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天台陈庭学序

明·宋濂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塘、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焉。

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

31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然中州万里去:离开②上而俯视临:到达

糜碎土沉辄:就④嗜奇之土焉恨:遗憾

四川都指挥司照磨擢: 提拔⑥今圣主兴而宇内定逮: 抓住

志意常充然而:表转折,但是⑧则告予以:把

A.①⑥B.②⑧C.③⑦D.④⑤

3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

骑马前行,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多天都看不到峰顶

B.以例自免归

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

C.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

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D.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我将不惭愧了

31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赠序,言辞恳切真诚,体现了作者对后辈的关心和爱护。

B.本文历叙陆路、水路之奇险,为赞赏陈庭学游蜀做了铺垫。

C.陈庭学乘船游览川蜀各地,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

D.作者赞赏陈庭学游蜀的同时,也为自己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惭愧。

314.本文最后一段作者在“此其何故也”之后,又追问“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请结合文本说明这句追问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彻里帖木儿,阿鲁温氏。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彻里帖木儿幼沉毅有大志,早备宿卫,擢中书直省舍人,遂拜监察御史。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生杀予夺皆出意,道路侧目。彻里帖木儿抗言,历诋其奸,帖木迭儿欲中伤之。会山东水,盐课大损,除山东转运司副使。期月,补其亏数皆足。转刑部尚书,京师豪右惮之,不敢犯法,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天历二年,拜中书右丞,寻升中书平章政事,出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彻里帖木儿曰:“吾知为臣忠、为子孝、天下治、百姓安为瑞,余何益于治。”岁大饥,彻里帖木儿议赈之。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彻里帖木儿慨然曰:“民饥死者已众,乃欲拘以常格耶?往复累月,民存无几矣。此盖有司畏罪,将归怨于朝廷,吾不为也。”大发仓廪赈之,乃请专擅之罪。文宗闻而悦之,踢龙衣、上尊。

至顺元年,云南伯忽叛,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治军有纪律,所过秋毫无犯。贼平,赏赉甚厚,悉分赐将士。师旋,囊装惟巾栉而已。

除留守上都。先是,上都官买商旅之货,其直不即酬给,以故商旅不得归,至有饥寒死者。彻里帖木儿之请。有旨,出钞四百万贯偿之。迁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以严厉为政,部内肃然。寻召拜御史中丞,朝廷惮之。

初,彻里帖木儿之在江浙也,会行科举,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故其入中书,以罢科举为第一事。至元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首议罢科举,又欲损太庙四祭为一祭。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参政许有壬入争之。太师伯颜怒有壬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有壬乃曰:“科举若罢,天下人才绝望。”伯颜曰:“举子多赃败,又有假蒙古、色目名者。”有壬曰:“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岂尽出于举子?举子不可谓无过,较之于彼则少矣。”伯颜心然其言,然其议已定,不可中辍,乃为温言慰解之。

彻里帖木儿尝指斥武宗为那壁,那壁者,犹谓之彼也。又尝以妻弟阿鲁浑沙女为己女,冒请珠袍等物。于是台臣复劾其罪。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人皆快之。久之,卒于贬所。

(取材于《元史·彻里帖木儿传》)

31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转运司副使            除:撤销官职

B时右丞相帖木迭儿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而以非罪法者多所全脱      丽:通“罹”,遭受

D时罢科举诏已书而未用宝      用宝:加盖皇帝印章

3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祖父累立战功,西域大族                   彻里帖木儿之请

B生杀予夺皆出意                           监察御史吕思诚等列罪状劾之

C知行枢密院事总兵讨之                     举子多赃败

D其属以为必自县上府,府上之省,然后以闻   科举未行先,台中赃罚无算。

3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河清,有司以为瑞,请闻于朝

黄河水变清了,地方官认为是祥兆,要上报朝廷

B太师伯颜怒曰:“汝风台臣言彻里帖木儿邪?”

伯颜生气说:“是你鼓动台臣说彻里帖木儿坏话的吗?”

C见驿请考官,供张甚盛,心颇不平

看到驿馆中宴请考官,举子们心中愤愤不平

D民饥死者己众,乃欲拘以常格耶?

很多百姓已经饿死了,竟然还要拘泥于常规吗?

318下列属于“诏贬彻里帖木儿于南安”的原因一项是(   )

A彻里帖木儿曾经大声谴责右丞相帖木迭儿的奸诈行为

B彻里帖木儿曾任刑部尚书,严格执法,令京师豪右害怕

C至元元年,彻里帖木儿曾经第一个提出了废科举之事

D彻里帖木儿在言语上对武宗不敬,并曾骗取朝廷的赏赐

319文中彻里帖木儿、伯颜主张“罢科举”而许有壬反对“罢科举”,请简要说明其各自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水北山居记

古之君子,其在朝市也,虽繁华之胶葛,恬然视之,而却有山林之遐思焉。今之君子,其在山林,虽清旷有余,往往嗤鄙为不足,而数兴朝市之外慕,唯恐失之。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有能特立而不为所移者,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湖府经历②叶君伯旼,世居永嘉城中。永嘉为海右名郡,南引七闽,东连二浙,宦车士辙之所憩止,番舶夷琛之所填委,气势薰酣,声光沦浃。人生其间,孰不闻鸡而兴,奔走于尘土冥茫中,以求遂其尺寸之欲?伯旼则不然。结庐蜃江之北,茅檐竹扉,仅蔽风日,名之曰水北山居。间与二三友携酒壶,出由白鹿城,登华盖名山,持杯浩歌,声振林木;或櫂短艇,具笭箵,垂纶于江水中;或呼小奚奴相随,行吟梦草堂上,诗句不逼古人不欲休。当其适意时,乾坤空阔,竟不知荣辱之代迁,而寒暑之往来也。人皆曰:贤哉,吾伯旼!高情逸韵,皦皦霞外,迹虽朝市而心实山林,其近于古之君子哉!

然予窃有疑焉:使伯旼为布衣时,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今佐大府,为元僚,任七品之职,耸四民之望,亦云重矣;而犹不忘乎山居,无乃不可乎。试以伯旼之意逆之:官书丛脞,不暇爬梳,戴星出入,犹以为不足,其能索句于寂寞之滨乎?上承乎府公,下辖乎掾曹,不敢抗之以为高,不欲抑之以为卑,虑宜详矣,其能钓沧波而出白鱼乎?民情真伪而莫之辨,官事鞅掌③而莫之集,凝思入乎茫杪,精析极乎毫厘,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是三者,伯旼今咸无之,而犹道之不置者,将冯梦以见之耶?或志之以示不能忘也?我知之矣:士君子不以出处二其心,故贱贫不能慑,富贵不能骄,始终一节,卓为名臣。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

虽然,予犹有一说,为伯旼告焉:当大明丽天,万物毕照,名一艺者必收,占一才者必庸。有如伯旼之学之美,谁不羡之,其有不登于枢要者乎?伯旼宜悉屏江湖之念,而益存魏阙④之思。俟他日功成名遂,归老于水北山居,岸巾而坐,与二三友追叙平生旧游,烹鲜酣觞,从容而赋诗,尚未晚也。

(取材于宋濂同名散文)

(注释)①罍洗:古代祭祀或进食前用以洁手的器皿。②经历:官名,职管出纳文书。③鞅掌:繁忙劳累。④魏阙:朝廷的代称。

32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注音、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人之彝性或固然欤               彝:yí            常

B.官书丛脞,不暇爬梳               丛脞:cónɡcuǒ     细碎,杂乱

C.其又能漱醪看山而流连光景乎       漱醪:shùláo      喝酒

D.将冯梦以见之耶                   冯:fénɡ          凭借,依靠

32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殆所谓盆盎中之古罍洗也     百战不殆B.以求遂其尺寸之欲    天遂人愿

C.试以伯旼之意逆之           以意逆志D.名一艺者必收        一文不名

322.根据文章第一段内容,概括“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特点。(均不超过10字)

323.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第二段“伯旼则不然”中“然”所指的内容:

(2)第三段“伯旼之贤所可称道者,盖如是而已”中“是”所指的内容为

32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抑习俗相仍之久而弗克变欤

 (2) 假此以洗心涤虑,庶几可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语,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其路若,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饭。饭已,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32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滁州驿                次:临时驻扎

B.毛发                鉴:照

C.其路若穷                穷:荒僻

D.寺僧绍宁为饭          具:准备

32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沿道校猎,讲武事      ②第处于偏州下邑

B.①濂闻语                 ②后人颇继

C.①过平皋约三里           ②莽不知

D.怅然者久之             ②兵后焚炼垩殆尽

32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欧阳公修所发

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

B.惜乎山皆童

可惜,山都太小

C.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

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

D.念元季绎骚
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32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出游原因及时间,作者随皇上、太子及诸王外出,路过滁州游琅琊山。

B.作者看到山下的紫微泉、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景点现在都已成为废墟。

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作者感慨琅琊山因李幼卿、欧阳修得以闻达天下,结尾感念并宣扬皇上的圣德。

329.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330.宋濂笔下的琅琊之景与《阿房宫赋》中曾经“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怜焦土”的景象相同,面对同样的景象,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要求:实验班必做,平行班选做。

书斗鱼

予客建业,见有畜波斯鱼者,俗说为师婆鱼。其大如指,鬐鬣具五采。两鳃有大点如黛,性矫悍善斗。

人以二缶畜之,折藕叶覆水面,饲以蚓若蝇,鱼吐泡叶畔。

知其勇可用,乃贮水大缶,合之。各扬鬐鬣,相鼓视,怒气所乘,体拳曲如弓,鳞甲变黑。久之,忽作秋隼击水,泙然鸣,溅珠上人衣。连数合,复分。当合,如矢激弦绝不可遏。已而相纠缠,盘旋弗解。其一或负,胜者奋威逐之。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然则斯鱼者,其亦有争心否欤?抑冥顽不灵而至于是欤?哀哉!然予所哀者,岂独鱼也欤?

(注释)①鬐鬣(qí liè):鱼的脊鳍。“同“鳍”。②隼(sǔn):一种类似鹰的猛禽。③泙(pēng):象声词。④“予闻:有血气者,必有争心”:语出《左传》记晏婴言:“凡有血气,皆必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意思是说,凡是世间的人,都有争斗之心,所以利不可强取,而应见利思义为好。

331.“建业”是                    (地名)的古称。

332.第一段从名称、                          三个方面介绍了波斯鱼。

333.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负者惧自掷缶外视其身纯白

334.下列对上文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饲以蚓若蝇”意为,用如苍蝇大小的蚯蚓肉喂鱼。

B.作者以鱼鳞甲颜色的变化作为线索描写斗鱼全过程。

C.第三段以“弓”喻怒、以“矢”喻势,形象且生动。

D.从文章的描述可以推测,平日里,一缶只能畜一鱼。

335.本文表达的是作者以观斗鱼为乐之情吗?请结合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秦士录

宋濂

①邓弼,字伯翊,秦人也。能以力雄人,市门石鼓,十人舁,弗能举,两手持之行。然好使酒,怒视人,人见辄避。

②一日独饮,萧、冯两书生过其下,急牵入共饮。两生贱其人,力拒之。弼怒曰:“君终不我从,必杀君,亡命走山泽耳,不能忍君也!”两生不得已,从之。酒酣,解衣箕踞,拔刀置案上,铿然鸣,曰:“弼亦粗知书,今日非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四库书从君问,即不能答,当血是刃。”遽摘七经数十义扣之,弼历举传疏,不遗一言。两生相顾惨沮,不敢再有问。弼索酒,被发跳叫曰:“吾今日压倒老生矣!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此何可哉!君等休矣。”两生素负多才艺,闻弼言,大愧。

③泰定初,德王执法西御史台,弼造书数千言,袖谒之。阍卒不为通,弼曰:“若不知关中邓伯翊耶?”连击踣数人,声闻于王。王欲鞭之。弼盛气曰:“公奈何不礼壮士?今天下虽号无事,东海岛夷,尚未臣顺。西南诸蛮,虽曰称臣奉贡,称制与中国等,尤志士所同愤。诚得如弼者一二辈驱十万横磨剑伐之则东西为日所出入莫非王土矣。公奈何不礼壮士!”庭中人闻之,皆缩颈吐舌,舌久不能收。王曰:“尔自号壮士,解突围溃阵,得保首领乎?”曰:“能。”王顾左右曰:“姑试之。”王阴戒善槊者五十人,驰马出东门外,然后遣弼往。既弼至,众槊并进;弼虎吼而奔,人马辟易五十步,面目无色。王抚髀欢曰:“诚壮士!诚壮士!”命勺酒劳弼,弼立饮不拜。

④王上章荐诸天子,会丞相与王有隙,其事不下。弼环视四体,叹曰:“天生一具铜筋铁肋,不使立勋万里外,乃槁死三尺蒿下,命也,亦时也。尚何言!”遂入王屋山为道士,后十年终。

⑤史官曰:弼死未二十年,天下大乱,中原数千里,人影殆绝。玄鸟来降,失家,竞栖林木间。使弼在,必当有以自见。惜哉!弼鬼不灵则已,若有灵,吾知其怒发上冲也。

(有删改)

33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两生贱其人(____________)

(2)今日非君饮(_____________)

33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不能忍君也(   )

A.苦恼B.困扰C.嫌弃D.痛苦

338.其事不下(   )

A.破格B.搁置C.格外D.排斥

339.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古者学在养气,今人一服儒衣,反奄奄欲绝,徒欲驰骋文墨,儿抚一世豪杰,此何可哉!

340.第③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诚 得 如 弼 者 一 二 辈 驱 十 万 横 磨 剑 伐 之 则 东 西为 日 所 出 入 莫 非 王 土 矣。

341.分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42.有评论称本文围绕“以力雄人”来塑造邓弼的形象,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龙渊义塾记

(明)宋濂

龙渊即龙泉,避诏讳更以今名。相传其地即欧冶子铸剑处,至今有水号剑溪焉。山深而川阻,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乡闾之子弟无所于学。章君之先世尝以为病,谋创桂山、仙岩两书院,以无恒产,未几而皆废。章君深忧之,与诸子计曰:“无田是无塾也,其奚可哉?”遂节凡费,而用其余斥田至一百五十亩。其妻党陈京兄弟闻之,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奇来为之助。章君曰:“吾事矣!”乃卜地官山之阴,创燕居以奉先圣,而先师为之配,春与秋行舍菜之礼。后敞正义堂,月旦、十五日鸣鼓,集多士,以申饬五伦之教。前建大门,榜之曰“龙渊义塾”, 甓其修途,以达于东西。灌木嘉篁,前后蔽荫,盖都然云。

岁聘行经修明之士以为讲师,诸生业进者,月有赏;才颖家单不能裹粮者,资之使成;其不帅教者,罚及之。田赋之出入,主塾事者司焉。日用有籍,月考盈亏,岁二会其数,有余则他贮,益斥田以广其业。石华、象溪二所复设别塾,以教陈氏族子之幼者,其长,乃赴龙渊受业。此其大凡也。

江浙行省参知政事石抹公闻而嘉之,檄本郡免其科徭,俾无有所与。章君既列条教,序而刻诸石,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请濂记之。

惟古者之建学也,虽其为制有小大之殊,而所以导民衷、扶世防者则一也。章君有见于斯,不效于时俗封殖吝围固以为肥家之计,乃辟塾聘师,以克绍先世之徽猷,其立志甚弘,而为功甚溥。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自非适斋涵濡之泽,亦岂能至于是哉?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毋蠹蘖其间以启争端,毋植朋党而互相低昂,庶几不负章君之意。果如是,章君之塾可相传于无穷。

(选自《文宪集》)

34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吾事(__________)   ⑵其长,乃赴龙渊受业(__________)

344.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乡闾子弟无所于学

B.以曾大父适斋先生所遗二百三十亩有畸来为

C.以申饬五伦

D.小大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45.与“避诏讳更以今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其大凡也B.大王来何操

C.臣诚恐见欺于王D.章君有见于斯

346.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⑴与通都大邑相去远,或二三百里,虽至近亦且半之

⑵章君之子若孙,当夙夜以继志为事,毋丰己以自私。

347.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章君办学的义举?(用原文回答)

348.根据文意,章君请宋濂作这篇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拙庵记

(明)宋濂

①京口徐君德敬,居京师,处一室,不垩不华,仅御风雨,环庋①图书,置榻其中,自号曰“拙庵”。

②余,天下之拙者也。德敬岂若余之拙乎?世之人舌长且圆,捷若转丸,恣谈极吐,如河出昆仑而东注;适宜中理,如斧断木、炭就水,猱②援木以升,兔走圹而攫之以鹘也。其巧于言也如此。余则不能。人问以机,谢以不知;人示以秘,瞪目顾视,莫达其旨;人之所嘉,余纵欲语,舌大如杵,不可以举;闻人之言,汗流颡泚③;人之所讳,余不能止,开口一发,正触禁忌,人皆骇笑,余不知耻。余言之拙,海内无二。他人有识,洞察纤微,揭首知尾,问白意缁。未入其庭,巳觇其形;始瞷④其貌,巳尽其肺肝而究其缊奥;福来荧荧,出身以承;祸方默默,预防而避匿。其巧于识也如此。余梦梦不知,愦愦无所思。人之笑吾,吾以为喜;人之怒吾,吾径情而直趋。网罗当前,吾以为织丝;虎豹在后,吾以为犬狸。吾识之拙,当为举世师。此二者,乃吾所大拙。德敬岂有之乎?

③然吾亦有不拙者。圣人既没,千载至今,道存于经,岳海崇深,茫乎无涯,窅乎无涂。众人游其外而不得其内,舐其肤而不味其腴。吾则搜摩括剔,视其轨而足其迹,入孔孟之庭而承其颜色。斯不谓之巧不可也。周公既亡,本摧末弊。吾握其要而举之,德修政举,礼成乐备。是不谓之巧不可也。而德敬岂有是乎?

④盖人有所拙者必有所巧,有所巧者必有所拙。拙于今必巧于古,拙于诈必巧于智,拙于人者必巧于天;苏、张巧于言而拙于道,孟子拙于遇合而巧于为圣人之徒,晁错号称智囊而拙于谋身,万石君拙于言语而为汉名臣。余诚乐吾之拙,盖将全吾之天而不暇恤乎人也。

(注释)①庋:放置;②猱:猿猴;③颡泚:惭愧、惶恐;④瞷:观察。

349.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350.第②段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指出自己为“天下之拙者”。

351.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名为“记”,实为“赋”,汪洋恣肆,有赋的体貌特征。

B.本文名为写徐德敬,实为写自己,类似于一篇心迹自述。

C.本文名为“拙”,实为“巧”,抒发自己巧于古道,巧于智识。

D.本文名为自抑,实为自得,表达安贫乐道,孤高傲世的思想。

352.赏析第二段的语言艺术。

353.通观全文,简析对比手法的运用艺术。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窦   默(节选)

宋   濂

①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幼知读书,毅然有立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会国兵伐金,默所俘。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见杀,惟默得脱,归其乡。家破,母独存,惊怖之余,母子俱得疾,母亡,扶病藁葬。而大兵复至,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女,使业医。转客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以铜人针法。金主迁蔡,默恐兵至,又德安。孝感令谢宪子以伊洛性理之书授之,默自以为昔未尝学,而学自此始。适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乃北归,隐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至忘寝食。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

②世祖在潜邸,遣召之,默变姓名自晦。使者俾其友人往见,而微服踵其后,默不得已,乃拜命。既至,问以治道,默首三纲五常为对。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默又言:“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莫敢不一于正。”一日凡三召与语,奏对皆旨,自是敬待加礼,不令暂去左右。世祖问今之明治道者,默荐姚枢,即召用之。俄命皇子真金从默学,赐以玉带钩,谕之曰:“此金内府故物,汝老人,佩服为宜,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久,请南还,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有司岁具衣物以常。

③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往贺,帝闻之,拱手曰:“此辈贤者,安得请于上帝,减去数年,留朕左右,共治天下,惜今老矣!”怅然者久之。默既老,不视事,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问焉。十七年,加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五。讣闻,帝深为嗟悼,厚加赗赐,皇太子亦赙以钞二千贯,命有司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帝尝谓侍臣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曰:“如窦汉卿心,姚公茂之才,合而为一,斯可谓全人矣。”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子履,集贤大学士。

(选自《元史》)

注释:①伊洛性理,指宋程颢、程颐的理学。程氏兄弟洛阳人。讲学伊洛之间,故称。

②汲黯,西汉名臣。为人耿直,好直谏廷诤,汉武帝刘彻称其为“社稷之臣”。

354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德安(________)         

(2)奏对皆(________)

355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母子俱得疾,母亡(    )

A最后,终究    B竟然    C终了,完了    D从头到尾

356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帝数遣中使以珍玩及诸器物往问焉(     )

A思念    B抚养,保存    C问候,慰问    D存在

35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所俘                   有司岁具衣物以

B医者王翁妻女           默首三纲五常为对

C默恐兵至               使我子见之如见我也。

D,请南还             如窦汉卿

35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默为人乐易,平居未尝评品人物,与人居,温然儒者也。至论国家大计,面折廷诤,人谓汲黯无以过之。

359阅读第②段,概括元世祖赐给窦默玉带钩的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

360依据第②段相关内容,概括元世祖忽必烈与窦默的几次交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阅江楼记

(明)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 “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饁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彼临春、结绮,非不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

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

3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

B.由是声教所,罔间朔南              暨:到

C.此朕德威服,延及内外之所及也      绥:制止

D.欲上推宵图治之功者,勒诸碑铭      旰:天色晚

362.下列各项对文章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朝指建都建康的南方六个朝代,按时间顺序依次是东晋、吴、宋、齐、梁、陈。《资治通鉴》将之作为正统编年纪事,后人遂合称为六朝。

B.相传大禹铸造九鼎,夏、商、周三代都把它们作为传国之重宝,此后“鼎”也就成为了拥有政权的象征,后世因此称定都建国为“定鼎”。

C.文中“中夏”代指全国。“夏”原本是史书中记载第一个王朝名称,后来也指古代中原地区;因与外族对应,又衍变为华夏、中国之意。

D.“逢掖之士”指儒生。逢掖是古代读书人穿的一种袖子宽大的衣服,后代指儒生。用所穿之服代指学子的词汇还有“青衿”、“青衫”等。

36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2)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364.本文抒发了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郭守敬传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生有异操,不为嬉戏事。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 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

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二年,授都水少监。守敬言:“舟自中兴沿河四昼夜至东胜,可通漕运,及见查泊、兀郎海古渠甚多,宜加修理。”又言:“金口,其水其利不可胜计”。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帝善之。

十三年,江左既平,帝思用其言,遂以守敬与王恂率南北日官,分掌测验推步于下。守敬首言:“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今司天浑仪,宋皇祐中汴京所造,不与此处天度相符,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表石年深,亦复欹侧。”守敬乃尽考其失而移置之。

十六年,改局为太史院,以恂为太史令,守敬为同知太史院事,给印章,立官府。及奏进仪表式,守敬当帝前指陈理致,至于日,帝不为倦。守敬因奏:“唐一行开元间令南宫说天下测景,书中见者凡十三处。今疆宇比唐尤大,可先南北立表,取直测景。”帝可其奏,四海测验,凡二十七所。

十七年,新历告成,守敬与诸臣同上奏曰:臣等窃闻帝王之事,莫重于历。自黄帝迎日推策,帝尧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爰及三代,历无定法,周、秦之间,闰余次。

二十八年,朝廷遣守敬相视,滦河既不可行,泸沟舟亦不通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帝览奏,喜曰:“当速行之。”于是复置都水监,俾守敬领之。三十年,帝还自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敝水,大悦,名曰通惠河,赐守敬钞万二千五百贯,仍以旧职兼提调通惠河漕运事。守敬又言:于澄清闸稍东,引水与北霸河接,且立闸丽正门西,令舟楫得环城往来。

大德二年,召守敬至上都,议开铁幡竿渠,守敬奏:“山水频年暴下,非大为渠堰,广五七十步不可。”执政吝于工费,以其言为过,缩其广三之一。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成宗谓宰臣曰:“郭太史神人也,惜其言不用耳。”延祐三年卒,年八十六。

(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四,有删节)

365.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事者如此,人不为餐矣 素:空

B.量南北二极,约差四度 比:比较

C.至于日,帝不为倦 晏:晚,迟

D.周、秦之间,间余次 乖:按照

3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禀性与众人大不相同的郭守敬,在祖父的要求下跟着刘秉忠一同学习知识。

B.郭守敬一生的科学贡献很多,在天文、历法、水利等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

C.郭守敬对于水利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又敢于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D.成宗帝在遇到水灾时说郭守敬是神人,赞扬了郭守敬所建水利工程的伟大。

36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兵兴以来,典守者惧有所失,因以大石塞之,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可以广京畿之漕。

(2)明年大雨,山水注下,渠不能容,漂没人畜庐帐,几犯行殿。

368.请简要概括郭守敬在水利建设上的贡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与敌对垒,胜负未决,有粮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敌人之饷道,可分锐兵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军运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劝操。乃留曹洪守,自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操抄掠后军,遣军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皆自若。既至,围屯,即放火,营中惊乱,大败之。绍弃甲而

(取材于刘基《百战奇略》)

36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兵必走          走:逃跑

B.步骑五千人    将:率领

C.闻者信以为      然:对的

D.绍弃甲而遁        遁:消失

37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有粮胜              沛公置车骑

B.敌人之饷道          属皆且为所虏

C.可分锐兵绝之        若舍郑为东道主

D.说操曰              人之力而敝之

371.文中“遣军以益备”中的“备”,与下列词语中的“备”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A.有备无患B.备尝辛苦C.文武兼备D.戒备森严

372.请把文中画线句译为现代汉语。

衔枚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

37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两军交战,如果胜负还未决出,拥有粮草的军队会胜。

B.袁绍派遣军队运送粮草,虽然辎重甚多,但却缺乏严密的防守。

C.许攸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后,为其进献的计策,被曹操谋臣否定。

D.曹军前往劫烧袁绍粮草途中,虽被袁军查问,但被掩饰了过去。

374.下列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一项是

A.官渡之战B.街亭之战C.赤壁之战D.长勺之战

375.下列故事与曹操有关的一项是

A.忌杀杨修B.败走麦城C.劝学吕蒙D.计收马超

376.在两军对垒时,许攸和烛之武都进行了游说,请简要概括二者游说的异同。

377.有同学为本次战争撰写了下联,请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袁本初疏于防范,惨败更见寡谋少才。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37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阙                阙:空缺,空额。

B外厩先,盗北                北:败走,败逃。

C王及大臣皆内厩            右:亲近,偏袒。

D王无马,不能师              师:师法,效法。

3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奚以先我

B驾王之乘舆∥乃参外厩

C戎事用∥于是外厩士马俱懈

D皆饱而骄∥食充力强

380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38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382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

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

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 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④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⑤?

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

【注】①屃赑(xì 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 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sān suō):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④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38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

B不激         壅:堵塞,阻止

C无外物以其心   汩:扰乱,干扰

D盖虽在山林,而人不远    去:距离

38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B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C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D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

385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

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

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

38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

(2)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鄞县尹许君遗爱碑铭

[明]刘基

至正十三年,岁在癸巳。秋七月六日,鄞县尹许君卒于官,其配叶氏以栖归葬天台。越明年,鄞父考以董先生朝宗书,致乡贡进士杨君彝所为《行状》于刘基,愿立石纪君遗爱,请为之文。基于许君,相好最甚,欲有言,辄悲不能胜。董君使来文,曰:“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乃为此铭。

君讳广大,字具瞻,世为天台人,少惟好读书,稍长,能属文。年二十五,登进士第,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宫、婺州路武义县尹,所至以廉能闻。其为武义时,母卒,君奉丧归天台。服阙,如京师。时盗起海上,连步莫能讨,国家乃更严考课法,命大臣各举可都守、县令者,连及其赏罚。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渐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迩,乃奏君尹鄞

君至,则先平其差役,与民约:以乡部大小分次第,较厚薄以均轻重,量远近以命程限。罢吏卒弗遣,有事则亲署于帖,俾都役相传递,令如约来。民视署缓急,如署至,同官或有为,而君有故不及署,则皆疑弗至,须君署乃至。民有讦讼无不,必召使来前,亲与辨折,委曲反覆,得其情然后行,虽倦惫无所苟。狱讼租赋有下于乡,悉如前约。群吏皆旁睨束手立,无敢容一味,大府亦无敢托以私者。以故乡人咸得安业。于是县学,复甬东书院,延师教子弟,月朔望必亲视廪膳,课讲业,阐明伦理,敦笃行义,优礼耆德,兴拔后进,鄞士习为之一变。

会兵革四起,郡邑承藩阃命供军实兵器,使者项领相望。庆元又树栅江,浚隍筑城,百役并作。君令人民均力从役,毫发不容有所私。事有所不可,即挺身陈利害,虽数忤上官意弗惮。无何,遂得罪于分省左丞,命君以军资入海,而不与之师。及诸军遇贼溃散,独责君,令偿所失物,欲致之死。鄞老幼皆号泣诣阃,诉帅为解,得稍缓。比左丞以故去,君乃复署尹事。未越月,那使者至郡,君前欲白事,忽疾作,顿于地,卒,年四十有六。

君为人厚重,寡嗜好,饮食衣服可而止,故能以廉终其身。处患难,人不见其忧,为政惟务以信义动人,使自效,不矫激立成名。卒之日,家无馀财。

387.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君使来文      趣:催促;B.民有讦讼无不     听:听从

C.于是县学        新:翻新D.庆元又树栅江     捍:保卫

3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官员任职期间如遇父母去世,必须停职回乡守孝。文中“服阕 , 如京师”表明许君已经服满丧期,可以再次任职了。

B.“隍”是没有水的护城壕,城是挖土筑的高墙。文中“浚隍筑城”指深挖壕、高筑墙,目的是保护城内百姓安全。

C.科举时代,公家会发膳食津贴给各级官立学校部分学生,称"廪膳"。文中“亲视廪膳"指许君定期视察生员学业。

D.古代把兼卫国土的封疆大吏称为“藩阃”。文中“藩阃”实指分省左丞之职,许君因故得罪了他,差点被他设计害死。

38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改语。

(1)鄞人知子知其尹,且不喜阿其所私,为可以传信于人,子必速为之。

(2)于是朝臣多以君荐,以庆元为浙东剧郡,且薄海,与鄞最密连乃奏君尹鄞。

390.根据第三、四段,简要概括许君为官被百姓爱戴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裕轩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之裕在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39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钟五鼎不为属         厌:厌恶

B.歌舞靡曼不为           淫:过分

C.适吾情则               游:游玩

D.目不佳冶之容           耽:沉溺

39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B.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孟子、庄子。文中的“王子”就是对王元实的尊称。

C.陶朱猗顿:“陶朱”是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猗顿”在猗氏经营池盐及畜牧致富。后用“陶朱猗顿”指称巨富之家。

D.甲午: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无年号,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39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2)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3)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394.作者认为王元实追求的“裕”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全婴堂序

(明)刘基

术有可以寓道者,其医乎?夫济人利物,无位者不能焉;惟医以救死扶生为功。苟志于斯,使恻隐之心恒存而不死,岂非为仁之机括耶?故术之近道者,莫如医。医之为功,昭晰不昧,故于术为难。至于婴儿之医,则难乎双难矣?是故,古人语治天下曰:如保赤子夫赤子无知疾病痛痒饥饱寒暖一听于人而不能告死生存亡无所归咎。天下之难保者,孰有甚于赤子哉?故又曰: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言不可以卤莽虚伪为也。呜呼!治天下者,果能存是心乎?吾不得而知也;得见善医者,亦可以自慰矣。武林忻生,儒者也,而工为医,以全婴名其堂,先难也。夫以儒为医,固当与常医殊,他日达而用于时,则又举其为医之心而措之,岂曰小朴云乎哉?

注:文中“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均引自《大学》。

395.请写出一篇与本文体裁相同的文章篇目名_________________

396.作者为什么说“术之近道者莫如医”?

397.为文中划线句断句,请在句中加“/”。

夫赤子无知疾病痛痒饥饱寒暖一听于人而不能告死生存亡无所归咎。

398.对文中“武林”所指地名判断正确的是(   )

A.金陵B.会稽

C.钱塘D.广陵

399.本文篇幅短小,说理极有特色,请作简要评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好禽谏

卫懿公好禽,见觗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宁子谏曰:“不可。牛之用在耕,不在觗,觗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弗听。于是卫牛之觗者,十倍于耕牛,牧牛者皆耕而教觗,农官强能禁。邶有马,生驹不能走而善鸣,公又悦而纳厩。宁子曰:“是妖也,君不悟,国必亡。夫马齐力者也,鸣非其事也。邦君为天民,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废事失职,厥有常刑,故非事之事,君不举焉,杜其源也。妖之兴也,人实召之,自今以往,卫国必多不耕之夫,不织之妇矣。君必悔之。”又弗听。明年,狄伐卫,卫侯将登车,而御失其辔,将战,士皆不能执弓矢,遂败于荥泽,灭懿公。

400.加点字解释

(1)十倍于耕牛    (__________)   (2)牧牛者皆耕而教觗  (___________)

(3)公又悦而纳厩  (_________)    (4)邦君为天民        (____________)

401.对下列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任其事                   ②自今

③贾十倍耕牛               ④遂败荥泽

A.①②相同  ③④不同B.都相同

C.①②不同   ③④相同D.都不同

402.句子翻译:

(1)卫懿公好禽,见觗牛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

(2)臣闻之,君人者不以欲妨民。

403.卫懿公的行为给卫国带来怎样的后果(请用原文回答)?这件事给了后人以怎样的历史教训(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种树喻

刘基

①韩非子为政于韩且十年,韩贵人死于法者无完家,于是韩多旷官。

②王谓公叔曰:“寡人欲用人,而韩之群臣举无足官者,若之何哉?”

③公叔对曰:“王知夫种树乎?臣家国东郊,世业种树,树之材者,松楠栝柏可以为栋梁,种之必三五十年而后成。其下者为柽柳朴樕,种之则生,不过为薪。故以日计之,则栋梁之利缓而薪之利速;以岁计之,则薪之利一而栋梁之利百。臣俱种之,世享其利,是以富甲于韩国。臣邻之窭叟,急慕而思效之,植松栝不能三年,不待其成而辄伐之,以为常,仅足其朝夕食,无余也。今君之用人也,不待其老成,至于不克负荷而辄以法戕之,栋梁之材竭矣。一朝而屋坏,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

(选自《郁离子》)

[注]①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贵族,喜爱刑名法术之学,和李斯同为苟卿弟子。著有《韩非子))55篇,后至秦国,被李斯陷害而死。②窭():贫穷,贫寒。

404.第①段在本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05.题为《种树喻》,文中的“松楠栝柏”和“柽柳朴檄”分别喻指________

406.从语言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的划线句。

407.对“臣恐束薪不足以支之也”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担心一捆柴草无力支撑即将倒塌的房屋。

B.我恐怕柴草数量太少,无法支付生活所需。

C.一我忧虑的是柴草不能用来支付生活的费用。

D.我担心捆扎的柴草不够用来支撑破旧的房屋。

408.同写种树,试比较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在思想内容上的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活  水  源  记

刘  基

①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树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之。

②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不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鰿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嘴,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脊令,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③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注释)① 刘基,明初文学家、政治家。②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③潴(zhū):水汇积。 ④ 滑:流利。 ⑤脊令:即鹡鸰鸟。

409.第①段在介绍活水源___________ 的同时,还突出了其__________ 。

410.第②段作者详细描写活水源周围的花草树木和鸟虫鱼的用意是什么?

411.对“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既喜爱泉水滋润清澈,又喜爱它流淌的无穷无尽。

B.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流向远处的终点。

C.我既喜爱这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源源不断地流淌。

D.我既喜爱那泉水的清澈,又喜爱它无穷无尽地流淌。

412.本文在写水清时别具匠心,请找出相关句子并作赏析。

413.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季主论卜

(明)刘基

①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

②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③季主乃言曰 :“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玉树也;露蛬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缸华烛也;秋荼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春一秋,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选自《诚意伯文集》)

(注)①东陵侯:汉初人。秦时受封东陵候,秦亡后,种瓜于长安城东。②司马季主:汉初楚国人,曾游长安,卖卜于东市。

414.本文具有寓言色彩。如果请你完成一篇有关寓言的小论文,下列书目中没有你可运用资料的是

A.《世说新语》B.《柳宗元集》C.《中国文学史》D.《庄子》

415.第①段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16.根据文意,概述东陵侯所说“仆窃有疑”的原因_______

417.对第②段“愿先生卒教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愿意得到有始有终的指导B.希望能得到彻底的指教

C.希望最后能够得到指教D.愿意得到即便是仓促间的赐教

418.第②、③段两处画线句同是发问,它们的不同在于

419.简要评析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泗滨美石

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

他日下宫之舃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舃’,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

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

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选自明朝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舃,同“磶”,承垫宫柱的脚石。阙,通“缺”。②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③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

420.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君之石(2)君图之(3)孟尝君泗滨人(4)天下之人

42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使隶人敬请下执事       而君幸赵王

B.孟尝君命其石为之       臣具表闻,辞不就职

C.命后夔取荐之郊庙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将以为下宫舃           欲勿予,即患秦兵

42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

(2)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

423.泗滨人“弗谢而走”的原因是什么?

424.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苦斋记

(明)刘基

①苦斋者,章溢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茅,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崿皆苍石,岸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风从北来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而物性之苦者,亦乐生焉。于是鲜支、黄檗、苦楝、侧柏之木,黄连、苦杕、亭历、苦参、钩夭之草,地黄、游冬、葴、芑之菜,槠、栎、草斗之实,楛竹之笋,莫不族布而罗生焉。野蜂巢其间,采花髓作蜜,味亦苦。山中方言谓之“黄杜”,初食颇苦难,久则弥觉其甘,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其槚茶亦苦于常茶。其泄水皆啮石出,其源沸沸汩汩,瀄滵曲折,注入大谷。其中多斑文小鱼,状如吹沙,味苦而微辛,食之可以清酒。

②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洼而室焉。携童儿数人,启陨箨以艺粟菽,茹啖其草木之荑实。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出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

③先生之言曰:“乐与苦,相为倚伏者也。人知乐之为乐,而不知苦之为乐;人知乐其乐,而不知苦生于乐。则乐与苦,相去能几何哉!今夫膏粱之子,燕坐于华堂之上,口不尝荼蓼之味,身不历农亩之劳,寝必重褥,食必珍美,出入必舆隶,是人之所谓乐也。一旦运穷福艾,颠沛生于不测,而不知醉醇饫肥之肠,不可以实疏粝;藉柔覆温之躯,不可以御蓬藋。虽欲效野夫贱隶,跼跳窜伏,偷性命于榛莽而不可得,庸非昔日之乐为今日之苦也耶?彼之苦,吾之乐;而彼之乐,吾之苦也。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践以尝胆兴,毋亦犹是也夫?”

④刘子闻而悟之,名其室曰“苦斋”,作《苦斋记》。

(有删减)

(注)①荼蓼:指野苦菜。②藋(diào):野草。

425.简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其下惟白云”的表达效果。

426.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匡山的植物被山中甘而善苦的北风吹刮,因而味道是苦的。

B.山中野蜂所酿之蜜味苦,但能“已积热,除烦渴之疾”。

C.剑溪水中的鱼喜欢吹沙,味道苦有点微辣,可以醒酒。

D.作者目之所见,口之所食,足之所至,心之所想,无一不“苦”。

427.第②段画线句表现了              。

428.下列句子与本文思想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则何适而非快?

C.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29.简析第③段写膏粱之子的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43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431.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432.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33.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第①段末尾B.第②段末尾C.第③段末尾D.第④段末尾

434.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4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年以来                 比:等到

4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悦而忘归也             而又惜晚也

B.当道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

C.有志者           用者何如

D.士风渐不振         因书为别

43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43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439.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生女淑静,淑静,大姊也。而生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矣。世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改)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②纑:麻线。③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44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生有光              期:一周年(后)

B于是家人画工画        延:延请

C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D弃物                靡:浪费

44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淑静,大姊也                儿女大攀衣

B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        孺人吴家桥

C户内洒                      余则茫

D无一字龃龉,喜              世有无母之人

44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B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

C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

D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

44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二子肖母也

②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444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第四段内容说明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44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舟吴中,始舍以处  僦:租赁

B.隔此真趣,不亦哉   鄙:卑鄙

C.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D.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44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崇阜广水,不类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

B.予时榜小舟,幅巾往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文瑛读书喜诗,吾徒游  失其所,不知

44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448.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44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

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45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451.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311.A

312.D

313.C

314.答案示例:作者通过这个问句,在前一个问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

【分析】

31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①然去中州万里,意思是“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去:距离。

⑥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意思是“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逮:及,等到。

故选A

31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D项,“一愧”意思是“一次惭愧”。整个句子意思是“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选项翻译错误。

故选D

31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他每次必做诗”因果倒置。原文是“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意思是“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陈庭学作诗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诗歌创作水平”,而是为了记录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写得多了,诗歌创作水平提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故选C

31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作用及探究作者写作目的的能力。分析句子的作用离不开对内容的把握和结构上的作用;而结构上的作用离不开句子所在的位置。有些句子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主旨的,因而考生要利用句子的位置,联系上下文全面思考其作用。

“此其何故也”“得无有出山水之外者乎”两句都是问句,问句主要作用是启发读者思考的,而本文是给陈庭学做的序,自然是要启发陈庭学思考。那么,作者想要启发他思考什么呢?这就要结合前文的内容来分析了。文章肯定了陈庭学游历山水的收获,“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也表达了自己没有像他一样去游览的遗憾和对他的羡慕。接着笔峰一转,“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以古先贤为例,说明他们并未出门游历,却能够有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再回头看这两个问句,这是在启发陈庭学,游历山水并非提升自我的唯一途径,要进一步深思探求,不断提升自我。

参考译文:

西南地区的山水,只有四川最为奇异。然而,它与中原地区远隔万里,走陆路,有剑阁、栈道的险途,行水路,有瞿塘、滟濒的忧虑。骑马前进,在竹林和崇山峻岭中穿行连续十来天都看不到峰顶。等登上顶峰向下俯视,陡峭的山崖高达万仞,幽深莫测难以见底,令人胆战心惊。从水路走,那江中的礁石凶坚硬锋利,波涛汹涌,漩涡变化莫测,行船一旦有尺寸差池,就会被撞得粉碎而像泥土一样散开来沉入水中,葬身鱼腹。往川蜀区的路途艰险到如此程度,所以,不是做官而又有财力的人,不可以去游历;不是有才能而会写文章的人,即使去游历也不会有收获;不是身强体壮的人,大多会老死在这个地方: 为此,爱好奇山异水的人都感到遗憾。

天台人陈君庭学,擅长作诗。多次以中书左司掾之职而随从大将北征,建有功劳,提拔为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经过水路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亮曾经在此生活过,英雄豪杰曾在此攻伐征战、驻扎防守过,诗人文士也曾在此游览、眺望、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喊。这些庭学全都游览过,而且过后必定发挥兴致写作诗歌,来记录这些地方的景物和时世的变化,因此他的诗艺更加精湛。三年之后,庭学依惯例自己辞职归来,在京师和我相聚。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语气更加豪壮,志趣理想更加高远,这大概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惭愧,正当我年少时,曾经立志要出游天下,只是由于学业未成而不得空闲。等到壮年可以出游时,正值四方战乱,无处落脚容身。等到如今,圣主兴起,天下太平,四海的边际成为一家,然而我却越来越老了。想要像庭学那样游历天下,还有可能吗?然而,我听说过古代的贤士,像颜回、原宪,他们都坐守在简陋的居室中,蓬都长得埋没了门户,可是他们志向和意气却始终非常高远充沛,仿佛有一种囊括天地宇宙的胸怀。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还有超出山水之外的东西吗?庭学大概可以尝试着回去在这方面探索。如果庭学有什么收获,就请告诉我,那我可就不止是这一次的惭愧了。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