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模拟作文: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高考文言文断句专题指导与训练(训练 )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汇编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考前作文


江苏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含作文(持续更新)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广东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河北(邯郸)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小说主要考点

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高考作文十大“作死”做法

高考语文阅读与写作:小小“救命文档”里的大写中国

高一必修上文言文《赤壁赋》《师说》《劝学》《登泰山记》翻译及习题练合集

【作文备考】学霸是怎么积累作文素材的?

高考语文提升课堂:诗歌鉴赏之“诗眼”解析

郑铁生《〈红楼梦〉的故事是怎样讲的》

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

这些含“下”的古代文化常识,你学会了吗?

2022年高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课时训练


模拟作文: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关于报恩的故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帮助汉高祖打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窘。他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果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给她吃,送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的恩情。


《韩非子》里说了关于管仲的这样一个故事:在齐国的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夺王位的过程中,公子纠失败,当时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在鲁国被抓住,将押往齐国,经过绮乌这个地方时,又饥又渴,守边境的人跪下来喂给他食物,趁机问管仲:“如果你有幸到了齐国没有死,反而被任用了,你拿什么来报答我呢?”管仲回答他说:“如果按你说的那样,我会用贤使能,论功行赏,我还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边境的人心里怨恨他。


如果你在人才招聘现场,面试考官给了你这两段材料,让你做一个即兴发言,请你拟写一个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试题提供的写作情境包括两部分。一是材料部分提供的韩信报恩和管仲的不以公职报私恩故事:韩信的行为体现的是知恩图报,是“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朴素思想;管仲的行为体现的是公私分明,是执政者对待私人恩情和治国理政时应该坚守的原则,即私恩不能公谢,不能用公权来报私恩。考生要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发言的场合是人才招聘会现场,发言的身份是求职者,发言的目的是找工作,发言的听众是面试考官,考生要认真思考面试考官给这两则故事的意图,考官是想考查求职者对感恩报恩和公私关系的认识,考生要在文章中针对此二者谈思考,谈认识,并进行辨析。写作文体是发言稿,考生写作时要有身份意识和交流意识,在阐述自己的见解时要注意礼貌用语。


3.价值判断的限制。韩信的行为体现的是知恩图报,管仲的行为体现的是公私分明。二人的做法都是正确的,都符合中华民族的情感认知。考生写作时必须“综合理解材料”,辩证看待“报恩”,既不可否定韩信的知恩图报,更不能否定管仲的不以公权力来报私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犯价值判断方面的错误。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从试题提供的材料中可以提炼出知恩图报、不谢私恩、治国理政、公权力等关键词,试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报恩行为和公私关系的思考和辨析,考生写作时可以抓住这些关键词间的关系来构思立意,如知恩须图报,公私应分明;治国理政者不能公报私恩,公权力不可以私用;成大事者公其心,不以小恩废大道……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就材料中韩信和管仲的行为进行辨析,根据二者行为的不同,挖掘二者出发点的不同,以及所导致结果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来谈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联想历史和当今社会中报恩和不以公职报私恩的人物故事,以此作论据展开论证,议论说理。还可以以材料为基点,联系现实,来谈政府公职人员和公司职员在报恩时应该坚守的原则和职业操守等。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重在考查理性思维,题目通过设置人才招聘的写作情境,联系传统文化来命题。材料提供的两则报恩故事,第一个是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恩图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思想。第二个是管仲拒绝用公职报答私恩,不惜开罪有恩于自己的绮乌封人的故事,体现的是为官者不以公职报私恩、公私分明的治国理政理念。试题提供的写作情境是人才招聘现场,考生必须考虑面试考官的命题意图,将思考重心放到第二则材料上,辩证思考公职与私恩的关系,不可就第一则材料来单纯地谈知恩图报是为人的根本。这也正是试题提醒考生“综合理解材料”的原因。命题紧扣“立德树人”的思想理念,既能考查考生的辨析能力和情境意识,还能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合理展开联想的能力和应用性文体的构思写作能力。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知恩图报如何报。


2.公私分明,不以公职报私恩。


3.不同的报恩方式,体现不同的思想境界。


4.成大事者公其心,不以小恩废大道。


……


偏题立意:


1.知恩不报枉为人。(偏题,断章取义,只关注第一则材料。)


2.推恩四海,国泰民安,是一种高层面的报恩方式。(不是题目探讨的问题。)


3.公与私。(跑题,脱离报恩来谈公与私,偷换了材料提供的核心概念。)


4.拒绝报恩,管仲之过。(跑题,没有综合理解材料,价值判断错误。)


……


【佳作赏析】


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尊敬的主考官,您好!


感谢您给我这次发言机会,我发言的主题是“知恩图报,且知方也”。


韩信用千金报答漂母,诠释了中华民族“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报恩思想。管仲坚持用贤使能,论功行赏,体现了执政者公私分明,不以公职报私恩的执政理念。二者一侧重私恩,一侧重公义,互相补充,从不同层面界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与原则,也丰富了报恩的思想内涵。


作为一个人,首先要懂得感恩,受人恩德,当思报谢。


羊懂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年夏天,河南遭遇了“千年一遇”的特大降雨,郑州、新乡、卫辉多地告急。各省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奔赴河南抢险救灾,武汉救援队就是其中一支。湖北发生疫情,河南人民伸出援手,河南遭遇洪灾,湖北人民积极行动。武汉救援队的行为既是兄弟省份间的相互援助,也知恩图报的表现。作人要懂得感恩,牢记每一个帮助过自己的人,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积极回报。


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必须坚守私恩不公谢的原则,不以私恩废公义。


管仲能得到齐桓公重用,成就“九和诸侯,一匡天下”的王佐之业,离不开鲍叔牙的大力推荐。管仲晚年,齐恒公准备让鲍叔牙接替他作宰相。管仲说,鲍叔牙的确是个正直君子,但不适合作宰相,于是举荐了隰朋。管仲这种为国家社稷谋、不以私恩废公义的做法,与材料中对待绮乌封人的态度是一致的。每个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都会面对私情与公义的二难选择,这时必须公私分明,不能为报私情而废公义,为谢私恩而放弃原则。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懂得感恩,更要掌握好的报恩方法。


刘强东出身贫寒,靠热情村民凑的学费才圆了大学梦。刘强东成功后,不忘父老乡亲的恩情,数次捐资助学兴办教育。杨善洲做地委书记时,拒绝利用公权力为家乡人民办事,退休后回到大梁山,义务植树造林,改变生态环境,造福家乡人民。中国第一代空降兵马旭在暮年,将毕生积蓄一千万元无偿捐给家乡的教育事业。黄文秀等新一代大学生毕业后扎根乡村,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迈入新时代,报恩的方式自应与时俱进,我们需要学习和掌握。


做人要懂得感恩,更要坚守原则。丈夫报恩须有道,不以公职报私恩。管仲不是不懂得报恩,他坚守原则,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将国家治理好,使天下百姓蒙受恩泽,何尝不是一种更大格局、更高层面的报恩方式?这种格局和气度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主考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