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场诗词散文里的重阳节

考场中唐宋元明清诗词里的元宵节


考场中唐宋清诗词里的春分(含解题技巧解析)

考场中唐宋元明清诗词与当代散文里的清明节

考场中唐宋元明清诗词里的清明节(试题版)

考场中诗词散文里的端午节

考场中的七夕

八月的边塞与田园山水(讲义)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诗词里的重阳节——登高喝酒吃螃蟹,忧愁豁达不敬老

中秋节的团圆与分离(讲义版)

九月的丰收与失散

考场中的寒露(试题版)

考场诗词散文里的重阳节

__________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节”,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古人都会通过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来庆祝重阳。这一传统中国节日,既有助于激活历史传统、唤起文化记忆,也能够涵养一个民族共同的文化自信。

时光易逝,传统不老。在历史长河中,一个个民族节日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久久流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如今在重阳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的人们也都会通过朗诵、武术、歌唱、舞蹈、戏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炎黄儿女领悟华夏传统节日的丰富人文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利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引导和培育公众涵养传统美德,能够让其蕴含的孝思、爱意等思想和情感深入人心,不断滋润我们的道德精神之根,进而让传统美德涵养我们的精神家园。

重阳节包含着和谐、友好、幸福等内涵,已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现实载体。尊老敬老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美德,是永恒不变的优良传统,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国家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老年节”,在这一天,各地敬老院会迎来众多志愿者,很多儿女也想方设法回家看望父母,文明成果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而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也是以文化创新为突破口来增强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这种文化自信,堪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弘扬重阳文化,就是在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是在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气神。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在于我们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互联网+”时代,贴合互联网传播特点,为中国传统节日注入互联网元素,更能够聚合网络力量涵养文化自信,不断夯实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扮靓筑梦中国的伟大征程。

(选自杨飞《以传统节日涵养民族文化自信》,有删改)



九日水阁

韩 琦

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①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既有登高怀远的习俗,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②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9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七绝开篇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榭”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诗歌第一句写出了池馆园林的荒凉,反衬了嘉客在重阳节赏菊品酒的雅兴之浓。

C.作此诗时诗人年事已高,他从心底里服老。尾联两句“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正是这样的心理写照。

D.诗中“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对仗工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E.整首诗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地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凸显一种高洁的人品。

96.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首联和颔联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马上见寄

苏轼

昨夜霜风入裌衣,晓来病骨更支离。

疏狂似我人谁顾,坎轲怜君志未移。

但恨不携桃叶女,尚能来趁菊花时。

南台二谢无人继,直恐君诗胜义熙

(注)①此诗作于元丰元年(1078)八月。是时,苏轼知徐州,因抗洪胜利而建黄楼,落成后邀友人于重阳节来此聚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王定国好作文章,夸诞轻易,臧否人物,无所顾忌,以是颇不容于人。熙宁八年(1075),王定国因故受到朝廷停职处罚。②南台,指徐州城南的戏马台。《太平寰宇记・徐州》:“重九日,公(刘裕)引宾佐登此台,命将佐百僚赋诗以观志。作诗者百余人,独谢灵运诗最工。”③义黑,刘裕为宋公,在义熙十四年时镇徐州。

9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诗人写给王定国的应和之作,“次韵”即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B.首联写友人昨夜受了风寒,晓来原本多病受损的身体更为不适,“霜”字表明了时令。

C.“疏狂”一词既点明苏王二人豪放、不受拘束的性格,又交代了他们不被世人所容的原因。

D.尾联化用刘裕在重阳日携将佐百僚登南台赏菊赋诗的典故,畅想王定国在诗会上的表现。

98.有人认为苏轼诗歌善用比较思维来深化诗歌的思想内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重阳

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云峤:耸入云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想到自己终将死去而泪流满面:“我怎么舍得离开这么美好的国都而死呢?”

99.“定风波”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____

100.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题为“重阳”,说明作者是在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与友人一道登高赏菊,饮酒赋诗。

B.“难逢”道出了作者对人生多忧的感慨,与“年少”“须插”形成因果照应。

C.作者用“携壶”“菊花”“佳节”“登临”等反复点题,进一步表现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D.上片即景生情,下片以酒助兴,作者在上下片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形成鲜明对照。

101.词作结尾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重阳栖霞楼作①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②,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③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注解:①这首词是诗人被贬黄州期间重阳节写的。②东徐:即徐州。③酒阑:酒宴将散的时候。

10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楼头细雨”“江外平湖”描写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美丽景象,反衬诗人悲伤的情怀。

B.诗人回顾了当年在徐州戏马的快乐情景,与眼前的孤寂凄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被贬的失意落寞。

C.面对尚未开放的菊花,诗人劝慰友人不要遗憾,应当及时享受美人歌舞的快乐时光,显示出诗人旷达的胸襟。

D.诗人劝友人,酒宴散了,不须登高看茱萸,求长寿,因为从古到今那么漫长的时光,也只是一低头一抬头的一瞬之间。体现出诗人豁达的生命观。

103.结合《赤壁赋》中“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探究这首词最后一句蕴含的哲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菊节

(宋)苏轼

缥缈危楼紫翠间,良辰乐事古难全。感时怀旧独凄然。

璧月琼枝空夜夜,菊花人貌自年年。不知来岁与谁看。

104.本词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重阳节前一天与杨绘分别时所写,词中 “____”一词点出“重阳”的时节,“__________ ”一句暗示了“分别”。(用原词、原句回答)

105.本词充满理趣,多处体现出哲理性思考,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

范仲淹

欲赋前贤九日诗,茱萸相斗一枝枝。

可怜宋玉情无限,争似陶潜醉不知。

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

登高回处狂多少,笑杀襄阳拍手儿

[注]①本诗为作者被贬邓州时所作。②争似:怎似。③襄阳拍手儿:语出李白《襄阳歌》“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这两句诗写的是李白自己的醉态被襄阳小儿笑话。

10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重阳登高,触景生情,想到了前贤在此时节写的诗篇,不由得诗兴大发。

B.本诗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都运用了茱萸这一意象,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C.诗人将宋玉和陶潜作对比,是为表明自己愿像陶潜那样远离官场,回归田园。

D.本诗最后两句借用了“襄阳拍手儿”的典故,意在突出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

107.“绿鬓爱随风景变,黄华能与岁寒期”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 风 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①此词为作者在黔州贬所的作品,宋时是边远险阻的处所。②华颠谓白首也。③晋时刘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而乐。当时著名诗人谢瞻、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08.对于本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上片首二句作者巧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人不好外出活动,只能终日困居室内的场景。

B.词人用“鬼门关”这一蜀地险峻的环境衬托内心的被贬抑郁之苦,借酒消愁之困。

C.从诗句中可知,作者在重阳节做了乘船、饮酒、簪菊、填词、骑马这几件事。

D.下片后三句借用典故,塑造出一个气概直追古时风流人物的老者形象。

E.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特别注重文字的推敲技巧,如:本词中的“拍肩”一词源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

109.全词结构呈现出一抑三扬的特点,请结合全词鉴赏。并说说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六子(重九即事呈徐倅·祖禹十六叔)

晁补之

喜秋晴。淡云萦缕,天高群雁南征,正露冷初减兰红,风紧潜凋柳翠,愁人漏长梦惊。

重阳景物凄清。渐老何时无事,当歌好在多情,暗自想、朱颜并游同醉,官名缰锁,世路蓬萍。难相见,赖有黄花满把,从教渌酒深倾。醉休醒,醒来旧愁旋生。

1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是词人在九九重阳节那天触景生情写给朋友的,属于离别述怀的怀人之作。

B.开篇抒发词人即事的感受,意境与毛泽东的“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有异曲同工之妙。

C.寒露降临兰花凋萎,劲猛的秋风在柳林中穿行,导致词人的感情陡然发生变化。

D.过片词人以一句“重阳景物凄清”既对上片的写景进行概括,又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111.本词下片的抒情有一波三折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想要用这份当讲义的老师

可以扫码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2元  获取word版

讲义中现代文3篇,古诗62篇,语言表达4篇




考场中的诗人之魏晋诗人诗歌鉴赏

考场中的诗歌之初唐四杰生平与不甘人后的古诗气象

考场中的边塞诗之盛唐高适诗歌赏析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考场中的诗歌之宋代诗词的豪放与婉约

考场中的诗歌之明朝的传承与抄袭

3考场中的诗人之王维、李白、杜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