“反抗”,而转向“自我的彰显”,也就是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不同亚文化的背后是青年人共享的价值观,年轻人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他们在一起闲聊,一起娱乐,倾诉心中秘密,与陌生人建立起紧密联系。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同人”“圈子”“群”“组”“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依托网络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圈层化再聚合的特点。

中国新闻周刊:③                                                        

廉思:青年亚文化以及相关群体“圈层化”的现象实际上是这部分青年彰显自我存在和力量的结果。这些青年群体往往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声望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新生群体,但他们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因此通过共同的兴趣和爱好集结成一个个新族群。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往往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青年群体则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新族群的形成正是亚文化“圈层化”的结果,他们试图规划自己的势力范围,并通过各种亚文化符号来刷新主流社会对自己的认知。

“圈层化”会对群体中的每个个体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约束力,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对其圈内成员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青年网络技术的热谙程度,以及信息获取能力、传播能力、文化产品再生产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但同时,也要重视某些青年亚文化社群的封闭化倾向,信息茧房带来的网络群体极化和社会粘性丧失会在圈层区隔之下表现得更为剧烈。

——(摘编自《出圈:青年亚文化与“主流”的互相靠近》)

材料二:

青年亚文化群体在网络上“发声”,用新技术创造亚文化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在虚拟的赛博空间消弭真实的肉身,用多种技术手段混合文字、声音、动画、影像来传情达意,用恶搞、拼贴、戏仿等多种手段调侃、解构经典与权威,其文化实践与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传播证明着自身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比如,互联网上鬼畜视频的形式和内容无不充满着自娱自乐和无厘头的色彩。鬼畜对于各种历史人物、明星人物进行的戏谑化技术处理,隐藏着与当下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规训”策略的对抗,满足了亚文化群体娱乐的狂欢心态,在不断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的过程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将在传统视频中种种脱俗高贵、智慧典雅、严肃正派的形象“世俗化”“不正经化”“去权威化”。无论是何种形象,在鬼畜文化中,这些高大上的形象都会通过技术性的改编与二次创作被颠覆,消解原有的价值,从而呈现出全新的狂欢面貌。

二次元文化的壮大,鬼畜群体、恶搞文化、网络游戏在年轻人中的盛行,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生产出大量的有别于主文化的亚文化风格作品,并借用新媒体平台和自身的亚文化传播权扩大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不同亚文化产品的推陈出新不仅给予了年轻人展示个人创作能力的路径,也构建了一个对话主流文化的平台。狂欢,并不是逃离现实,也不是自我麻痹,而是通过狂欢寻求平等对话的途径,追求自我审美取向的价值认可。

——(摘编自《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新媒介赋权实践的三重层面解读》)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饭圈女孩”自发组织物资救援队,其组织动员能力、与官方机构和平台的协作能力为她们的公益应援形象赢得了普遍赞誉。火神山、雷神山建设被24小时长镜头直播,引发网民“云监工”,带火了“送灰宗”“焊武帝”等一大批戏谑命名,青年群体以亚文化无厘头方式释放对疫情的关注和支援。疫情中,由青年女性发起的网络行动最终也被吸纳进主导文化的组织行为和叙事框架,如由“姐妹安心抗疫”发展而来的中国妇联“为抗疫女性送安心”公益活动等。主导文化和青年亚文化携手对抗疫情,是留给我们的共同记忆。

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的扮演者张光北代表的红色文化、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象征的传统文化与虚拟歌手洛天依表征的青年亚文化同台亮相且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获得不低的网友评分。此外,汉服文化、国货潮牌文化、老字号“复兴文化”等借助直播带货、网红传播以及线下夜经济、市集经济模式,不断升温发酵,促进了青年亚文化与传统文化、主导文化之间的互相认知和接受。

——(摘编自《青年亚文化的“破壁”融合》)

1.下列对当前的“青年亚文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亚文化转向“自我的彰显”,表现为对自我的认知、认同与张扬,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B.青年亚文化中的群体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表达欲求,但往往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等方面缺少话语权和影响力。

C.青年亚文化对其圈内成员有很强的约束力,对他们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

D.青年亚文化用新技术创造语言符码表述风格与意义,呈现出丰富多元的态势,有强大的文化生产力。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亚文化实践行为中的“同人”“圈子”“群”“组”“部落”等命名方式,鲜明地反映年轻人暂时抛却现实困恼,释放压力和焦虑的特点。

B.传统社会中的族群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而很多新族群以兴趣爱好来聚合,以价值认同为连接。

C.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规训”策略不同,亚文化群体以娱乐的狂欢心态,消解大众文化,超越官方话语,彰显自我个性,形成了自己“另类的价值体系”。

D.“饭圈女孩”自发组织物资救援队,张光北、方锦龙与洛天依同台亮相、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表明了青年亚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帝吧出征”“饭圈女孩”“守护阿中哥哥”等青年亚文化实践,以其独特的话语系统和表达手法,诠释了别样的爱国情怀。

B.“夸夸群”曾流行一时,一些青年人渴望被关注、被肯定,同时也希望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而这些需求都可以在“夸夸群”中得到满足。

C.共青团中央、各大高校、央视新闻等纷纷进驻哗哩哔哩网站,该网站在2020年五四青年节推出的《后浪》视频引发广泛热议。

D.国产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播放量达千万,以拟人化的角色设定和口语化台词,诠释了中国近现代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一中受访者的回答,推断采访者提出的问题,填在相应横线处。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青年亚文化的认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烛焰(节选)

台静农

晚春的一个早晨,早餐以后,大家都期待着吴家的少爷出殡。妇女们盼望更切,在后街住的,却早到认识家的店铺里等着。这些人好像上元节看春灯似的,然而大家的心情却不是那样的愉快。

有些人家将表示哀悼的门灯已经挂在门口了,虽然烛犹未燃。

“说是辰时,现在应该发引(俗称发殡)了。”天宝号的东家王华亭向他对门糖号的管事江仲和说。

“吴三爷家近几年命运实在坏,这样好的少爷居然不在了,没想到将媳妇娶到家冲喜也无用。”

“按理冲喜是见效的;不过新人一到家,病人即有起色才好;要不然,是不好的。吴家少爷当喜轿到时,还在床上发烧得人事不知呢。”王华亭有经验似地说。

这时候开路铜锣的声音,镗镗地响起来,大家都知道吴家的灵柩是快到了,于是都伸了头向南望。不久,棺到了,在棺的最后,一群妇女们拥了一个白服啜泣的少妇,头下低着,走路好像一点力气都没有,伊(她)的哀伤不胜的样子,使大家更敛容地注视。

棺渐渐地远了,伊也随了棺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注视,有些妇女们依旧含了眼泪向伊的背影怅望。“姑娘是这样的漂亮,婆家和妈家,又有钱又有势,偏偏命薄!”“吴家少爷并未听说有病,居然一病就去世。”“为什么冲喜也无用呢?”

“是呀!去年张家二少爷不是冲喜冲好的么?”

妇女们都是对于命运不可挽回的太息,纷纷地议论起来。

一天,伊的一个远亲表叔来,——便是伊的媒人,他是受了吴家的托,来要求伊早日出嫁。他曾表示吴家少爷是在病,但病却不是如何厉害,据吴家双亲的意思,是希望伊能过去冲冲喜。当时伊的父亲听了,便有些踌躇,于是模糊地回答了他,就是说嫁妆恐预备不及,等想一想才决定。

当晚伊的父亲便同了伊的母亲商议:

“吴家要翠儿去冲喜,到底要不要答应他呢?”

“我想还是迟迟,现在什么也预备不及;吴家少爷病既不厉害,何妨跟他说,等一等,两家都从容些。”伊的母亲说。

“究竟吴家孩子病得怎样并不清楚,也许病得厉害。”

“啊!”伊母亲很惊异地表情,“既然是这样,那么,还是迟一迟再说。”

“女儿毕究是人家人,你不答应也不成话。”

“那么,”伊的母亲深深地叹了气,“或就答应吴家,我想,当不会有什么——”

第二天伊的事便决定了。又过了几天,伊的母亲便告诉了伊,但没有说到冲喜。伊很羞涩而且茫然,好像感觉到将孤零地向另一个的世界走去。

“那么就要预备。明天就可以回人家的话。”

伊上轿的时候到了。母亲自己很严肃地在神灵和祖宗的面前烧了香,然后将两只深色红烛燃起。

女仆们在地下铺好了红毡。伊已妆扮齐备,于是由姑母和姨母引到堂屋,行辞家的礼仪。在奏乐与爆竹的声中,伊是辞开了二十年来朝夕不离的双亲。伊的啜泣的声音,使大家顿时变成了静默。母亲更是怅然了,好像是一只可爱的鸟从伊的怀中飞去,不由地落下了眼泪。“翠儿这婆家、我也倒放心,不过吴家孩子在病着——”母亲含了眼泪说。

“太太还不知道,昨天吴家听差来,他说少爷听小姐去,病早好了呢。”老仆妇李妈站在一旁,突然憨笑着接了说。

“这老东西,说话不三不四的!”姑母笑了申斥她。

母亲也微笑对着姑母。虽然是觉得李妈的粗野,但话是吉利,却也很安慰。

在香案上,左边的烛焰,竟黯然委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至于右边的,却依然明闪地发光。

母亲的颜色惨白了。大家也凄然地对着。

这右边的烛焰,愈颤动了,烛泪不停地流满了烛台。大家都感觉着,不幸将即刻来到。

终于姑母在惊慌中想起了:悄悄地走到神灵的眼前,将双烛吹熄了

从此以后母亲的心中,时时刻刻,都不曾忘记伊的不幸的预兆。虽然伊出嫁才三四日,却以为是很久很久了。

伊的哭声,在伊上轿时痉挛得尤其厉害,所以母亲的耳边,仿佛还听着那哭声。好像那盛礼,并不是喜事,是将女儿拖送到恶命运的领土去。

一天晚间,母亲同父亲说:“翠儿嫁了这几天,我的心神总是不安——好像就觉得吴家少爷的病很厉害。”

“这不过是心里的疑惑,哪有的事?我们一生没有做过亏心事,难道只一个女儿就是这样不幸么?”父亲自信地说。

这时候隐隐听着外面大门,有人紧急敲着,这声音是冷峭而且锐利,刺进伊的双亲的心中,都战栗了。

不久,李妈没有表情地从外边来,蓦然地说:“吴家派人来送信,说新姑爷——申时去世了!”伊的双亲的心,是碎裂了。昏昏的灯光,笼罩了全室,好像有无数阴灵隐伏在这昏沉的阴影里。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十九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所描绘的乡土,是一个隔绝的、蒙昧的病态乡土,台静农始终在批判与怜悯的“矛盾”中艰难创作。

B.小说开头,在期待着吴家少爷出殡的人群中,有些妇女“含了眼泪”怅望,同情怜悯着新寡妇的遭遇,这些人与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是有本质区别的。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吴家少爷出殡的场景设置在“晚春的一个早上”。作者有意将季节安排在“晚春”,“晚春”是春天的结束,有暗指吴家少爷“死于盛年”的意思。

D.小说以乡风民俗为叙述主线,以场景展示为叙述模式,展示了吴家少爷出殡、翠儿婚事的商定和出嫁后众人的交谈等主要场景。

7.文中划线处都写到“烛焰”,请结合小说内容理解其意蕴。

8.简要分析“冲喜”这一习俗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谏逐客书

李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表足不入秦,此所谓“寇兵而贵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二)李斯论

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廷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①疾首嚬蹙(pín  cù):形容、厌恶、痛恨的样子。疾首,头痛。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B.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D.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

10.下列各项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强则士勇          兵:军队          而夸导誉于朝廷之上       矜:夸耀

B.寇兵而赍盗粮      藉:登记造册      商鞅教孝公《诗》《书》      燔:焚烧

C.今逐客以敌国      资:资助、供给   知其不义而为之者            劝:鼓励

D.弃黔首以资敌国  乃:于是   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伦   之: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帝”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指“黄帝、颛、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B.“黔首”是指平民、老百姓,多在战国与秦时使用。无爵平民不能服冠,当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覆头,故称“黔首”。古时平民百姓亦可称为“黎民”“布衣”“庶人”等。

C.“五刑”是指中国古代官府对犯罪者所使用的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劓、剕、宫、大辟。

D.“熙宁”是北宋时期宋神宗赵的一个年号,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1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斯论》文章开门见山,摆出苏轼的观点,而后通过对秦国发展历史的分析对其驳斥,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典范的史论文。

B.《谏逐客书》写于秦王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一事,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而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今,足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C.《李斯论》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而作者所论的为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在今天也仍有借鉴意义。

D.《谏逐客书》由“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国”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养系到秦国的安危,行文波澜起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四、古代诗歌阅读

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千秋岁引·秋景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楚台:楚襄王兰台。“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至,王乃披襟以当之曰:‘快哉此风!’”

②庾楼:庾亮南楼。“晋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乘夜月共上南楼,据胡床咏谑。”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别馆寒砧”一句,羁身异乡的人听到捣衣之声,意识到天时渐寒,充满了宦游的悲凉。

B.“孤城画角”一句,虽为孤城,但画角声高亢,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

C.燕东归,雁南飞,让作者生发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自然引发了思乡归隐的向往。

D.下片即景抒怀,说的是:作者被名缰利锁、世情俗态缚住了手脚,耽搁了自己的生活。

15.李攀龙评价此词“洵一幅秋光图,最堪把玩”,请你赏析这幅秋光图的妙处。

 

 

五、情景默写

16.(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晒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表现秦国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3)关于荆轲刺秦的利弊对错,文人向来众说纷纭。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岳阳楼》中,体现洞庭湖浩瀚广阔,划分吴楚疆界,好像日月星辰都在湖水中漂浮涌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提到“中秋谁与共孤光”。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也有类似的表达,并体现冰雪般的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17.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袅niǎo)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xī sū)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B.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殒落了!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shǔn)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

C.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tuí)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不可避免的和)庸争辩的事实。

D.她像是受了pàoluò)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即使看见人,也总惴zhuì)的。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而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等文化遗产在当下更加弥足珍贵。

B.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阅读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愤懑、哀痛乃至悲伤,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C.由于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

D.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自觉承担起创建革命理论、领导革命实践的重任。

19.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包括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鲁迅称其“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关汉卿,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代表有《窦娥冤》,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

C.契诃夫,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其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抨击了以别里科夫为代表的沙皇专制制度的卫道士。

D.赋是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在“赋”这一文体由骈赋趋向散文化的进程中,杜牧形成了区别于“汉赋”“骈赋”和“律赋”的独特文体——“文赋”。

 

七、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近百年来,中医药一直饱受“疗效难量化”“毒性未可知”甚至“伪科学”等质疑与否定。而在疫情阻击战中,①     。从防治实践来看,中医药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的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同时,中药成本较低且相对易得,不仅保证了患者的及时用药,②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医药已尽善尽美。因今人研究利用不足而弃之一边固然是大谬,③      ,回看抗疫历程,不只是板蓝根,双黄连口服液、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都曾被一抢而空。即便专业人士屡屡提醒,“有效只是阶段性研究成果”“药不能乱吃”,仍无法缓解“宁可信其有”的群体非理性。而一旦无立竿见影之效甚至“吃出了副作用”,盲目追捧又反噬信任,这对中医药的发展是一种莫大伤害。这种现象,也无疑给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20.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谨。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最后指出,“这种现象,也无疑给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请你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针对不同对象,各拟一条不同的建议。

①针对                 ,我建议                                            

②针对                 ,我建议                                            

 

 

八、名著阅读

22.根据要求完成以下题目。

(1)“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的开卷诗。作品中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取“        ”之意。

(2)在《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群芳夜聚怡红院为宝玉庆生,大家占花名以助兴。宝钗製的签画的是牡丹,诗句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李纨掣的签画的是一支老梅,诗句是“竹篱茅舍自甘心”;香菱掣的签画的是并蒂花,诗句是“连理枝头花正开”;黛玉製的签画的是芙蓉,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从整本书看,每个签上的画和诗句都体现了掣签人的性格命运。

请任选一签,结合签上的内容、原著情节简要分析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

 

九、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逆境所需要的美德是坚韧。

——培根

②我觉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节制,而不是释放,所以我享受这种节制。

——陈道明

③如果年轻时太节制就会变成死脑筋。

——圣佩韦

④人啊,总是节制着自己当下的想法,总是期盼着下一秒、下一天、下一年,或者下辈子,所以才会错过机会。

——《霹雳》

上述材料唤醒了你怎样的体验?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青年亚文化存在哪些热点现象(热点群体)?(或:青年亚文化现状如何?)

②他们关注的问题与诉求是什么?(或:青年亚文化群体有怎样的特点)

③如何正确看待青年亚文化及“圈层化”现象?

5.①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对青年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追求自我价值和认同;

②青年亚文化以其独特的创新理念和表现手法,对主流文化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补充功能;

③必须警惕青年亚文化的“走偏”现象,引导青年理性思考。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C.“会产生正向影响”不正确。原文在材料一中表述为“积极向上的青年亚文化对其圈内成员的认知和心态会产生正向影响”。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

A.原文材料一表述为“鲜明地反映出年轻人依托网络进行陌生人之间的圈群化再聚合的特点”,而不是“年轻人暂时抛却现实困恼,释放压力和焦虑”的特点。

B.原文材料一表述为“传统社会中的族群往往以家庭、社区、学校和单位为纽带”,选项中缺少“往往”。

D.“表明了青年亚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表述过于绝对,材料三写“饭圈女孩”自发组织物资救援队,张光北、方锦龙与洛天依同台亮相、成功实现跨次元合作只是展示了当今青年亚文化成功的“破壁”融合,并未说青年亚文化必将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观点为青年亚文化“破壁”,与主流文化互相融合。而B项中是说在群内满足青年人渴望被关注、被肯定,同时也希望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没有“破壁”,更没有与主流文化互相融合。

 

6.B

7.①左边烛焰的委谢预示着吴家少爷生命将逝,右边明闪发光的烛焰则象征翠儿蓬勃鲜活的生命;

②这颤动的不停流泪的烛焰暗示翠儿丧夫后的凄惨人生;

③双烛的吹熄暗示翠儿的希望之火被“冲喜”这一封建陋俗残忍的人为扼杀了。

8.①从情节来看,“冲喜”是小说的线索:吴家少爷身患重病要冲喜,翠儿父母商议女儿婚事为冲喜,翠儿出嫁完成冲喜,吴家报丧、少爷出殡意味着冲喜失败。

②从人物来看,小说通过“冲喜”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被操控陷入绝境的可怜少女翠儿,固守礼教的家人,自私的吴家人,愚昧麻木的小镇人们。

③从社会环境来看,“冲喜”反映了当时社会一种蒙昧、野蛮的风习。“冲喜”的不仅有吴家少爷,还有张家二少爷等等,人们将其视为“起死回生”的一味灵丹妙药。

④从主题来看,“冲喜”陋习揭露了在父权、夫权封建宗法制度下,旧中国广大妇女毫无人身自由和尊严,被践踏,遭压迫的黑暗现实。

⑤从艺术效果来看,“冲喜”以乐写悲,充满了讽刺意味。“冲喜”是一出让人肃穆凄楚的悲剧,反映这个社会的荒谬和悲哀。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有本质区别”错,妇女们对翠儿的悲剧虽然也有哭泣,,不过就是像祥林嫂同旁人讲阿毛的故事旁人陪着掉一把眼泪一样,依旧改变不了她们看客的本质,更何况前文还有“妇女们盼望更切”“上元节看春灯似的”。

 

 

9.B

10.C

11.A

12.C

13.(1)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王不拒绝民众,所以才能显示他的恩德。

(2)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虽然……,而……”连接的是表转折关系的两个分句,之间需要断开,排除CD

“而以富贵之谋”中“以”的宾语为“富贵之谋”,且“贻”的宾语为“天下之乱”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

故选B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意义的能力。

A.“兵:军队”错误,“兵”意为“兵器,武器”;

B.“藉:登记造册”错误,“藉”同“借”;

D.“乃:于是”错误,“乃”意为“却”,表转折。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

A.“‘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王,即夏禹、商汤和周文王”错。“三王”应为“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李斯论》主旨在于指出秦行暴政是君王自身的原因,而作者所论的为臣者……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错。《李斯论》的主旨应为论为臣之道,而非论为君之道,所以后半部分“臣者对于国君“悖谬无义”之政,不应为追求自身的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他的道理”才是文章主旨。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关键词:“择”,舍弃;“就”,成就;“却”,拒绝;“明”,显示、彰显。

2)关键词句:“游宦”,游说求官;“谏”,劝阻;“术”,方略;“卒”,最终;“岂……哉”反问句式,难道……吗。

参考译文:

(一)谏逐客书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多,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邃;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裕美好,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诸侯,使天下的贤士退却而不敢西进,裹足止步不入秦国,这就叫做“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却很多;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如今驱逐宾客来资助敌国,减损百姓来充实对手,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那要谋求国家没有危难,是不可能的啊。

(二)李斯论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使天下动乱的法度,无须等待李斯制定,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为秦国办事。

当秦国中叶,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经》《尚书》等典籍,明确国家的法令,设立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并且禁止游说谋官的人。凭借着秦国地形的便利,采用他的治国方法,使秦国富强了几代,兼并诸侯国,一直到秦始皇。秦始皇的时候,全用商鞅的现成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加以助长,说它便宜有利,越发造成了秦朝的暴乱,但即使李斯不说它便宜,秦始皇本来也会自己采用而不厌弃的。为什么呢?秦喜欢刻薄寡恩,因而偏于严峻的法治已经很久了,后代的君主习惯这种法治并认为很好。

君子做官,进取时不隐瞒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且不说他的学识是不对的,就算有学识十分得当,但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行事违背常理,不合道义,他们会在自己的家中痛心疾首,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君主不合道义而依然勉励君主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他们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自己;明知国家将要灭亡却还这样做,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况且小人虽然明知天下将会发生变乱,但最终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出于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固然可以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唉!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就先遭受腰斩之刑,灭绝三族。上天惩罚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很灵验的啊!

荀子称颂先王时极力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得有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治世的关键。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而把罪过推到荀子身上,不是差得太远了吗?实行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商鞅;舍弃自己的学说而为害秦国的是李斯。商鞅禁止游说求官,而李斯则劝阻秦王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李斯的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是他们原有的志向吗?在宋代,王安石用平生所学,立下熙宁新法,后来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曾学过王安石的学说呢?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加速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世人议论法家学说足以使国家灭亡,确实如此啊!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国君的心思,一味采取委屈顺从变化的手段来求得世俗喜好的人,这些人的为人尤其可怕啊!尤其可怕啊!

 

14.B

15.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旅舍客馆、砧上的捣衣声、孤城城头、城头角声、燕子东归,大雁南飞等意象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激起了词人久客异乡、身不由己的思绪。

②视听结合。开头三句绘写秋声,“寒砧”“画角”写出悠远哀长的秋声。下两句写词人目之所见,燕子飞往苍茫的海上,大雁落向平坦的沙洲,写出寥廓的秋景。(答“动静结合”亦可)

③虚实结合。开头五句为实写,后三句虚实相生。燕子、大雁等景物引发词人久客异乡之感,自然地过渡到后三句的忆旧。清风明月景象宛如昨日,追忆昔日游赏之快。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B.“自然的秋声”理解有误。“孤城画角”是以城头角声来状秋声萧条。画角是古代军中的乐器,其音哀厉清越,高亢动人,诗人笔下常作为悲凉之声来描写。属于人为之声。

 

16.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形:锱铢、荆卿、祸、焉、坼、乾坤、肺。

17.A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见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殒落”的“殒”应为“陨”;

C.“毋庸争辩”的“毋”应读“”;

D.“炮烙”的“炮”应读“páo”。

故选A。

18.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更加弥足珍贵”重复赘余,“更加”“弥足”删去其一;

B.语序不当,“愤懑、哀痛乃至悲伤”应为“悲伤、哀痛乃至愤懑”;

C.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去掉“由于”。

故选D。

19.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B.“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错,关汉卿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代表,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
故选B

 

20.①中医药的作用一直备受瞩目; ②还显著节约了医保费用支出; ③但社会上的 “神药”情绪也不好。

21.①针对学者(研究人员),应充分考虑到可能引发的认知偏差与过度反应,要做足科普工作。

②针对媒体,要客观、准确传播信息,及时、客观、准确回应公众疑惑,提升科学素养、夯实社会的理性基础。

③针对广大民众,关键是理性甄别信息,避免听风就是雨,对医学要相信而不是迷信。

④针对政府,排查虚假信息,加强信息监管与舆论引导。

22.(1)满纸荒唐言;原应叹息

(2)答案示例:

①黛玉:“芙蓉”秋天开花,花朵“清姿雅质,独殿群芳。秋江寂寞,不怨东风”。她自幼丧母,寄居贾府,后与宝玉相爱。性格:超凡脱俗、聪明绝顶、兰心蕙质、清高孤傲。命运:受调包计迫害,最后只落得焚稿断痴情。

②宝钗: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

她享受富贵,居住在“蘅芜院”,服用冷香丸,最终与宝玉成婚。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人物、情节和基本内容的整体把握能力。

(1)“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开卷诗。出自《红楼梦》的第一回 。

贾府“四春”,在红楼里是大有深意的,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深刻地暗示了四春的悲剧命运。

(2)本题要求任选一签,结合签上的内容、原著情节简要分析掣签人的性格和命运。解答时注意结合原著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例如, 黛玉的性格:芙蓉“清姿雅质。独殿群芳”,标示着黛玉超凡脱俗、清秀非凡的特质,隐含着敏感、细心、淡泊、易伤感,绝顶聪明,兰心蕙质,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的性格。黛玉的命运:“芙蓉”“莫怨东风当自嗟”寓意黛玉寄身在泥淖般的贾府中,孤苦、凄冷,最终香消玉殒,寂寞而亡。

宝钗:“任是”,“纵然是”、“即便是”的意思。牡丹是富贵花,艳冠群芳。依作者的本意,“牡丹”纵然是含情不露,也自有她打动人心的魅力。性格:沉稳大度、处事周全,外冷内热。命运:享受富贵,最终与宝玉成婚,但家族势败、宝玉出家后守寡度日。历着炎凉,知著甘苦,虽离别亦能自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