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兼爱》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人皆有不忍之心》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五石之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学习要点与课下练习

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之心》《老子》《五石之瓠》《兼爱》原文译文及习题


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臣之,则彼亦将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仇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进贤。

(取材于《吕氏春秋·赞能》)

(注)欧冶:春秋时冶工,善铸剑。鞹(kuò):皮革,这里用如动词,用皮革套住。鸱(chī)夷:大的皮口袋。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舜得皋陶而舜授之 授:任用

B.寡人之贼也 贼:盗贼

C.衅以牺猳焉 衅:血祭

D.以适主心 适:投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君若得而臣之 因顾而命管子曰

B.则彼亦将为君射人 荆王欲以为令尹

C.于是乎使人告鲁曰 功无大乎进贤

D.盛之以鸱夷 子何以不归耕乎

3.下则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桓公不听,强相鲍叔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

B.再拜稽首,受令而出

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

C.声问不知,修行不闻

不熟知学问,不了解美德

D.说以以听,方术信行

陈说道理能让人听从,所持方策确实能够实行

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

②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人亲善人是根据人的仁德,一般人是根据功业,不才之人则是根据财富。

B.作者认为得到圣人即可得天下,而天下的土地不止千里,所以说岂有里数哉”。

C.恒公实际不想杀管仲,告诉鲁国的话只是为保全管仲,使他免遭各国杀害而已。

D.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所以就规劝他回去过耕田隐居的生活。

6.本文强调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的具体事例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贤主所贵莫如士。所以贵士,为其直言也。言直则枉者见矣。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水奚自至?是贱其所欲而贵其所恶也,所欲奚自来?能意见齐宣王。宣王曰:“寡人闻子好直,有之乎?”对曰:“意恶能直?意闻好直之士,家不处乱国,身不见污君。身今得见王,而家宅乎齐,意恶能直?”宣王怒曰:“野士也!”将罪之。能意曰:“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王乃舍之。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不阿,主之所得岂少哉?此贤主之所求,而不肖主之所恶也。

(二)言极则怒,怒则说者危。非贤者孰肯犯危?而非贤者也,将以要利矣;要利之人,犯危何益?故不肖主无贤者。无贤则不闻极言,不闻极言,则奸人比周,百邪悉起。若此则无以存矣。凡国之存也,主之安也,必有以也。不知所以,虽存必亡,虽安必危。所以不可不论也。齐桓公、管仲、鲍叔、宁戚相与饮。酒酣,桓公谓鲍叔曰:“何不起为寿?”鲍叔奉杯而进曰:“使公毋忘出奔在于莒也,使管仲毋忘束缚而在于鲁也,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桓公避席再拜曰:“寡人与大夫能皆毋忘夫子之言,则齐国之社稷幸于不殆矣!”当此时也,桓公可与言极言矣。可与言极言,故可与为霸。

荆文王①得茹黄②之狗,宛路之矰③,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曰:“先王卜以臣为葆④,吉。今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令,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文王曰:“此不穀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析宛路之矰,放丹之姬。后荆国兼国三十九。令荆国广大至于此者,葆申之力也,极言之功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贵直论》)

(注释)①荆文王:楚文王,春秋楚国国君。②茹黄:猎犬名。③矰(zēnɡ):带丝绳的短箭。④葆,即太保,官名。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今得见王,而家乎齐       宅:家

B.不闻极言,则奸人周         比:结党

C.葆申出                     趣:通趋,小步快走

D.宛路之矰                   析:通折,折断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变更                     家祭无忘告

B.人主之患,欲闻枉而恶言     意恶能

C.要利矣                   所不可不论也

D.臣少好事                   跪加之于背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意者,使谨乎论于主之侧,亦必不阿主。

像能意这样的人,如果让他在君主身边谨慎地议事,一定不会曲从君主。

B.使宁戚毋忘其饭牛而居于车下。

希望宁戚不要忘记自己喂牛住在车下的情景。

C.吾自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我在襁褓时诸侯们就看不起我,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D.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臣少而好事,长而行之,王胡不能与野士乎,将以彰其所好耶?

②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

11.在下面每组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成语或熟语,来评价其在文中的表现。

①能意和葆申                              

②齐宣王与荆文王

12.根据上下文,在括号内填空,在横线上默写原句。

进谏是古代文臣的重要职责,但方式却因人而异。材料中能意、葆申采取的是(_______)的方式;《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采取的是(______)的方式。面对进谏,贵在王能纳谏。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齐威王号令全国:“_________________,受上赏;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__________________,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 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 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近知远,以今知 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知天下之寒, 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 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 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 断,不期乎馍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骐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者 入水求之。舟已行矣,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选自《吕氏春秋》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堂下之阴        审:审察

B.使人先澭水        表:做标记

C.相反也          务:追求

D.从其所者人水求之  契:符契

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或益          向寿民

B.近知远        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C.知天下之寒士    剑不行

D.契其舟          其子岂善游哉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惊而坏都舍

士兵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屋倒塌一样

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人们期望好剑能斩断东西,不期望它是镆铘那样的名剑

C.是吾剑之所从坠

这就是我掉下去的宝剑

D.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1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②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1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王之法不可用,一是为先王之法变了样,二是因为先王之法过时了。

B.制定法律,要依靠道家学派的学者,他们往往能够以远知近,以今知古。

C.古代七十一位帝王,都是根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客观需要来制定法律的。

D.本文观点鲜明,论述逻辑严谨,破立结合,反映了先秦法家的历史进化观。

18.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文中讲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寓言故事。请分析三个故事分别论证了怎样的观点。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务本

尝试观上古记,三王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责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

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

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已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故欲为上用者,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

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

(取材自《吕氏春秋·务本》,有改动)

(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

19.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财物资则为己 赆:财物

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也 伐:讨伐

C.交友未笃:忠厚

D.恶能之矣 善:认为好

2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欲名实也,三王之佐同 ②失其所,不知

B.其名无不辱者 ②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①皆患其家不富也 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D.①以此厚望主 ②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2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

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

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格。

2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用己未必是也

②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

23.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取材于《说苑·卷八》)

(2)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1)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朝,有不至。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1)霸王:这里指霸主。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尊贤而士             下:居于……之下

B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C因授以为相,而国大     治:治理

D有不至                 靡:没有

2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鸿鹄无羽翼也           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王也

B有千里之望               中行氏欲无亡

C今君有士,过八矣         遂出

D一日三至不得见           于是相率

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欲霸王者托于贤

想要称霸成王的人要依靠贤士

B简主闻之,绝食而叹

简主听了这些话,拒绝吃饭,叹息不已

C明镜所以昭形也

明镜是用来清楚地反映形状的

D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齐桓公一统天下,是因为他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士人啊

27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2)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

28以上两篇短文体现了赵简主和齐桓公的用人之道,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加以概括,并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问于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对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将先取。”昔者先圣王,成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故反其道而身善矣;行义则人善矣;乐备君道而百官已治矣,万民已利矣。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内失其行,名声堕外。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商、周之国,谋失于胸,令困于彼。五帝先道而后德,故德莫盛焉;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当今之世,巧谋并行,诈术递用,攻战不休,亡国辱主愈众,所事者末也。

夏后相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之,夏后相曰:“不可。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子女不饬,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有扈氏服。故欲胜人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诗》曰:“执辔如组(1)。”孔子曰:“此言也,可以为天下。”子贡曰:“何其也?”孔子曰:“非谓其躁也,谓其为之于此,而成文于彼也。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故子华子曰:“丘陵成而穴安,大水深渊成而鱼鳖安矣,松柏成而涂之人已荫矣。”

 孔子见鲁哀公,哀公曰:“有语寡人曰:‘为国家者,为之堂上而已矣。’寡人以为迂言也。”孔子曰:“此非迂言也。丘闻之:‘得之于身者得之人,失之于身者失之人。’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吕氏春秋·先己》,有删减)

注释:(1)拿缰绳赶马就像织丝一样。意思是说,拿缰绳赶马,只控制住马嘴就能达到万里之外;织工只管织丝,花纹也自然形成于其中。

2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治其身而天下治                治:太平安定

B.六卿请之                    复:再战

C.此言也                      审问

D.何其也                      躁:快

3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上失其道则边侵敌     名声堕

B.期年有扈氏服           不出于门户天下治者

C.故欲胜人必先自胜      丘陵成而穴

D.身而天下成          惟知反于己身者乎

3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反其道而身善矣

所以,反对他们的道理自身就完善了

B.三王先教而后杀,故事莫功焉

三王先施行教化再实行刑罚,所以事业没有不成功的

C.圣人组修其身,而成文于天下矣

圣人用织丝的道理来修养自身,成就的是天下太平。

D.得之于身者得之人

能得到自身修养的人就可以得到人心

32.翻译下面句子

①是故百仞之松,本伤于下,而末槁于上

②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钟鼓不修

3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主旨。

34.请结合下列各句的内容,谈谈如何做到“先己”。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2)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4)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土石修筑的小城。

3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戎寇至    即:假如

B褒姒之    败:失败

C迎之    逝:前去

D知之也    审:清楚

3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幽王欲褒姒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      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C杨子见歧道哭之                      诸侯之兵数至无寇

D昔也往责东                          丈人智惑似其子者

37下列语句的括号中的补出词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B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幽王)为天下笑

C孽矣!无此事也。(我)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于泽而问牧童

3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3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40作者通过“烽火戏诸侯”和“黎丘丈人”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慎人

①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②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③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41.根据文意,题目“慎人”的含义是 __________ 。

42.对“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百里奚的谋略不能和对方相抵,做事情却必定成功,这不能说明他是贤德的人。

B.百里奚出阴谋诡计不恰当,做事情却必然获得功劳,这不能说明他是有贤德的人。

C.百里奚出谋划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D.百里奚的谋略不能和对方相抵,做事情却必然获得功劳,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

4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⑴所以见尽有之也。

⑵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⑶时使然也。

⑷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A.⑴⑷⑶⑵B.⑷⑵⑴⑶

C.⑶⑵⑴⑷D.⑵⑴⑷⑶

44.公孙枝认为缪公不会“为天下笑”的理由是 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

45.简析本文举例论证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圣人之于事,似缓而急,似迟而速以待时。王季历困而死,文王苦之,有不忘羑里之丑,时未可也。武王事之,夙夜不懈,亦不忘王门之辱。立十二年,而成甲子之事。时固不易得。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故钓於渭以观之。

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於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愿令王子居於堂上,重帷而见其衣若手,请因说之。”王子许。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任子胥,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乡之耕,非忘其父之仇也,待时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

4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①武王夜不懈

之耕④非忘其父之

4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似缓而急,似迟而速,待时    客闻伍子胥

B.圣人于事                    乡

C.王子光代吴王僚王            请以赵十五城秦王寿

D.搏其手与之坐                退耕于野七年

4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胥乃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49.文中举伍子胥的例子是为了说明

50.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

A.极力铺陈B.平实畅达C.对比鲜明D.纵横捭阖。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焉。

②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

③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甲]!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④墨者有钜子腹䵍,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䵍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乙]。

⑤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若使庖人调和而食之,则不可以为庖矣。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以封天下之贤者,故可以为王伯。若使王伯之君诛暴而私之,则亦不可以为王伯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春纪第一》)

51.为下列句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公也

A.到达    B.极、最    C.至于   D.导致

所私以行大义

A.忍耐    B.抑制    C.愿意     D.残忍

52.填入文中[甲] [乙]两处最贴切的虚词是(  )。

A.焉  矣B.者  也C.邪  也D.哉  矣

5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谁可而为之         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先生以此听寡人也   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秋水》)

C.忍所私行大义       以其无易之(《诸子喻山水》)

D.庖人调和弗敢食     扣舷歌之(《前赤壁赋》)

54.对第④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B.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C.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D.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䵍不可不行墨者之法

55.说明“善”字在以下语境中所指的具体内容。

⑴平公曰:“善。”

⑵国人称善焉。

56.概括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今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附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也。

天固有衰歉废伏,有盛盈坌息;人亦有困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1),匹士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匹士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

故贤主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使其下也必义,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取材于《吕氏春秋·知分》)

注释:(1)践绳之节:正直之士的节操。

5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有困屈匮        穷:困厄

B.直兵胸                造:制造

C.闻晋事            迭:多次

D.赏罚                 审:慎重地

5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死生之分                    其孰能讥之

B.故晏子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崔氏而与公孙氏者

C.而以待耳                  不知所以而然者也

D.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          古之学必有师

5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有所通达,那么外物就不会迷惑他

B.则今是已

那么现在这样就是对的了

C.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

D.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这样之后,贤德之人和不肖之人就都能为自己所使用了

6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

②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

61.本文说“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达事理的人,通达死生之义。《滕王阁序》中说“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请结合选文和你的阅读积累,谈谈对“达人(士)”的看法。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亡国之主,必自骄,必自智,必轻物。自骄则简士,自智则专独,轻物则无。无备召祸,专独位危,简士壅塞。欲无壅塞,必礼士;欲位无危,必得众;欲无召祸,必完备。三者,人 君之大经也。

齐宣王为大室,大益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王。 春居问于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乐为,敢问荆国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敢问荆国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今王为大室,其大益百亩,堂 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弗能成。群臣莫敢谏,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为无臣。”春居曰:“臣请辟矣!”趋而出。王曰:“春子!春子!反!何谏寡人之晩也?寡人请今 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寡人不肖,而好为大室。春子止寡人。”箴谏不可不。莫敢谏 若,非弗欲也。春居之所以欲之与人同,其所以入之与人异。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由是论之,失国之主,多如宣王,然患在乎无春居。故忠臣之谏者,亦从入之,不可不慎,此得 失之本也。

赵简子沉鸾徼于河,曰:“吾尝好声色矣,而鸾徼之;吾尝好宫室台榭矣,而鸾徼为之; 吾尝好良马善御矣,而鸾徼来之。今吾好士六年矣,而鸾徼未尝进一人也。是长吾过而绌 善也。”故若简子者,能厚以礼督责于其臣矣。以礼督责于其臣,则人主可与为善,而不可与 为非;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此三代之盛教

(《吕氏春秋骄恣》)

(注)①简:怠慢。②春居:齐宣王臣。③辟:同“避”。④鸾徼:赵简子臣。⑤绌:减损。⑥三代:指夏 商周。

6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物则无         备:储备

B.而乐为           轻:轻快

C.箴谏不可不       熟:深思熟虑

D.而鸾徼之         致:招致

63.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欲无壅塞,必礼士

想要不闭塞,必须礼贤下士。

B.贤臣以千数而莫敢谏

即使有一千名大臣进谏,也没有人能劝阻楚王。

C.何谏寡人之晩也

为什么这么晚才劝阻我呢?

D.可与为直,而不可与为枉

可以跟他一起做正确的事,不可以跟他一起做错误的事。

64.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宣王微春居,几为天下笑矣。

②此三代之盛教。

65.请根据要求作答。

①这篇短文的标题是“骄恣”,请用现代汉语的短语形式概括君王骄恣的三种危害。

②分别用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来评价齐宣王、赵简子对待骄恣的态度。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僭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②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③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④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东夏之命:东夷和华夏的语言。②口僭之命不愉:口音方言的意思不能理解。③而:如,好像。④亏:差异。

66.第①段中作者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两个方面阐述了不可法先王之法的理由。

67.第③段“循表夜涉”的典故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68.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说明法令为什么需要因时变化的一组是(   )

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

②时不与法俱至

③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④其时己与先王之法亏矣

⑤故治国无法则乱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②③④

D.①④⑤

69.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制定法令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因此法令不能盲目效法,一成不变。

B.文章认为“察今可以知古”,因为上古时代与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并没有不同。

C.文章认为完全依赖法律制度来治理社会、维护安定,是一件十分可悲的事情。

D.本文通过批判“先王之法”,阐述了制定法令制度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的道理。

70.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听言不可不察,不察则善不善不分。善不善不分,乱莫大焉。三代分善不善,故王。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世主多盛其欢乐,大其钟鼓,侈其台榭苑囿,以夺人财;轻用民死,以行其忿。攻无罪之国以索地,诛不辜之民以求利,而欲宗庙之安也,社稷之不危也,不亦难乎?

②今人曰:“某氏多货,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也。”则必非之矣。曰:“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③《周书》曰:“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贤明其世,谓之天子。” 故当今之世,有能分善不善者,其王不难矣。善不善本於义,本於爱。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於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於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

《吕氏春秋·序言》

7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诛不之民以求利  (______)    ②其势可(_______)

72.与“圣王之道废绝”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戍卒叫,函谷举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问者爇香于鼎

D.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3.与“往者不可及,来者不可待”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过去的人不能追回,将来的人不能等待

B.过去的人不可接触,将来的人不可期待

C.过去的不可追回,未来的不可等待

D.过去不可接触,未来不可期待

7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文的中心论点:

75.设喻类比是本文说理的一大特色,请以第②节为例,对此略作评析。

76.作者认为,“听言”要分辨“善”与“不善”,而“善”与“不善”的标准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对此,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慎人

①功名大立,天也。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②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③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君为明君,臣为忠臣。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77.根据文意,题目“慎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78.对“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舜作为贤者和不肖之人与天子完全一致。

B.舜的才能其实与他人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C.舜的贤与不肖和后来做天子时是一样的。

D.舜很圣明,这不像他后来做天子时那样。

79.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②段省略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⑴所以见尽有之也。

⑵舜自为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⑶时使然也。

⑷尽有之,贤非加也;尽无之,贤非损也。

A.⑴⑷⑶⑵B.⑵⑴⑷⑶

C.⑶⑵⑴⑷D.⑷⑵⑴⑶

80.公孙枝认为缪公不会“为天下笑”的理由是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81.简析本文举例论证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齐有北郭骚①者,结罘罔②,捆蒲草,织萉屦③,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原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府金而遗之,辞金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骚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吾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者焉。吾闻之,‘养其亲者,身伉④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⑤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其友因奉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⑥死,吾将为北郭子死。”又退而自刎。 

景公闻之,大骇,乘驲⑦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之以死白己也,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选自《吕氏春秋·季冬纪第十二·士节》) 

[注释]①北郭骚:春秋时齐国的隐士。北郭,姓;骚,名②罘罔:捕兽的网。③萉屦(fēi jù):麻鞋。④伉:当,承担。⑤笥(sì):苇或竹制的方形盛器。⑥国故:等于说“国难”,指国家遭受的凶丧、战争等重大变故。⑦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82.北郭骚“踵”晏子之门,“乞所以养母”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对“养其亲者,身伉其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奉养过自己父母的人,自己要承担他的危难。

B.奉养他的亲戚的人,这个人一定能承担灾难。

C.能奉养自己父母的人,他自身要能担当危难。

D.奉养自己亲人的人,应奋不顾身地承受灾难。

84.北郭骚的朋友说:“北郭子为国故死。”他这样认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85.文中,晏子说了两句类似的话,第一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第二句是“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说第一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说第二句话时宴子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代所宝莫如因,因则无敌。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沟回陆,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国,而尧授之禅位,因人之心也。汤、武以千乘制夏、商,因民之欲也。如秦者立而至,有车也;适越者坐而至,有舟也。秦、越,远涂也,竫立安坐而至者,因其械也。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未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怨诽,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故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武王至鲔水,殷使胶鬲候周师,武王见之。胶鬲曰:“西伯将何之?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之殷也。”胶鬲曰:“朅至?”武王曰:“将以甲子至殷郊,子以是报矣。”胶鬲行。天雨,日夜不休,武王疾行不辍。军师皆谏曰:“卒病,请休之。”武王曰:“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吾疾行,以救胶鬲之死也。”武王果以甲子至殷郊,殷已先陈矣。至殷,因战,大克之。此武王之义也。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适令武王不耕而获。

武王入殷,闻殷有长者。武王往见之,而问殷之所以亡。殷长者对曰:“王欲知之,则请以日中为期。”武王与周公旦明日早要期,则弗得也。武王怪之,周公曰:“吾已知之矣。此君子也。取不能其主,有以其恶告王,不忍为也。若夫期而不当,言而不信,此殷之所以亡也,已以此告王矣。”

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禹之裸国,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见荆王,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弥子瑕见麓夫人,因也;汤、武遭乱世,临苦民,扬其义,成其功,因也。故因则功,专则拙。因者无敌,国虽大,民虽众,何益?

(选自《吕氏春秋·贵因》)

(注)①因:这里指凭借外物、顺应时势。②伊阙:山名。因两山相对如阙,伊水流经其间,故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③沟回陆:当作“迥沟陆”。疏通。沟陆:水道。④涂:同“途”。⑤尊:同“静”,安静。⑥候:侦察,刺探。⑦戮:暴乱。

8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B.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鬲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C.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两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D.吾已令胶鬲/以甲子之期报其主矣/今甲子不至/是令胶两不信也/胶鬲不信也其主/必杀之

8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禅位,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可分“内禅”与“外禅”,“内禅”指将帝位让给同姓人,“外禅”指禅位于外姓,如尧让位于舜。

B.千乘,形容兵车很多。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甲子,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使用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D.晦朔,晦是阴历每月最后一天;朔是阴历每月第一天。也指从天黑到天明。“朝菌不知晦朔”中的“晦朔”,就是指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王多次派人刺探殷商国内的暴乱情况,但每次都没贸然出兵,直到知道殷商百姓敢怒不敢言时,才决定对殷商用兵。

B.在殷商邪恶当权、贤德出逃,行军计划被胶鬲获知而使殷商有准备的情况下,周武王不战而胜商纣,根本在于善于顺应人心。

C.武王进入殷都后拜见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后来赴约时却没有见到那个人。周公旦巧妙的猜度解释,消除了武王的疑惑。

D.本文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善于顺应、依凭外物的人就会所向无敌的道理,在这样的人面前,那些即使国土广大、人民众多的统治者,也会被打败。

8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武王固知其无与为敌也。因其所用,何敌之有矣!

(2)人为人之所欲,己为人之所恶,先陈何益?

90.试分析选文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武王至殷郊,系堕。五人御于前,莫肯之为,曰:“吾所以事君者,非系也。”武王勉而自为系。孔子闻之曰:“此五人者之所以为王者佐也,不肖主之所弗安也。”故天子有不胜细民者,天下有不胜千乘者。

秦缪公见戎由余,说而欲留之,由余不肯。缪公以告蹇叔。蹇叔曰:“君以告内史廖。”内史廖对曰:“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戎王喜,迷惑大乱,饮酒昼夜不休。由余骤谏而不听,因怒而归缪公也。蹇叔非不能为内史廖之所为也,其义不行也。缪公能令人臣时立其正义,故雪殽之耻,而西至河雍也。

秦缪公相百里矣。晋使叔虎、齐使东郭蹇如秦,公孙枝请见之。公曰:“请见客,子之事欤?”对曰:“非也。”“相国使子乎?”对曰:“不也。”公曰:“然则子事非子之事也。秦国僻陋戎夷,事服其任,人事其事,犹惧为诸侯笑,今子为非子之事!退!将论而罪。”公孙枝出,自敷于百里氏。百里奚请之。公曰:“此所闻于相国欤?枝无罪,奚请?有罪,奚请焉?”百里奚归,辞公孙枝。公孙枝徙,自敷于街。百里奚令吏行其罪。定分官,此古人之所以为法也。今缪公乡之矣。其霸西戎,岂不宜哉?

晋文公将伐邺,赵衰言所以胜邺之术。文公用之,果胜。还,将行赏。衰曰:“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文公召子虎曰;“衰言所以胜邺,邺既胜,将赏之,曰‘盖闻之于子虎,请赏子虎’。”子虎曰:“言之易,行之难,臣言之者也。”公曰: “子无辞。”子虎不敢固辞,乃受矣。凡行赏欲其博也,博则多助。今虎非亲言者也,而赏犹及之,此疏者之所以尽能竭智者也。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甚由此欤

(节选自吕不韦《不苟论》)

9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B.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C.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D.君将赏其本乎/赏其末乎/赏其末/则骑乘者存/赏其本/则臣闻之子虎

9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缪公,谥号“私”,春秋时秦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等为谋臣,颇有作为。

B.殽之耻,指晋、秦争霸过程中,晋军曾在殽地被秦伏击而溃败一事;晋秦两国关系因此由友好转为敌对。

C.相国,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先后设相,称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秦代以后成为辅佐皇帝的最高官职。

D.西戎,此称谓最早来自周代,为古代西北戎族总称;中原人称四方各部落分别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9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武王身边五个大臣没有一个替他系带子,说明贤明的君主不随意责求臣民,而忠诚的辅臣也不必去苟且迎合。

B.秦缪公之所以能够开疆拓土、称霸西戎,与他让臣下遵守道义、不做职分之外的事情以及依法施政有密切关系。

C.百里奚向秦缪公求情失败后,劝公孙枝尽快逃离,公孙枝却转而到闹市中诉苦,百里奚迫不得已对其论罪行罚。

D.臣贤君明是成就霸业之本,赵衰面对赏赐不抢功邀功,体现了臣贤:晋文公不吝奖赏,有功辄赏,则彰显了君明。

9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人不达于五音与五味,君不若遗之。”缪公以女乐二八人与良宰遗之。

(2)晋文公亡久矣,归而因大乱之余,犹能以霸,其由此欤。

95.由余归缪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曰:“嗟乎!道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②耰: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④凤皇:凤凰。

9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无宇之可亦重矣            丑:凶恶

B.未赏而民                      劝:勉力

C.今者宽也周公          非:非议

D.戎夷齐如鲁              违:离开

9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处之以身者也              妄诽訾

B.禹趋就下风问曰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无山林溪谷险                则未

D.不济夫                    皆出于此乎

9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9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100.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101.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注释:①放,依据。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答题。

智者之举事必时,时不可必成,其人事则不旷.成亦可,不成亦可,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若舟之与车。

鲍叔、管仲、召忽,三人相善,欲相与定齐国,以公子纠为必立。召忽曰:“吾三人者于齐国也,譬之若鼎之有足,去一焉则不成。且小白则必不立矣,不若三人佐公子纠也。”管子曰:“不可。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公子小白无母,而国人怜之。事未可知,不若令一人事公子小白。夫有齐国,必此二公子也。”故令鲍叔傅公子小白,管子、召忽居公子纠所。外物则固难必;虽然,管子之虑近之矣。若是而犹不也,其天邪!人事则尽之矣。

晋文公欲诸侯,咎犯曰:“不可。天下未知君之义也。”公曰:“何若?”咎犯曰:“天子避子带之难,出居于郑,君不纳之,以定大义,且以树誉。”文公曰:“吾能乎?”咎犯曰:“事若能成,继文之业,定武之功,辟土安疆,于此乎在矣;事若不成,补周室之阙,天子之难,成教名,于此乎在矣。君其勿疑!”文公听之,遂与草中之戎、骊土之翟,定天子于成周。于是天子赐之南阳之地,遂霸诸侯。举事义且利,以立大功,文公可谓智矣。此咎犯之谋也。出亡十七年,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管子佐齐桓公举事,齐之东鄙人有常苦者。管子死,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①旷:荒废,耽误。  ②小白:即齐桓公,公子纠同父异母弟弟。 ③子带之难:周襄王的同父异母弟弟子带联合外族攻周,致使周襄王流亡郑国。

10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智者之举事必因时    因:凭借。     ②若是而犹不全也    全:完备。

③晋文公欲合诸侯    合:迎合。     ④君奚不纳之    奚:为何。

⑤吾其能乎    其:大概。             ⑥勤天子之难    勤:为……尽力。

⑦成教垂名    垂:留传。             ⑧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    致:表达。

A.①⑦B.②⑧C.③⑤D.④⑥

10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所能托其所不能

用自己能做到的弥补自己不能做到的

B.欲相与定齐国

三个人想要一起努力让齐国安定下来

C.天下未知君之义也

天下还没有认识到您的主张合乎道义

D.卒为齐国良工

管仲最终成为齐国历史上的贤良工匠

10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把握有利时机,同时认识到自身不足并努力弥补。

B.管子考虑到民情对国事的影响,对谁将会担任齐君的预判不同于召忽。

C.咎犯预见到晋文公想要称霸,就劝他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去平定戎和翟。

D.管子辅佐齐桓公注重尽人事,他愿意倾听民生疾苦,有利于安邦治国。

10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国人恶公子纠之母,以及公子纠。

②反国四年而霸,其听皆如咎犯者邪?

106.在首段提出“不旷人事”的观点之后,文章是如何围绕这一观点展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产相郑,专国之政。三年,善者服其化,恶者畏其禁,郑国治,诸侯惮之。

而有兄曰公孙朝,有弟曰公孙穆。朝好酒,穆好色。朝之室也聚酒千钟,积麴成封,望门百步糟浆之气逆于人鼻。方其于酒也,不知世道之安危,人理之悔吝,室内之有亡,九族之亲疏,存亡之哀乐也。虽水火兵刃交于前,弗知也。穆之后庭比房数十,方其耽于色也,屏亲昵,绝交游,逃于后庭,以昼足夜,三月一出,意犹未惬。

子产日夜以为,密造邓析而谋之曰:“侨闻治身以及家,治家以及国,此言自于近至于远也。侨为国则治矣,家则乱矣。其道逆邪?将奚方以救二子?子其诏之!”

邓析曰:“吾怪之久矣,未敢先言。子奚不时其治也,喻以性命之重,诱以礼义之尊乎?”

子产用邓析之言,间以谒其兄弟,而告之曰:“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智虑。智虑之所将者礼义。礼义成,则名位至矣。若触情而动,耽于嗜欲,则性命危矣。子纳侨之言,则朝自悔而夕食禄矣。”

朝、穆曰:“吾知之久矣,择之亦久矣,岂待若言而后识之哉?凡生之难遇而死之易及,以难遇之生,易及之死,可孰念哉?而欲尊礼义以夸人,矫情性以招名,吾以此为弗若死矣。为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饮,力惫而不得肆情于色,不遑忧名声之丑、性命之危也。若以治国之能夸物,欲以说辞乱我之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我又欲与若别之。夫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于一国,未合于人心;以我之治内,可推之于天下,君臣之道息矣。吾常欲以此术而喻之,若反以彼术而教我哉?”子产然无以应之。

他日以告邓析。邓析曰:“子与真人居而不知也,孰谓子智者乎?郑国之治,偶耳,非子之功也。”

(《节选自《列子》)

10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其荒于酒也     荒:恐慌

B子产日夜以为戚   戚:忧愁

C俟易及之死       俟:等待

D子产忙然无以应之 忙:通“茫”

10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郑国以治               夫夷以近

B而家则乱矣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因间以谒其兄弟         蒙故业,因遗策

D且若以治国之能夸物     臣死且不避

109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之室也聚酒千钟

公孙朝的家里聚集了千钟美酒

B将奚方以救二子

你有什么办法来挽救我这两个兄弟呢

C则朝自悔而夕食禄矣

那么早上悔悟了晚上就会吃上俸禄

D我又欲与若别之

我们又想和你别离了

1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智虑之所将者,礼义。礼文成,则名位至矣。

(2) 以若之治外,其法可暂行于一国。

11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他诸侯国畏惧郑国是因为郑国得到子产强有力的治理。

B听从邓析的建议,子产晓之以理劝说兄弟二人改邪归正。

C兄弟二人对子产的劝说丝毫不为所动,依旧会我行我素。

D经过一番争论,兄弟二人所讲述的道理让子产心服口服。

112本文讲述了子产兄弟极尽享乐的事实,但邓析反而称赞他们是真人。你是否赞同他的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悍马,此不知之患也。今儒、墨皆称先王兼爱天下,则视民如父母。何以明其然也?曰:“司寇行刑,君为之不举乐;闻死刑之报,君为流涕。”此所举先王也。夫以君臣为如父子则必治,推是言之,是无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见爱而未必治也,虽厚爱矣,奚遽不乱?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子未必不乱也,则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而君为之流涕,此以效仁,非以为治也。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胜其法,不听其泣,则仁之不可以为治亦明矣。

且民者固服于势,寡能怀于义。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    )游海内,海内说其仁、美其义而为服役者七十人。盖贵仁者寡,能义者难也。故以天下之大,而为服役者七十人,而为仁义者一人。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民者固服于势,势诚易以服人,故仲尼反为臣而哀公顾为君。仲尼非怀其义,服其势也。故以义则仲尼不服于哀公,势则哀公臣仲尼。今学者之说人主也,不乘必胜之势,而务行仁义则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此必不得之数也。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注:①新故:新旧,此处指新旧政治措施。②楼季:战国时魏文侯的弟弟,善于攀登跳跃。③跛牂(zāng):跛脚的母羊。



117.选文第二段,作者列举仲尼和鲁哀公的事例,有何用意?请简要说明。

118.作者认为“仁之不可以为治”,意思是“凭借仁德不能够治理好国家”,你是否认同?请结合以下两则材料或《论语》的其他章节,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观点。

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

②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论语·颜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1)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赵,取地河东;攻韩拔管,胜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以誉为赏,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本也。若是,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一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一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故臣(2)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仇(3)法则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法为比。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谬,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怠,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

注释:(1)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五霸之一。(2)臣:韩非自称。(3)仇:校对,以……核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说   难

韩非子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弥子瑕母病,人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注)①选自韩非子《说难》,有删节。说难(shuì nán):游说进言的困难。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公之时,晋客至,有司请礼。桓公曰:“告仲父”者三。而优笑曰:“易哉,为君!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闻君人者劳索人,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难矣,得仲父之后,何为不易乎哉?”

或曰:桓公之所应优,非君人者之言也。桓公君人为劳于索人,何索人为劳哉?伊尹自以为宰汤,百里奚自以为虏于穆公。虏,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贤者之忧世急也。然则君人者无逆贤而已矣,索贤不为人主难。且官职,所以任贤也;爵禄,所以赏功也。设官职,陈爵禄,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劳哉?使人又非所佚也。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则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此不可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劳,使人不佚,而桓公曰:“劳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夫不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管仲,公子纠之臣也,谋杀桓公而不能,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使管仲大贤也,且为汤武,桀、纣之臣也;桀、纣作乱,汤、武夺之。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桀、纣之行居汤、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为田常。田常,简公之臣也,而弑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简公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然为汤、武与田常,未可知也。为汤、武,有桀、纣之危;为田常,有简公之乱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之臣也。然虽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专借竖刁、易牙,虫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与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专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韩非子·难二》

注:①宰:厨师



13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136文段最后说:“故曰:桓公暗主。”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齐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以王为过尧舜

《韩非子》

秦襄王病,百姓为祷;病愈,杀牛塞祷。郎中阎遏、公孙衍出见,曰:“非社腊时也,自杀牛而祠社?”怪而问之。百姓曰:“人主病,为之祷;今病愈,杀牛塞祷。”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王惊曰:“何谓也?”对曰:“尧、舜,其民未至为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故臣窃以王为过尧、舜也。”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阎遏、公孙衍愧不敢言。数月,王饮酒酣乐,阎遏、公孙衍谓王曰:“前时臣窃以王为过尧、舜,非直谀也。尧、舜病,且其民未至为之祷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祷,病愈,杀牛塞祷。今乃訾其里正与伍老屯二甲,臣窃怪之。”王曰:“子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为我用者,非以吾爱之为我用者也,以吾势之为我用者也。吾释势与民相收,若是,吾适不爱而民因不为我用也,故遂绝爱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简注)

①题目为选编者所加。②塞祷:还愿。③訾():诋毁,这里指责罚。④爱道:讲仁爱的办法。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君与民的关系,是君以权势统治人民,使用权势,才能使人民为君所用。所以秦襄王得知百姓为自己生病而祈祷,反而责罚有关官吏,以绝“爱道”。

(阅读训练)



140.指出秦襄王“绝爱道”的具体做法和目的。

141.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阎遏、公孙衍说,见王,拜贺曰:“过尧、舜矣。”

(2)王因使人问之何里为之。

 

义于名而利于实

《韩非子》

人为婴儿也,父母之简,子长而怨;子盛壮成人,其供薄,父母怒而之。子、父,至亲也,而或谯或怨,皆挟相为而不周于为己也。夫卖庸而翻耕者,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钱者,非爱庸客也,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客致力而耘耕者,尽巧而正畦陌畦畴者,非爱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钱布且易云也。此其养功力,有父子之泽矣,而心调于用者,皆挟自为心也。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蔡女为桓公妻,桓公与之乘舟,夫人荡舟,桓公大惧,禁之不止,怒而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桓公大怒,将伐蔡。仲父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功业不可冀也,请无以此为稽也。”桓公不听,仲父曰:“必不得已,楚之菁茅不贡于天子三年矣,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楚服,还袭蔡,曰:‘余为天子伐楚,而蔡不以兵从,遂灭之。’此义于名而利于实,故必有为天子诛之名,而有报仇之实。”

(简注)

①谯:意同“诮”,责备。②卖庸:出卖劳动力。庸,古同“佣”。③费家:花费家中的用度。④布:指钱币。⑤菁茅:香草名。古代祭祀时用以缩酒。

(阅读指要)

韩非子认为做事仅仅利己,就很难将事情做好,即便父子也会离心离德,互相怨恨,如果在客观上实现利人,最终也可达到利己的效果,那么连地处蛮荒的越国也能相处和睦。对于利益的取得要讲究策略,“行事施予”方可为利,“义于名而利于实”,言利合理,取之有道,可谓一语中的。

(阅读训练)



144.第一段中父和子“或谯或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中“君不如举兵为天子伐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5.这两段短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146.韩非子是先秦_____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从两则故事来看,他主张将人的_____本性作为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而不是像儒家那样高举道德的大旗,“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论语·里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惧,变其节,易其行矣。故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民固骄于爱、听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楼季弗能逾者,峭也;千仞之山,跛牂易牧者,夷也。故明王峭其法而严其刑也。布帛寻常,庸人不释;铄金百溢,盗跖不掇。不必害,则不释寻常;必害手,则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诛也。

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五蠹》

注:①谯:指责,责骂。  ②楼季:魏文侯之弟,善登高跳跃。  ③跛牂:跛腿的母羊。

147.韩非子是___家的代表人物。

148.写出下列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

(1)三美(______)

(2)跛牂易牧者,(______)

149.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上的官吏率领官兵,推行公正的法令,抓捕罪犯。

B.地方上的官吏演练官兵,制定法令,寻找罪犯。

C.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属于官方的兵器,执行国法,搜捕坏人。

D.地方上的官吏拿着官府中的兵器,依据公正的法令,寻找坏人。

150.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___的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

151.请针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

2.A

3.C

4.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5.D

6.举荐贤才。鲍叔牙谦虚让人。(或沈尹茎了解孙叔敖,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治国人才,愿自己让出相位,竭力举荐孙叔敖)——为臣者当以举贤为己任。

重用贤才。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隆重的迎接礼节使管仲深受感动,从此他尽心辅佐齐桓公,结果齐国大治。(或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君王当善用贤才。

【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贼”,结合主语“寡人”分析,应解释为“仇敌敌人”。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而”都为表承接关系的连词。B“为”①“替”“给”;②“做”。C“乎”①语气助词,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②用作介词,相当于“于”。D“以”①可解释为介词“用”;②与“何”连用,可理解为“为什么”。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C项,“知、闻”含有被动的意思,应理解为“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治”译为治理,“必”译为一定。(2)“本”译为根本,“过”译为过失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分析可知,“沈尹茎曾经认为孙叔敖没有治国的才干”错。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概括。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或者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种现象的本质,或者某种观点等。国君成就霸业的两个重要因素,文本第二节主要论述重用人才;结合第三节内容“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内容分析,举荐人才。

参考译文

贤明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仁德,一般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功业,不肖的人同人亲善是根据这个人的财富。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口宝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就用他治好了天下,汤得到伊尹就拥有了夏的民众,周文王得到吕望就征服了殷商。得到了圣人,所得土地哪里有里数的限制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的时候,齐桓公想用鲍叔牙为相。鲍叔说:“您如果想成就王霸之业,那么有管夷吾在鲁国,我不如他。”桓公说:“管夷吾是杀害我的凶手,用箭射过我的人,不能用他。”鲍叔说:“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的人,您如果得到他,用他为臣,他也会为您射别人。”桓公不听,坚持要用鲍叔为相。鲍叔坚辞,最后,桓公终于听从了鲍叔的意见。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敌,希望能得到他,亲手把他杀死。”鲁君答应了,派官吏用皮革套住管仲的双手,用胶粘上他的眼睛,把他装在大皮口袋里,放在车上给齐国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朝车来迎接管仲。点起火把拔除不祥,杀了公猪举行血祭。恢复了他的自由,跟他一起回到国都。桓公命令主管官吏扫除宗庙,设置筵几,把管仲进荐给祖先,说:“我自从听了夷吾的谈论,目光越发明亮,耳朵越发灵敏。我准备用他为相,不敢擅自决定,冒昧地以此告请先君。”桓公说完,就回过头来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管仲退避了几步,向桓公再拜叩头,接受了命令,而后离开了宗庙。管仲治理齐国,只要做事有功,桓公就一定先赏鲍叔,说:“使齐国得到管子的是鲍叔啊!”桓公可算得上知道如何行赏了。凡是行赏,应该赏赐根本,赏赐根本,过失就无从发出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彼此交好。孙叔敖到郢都出游了三年,名声不为人所知,美德不为人了解。沈尹茎对孙叔敖说:“陈说道理能使人听从,所持方策必定能够实行,能使君主上至于称王天下,下至于称霸诸侯,这方面我不如你。随顺社会,附和世俗,陈说道理调和其中,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不如我,你何不先回去耕田隐居呢?我将为你在这里奔走。”沈尹茎在郢都奔走了五年,楚王想用他为令尹。沈尹茎辞让说:“期思有个叫孙叔敖的草野上民,是个圣人。请您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于是楚王派人用王车把孙叔敖接来,用他做了令尹,过了十二年楚庄王成就了霸业。这是沈尹茎的力量啊!功劳没有比举荐贤人再大的了。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