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5月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使者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遂降。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鹿,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鹿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鹿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之其情,必不敢进。”乃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国俗,仁者弗为也;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君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略有改动)

 

(注)①三率:指秦军的三个统帅孟明等人。②六将军:即晋国六卿智氏、赵氏、魏氏、韩氏、范氏和中行氏,是当时晋国六个最有权势的家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中其子以示乐羊       县:通“悬”

B.郑伯之命             矫:行使

C.赏一人而国俗           败:败坏

D.牵牛人之田             蹊:踩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使者跪而啜三杯             单于使陵至海上,武置酒设乐

B.自此之后日以不信           涂有饿殍不知发

C.不信得厚赏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又教智伯求地韩、魏、赵     亦将有感斯文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青铜器,最初是一种炊具,后因常用于烹饪祭祀神的牺牲,进而被当作礼器,成为国家政权中君主、大臣等权力象征。

B.“跪”指的是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古代跪与坐不同,“坐”是指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古人常席地而坐。

C.秦穆公,谥号为“缪”,古代“缪”与“穆”同音,所以秦穆公也称秦缪公。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

D.乘,音shèng,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春秋时期,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数目的多少来表示。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B.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C.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D.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羊攻打中山时,中山人烹了他儿子并将肉羹送给他,乐羊忍痛喝下儿子的肉羹,这让中山国看到了他对魏的忠诚和决心,很快就投降了。

B.为魏国立了大功的乐羊不受国君信任,犯罪的秦西巴却做了孟孙儿子的老师,其根本原因是乐羊为人残忍缺少恩义,而秦西巴满怀仁爱之心。

C.弦高用智慧让秦军退去,保全了郑国,但他却拒绝了郑国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

D.就讨伐陈国罪人一事,申叔时告诫楚王不要弃义取利,结果使楚国称霸诸侯;张武为智伯出谋划策,帮助他扩张土地,结果使智伯走向灭亡。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

(2)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

(3)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7.结合全文,概括贤德的臣子的优秀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1),人数言其过于文侯(2)。文侯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治邺而大乱。子能道,则可;不能,将加诛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稸(3)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一鼓,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4)辇粟而至。文侯曰:“罢。”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八城,臣请北击,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

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5)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轭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弊矣,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可罪者。

贤主不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6),弗能下。馈闻伦曰:“鼓之啬夫(7),闻伦知之,请无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广地也。得地而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注:(1)计会:账簿。下文中“上计而入三倍”中的“计”,也指计会。(2)文侯:魏文侯。文本中“西门豹”“解扁”均为魏文侯臣。(3)稸:古同“蓄”,积蓄。(4)负:驾。(5)间:暇。(6)中行穆伯:即荀吴,晋大夫。鼓:此处为国名,姬姓,时属鲜虞。(7)啬夫:古代官名。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行其县                 身:亲自

B.翟璜任治邺                  子:儿子

C.有三倍之入                 虽:即使

D.贤主不得                    苟:随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文侯曰:“罢。”   臣请北击

B.弊矣           欲广地也

C.于是乃升城鼓之   负轭浮之河

D.将加诛子         臣故搐积民。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有罪而可赏也

有的人有罪过却得到嘉奖

B.民被甲括矢

百姓身披铠甲,捆束箭矢

C.吾可以勿赏乎?

到时我能不奖赏他吗?

D.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看清了事物的主要方面而推知它的次要方面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

②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为佞

12.本文分别讲述了西门豹、魏文侯、穆伯三人处理政务的故事,你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氾论训(节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足以为累,若其大略非也,虽有闾里之行,未足大举。夫颜喙聚,梁父之大盗也,而齐忠臣。段干木,晋国大驵侩也,而为文侯师。景阳淫酒,被发而御于妇人,成服诸侯。此三人者,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灭者,其略得也。季襄、陈仲子立节抗行,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遂饿而死。不能存亡接绝者何?小节伸而大略屈。故小谨者无成功,訾行者不容于众

自古及今,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夫尧、舜、汤、武,世主之隆也;齐桓、晋文,五霸之豪英也。然尧有不慈之名,舜有卑父之谤,汤、武有放弑之事,五伯有暴乱之谋。是故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方正而不以割,博通而不以訾,文武而不以责。求于ー人则任人カ,自修则以道德。责人以人カ,易偿也;自修以道德,难为也。难为则行高矣,易偿则求澹矣。夫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然天下宝之者何也?其小恶不足妨大美也。今人之所短也,而忘人之所修,而求得其贤乎天下,则难矣。

夫百里奚之饭牛,伊尹之负鼎,太公之鼓刀,而其美有存焉者矣。众人见其位之卑贱,事之洿辱,而不知其大略,为不肖。及其天子三公,而立为诸侯贤相,乃始信于异众也。夫伊尹发鼎俎之间,太公出于屠酤之肆,百里奚兴于牛颔之下,洗之以汤沐,祓之以爟火,立之于本朝之上,倚之于三公之位,内不惭于国家,外不愧诸侯,因符势有以内合。故未有功而知其贤者,尧之知舜;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知舜也。若释求贤之度数,而求之于朝肆草莽之中,则其失人也必多矣。何也?能效其求,而不知其所以取人也。

(注)①澹:通“赡”。足;满足。②颣:缺点,毛病。(③度数:标准,准则。

(取材于《淮南子》,有删改)

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其略行            略行:大致的行为B.未足大举            大举:重用

C.立节抗行            抗行:坚持高尚的行为D.人之所短也    志:记着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求于一人则任人力            为不肖

B.市人知舜也                    晋国大驵侩也

C.及其天子三公                齐忠臣

D.夫发鼎俎之间                外不愧诸侯

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失贤之数也            这就会失去众多的贤才

B.无问其小节            不必非议计较他的小节

C.不足以为累            不应该成为他的累赘

D.訾行者不容于众        对别人吹毛求疵的人不会被众人所容

1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诸多事例进一步说明一些古人虽然犯了错,但因为优点大于缺点,他们最终还可称为贤才。

B.作者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陈述观点,意在提醒管理者辩证地看待属下,要明确选贤才的标准和原则。

C.作者举季襄、陈仲子的正面事例,是为了赞扬他们的品德高尚,行为清高,即使饿死也要坚守节操。

D.作者认为君子应端正耿直又不锋芒毕露,博学多才而又不嘲讽别人,文武双全而又不因此苛求别人。

17.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说,“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这与本文作者的观点有何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说法?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西周终成王道

刘  安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康梁沉湎,宫中成市,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四世累善,修德行义,处歧周之间,地方不过百里,天下二垂归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

文王业之而不,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简注)

①康梁:沉溺于逸乐。②刳():剖,剖开。③垂:天与地交接处,指极远地区。④悉索薄赋:指倾全国的军事力量。古代按田赋出兵车、甲士,故称兵为赋。薄,谦辞,指不精良。⑤躬擐(huàn)甲胄:亲自穿上铠甲。擐,穿。⑤股肱:大腿、手臂。比喻辅助的大臣。这里用作动词。⑦述:遵循。

(阅读指要)

文章概述了商纣王无道横行、酷烈残暴,周文王、武王两代国君用太公之谋励精图治,修文德使天下归附,并讨伐暴君,终成王道。而武王以后,成王年幼,奸臣贼子妄图犯上作乱,周公辅助王室,佑护天子,镇抚诸侯,行礼仪教化,移风易俗,终于安定天下。

(阅读训练)

18.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地方不过百里(______)         (2)文王业之而不(______)

(3)武主欲昭文王之(______)   (4)以此风易俗(______)

19.“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中文王的“令德”具体指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作答)

2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多行不义必自毙,纣王自取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他无视天下百姓,失去民心。

B.文王虽修德行义,但从根本上说他还是犯上作乱,不足为后世训。

C.武王尽管经牧野之战而登天子之位,但并未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守成之策。

D.天行有常,大道昭彰,王侯将相,唯有德有力者居之。

21.文章第二段可分为两层,请概括其层次大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总结概括文章中“太公之谋”和“周公之训”各自的特征。

“太公之谋”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周公之训”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1)广厦阔屋,连闼通房。人之所安也,鸟入之而忧;高山险阻,深林丛薄,虎豹之所乐也,人入之而畏;川谷通原,积水重泉,鼋鼍之所便也,人入之而死。《咸池》、《承云》、《九韶》、《六英》,人之所乐也,鸟兽闻之而惊;深溪峭岸,峻木寻枝,猨狖之所乐也,人上之而栗。形殊性诡,所以为乐者,乃所以为哀;所以为安者,乃所以为危也。乃至天地之所覆载,日月之所照誋,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其宜,为其能。

(2)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樀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服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夫明镜便于照形,其于以函食不如箪,牺牛粹毛,宜于庙牲,其于以致雨,不若黑蜧。由此观之,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

(3)夫玉璞不厌厚,角(角乔)不厌薄,漆不厌黑,粉不厌白,此四者相反也。所急则均,其用一也。今之裘与蓑孰急?见雨则裘不用,升堂则蓑不御。此代为常者也。譬若舟、车、楯、肆、穷庐,故有所宜也。故老子曰 “不上贤”者,言不致鱼于木、沉鸟于渊

(4)故尧之治天下也,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大田师,奚仲为工。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地宜其事,事宜其械,械宜其用,用宜其人。

《淮南子》

23.第(1)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24.第(3)段中的画线句说明做事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物无贵贱,因其所贵而贵之,物无不贵也;因其所贱而贱之,物无不贱也。”理解正确的项是:( )

A.没有万物的贵贱,因为它的珍贵而以它为贵,事物就没有不珍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以之为贱,事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B.万物无所谓贵贱,按照它所珍贵的珍视它,万物就珍贵;按照它所鄙视的来鄙视它,万物就低贱。

C.万物没有贵贱之分,按照它的长处而认为它珍贵,万物没有不是可贵的;依据它的短处而认为它低贱,万物没有不是低贱的。

D.万物无论贵贱,都因为它所珍贵的而珍视它,万物就没有不可贵的;因为它的低贱而认为它低贱,万物就没有不低贱的。

26.文章用了铺陈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7.就文章内容及相关观点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其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智伯以三晋之地擒,湣王以大齐亡,田单以即墨有功。故国之亡也,虽大不足恃;道之行也,虽小不可轻。由此观之,存在得道,而不在于大也;亡在失道,而不在于小也。故乱国之君,广其地而不务仁义,务高其位而不务道德,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而悔不杀汤于夏台。纣居于宣室而不反其过,而悔不诛文王于羑里。二君处强大势位,修仁义之道,汤武救罪之不给,何谋之敢当?若上乱三光之明,下失万民之心,虽微汤武,孰弗能夺也?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天下非一汤武也,杀一人则必有继之者也。且汤武之所以处小弱而能以王者,以其有道也;桀、纣之所以处强大而见夺者,以其无道也。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而反益己之所以夺,是趋亡之道也。

秦穆公使孟明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帅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其属徙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圣人之思脩,愚人之思(zhuó)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不同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啖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2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其地而不务仁义                 务:致力于

B故桀囚于焦门而不能自其所行       非:不是

C诸侯之地                       绝:穿越

D义者,众庶之所也                 高:推崇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今不行人之所以王者      此严父之所以教子

B矫郑伯之命           郑伯以存国之功赏弦高

C其属徙东夷          故仁者不欲伤生

D然世或用之身死国亡者  且夫为文不能达其德

3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国家的存亡不取决于土地面积的广大,而取决于是否实施王道。

B夏桀、殷纣时导致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作者认为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的出现。

C弦高拒绝了国君的奖赏,因为他认为用欺诈行为换取奖赏会败坏国家的风气。

D王孙厉鼓动楚国灭亡了徐国,主要原因是害怕将来会臣服于强大起来的徐国。

31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②今不审其在己者,而反备之于人。

32选文围绕“仁”提出了哪些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简要概括。

33“仁”是《论语》的基本思想,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思想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到今天更是发扬光大。请从下面所列《论语》关于“仁”的言论中选择一则,谈谈你对其意义的理解和它的影响。

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②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③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④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34.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3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③⑤D.④⑤⑥

36.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军队,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37.翻译下列句子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忠臣者务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

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粱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3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忠臣者务君之德崇:使……崇高

B.牵牛人之田蹊:践踏

C.乃陈之戍,立陈之后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阴谋:暗中谋划

39.(小题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的一组是( )

① 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 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 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 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B.③⑤⑥C.①③④D.②④⑥

40.(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41.(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

(2)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

(3)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粱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4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盐令                数:责备,数落。

B.秦穆公出游而车          败:损坏。

C.而不饮酒者              还:通“旋”,随即。

D.以近远,以小知大也      喻:比喻。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善取者,入多无怨           涂有饿莩不知发

B.赵襄子围晋阳               则移其民河东

C.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铸为金人十二

D.此用约而德者也             然后以六合

4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B.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C.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D.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裹子首赏高赫,赏少劝众。赵裹子被围困于晋阳,解围后奖赏五个有功的人,高赫列为首功,身边的人有意见,赵襄子说明了原因,他这样做起到了赏少劝众的作用。

B.齐威王烹无盐令,刑省奸禁。齐威王常听到人们说无盐县令的好话,但县令并没有把无盐治理好,齐威王认为无盐县令奸诈,便烹了他,齐国因此多年社会风气良好。

C.秦穆公宽待野人,得到回报。秦穆公出游失马,后发现野人杀吃这匹马,穆公不但不怪罪,反而怕他们吃马肉不喝酒,会伤害身体,便与他们一起喝酒。后秦晋交战,穆公得到野人帮助,战胜了晋国。

D.本文叙议结合,作者通过几个典型事例,论述了“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就可以“守约而治广”的道理,对后人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憯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其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

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体弥耳,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相摩:相互联系。袭:掩藏。窜:隐藏。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飞鸢适堕其腐鼠而中游侠适:恰好

B.轻斤两以内内:买入

C.民有罪当刑刑:惩治

D.必先卑体弥耳弥:竖起

48.(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A.何谓若然而不然    B.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今日之事何如知来者之可追

C.以其窜端匿迹    D.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种事物既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又分属不同门类而有所区别,因此对它们的本质要仔细辨别探究。

B.虞人遭遇灾难,完全出于偶然因素,所以值得人们同情;而白公胜假仁假义包藏祸心,就令人愤慨。

C.子发的叹息出于真挚的同情,所以赢得了受刑者的帮助;而勾践的卑躬屈膝,也为复仇赢得了机会。

D.文章用狐狸捕捉野雉的事例,意在说明人的虚伪狡诈更具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也更需要留心观察。

50.(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3分)

2)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蔽,而战为锋行。(3分)

51.用“|”给文中划线部分断句。(3分)

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有易为而难成者,有难成而易败者。此四策者,圣人之所独见而留意也。

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周公有杀弟之累,齐桓有争国之名,然而周公以义补缺,桓公以功灭丑,而皆为贤。今人之小过掩其大美,则天下无圣王贤相矣。故目中有疵,不害于视,不可灼也;喉中有病,无害于息,不可凿也。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也。水激兴波,高下相临,差以寻常,犹以为平。昔者,曹子为鲁将兵,三战不胜,亡地千里,使曹子计不顾后,足不旋踵,刎颈于阵中,则终身破军擒将矣。然而曹子不羞其败,耻死而无功。柯之盟,揄三尺之刃,造桓公之胸,三战所亡,一朝而之,勇闻于天下,功立于鲁国。管仲辅公子纠而不能遂,不可谓智;遁逃奔走,不死其难,不可谓勇;束缚桎梏,不讳其耻,不可谓贞。当此三行者,布衣弗友,人君弗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管仲出死捐躯,不顾后图,岂有此霸功哉?

今人君论其臣也,不计其大功,总其行,而求小善,则失贤之数也。故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牛蹄之涔,不能生鳣鲔;而蜂房不容鹄卵,小形不足以包大体也。

(取材于《淮南子·氾论训》)

(注)河上:黄河边,这里指黄河边的平地。涔:积水。

5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上之丘冢不可胜数,犹以为也易:平坦

B.三战所亡,一朝而之反:往返

C.布衣弗友,人君弗臣:能臣

D.不计其大功,总其行,而求小善略:简略

53.(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今人之小过掩其大美故舍汝而旅食京师,求斗斛之禄

B使曹子计不顾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

C.则终身破军擒将矣有如此之势,而秦人积威之所劫

D有大誉,无疵其小故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54.(小题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世间之事是极为复杂多样的,古代圣贤对此有独到见解并十分关注。

B.代价与成功总是成正比,这在周公、齐桓和曹子身上都得到了印证。

C.管仲虽称不上智、勇、贞,但他仍为齐国的霸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评价人物要着眼于大处和长远,而不能仅看一时的成败和小的污点。

55.(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誳寸而伸尺,圣人为之;小枉而大直,君子行之。(4分)

2)然而管仲免于缧绁之中,立齐国之政,九合诸侯,一匡天下。(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化之所致也。

夫刻肌肤,鑱①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②,礼义修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则上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③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①镵(chán):刺、刻。②熙:光明、兴盛。③临:统管、治理。

5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死不还      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

B.上而民和    唱:歌唱

C.无之而不    靡:倒下

D.其党与      察:仔细看

5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越人为以求荣也       胡为乎遑遑欲何

B.礼仪修任贤德也         人非生知之者  

C.各小大之材处其位       忠之属也,可一战,战则请从

D.故观所举而治乱可见也   则或咎欲出者

5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

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

C.昏庸的君主喜欢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

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

59.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4分)

(2)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3分)

(3)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2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古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1),圣人乃作,为之筑土构木,以为宫室,上栋下宇,以蔽风雨,以避采暑,而百姓安之。为鸷禽猛兽之害伤人,而无以禁御也,而作为之铸金锻铁,以为兵刃,猛兽不能为害。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所知,去其所害,其所利。常故不可循,器械不可因也,则先王之法度,有移易者矣。

鲁昭公有慈母而爱之。死,为之练冠,故有慈母之服。阳侯杀蓼侯而窃其夫人,故大飨废夫人之礼。先王之制,不宜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而利民为本;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取材于《淮南子·汜论训》)

注释:[1],读“mǎng”,虫咬。

(2)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住。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谓也。

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之大节也。三节者当,则其馀莫不当矣;三节者不当,则其馀虽曲当,犹将无益也。孔子日:“大节是也,小节是也,上君也。大节是也,小节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节非也,小节虽是也,吾无观馀矣。”

(取材于《荀子·王制》)

6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利      就:接近

B.治国有常      常:规律

C.莫若之      惠:恩惠

D.君子位      安:安居

6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古民泽处复穴    ②是君人之大节也

B.①人各以所知      ②吾无观馀矣

C.①不宜废之        ②欲荣莫若隆礼敬士矣

D.①三代起也        ②此谓也

6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器械不可因也

器械也不能够因循不变

B.故有慈母之服

所以就为慈母做了衣服

C.则庶人安政矣

那么老百姓就安于政治了

D.则其馀虽曲当

那么其余的即使都很恰当

6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而循俗未足多也

②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64.阅读以上两则短文,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①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阐述治国理政与百姓关系的句子。

②以上两则短文采用了不同的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人主之治国也,莫不有法令赏罚。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当,则主尊显而奸不生;其法令逆而赏罚之所立者不当,则群臣立私而壅塞之,朋党而劫杀之。故《明法》曰:“灭、塞、侵、壅之所生,从法之不立也。”

法度者,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私意者,所以生乱长奸而害公正也,所以壅蔽失正而危亡也。故法度行则国治,私意行则国乱。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虽心之所憎而无罪者弗罚也。案法式而验得失,非法度不留意焉。故《明法》曰:“先王之治国也,不淫意于法之外。”

明主之治国也,其当宜,行其正理。故其当赏者,群臣不得辞也;其当罚者,群臣不敢避也。夫赏功诛罪,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草茅弗去,则害禾谷;盗贼弗诛,则伤良民。夫舍公法而行私惠,则是利奸邪而长暴乱也。行私惠而赏无功,则是使民偷幸而望于上也;行私惠赦有罪,则是使民轻上而易为非也。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也。故《明法》曰:“不为惠于法之内。”

(取材于《管子·明法解》)

(二)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

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仪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

法者,非天,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是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取材于《淮南子·主术训》)

6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领海内而奉宗庙也        牧:统治

B.其当宜,行其正理            案:根据

C.程者赏,缺绳者诛            中:符合

D.法者,非天                    堕:堕落

6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故其法令明而赏罚之所立

,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

B.人主之所以制天下而禁奸邪也

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

C.行私惠赦有罪

非谓其凝滞不动也

D.所以天下致利除害也

夫舍公法用私惠,明主不

6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主虽心之所爱而无功者不赏也

英明君主虽然心中吝惜但无功的人也不奖赏

B.不为惠于法之内

不会在法理之内给予恩惠

C.县法者,法不法也

制订颁行刑法,是为了依法惩处犯法的人

D.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

道取胜,事理就通达了,于是就返回到无为而治的境地

6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69.请根据上面两则短文,概括“法令”对治国有何作用。

70.同为管子的文章,下面链接材料与“材料一”,在治国问题上的观点却有所不同,请说出其不同之处,并说出你对这种不同的看法。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管子·小问》)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二)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囤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回:“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7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7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著,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B.《淮南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属于杂家作品。

C.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当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执事,掌管事务的人。此处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对对方尊敬的称呼。

7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两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7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之。自鲁趍(同“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楚王,曰:“臣闻大王举兵将攻宋,计必得宋而后攻之乎?亡其苦众劳民顿兵挫锐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墨子曰:“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王曰:“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墨子曰:“令公输设攻,臣请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于是乃兵,辍不攻宋。

《淮南子·修务训》

儒书称:“鲁般、墨子之巧,刻木为鸢 ,飞之三日不集。”夫言其以木为鸢飞之,可也;言其三日不集,增之也。夫刻木为鸢,以象鸢形,安能飞而不集乎?既能飞翔,安能至于三日?如有机关,一飞遂翔,不可复下,则当言遂飞,不当言三日,犹世传言曰:“鲁般巧,亡其母也。”言巧工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载母其上,一驱不还,遂失其母。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则木车等亦宜三日止于道路,无为径去以失其母,二者必失实者矣!

《论衡·儒增》

鲁般者,肃州燉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凉州造浮图,作木鸢 ,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

《酉阳杂俎·贬误》

(注)鲁般,姓公输,名般,又作“班”,今常称其“鲁班”。

7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子闻而之                  悼,哀悼

B.于是乃兵                    偃,停止

C.有机关                    审,确实

D.物具千数谢之                赍,赠送

7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臣见大王必伤义而不得宋      臣壮也,犹不如人

B.飞之三日不集                蟹六跪二螯

C.言巧工母作木车马            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凉州造浮图                  乃设九宾礼

7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亡其苦众 / 劳民顿兵挫锐 / 负天下 / 以不义之名而不得 / 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B.亡其苦众 / 劳民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 而不得咫尺之地 / 犹且攻之乎

C.亡其苦众劳民 / 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而不得 / 咫尺之地犹且攻之乎

D.亡其苦众劳民 / 顿兵挫锐 / 负天下以不义之名 / 而不得咫尺之地 / 犹且攻之乎

78.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

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     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

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                 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

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               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

A.①②③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

79.对上面三段文言文阅读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子·修务训》一段中,鲁班虽然制造出攻城利器云梯,但在与墨子的攻守模拟中完败,说明人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

B.《论衡·儒增》一段,指出了儒书中对鲁班的记述有浮夸不实之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衡》作者的务实精神。

C.《酉阳杂俎·贬误》一段,对鲁班的记叙颇有神异色彩,虽然篇幅不长,但情节曲折,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D.三段文字虽然都涉及了古代能工巧匠鲁班,但体裁有别,叙议各有侧重,文字风格不同,表达主旨各异。

8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不得宋,又且为不义,曷为攻之?

(2)如木鸢机关备具,与木车马等,则遂飞不集。

(3)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

81.《论衡•儒增》中引用“鲁般巧,亡其母也”的传言,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南越王守天子约,不敢擅兴兵,使人上书告天子。于是天子多南越义,大为发兵,遣大行令王恢出豫章,大农令韩安国出会稽,击闽越。淮南王安上书谏曰:“陛下临天下,布德施惠,天下摄然,人其生,自以没身不见兵革。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臣安窃为陛下重之。

“越,方外之地,剪发文身之民也,不可以冠带之国法度理也。自三代之盛,胡、越不与受正朔,非强勿能服,威弗能制也;以为不居之地,不牧之民,不足以烦中国也。自汉初定以来七十二年,越人相攻击者不可胜数,然天子未尝举兵而入其地也。臣闻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习于水斗,便于用舟,地深昧而多水险。中国之人不知其势阻而入其地,虽百不当其一。得其地,不可郡县也,攻之,不可取也。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间独数百千里,险阻、林丛弗能尽著,视之若易,行之甚难。天下赖宗庙之灵,方内大宁,戴白之老不见兵革,民得夫妇相守,父子相保,陛下之德也。越人各为藩臣,贡酎(zhòu)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奉不给上事,自相攻击,陛下发兵救之,是反以中国而劳蛮夷也!且越人愚戆轻薄,负约反复,其不用天子法度,非一日之积也。壹不奉诏,举兵诛,臣恐后兵革无时得息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十七卷》

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而令行为上。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百川异源,而皆归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节选自《淮南子·汜论训》

8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摄然,人其生      安:使……安定

B.攻之,不可取也        暴:残暴

C.政教有,而令行为上    经:常法

D.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  王:称王

8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闻有司举兵将诛越    地图察其山川要塞

B.间独数百千里          陛下发兵救之

C.其不用天子法度        壹不奉诏,举兵诛

D.而不制礼乐            百川异源,而皆归

8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闽越王的进攻,南越王向汉武帝上书告急。汉武帝很赞赏南越王的忠义,准备发兵援救南越。

B.在淮南王看来,夏商周三代王朝认为越人的土地无法居住,越人野蛮无法统治,不值得烦劳中原王朝。

C.淮南王从地理环境和国家当前形势等角度规劝武帝不要出兵,否则战争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D.选文二告诉我们,改变古法不对,因循守旧也不值得赞赏,法令制度要适合当时的情况。

8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86.淮南王劝阻武帝发兵的理由印证了选文二的哪一句话?为什么?请结合选文一内容简要分析。

87.听了淮南王刘安的话后,你认为汉武帝该不该出兵?引用《论语》中的句子阐释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子路拯溺而受牛以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也。”子贡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

(《淮南子》)

88.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孔子具有一种怎样的义利观?

89.请用孔子的义利观简析“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所蕴含的道理。

 

 


参考答案

 

1.B

2.B

3.C

4.D

5.C

6.(1)(但是)有人立了功却受到猜疑,有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这是为什么呢?

(2)秦军走了几千里路,多次穿过其他诸侯的土地,那情形一定是来偷袭郑国的。

(3)忠诚的臣子努力提升君王的品德,谄媚的臣子尽力扩张君王的土地。

7.公私分明(不因私废公)、有仁爱之心、讲诚信讲道义、提升君王的品德。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辨别。

B.“矫:行使”错误。文中“乃矫郑伯之命”,意思是:于是弦高就假托郑伯的命令。 “矫”,假托(国君的命令)。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虚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常用文言虚词的辨析方法有:词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温故求新法、语境判定法、语法切入法、标志识别法等,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选法。

A.“为”,第一处介词,对着、向着;第二处介词,替、给。

B.两个“而”均为连词,但是。

C.“以”,第一处介词,凭借、用;第二处介词,因为。

D.“于”第一处介词,向;第二处介词,对于。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秦穆公与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鲁隐公共称为‘春秋五霸’”理解错误,“鲁隐公”应为“楚庄王”。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中,根据句式“以……为……”可知,“今君王以陈为无道”是句意完整的分句,后面要断开,排除A项和B项;“也”多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一般在“也”后断开,再加之“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是并列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

翻译为:天君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诛杀了罪臣,却又派兵驻扎陈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会认为你的目的不是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的土地。

故选D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因为他认为自己其实是做了件不讲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的事”曲解文意,原文说“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可见他怕因自己撒谎而受到奖赏会产生坏影响,使郑国没有信义、没有仁德而又败国俗。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的“或”不定代词,有的人;“见”表被动;“益”,更加。

2)中的“师”名词,军队;“数”第一处数量词,几,第二处副词,屡次;“绝”动词,越过。

3)中“务”动词,致力、追求;“崇”,使动用法,使……提升;“广”,使动用法,使……扩张。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贤德的臣子的优秀品质”。首先我们需要通读全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概括。

文章首段借“乐羊”的故事说明“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可见,贤德臣子需要有公私分明(不因私废公)的品质;

同时借“秦西巴”的事件说明“夫一鹿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可见,贤德臣子需要有仁爱之心;

第二段写“弦高”的事例,是为了说明“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即说明贤德臣子需要有讲诚信讲道义的品质;

第三段开篇就写到“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由此可知,贤德臣子需要有提升君王的品德的品质。

参考译文:

建立功业,是人臣所追求的;犯罪受罚,是人臣所希望避免的。但有人立了功却受到猜疑,有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这是为什么呢?那就可能因为有功的人背弃了恩义,而有罪的人却没有丧失仁爱之心。魏国将军乐羊进攻中山国,他的儿子被中山人拘禁在城中。城中的人将乐羊的儿子悬挂起来给乐羊看,乐羊说:“君臣之间有我要遵守的大义,我不能顾及疼爱儿子的私情。”于是越发猛烈地攻城。中山人就把他的儿子烹煮了,派人将一鼎肉羹和他儿子的头颅送给乐羊。乐羊抚摸着儿子的头颅,哭着说:“这是我的儿啊!”说完,他向着使者跪下,喝下三杯肉羹。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中山国就投降了。乐羊为魏文侯开拓了大片土地,立了大功,但从此之后,魏文侯一天比一天不信任乐羊。这就是所谓的人立下功劳却受到猜疑的例子。怎样才是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鲁国的孟孙打猎时捕获了一头小鹿,让秦西巴拿回去烹煮。母鹿跟在后面悲啼不止,秦西巴不忍心,就放掉小鹿把它还给母鹿。孟孙回家后追问鹿的下落,秦西巴回答道:“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不停悲啼,我实在不忍心,自作主张放掉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非常生气,赶走了秦西巴。过了一年,秦西巴又被召回来担任孟孙儿子的老师。孟孙身边的人问:“秦西巴对您犯过罪,如今您让他来做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秦西巴连一头幼鹿都不忍心加害,更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谓人犯了罪却更受信任的例子。

秦穆公派孟明率军去偷袭郑国,秦军经过周天子国境后继续向东。郑国的商人弦高和蹇他一起商量:“秦军走了几千里路,多次穿过其他诸侯的土地,看那情形一定是来偷袭郑国的。凡是偷袭别国的,都认为对方没有防备。如果设法让他们明白郑国已知道实情,他们就一定不敢再往前走了。”于是弦高就假托郑伯的命令,用十二头牛犒劳秦军。秦军的三位统帅一起商量说:“凡是偷袭别国的,总以为对方是不知道的。现在郑国已经知道我们的意图,他们的防备一定很牢固,我们再去进攻一定不会成功。”于是秦军就撤军回国。郑伯奖赏弦高保全国家的功劳,弦高推辞说:“因为欺诈别人而得到奖赏,那么郑国的信义就会被毁掉。治理国家却不讲信义,这是要败坏社会风气的。为了奖赏我一人却败坏了整个国家的风气,有仁德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凭着不讲诚信而得到丰厚的奖赏,讲道义的人不做这样的事。”弦高就带着他的宗族迁徙到东夷地区,终身都没有回到郑国。所以仁爱的人不为贪欲而损害天性,智慧的人不为贪利而损害道义。

忠诚的臣子努力提升君王的品德,谄媚的臣子会尽力扩张君王的土地。怎么说明这一点呢?陈国的夏徵舒杀害了他的国君,楚庄王发兵讨伐他,陈国人也服从楚王的命令。楚庄王讨伐了罪人后,留下一支部队驻守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向庄王祝贺。当时申叔时在齐国出使,回国后却没有向庄王祝贺。庄王问:“陈国叛臣大逆不道,我发动大军讨伐他们,平息了暴乱,惩处了罪人,群臣都祝贺这件事,你却单单不祝贺,为什么呢?”申叔时说:“有人牵牛踩踏了别人家的田,田的主人杀了那个人又抢走他的牛。牵牛人确实有过错,但田主的惩处也太过分了。今天君王认为陈国弑君者大逆不道,发兵征讨,诛杀了罪臣,却又派兵驻扎陈国。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会认为你的目的不是诛杀罪臣,而是贪图陈国的土地。我听说君子是不抛弃道义来谋取利益的。”楚庄王说:“你说得好。”于是便撤回驻守陈国的军队,立陈国国君的后代为新的国君。诸侯们听说了这件事,都来楚国朝拜。这就是忠臣竭力促成君王品行高尚的例子。张武替智伯出主意说:“晋国的六大将军中,中行文子最弱,而且上下又离心离德,可以讨伐他来扩充我们的领地。”智伯于是发兵攻打范氏、中行氏,灭亡了他们。张武又唆使智伯向魏氏、韩氏、赵氏三家索要土地,韩氏、魏氏割让土地给了智伯,而赵氏不肯割让。智伯于是统领韩氏、魏氏攻打赵氏,包围晋阳三年时间。赵、魏、韩三家暗中商议,统一对策,一同进攻智氏,最终消灭了智氏家族。这就是谄臣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例子。竭力促成君王品德高尚的,君王得以称霸天下;尽力扩展君王土地的,君王最终被人灭亡。所以只有千辆兵车的小国,实行德政就能称王天下,商汤、周武王就是这样;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一味扩张土地就会灭亡,智伯就是这样。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8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