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有敏感词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上))
乙
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钳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知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哀哉!
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取材于贾谊《过秦论》(下))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
C.三主惑而终身不悟 惑:糊涂
D.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治:安定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良乃入,具告沛公
B.因河为池 因而不改
C.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若入前为寿
D.及其衰也 吾其还也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甲文可知,秦始皇认为愚民、弱民、防民能确保自己的子孙后代万世称帝。
B.甲文中,作者揭示秦朝灭亡原因的意图在于劝勉当时的统治者能够施行仁义。
C.乙文中,作者认为皇帝不闻忠言并因而不能改过是导致秦传三世而亡的原因。
D.乙文中,作者指出周朝能传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做到禁暴诛乱与内守外附。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天下已乱,奸臣不上闻,岂不哀哉!
10.对比的运用增强了《过秦论》的说服力;请从甲、乙两文中各举一处运用对比的例子,简析其作用。
三、名著阅读
1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先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颜渊》)
(1)根据选文,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到季子然询问仲由、冉求的任职情况,孔子感到吃惊。
B.“具臣”不能做到“以道事君”,但是也不会弑父与君。
C.孔子认为仲由与冉求有底线,他们的境界高于“大臣”。
D.从选文可以认识到,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主张适可而止。
(2)根据语境,简要谈谈你对选文中两处“不可则止”的理解。
12.阅读下面《红楼梦》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话说宁国府中都总管来升闻得里面委请了凤姐,因传齐同事人等说道:“如今请了西府里琏二奶奶管理内事,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得人的。”众人都道:“有理。”
至次日,卯正二刻便过来了。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只见凤姐正与来升媳妇分派,众人不敢擅入,只在窗外听觑。只听凤姐和来升媳妇说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这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来旺媳妇献茶漱口毕,凤姐方起身别过族中之诸人,自入抱厦内。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凤姐冷笑道:“我说是谁误了,原来是你!你原比他们有体面,所以不听我的话。”那人道:“小的天天来的早,只有今日,醒了觉得早些,因又睡迷了,来迟了一步。求奶奶饶过这次。”……凤姐便说道:“明儿他也睡迷了,后儿我也睡迷了,将来都没有人了。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你,下次就难管人了,不如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明日再有误的打四十,后日的六十,有爱挨打的只管误!”……窗外众人听说,方各自执事去了。
(取材于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
(1)根据《红楼梦》原著,选文首段中,“里面”是因______________而“委请”凤姐,让她______________。
(2)选文中来升称王熙凤为“烈货”,认为她“脸酸心硬”;你赞同的说法吗?请结合选文及《红楼梦》原著,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各题。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病起书怀[1]
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2]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注释:(1)淳熙三年(1176)诗人被免去参议官后写下此诗。(2)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3.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的首联表达诗人早年有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
B.《书愤》的颈联蕴含诗人年岁已老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C.《病起书怀》的首联描述了诗人形销骨立的病客形象。
D.《病起书怀》的颈联表现南宋的百姓也盼望收复北方。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愤》从诗人回忆“早岁”的豪迈气概写到而今“衰鬓已先斑”,时间跨度大。
B.《病起书怀》从诗人衰病远谪写到夜读《出师表》,融入了诸葛亮的感慨与联想。
C.《书愤》的颔联用工稳的对仗,表述了诗人早年游赏祖国北方和南方山河的经历。
D.《病起书怀》的颔联表情达意含蓄委婉,流露出了诗人的忧国之情与坚定的信念。
15.这两首诗的尾联都化用了《出师表》的典故,但借以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均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评述了屈原的《离骚》多用香花芳草的原因:“______________,故其称物芳。”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表明了自己撰述《史记》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一家之言。”
(2)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将“文章”的社会功能提到了“经国之大业,______________”的高度。
(3)艺术手法运用恰当,可使诗歌的语言更富表现力。如《李凭箜篌引》中运用以声写声、以形绘声的手法描绘箜篌乐:“昆山玉碎凤凰叫,______________。”想象奇特,形象生动。《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美人帐下犹歌舞”,运用对比手法,表现战士和将军的苦与乐。李商隐在《锦瑟》中化用庄周、杜鹃的典故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玩物易丧志,防微可杜渐;如果你的好朋友被游戏吸引忽视学习,你可以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劝诫他。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屈原:第一个独唱的灵魂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湘夫人》的首段。不看注释,不求甚解,仅轻轻吟诵,异样的天籁般的美感即扑面而来——草木情深,人神相依。这与《诗经》给你的人间烟火气太不相同了。这一切是怎么来的?根源何在?
这一切来自屈原。
屈原,先后忠事楚怀王、楚顷襄王,秦破楚都后投汨罗江而死。他创立了“楚辞”这一文体。
在远古,南方文化发育迟于北方,荆楚曾长期遭受华夏文明的歧视与征伐。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原因或许就在这里。至战国末期,楚文化已相当发达,形成与北方并驾齐驱之势,但文化边界却仍是清晰的。《诗经》记录了黄河流域的文明形态。在《诗经》里,不论是庙堂颂歌,还是田野风咏,都情感质朴,缺少想象。那是稷麦气息,那是有时温馨有时呛人的人间烟火。而这时的楚地却仍是神话的沃野。
作为楚国北部人的老子、庄子,正可看作南北过渡的代表,少了些质朴,多了些想象与浪漫。长江岸边的屈原则纯是南人了。屈原带着植物气息,带着湿地沼泽气息,从另一个方向来了。那牵挂与哀愁,温热与伤感,具有多么醒目的强度啊!
屈子来了!他之来,不是为了加入已有的合唱,而是开始了独唱,开始了水汽淋漓、芳香扑鼻、凄美绝艳的独唱。似乎没有任何征兆,任何铺垫,中国第一位独立诗人横空出世,大放悲声,哽咽难抑。草木为之生情,风云为之变色,神灵为之驱遣。《离骚》《天问》《哀郢》《怀沙》……一章章吟完,投江自尽。屈子投江激起的涟漪,渐洇渐大。很快,屈子便化为中国文化史上一根最敏感的神经。
吟诗,以诗为交际工具,曾是《诗经》时代的日常生活。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那是一个诗像工具一样被普遍使用的时代,却并无独立的诗人。而屈子来了,这实在非同寻常。
屈子创立的楚辞形式上与《诗经》迥异,句式、篇幅不拘长短,随物赋形,曲尽幽情,诗的表现力得到大解放。孔门诗教,“哀而不伤”。屈子却是怨怒交加,气吞声悲,肝肠寸断,大哀极伤。以北方诸子为标准衡量,屈赋真可谓不伦不类,不经不典,可正因如此,屈赋才具备了自为经典的品格。《离骚》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最辉煌的抒情诗篇之一,亦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从此中国文人的伤感有了深度,有了参照;从此《诗经》《离骚》并峙,进而风骚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在华夏文明走向成熟的春秋战国时期,思潮激荡且主流已显。这一大潮中的楚文化却仍保持青春气象,狂热,纯洁,生猛,并具原始气息。屈原是这一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它的极端代表。屈原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屈原带着源自南方沃野的新鲜血液,猛然楔入华夏文明腹地。
于是,中国第一个独唱的诗魂痛哭登场——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四顾茫然,自言自语。他似乎将我们带离了生活现场,进入一个似真似幻、婉转浩瀚、芳菲迷离、匪夷所思的世界。而这一切竟是因为他承受着超常的现实重压——君昏国危,党人跳梁,朝政日非,宫阙日远,他一再被疏被逐,无助绝望日甚一日。
屈原陷入困境,导源于楚国陷入困境。
处于中国实现大一统的前夕,迅速崛起的秦国,雄踞西北,虎视鹰瞵,有野心有实力。对六国来说,存亡是逼到眼前的现实。有能力跟秦国抗衡的是齐、楚。齐国在政治上已显颓势;楚国疆域更广,也更富庶。“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天下不归秦,则归楚。实际上,秦国完成大一统之前,楚国先完成了南方的统一。由于六国从未有过真正成功的合纵,秦国的连横动作却每每奏效,楚国很快就面临着风声鹤唳的局面。天下大势,屈原看得分明,他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他屡次出使齐国,都是为了同一目的。可是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楚国逐步陷入为秦摆布的状态。屈原亦渐被疏远,直至被流放。楚怀王三十年(前299年),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却为秦扣押,三年后客死异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于是,屈原绝望,赋《怀沙》,投汨罗江自沉。
春秋战国之诸子百家,早就认可天下必将重新归于一统,形成“新天下”。“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到战国时,“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朝秦暮楚竟无关人的品质评价。士子们有空前的活动空间。在一个爱国感情相对稀薄的时代,屈原却把自己与楚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
不断有后人这样发问:凭屈原的才能,何国不容?何不弃楚而去?屈原不是不明白,而是做不到。屈原并非不认可诸子的天下观,但天下即使不是由楚来统一,也至少要长久保存楚国,这是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他融合吸收以儒为主的诸子思想,称道尧舜禹汤,主张仁政,其主导思想是北方的,情感文化却是南方楚国的。作为楚国贵族,世代与国家关联极深,而他本人一度成为政坛中心人物。这一切决定了屈原自觉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绑在一起。楚国如为人吞灭,在他是不能接受的。举目天下,无处能给他安身立命之感。不是天下不能,是他不能。
若能朝秦暮楚,人间必无屈原。
屈原那里有中国最早最沉重的乡愁。屈原之乡,不是一山一水一村一城,而是广袤的遍生橘树的楚国。整个楚国就是他山水苍茫的故乡,一个放大了的故乡。葬自己于楚国水土,是屈原最终只能做的事。
《怀沙》,是有情屈子写给无情世界的绝命辞;死,是绝望屈子唱给深情自我的歌。
(取材于夏立君的同名散文)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是稷麦气息 稷麦气息:比喻质朴的生活气息
B.屈赋真可谓不伦不类 不伦不类:指不合乎北方诸子的标准
C.匪夷所思的世界 匪夷所思: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D.雄踞西北,虎视鹰瞵 虎视鹰瞵:形容楚国窥伺其他诸侯国的状态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国风》未采录楚风的唯一原因是楚文化不受重视。
B.楚辞不拘长短的句式与篇幅有助于诗歌的表现力得到解放。
C.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是为了联齐抗秦,所以被秦国扣押。
D.“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跟天下重于国家的认识没有关系。
19.请简要回答作者认为屈原“不弃楚而去”的原因。
20.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七、选择 简答
21.语言基础运用
①和平需要保卫,天下并不太平。②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
③老祖宗留下的领土一寸也不能丢,别人的东西我们一分一毫也不要。④我们珍爱和平、致力稳定,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最大的耐心坚持通过对话谈判解决争端,但决不允许任何势力侵犯国家领土和主权。⑤因为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必将予以迎头痛击。⑥人民军队是祖国的钢铁长城,是悍卫和平的坚定力量,有能力有信心打败一切来犯之敌,坚决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
(取材于2021年2月19日《解放军报》)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画横线的两个句子的位置应互换。
B.第③句的“一分一毫”用得恰当。
C.第⑤句的因果关系连词使用准确。
D.末句的“悍卫”应改为“捍卫”。
(2)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话改写成两句话。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八、微写作
22.辩论赛是围绕辩题展开的口才竞技;请写一段文字描绘你记忆中的辩论赛的场景。要求:描写细腻,能体现出场景的特点。不超过150字。
23.文学名著中常有一些能激励人进取或引人向善的人物。请从《边城》《红星照耀中国》《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复活》中选择一个人物,阐述他(她)如何激励人进取或引人向善。要求:写明作品和人物,言之有理。不超过150字。
24.请以“向您致敬”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凝练、生动、有个性。不超过150字。
九、命题作文
25. 面对成功与荣誉,头脑清醒、不骄不躁是定力;面对诋毁与中伤,心态平和、坦然面对是定力;面对自身的不足,不遮不掩、及时弥补是定力;面对突发的灾难,不慌不乱、从容应对是定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定力,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也需要定力。
请以“定力”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表述得体。
26.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曾与老子、孔子、孟子、屈原、贾谊、苏武、司马迁、欧阳修等诸多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对话,在思想与心灵交流的过程中,提升认识,陶冶情感……
请将“与______________对话”补充完整,并以之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描写生动;语言流畅,表述得体。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参考答案
6.B
7.A
8.D
9.(1)天下人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如回声似的应和陈涉,担着粮食如影子般跟从他起义。
(2)天下已经动乱,弄权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
10.甲文:“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从作战谋略上将陈涉与前文提及的九国谋士作对比,突出表现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陈涉的谋略高明,而是秦朝的统治者不施仁义。
乙文:“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将秦国自身强盛与衰弱时天下的反应作对比,突出表达了秦朝统治者不改变言路不通的现状从而导致不能长治久安的恶果。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兵:兵器,武器。句意: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于是,就,副词。
B.凭借,介词;沿袭,动词。
C.像,动词;你,代词。
D.它,代词;还是,副词。
故选A。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能做到禁暴诛乱与内守外附”错,根据文意,作者认为周王朝能传续千余年的根本原因是能“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从而有助于听到天下之士的忠言,避免“壅蔽之伤国”。
故选D。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云”,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响”,名词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着;“景”通“影”,名词作状语,像影子一样。
(2)“乱”,动乱;“闻”,使动,使……闻;“岂”,难道。
参考译文:
甲:
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
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没有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乙: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柔弱而没有辅佐。三位君主糊涂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期间,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害。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不施仁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动乱,弄误国的臣子却不让皇帝知道现状,难道不悲哀吗?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修整法律设立刑罚,天下安定。强盛时期,禁止残暴之行诛讨叛乱之人,天下服从;衰弱时期,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顺从;土地被割削期间,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者,社稷能够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琐,刑罚严酷,天下惊惧;等到它衰弱时,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王朝凭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遵循了治国的言路畅通之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秦朝本末都缺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差很远。
11.
(1)C
(2)答案要点:第1处“不可则止”是针对“事君”而言的,意思是,如果君主不能听从自己的谏言,循道行事,就离开君主,不再执意劝谏。第2处“不可则止”是针对交友而言的,意思是,如果自己以忠言劝告并引导朋友改正过错,但他依然背道而行,就不再继续劝导,以免自取其辱。
12.(1) 秦可卿病故 协理宁国府
(2)答案示例:①赞同。“烈货”有“凶悍”意。选文中王熙凤首先告诫宁府的仆妇们要依着她行,若错半点儿,“一例现清白处治”,并且不顾情面,严惩迟到之人,可见其凶悍;在原著中她因为贾琏娶尤二姐之事,到宁府对尤氏又啐又骂,又哭又闹,直至达到自己的目的,也可看出她是“脸酸心硬”“凶悍”的“烈货”。
②不赞同。“烈货”有“凶悍,不讲道理”之意,选文中王熙凤首先告诫宁府的仆妇们要依其令而行,不要出错;对迟到之人的惩治,是按照她立下的规矩行事,可见其做事讲理,并非烈货;原著中,她第一次见到家境贫困的刘姥姥时,能够依礼招待,并赠送二十两银子,可见其怜贫惜老,并不凶悍,不是“烈货”。
13.D
14.A
15.答案要点:《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的《出师表》名传后世,千年以来有谁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呢?表达诗人渴望自己能像诸葛亮一样率军北伐、报效国家的希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
《病起书怀》尾联的意思是,表达诸葛亮北定中原之志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16.其志洁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不朽之盛事 芙蓉泣露香兰笑 战士军前半死生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究、蝴蝶、鹃、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17.D
18.B
19.答案要点:(1)屈原政治、思想、情感的底线是要长久保存楚国。
(2)屈原的情感文化是南方楚国的。
(3)屈原的贵族身份、政治地位和经历已让他与楚国休戚与共。
(4)只有楚国才能给屈原安身立命之感。
(5)屈原跟楚国生死相依,不能离开楚国。
20.内涵:
(1)屈原是第一个独立创作的诗人。
(2)他创立了富于想象和浪漫气息的“楚辞”,提升了诗的表现力。
(3)他的作品具有不同于《诗经》时代群体创作的独特性,自为经典。
(4)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5)他的作品凄美动人,表现了他对楚国生死不离的深情。
表达效果:
(1)标题简明地揭示了屈原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开创性意义。
(2)运用比喻,将屈原独立写诗的行为比作“独唱”,形象地表现了屈原其人其诗的魅力。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D.结合“秦国,雄踞西北,虎视鹰瞵”可知,“虎视鹰瞵”是形容秦国窥伺其他诸侯国的状态。
故选D。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推断的能力。
A.“唯一原因”错误,原文为“原因或许就在这里”,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C.从原文所写屈原“始终力主联齐抗秦”以及他的“主张与奋斗却一再受挫”可知,楚怀王应邀赴武关会盟并非为了联齐抗秦;从“却为秦扣押”的语境可知,楚怀王被秦国扣押的原因也非联齐抗秦,而是秦国背信弃义。选项曲解文意,强加因果。
D.从原文“‘天下’重于国家,是诸子的共识。到战国时,‘邦无定土,士无定主’,客卿制盛行,纵横家走俏”看,“邦无定土,士无定主”跟天下重于国家的认识是有关系的;正因为有这样的认识,才会出现“邦无定土,士无定主”的现象。
21.
(1)C
(2)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
C.根据语境,第⑤句“发生这样的严重情况,必将予以迎头痛击”非因果关系,而是假设关系,“因为”应改为“一旦”。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转换句式的能力。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和人民”的主语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可分为两个主语“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谓语为“是”,分别对应宾语“爱好和平的民族”“爱好和平的人民”,整合成两个句子为: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