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情感主旨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2020年北京卷新高考作文范文集锦(13篇)

2021高考北京卷优秀作文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教师版)

八月的边塞与田园山水(讲义)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及解析


北京101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0北京丰台区高二(上)期中语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期中期末汇编:课外文言文

2019-2021北京初中语文一模二模汇编:课外文言文

北京市一零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北京边塞诗习题集

北京市交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中秋节的团圆与分离(讲义版)

北京市昌平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语言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情感主旨

一.诗歌阅读(共7小题)

1.(2021春•延庆区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以下评价适用这首诗歌的一项是

A.雄浑豪放

B.沉郁壮阔

C.悲伤低沉

D.华美绚丽

(3)宋代洪咨夔在《促织》诗中“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借“促织”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借“蟋蟀”抒情又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在内容情感方面表达的不同之处。

2.(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3】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4】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1】爇ruò:点燃。【2】檠qíng:灯架,蜡烛台。【3】脉脉:细雨连绵。【4】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比较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

B.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

C.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D.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之意。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

(3)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3.(2020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关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青海湾: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地。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歌开头四句,作者通过“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雄浑苍茫的万里边塞图。

B.中间四句,作者通过“汉下”“胡窥”“征战”等词,将描写的对象由边塞之景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戍边者。

C.后四句通过“戍客”的“思归”,“高楼”上的“叹息”,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边塞将士对亲人深深的思念。

D.全诗如同一幅边塞长卷图,诗人将战士的思乡之情融于辽阔苍茫的景色里,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营造了深远的意境。

(2)在古诗中即使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也写出了“明月”之景,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C.登楼仍喜此宵晴,圆魄才观思便清。

D.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杜甫的《月夜忆兄弟》与李白的《关山月》都写到了边地之月。请结合诗句分析两首诗在内容和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月夜忆兄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4.(2020秋•朝阳区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

高阳台•寄越中诸友

周密【1】

       小雨分江,残寒迷浦,春客浅入蒹葭。雪霁空城,燕归何处人家?梦魂欲渡苍茫去,怕梦轻、还被愁遮。感流年,夜汐东还,冷照西斜。

       萋萋望极王孙草,认云中烟树,鸥外春沙。白发青山,可怜相对苍华。归鸿自趁潮回去,笑倦游、犹是天涯。问东风,先到垂杨,后到梅花?

注释:【1】周密,宋代词人。宋亡后,周密拒仕新朝,寄居杭州,本词是结写给同样拒仕新朝,寄居在越州的邓牧、谢朝等友人的。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三句描写作者所居之地清新明媚的初春景象。

B.“雪霁”两句是说雪过天晴,燕子回巢,春意盎然。

C.“笑倦游”一句表明词人畅游天涯海角,十分疲惫。

D.最后一句作者以梅花喻指拒仕新朝的自己和友人。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汐”两句写词人想趁着月色明亮、潮水东还之际,返回家乡。

B.“认云中烟树”一句,一个“认“字,写得形象生动,笔力深透。

C.“东风“一词一语双关,借自然之风,喻指新朝的招抚笼络。

D.这首词抒写深情,寄寓感慨,具有深婉动人的艺术效果。

(3)这首词蕴含的情感深沉复杂,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2020秋•海淀区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从军诗五首(其三)

王粲

从军征遐路,讨彼东南夷。

方舟顺广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晖。

蟋蟀夹岸鸣,孤鸟翩翩飞。

征夫心多怀,恻怆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寝,此愁当告谁?

身服干戈事,岂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兹理不可违。

注释: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曾从曹操南征孙权,此诗为征战途中所作。方舟:两船相并。坻:指江岸。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舟顺广川”是说战船相并,顺江而下,军队征战气势非凡。

D.“薄暮未安坻”与首句的“征遐路”呼应,强调征战路途遥远。

C.“下船登高防”两句,写出了草深露重时登高望远的复杂心绪。

D.“即戎有授命”两句,诗人慨叹作战自有军命法则,不可违背。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叙事开篇,简洁地交代了征战的目的。

B.诗歌融情于景,奠定了悲壮豪迈的基调。

C.诗歌语言有表现力,几笔便勾画出征夫形象。

D.诗歌情感真挚动人,抒情中不乏理性思考。

(3)诗歌情感跌岩起伏,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

6.(2020秋•丰台区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渔家傲•临水纵横回晚鞚

苏轼

临水纵横回晚鞚【1】,归来转觉情怀动。梅笛烟中闻几弄。秋阴重,西山雪淡云凝冻。

美酒一杯谁与共,尊前舞雪狂歌送。腰跨金鱼【2】旌旆拥。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

【注】:【1】鞚,有嚼口的马笼头。【2】金鱼,宋代高级官员的一种佩饰。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水纵横回晚鞚”,词人骑马奔驰于水滨,很晚才踏上归程。此句凸显了词人豪迈英武的气势。

B.“归来转……闻几弄”,骑马归来,耳闻暮霭中传来笛奏的乐曲,词人情绪发生转变,若有所悟。

C.“秋阴重……云凝冻”,秋天阴暗沉重,西山云雾笼罩,天寒雪淡。景物反衬出词人内心的轻松愉快。

D.“美酒……旌旆拥”,饮酒话别,席前歌舞狂欢;词人腰挎金鱼佩饰,护卫前呼后拥,场面壮观。

(2)“尊前舞雪狂歌送”一句中,“舞雪”形容舞姿回旋如雪花飞舞。这里把人比作物去写,给人一种别样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写人的一项是

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

B.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C.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D.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江楼感旧》)

(3)苏轼常以“梦”感叹人生。此词结语“将何用,只堪妆点浮生梦”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结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分别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思想感情?

7.(2019秋•西城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

王维

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

却忆山中时,人家涧西远。

羡君明发去,采蕨轻轩冕

酬王维春夜竹亭赠别

钱起

山月随客来,主人兴不浅。

今宵竹林下,谁觉花源远。

惆怅曙莺啼,孤云还绝巘

【注】钱少府:指诗人钱起,时任蓝田尉。蓝田:地名,近长安,王维在蓝田有辋川别业,第三句“山中”即指此处。蕨:一种野菜。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冕服,这里借指官位爵禄。巘:山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两句描写春天的夜晚一片生机盎然富有动态美。

B.王诗六句,依次写了现在、过去、未来,时空转换自然,作者情感也寄寓其中。

C.题目中“酬”字表明钱诗是对王诗的应答,两首诗内容相关,所押的韵也相同。

D.“谁觉花源远”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今宵竹林下有如世外桃源般的恬适安宁。

(2)钱诗“山月随客来”﹣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山月”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感情;明月“随”客人赴约,更助人“兴不浅”。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B.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田园乐》)

C.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

D.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春日》)

(3)两首诗都写了春夜相聚时的景象以及对此的喜爱,但也有不同点,请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两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


2019-2021北京高中语文期中汇编:诗歌情感主旨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诗歌阅读(共7小题)

1.(2021春•延庆区期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杂诗

西晋•王赞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二个,永不同时出现于天空中。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下面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二句以写秋景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类比自身情感。

D.诗歌最后两句的感叹,表达出征夫内心的痛楚、郁结,以及那说不尽的思乡之情。

(2)以下评价适用这首诗歌的一项是 C

A.雄浑豪放

B.沉郁壮阔

C.悲伤低沉

D.华美绚丽

(3)宋代洪咨夔在《促织》诗中“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借“促织”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借“蟋蟀”抒情又有所不同。请分析它们在内容情感方面表达的不同之处。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写作风格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在读懂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境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手法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写作手法与抒发的感情的不同。

【解答】(1)B.“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述错误,“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意思是王命使得我心绪散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来的时候黄鹂鸟鸣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表达的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2)这诗的主题是北方边塞战士的乡愁,取材则集中于战士服役归乡途中的感慨。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这个秋天才得以回乡。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当年春天赴役,今年秋季回来。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因而整体风格是悲伤低沉的。

故选C。

(3)《促织》首句写形,七字即将促织亦或织妇的仪态描写得细致入微。衫裙薄如碧水,不仅色泽鲜艳,还透出娇好的体形。第二句写声,尤如机杼之音的促织鸣叫之声,伴随夜深时清凉的空气轻轻地飘到很远的地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一反上联婉约幽美之气,直接以口语入诗,正面警告促织,夜织之声被人听到,报到县里,就要收“土产钱”了。实际并无缲织之人,只有蟋蟀如同织车穿杼之声的鸣叫,在连剥削对象还没有的情况下,县官竟然闻风前来“拘”钱。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作者以反动统治者横征暴敛、鱼肉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巧用夸张,夸张虽过,倒使讽刺辛辣,揭露深刻。

而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意思是“昔日来时黄莺啼鸣,而今岁暮蟋蟀悲鸣”,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当年春天赴役,今年秋季还不能回转。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答案:

(1)B

(2)C

(3)宋代洪咨夔在《促织》诗刻画促织形象以及在织机旁鸣叫促织,并以夸张笔法刻画促织担心因鸣声似织机而被人报道官府来勒索租税的心理,实则暗喻织妇不堪重赋之忧心忡忡。表现作者对官府盘剥制度辛辣的嘲讽与批判,揭露深刻又曲折委婉。

王赞《杂诗》中写的是战士苦守边关的心境,当年离乡的时候春光明媚,黄莺啼啭,如今又到岁暮,蟋蟀悲鸣,自己却依然无法返乡,表达的是战士内心的痛苦与悲哀。

 

译文:

       北风吹动了秋天的草,边关的马儿也有了归家的心。怎么分别这么久了,一下就到了岁暮之时?王命使得我心绪散乱,与家乡远隔就如商参星一样遥远。来的时候黄鹂鸟鸣叫,现在则是蟋蟀叫声。人都会怀念自己家乡,在外的鸟儿也想念故乡的林子。师涓很久没有弹曲了,谁能奏出我满怀的愁绪?

 

赏析:

《杂诗》是西晋文学家王赞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可分三节,每节四句,首节写役满放归,叙述离家长久,思归之极;次节写来到家乡,叙述为国守边,戍地遥远;末节写感慨讽谕,指出朝廷漠视人情,不了解也不关切戍边战士的心情,而将由此产生的政治后果置于言外。全诗手法多变,或写景以见情,或问答以表意,或正或反,或平叙或用典,其归宿点无不落到思乡之情的表达上,因而能以极平易的语言将征人思归之情写足。此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率真,是表现久戍思归主题的代表作。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2.(2020秋•海淀区校级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3】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4】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1】爇ruò:点燃。【2】檠qíng:灯架,蜡烛台。【3】脉脉:细雨连绵。【4】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1)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A.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B.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2)比较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

B.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

C.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D.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之意。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

(3)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比较两首诗对异同点的理解分析能力,需读懂全诗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解答】(1)A.“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错误。曹诗里的蜡烛使用了拟人修辞,诗人赋予蜡烛以人的情感态度流泪,可见诗人情感是外露的,直白的,并非王国维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一 切景语皆情语“指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属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2)B.“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错误,曹诗不单纯写秋雨,应该是风雨并举,主要写秋风之凉,“罗衾不奈秋风力“是写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

(3)曹诗二十句,竟用了十五个“秋”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如果联系其它诗词来理解,这个“秋”字还应有它更深的含意。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开头四句先写秋夜景物,写秋风秋雨,造成一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氛围,为主体部分的抒写作了环境铺垫;中间十二句,具体地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全诗情景交融,景为情设,情因景生。凄风苦雨的秋夜,一个重病少女酸苦的哀思,悲凉的情绪如浓重的暗夜压在她的心头。这个犹如娇花嫩草的少女,孤单寂寞地住在潇湘馆里,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着自己凄凉的身世和未来渺茫的前程,怎能不痛断肝肠。“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突然到来的秋风秋雨,惊破了她绿色的幻梦,预感到她短暂的青春年华就要逝去了,这是多么值得人同情。对黛玉将来因悲愁泪尽而死,《秋窗风雨夕》是一次重要的铺垫。《秋窗风雨夕》这首词,是林黛玉在秋天萧瑟风雨的助力下,感怀身世所作。她对命运的担忧、对爱情的无助,都写在了诗中。此时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早已经心意相通,黛玉对薛宝钗也已经没有了敌意,反而当作姐妹。但是,小儿女的情怀,在大环境之下,是算不得数的。窗外风雨大作,小儿女们只能躲在小楼里面写写诗词调侃几句,如此而已,半点做不得婚姻大事的主。所以说,风雨飘摇,有心的诗人,只能借诗作派遣自己的愁绪。

       苏轼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祖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全词点化运用前人词句,巧妙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寓情于景,于物有情;如夜凉知秋,如寒蛩促机;朴中见真,实中见情。然而,仍不免有“惊魂未定”,“岂谓天幸,得存此生”的余悸潜于词中。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词是从“梧桐叶上三更雨”写起的。他巧妙地点化运用了唐代温庭筠《更漏子》词来抒发其贬怨离情的。也正是夜半三更,一场秋雨,惊破了东坡的梦魂。除了“离情”,他眼前一切皆空。京都无处觅,“穷达”成幻影。“夜凉枕覃已知秋,更听寒蛰促机”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更听寒蛋促机杼”。东坡前往惠州,身不由己,处境苍凉。在此窘况下,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竟然如寒蛰那样催促着农妇早起织布,这是东坡爱民的可爱的品格。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在上半夜人睡时,“梦中历历来时路”。走这条遥远而漫长的路,要历经河北、河南、江苏,然后进人江西。一路风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到达虔州,还在清江畔的歌舞亭里接受好友的宴饮字受。宴会虽小,可雄风不减当年。最后一语,与上片最后一语照应,如出一辙,实为作者出世思想的进一 步升华。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诚为可贵。

 

答案:

(1)A

(2)B

(3)曹诗着力渲染了秋天肃杀、凄苦的气氛。全诗环绕着“秋”字,通过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恶劣环境的孤弱少女的满怀愁绪和无边伤感,从而预示她难以逃脱的悲剧前途。全诗先写秋夜景物,再写秋风秋雨的氛围,中间十二句,具体细致地抒写孤寂凄苦的情怀。最后,通过彻夜未眠的诗人所见的晨景,抒发她对无休无止的悲剧的预感。《秋窗风雨夕》这首词,是林黛玉在秋天萧瑟风雨的助力下,感怀身世所作。她对命运的担忧、对爱情的无助,都写在了诗中。

       苏轼这首词的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弟弟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下片为路途上的美好回忆,传达了思弟之离情苦。上片写夜半惊魂,向子由袒露如秋凉之离情苦。名写秋凉,实写人凉。进一步从感觉上和听觉上渲染了他此时此地的凄凉心境。秋夜本来含有凉意,睡在竹床上更觉冰凉,感到大自然的寒秋到来了,人世间的寒秋到来了。然而,此时作者又产生了泰然心态,听到了一种特别亲切和谐的声音。时至暮年,作者仍壮心不已。

 

《代别离•秋窗风雨》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睡醒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