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夷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食,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特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B.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C.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D.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姜太公吕尚的后裔,齐国国君,春秋五霸之首。

B.封邑,古代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封赏,就是君主把国土中的部分税收、贡赋赏赐给某人。

C.四维,又称“国之四维”,《管子·牧民》称:“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D.山戎春秋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支少数民族,是以狩猎和放牧为主的游牧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管仲分钱财的时候会给自己多分一些,鲍叔牙却不认为这是贪婪,而只是因为贫穷。所以管仲认为鲍叔牙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B.管仲原本辅佐公子纠,后来辅佐公子小白,使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终成为春秋时期量,里加的一代霸主。

C.管仲执政善于因势利导,转祸为福,顺着齐桓公的心意做事。齐桓公想要背弃曹沫之约,管仲因此也坚信此事。

D.管仲雄才大略,治国有方,但是个人生活奢靡,甚至拥有诸侯才可以用的三归、反坫,然而齐国人并不认为他僭越礼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时。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威、文。文公之才,不过威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威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鳅,以不能进遽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B.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C.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D.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夷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蔑称。周朝时期的中原人把周围非华夏的四方,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

B.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C.五伯,即五霸,一般是指春秋时期参与争霸的最具代表性的五人。晋文公、宋襄公位列五霸,是被史学家普遍认可的。

D.仲之书,指《管子》,相传为管仲所撰,实际上是后人根据管仲的言行编纂而成的。

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认为治理国家的关键不在于诛杀作乱的人,而在于推举任用贤能之人。

B.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C.齐桓公死后,齐国五公子争夺王位,发生了内乱,战乱一直到齐简公时代才结束。

D.本文剖析细致,反复对比,使论述层层深入,表现了纵横开阖、锋利雄辩的特色。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9.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齐国内乱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桓公自莒先入,鲁人伐齐,纳公子纠。战于乾时,管仲射桓公中钩。鲁师败绩,桓公践祚,于是劫鲁,使鲁杀公子纠。

桓公问鲍叔何以定社稷。鲍叔曰:“得管仲与召忽。”公曰:“然则可得乎?”鲍叔曰:“亟召,则可得也。夫鲁施伯,知夷吾为人之有慧也,其谋必将令鲁致政于夷吾。夷吾受之,则彼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也,必将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将受鲁之政乎?”鲍叔对曰:“不受。夫夷吾之不死纠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公曰:“其于我也,曾若是乎?”鲍叔对曰:“实为先君也。其于君不如亲纠也,纠之不死,而况君乎?君若欲定齐,则亟迎之。”公曰:“恐不及,奈何?鲍叔曰:“夫施伯为人敏而多畏。公若先反,恐注怨焉,必不杀也。”公曰:“诺。”

施伯进对鲁君曰:“管仲有慧,君其致鲁之政焉。若受之,则齐可弱也若不受,则杀之,以悦于齐也。”君曰:“诺。”鲁未及致政,而齐之使至,曰:“夷吾与召忽也,寡人之贼也,今在鲁,寡人愿生得之。若不得也,是君与寡人贼比也。”施伯曰:“臣闻齐君惕而亟骄,虽得贤,庸必能用之乎?且今若杀之,此鲍叔之友也,鲍叔因此以作难,君必不能待也,不如与。”

鲁君乃遂束缚管仲与召忽,管仲谓召忽曰:“子惧乎?”召忽曰:“何惧乎?杀君而用吾身,是再辱我也。子为生臣,忽为死臣。忽也知得万乘之政而死,公子纠可谓有死臣矣,子生而霸诸侯,公子纠可谓有生臣矣。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乃行,入齐境,自刎而死。管仲遂入,君子闻之曰:“召忽之死也,贤其生也;管仲之生也,贤其死也。”

(节选自《管子·大匡》,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吾之不死纠/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

B.夫夷吾之不死/纠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

C.夫夷吾之不死纠/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

D.夫夷吾之不死/纠为欲定齐国之社稷也/今受鲁政/是弱齐也/夷吾之事君无二心/虽知死/必不受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登上帝位。“祚”本是宗庙前两台阶的东阶,天子会“登祚”以主持祭祀,所以“祚”也指帝位。“践祚”这里泛指齐桓公登临君位。

B.社稷:“社”本是谷神,“稷”本是土神,由于古时君主每年都要祭祀“社稷”,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来“社稷”就被用来借指国家。

C.万乘:本指一万辆兵车,而周制规定,天子地方千里,兵车万辆,故用“万乘”指天子,不过随着诸侯势力崛起,“万乘”也常泛指“大国”。

D.《管子》:虽托名管仲所作,实际上是先秦时期儒、法、道等各家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庞杂,是研究我国先秦学术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知彼知己,他准确预测到鲁国对待管仲的两种方案,也深悉管仲忠君,为了桓公绝不会背叛齐国。

B.从文中可知,当时齐强鲁弱,所以齐桓公可以胁迫鲁国除掉政治对手,还能用威胁傲慢的口气肆意要人。

C.施伯一来觉得齐桓公未必能真重用管仲,二来担心鲍叔牙借机报复鲁国,所以建议鲁君把管仲还给齐国。

D.文中的召忽忠于故主,不但才可经世,而且义不畏死,君子们都认为他选择赴死,比选择苟活更加贤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子其勉之,死生有分矣。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

B.令一人负以车        刀俎,我为鱼肉

C.令国子情断狱        斧斤时入山林

D.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破之

1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1)(2)(4)B.(1)(2)(6)

C.(3)(4)(5)D.(3)(5)(6)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1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而反之,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xiá,木笼]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19.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同“柄”,权柄

C.君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也     比:并列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用之,可乎       精思傅会,十年

B.为君亦犹是也       以故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齐       赵尝五战

D.君何不杀授之其尸   卒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21.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⑥D.②④⑤

2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贱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

(乙文)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人之涂,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B.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C.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D.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

2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其畜积足   恃:依靠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怀:使。。。。。。降顺

C.国常富   治:治理D.人之涂    有:保有

E.侈(chǐ)之俗  淫:过分,副词。F.禹、汤之  被:遭,受。

2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论及灾害的必然性后,就如何应对旱灾和战争接连发问,最后阐明兵旱之灾必将带来深重灾难。

B.甲文第三段直接点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的观点,同时指出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重要措施。

C.乙文第一段通过对“民富易治”和“民贫难治”两种情况的阐释与比较,论证了"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的观点。

D.甲乙两文都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富国强民的主张。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2)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28.请简要概括甲文第三段和乙文第二段中“粟多”的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主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至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教民藏谷五倍;楚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①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②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③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④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29.掌握虚词——之、其、以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楚买生鹿/载粟而 

B. 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 楚王自得而求谷/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 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生鹿藏钱五倍 

30.把握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管子事迹,以桓公、管子对话为线索,集中笔墨记叙“买鹿制楚”事件,叙事详略得当。

B.文章首段描写桓公、管子对话,后文通过楚王与桓公、管子的对比,突出了齐国战胜楚国的原因。

C.文章中楚王认为禽兽有害而钱币有利,于是通告百姓,让他们寻找生鹿换取财物。

D.本文语言质朴流畅,主要以传神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与《烛之武退秦师》的手法相同。

3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①桓公____________②管子____________③楚王____________

32.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

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3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3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3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3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37.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38.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39.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

毋蔽汝恶,毋异汝,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取材于《管子》)

[注释]①辔:缰绳,这里指关键。②道:同“导”。③分:指合理分配。④备官:任用官吏。

(二)

古人云:君犹器也,人犹水也,方圆在于器,不在于水。故尧、舜天下以仁,而人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人从之。下之所行,皆从上所好。至如梁武帝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武帝末年,频幸同泰寺,亲讲佛经,百寮皆大冠高履,乘车扈从,终日谈论苦空,未尝军国典章为意。及侯景率兵向阙,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武帝及简文卒被侯景幽逼而死。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庾信亦叹其如此,及作《哀江南赋》,乃云: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略。此事亦足为鉴戒。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取材于《贞观政要》)

(注释)①苦空:佛教语。②简文:梁简文帝,武帝第三子。③孝元帝:南朝梁元帝,简文帝第七子。④宰衡:指宰相。

4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蔽汝恶,毋异汝                度:法度

B.无君以使之                    患:灾祸

C.故尧、舜天下以仁                率:率领

D.缙绅以清谈为                庙:朝廷

4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道民之门,在上之先/若属皆且为

B.财者,失所亲/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C.下之所行,皆从上所好/天高地迥,觉宇宙无穷

D.未尝军国典章为意/挟飞仙邀游,抱明月而长终

4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合理的一项是(   )

A.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B.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C.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D.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纽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辍/百寮皆戎服以听

4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郭,分指在城外与城内加筑的城墙。因此,“窈窕艳城郭”是说美丽全城出名。

B.《管子》据说为管仲著。管仲被鲍叔牙举荐为相,任内大兴改革,使齐国成为强国。

C.干戈,“干”是防御武器,“戈”是进攻武器,都是古代的兵器,后以此借指战争。

D.《贞观政要》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集大成的政论性史书。

4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管子指出,作为一国之君,不应掩蔽过错、修正法度,这样,贤人才肯来帮助你。

B.圣君避免灾祸的发生,主要靠防患于未然,绝不自恃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松警惕。

C.“君犹器、人犹水”的形象说法,指出“下行”与“上好”之间彻底的依存关系。

D.庚信对把战争当儿戏、把清谈当谋略发出的慨叹,实在是值得为国者引为鉴戒的。

4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

(2)尚书郎以下,多不解乘马,狼狈步走,死者相继于道路。

46.以上两则短文所论为君之道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桓公曰:“善,勿。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书》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信也      渝:坚持

C.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4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③省刑罚,薄赋敛 ④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⑥D.②④⑤

4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5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3)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凡国有三制,有制人者,有为人之所制者,有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者。何以知其然?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人众兵强,而不以其国造难生患。天下有大事,而好以其国后。如此者,制人者也。德不盛,义不尊,而好加名于人;人不众,兵不强,而好以其国造难生患;恃国,幸名利。如此者,人之所制也。人进亦进,人退亦退;人劳亦劳,人亦佚,进退劳佚,与人相胥1),如此者,不能制人,人亦不能制也。

爱人甚而不能利也,憎人甚而不能害也。故先王贵当,贵。周者不出于口,不见于色;一龙一蛇,一日五化之谓周。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先王不约束,不结纽2)。约束则解,结纽则绝。故亲不在约束、结纽。先王不货交,不列地,以为天下。天下不可改也,而可以鞭箠使也。

时也,利也,士3)为之也。余目不明,余耳不聪,是以能继天子之容4)。官职亦然。时者得天,义者得人。既时且义,故能得天与人

先王不以勇猛为边竟,边竟安。边竟安则邻国亲,邻国亲则举当矣。

(取材于《管子》)

注释:(1)胥:从。(2)结纽:与别国结成同党、缔结联盟。(3)士:事。(4)容:指天子圣德。(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2)随1)以汉东诸侯叛楚。冬,楚斗榖於菟2)帅师伐随,取成而还。君子曰:“随之见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诗》曰:‘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亡乎,幸而后败。”

秋,诸侯会宋公于盂。子鱼曰:“祸其在此乎!君欲已甚,其何以堪之?”于是楚执宋公以伐宋。

冬,会薄以释之。子鱼曰:“祸犹未也,未足以惩君。”

(取材于《左传》)

注释:(1)随:国名。(2)斗榖於菟:人名。

5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幸名利      与:结交

B.亦佚            佚:安逸

C.故先王贵当,贵    周:周密

D.以为天下            以为:认为

5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边竟安            知明而行无过矣

B.见伐            哀吾生须臾

C.亡乎            皆出于此乎

D.薄以释之        而君幸赵王

5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德盛义尊,而不好加名于人  有的国家德义尊盛,却不喜欢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国

B.如此者,人之所制也  如果是这样的话,就是人制造出来的灾难

C.故先王不以一过二,先王不独举,不擅功  所以先王不夸大其词把一说成超过二,不独自蛮干,不独自占有功绩

D.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   成败是由自己,难道是由别人吗

54.依据短文(1)管子关于“三制”的论说,推断短文(2)“楚人许之”的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有十年之蓄,而民不足于食,皆以其技能望君之禄也;君有山海之金,而民不足于用,是皆以其事业交接于君上也。故人君其食,守其用,据有余而制不足,故民无不累上也。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凡将为国,不通于轻重,不可为笼以守民;不能调通民利,不可以语制为大治。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然者何也?国多失利,则臣不尽其忠,士不尽其死矣。岁有凶,故谷有贵贱;令有缓急,故物有轻重。然而人君不能治,故使蓄贾游市,乘民之不给,百倍其本。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然而人君不能调,故民有相百倍之生也

夫民富则不可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且君引錣量用,耕田发草,上得其数矣。民人所食,人有若干步亩之数矣。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也。人君铸钱立币,民庶之通施也,人有若干百千之数矣。然而人事不及、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然人君非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而调民事也,君虽强本趣耕,而日为铸币而无已,乃今使民下相役耳,能以为治乎?

凡轻重大利,以重射轻,以贱泄贵。万物之满虚,随时准平而不变,衡绝则重见。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准平,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藏镪千万;使千室之都必有千钟之藏,藏镪百万。春以奉耕,夏以奉耘。耒耜械器,钟饷粮食,毕取赡君。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然则何?以养其本谨也。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取材于《管子·国蓄》)

注释:①累:依附,攀附。②赓:抵偿;补偿。③钧羡:平均盈余。④趣:督促。⑤镪,钱币。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1)景公问晏子曰:“寡人意气衰,身病甚。今吾欲具圭璧牺牲,令祝宗(1)荐之乎上帝宗庙,意者祀可以福乎?”

晏子对日:“婴闻之,古者先君干福也,政必合乎民,行必顺神。节宫室,不敢大斩伐,以无逼山林;节饮食,无多畋渔,以无逼川泽;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求也。是以神民俱顺,而山川纳禄。今君政反乎民,而行悖乎神。大宫室,多斩伐,以逼山林;饮食,多畋渔,以逼川泽。是以民神俱怨,而山川收禄。司过(2)荐罪,而祝宗祈福,意者逆!”

公曰:“寡人非夫子无闻此,请革心易行。”于是废公阜之游,止海食之献;斩伐者时,畋渔者有数;居处饮食,节之勿羡;祝宗用事,辞罪而不敢有所求也。故邻国忌之,百姓亲之,晏子没而后衰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1)祝宗:掌管祭祀祝祷的官员。(2)司过:古代官名,掌纠正过失。

(2)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能适衣服、去玩好以奉本,而用必、身必安矣。能移无益事、无补之费,通币行礼,而党必多、交必亲矣。夫众人(1)者,多营于物而苦其力、劳其心,故困而不赡,大者以失其国,小者以危其身。故立身于中,养有节:宫室足避燥湿,食饮足以和血气,衣服足以适寒温,礼仪足以别贵贱,游足以发欢欣。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适身行义,俭约恭敬,其唯无福,祸亦不来矣;骄傲侈泰,离度绝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是故君子上观绝理者以自恐也,下观不及者以自隐也。故曰:誉不虚出,而患不独生,福不择家,祸不索人,此之谓也。能以所闻瞻察,则事必明矣。

(取材于《管子禁藏》)。

注释:(1)众人:这里是指一般的君主。


列小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功不成于周,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与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楚买生鹿。楚生鹿当一而八万。管子即令桓公与民通轻重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田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至而金干斤也。”则是楚不于民而财用足也。

(注)①通轻重:这里指做买卖。②白徒:指未经训练的兵卒,临时征集的壮丁。③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④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⑤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⑥修械器: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羿,古之善射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国之所以治乱者三,杀戮刑罚,不足用也。国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险阻,不足守也。国之所以富贫者五,轻税租,薄赋敛,不足恃也。治国有三本,而安国有四固,而富国有五事。五事,五经也。

君之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于国者,则不可授与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故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宁过于君子,而毋失于小人。过于君子,其为怨浅;失于小人,其为祸深。是故国有德义未明于朝而处尊位者则良臣不进有功力未见于国而有重禄者则劳臣不劝有临事不信于民而任大官者则材臣不用。三本者审,则下不敢求;三本者不审,则邪臣上通,而便辟制威。如此,则明塞于上,而治壅于下,正道弃,而邪事日长。三本者审,则便辟无威于国,道涂无行禽,疏远无蔽狱,孤寡无隐治。故曰:刑省治寡,朝不合众。

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赋敛,不可与都邑。此四务者,安危之本也。故曰:卿相不得众,国之危也;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兵主不足畏,国之危也;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故大德至仁,则操国得众;见贤能让,则大臣和同;罚不避亲贵,则威行于邻敌;好本事,务地利,重赋敛,则民怀其产。

君之所务者五:一曰:山泽不救于火,草木不植成,国之贫也。二曰:沟渎不于隘,鄣水不安其藏,国之贫也。三曰:桑麻不植于野,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四曰:六畜不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不备具,国之贫也。五曰: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故曰:山泽救于火,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沟渎遂于隘,鄣水安其藏,国之富也;桑麻植于野,五谷宜其地,国之富也;六畜育于家,瓜瓠荤菜百果备具,国之富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 (《管子·立政第四》)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管仲有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病矣,将何以教寡人?”管仲曰:“齐鄙人有谚曰:‘居者无载,行者无埋。’今臣将有远行,胡可以问?”

桓公曰:“愿仲父也。”管仲对曰:“愿君之远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公曰:“易牙烹其子慊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竖刁自宫以近寡人,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身也,其身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又曰:“常之巫于死生,能去苛病,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死生,命也。苛病,失也。君不任其命、守其本,而恃常之巫,彼将以此无不为也。”公又曰:“卫公子启方事寡人十五年矣,其父死不敢归哭,犹尚可疑邪?”管仲对曰:“人之情,非不爱其父也,其父之忍,又将何有于君?”公曰:“诺。”管仲死,尽逐之。食不甘,宫不,苛病起,朝不肃。

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有一妇人逾垣入,至公所。公曰:“我欲食。”妇人曰:“吾无所得。”公又曰:“我欲饮。”妇人曰:“吾无所得。”公曰:“何故?”对曰:“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故无所得。卫公子启方以书社四十卫。”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虫流出于户,上盖以杨门之扇,三月不葬。此不卒听管仲之言也。桓公非轻难而恶管子也,无由接【注】也。无由接,固却忠言,而爱其所尊贵也。                                  (选自《吕氏春秋》)

 

 

8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之情,非不爱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将何有于君?(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易牙、竖刁、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C

4.(1)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

(2)天下人不称赞管仲贤能,却称赞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

“管仲夷吾者/颖上人也”是判断句,“……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者”属于句中停顿,“也”句末停顿,排除ABC;另“少时”作状语,小或年少的时候,属于固定词语,之间不能断开,也能排除AB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 “就是君主把国土中的部分税收、贡赋赏赐给某人”错误。封邑是指“古时帝王赐给诸侯、功臣以领地或食邑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能力。

C.“管仲因此也坚信此事”错误。“因而信之”意思是“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信”使动用法。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三,多次;仕,做官;见逐,被君主免职;于,表被动;“以……为”,认为、把……看作;不肖,不才,没有出息。

2)题得分点有:多,赞扬;贤,贤能、有才能;知,了解、知道、识别。

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也为他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鲍叔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机让燕国整顿召公时期的政教。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