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弓箭             畜:积聚

B.其老且病       愍:伶悯

C.其橐中无数千钱   阅:翻阅

D.其不用吾言       恨:遗憾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知者           公止我

B.乡闾故         予是先之

C.在朝           予闻哭失声

D.昔赵襄子厄晋阳   谷朋友之义

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友其秀杰: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

B.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

C.缓急可托者也:(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D.尚何以发之:又怎么才能发现他的贤才品德呢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巢谷幼承父学,知识渊博,后来发现兴趣所在,故弃文学武,改应武举。

B.韩存宝号称“熙河名将”,颇受朝廷重视,这与巢谷对他的指导不无关系。

C.苏辙在朝为官时,巢谷与他很少来往,到晚年才与苏氏兄弟在梅州相见。

D.巢谷有古人之风,但未得赏识,苏辙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惋惜之情。

5.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绍 圣 初 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 自 筠 徙 雷 自 雷 徙 循 予 兄 子 瞻 亦 自惠 再 徙 昌 化 士 大 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 平 生 亲 友 无 复 相 闻 者

6.文中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请从文中举两例印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为长耆(1),往来里中察奸民。”又尝郏城,遇尉方出捕盗,遂与俱行。至贼所藏,尉怯,阳为不知过,怿曰:“贼在此,何之乎?”下马独格杀数人,因尽缚之。又闻襄城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授郏城尉。

②移渑池尉。恶盗王伯名闻朝廷。为巡检者,皆授名以捕之。既怿至,巡检者伪为宣头(2)以示怿,将谋招出之。怿信之,挺身入贼中招之,与伯同卧起十余日,信之,乃出。巡检者反以兵于山口,怿几不自免。怿曰:“巡检授名,惧无功尔。”即以伯与巡检,使自为功,不复自言。

③有恶贼二十三人,不能捕,枢密院使往捕。怿谋曰:“盗畏吾名,必已溃,溃难得矣,宜先示之以怯。”至则闭栅,戒军吏无一人得辄出。既而夜与数卒变为盗服出,迹盗所尝行处,入民家,民皆走,独有一媪留,为作饮食,馈如盗。乃稍就媪,与语及群盗辈,尽得之。遂以实告曰:“我,桑怿也,烦媪为察其实而慎勿泄!”后又三日往,媪察其实矣。明旦,部分军士,用甲若干人于某所取某盗,卒若干人于某处取某盗。

④复命京师,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匿其阀(3)。会交趾獠(4)叛,往者数辈不能定。因命怿往,尽手杀之。还,乃授阁门祗候。怿曰:“是行也,非独吾功,位有居吾上者,吾其佐也,今彼留而我还,我赏厚而彼轻,得不疑我盖其功而自伐乎?受之徒惭吾心。”将让其赏归己上者,以奏稿示予。予谓曰:“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怿叹曰:“亦思之然士顾其心何如尔,当自信其心以行,讥何累也?若欲避名,则善皆不可为也已。”余惭其言。卒让之,不听。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⑤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止。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

(取材于欧阳修《桑怿传》

注释:(1)耆长:乡村中捕盗的人。(2)宣头:朝廷的文书。(3)阀:功劳。(4)獠:古代少数民族名。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兵于山口  邀:邀请

B.得之      钩:探究

C.媪察其实矣  审:详细

D.有粟二廪      廪:粮仓

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尝郏城    馈如盗

B.阳为不知过  变为盗服

C.难得矣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D.其佐也   粟尽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不自免

差一点连自己都不能逃脱

B.迹盗所尝行处

寻找盗贼曾经走过的地方

C.为君致阁职

为你谋取内阁的官职

D.见民走避溺者

看到老百姓躲避那些溺水者

1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桑怿主动请求做耆长,与县尉一起捕捉盗贼,因功授郏城尉。

B.虽然被巡检欺骗,桑怿还是把王伯交给他,让他去请功。

C.桑怿虽然贫穷,但是坚守原则,拒绝通过贿赂得到官职。

D.作者认为桑怿能够了解、体会并使用勇武,急人之所困。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让之,必不听,徒以好名与诈取讥也。

12.请简要分析第④段桑怿让出赏赐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②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④觳觫:恐惧的样子。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⑥衄:损伤,伤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弯转,扭曲。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之称        微:卑贱

②而夷狄之微者    当:抵挡

③牛何        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死地    就:趋向

⑤而孟子之以王    与:和,跟

⑥天下有不忍者耶    孰:什么

欲以不重伤        乃:竟然

⑧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16.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17.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1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治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矣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矣         别:告别

1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材不众                 人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为               独以天下无材者耳

C.将无不趋我               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

2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2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22.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俗之变,圣人为之也。圣人因风俗之变而用其权。圣人之权用于当世,而风俗之变益甚,以至于不可复反。幸而又有圣人,承其后而维之,则天下可以复治;不幸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昔,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于《诗》见商周焉而不详。及观《书》(1),然后见尧舜之时与三代之相变,如此之亟也。自尧而至于商,其变也皆得圣人而承之,故无忧。至于周,而天下之变穷矣。忠之变而入于质,质之变而入于文,其势便也。及夫文之变而又欲反之于忠也,是犹欲移江河而行之山也。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犹水之不肯避下而就高也。彼其始未尝文焉,故忠质而不辞。今吾日食之以太牢,而欲使之复其菽哉?呜呼!其后无圣人,其变穷而无所复入,则已矣。周之后而无王,固也。其始之制其风俗也,固不容为其后者计也,而又适不乎圣人,固也,后之无王也。

当尧之时,举天下而授之舜,舜得尧之天下,而又授之禹。方尧之未授天下于舜也,天下未尝闻有如此之事也。其当时之民,莫不以为大怪也。然而舜与禹也,受而居之,安然若天下固其所有,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未尝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又未尝悦之以利,而开之以丹朱、商均(2)之不肖也。其意以为天下之民以我为当在此位也,则亦不俟援天以神之,誉已以固之也。

汤之伐桀也,嚣嚣然数其罪而以告人,如曰:彼有罪,我伐之也。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已悦也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如曰:我如是而为尔之君,尔可以许我焉耳。吁!亦既薄矣。至于武王,而又自言其先祖父偕有显功,既已受命而死,其大业不克终。今我奉承其志,举兵而东伐。而东国之士女,束帛以迎我。纣之兵,倒戈以纳我。吁!又甚矣。如曰:吾家之当为天子久矣,如此乎民之欲我速入商也。伊尹之在商也,如周公之在周也。伊尹摄位三年,而无一言以自解。周公为之,纷纷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夫固由风俗之变,而后用其权,权用而风俗成,吾安坐而镇之,夫孰知夫风俗之变而不复反也?

(取材于苏洵《嘉祐集·书论》)

注释:(1)《书》。指《尚书》。本文专论《尚书》。(2)丹朱,相传为尧之子,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丹朱;商均,相传为舜之子,禹封之于商,故号商均。

2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欲使之复其菽哉                 茹:食用

B.而又适不乎圣人                  值:遇到

C.其当时之民                      度:衡量

D.我伐之也                         宜:应该

2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幸而又有圣人                                周之后而无王

B.,吾尝欲观古之变而不可得也               后之无王

C.于《诗》见商周焉而不详                     未尝其民道其所以当得天下之故也

D.则亦不俟援天以神之                           纷纷急于自疏其非篡也

2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变穷而无所复入:风俗改变到了尽头就再也无法返回了

B.人之喜文而恶质与忠也:喜欢文华的人就像厌恶质朴忠诚一样

C.而其祖宗既已为之累数十世者:那些人的祖宗已为他们积累几十代了

D.既又惧天下之民不己悦也:接着又害怕天下的百姓不喜欢自己

2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洵认为《尚书》详尽地呈现了夏、商、周的更迭,这对研究风俗与圣人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B.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禹,这种举天下而授之的方式,在最初的时候被人们看成一件怪事。

C.苏洵列举尧、舜、禹和汤、武王的事例,说明风俗的改变是由圣人实现的,也与权力密不可分。

D.此文表达苏洵阅读《尚书》的思考和感悟,体现了苏洵崇尚圣人、顺应民意、反对天命的思想。

27.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则又嚣嚣然以言柔之

28.明代学者茅坤评本文时说:“此篇识见好,而行文法度亦胜。”

(1)“识见”意即见解。找出最能表现作者“识见”的语句。

(2)“行文法度”意即章法。请你从文章结构角度谈谈本文的章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1)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 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1)陂:池。(2)汴: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2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北

B.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信:任

C.出者于利而忘返             狃:贪婪

D.舟车冠盖之                 冲:交通要道

3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求余文记之              以:所以

B.盖其先君泽也               之:的

C.跬步市朝之上              则:就

D.将买田泗水之上而老焉      于:在

3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深可以隐                   园亭深广可以隐居

B.始家灵璧                     开始在灵璧定居

C.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而不愿外出做官

D.不求而足                     没有贪求就会满足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游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游与说理环环相扣,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而忽视自己的健康。

C.“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仕”与“不仕”的态度。

D.苏轼认为张氏先君为子孙谋划深远,使他们无论“仕”与“不仕”都很从容。

3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34.作者认为张氏园亭为其子孙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为政之要(1)

陈子昂

①今百度已备,但刑急罔密,非为政之要。凡大人初制天下,必有凶乱叛逆之人我驱除,明天诛。凶叛已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盖刑以禁乱,乱静而刑,不承平设也。太平之人,乐德而恶刑,刑之所加,人必惨怛,故圣人贵措。刑也。诚宜广恺悌(2)之道,敕法慎罚,省白诬冤,此太平安人务也。

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然君子小人各尚其类。若陛下好贤而不任,任而不能信,信而不能终,终而不赏,虽有贤人,终不肯至,又不肯劝。反是,则天下之贤集矣。

③议者乃云贤不可知,人不易识。臣以为固易知,固易识。夫尚德行者无凶险,务公正者无邪朋,廉者。憎贪,信者疾伪,智不为愚者谋,勇不为怯者死,犹鸾隼不接翼,薰莸(3)不共气,其理自然。智者尚谋,愚者所不听;勇者徇死,怯者所不从。此趣向之反也。 诚。能信任俊良,知左右有灼然贤行者,赐之尊爵厚禄,使以类相举,则天下之理得矣。

④陛下知得贤须任,今未能者,盖以常信任者不效。如裴炎、刘祎之、周思茂、骞味道固蒙用矣,皆孤恩前死,以。是陛下疑于信贤。臣固不然。昔人有以噎得病,乃欲绝食,不知食绝而身殒。贤人于国,犹食在人,人不可以噎而止餐,国不可以谬一贤而远正士,此神鉴所知也。

⑤圣人大德,在能纳谏,太宗德参三王,而能容魏征之直。今诚有敢谏骨鲠之臣,陛下广延顺纳,以新盛德,则万世有述

⑥臣闻劳臣不赏,不可劝功;死士不赏,不可劝勇。今或勤劳死难,名爵不及;偷荣尸禄,宠秩妄加,非所以表庸励行者也。愿表显徇节,励勉百僚。古之赏一人,千万人悦,盖云当也。

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赋役不省。兴师十万,则百万之家不得安业。自有事北狄,于今十年,不闻中国之胜。以庸将御冗兵,徭役日广,兵甲日。愿审量损益,计利害,势有不可,毋虚出兵,则人安矣。

⑧虺贼(4)干纪,自取屠灭,罪止魁逆,无复缘坐,宗室子弟,皆得更生。然臣愿陛下重晓慰之,使明知天子慈仁,下得自安。臣闻人情不能自明则疑,疑则惧,惧则罪生。惟赐恺悌之德,使居无过地。

(取材于《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注释:(1)武则天召见陈子昂,使之论为政之要,陈子昂遂作此论。(2)恺悌:和乐平易。(3)薰莸:香草和臭草。喻指善恶、贤愚、好坏等。(4)虺贼:虺(huǐ),毒蛇。虺贼,指凶残、狠毒的叛乱之人。

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静而刑息          息:停止

B.故圣人贵刑也      措:举措

C.。能信任俊良      诚:果真,如果确实

D.兵甲日           敝:破旧

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凶乱叛逆之人我驱除             不承平设也

B.明天诛         以是陛下疑于信贤

C.此太平安人务也    使居无过

D.憎贪            千万人悦,盖云当也

3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凶叛已灭,则顺人情,赦过宥罪

凶徒叛贼业已消灭后,就要顺应民心,赦免罪过。

B.官人惟贤,政所以治也

做官的人只有贤明,政治才能够被治理。

C.以新盛德,则万世有述

来光大崇高的品德,就会万代传颂。

D.偷荣尸禄,宠秩妄加

偷取荣华、空占职位、享受俸禄的人,君主却随意地给予他恩宠、提升他官职。

3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论及的“为政之要”大多是指向为政之失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

B.作者认为太平时代要广施和乐平易之策、慎用刑罚、清理冤案,以安定民心。

C.在为政问题上,作者很看重贤才的作用,主张对贤才要好、任、信、终、赏。

D.文章最后,作者指出宗室子弟作乱是君主逼迫所致,与开头相呼应。

3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今事之最大者,患兵甲岁兴,赋役不省。

40.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章第④—⑦段“为政之要”的具体内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那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吊。后以诸子赠太师,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天材有余,丰约中度,雍容俯仰,不大声色,而义理自胜,短章大论,施无不可。有欲效之,不诡则俗,不淫则陋,终不可及。是以独步当世,求之古人,亦不可多得。公于六经,长于《易》《诗》《春秋》;其所发明,多古人所未见。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撰《五代史》。二书本纪,法严而词约,多取《春秋》遗意,其表、传、志、考,与迁、固(注)上下。

公笃朋友,不以贵贱生死易意。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皆经理其家,或言朝廷,官其子弟。尤奖进文士,一有所长,必极口称道,惟恐人不知也。公前后历七郡守,其政察而不苛,宽而不弛,吏民安之,滁、扬之人,至为立生祠。

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其称曰:“文王既没,文不在乎?”虽一时诸侯不能用,功业不见于天下,而其文卒不可掩。孔子既没,诸弟子如子贡、子夏,皆以文名于世,数传之后,子思、孟子、孙卿,并为诸侯师。秦人虽以涂炭之,不能废也。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纷纭未已,而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盖孔氏之遗烈,其所及者如此。

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祖宗之治,礼文法度,追迹汉唐,而文章之士,杨、刘而已。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於乎!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惟得二人焉。夫岂偶然也哉!

(取材于苏辙《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注)固:班固,东汉史学家。

4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所发明                发明:独到阐发

B.文不在乎              兹:同“滋”,生长

C.秦人虽以涂炭之         遇:对待

D.倔强其间                倔强:努力振作

4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滁也    或言朝廷

B.吾老其间    公笃朋友

C.皆出涕吊    与迁、固上下

D.昔孔子生于衰周识文武之道    文气衰弱

4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诡则俗,不淫则陋

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B.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

用《诗》《书》《礼》《乐》补救政教的缺失

C.阏其颓波,东注之海

阻挡那每况愈下的颓势,使它像水入大海一样回归正途

D.天下不知所以为文

天下人不知道写文章的原因

4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因喜欢颍州而居住在那里,去世后凭借儿子的显贵被追封为兖国公。

B.欧阳修行事从容不迫,喜怒不形于色,所写文章繁简得当,当时无人能及。

C.欧阳修在经学、史学方面均有建树,《五代史》的成就可与《史记》等媲美。

D.欧阳修先后做过七郡太守,为官严明又不失宽厚,在世时百姓就为其立祠。

4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

46.文章最后一段说“自孔子至今,千数百年,文章废而复兴”。请根据最后两段,说明“文章废而复兴”的几次变化。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4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兴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

4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5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5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52.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姓杜氏,父某,祖某,温州瑞安县人也。杜氏世为县吏,外王父(1)不愿为吏也,去之,居田间,有耕渔之乐。其后业衰。而夫人生十余年,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孝敬仁善,异于他女子。

始,叶氏自处州龙泉徙于瑞安,贫匮三世矣。当此时,夫人归叶氏也。夫人既而岁大水,飘没数百里,室庐什器偕尽。自是连困厄,无常居,随僦(2)辄迁,迁二十一所。所至或出门无行路,或栋宇不完,夫人居之,未尝变色,曰:“此吾所以从夫也”。于是家君聚数童子以自给,多不继。夫人无生事(3)可治,然犹营理其微细者,至乃拾滞麻遗纻缉之,仅成端匹(4)。人笑夫人之如此。夫人曰:此吾职也,不可废,其所不得为者,命也。”穷居如是二十余年,皆人耳目所未尝见闻者。至如《国风》所称之妇人,不足道也。亲戚共劝夫人曰,“是不可忍矣,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夫人曰:“然。不可以羞吾舅姑(5)之世也。”夫人尝戒适等曰:“吾无师以教汝也,汝善为之,无累我也。”又曰:“废兴成败,天也,若义不能立,徒以积困之故受怜于人,此人为之耳。汝勉之,善不可失也。”故虽其穷如此,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乾道八年,夫人生之四十七年也,始得疾甚异,上满下虚,每作,骛眩辄死。某等不知所为,但相聚环旁耳泣耳。夫人稍定曰:“汝勿恐,吾未死也。”又曰:“吾疾非旦暮愈也,而汝所谋以养者在千里之外。汝去矣,徒守我亡益也。”间独叹曰:“吾虽忍死,无以见门户之成立矣。”

淳熙五年春,夫人卧疾七年矣。一日,忽能自行履,洗面栉目,既而无苦如平人者。亲戚子侄交相庆,而某亦偶得进士第以归。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瘳,其可以偿畴昔(6)之不遇;而为某喜者,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居六月,疾复作,不可救。闰月二十三日,竟卒。天乎痛哉!

先葬,某号泣而请于家君曰:“极天下之物以为养而不足以言报者,人之亲也;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而不及于一日之乐以致其养者,夫人为亲也。夫人之德,可以为妇,可以为母,而无其家业,德不克施,天地不可诉;夫人不得寿而抱永疾以死,使幸而有可以施其德之势而卒不克遂也。若此者,皆某之不孝且不肖也。尚何言哉!”

(取材于叶适《母杜氏墓志》)

注释:(1)外王父:外祖父。(2)僦:租赁。(3)生事:生计。(3)墙匹:端、匹皆为古代布帛计量单位。(5)舅姑:公婆。(6)畴昔:从前。

5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人既而岁大水               归:出嫁

B.迁二十一所                   凡:总共

C.此人为之耳                   缪:通“谬”,错误

D.人皆谓夫人及见某之有成而疾   瘳:病重

5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吾所以从夫也         皆出于此乎

B.笑夫人之如此         既其出,则咎其欲出者

C.犹得保为士人之家者     后人哀之不鉴之

D.夫人为亲也             鹏徙于南冥也

5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能当其门户劳辱之事矣

就能够承担自己家里辛苦的事情了

B.何不改业由他道,衣食幸易致

为什么不改做其他的事情,还容易获得一些衣食

C.由夫人见之明而所守者笃也

由于夫人明晓事理,而且对守护的儿女情感深厚

D.极庶人之勤瘁以终其身

尝遍了普通人的劳苦困病,直至逝去

5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以为昔苦致养而不足,今庶几可以禄仕养也

57.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感叹母亲早逝,“德不克施”。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杜氏之“德”的具体内涵。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论上

苏洵

史何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和焉。

夫《易》《礼》《乐)《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修《春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褒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日:史以事、词胜。

使后人不知史而观经,则所褒莫见其善状,所贬弗闻其恶实。吾故曰: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使后人不通经而专史,则称谓不知所法,惩劝不知所祖。吾故曰: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

经或从伪讣而书,或隐讳而不书,若此者从,皆适于教而已。吾故曰:经非一代之实录。史之一纪、一世家、一传,其间美恶得失固不可以一二数,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安能事为之褒贬,使天下之人动有所法如《春秋》哉?吾故曰:史非万世之常法。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慎无若王通、陆长源辈,嚣嚣然冗且僭,则善矣。

(有修改)

5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之论其效            卒:最终

B.而用实相        资:帮助

C.善而惩恶习        旌:表彰

D.故本《周礼》以为        凡:平凡

59.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史何而作乎            仲尼惧后世以是圣人之私言

B.其名知之                故因讣告策书修《春秋》

C.然弗验行事            人其务希迁、固

D.其论赞数十百言之中        规无所效其圆

6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子不待褒而劝

君子不用获得褒奖来进行劝诫

B.经或从伪讣而书

经书有的是依据虚假讣告写的

C.安能事为之褒贬

怎能对事事都进行褒贬

D.嚣嚣然冗且僭

扬扬自得冗长而且不知高低

6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孔子志向远大故而忧患深广,忧患深广故而著述伟大。

B.作者认为经书只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却是万古不变的常法。

C.作者认为《春秋》能够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有可以遵循的准则。

D.作者以规矩准绳与器的相互作用类比,表明经与史之间的关系。

6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

63.根据文意,概括“经”与“史”的异同。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完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6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所为求福而祸者(辞:推辞,拒绝,躲避)  物有以之矣(盖:遮蔽,蒙蔽)

B.余自钱塘移胶西  (守:把守,守住) 释舟辑之安,而车马之劳(服:用,使用)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功业)  思淮阴之功,而其不终(吊:怜悯,伤痛)

D.不登,盗贼满野  (比:接连) 方是时,予弟子由,在济南(适:刚刚)

6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美恶之辨战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浩浩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是谓求祸辞福                     尽吾志也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C.美恶横生,而忧乐焉              映带左右,引为流觞曲水

D.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不乐也          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6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凡物都有可欣赏的地方,只要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B.作者到胶西一年之后,身体丰腴了,白发逐渐变黑了,这是他超然物外的最大快乐。

C.作者登台远望,联想到古人功业,可见作者虽然身在西胶但建功立业的理想尚在。

D.正因为作者能够“超然于物外”,所以其弟才以“超然”二字命名此台。

67.翻译下面句子。

①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68.苏轼的“超然”之“乐”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本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出公十七年,智伯与赵、韩、魏共分范、中行地以为邑。出公怒,告齐、鲁,欲伐四卿。四卿恐,遂反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故智伯乃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当是时,晋国政皆决智伯。

智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智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1)惧,乃奔保晋阳。

三家以国人围晋阳,岁余,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2);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民无叛意。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绛水可以灌韩之平阳也。絺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智伯曰:“子何以知之?” 絺疵曰:“以人事知之。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必及韩、魏矣。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有忧色,是非反而何?”

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智伯不悛。絺疵请使于齐。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率韩、魏以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潜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

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三家分智氏之田。

晋烈公十九年,周威烈王赐赵、韩、魏,皆命为诸侯。晋静公二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后而三分其地。静公迁为家人,晋不祀。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注释:[1]赵襄子:晋国臣子,赵地之主。后文的魏桓子、韩康子分别为魏地之主和韩地之主。[2]城不浸者三版: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城墙未被水浸泡的部分只剩下三块夹板的高度。

6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及韩、魏矣 难:难免

B.而二子无喜志:心思

C.智伯不悛:悔改

D.不祀 绝:灭亡

70.下列对句中“以”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伐四卿 以:凭借

B.汾水可以灌魏之安邑 以:用

C.主何臣之言告二子也 以:把、将

D.子何知之 以:依据

7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非反而何

这种情况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

B.臣见其视臣而趋疾

我看到他们一见到我就快步走开了

C.为之期日而遣之

为此确定了具体日子后送走了他

D.襄子将卒犯其前

赵襄子将最后攻击智伯军的正面

7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晋国的臣子智伯,一度掌控了晋国的大权,并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B.臣子絺疵见微知著,预见韩、魏必反,向智伯进言反被怀疑,只好求救于齐国。

C.张孟谈用唇亡则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二子,瓦解了智伯阵营,致使智氏灭族。

D.韩、赵、魏分别得到了诸侯封号,瓜分了晋国的国土,历史的格局发生了改变。

7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

74.第五段中韩、魏二子对张孟谈说“我心知其然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动作描写语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安君伐韩,拔野王。秦左庶长王龁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合音)伐赵。赵军数战不胜,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怯不战,怒,数让之。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

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所赏赐者,尽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决矣!”母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佯败而走,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

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武安君曰:“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7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据上党民              按据:收拢安抚

B.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怯不战  更:更加

C.身所饭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两手捧着

D.二奇兵以劫之            张:设置

7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王龁伐赵                       母

B.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   使赵不将括则已

C.天下莫能当                     尽与军吏士大夫

D.使赵不将括则                   吾决矣

7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数让之。

赵王怒,多次责备廉颇。

B.若胶柱鼓瑟耳。

大王的行事就如同胶柱鼓瑟一样不妥。

C.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赵奢不能难倒赵括,但也不认为赵括真会用兵。

D.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父子并不同心,赵奢希望大王不要任用赵括。

7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散布谣言,离间赵国君臣,使得赵括当上了将军。

B.赵王不听谏阻一意孤行,撤换了廉颇,导致赵军大败。

C.赵奢为将时,尊重并爱护麾下的将士,与之同甘共苦。

D.赵括曾分兵两路,企图突破重围,可惜最终未能成功。

79.请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为什么赵括兵败在战前就已经注定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传记事

秦穆公袭郑,晋邾捷菑。《三传》所书略相似。

《左氏》书秦事曰:“杞子自郑告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出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公羊》曰:“秦伯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崤嵚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哭臣之子也。’”

《谷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子曰:‘女死,必于崤之岩灊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其书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都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邾人曰:‘齐出玃且长。’宣子曰:‘辞顺弗从,不祥。’乃还。”

《公羊》曰:“晋卻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捷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辞曰:‘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玃且也长。’卻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也。’引师而去之。”

《谷梁》曰:“长毂五百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夐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玃且,齐出也。玃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谓秦之事,《谷梁》纤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①捷菑:春秋时邾国国君文公之子。獲且是邾文公的嫡长子,为文公的元妃齐姜所生,世称邾定公。捷菑,是文公的次妃晋姬所生。②蹇叔: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经百里吴引荐入泰,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③赵盾:即赵宣子,春秋时晋国卿大夫。④卻缺:春秋时普国上卿。⑤夐:远。

8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邾捷菑 纳:使……被接纳

B.秦伯袭郑 将:准备率领

C.邾人曰 辞:说法,接口

D.义实不尔也 克:战胜,攻下

8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劳师袭远 晋赵盾诸侯之师八百乘纳之

B.谁不知可怪也欤

C.千里袭人 辞顺弗从

D.若尔之年求人可使报秦

8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记录的是蹇叔劝阻秦穆公袭郑,《公羊传》记录的是蹇叔之子劝阻秦穆公袭郑。

B.《春秋三传》在记录秦穆公袭击郑国这件事时,史实基本一致,但细节各不相同。

C.《左传》中送捷菑归国的是晋国大臣赵盾,《公羊传》送捷菑归国的是晋国大臣卻缺。

D.《公羊传》刻画卻缺统帅部下力量雄厚;《谷梁传》描绘晋军席卷千里,气势汹汹。

83.请写出“何知之晚也”中“之”指代的内容。

84.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85.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结合《春秋三传》对“蹇叔哭师”这一细节的不同描绘,谈谈你对“予谓秦之事,《谷梁》纡余有味”的理解。

(2)作者说“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际,谈谈“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带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词论

(宋)李清照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宴所。曰:“表弟愿与坐末。”众皆不顾。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众皆,或有怒者。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语虽奇甚,所谓亡国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小歌词,直如酌蠡水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盖诗文分平侧(1),而歌词分五音(2),又分五声(3),又分六律(4),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

注释:(1)侧:仄。(2)五音:古代五声音阶,宫、商、角、徽、羽。(3)五声:语音学上的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4)六律:古代十二律中六个阳律,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8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榜中一名士先李          召:征召

B.众皆,或有怒者          哂:讥笑

C.众皆泣下,拜曰          罗:纷纷

D.而词语尘下               尘下:庸俗

8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同宴所                     所谓亡国音哀以思者也

B.时曹元谦、念奴冠             作小歌词

C.协音律                       时时有妙语

D.最盛唐                       直如酌蠡水大海

8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流靡之变日烦

这些声乐华丽的变化也一天天繁琐

B.而破碎何足名家

但通篇支离破碎,还不能称为名家

C.乃知别是一家

由此可知词是自成一家

D.贺苦少典重

贺铸的词不能充分用典

89.将下列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

(2)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90.开篇写李八郎的故事与论词有关联吗?请说说理由。

9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李清照关于“词”的创作要求。(每点不超过6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醉白堂记

苏轼

故魏国忠献韩公作堂于私第之池上,名之曰“醉白”。取乐天《池上》之诗,以为醉白堂之歌。意若有羡于乐天而不及者。天下之士,闻而疑之,以为公既已无愧于伊、周矣,而犹有羡于乐天,何哉?

轼闻而笑曰:公岂独有羡于乐天而已乎?方且愿为寻常无闻之人而不可得者。天生是人也,将使任天下之重,则寒者求衣,饥者求食,凡不获者求得。苟有以与之,将不胜其求。是以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岂所欲哉!夫忠献公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浩然将归老于家,而天下共挽而留之,莫释也。当是时,其有羡于乐天,无足怪者。然以乐天之平生而求之于公,较其所得之厚薄浅深,孰有孰无,则后世之论,有不可欺者矣。文致太平,武定乱略,谋安宗庙,而不自以为功。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杀伐果敢,而六军安之。四夷八蛮想闻其风采,而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此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也。乞身于强健之时,退居十有五年,日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府有余帛,廪有余粟,而家有声伎之奉。此乐天之所有,而公之所无也。忠言嘉,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死生穷达,不易其操,而道德高于古人。此公与乐天之所同也。公既不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将推其同者而自托焉。

方其形于一醉也,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者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通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后之君子,实则不至,而皆有心焉。臧武仲自以为圣,白圭自以为禹,司马长卿自以为相如,扬雄自以为孟轲,崔浩自以为子房,然世终莫之许也。由此观之,忠献公之贤于人也远矣。

昔公尝告其子忠彦,将求文于轼以为记而未果。既葬,忠彦以告,轼以为义不得辞也,乃泣书之。

注释:①魏国忠献韩公:韩琦,北宋名相,谥忠献。②伊、周:指商朝贤相伊尹与西周摄政周公旦。

9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行乎利害之                  涂:通“途”,道路

B.忠言嘉,效于当时              谟:谋划,计谋

C.方其形于一醉也                寓:寄托

D.而皆有心焉                    侈:奢侈腐化

9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所欲哉!                     人亦念

B.生是人也                    始臣解牛之时

C.公既不其所有自多              为国

D.乃泣书之                      官知止神欲行

9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B.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C.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D.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于名/而世诵其美不厌

95.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直接表现韩忠献公“无愧于伊、周”的一组是(   )

①终身处乎忧患之域,而行乎利害之涂。

②既已相三帝安天下矣。

③急贤才,轻爵禄,而士不知其恩。

④与其朋友赋诗饮酒,尽山水园池之乐。

⑤忠言嘉谋,效于当时,而文采表于后世。

⑥不以其所有自多,亦不以其所无自少。

A.①②③B.①⑤⑥C.③④⑤D.②③⑤

9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段交代了“醉白堂”建造及得名由来。韩忠献公建“醉白堂”取名自白乐天的《池上》诗,并将此诗作为醉白堂的歌赋。

B.作者认为韩琦辅佐三朝皇帝安定天下,晚年欲告老还乡却被天下人挽留,这时他有羡慕白居易的想法,是无可非议的。

C.第三段通过古之君子与后之君子的比较,来说明真正君子的品德和行为远远超过他们的名声,烘托出韩琦是一位难得的君子。

D.结尾“泣而书之”表现了作者沉痛的哀悼之情。全文集议论与抒情于一体,体现了苏文挥洒自如、晓畅疏放的艺术风格。

97.作者将韩献公与白居易进行对比,“尊韩之意,隐然自见于言外矣”。结合文本,分条概括“韩献公之所有而乐天之所无”体现在哪些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也。虽欲聒,终必不蒙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9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操之术多异也    故:原因

B.虽欲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C.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

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9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议事每不合                     名实已明,天下之理得矣

B.终必不蒙察                      冀君实或恕也

C.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D.天下理财                          盘庚不怨者故改其度

10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10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B.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招致天下怨谤,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指责。

C.文中有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满。

D.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102.请结合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

10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名,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10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相似

D.亡国之祸 践:遭受

10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

B.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

C.武王观兵孟津 十余年争名朝廷间

D.及闻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

10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10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10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109.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修顿首白秀才足下:

前日去后,复取前所赠古今杂文十数篇,反复读之,言尤高而志极大。寻足下之意,岂非闵世病俗,究古明道,欲拔今以复之古,剪剥齐整凡今之纷淆驳冗者欤?然后益知足下之好学,甚有志者也。然而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而鲜事实,此少过也。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 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而取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可行。及诞者言之,乃以混蒙虚无为道,洪荒广略为古,其道难法, 其言难行。孔子曰:“道不远人。”所谓道者,乃圣人之道也,此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可得者也,岂如诞者之言耶!仲尼曰:“吾好古,敏以求之者。”所谓古者,其事乃君臣、上下、礼乐、刑法之事,又岂如诞者之言邪!此君子之所学也。

夫所谓舍近而取远云者,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其所谓学,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盖以其渐远而难彰,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而反欲求尧舜之已前,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尧舜之道为百王首,仲尼之叹曰“荡荡乎”,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及夫二《典》(1),述之炳然,使后世尊崇仰望不可及。其言岂不高邪?然其事不过于亲九族,平百姓,忧水患,见诸侯,谨权衡而已。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夫二《典》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已。

今学者不深本之,乃乐诞者之言,思混沌于古初,以无形为至道者,无有高下远近。使贤者能之,愚者可勉而至,无过不及,一本乎大中,故能亘万世,可行而不变也。今以谓不足为,而务高远之为胜,以广诞者无用之说,是非学者之所尽心也。宜少下其高而近其远, 以及乎中,则庶乎至矣。

凡仆之所论者,皆陈言浅语,如足下之多闻博学,不宜为足下道之也。然某之所以云者, 本欲损足下高远而俯就之,则安敢务为奇言以自高邪。幸足下少思焉。

(取材于欧阳修《与张秀才第二书》)

注释:(1)二《典》:《尚书》中《尧典》和《舜典》的合称。

1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君子之于学也务道      不宜足下道之也

B.以混蒙虚无为道        圣人之道也

C.以其渐远而难彰        切于事实而已

D.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  今学者不深

1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拔今以复之古

想要改变现今的状况,把它恢复到古代的样子

B.孔子删《书》,断自《尧典》

孔子删篡《尚书》,依据来自《尧典》

C.谓高深闳大而不可名也

是说尧舜之道深远广博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D.一本乎大中

完全遵循真正的中正之道

11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肯定了张秀才的治学初衷,赞赏他好学有志。

B.文中多次引用了孔子的话,内涵丰富,说服力强。

C.作者强烈谴责了同时代那些治学之人的不学无术。

D.“陈言浅语”既是作者自谦,又意在引发对方思考。

11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孔子昔生周之世,孰与今去尧舜远也。

②如孔子之圣且勤,而弗道其前者,岂不能邪。

114.作者针对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治学之道。张秀才在治学方面的问题是什么?作者在文章第二至四段是如何逐层阐述自己的治学之道的?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梁萧子显撰。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则必得其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韪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1)之形,可幸而掩也。

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何以知其然也?昔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由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其体至备,以为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时;其求旨,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夫自三代之后为史者,如迁(2)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3)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材固不可以强而有邪?数世之史既,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取材于曾巩《南齐书目录序》)

注释:(1)慝:邪恶,罪恶。  (2)迁:司马迁。(3)缋:通“绘”。

1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篇目                     叙:作序

B.而为法                       戒:戒除

C.万事之理                     周:综括

D.其言至                       约:简略

11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此史所以作也                           使由者不能知

B.唐、虞有神明之性                     其求旨,如即乎其人

C.小大精粗,无不尽也                       故不得而与之

D.顾以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               数世之史既

11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乱其实

有的窜乱了那些历史事实

B.郁而不发

积结在一处而不能传扬

C.其任可得而称也

他的能力与良史之名相称了

D.以为治天下之具

觉得治理天下的条件都具备了

11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曾巩校勘萧子显著《南齐书》时所作序文,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

B.曾巩认为“良史”应该满足四个条件:见识广博,思想合用,才智出众,文辞精妙。

C.撰写唐虞二典的史官是圣人的门徒,因而他们执笔写作都能言词简洁,紧扣史实。

D.司马迁是一位俊逸英伟、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史学家,却无资格进入良史行列。

119.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不惜哉”的感慨?请结合全文分条简述。

 

阅读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赵论

苏 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岁之终,田事既毕,而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1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而不知孝悌之        节:节制

C.虽耕田荷任之         贱:低微的

D.百战以贼臣           奉:遵从,遵守

1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岁之终                   不复见当世

B.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     使有所不忘于其心

C.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无恒心

D.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

1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123.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12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尝谓医之在天下,其资生民之用,盖与谷帛等,窃怪世之工其道者何少也。自三代以来,以医名世者多矣,其为论说方术大备矣。又尝怪夫世之医者,皆忽而不学。使孝子慈孙不能无恨于疾苦之际者以此也,可不悲哉!予少多病,世之医往往与之游,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而世医不以术衣食者鲜矣,何暇及此哉!宜工之者寡,而古学之废也。意必有聪明微妙之君子,悯兹学之不振,生人之疾疠,独治其道,修其术,而莫或知之者焉。

绍圣丁丑,予得罪谪官齐安,而得蕲水庞君焉。其于医,殆所谓聪明微妙者也。君讳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读书,尝问医于父,父授以《脉诀》,君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君时未冠也。已而病聋,君曰:“天使我隐于医欤!”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不贯通。时时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有舆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膳粥、药物,既愈而后遣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亦不复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戊寅之春,予见君于蕲水山中。视其貌伟然,听其议博而不繁,妙而易晓。告予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也。予欲以其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解》数万言。观草木之性与五脏之宜,秩其职任,官其寒热,班其奇偶,以疗百疾,著《主对集》一卷。古今异宜,方术脱遗,备伤寒之变,补仲景《伤寒论》。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一卷。”吁!其备矣。予问以华佗之事,君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史之妄乎!”

是冬而君疾作。明年春而剧。门人请自视脉,君笑曰:“予察之矣,胃气已绝,死矣。”因尽屏药饵,忽焉韵语数句,授其婿,盖超然达者语也。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年五十八,时二月初六也。

(取材于张耒《庞安常墓志铭》)

1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世医不以术易衣食者鲜矣 易:改变

②悼生人之疾疠 悼:为……担心

③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 治:研究

④乃益读《灵枢》《太素》诸秘书 乃:于是

⑤靡不贯通 靡:没有

⑥亦不复为治 为:因为

⑦其史之妄乎 其:恐怕、大概

⑧予察之审矣 审:清楚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1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与谷帛等

大概是和谷物布帛相同的

B.天使我隐于医欤

这是上天让我无法行医了

C.秩其职任

整编排列它们功用的次序

D.因尽屏药饵

于是完全不服用任何药物

12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一段表达了对当时部分从医者的不满,但也相信有“治其道,修其术”的良医存在

B.庞安时医术高明,有仁爱之心,为求医者提供居所,调理饮食,事必躬亲,不取分文。

C.庞安时对古代医学理论常有自己的见解,对名医扁鹊的医书、华佗的事迹有客观评价。

D.文章结尾处写庞安时痼疾加剧,却能够淡然处之,表现了他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12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率按前人成说而用之,未有心得而能原其所以说者也。

129.第三段中的“吁!其备矣”,是作者对庞安时著述完备的感叹。请结合本段内容,简述作者这样感叹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舍记(曾巩)

予幼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京师;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盖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学舍记。

(注):①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②筥():圆形的竹筐。

1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锐意:下定决心

B.东方则江舟漕河之渠       绝: 横渡,渡过

C.此予之所构祸而忧艰也       忧艰:指居父母之丧

D.属人外亲之               问:询问,质问

13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予幼从先生受书            于其身也,耻师焉

B.京师                   夫为身治人

C.言之所序,盖一二之粗也   遂历道少长出处

D.学舍记                 因长句,歌以赠之……命曰《琵琶行

13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这便是我离开家乡,到远方游玩,种种冒险经历使我更加勤奋

B.天倾地坏,殊州独哭

(父亲忽然故去)仿佛一下子天倾地裂,我在他乡独自痛哭

C.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

因此不能专心致志地思考,琢磨文章,用以表达个人心中难于表现的情志

D.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我(多年)心神操劳、身体困乏,而为家事役使奔走,是想有所作为

133.请为下列语段断句。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134.作者早年经历了许多艰辛,请用四字词语加以概括,仿照表格中的样式填写。

涉世奔走

走南闯北,奔走四方

单游远寓


经营以养



父亲去世,千里归丧

皇皇不足

家务王事,疲于应付

 

 

135.曾巩在《学舍记》中写到:“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他对“志”的态度与王安石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请先将链接材料补充完整)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①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②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13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之学者往往                    溺:沉溺

B.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品                皇皇:匆匆忙忙的样子

C.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        游:游览

D.此其                            病:缺陷

13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者有所溺                方勉以模言语

B.盖文为言                    圣人义虽不可及

C.何其用功少而至于            文不难而自

D.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        以言之不敢隐

1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义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因为文章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喜悦,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B.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却要勉强写作的文人。

C.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会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D.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这样世人看后才会果断勇敢。

1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14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文章都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认为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B.欧阳修注重实践以求道,反对弃百事不关心,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C.欧阳修在书信中批评了当世学者过于追求文辞的现象。

D.欧阳修认为祖择之的文章言高趣远,议论精深,因此大加赞赏。

14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①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②馔:吃喝。

请概括这两则内容中“孝”的内涵。春节来临,你认为践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木假山记

苏洵

木之生,或孽①而,或拱②而夭;幸而至于任为栋梁,则伐;不幸而为风之所拔,水之所漂,或破折或腐;幸而得不破折不腐,则为人之所材,而有斧斤之患。其最幸者,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不知其几百年,而其激射啮食之馀,或仿佛于山者,则好事者取去,强之为山,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而荒江之濆,如此者几何,不为好事者所见,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何可胜数?则其最幸者之中,又有不幸者焉。

予家有三峰。予每思之,则疑其有存乎其间。且孽而不殇,拱而夭,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以及于斧斤之,出于湍沙之间,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而后得至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然予之爱之,则非爱其似山,而又有所感焉;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予见中峰,魁岸踞肆③,意气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庄栗刻削④,凛乎不可犯,虽其势服于中峰,而岌然决无阿附意⑾。吁!其可敬也夫!其可以有所感也夫!

注:①孽:树木砍去后重长嫩芽。②拱:指树有两手合围那般粗细。③踞肆:气势雄壮的样子。④庄栗:威严挺拔。

14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孽而                   殇:未长成而天折

B.幸而不破折                得:能够

C.则疑其有存乎其间          数:数量

D.余之爱之,非爱其似山      徒:只,仅仅

14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漂沉汨没湍沙之间               其势弱

B.好事者取去                   身死国灭,天下笑

C.强之为山                       不赂者赂者丧

D.孽而不殇                     与尔三天,尔无忘乃父之志

14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借“拔”“漂”“腐”等词写出栋梁之材的坎坷经历,并以此暗示人才的遭遇。

B.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简单重复,字句虽有改变、更换或节略,表达效果完全一样。

C.作者写木假山的形成过程,既有拟人的笔法,又有带着浓重感情的叙述兼联想。

D.本文无论是由木写到木假山,还是专写自家三峰,作者最终还是抒发自己的心志。

14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而不为樵夫野人所薪,而后得至于此,则其理似不偶然也。

146.文末第三段,作者对木假山“有所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为赠。余曰:余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无急于解里人之惑,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取材于曾巩《赠黎安二生序》)

或谓迂夫曰:“子言太迂,于世无益也。”迂夫曰:“子知迂之无益,而不知为益且大也;子知迂之有益,而不知其为损亦大也。子不见夫树木者乎?树之一年而伐之,足以给薪苏而已,二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桷,五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楹,十年而伐之则足以为栋,岂非收功愈远,而为利愈大夫?古之人惟其道闳大而不能挟也,其志邃奥而不能也,其言崇高而不能庳也,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贫贱困苦终其身,然其遗风馀烈,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鄙以趋功,虽当时贵为卿相,利止于其躬,荣尽于其生,恶得馀泽以及后世哉!如余者,患不能迂而已矣,迂何病哉!”

(取材于司马光《迂书》)

 

1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辱以顾余                辱:谦词,使对方受屈辱

②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  固:必然、一定

③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斯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

④患为笑于里之人         患:忧虑,担忧

⑤其志邃奥而不能迩也     迩:近、浅近

⑥数百千年而人犹以为法   法:取法、效法

⑦利止于其躬迂何病哉     躬:身,自身

⑧迂何病哉               病:缺点、毛病

A.①⑤B.②⑥C.③⑦D.④⑧

148.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请予言为赠          贫贱困苦终其身

B.知生              余言太迂

C.于是焉              足以给薪苏而已

D.无急于解里人之惑  而不知为益且大也

14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B.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感于里人

现在求您的赠言,是想解除同乡人的糊涂看法

C.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知道有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附和时俗

D.是以所适龃龉,而或穷为布衣

因此每到一处总和周围搞不好关系,有的人一生贫穷做普通百姓

15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②向使其人狭道以求容,迩志以取合,卑言以趋功

151.两段文字的作者对“迂”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取也。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15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其生      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取也        暴:残暴

C.政教有,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  王:称王

15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    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间独数百千里          陛下发兵救之

C.其不用天子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

D.而不制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

15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15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156.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157.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15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矣          蹙:窘迫

B.有度而                迟:迟钝

C.于一胜而轻与敌遇      狃:贪图

D.皆难谋也              卒:终于

15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旧楚之饶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B.兵入吴境                 木欣欣向荣

C.未即降                   然,犹有未树也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     遂见用小邑

160.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161.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162.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曰: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媢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取材于《资治通鉴》)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翛然无办。因持二人手谓曰:“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取材于《明皇杂录》)

16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裁决尽     俱:全都。

B.谓紫微舍人齐浣曰     顾:回头。

C.明皇太平之政   济:救济。

D.近者倦于勤           稍:渐渐。

16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自才不及崇 / 美于徐公

B.而:爱身保禄从之 /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焉: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 君何辱讨

D.其:上览表,益加悼惜 / 谓妻曰

16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       委积:聚积,堆积。

B.夫不肖用事                 用事:执政,当权。

C.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     相与:互相,交相。

D.公当出入为藩辅             出入:指出将入相。

16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以卿坐镇雅俗耳。

(只是想)让您安坐而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

B.崇曰:“然则竟如何?”

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

C.一遵其法,无所变更。

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

D.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

没有顾及到国家的安全和危险,的确是有罪的行为。

167.请把材料一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168.当时有人称卢怀慎为“伴食宰相”,也有说他是“吃闲饭的宰相”的意思。司马光则对此发表了不同的看法。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卢怀慎为相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①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②;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16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校之            缉: 收集整理

B.然后之以弦歌        申: 反复说明

C.人之才            兼:超过

D.其蔽也              贼:偷窃

17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吾世庶矣乎         甘辛咸苦,皆性也

B.广之读书           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

C.傅说诏其君         非此谓也

D.况余人乎?         凡学不读书者,

17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

孔子教育人的方法,是从家务劳动、礼节、行为举止开始的

B.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

像孔子那样的人,尚且需要培养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C.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喜好勇敢而不喜好学习,它的弊端是恣意妄为

D.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

那么子路不读书,就可以不受到责怪了吗

172.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以孔子的教育思想为纲,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及学习方法的诸多见解。

B.苏氏父子都重视读书,作者提出了读书能够“内以治身,外以治人”的观点。

C.作者以农夫种田依顺草木本性使其自由生长为喻,形象地说明了育人之道。

D.孔子否定死读书而不思考的做法,他认为“一以贯之”是增长学问的方法。

173.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B.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C.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D.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

174.文中“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国家、管理百姓等方面的实践就是学习,为什么一定是读书才算学习呢?请概括孔子不同意子路这种说法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而其可必也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7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可必也矣      审:明白

B.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C.今夫物于人        寓:寄放

D.其家            世:继承

17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松柏生山林

汉、周之际

B.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

见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见所闻考

王城

D.已而子魏国文正公

子孙之多贤也

17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

17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17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180.苏轼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意思是关于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上述选文或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

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自君之丧,布衣蔬食。居数岁,提君之孤子,敛其平生文章,走南京,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生,犹可伸于死。”其父太子太师以告于予,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与其所以屈伸得失,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且悲君之不幸。其妻卜以嘉祐元年十月某日,葬君于润州丹徒县义里乡檀山里石门村。又号泣于其父曰:“吾夫屈于人间,犹可伸于地下。”于是杜公及君之子泌,皆以书来,乞铭以葬。

君讳舜钦,字子美。君之祖讳易简,文章有名,官至礼部侍郎。父讳耆,官至工部郎中。君少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尉。非所好也,已而锁厅去。举进士中第,知蒙城县。丁父忧,服除,迁大理评事。

君状貌奇伟,慷慨有大志。少好古,工为文章。所至皆有善政。官于京师,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范文正公荐君,召试,得集贤校理。自元昊反,兵出无功,而天下殆于久安,尤困兵事。天子奋然用三四大臣,欲尽革众弊以纾民。于是时,范文正公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而小人不便。顾人主方信用,思有以撼动,未得其根。以君文正公之所荐,而宰相杜公婿也,乃以事中君,坐监进奏院祠神,奏用市故纸钱会客为自盗除名。君名重天下,所会客皆一时贤俊,悉坐贬逐。然后中君者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其后三四大臣继罢去,天下事卒不复施为。

君携妻子居苏州,买木石作沧浪亭。日益读书,大涵肆六经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居数年,复得湖州长史。庆历八年十二月某日,以疾卒于苏州,享年四十有一。

初,君得罪时,以奏用钱为盗,无敢辩其冤者。自君卒后,天子感悟,凡所被逐之臣复召用,皆显列于朝。而至今无复为君言者,宜其欲求伸于地下也,宜予述其得罪以死之详,而使后世知其有以也。

(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

18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B.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C.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D.时发其愤闷于歌诗/至其所激/往往惊绝/又喜行草书/皆可爱/故虽其短章醉墨/落笔争为人所传

18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深世之君子当为国家乐育贤材者   诮:讥讽

B.范文正与今富丞相多所设施       设施:实施

C.乃以事君              中:中伤

D.涵肆于六经             涵肆:潜心竭力

18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去掉后对意思表达影响最大的一项是(  )

A.犹可伸地下

B.文章有名

C.已而锁厅去

D.会客皆一时贤俊

18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进士中第:又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朝廷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服除:指守丧期满。古时父母去世,在朝做官的儿子要辞官回家为父母守丧。

C.六经:指孔子晚年整理的《诗》《书》《礼》《易》《乐》《论语》六部儒家经典。

D.庆历: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

18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舜钦生于官宦世家,结交之人亦为当朝名士,职位虽低,却敢议论朝廷大事。

B.皇帝重用范文正公、苏舜钦等三四位大臣推行改革措施,却因小人阻挠而失败。

C.苏舜钦因被小人告发用卖旧公文纸所得的公款宴请宾客而获罪,被除去了官籍。

D.自苏舜钦去世之后,与他同案被牵连的大臣都被再度起用,官位显赫重登朝堂。

18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予为集次其文而序之,以著君之大节

187.本文开头写“故湖州长史苏君,有贤妻杜氏”。请结合文章第一段内容,分条概括杜氏的“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尝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18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尝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18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190.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9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92.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193.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19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然自此吏益法                慢:傲慢

C.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19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

B.待未然之功乎                去六月息者也

C.说虽博未尝行                后人哀之不鉴之

D.不失旧                      则或咎欲出者

19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197.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__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__的特点。

198.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

 

 

二、句子默写

 

三、情景默写


参考答案

 

1.C

2.B

3.D

4.C

5.绍 圣 初/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自 筠 徙 雷/自 雷 徙 循/予兄 子 瞻 亦 自 惠 再 徙 昌 化/士 大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平 生 亲友 无 复 相 闻 者

6.例一∶于危急时刻接受好友临终嘱托,甘冒风险,送银于其家人,践行承诺。例二∶ 年逾古稀,体弱多病,却不辞辛劳,徒步万里,看望被贬谪的苏轼兄弟。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阅:看。句意: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无:没有;不要。

B.以:都是介词,因为。

C.之:助词,取独;代词,他。

D.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对于。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句意: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发:展现(给人看)。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巢谷与他很少来往”错,由原文“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可知,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见面。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

“绍圣初”是句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予”“谪居”是主谓结构,“筠州”是后置状语,其后断开;“筠”“雷”“循”都是地名,“自筠徙雷”“自雷徙循”表现迁徙辗转各地,而且结构相同,两句之间和前后分别断开,“予兄子瞻”作主语,“再徙昌化”是谓语,其后断开;“士大夫”是主语,“讳”是谓语,“与予兄弟游”作句子的宾语,“游”后断开。最后的断句是: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6.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的含义,意思是,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然后从文中找出巢谷重义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即可。

如“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在韩存宝遇难时接受朋友的委托,践行承诺;

如“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在苏轼兄弟被贬谪的时候,徒步万里去看望。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部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就离开家乡 ,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黑河一带的名将,朝廷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况,就把巢谷邀请到队伍里来,向他了解有关情况。后来韩存宝受到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估计自己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不免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两银子,除了委托你,再没有别人 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逃到长江、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我因为与他是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有见面的机会。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而巢谷却在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巢谷从梅州给我送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望可以保全性命。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这个人不像现在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气节的人。”等到见面之后,我们二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就 互相诉说阔别 以来的情况,相处 一个 多月,还觉得不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再不是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巢谷说:“我估计自己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管当时我也正贫困,匮缺资财,也勉强筹集钱款送他出发。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当差役的边民偷了钱袋行装逃走,后来盗贼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遗憾他不听我的劝告。不过,也感叹他没有听我的话,而践行自己的志向。

当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赵裹子的臣下对他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始终对他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没有功劳,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始终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只可惜他没有遇上赵襄子(受到器重),而先是遇见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边民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大概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为他写了这篇传记,等以后有机会交给他。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20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