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一必修上文言文《赤壁赋》《师说》《劝学》《登泰山记》翻译及习题练合集

高一必修上册《师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劝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赤壁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册《登泰山记》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上古文合集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已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 )

 

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

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举酒(____________)(2)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

(3)山川相(____________)(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_____)

3.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C.句读之不知(《师说》)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

4.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叹曰B.归而谋诸妇C.悄然而悲D.返而登舟

5.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7.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各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之阳:山北水南

B.至于泰安 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C.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稍:逐渐

D.其远古刻尽漫失漫失:弥漫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汶水西流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B.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月丁未日观道中时刻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足下事皆成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桐城人,因书斋惜抱轩得名“惜抱先生”。

B.《登泰山记》的“记”表示文体,是散文的一种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C.“桐城派”是清朝的散文流派,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内容多为宣传儒家思想,要求语言简明雅洁。因此派学者所作文章多描写桐城景观故得名“桐城派”。

D.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与方苞、刘大櫆合成“桐城三祖”。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的登山路线先是“由南麓登”,然后是“循(中谷)以入”,最后是“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中的“负”和“烛”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将泰山的雪景写得简洁而生动,极富画面感,泰山巍然耸立的形象由此跃然纸上。

C.第4段中,作者对泰山的人文景观进行了描写,这样写凸显了泰山的人文情怀,也使文章显得丰富深刻,体现了“桐城派”重考据的文风。

D.《登泰山记》语言简洁、生动。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三“多”三“少”寥寥几笔就把泰山的整体印象描绘出来。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曲规                    中:符合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千里     致:到达

C.江河                    绝:横渡

D.不积步                    跬步:一步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于:比

B.吾尝终日思矣                  而:表修饰,地

C.故木受绳直                   则:就

D.蟹六跪二螯                   而:和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劝学》是古代的议论文,中心论点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B.这篇文章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

C.《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D.《劝学》是《荀子》一书的第一篇。选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16.翻译文中加划线的两个句子

(1)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文言文阅读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选自《师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

注:当涂掌事,当道执掌军国大事。涉猎,粗略地阅读、浏览,不深入钻研。

17.词语解释

1)蒙始就学               2)作《师说》以                

3)郯子之徒                 4)术业有专攻                      

18.翻译句子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9.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及鲁肃寻阳则知明而行无

B.不拘时学

C.愚愚自以为大有所

D.巫医乐师百工人郯子徒,其贤不及孔子

20.(小题4)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

A.以上两则文字都是谈有关读书的,一则是韩愈老师对弟子李蟠的肯定与赞扬,一则是君王孙权对部下吕蒙的期盼。

B.以上两则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师说》用了巫医乐师百工君子展开对比,讽刺了封建士大夫以向老师学习为耻的恶劣社会风气。而孙权劝学则是通过鲁肃评价以前的吴下阿蒙和今天才学饱满的阿蒙对比,突出了吕蒙的进步。

C.韩愈在文章《师说》中,不仅告诉我们学习过程中态度很重要,还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

D.第二则短文还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时期作为一方霸主的孙权喜好读书之事。

 


参考答案

 

1.B

2.    劝请,劝人喝酒。    使……哭泣。    “缪”通“缭”,盘绕,环绕,环绕。    享有。    

3.DA.“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何”为代词作“羡”的宾语,现代汉语语序为“而又羡何乎”。B.“恬然自安”,宾语前置,宾语“自”被前置了,现代汉语语序为“恬然安自”。C.“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现代汉语语序为“不知句读”。D.“曾日月之几何”,定语后置句,“几何”作“日月”的定语,“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C“顺流而东”中的“而”,连词,表修饰,可不译。A.语气词,用于时间词词尾。B.连词,表顺承,就。C.连词,表修饰,可不译。D.连词,表顺承,就。

5.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6.(1)在表现手法上,两句都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人物的活动。但是前赋中句子还运用场面描写的方法。(2)在内容上,前赋中的句子写曹操攻下荆州,百万水军兵临城下,曹操临江持酒而饮,横执长矛吟诗作赋的情景,渲染了他不可战胜的赫赫气势。场面描写,表现了曹操南下的宏伟壮观的场面,尽显曹操胸怀大志。后赋中的句子写作者独自一人赤壁夜游的情景,表现了作者打算一览秋夜赤壁全景时的迫不及待的兴奋与执著。

7.《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的态度启发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怎么去生活,以怎样的心态去应对至关重要。人生需要乐观积极、豁达的情怀,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去面对不幸,更好地坚强生活。

《后赤壁赋》中客的回答流露出作者思想上的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表现了作者无限伤感的心绪。这样的心态不利于遭遇挫折的我们走出人生的低谷。所以,《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

参考译文:

赤壁赋

苏轼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渺渺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水环绕,一片翠绿,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如果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8.CA.句意:泰山的南面。“阳”,山南水北。B.句意:到了泰安。“至于”,到达某地。C.句意:逐渐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稍”,逐渐。解释正确。D.句意: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缺失了。“漫失”,缺失。

9.DA.都是名词作状语,向西。B.都是介词,在。C.都做指示代词,这。D.脚底往下;表示对同辈、朋友的敬称。

10.C“因此派学者所作文章多描写桐城景观故得名”错。桐城派以地域而命名,主要因为其早期重要作家皆为江南安庆府桐城人。

11.B“分别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错。“烛”在文中是名作动,照亮的意思,说其使用了比喻手法错误。

12.(1)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这一天我们观看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刻都模糊或缺失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13.D“跬步:一步”错误。“不积跬步”的意思是“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所以“跬步”的意思是“半步”。

14.A“于:比”错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所以“于”的意思是“从”。

15.D“选文的前半部分主要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错误。应该是选文的前半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半部分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16.(1)我曾经踮起脚尖地眺望,比不上站在高处看得远。

(2)所以不积累小半步,就没有到达千里之外的方法;不积累小流水,就没有汇成江河大海的方法。

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17.    (1)于是,就(2)赠送(3)类(4)研究    

18.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有的。小学:晓得方面。(2)但:仅仅。涉猎,广泛阅读。若:比得上。(3)不齿:不值得一提。乃:竟然。

2)仅仅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过去的事情。你说事情多,还比我多吗?   

19.    D之:都解释为,代词。A.(1)经过 (2)过错 B.(1)介词,被 (2)介词,向C.(1)更加 (2) 好处    

20.    C “还告诉我们许多学习的方法错误。学习方法的问题本文没有涉及。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学习,以他为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就从师问道来说,没有贵和贱的区分,没有长和幼的区分,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没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一般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高一必修下册《阿房宫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促织》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答司马谏议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鸿门宴》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太宗十思疏》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谏逐客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六国论》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庖丁解牛》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与妻书》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高一必修下册《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