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022·北京东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1)

孙权以荆州资刘备,肃劝之。荆州不还,权深为肃病。或曰:肃心不忘汉,故资蛟龙以云雨。或曰:是肃失计,公瑾在,必不为此。是二说者,皆不明天下之大计,而熟筹于当日之形势者也。

三国时,最强者操耳!赤壁之战,权能独力破曹乎?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荆州得矣,权能兼取蜀独力乎?抑终不免于依草附木以自立于?孔明之谋蜀也,先结孙权而后攻魏;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安肯受人封拜,屈节一朝,局促如辕下驹哉?英雄所见,大抵同也。惟孙权见不及此,然后袭取荆州,通和于魏,而从此称臣质子,无虚日矣。亦惟昭烈(2)见不及此,然后因荆州之故,而白帝兵,一败呕血矣。不特此也,曹操据形之地,拥百万之众,又得孙权为之外应,宜若无所顾者。然赵俨襄阳之役,不肯穷追关公,功留之为权害,操深然其说;权请擒关自,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而以区区之吴,乃欲外绝蜀援,孤军当操,不已悖乎!

古者,虞假道而偕虢亡,韩、魏肘而智伯灭,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立六国后以败,马超受曹公反间离韩遂以败,权不能效韩、魏、张、陈之谋,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误矣。且权绝蜀好之后,其不亡魏者幸也。蜀修关公之怨伐吴,吴求救于魏,刘晔动袭之,赖魏主不从以免。出兵后,魏伪助讨备,仍欲袭之,赖陆逊(3)收兵以免。及至钟会(4)伐蜀,吴不力救,遂至两亡,此皆日后之明验也,然则知此者,孔明、子敬而外无人乎?

曰:史称曹操方作书,闻权以荆州资刘备,不觉落笔于手。夫荆州已非曹有矣,以一家物与一家,与操何与?乃骇然震惊者,正恐鲁肃之计行,两雄相传,而天下难争故也。呜呼!操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取材于袁枚《小仓山房文集》)

注释:(1)鲁肃:东汉末年孙权重臣,字子敬。(2)昭烈:刘备的谥号。(3)陆逊:东吴大都督,在夷陵击败刘备。(4)钟会:魏臣,与邓艾分兵灭蜀。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帝兵         称:举,兴

B.曹操据形之地   胜:优越

C.宜若无所顾者   却:推辞

D.权请擒关自     效:献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肃失计                    操才所以终出孙刘上哉

B.权能独力破曹乎              权能兼取蜀独力乎

C.抑合力刘以共破曹乎          其不亡魏者幸也

D.甘心于虞公、陈涉,马超之下  乃骇然震惊者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深为肃病:孙权对鲁肃非常不满

B.孔明之谋蜀也:诸葛亮谋划攻取西蜀

C.犹欲学战国两利面俱存之说:还要学习战国时让双方都得到好处而使他们共存的主张

D.蜀修关公之怨伐吴:蜀国为报关公被杀的怨愤讨伐吴国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把孙权写的奏表射给关羽看,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B.孙权与蜀断交的做法是错误的,吴国没有被魏所灭,只不过是侥幸。

C.蜀吴两国最终都灭亡的历史事实,从反面验证了鲁肃谋略的正确性。

D.作者认为曹操和鲁肃,诸葛亮一样,都能把天下大势看得十分透彻。

5.“鲁肃之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析“鲁肃之计”对东吴的意义。

 

(2022·北京西城·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盆子者,太山式人,城阳景王章之后也。祖父宪,元帝时封为式侯,父萌嗣。王莽篡位,国除,因为式人焉。

天凤年,琅邪人樊崇起兵于莒。时寇贼蜂起,众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初,崇等以困穷为寇,无攻城徇地之计。众既盛,相与为约: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王莽遣军击之,崇等欲战,恐其众与莽兵乱,乃皆朱其眉相识别,由是号曰赤眉。遂大破之。

初,赤眉过式,掠盆子及二兄恭、茂,皆在军中。及恭随崇等降更始,即封为式侯。恭以明经数言事,拜侍中,从更始居长安。盆子与茂留军中,主牧牛,号曰牛吏。及崇等欲立帝,求军中景王后者,得七十余人,唯盆子与茂及前西安侯刘孝最近属。崇尝闻古天子将兵称上将军,书札为符曰“上将军”,又以两空札置笥中,列盆子等三人年次探札。盆子探得符,诸将乃皆称臣拜。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茂谓曰:“善藏符。”盆子即啮折弃之,而犹从牧儿遨。

军及高陵,入长安城,更始来降。盆子居长乐宫,诸将日会论功,争言呼,拔剑击柱,不能相一。又数虏暴吏民,百姓保壁,由是皆复固守。盆子惶恐,日夜啼泣。刘恭见赤眉众乱,知其必败,自恐兄弟俱祸,密教盆子归玺绶,习辞让之言。建武二年正月朔,崇等大会,盆子下床解玺绶,叩头曰:“今设置县官为贼如故。此皆立非其人所致,愿乞骸骨,避贤圣。”因涕泣嘘唏。崇等及会者数百人,莫不哀怜之,乃皆避席顿首曰:“臣无状,负陛下。请自今已后,不敢复放纵。”既罢出,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百姓争还长安,市里且满。后二十余日,赤眉贪财物,复出大掠。城中粮食尽,遂收载珍宝,因大纵火烧宫室,引兵而西。

光武遣军分为二道,以其还路。赤眉忽遇大军,惊震不知所为。樊崇竟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明旦,大陈兵马临洛水,令盆子君臣列观之。谓盆子曰:“自知当死不?”对曰:“罪当应死,犹幸上怜赦之耳。”帝又谓崇等曰:“卿所谓铁中铮铮,庸中佼佼者也。”

帝怜盆子,赏赐甚厚,以为赵王郎中。后病失明,赐荥阳均输官地,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取材于《后汉书·刘玄刘盆子列传》)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众既盛            浸:日益,更加

B.牧牛            刍:割草

C.争言呼            讙:喧哗鼓噪

D.其还路          要:邀请,约请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相与为约                    书札为符曰“上将军”

B.乃皆朱其眉相识别            列盆子等三人年次探札

C.唯盆子与……最近属          习辞让之言

D.今设置县官为贼如故          令盆子君臣列观之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杀人者偿命,打伤人要抵罪

B.被发徒跣,敝衣赭汗

披头散发光着两只脚,穿着破衣服,涨红了脸,满头大汗

C.各闭营自守,三辅翕然

各自闭门坚守军营,三辅地区关城合并

D.以为列肆,使食其税终身

(把荥阳的均输官地)作为商铺区,让他终生享用这里的官税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盆子是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因此,当樊崇想建立政权时,作为汉室后裔的刘盆子便被推上了帝座。

B.樊崇勇猛,有雄厚的群众基础,他率领的赤眉军早先纪律严明,战斗力强,为击败王莽做出重大贡献。

C.刘恭对赤眉军的失败有预见,担心弟弟刘盆子被牵累,祸及刘氏兄弟,因此偷偷地教刘盆子交还玺绶。

D.本文除了叙写刘盆子的生平之外,还记录了赤眉军从兴起、壮大到最终投降光武帝这一盛衰变化的过程。

10.请结合本文和下面《过秦论》的节选部分,分析由樊崇和陈涉领导的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哪些方面具有相似之处。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2022·北京朝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战国策》书录(注)

刘向

周室自文,武始兴,崇道德,隆礼义,故仁义之道满乎天下,卒致刑错四十余年。远方慕义,莫不宾服。及春秋时,已四五百载矣,然其余业遗,流而未灭。五伯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时君虽无德,人臣辅之,以并立于中国,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期会以相。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有所依,百姓有所息。周之流化,岂不大哉!

及春秋后,众贤辅国既没,而礼义衰矣。孔子虽论《诗》《书》,定《礼》《乐》,王道粲然,以匹夫无势,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时君莫尚之,王道遂用不兴。仲尼既没,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转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暴师经岁,流血满野。诸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尽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当此之时,虽有选德,不得施谋,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俗。是以苏秦,张仪之属,从横短长之说,左右倾侧。横则秦帝,从则楚王。然当此之时,秦国最雄,诸侯方弱,苏秦结之,时六国为一,以俟背秦。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势便形利,权谋之士,咸先驰之。至始皇四塞之固,据愉,函之阻,听众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蚕食六国,兼诸侯,并有天下。仗于谋诈之弊,终无道德之教,仁义之化,以缀天下之心。燔烧诗书,坑杀儒士,上小尧、舜,下邈三王。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王德,岂不远哉!周施王道,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致也。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之,何以率下?也,不亦宜乎!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亦救急之势也。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有删改)

(注)书录:综述书籍的版本、评论和源流等内容的图书目录。

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其余业遗                    烈:功业

B.期会以相                    一:协调一致

C.至秦孝公礼让而贵战争        捐:抛弃

D.从横短长之说                生:谋士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众贤辅国既没                    天下不交兵二十有九年

B.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            不敢窥兵关中

C.至始皇四塞之固                    不得不势而为资

D.自上                            之谋策者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致刑错四十余年                最终使刑罚放置不用四十多年

B.歌说以相感                    用典雅的诗歌和圣人的言语相感召

C.敌侔争权                        力量相当者争权夺利

D.虽不可以临国教                即使不可以临时指导那些国家

1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段用几个“有所”句,表现周朝德政影响深远。

B.作者认为在孔门七十二贤推动下,春秋之后王道尤为兴盛。

C.本文与《过秦论》都认为地理优势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条件。

D.本文指陈千年历史大势,纵论时代变化特点,文风平和浑厚。

15.本文与《过秦论》都论及秦的灭亡。请结合本文第四、五段与《过秦论》最后一段的内容,概述它们的写作意图有何不同。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穿,蠕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021·北京海淀·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论荣

王符

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为君子者也。所谓小人者,非必贫贱冻馁、辱恶厄穷之谓也,此则小人之所宜处,而非其所以为小人者也。

奚以明之哉?夫桀、纣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恶来,天子之三公也,而犹不免于小人者,以其心行恶也。伯夷、叔齐,饿夫也,傅说胥靡,而井伯虞虏也,然世犹以为君子者,为志节美也。

故论士苟定于志行,勿以遭命,则虽有天下不足以为重,无用不足以为轻,处隶圉不足以为耻,抚四海不足以为荣。况乎其未能相县若此者哉?故曰:宠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贱不足以卑己。

夫令誉从我兴,而二命自天降之。诗云:“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故君子未必富贵,小人未必贫贱,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从古以。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可谓得论之一体矣,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尧,圣父也,而丹凶傲;舜,圣子也,而叟顽恶;叔向,贤兄也,而鲋贪暴;季友,贤弟也,而庆父淫乱,论若必以族,是丹宜禅而舜宜诛,鲋宜赏而友宜夷也。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

昔祁奚有言:“鲧殛而禹兴,管、蔡为戮,周公佑王。”故《书》称“父子兄弟不相及”也。幽、厉之贵,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颜、原之贱,匹庶也,而又冻馁屡空。论若必以位,则是两王是为世士,而二处为愚鄙也,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故曰:仁重而势轻,位蔑而义荣。今之论,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来,则亦远于获真贤矣。

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况乎其德义既举,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于五狄,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德立诸夏,名美誉,载于图书,至今不灭。张仪,中国之人也;卫鞅,康叔之孙也,而皆谗佞反覆,交乱四海。由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性之贤鄙,不必世俗。中堂生负苞,山野生兰芷。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隋氏之珠,产于蜃蛤。故苟有大美,可尚于世,则虽细行小瑕,足以为累乎?

是以用士不其非国士,而患其非忠;世非患无臣,而患其非贤。陈平、韩信,楚俘也,而高祖以为藩辅,实平四海,安汉室;卫青、霍去病,平阳之私人也,而武帝以为司马,实攘北狄,郡河西。惟其任也,何卑远有?然所难于非此土之人,非将相之世者,为其无是能而处是位,无是德居是贵,无以我尚而不秉我势也。

(有改动)

(注释)①胥靡,一种罪刑的名称。②二命,指处于宠位和卑位。

16.下列对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自周公不求于一人    备:完备

求全责(《论语·子路》)    备:完备

B.名美誉,载于图书    令:美好

巧言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令:美好

C.故苟有大美,可于世    尚:尊崇

好仁者,无以之(《论语·里仁》)    尚:超过

D.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国士,而其非忠    患:祸患

其未得之也,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论语·阳货》)    患:忧虑

1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所宜有    所难于非此土之人

B.为志节美也    而高祖为藩辅

C.而未获至论淑真也    惟其任也,何卑远

D.越蒙产于八蛮,功施齐、秦    无是德居是贵

18.下列对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_______)

以明之哉    奚:什么

②无用不足以为轻    所:指(拥有的)财富

潜龙未用,或亢龙在天    或:有的人

④从古以    然:这样

可谓得论之一体矣    兹:此,这

⑥论之不可必以族也若    是:此

⑦论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    焉:哪里

⑧今之论,多此之反    者:……的人

⑨由观之,人之善恶,不必世族    斯:这些

足以为累乎?    曷:怎么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贤人是可以享受高官厚禄、富贵荣华的。

B.出身卑微、生活困厄不必自以为耻、妄自轻贱。

C.君主选用人才不必过于严苛、要求十全十美。

D.作者对位卑性贤以及寡德高位之人嗤之以鼻。

20.本文以“论荣”为题,请根据文意回答什么是判别“荣”的核心标准,并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2022·北京丰台·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勇斋记

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1)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行,及其成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身,而不知其违乎仁,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

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齐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2)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3),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思作《中庸》,得之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4),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路之勇,孔子未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

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5)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无蔽矣!于是乎言。

(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

注释:(1)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2)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通“久”。(3)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4)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5)服膺:衷心信服。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    徇:依从

B.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    劝:勉励

C.而颜子跃然之    任:承受

D.临大节而不可也    夺:夺取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    得之曾子也

B.而不知有身    则必不怙恃

C.子思作《中庸》    孔子未取也

D.而驾勇行    齐万乘之国

2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仁知帅乎中    仁智在其中为统帅

B.苟有志于斯民    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

C.称吾友犯而不校    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

D.盍求诸孔子之训    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

2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

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

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

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

25.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

 

(2022·北京顺义·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禾,字秀实,四明人。举元符三年进士。迁辟雍博士。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政和初,左正言,明目张胆,展尽底蕴,时称得人。徽宗批出,除给事中。会宦官童贯、黄经臣贵幸骄险,且与御史中丞卢航相为表里,缙绅侧目,莫敢言者。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备位言责,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不言,后悔何追!”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众,国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列既久,上日晚颇饥,拂衣而起,曰:“朕饥矣。”禾牵挽上衣泣奏曰:“陛下少留,容臣竭愚衷。”上为少留。禾曰:“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孰为重轻,愿陛下择之。”上衣裾脱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奏曰:“陛下不惜碎衣,臣又岂惜碎首以报陛下!”其言激切,上为之变色,且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止之曰:“留以旌直节之臣。”

翌日,经臣率其党诉于上前曰:“国家极治如此,安得有此不祥之语!”继而卢航上章,谓禾一介书生,言事狂妄。谪监信州酒。自便丐祠,奉亲还里

先是,陈莹中瓘寓居郡中,与禾交游日久,又遣其子正汇来从学。后莹中论列蔡元长京得罪,禾上书力为救解。及正汇告发蔡氏事,父子俱就逮。监狱者知莹中与禾游,谓言必自禾发,移文取证。禾答以事诚有之,罪不敢逃。人谓禾曰:“岂宜以实对?”禾曰:“祸福死生,吾自有处。岂肯以一死易不义耶?倘得分贤者罪,固所愿也。”遂坐瓘党勒停官。宣和中,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取材于《宋史·陈禾传》、王明清《挥麈录》)

注释:①辟雍:古代的最高学府名称。②宦寺:宦官。

2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辟雍博士        累:多次

B.以戒不虞        不虞:出乎意料的事

C.会宦官童贯、黄经臣贵幸骄险    恃:害怕

D.容臣竭愚衷        罄:尽

2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左正言/国以礼(《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类进众/一夫夜呼,乱四应(《五代史伶官传序》)

C.日晚颇饥/能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D.不言/小学大遗(《师说》)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指为生事,格不下

有人指责他是无端生事,与同僚格格不入

B.黜幽陟明,天子大权

罢免昏庸的官吏和提拔贤明的士人,是天子的大权

C.自便丐祠,奉亲还里

陈禾便申请奉祠,奉养父母,回归故里

D.遂坐瓘党勒停官

于是陈禾因为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强令停职

2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禾任左正言大胆做事,后因得罪童贯等,被贬为信州监酒。

B.童贯等人内外勾结把持朝政,其他官员胆小怕事,缄口不言。

C.黄经臣、卢航等向君主进言,君主不明,陈禾至此仕途不畅。

D.陈瓘父子因揭发蔡京被捕入狱。陈禾为此上书解救其父子。

3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吾备位言责,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

31.古人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宋史》即称陈禾“有古谏臣之风”。请找出文中可以佐证此意的动作、语言描写语句,并用两个四字成语(或短语)写出你对他的评价。

 

(2022·北京昌平·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宣公会晋侯、卫侯同盟于断道(1)。二年春,齐伐鲁北鄙,齐侯亲鼓,士陵城,三日,城破,齐师遂南侵。鲁遣使如晋乞师。夏四月丙戌,卫师及齐师战于新筑(2),卫师败绩,亦如晋乞师。晋侯遣师八百乘,命郤克将中军,韩厥为司马,以救鲁卫。

六月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未绝鼓音,曰:余病矣!解张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郑丘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解张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披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3)。

前夜,韩厥梦其父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逐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齐侯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韩厥俯定其右。

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4),骖挂于木而止。前日,丑父寝于舆中,蛇出于其下,以肱击之,伤而匿之,故不能推车而及。韩厥执絷马前,再拜稽首,奉觞加璧以进,曰: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辱两君。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会齐师至,载齐侯以免。

韩厥献丑父,郤克将戮之。丑父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克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

(取材于《左传》)

注释:(1)断道,晋国地名。(2)新筑:古邑名。(3)华不注:山名,在今济南东北。(4)华泉:泉名,在华不注山下。

3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鞌  陈:摆开阵势

B.枹而鼓  援:拿、执

C.华泉  及:追赶上

D.事君者  劝:鼓励

3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不介马驰之/伤匿之

B.卻克伤矢/丑父寝舆中

C.耳目,在吾旗鼓/谓之君子而射

D.韩厥梦父谓己曰/射左,越于车下

3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必下推车

余下的人必定要下来推车

B.逐之,三周华不注

晋军追赶齐军,绕着华不注山追了很多圈

C.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臣下不走运,恰巧遇到您的军队

D.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人不把用自己的死来使他的国君免于祸患当作难事

3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卫在新筑被齐军击败,分别派遣使者到晋国请求援军,晋国派遣军队救援两国。

B.两军交战时,晋军主帅郤克伤重,他希望解张和郑丘缓可以代替他击鼓,指挥军队。

C.齐侯坚守春秋战国时的礼仪,因此御者凭借“君子”的身份,没有成为被射击的目标。

D.韩厥表达了齐晋两国并无恩怨,并且晋侯为齐侯着想,这实际上是当时的外交辞令。

3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披甲执兵,固即死也

37.文章最后两段用极具现场感的笔墨,刻画出逢丑父的智慧,请结合相关语句作简要分析。

 

(2022·北京房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产与落,或使之,非自然也。故使之者至,物无不为;使之者不至,物无可为。古之人审其所以使,故物莫不为用。

凡用民,太上以义,其次以赏罚,其义则不足以死,赏罚则不足以去就,若是而能用其民者,古今无有。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其所以加者义,则忠信亲爱之道彰。久彰而愈长,民之安之若性,此之谓教成。教成,则虽有厚赏严威弗能禁。故善教者,不以赏罚而教成,教成而赏罚弗能禁。用赏罚不当亦然。奸伪贼乱贪戾之道兴,久兴而不息,民之雠之若性。戎夷胡貉巴越之民是以,虽有厚赏严罚弗能禁。郢人之以两版垣也,吴起变之而见恶,赏罚易而民安乐。氏羌之民,其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死不焚也。皆成乎邪也,且成而贼民,故赏罚之所加,不可不慎。

昔晋文公将与楚人战于城濮,召咎犯而问曰:楚众我寡,奈何而可?咎犯对曰:臣闻繁礼之君,不足于文;繁战之君,不足于诈。君亦诈之而已。文公以咎犯言告雍季,雍季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文公用咎犯之言,而败楚人于城濮。反而为赏,雍季在上。左右谏曰:城濮之功,咎犯之谋也。君用其言而赏后其身,或者不可乎!文公曰:雍季之言,百世之利也;咎犯之言,一时之务也。焉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孔子闻之,曰:临难用诈,足以却敌;反而尊贤,足以报德。文公虽不终,始足以霸矣。赏重则民移之,民移之则成焉,成乎诈,其成毁,其胜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文公处其一,知胜之所成也。胜而不知胜之所成,与无胜同。秦胜于戎而败乎崤,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众诈盈国,不可以为安,患非独外也。

赵襄子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赦为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中,赦无大功,赏而为首,何也?襄子曰:寡人之国危,社稷殆,身在忧约之中,与寡人交而不失君臣之礼者,惟赦。吾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襄子可谓善赏矣!赏一人而天下之为人臣莫敢失礼。为六军则不可易,北取代,东迫齐,令张孟谈逾城潜行,与魏桓、韩康期而击智伯,断其头以为觞,遂定三家,岂非用赏罚当邪?

(选自《吕氏春秋》之《义赏》《用民》有删改)

3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虏也,不忧其累   系:捆绑

B.且成而民           贼:危害

C.焚薮而,岂不获得   田:种田

D.身在忧之中         约:困窘

3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赏罚柄/民安之若性

B.赏罚而教成/郢人之两版垣也

C.赏罚易民安乐/忧其死不焚也

D.有以一时之务先百世之利者乎/民移之则成

4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之谓教成

这就叫做教化成功。

B.吴起变之而见恶

吴起改变这种方法用四版筑墙便成为恶人。

C.反而尊贤,足以报德

返回来尊崇贤人,足可报答贤人的恩德。

D.吾是以先之

我因此先赏赐他。

4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赏罚是统治者役使臣民的唯一手段。

B.赏罚是否得当关系到教化能否成功。

C.赏罚可鼓励人民去接近“义”之道。

D.本文强调了赏罚的必要性及其做法。

4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武王得之矣,故一胜而王天下

43.“义赏”就是君王对臣民的赏赐要符合道义,请概括本文关于“义赏”的认识,并简要说明。

 

 

(2022·北京石景山·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王霸

仁义礼信,天下之达道,而王霸之所同也。夫王之与霸,其所以用者则同,而其所以名者则异,何也?盖其心异而已矣。其心异则其事异,其事异则其功异,其功异则其名不得不异也。

王者之道,其心非有求于天下也,所以为仁义礼信者,以为吾所当为而已矣。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是故王者之治,知为之于此,不知求之于彼,而彼固已化矣。霸者之道则不然:其心未尝仁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其心未尝义也,而患天下恶其不义,于是示之以义。其于礼、信,亦若是已矣。是故霸者之心为利,而假王者之道以示其所欲;其有为也,唯恐民之不见而天下之不闻也。故曰其心异也。

齐桓公劫于曹沫之刃,而许归其地。夫欲归其地者,非吾之心也,许之者,免死而已。由王者之道,则勿归焉可也,而桓公必归地。晋文公伐原,约三日而退【注】,三日而原不降。由王者之道,则虽待其降焉可也,而文公必退其师,盖欲其信示于民者也。凡所仁义礼信,亦无以异于此矣。故曰其事异也。

王者之大,若天地然,天地无所劳于万物,而万物各得其性,万物虽得其性,而莫知其为天地之功也。王者无所劳于天下,而天下各得治,虽得其治,然而莫知其为王者之德也。霸者之道则不然,若世之惠人耳,寒而与之衣,饥而与之食,民虽知吾之惠,而吾之惠亦不能及夫广也。故曰其功异也。

夫王、霸之道则异矣。王者之道,虽不求利,而利之所归。霸者之道,必主于利,然不假王者之事以接天下,则天下孰与之哉?

(取材于王安石的同名文章)

【注】约三日而退:晋文公下令只携带三日粮草,并与将士约定三日后退兵。

4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达道达:通行不变的

B.则天下莫不化之也化:受到教化

C.齐桓公劫于曹沫之刃劫:胁迫

D.然不假王者之事以接天下接:接替

4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所以仁义礼信者圣人之所以

B. 其于礼、信,亦若是已矣   智勇多困于所溺

C. 而桓公必归胡为乎遑遑欲何

D. 而天下各得     奔车朽索,可忽乎

48.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知求之于彼不希求向天下人求取实利

B.免死而已不过是赦免曹沫的死罪罢了

C.天地无所劳于万物天地没有役使万物

D.则天下孰与之哉那么天下谁会亲附他呢

49.请根据全文内容,简要说明“王道”与“霸道”的异同。(6分)

50.第三段写到晋文公“必退其师”,“欲其信示于民”。这里的“信”如何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加以解说。(3分)

【链接材料】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言必信,行必果”,谓不度于义,而但守小忠小信之节也。《孟子·离娄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明大人言行皆视乎义。义所在,则言必信,行必果;义所不在,则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反是者为小人。(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46.D接:对待(3分)  

47.AA成为/成为;B罢了/反而C的/地方D适宜的/其用作副词与句末语气词"乎"起表反诘语气(3分)  

48.B不过是为了避免被杀罢了(3分)

49.【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相同点:都用仁义礼信来治理天下。

不同点:本心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是发自本心;霸者施行仁义礼信是为了利益。行事原则不同。王者施行仁义礼信,合乎情理;霸者施行仁义礼信是做给人看,往往不合情理。功绩不同。王者以德化民而达到天下大治;霸者只施与小恩小惠,无法达到天下大治。(6分。相同点1分,不同点5分。)

50.【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晋文公守信撤兵的行为,是为了显示给百姓看,是追求“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信(小人之信),而非大人君子以合乎义(情理)为准则之信。(3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仁义礼信,是天下通行不变的准则,是王道和霸道共同遵循的。王道和霸道相比,二者用仁义礼信来治理是一样的,但用来命名的名称却不同,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他们的本心不同罢了。本心不同做的事就不同,做的事不同功绩就不同,功绩不同名称就不能不有区别。

王者的治理之道,本心不是向天下求取实利,王者施行仁义礼信的原因,是认为我应当这样做罢了。(王者)用仁义礼信涵养德性进而施行到政事上,那么天下人都会受到教化了。所以王者治理天下,懂得施政要用仁义礼信,不希求向天下人求取实利,而天下人自然已经受到教化了。霸者的治理之道却不是这样:他的本心不见得仁爱,却担心天下人憎恶他不仁,于是行仁爱之事给天下看;他的本心不见得正义,却担心天下人憎恶他不正义,于是行正义之事给天下看。他对于礼、信,也像这样罢了。所以霸者用心在于求利,而借助王者的治理之道来实现他的欲望;他做出仁德之举,唯恐天下百姓见不到听不到。所以说他们的本心不同。

齐桓公被曹沫用匕首胁迫,答应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要归还鲁国土地,不是我的本心,答应归还,不过是为了避免被杀罢了。从王者之道看,(若合于义)那么不归还也可以,然而桓公一定要归还鲁国的土地(以向天下显示他的仁义)。晋文公讨伐原邑,(和将士)约定三天后退兵,三天后原人还未投降。从王者之道看,(若合于义)那么即使等到原人投降后再退兵也是可以的,但晋文公一定要退兵,大概是想要向百姓展示他信守诺言。(霸者)所有的仁义礼信之举,也和这二人的行为没有区别啊。所以说(本心不同)做的事便不同。

王者(功绩)之大,像天地一样,天地没有役使万物,而万物各自适性生长发展,万物虽然能适性生长发展,却不知这是天地的功绩。王者没有役使天下人,天下人都能得到适宜的治理,虽然得到适宜的治理,然而没有人知道这是王者的仁德。霸者的治理之道却不是这样,就像世上施与别人恩惠的人一样,百姓寒冷就把衣服给他们,百姓饥饿就把食物给他们,百姓虽然知道这是我的恩惠,但我的恩惠也不能施与更广的范围。所以说(做的事不同)功绩便不同。

(这样看来)王道和霸道就是不同的了。王者的治理之道,虽然不追求实利,实利还是会归属他。霸者的治理之道,一定注重求得实利,然而若不借助王者所行之事来对待天下,那么天下谁会亲附他呢?


参考答案

 

1.C

2.D

3.B

4.A

5.内容:先结刘备而后攻魏。

意义:联蜀攻魏,进一步可先灭曹操而后两国相争天下;退一步可三足鼎立北面称帝,不屈居人下,对吴蜀来说属于“两利而俱存”的办法。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C.本句意为:应该像是没有什么可回头犹豫的了。却,和“顾”组成固定词组,回顾,犹豫之意。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助词,主谓间取独;结构助词,的。

B.连词,表目的,来;介词,凭借。

C.介词,和;介词,在。

D.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子的能力。

B.“孔明之谋蜀也”结合下文“鲁肃之谋吴也”的对称句式,可知,鲁肃不可能谋划夺取吴国,而是为吴国谋划,故该句意思也应为“孔明为蜀国谋划”。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A.“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错误,根据原文“操发露其奏,射以示关而使之走。夫以操之强,犹欲学战国两利而俱存之说,使自树其敌”可见,曹操这么做,是为了给孙权树敌,而不是为了显示自身强大,劝降关羽。

故选A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鲁肃之谋吴也,先结刘备而后攻魏。”可见,鲁肃为吴国谋划的内容是,先结交刘备,再联合刘备攻打曹操。

从“魏可灭,操可诛,天下事未可量也;魏未可灭,操未可诛,而唇齿已固,外难不侵,大丈夫将三分鼎足,南面而称中耳”可见,鲁肃的计划,是先联合刘备而灭了曹魏,如果曹操被灭,那么吴蜀两国的争斗谁能夺得天下还不能预料;如果曹操不灭,而吴蜀联盟也将让曹操无法逐一攻破他们,将能够三足鼎立而称帝,不至于屈居人下称臣。即,吴蜀联盟对于吴蜀来说都是具有好处,能够共存且分割天下的办法。

参考译文:

孙权用荆州来帮助刘备,是鲁肃劝导的。荆州不能归还回来,孙权深深地诟病鲁肃。有人说:“鲁肃心中不忘汉朝,所以给蛟龙资助以云雨。”有人说:“这是鲁肃失策了,如果周瑜在,一定不会做这种事。”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明白天下的大势,而只熟悉筹划当日的形势。

三国时期,最强的是曹操啊!赤壁之战,孙权能够独自凭借力量攻破曹操吗?又或者和刘备合力来共同打败曹操?得到荆州,孙权能够同时获取蜀地来独力支撑吗?又或者最终仍旧不免于依附他人来自立?孔明为蜀谋划,是先结交孙权然后攻打魏国;鲁肃为吴谋划,是先结交刘备然后攻打魏国。魏国可灭,曹操可诛,天下的事情还不能预料;魏国不能灭,曹操不能诛杀,而吴蜀宛如唇齿相依已然牢固,没有外力入侵,他们将要鼎足三分,面向南方而称帝了,怎么肯受人封赏,屈节朝拜,局促如同被驾在车辕下的马匹一样呢?英雄所见大概都是一样。只有孙权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袭取荆州,和魏国结交,因而从此只能够俯首称臣,将儿子作为人质,天天如此。也只是刘备的见识不到这个地步,这之后因为荆州的缘故,而在白帝城兴起战事,一场败仗而吐血身亡。不止如此,曹操占据了有利的地形,拥有百万军队,又得到了孙权作为他的外应,应该是没有什么犹豫回顾的。然而赵俨在襄阳之战,不肯对关公穷追猛击,这份功劳便留着直到他被孙权所害,曹操认为他的观点很正确;孙权请求擒拿关羽来献出自己的忠心与力量,曹操却把他的奏章泄露出来,射给关羽看而让他逃走。凭借曹操的强大,尚且想要学习战国的“对双方有利,就可以都存在”的说法,让孙权自己树起自己的敌人;而凭借区区吴国,竟然想要在外断绝蜀国的援助,而孤军独自抵挡曹操,不是已经糊涂了吗!

古代,虞国借道给晋国而和虢国一道灭亡,韩、魏如同肘足一般衔接,却被智伯分裂灭亡,陈涉不听张耳、陈余的计策立六国后便失败了,马超受到曹操的反间计策疏远韩遂而失败,孙权不能效仿韩、魏、张、陈的谋划,而甘心在虞公、陈涉、马超之下,大错特错。况且孙权断绝与蜀国交好之后,他不被魏国灭亡是侥幸。蜀国因关公战死而怨恨讨伐吴国,吴国求救于魏国,刘晔则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了魏主没有听从不才得以幸免。出兵后,魏国假装帮助吴国讨伐刘备,仍旧想要趁机偷袭吴国,多亏陆逊收兵才得以幸免。等到钟会讨伐蜀国,吴国便不在权利施救,于是最终导致两国都灭亡了,这都在日后一一明验,然而知道这些后续发展的,除了孔明、子敬而再也没有人了吗?

我认为:史书上称曹操刚打算写信,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不觉笔从手中落下。荆州已不是曹操所有,别人将自己所有物送给另一家,与他有什么关系?他竟然如此骇然震惊,正是害怕鲁肃的计策能实行,两位英雄相传,而天下难以争夺的缘故。唉,曹操的才能因此最终是在孙刘二人之上啊!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6yuan获取

全套35  yuan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高考精品讲义集


近三年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及部分作文

2021北京高考真题语文(教师版)

北京市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2022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2北京人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

石景山区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语 文试卷

2022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昌平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海淀高二(上)期末语文

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市部分区2022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汇编

2022北京朝阳高二(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语文

2022北京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