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个人介绍与政论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已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
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
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
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为朋友着想及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
①禹锡有母年高
②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③当时流辈咸推之
④蕴骚人之郁悼
⑤仍出私钱赎之
⑥请以柳州授禹锡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
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法没有实现。
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的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2)吾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
(唐)柳宗元
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①忘:遗忘:系:拥护。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我者舜也 明:引导
B.舜之君我也 君:君主
C.禹旁行天下 旁行:走遍
D.丕嗣而禅 嗣:继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
A.吾知之矣 俯察品类之盛
B.夫其始系于人也厚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 拔剑撞而破之
D.天下若丧考妣 若亡郑以为东道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
B.柳宗元认为在改朝换代的情况下禅让帝位,它所遵循的原则是不一样的,但面临前代帝王已被人们遗忘,维承的君王已被人们拥护的情况是相同的。
C.汉朝的帝王不能像尧舜那样自愿让人们忘记,曹操父子也不能像尧舜那样使人们拥护自己,但曹氏父子因建立的功绩而获得了人们的拥护。
D.本文不讲众所皆知的“退位让国”的缘由,而是别出心裁地陈述让位者和受禅者之间有计划的事先准备,夹叙夹议,将“禅让有理”论述得透彻明白。
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使 以 尧 之 圣 一 日 得 舜 而 与 之 天 下 能 乎 吾 见 小 争 于 朝 大 争 于 野 其 为 乱 尧 无以 已 之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
(2)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阅读下文和背景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辨《墨子春秋》
柳宗元
①司马迁读《墨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
②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③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书者,墨之道也。
(背景材料)
(景公)问于晏子曰:“古之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曰:“其行薄身厚民,故聚敛之人不得行;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故诸侯皆欲其尊;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故天下皆欲其强;德行教训加于诸侯,慈爱利泽加于百姓,故海内归之若流水。”……墨子闻之曰:“晏子知道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
10.“背景材料”中晏子“对曰”的内容印证了柳文所说的墨家“______”和“______”的思想。
11.对柳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晏子春秋》中的晏子,应该属于墨家学派的人。
B.《晏子春秋》的作者,应该是墨子门徒中的齐国人。
C.《晏子春秋》体现了墨家思想,应该把它列入墨家著作。
D.以后编纂诸子书籍的人,应把《晏子春秋》列入墨家。
12.柳文第①段“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一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13.从句式角度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4.柳文用来证明“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的论据有哪些?(用自己的话回答)
(1)墨家好俭,晏子也因节俭传名,墨子的门徒用抬高晏子的方法来推行自己的学说;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桐叶封弟辨
(唐)柳宗元
①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而成之邪?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⑴,亦将举而从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设未得其当,虽十易之不为病;要于其当,不可使易也,而况以其戏乎!若戏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过也。
③吾意周公辅成王,宜以道,从容优乐,要归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为之辞。又不当束缚之,驰骤之,使若牛马然,急则败矣。□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况号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④或曰:封唐叔,史佚成之。
注:⑴妇寺:宫中的妃嫔和太监。
15.第③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 )
A.且B.虽C.而D.则
16.“是周公教王遂过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周公教导成王成就自己的功业。B.这样做是周公引导成王就这样过吧。
C.这是周公教导成王能够如意的生活。D.这样做是周公在引导成王铸成过错。
17.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意在辨别“桐叶封弟”这件事的真伪。
B.本文旨在告诫读者不能随便与小孩开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聪明行为。
D.本文重在议论重臣应如何辅佐君王这一中心。
18.划线句“设有不幸,王以桐叶戏妇寺,亦将举而从之乎?”在文中有何作用?
19.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辩地阐明了自己观点的?
20.评析本文的思想意义。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伊尹(1)五就桀,或疑曰:“汤之仁闻且见矣,桀之不仁闻且见矣,夫何去就之亟也?”柳子曰:“恶!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彼伊尹,圣人也。圣人出于天下,不夏商其心,心乎生民而已。思曰:‘汤诚仁,其功迟;桀诚不仁,朝吾从而暮及于天下可也。’于是就桀。桀果不可得,反而从汤。既而又思曰:‘尚可十一乎?使斯人蚤被其泽也。’又往就桀。桀不可而又从汤。以至于百一、千一、万一,卒不可,乃相汤。俾汤为尧、舜,而人为尧、舜之人。是吾所以见伊尹之大者也。仁至于汤矣,四去之;不仁至于桀矣,五就之。大人之欲速其功如此。不然,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又奚以憧憧,圣人之足观乎?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取材于唐·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注释:(1)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曾五次投靠夏桀、五次投靠商汤,最终受用于汤。
(2)人称之曰“伊、吕(1)”,以其道相近、心一而功同也。余以为伊、吕之功同,其道、其心则异。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在畎亩之中,不以其君无道而遂忘其君,不以其国将必亡而遂弃其国,五往就之,见其君,进其说,欲其君之克念其国之不亡,夏未泯祀,伊尹之心也。其君无道,其国将必亡,遂弃其国,晏安坐于磻溪之中,忍其君不道,俟其国将亡者,吕望之心也。然伊尹卒不得见听,桀卒不能知善,夏卒不能复存,终归于汤,而放桀灭夏。先就其君而君不从,不忍其民之涂炭,然后归汤,得君子去就之道矣。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望之心曷尝及于此乎?君暴虐于上,民涂炭于下,国之祀日且坠矣,不一起往说其君,救其民,存其国祀,直以归于文王,佐武伐纣灭商。望之心不如伊尹之心,望之道不若伊尹之道万分之一。纣有悔乱改过之心,以望为太公,黜其恶改而从于善,商之社未迁矣。惜乎望之不一往也。
(取材于宋·石介《伊吕论》)
注释:(1)吕:指吕望,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朝政治家、军事家,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
2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俾汤为尧、舜 俾:使
②又奚以憧憧 憧憧:摇摆不定
③夏未泯祀 泯:亡
④然伊尹卒不得见听 见:看见
⑤而放桀灭夏 放:放逐
⑥国之祀日且坠矣 且:将要
⑦直以归于文王 直:径直
⑧商之社未迁矣 迁:迁都
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
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何去就之亟也
为什么在汤、桀之间多次往复呢
B.不夏商其心
他心中所想的不是夏也不是商
C.汤、桀之辨,一恒人尽之矣
汤和桀的区别,一个普通人都能明白
D.晏安坐于磻溪之中
岂能安心地坐在磻溪之中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对伊尹“五就桀”的行为高度赞赏,却受到了众人的质疑。
B.石介肯定了伊尹与吕望同道同功的说法,但认为吕望不及伊尹。
C.两则短文都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来解释伊尹行为的合理性。
D.两则短文都表达了对现实中没有像伊尹这样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2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向若桀能纳伊尹之谋,克念作圣,夏之祀未殄矣。
25.柳宗元认为伊尹是圣人,石介认为伊尹是君子,请分别简述他们这样评价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晋文公问守原①议
(唐)柳宗元
①晋文公既受原于王,难其守。问寺人②勃鞮,以畀③赵衰。
②余谓守原,政之大者也。所以承天子,树霸功,致命诸侯。不宜谋及媟近,以忝王命。而晋君择大任,不公议于朝,而私议于宫;不博谋于卿相,而独谋于寺人。虽或衰之贤足以守,国之政不为败,而贼贤失政之端,由是滋□。况当其时不乏言议之臣乎!狐偃为谋臣,先轸将中军。晋君疏而不咨,外而不求,乃卒定于内竖,其可以为法乎?
③且晋君将袭齐桓之业,以翼天子,乃大志也。然而齐桓任管仲以兴,进竖刁④以败。则获原启疆,适其始政,所以观视诸侯也;而乃背其所以兴,迹其所以败。然而能霸诸侯者,以土则大,以力则强,以义则天子之册也。诚畏之矣,乌能得其心服哉?其后景监得以相卫鞅,弘、石得以杀望之,误之者,晋文公也。
④呜呼!得贤臣以守大邑,则问非失举也,盖失问也。然犹羞当时,陷后代若此;况于问与举两失者,其何以救之哉?余故著晋君之罪。
(有删节)
[注释]①原:地名。②寺人:宦官。③畀:给予。④竖刁:齐国宦官。
26.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
A.矣B.哉
C.乎D.耶
27.作者否定晋文公在“原”地守臣问题上谋及寺人的行为,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择重要地方守臣是执政大事,不容有失。
B.谋及寺人致使选取官员不贤,对政事有损。
C.与寺人相谋,是伤害贤能损害政事的源头。
D.守原关乎周王之命,谋及寺人则有辱王命。
28.请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9.结合全文,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
柳宗元
四月三日,宗元白化光①足下:近世之言理道者众矣,率由大中而出者咸无焉。其言本儒术,则迂回茫洋,而不知其适;其或切于事,则苛峭刻核,不能从容,卒泥乎大道。甚者好怪而妄言,推天引神,以为灵奇,恍惚若化,而终不可逐。故道不明于天下,而学者之至少也。
吾自得友君子,而后知中庸之门户阶室,渐染砥砺,几乎道真。然而常欲立言垂文,则恐而不敢。今动作悖谬,以为僇于世,身编夷人,名列囚籍。以道之穷也,而施乎事者无日,故乃挽引,强为小书,以志乎中之所得焉。
尝读《国语》,病其文胜而言尨②,好诡以反伦,其道舛逆。而学者以其文也,咸嗜悦焉,伏膺呻吟者,至比六经,则溺其文必信其实,是圣人之道翳也。余勇不自制,以当后世之讪怒,辄乃黜其不臧,救世之谬。凡为六十七篇,命之日《非国语》。既就,累日怏怏然不喜,以道之难明而习俗之不可变也。如其知我者果谁欤?凡今之及道者,果可知也已。后之来者,则吾未之见,其可忽耶?故思欲尽其瑕颣③,以别白中正。度成吾书者,非化光而谁?辄令往一通,惟少留视役虑以卒相之也。
往时致用作《孟子评》,有韦词者告余曰:“吾以致用书示路子,路子曰:‘善则善矣, 然昔之为书者,岂若是摭前人耶?’”韦子贤斯言也。余曰:“致用之志以明道也,非以摭《孟子》,盖求诸中而表乎世焉尔。”今余为是书,非左氏尤甚。若二子者,固世之好言者也,而犹出乎是,况不及是者滋众,则余之望乎世也愈狭矣。卒如之何?苟不悖于圣道而有以启明者之虑则用是罪余者虽累百世滋不憾而愧焉于化光何如哉激乎中必厉乎外想不思而得也。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
[注]①化光:吕温,字和叔,又字化光,柳宗元的好友,曾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道州刺史,所以也有称他为吕道州的。②尨:繁杂。③颣:指的是缺点或毛病。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泥乎大道 泥:泥泞
B.渐染砥砺 渐染:逐渐沾染
C.以为僇于世 僇:侮辱
D.韦子贤斯言也 贤:以……为贤
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道之穷也 蚓无爪牙之利
B.病其文胜而言尨 拔剑撞而破之
C.吾以致用书示路子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D.盖求诸中而表乎世焉尔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批驳了当时治国者只会发表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或者虽与实际接近却又刻板等现象,并在此基础上集中阐释了对“道”的认识。
B.作者“身编夷人,名列囚籍”,处境非常恶劣,但他仍“勇不自制”,对《国语》进行尖锐批判,体现了敢于蔑视权威的大无畏精神。
C.本文内容剪裁精当,语言表述简洁,不拖泥带水,符合作者在批判《国语》“文辞华丽、内容繁杂”等特点时体现的写作观。
D.本文针贬时弊,多处运用反问手法,又间以引用韦、路等人的对话,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努力想把“大道”之义讲清的想法。
3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不悖于圣道而有以启明者之虑则用是罪余者虽累百世滋不憾而恧焉于化光何如哉激乎中必厉乎外想不思而得也
3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道不明于天下,而学者之至少也。
(2)既就,累日怏怏然不喜,以道之难明而习俗之不可变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 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 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 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畦汲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乎?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 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不概于圣 概:概括
②不得由中庸以人舜、尧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腐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术法
A.①⑦B.②⑤C.③⑥D.⑤⑧
3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3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釆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C.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3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1)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
(2)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乎哉!吾无取乎尔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逆论
柳宗元
《春秋左氏》言卫州吁之事,因载“六逆”之说曰: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六者,乱之本也。余谓“少陵长、小加大、淫破义”,是三者,固诚为乱矣。然其所谓“贱妨贵、远间亲、新间旧”,虽为理之本可也,何必曰乱?
夫所谓贱妨贵者盖斥言择嗣之道子以母贵者也若贵而愚贱而圣且贤以是而妨之其为理本大矣,而可含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因也。夫所谓“远间亲、新间旧”者,盖言任用者之道也。使亲而旧者愚,远而新者圣且贤,以是而间之,其为理本亦大矣,又可舍之以从斯言乎?此其不可固也。必从斯言而乱天下,谓之师古训可乎?此又不可者也。
呜呼!是三者,择君置臣之道,天下理乱乏大本也。为书者,执斯言,著一定之论,以遗后代,上智之人,固不惑于是矣。自中人而降,守是为大,据而以致败乱者,固不乏焉。晋厉死而悼公①入,乃理;宋襄嗣而子鱼②退,乃乱;贵不足尚也。秦用张禄而黜穰侯③,乃安;魏相成、璜④而疏吴起,乃危;亲不足与也。符氏进王猛而杀樊世,乃兴;胡亥任赵高而族李斯,乃灭;旧不足恃也。顾所信何如耳!然则斯言殆可以废矣。
噫!古之言理者,罕能尽其说。建一言,立一辞,则臲卼⑤而不安,谓之是可也,谓之非亦可也,混然而已。救于后世,莫知其所以去就。明者慨然将定其是非,则拘儒瞽生相与群而咻⑥之,以为狂为怪,而欲世之多有知者可乎?夫中人可及化者,天下为不少矣, 然而早有知圣人之道,则固为书者之罪也。
[注]①悼公:不是嫡子,但被大臣拥戴为王。②子鱼:宋国公子,很有才干,但不是嫡子。③穰侯;秦昭王的舅舅。④成、璜:成,即季成,魏文侯的弟:璜,即翟璜,魏文侯时的上卿。⑤臲卼(niè wù)动摇不安说。⑥咻(xiū): 象声词,形容某些动物的叫声。这里指信口胡说。
3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间亲 间:侵凌
B.为书者,执斯言 执:坚持
C.以遗后代 遗:遗害
D.晋厉死而悼公入,乃理 理:治理得好
4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固不乏焉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据而以致败乱者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宋襄嗣而子鱼退,乃乱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而欲世之多有知者可乎? 吾属今为之虏矣
41.下列各项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依据历史事实,论证了其中三逆的合理性,批判了维护腐朽势力的公侯世袭制、等级制和任人唯亲制等腐朽政治。
B.作者驳斥了腐儒们盲目师古,反对新兴力量的谬论,还斥责了胡乱著书立说之人把这些谬论传播下来、贻害后世的罪过。
C.文中叙述秦昭王用张禄废穰侯而使国家安定,秦二世亲近赵高族灭李斯而导致亡国的事例,对比鲜明,体现了作者任人唯贤的进步观点。
D.柳宗元在文章中敢于驳斥古人的观点,体现了他进步的思想和大胆的改革精神,同时也直接展示了他变法失败后内心的悲愤和激愤之情。
42.给下面句子断句。
夫所谓贱妨贵者盖斥言择嗣之道子以母贵者也若贵而愚贱而圣且贤以是而妨之其为理本大矣,
4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是三者,择君置臣之道,天下理乱之大本也。
(2)顾所信何如耳!然则斯言殆可以废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封建论
柳宗元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封建,非圣人意也。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泼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有删改)
4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B.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C.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D.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指封邦建国。即古代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B.侯伯,泛指诸侯,即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个小国家的国君。
C.郡邑,郡与邑,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置邑,相当于现今的省与县。
D.禄邑,即食邑,指古代君王分封给臣子的城邑,而受封的臣子要在这个地方生活。
4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分封制度不是先贤的本意。作者开篇以“天地”“生人”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天地”“生人”有各自的原始阶段是比较接近事实的,由此得出分封制度不是古代圣人的本意。
B.文章列举周朝主要是证明封建制的弊端。封建制度下,诸侯骄横,国家一般是动乱的。因为制度本身的原因,诸侯王不能改变动乱国家的政治措施,天子也不能撤换不称职的诸侯王。
C.秦朝实行了郡县制,但也存在很多弊端。郡守、县令不能实施自己的政治主张,郡县制发挥不了正确的作用。朝廷的治理出现了许多的过失,不过这些过失是政治原因。
D.作者认为郡县制比封建制进步。在最后一段,作者从诸侯王的角度分析,因为世袭,在上位的不一定贤明,而处于下位的不一定不贤明。如果想推行世袭制度,只有统一百姓思想并对国家有利才可行。
4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
(2)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
柳宗元
严生足下:得生书,言为师之说,怪仆所作《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欲变仆不为师之志,而屈己为弟子。凡仆所为二文,其卒果不异。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实不可一日忘。仆聊歌以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栗栗不敢暇,又不敢自谓有可师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内不足为,外不足当,众口虽恳恳见迫,其若吾子何?实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吾子所云仲尼之说,岂易耶?仲尼可学不可为也。学之至,斯则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事,若宋襄公好霸而败国,卒中矢而死。仲尼岂易言耶?马融、郑玄者,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师。人之所见有同异,吾子无以韩责我。若曰仆拒千百人,又非也。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若言道、讲古、穷文辞,有来问我者,吾岂尝瞋目闭口耶?
吾子文甚畅远,恢恢乎其辟大路将疾驰也。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调其六辔,中道之行大都,舍是又奚师欤?亟谋于知道者而考诸古,师不乏矣。幸而亟来,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如此,无世俗累而有益乎己,古今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选自《柳宗元集》,有删节)
4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且求中以益己 益:充实
B.吾子无以韩责我 责:指责
C.攻其车,肥其马,长其策 攻:加固
D.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 爱:吝啬
49.下列“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仆之所避者名也,所忧者其实也
B.吾子其详读之,仆见解不出此
C.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
D.仆之所拒,拒为师弟子名,而不敢当其礼者也
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乃名者,方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
5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在《师友箴》与《答韦中立书》文章中也明确表达了不愿意担任老师的意思。
B.柳宗元认为自己无法成为孔子那样的老师,只是希望能成为马融、郑玄那样的章句师。
C.柳宗元认为自己学问不够,又不像韩愈那样胆大,所以一直不愿意担任别人的老师。
D.如果有人来请教关于“言道、讲古、穷文辞”的问题,柳宗元还是愿意答疑解惑。
52.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友人论为文书
柳宗元
古今号文章为难,足下知其所以难乎?非谓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钻砺之不工,颇颣①之不除也。得之为难,知之愈难耳。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且自孔氏以来,兹道大阐。家修人励,刓精②竭虑者,几千年矣。其间耗费简札,役用心神者,其可数乎?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其余谁不欲争裂绮绣,互攀日月,高视于万物之中,雄峙于百代之下乎?率皆纵臾③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故日得之为难。
嗟乎!道之显晦,幸不幸系焉;谈之辩讷,升降系焉;鉴之颇正,好恶系焉;交之广狭,屈伸系焉。则彼卓然自得以奋其间者,合乎否乎?是未可知也。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末振。彼之二才,且犹若是,况乎未甚闻著者哉!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故曰知之愈难。
而为文之士亦多渔猎前作,戕贼文史,抉其意,抽其华,置齿牙间,遇事蜂起,金声玉耀,诳聋瞽之人,徼一时之声。虽终沦弃,而其夺朱乱雅,为害已甚。是其所以难也。
间闻足下欲观仆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交于胸中,未知孰胜,故久滞而不往也。今往仆所著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之文,凡四十八篇,合为一通,想令治书苍头④吟讽之也。击辕拊缶,必有所择,顾鉴视其何如耳,还以一字示褒贬焉。
(注)①颣(1èi):毛病、缺点②刓(wán)精:削损精力。③纵臾:从容、自信的样子。④治书苍头:管理书籍的奴仆。
5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今号文章难号:宜称
B.家修人励修:修养
C.戕贼文史戕贼;损害
D.徼一时之声徼:获取
54.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比兴之不足即患秦兵之来
B.其可数乎其皆出于此乎
C.久滞而不往也或百步而后止
D.还以一字示褒贬焉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一设问领起,发人深思。对于“古今号文章为难”的原因,回答因人而异,作者撇开人们常见的难点不谈,提出“得之为难,知之愈难”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中,作者认为“为文之士”容易为细疵微瑕所挫和因为成功的几率太小而心灰意冷、中途放弃是“得之为难”的两个原因。
C.文章第三段从正面分析“知之愈难”的原因,作者用扬雄和司马迁两个例子证明“为文之士”的成功要具备际遇好、官位高、交际广的条件。
D.文章第四段从反面论证“知之愈难”的道理,少数“为文之士”剽窃他人作品,断章取义,1众。欺骗大众,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得真正的高明之作不被人认可。
56.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或得其高朗探其深赜虽有芜败则为日月之蚀也大圭之瑕也曷足伤其明黜其宝哉
5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皆纵臾而不克,踯躅而不进,力蹙势穷,吞志而没。
(2)而又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大抵生则不遇,死而垂声者众焉。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注)
柳宗元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注)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
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仆年先吾子,闻道著书之日不后,诚欲往来言所闻,则仆固愿悉陈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择之,取某事、去某事则可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仆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陈者,其为不敢也决矣。
(选自《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有删改)
注:①《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作者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②吾子:尊称,比称“子”更亲切,译为“您”。
5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B.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C.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D.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5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古代泛指中原华夏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周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自称华夏,把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B.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
C.卿士,一作卿史、卿事。西周与春秋时期周天子或各诸侯国的执政官。文中指听孙昌胤汇报行冠礼情况的族内长官。
D.京兆尹,中国古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6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有自知之明。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来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B.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为鉴,以蜀犬吠日、越犬吠雪为喻,以孙子行冠礼被嘲笑为例,说明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柳宗元注重实际。他主张避师之名而就师之实,师生取长补短,共商为文之道。这样双方既各有所得,又不会招致“越、蜀之狗”的惊怪狂叫。
D.柳宗元提倡师道。对反对师道的人透出批判的锋芒,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冷嘲热讽。
6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
(2)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
62.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韩愈与柳宗元关注的现象、表达的态度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流露的情感又不尽相同。请结合所学课文和上面的节选文字,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韩愈论史官书①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顿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获书言史事,云具《与刘秀才书》,及今乃见书稿,私心甚不喜,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若书中言,退之不宜一日在馆下,安有探宰相意,以为苟以史荣一韩退之耶?若果尔,退之岂宜虚受宰相荣己,而冒居馆下,近密地,食奉养,役使掌故,利纸笔为私书、取以供子弟费?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衰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土,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者也?
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直其道。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行也。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独遇且显也。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范晔悖乱,虽不为史,其宗族亦赤。司马迁触天子喜怒,班固不检下,崔浩沽其直以斗暴虏,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出于不幸,子夏不为史亦盲,不可以是为戒,其余皆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凡言二百年文武士多有诚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何能明?则同职者又所云若是,后来继今者又所云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则卒谁能纪传之耶?如退之但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同职者、后来继今者,亦各以所闻知孜孜不敢怠,则庶几不坠,使卒有明也,不然,徒信人口语,每每异辞,日以滋久,则所云“磊磊轩天地”者决必沉没,且乱杂无可考,非有志者所忍恣也,果有志,岂当待人督责迫蹙然后为官守耶?
又凡鬼神事,渺茫荒无可准,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犹惧于此,今学如退之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甚垒无可托乎!明天子贤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甚可痛哉1退之宜更思,可为速为;果卒以为恐惧不敢,则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谋”也?今人当为西不为,又馆中他人及后生者些大感已,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
(注)①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期间曾给刘秀才和柳宗元写信,担心“为史者,不有人祸,则有天刑,岂可不畏惧而轻为之哉!”表示自己不愿意担任史官。这封信就是柳宗元对韩愈来信的答复。
6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谬 谬:违背
B.避不肯就,尤非也 就,接近
C.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遇:重用
D.渺茫荒惑无可准,明者所不道 道:谈论
6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以他事自恐/以勇气闻名于诸侯
B.刑祸非所恐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则卒谁能纪传之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不勉己而欲勉人,难矣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6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
A.顿首,原指以头叩地而拜,属九拜之一,此词最初见于《周礼》,常用于书信开头或结尾,表示谦敬的态度。
B.《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孔子所作,和《诗经》、《尚书》、《礼记》、并成为“四书”。
C.“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中的“周公”和曹操《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周公不是同一个人。
D.这是柳宗元给韩愈写的一封信,如果是韩愈给柳宗元的信,那么韩愈应该自称“退之”,称对方为“宗元”。
6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B.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C.今学如退之/辞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D.今学/如退之辞/加如退之好议论/如退之慷慨/自谓正直行/行焉如退之/犹所云若是/则唐之史述其卒无可托乎
6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理晰情笃的驳论文,作者既驳对方论点又驳对方论据,反驳中推理严密,既有形象性,又有讽刺性。
B.韩愈不肯修史,柳宗元则不以为然,一针见血地指出韩愈不修史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直、不得中道”。
C.柳宗元指出孔子、司马迁、班固、左丘明等人遭遇不幸虽各有原因,但跟他们做史官也有一定的关系。
D.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期望,柳宗元不因和韩愈有私交而放弃原则,表明其正直坦诚的优秀品格。
68.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志于道者,不若是。
(2)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3)今人当为而不为,又诱馆中他人及后生者,此大惑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①
(唐)柳宗元
奉书,辱示以政理之说及刘梦得书,往复甚善。类非今之长人者之志,不唯充赋税养禄秩足己而已,独以富庶且教为大任。甚盛甚盛!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谕,乃得悦服。用是尚有一疑焉。兄所言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此诚当也。乘理政之后,固非若此不可;不幸乘弊政之后,其可尔耶?夫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苟然,则贫者无赀以求于吏,所谓有贫之实而不得贫之名;富者操其赢以市于吏,则无富之名而有富之实。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兄若所遇如是,则将信其故乎?是不可惧挠人而终不问也,固必问其实。问其实,则贫者固免而富者固增赋矣,安得持一定之论哉?若曰止免贫者而富者不问,则侥幸者众,皆挟重利以邀,贫者犹若不免焉。若曰检富者惧不得实,而不可增焉,则贫者亦不得实,不可免矣。若皆得实,而故纵以为不均,何哉?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今富者税益少,贫者不免于捃拾以输县官,其为不均大矣。然非唯此而已,必将服役而奴使之,多与之田而取其半,或乃出其一而收其二三。主上思人之劳苦,或减除其税,则富者以户独免,而贫者以受役,卒输其二三与半焉。是泽不下流,而人无所告诉,其为不安亦大矣。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然使其大幸而役于下,则又不可。兄云惧富人流为工商浮窳盖甚急而不均则有此尔若富者虽益赋而其实输当其十一犹足安其堵虽驱之不肯易也。检之逾精,则下逾巧。诚如兄之言。管子亦不欲以民产为征,故有“杀畜伐木”之说。今若非市井之征,则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推以诚质,示以恩惠,严责吏以法,如所陈一社一村之制,递以信相考,安有不得其实?不得其实,则一社一村之制亦不可行矣。是故乘弊政必须一定制,而后兄之说乃得行焉。蒙之所见,及此而已。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兄之所代者谁耶?理欤?弊欤?理,则其说行矣;若其弊也,蒙之说其在可用之数乎?
因南人来,重晓之。其他皆善,愚不足以议,愿同梦得之云者。兄通《春秋》,取圣人大中之法以为理。饶之理,小也,不足费其虑。无所论刺,故独举均赋之事,以求往复而除其惑焉。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盖明而教之,君子所以开后学也。
又闻兄之莅政三日,举韩宣英以代己。宣英达识多闻而习于事,宜当贤者类举。今负罪屏弃,凡人不敢称道其善,况又闻之于大君以二千石荐之哉!是乃希世拔俗,果于直道,斯古人之所难,而兄行之。宗元与宣英同罪,皆世所背驰者也,兄一举而德皆及焉。祁大夫不见叔向,今而预知斯举,下走之大过矣。书虽多,言不足导意,故止于此。不宣。宗元再拜。
选自《柳宗元散文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注)①这是一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
69.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富者操其赢以市于吏 市:收买
B.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 省:反省
C.若曰检富者惧不得实 检:查看
D.而人无所告诉 告诉:报告申诉
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劳申谕,乃得悦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B.兄所言免贫病者,而不益富者税 弃甲曳兵而走
C.永州以僻隅,少知人事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D.又闻兄之莅政三日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信的开头,柳宗元明确表明,有利于民生是“政理”之本。他赞赏元藇与其他“长人者”不同,来信所谈的是“以富庶且教为大任”,而不仅仅是为了多收赋税保住俸禄以满足自己,可见,他对当时统治者搜刮赋税、盘剥掠夺的现象,表示不满。
B.柳宗元在信里除了揭露当时贪官污吏“贿赂行而征赋乱”的弊政以外,更积极提出“均赋税”的主张,即通过彻底清查户口、核实田产、严格法制、推举贤者等措施,革除弊政,以利发展生产。
C.柳宗元认为,关心民众,一定要有良好的信息渠道,不能“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泽不下流”。而文中所说的“夫富室,贫之母也,诚不可破坏”的观点,在现在看来,则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D.这封给饶州刺史元藇的回信,主要是同他讨论怎样改革赋税制度。信中对“征赋乱”痛加批判,更对贫苦人民的悲惨生活寄予同情。全信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有诸多启示。
7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兄 云 惧 富 人 流 为 工 商 浮 窳 盖 甚 急 而 不 均 则 有 此 尔 若 富 者 虽 益 赋 而 其 实 输 当 其 十 一 犹 足 安 其 堵 虽 驱 之 不 肯 易 也
7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如是,不一定经界、核名实,而姑重改作,其可理乎?
(2)不习吏职而强言之,宜为长者所笑弄。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谤誉
(唐)柳宗元
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亦各有道。君子在下位则多谤,在上位则多誉;小人在下位则多誉,在上位则多谤。何也?君子宜于上不宜于下,小人宜于下不宜于上。得其宜则誉至,不得其宜则谤至。此其凡也。
然而君子遭乱世,不得已而在于上位,则道必咈于君,而利必及于人,由是谤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杀可辱,而人犹誉之。小人遭乱世,而后得居于上位,则道必合于君,而害必及于人,由是誉行于上而不及于下,故可宠可富,而人犹谤之。君子之誉,非所谓誉也,其善显焉尔;小人之谤,非所谓谤也,其不善彰焉尔。
然则在下而多谤者,岂尽愚而狡也哉?在上而多誉者,岂尽仁而智也哉?其谤且誉者,岂尽明而善褒贬也哉?然而世之人,闻而大惑,出一庸人之口,则群而邮之,且置于远迩,莫不以为信也。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吾又何从而得之耶?
孔子曰:“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善人者之难见也,则其谤君子者为不少矣,其谤孔子者亦为不少矣。传之记者,叔孙武叔,时之贵显者也。其不可记者,又不少矣。是以在下而必困也。及乎遭时得君而处乎人上,功利及于天下,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向之谤之者,今从而誉之矣。是以在上而必彰也。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其所自善人也,则信之;不善人也,则勿信之矣。苟吾不能分于善不善也,则已耳。如有谤誉乎人者,吾必征其所自,未敢以其言之多而举且信之也。其有及乎我者,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苟不知我而谓我盗跖,吾又安取惧焉?苟不知我而谓我仲尼,吾又安取荣焉?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7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道必咈于君 咈:违背。
B.则群而邮之 邮:传播。
C.莫不以为信也 信:相信。
D.天下之人皆欢而戴之 戴:拥护。
7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凡人之获谤誉于人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其善显焉尔 或师焉,或不焉
C.其有及乎我者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
D.未敢以其言之多而荣且惧也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
7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一般而言,一个人如果处于合适的地位,赞誉就会纷纷到来;否则,容易招致批评。
B.君子一旦处于上位,一定会恩泽施及百姓;小人一旦窃居高位,必定会谗上害下,祸及百姓。
C.作者认为,身正不怕影歪,即便有人说他是强盗,他也不会害怕;即便有人说他是孔圣人,他也不会感到光荣。
D.本文善用对比手法说理,通过多方对比,层层推进,揭示了谤誉产生的根源与各种表现,表达了对不正当谤誉的深刻批判。
7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或曰然则闻谤誉于上者反而求之可乎曰是恶可无亦征其所自而已矣
7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岂惟不能褒贬而已,则又蔽于好恶,夺于利害。
(2)知我者之善不善,非吾果能明之也,要必自善而已矣。
二、游记、书信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对
柳宗元
柳子名愚溪而居。五日,溪之神夜见梦曰:“子何辱予,使予为愚耶?有其实者,名固从之,今予固若是耶?予闻闽有水,生毒雾厉气,中之者,温屯呕泄;藏石走濑,连舻糜解;有鱼焉,锯齿锋尾而兽蹄,是食人,必断而跃之,乃仰噬焉。故其名曰恶溪。西海有水,散涣而无力,不能负芥,投之则委靡垫没,及底而后止,故其名曰弱水。秦有水,掎汩泥淖,挠混沙砾,视之分寸①,眙若睨壁,浅深险易,昧昧不觌,乃合泾渭,以自彰秽迹,故其名曰浊泾。雍之西有水,幽险若漆,不知其所出,故其名曰黑水。夫恶、弱,六极②也;浊、黑,贱名也。彼得之而不辞,穷万世而不变者,有其实也。今予甚清与美,为子所喜,而又功可以及圃畦,力可以载方舟,朝夕者济焉。子幸择而居予,而辱以无实之名以为愚,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柳子对曰:“汝诚无其实。然以吾之愚而独好汝,汝恶避是名耶!且汝不见贪泉乎?有饮而南者,见交趾宝货之多,光溢于目,思以两手左右攫而怀之,岂泉之实耶?过而往贪焉犹以为名,今汝独招愚者居焉,久留而不去,虽欲革其名不可得矣。夫明王之时,智者用,愚者伏。用者宜迩,伏者宜远。今汝之托也,远王都三千余里,侧僻回隐,蒸郁③之与曹,螺蚌之与居,唯触罪摈辱愚陋黜伏者,日侵侵以游汝,闯闯以守汝。汝欲为智乎?胡不呼今之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以生育天下者,使一经于汝,而唯我独处?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是则汝之实也。当汝为愚而犹以为诬,宁有说耶?”
曰:“是则然矣,敢问子之愚何如而可以及我?”
柳子曰:“汝欲穷我之愚说耶?虽极汝之所往,不足以申吾喙;涸汝之所流,不足以濡吾翰④。姑示子其略:吾茫洋乎无知,冰雪之交,众裘我絺;溽暑之铄,众从之风,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以败吾车;吾放而游,不知吕梁⑤之异乎安流,以没吾舟。吾足蹈坎井,头抵木石,冲冒榛棘,僵仆虺蜴,而不知怵惕。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此其大凡者也,愿以是污汝可乎?”
于是溪神深思而叹曰:“嘻!有余矣,其及我也。”因俯而羞,仰而吁,涕泣交流,举手而辞。一晦一明,觉而莫知所之,遂书其对。
[注]①分寸:指很近。②六极:疾、忧、贫、恶、弱、凶六种不好的事情。③蒸郁:闷热的雾气。④翰:毛笔。⑤吕梁:水名。
9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石走濑,连舻糜解 濑:湍急的流水
B.有饮而南者 南:往南方
C.汝欲穷我之愚说耶 穷:彻底弄清
D.不足以申吾喙 喙:言论
9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且汝不见贪泉乎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B.①汝既不能得彼而见获于我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C.①是则汝之实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①因俯而羞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9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有关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借溪名为题,假托自述己愚以发泄政治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对当时善恶颠倒、愚智莫辨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猛烈的抨击。
B.文章采用灵动变化的对话形式,通过一连串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作者的种种“愚相”,表达了自己虽面对黑暗现实而坚持“不知怵惕”的决心。
C.溪神自我表白的一段话,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看法。作者笔下的自我,是一个反常背俗的形象,表面看来是自矜自负,实际上是自嘲自责。文章笔墨恣肆而条理井然,诙谐戏谑而寓意深长。
D.作者通过对“溪神”的回答,隐晦曲折地说明:愚者是“诚无其实”的,只不过被那些称为“智者”的人看成“愚”罢了。自己被当作罪人贬到“远王都三千余里”的永州,只不过是因为触犯了那些自称“聪明皎厉、握天子有司之柄”的势力而已。
96.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卒不见德而肆其诬,岂终不可革耶?
(2)何丧何得?进不为盈,退不为抑,荒凉昏默,卒不自克。
97.用“/”给下面文言文句群断句。
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诗序
(唐)柳宗元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余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记于溪石上。
9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灌水之阳有溪焉 阳:南面
B.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 家:安置
C.夫水,智者乐也 乐:喜爱
D.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 适:刚好
9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寡人之于国也
B.以愚辞歌愚溪 秦以攻取之外
C.得其尤绝者家焉 吴之民方痛心焉
D.皆山水之奇者 句读之不知
10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自己的愚和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的愚融为一体。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
B.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和描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表达感慨。
C.文章第四段,写到宁武子和颜回,说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是聪明人装糊涂,而自己就完全不一样了,是真正的愚蠢,表达了自己的羞愧。
D.《愚溪诗序》通篇贯穿一个“愚”字。从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等受“愚”的称号的屈辱,自然也就可以想到作者受到的屈辱,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沉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10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以 愚 辞 歌 愚 溪 则 茫 然 而 不 违 昏 然 而 同 归 超 鸿 蒙 混 希 夷 寂 寥 而 莫 我 知 也
10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2)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评事文集后序
柳宗元
赞曰: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虽其言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立言而朽,君子不由也。故作者抱其根源,而必由是假道焉。作于圣,故曰经;述于才,故曰文。
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之谟、训,《易》 之象、系,《春秋》之笔削,其要在于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于简册也。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歌,殷周之风雅,其要在于丽则清越,言畅而意美,谓宜流于谣诵也。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
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后燕丈贞以著述之馀,攻比兴而莫能极;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馀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斯亦甚矣。
若杨君者,少以篇什著声于时,其炳耀尤异之词,讽诵于文人,盈满于江湖,达于京师。晚节遍悟文体,尤邃叙述。学富识远,才涌未已,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既获是,不数年而天。其季年所作尤善,其为《鄂州新城颂》《诸葛武侯传论》,饯送梓潼陈众甫、汝南周愿、河东裴泰、武都符义府、泰山羊士愕、陇西李炼凡六《序》,《庐山禅居记》《辞李常侍启》《远游赋》《七夕赋》皆人大之选已。用是陪陈君之后,其可谓具体者欤?呜呼!公既悟文而疾,既即功而废,废不逾年,大病及之,卒不得究其工、竟其才,遗文未克流于世,休声未克充于时。凡我从事于文者,所宜追惜而悼慕也!宗元以通家修好,幼获省竭,故得奉公元兄命,论次篇简。遂述其制作之所诣,以系于后。
(选自《柳宗元文集》)
10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赞曰 赞:评论
B.穷着述而不克备 备:完美
C.休声未克充于时 休声:美好的名声
D.论次篇简 次:顺序
10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言畅而意美 劳苦而功高如此
B.文之难兼 固一世之雄也
C.少以篇什着声于时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凡我从事于文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0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作者开门见山直接表达文学观点认为文章的功用在于“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要达此目的,必须重视内容和文采的结合。
B.作者认为应酬交际和褒贬善恶的作品适合在吟诵中广泛流传,因为其主要特点在于气势磅礴、内容丰富,言辞中正、说理充分。
C.本文是表达作者文学观念的重要文献,观点表达简明精确,对唐代文章大家的评价,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使文学主张具体化。
D.本文从“文章功用说”切入,又以“诗文不能兼善说”深入,在此基础上顺势提出对杨公文章的地位的评价,文脉自然而清晰。
10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之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
10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阙其文采,固不足以竦动时听、夸示后学。
(2)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序棋①
柳宗元
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得木局,隆其中而规焉,其下方以直。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贵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房于是取二毫②如其第书之。
既而抵戏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昏焉,亦鲜克以中。其获也,得朱焉则若有余,得墨焉则若不足。
余谛睨之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非能择其善而朱之否而墨之也。然而上焉而上,下焉而下,贵焉而贵,贱焉而贱,其易彼而敬此,遂以远焉。然则若世之所以贵贱人者,有异房之贵贱兹棋者欤?无亦近而先之耳。有果能择其善否者欤?其敬而易者,亦从而动心矣。有敢议其善否者欤?其得于贵者,有不气扬而志荡者欤?其得于贱者,有不貌慢而心肆者欤?其所谓贵者,有敢轻而使之击触者欤?所谓贱者,有敢避其使之击触者欤?彼朱而墨者,相去千万且不啻,有敢以二敌其一者欤?
余,墨者徒也,观其始与末有似棋者,故叙。
(选自《古文辞类纂》)
(注)①棋,指弹棋,古代棋类游戏,盛行于唐,玩法是用自己的棋子击打对方的棋子。②毫:毛笔。
10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予二弟游 游:玩耍。
B.房于是取二毫如其第书之 第:次序。
C.则视其贱者而贱之 贱:轻视。
D.相去千万且不啻 不啻:不止。
10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下者二乃敌一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其敬而易者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C.贵者而贵之 因人之力而敝之
D.有敢以二敌其一者欤 但以刘日薄西山
1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一般指序文,即写在正文前的文章,也作叙文,含有记叙、说明的意思。文章记叙做棋、下棋的过程,抒发自己的感慨。
B.作者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他否定当朝者“近而先之”这一任人唯亲的用人观,提出“择其善否”的任人唯贤的政治主张。
C.作者由观棋以物喻人,从棋子分成上下贵贱说起,由红子联想到高贵者,由黑子联想到低贱者,隐含人生贵贱是可以改变的观点。
D.文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运用对比和反问,揭露贵者与贱者社会地位相去甚远的现实,针砭时弊,具有“不平则鸣”的特点。
1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谛睨之/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非能择其善而朱之/否而墨之也
B.余谛睨之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非能择其善而朱之否而墨之也
C.余谛睨之/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非能择其善而朱之否而墨之也
D.余谛睨之以思/其始则皆类也/房子一书之/而轻重若是/适近其手而先/焉非能择其善而朱之否/而墨之也
1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得已而使贵者,则皆栗焉昏焉,亦鲜克以中。
(2)其得于贵者,有不气扬而志荡者欤?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
柳宗元
仆未冠,求进士,闻娄君名甚熟。其所为歌诗,传咏都中。通数经及群书。当时为文章,若崔比部、于卫尉,相与称其文。众皆曰纳言①曾孙也。而又有是,咸推让为先登。后十余年,仆自尚书郎谪来零陵,觏娄君,犹为白衣,居无室宇,出无僮御。仆深异而讯之,乃曰:“今夫取科者,交贵势,倚亲戚,合则插羽翮,生风涛,沛焉而有余,吾无有也。不则多筋力,善造请,朝夕屈折于恒人之前,走高门,邀大车,矫笑而伪言,卑陬而姁媮。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吾无有也。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逾湖、江,出豫章,至南海,复由桂而下也。少好道士言,饵药为寿,未尽其术,故往且求之。”仆闻而愈疑。往时观得进士者,不必若娄君之言,又少能类娄君之文学,又无纳言之大德以为之祖,无比部、卫尉以为之知,而升名者百数十人。今娄君非不足也,顾不乐而遁耳。因为余留三年。他日,又曰:“吾所以求于心者未克,今其行也。”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夫君子之出,以行道也;其处,以独善其身也。今天下理平,主上亟下求士之诏,娄君智可以任职用事,文可以宣风歌德,行于世,必有合其道而进荐之者。遽而为处士,吾以为非时。将曰老而就休耶?则甚少且锐;羸而自养耶?则甚硕且武。问其所以处,咸无名焉。若苟焉以图寿为道,又非吾之所谓道也。夫形躯之寓于土,非吾能私之。幸而好求尧、舜、孔子之志,唯恐不得;幸而遇行尧、舜、孔子之道,唯恐不慊,若是而寿可也。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今将以呼嘘为食,咀嚼为神,无事为闲,不死为生,则深山之木石,大泽之龟蛇,皆老而久,其于道何如也?
仆尝学于儒,持之不得,以陷于是。以出则穷,以处则乖,其不宜言道也审矣。以吾子见私于仆,而又重其去,故窃言而书之而密授焉。
(注)①纳言 :指的是娄师德,即娄南图祖父,纳言是官职。
11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深异而讯之 讯:询问
B.偷一旦之容以售其伎 售:卖弄
C.主上亟下求士之诏 亟:多次
D.以出则穷,以处则乖 乖:顺从
1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图南通晓数经,博览典书,早年就名闻京都,就连崔比部、于卫尉等人,都一起赞美他的文章。
B.娄图南认为现应试科考的人都是结交权贵,溜须拍马,言语不真,讨好谄媚,作者也很赞同他的观点。
C.娄图南少时就喜欢道士们的话,想煮烹药饵寻求长寿,所以越过江河湖海,到海南桂林,前去寻求这种道术。
D.作者认为娄图南具备当官从政的才智和智慧,拥有宣扬风雅、歌颂政绩的才学,只是没有得到别人的推荐。
1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度卒不能堪其劳,故舍之而游。
(2)余既异其遁于名,而又德其久留于我也,故为之言。
(3)求之而得,行之而慊,虽夭其谁悲?。
116.柳宗元对于娄图南“隐居入道”持什么态度?原因是什么?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⑴
柳宗元
①零陵城南,环以群山,延以林麓。其涯谷之委会⑵,则泓然为池,湾然为溪。以上多枫楠竹箭、哀鸣之禽,其下多芡芰蒲蕖、腾波之鱼,韬涵太虚,澹滟闾里,诚游观之佳丽者已。
②崔公既来,其政宽以肆,其风和以廉,既乐其人,又乐其身。于暮之春,征贤合姻,登舟于兹水之津。连山倒垂,万象在下,浮空泛影,荡若无外。横碧落以中贯,凌太虚而径度。羽觞飞翔,匏竹激越,熙然而歌,婆然而舞,持颐而笑,瞪目而踞,不知日之将暮,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
③昔之人知乐之不可常,会之不可必也,当欢而悲者有之。况公之理行⑶,宜去受厚赐,而席之贤者,率皆左官蒙泽⑷,方将脱鳞介,生羽翮,夫岂趑趄湘中为憔悴客耶?予既委废于世,恒得与是山水为伍,而悼兹会不可再也,故为文志之。
注释:⑴崔使君:永州刺史崔敏。本文写作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⑵委会:水聚处。⑶理行:政绩。⑷蒙泽:唐宪宗诏令大赦,当时在座均被赦,但柳宗元不在赦免之列。
117.请概述第①段中作者说“诚游观之佳丽者”的原因。
118.第②段划线句的景物描写颇有意趣,试对其进行赏析。
119.仔细阅读第③段,简述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
120.下列对“则于向之物者,可谓无负矣”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么对于从前的事物,可以说无需什么凭借了。
B.那么对于过去的经历,可以说没有背弃它们了。
C.那么对于面对的事物,可以说没有什么失败了。
D.那么对于先前的景物,可以说没有辜负它们了。
121.阅读全文,简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龙兴寺西轩记
(唐)柳宗元
①永贞年,余名在党人,不容于尚书省。出为邵州,道贬永州司马。至则无以为居,居龙兴寺西序①之下。余知释氏②之道且久,¨所愿也。然余所庇之屋甚隐蔽,其户北向,居昧昧也。寺之居,于是州为高。西序之西,属当大江之流;江之外,山谷林麓甚众。于是凿西墉③以为户,户之外为轩,以临群木之杪④,无不瞩焉。不徙席,不运几,而得大观。
②夫室,向者之室也;席与几,向者之处也。向也昧而今也显,岂异物耶?因悟夫佛之道,可以转惑见为真智,即群迷为正觉⑤,舍大暗为光明。夫性岂异物耶?孰能为余凿大昏之墉,辟灵照⑥之户,广应物之轩者,吾将与为徒。遂书为二:其一志诸户外,其一以贻巽上人⑦焉。
[注]①西序:西厢房。②释氏:释迦牟尼,这里指佛教。③墉:墙。④杪:树梢。⑤正觉:佛教中指大觉悟。⑥灵照:谓神灵光辉照耀。⑦巽上人:指龙兴寺僧人重巽。
1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固B.岂C.以D.亦
123.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叙述了作者贬官到永州的不幸遭遇。B.没有居住之地,就住在寺庙西厢房。
C.居所隐蔽不为人知,适合隐居生活。D.寺庙居永州高处,西面有大江山谷。
124.分析第②段两处画线句的作用。
125.文章第①段记叙,第②段议论,分析这两段文字如何做到叙议结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
柳宗元
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
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
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
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z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jiǎo):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
126.概括第①段的内容。
127.赏析第②段画线句。
128.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也B.耳C.矣D.者
129.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
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
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
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
130.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州万石亭记
柳宗元
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御史中丞清河男崔公①,来莅永州。闲日,登城北墉,临于荒野藂翳②之隙,见怪石特出,度其下必有殊胜。步自西门,以求其墟。伐竹披奥,欹侧以入。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者虎斗,企③者鸟厉。抉其穴则鼻口相呀,搜其根则蹄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于是刳辟朽壤,翦焚榛,决浍沟,导伏流,散为疏林,洄为清池。寥廓泓渟,若造物者始判清浊,效奇于兹地,非人力也。乃立游亭,以宅厥④中。直亭之西,石若掖分,可以眺望。其上青壁斗绝,沉于渊源,莫究其极。自下而望,则合乎攒峦,与山无穷。
明日,州邑耋老,杂然而至,曰:“吾侪生是州、艺是野,眉厖齿鲵⑤。未尝知此。岂天坠地出,设兹神物,以彰我公之德欤?”既贺而请名。公曰:“是石之数,不可知也。以其多,而命之曰万石亭。”耋老又言曰:“懿夫公之名亭也,岂专状物而已哉!公尝六为二千石,既盈其数。然而有道之士,咸恨公之嘉绩未洽于人。敢颂休声,祝于明神。汉之三公,秩号万石,我公之德,宜受兹锡。汉有礼臣,惟万石君。我公之化,始于闺门。道合于古,佑之自天。野夫献辞,公寿万年。”
[注]①崔公:崔能,坐为南蛮所攻,陷群邑,为永州刺史。②藂翳:草木繁盛的样子。③企:站立。④厥:其。⑤眉厖齿鲵:眉毛花白,齿落更生细齿。形容老寿。
131.第一段主要写了万石亭建造的______ 和_______。
132.在建万石亭之前,崔中丞做了哪些准备工作?(用原文回答)
133.作者写第二段对话的目的是_________。
134.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州城北石林是中丞崔能偶然发现的。
B.万石亭的美景连当地百姓都赞叹不已。
C.众都认为万石亭是来自上天的恩赐。
D.崔中丞时被贬此地,人们为他鸣不平。
135.从语言特色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制,岭南为五府,府部州以十数。其大小之戎,号令之用,则听于节度使焉。其外大海多蛮夷,由流求、诃陵,西抵大夏、康居,环水而国以百数,则统于押蕃舶使焉。内之幅员万里,以执秩拱稽,时听教命;外之羁属数万里,以译言赠宝,岁帅贡职。合二使之重,以治于广州,故宾军之事,宜无与校大。且宾有牲牢饔饩,嘉乐好礼,以同远合疏;军有犒馈宴飨,劳旋勤归,以群力一心。于是治也,闬闳阶序,不可与他邦类,必厚栋大梁,夷庭高门,然后可以上充于揖让,下周于步武。
今御史大夫扶风公廉广州,且专二使,增德以来远人,申威以修戎政。大飨宴合乐,从其丰盈。先是为堂于治城西北陬,其位,公北向,宾众南向,奏部伎于其西,视泉池子其东。隅奥庳仄,庭庑下陋,日未及晡,则赫炎当目,汗眩更起,而礼莫克终。故凡大宴飨、大宾旅,则寓于外垒,仪型不称。公于是始斥其制,为堂南面,横八楹,纵十楹,飨宴之位,化为东序,西又如之。其外更衣之次,膳食之宇,列观以游目,偶亭以展声,弥望极顾,莫究其往。泉池之旧,增浚益植,以暇以息,如在林壑。问工焉取,则师舆是供;问役焉取,则蛮隶是征;问材焉取,则隙字是迁。或益其阙,伐山浮海,农贾拱手,张目视具。
乃十月甲子克成,公命飨于新堂。幢牙茸纛(1),金节析羽,旆旗鸩隧,咸饰于下。鼓以鼖晋(2),金以铎铙。公与监军使肃上宾,延群僚,将校士吏,咸次于位。卉裳罽衣(3),胡夷蜑蛮,睢盱(4)就列者,千人以上。铏鼎体节,燔炮胾炙,羽鳞狸互之物,沉泛醍盎(5)之齐,均饫于卒士。兴王之舞,服夷之伎,楔击吹鼓之音,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还迩。礼成乐遍,以叙而贺,且曰:“是邦临护之大,五人合之,非是堂之制不可以备物,非公之德不可以容众。旷于往初,肇自今兹,太和有人,以观远方,古之戎政,其曷用加此!”
华元,名大夫也,杀羊而御者不及;霍去病,良将军也,馀肉而士有饥色。犹克称能,以垂到今。矧兹具美,其道不废,愿勒于金石,以水示后祀。遂相与来告,且乞辞。某让不获,乃刻于兹石。
(取材于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
注释:(1)幢牙茸纛:将帅大旗。(2)鼖晋:古代军中用的大鼓。(3)卉裳罽衣:草裙和毛毡衣物。(4)睢盱:浑朴的样子。(5)沉泛醍盎:泛指美酒。
13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夷庭高门 夷:平坦
B.莫究其往 究:追想
C.肃上宾 肃:恭请
D.肇自今兹 肇:引起
13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听于节度使焉 问工焉取
B.且专二使 且乞辞
C.先是为堂于治城西北陬 则蛮隶是征
D.列观以游目 以暇以息
13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有犒馈宴飨,劳旋勤归
军队举行犒赏士兵的宴席,军人们辛勤劳作,凯旋而归
B.隅奥庳仄,庭庑下陋
房屋内部低矮逼仄,堂下四周的廊屋粗陋狭小
C.故凡大宴飨、大宾旅,则寓于外垒
因此所有大规模的宴会、大规模地犒赏军队的活动,就只能到外面的军营里举行
D.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还迩
飞跃腾空变化万端的杂耍表演,在厅堂的远近都能看到
13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岭南的情况决定此处治所应有相匹配的建筑规制。
B.宾客在新的飨军堂宴饮时,座位朝向发生了变化。
C.扶风公增建飨军堂楼宇,农夫商贾纷纷前来帮忙。
D.与华元、霍去病相比,扶风公的做法令作者称道。
14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犹克称能,以垂到今。
141.清代姚平山《古文斫》评本文:“此柳记中大文字也。”请从地方、庭堂、人物三个方面概述其“大”。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袁家渴记①
柳宗元
①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钴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②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音若衣褐之褐。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②合。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③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
③有小山出水中。山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洞,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楩、槠、樟、柚,草则兰、芷,又有异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④水石。
④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飏葳蕤,与时推移。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⑤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注)①本文写于柳宗元贬谪永州以后。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袁家渴(hé):水名。②百家濑(lài):水名。③间厕:交错夹杂。④轇轕(jiāo ɡé):交错纠缠貌。
142.请概括第①段段意。
143.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船行水上,无路可行,自然穷困。
B.为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奇妙的画面。
C.舟行无路,显示袁家渴山多水少。
D.句式整齐,气势沛然,总括上文。
144.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145.简析本文写作意图。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①,居是州,恒惴栗②。其隙也,则施施(yíyí)面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夜,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③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④,若垤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⑥累积,莫得遯隐⑦。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⑧为类;悠悠乎与颢气⑨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⑩。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⑪。是岁,元和⑫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永州八记》)
(简注)①僇(lù)人:同“戮人”,即有罪的人。当时作者因王叔文案而被贬官到永州,故以此自称。②惴栗:害怕得发抖。柳宗元被贬官后,继续受到守旧派的攻击,所以他在永州一直惶恐不安,害怕遭受到更大的迫害。③衽席:席子,坐席。④岈然:凸起的样子。洼然:低陷,凹下的样子。⑤若垤(dié):好像小土堆。⑥攒:簇聚。蹙:压缩。⑦遯隐:隐藏。遯,同“遁”,逃道。⑧培:小山丘,小土堆。⑨颢气;“颢”同“灏”,浩。⑩万化:自然万物。冥合:暗合,自然吻合,浑然一体。⑪志:通“誌”,记。⑫元和四年:元和是唐宪宗的年号,元和四年即公元809年。
(阅读指要)
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文章记述了作者登临西山所见的广阔宏伟境界,以及贬官后忧惧心情借此而淡化的精神感受。作者在写西山美景之前,先写他自以为已经占有永州所有的美好山水。这样写,主要是用来显示西山的奇丽独特。作者还有意突出西山之“怪特”、“不与培为类”的品性,显然是为暗喻他那耻与肖小为伍而卓然独立的高洁品德。作者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与山水描写结合起来,通过对幽丽清奇的山光水色的精心描绘,暗写出自己长期遭受迫害的满腔幽愤。本篇描摹真切,寓情于景,笔力矫拔,是山水游记的佳作。
(阅读训练)
14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居是州,恒惴栗(______)(2)觉得而起,起而归(______)
(3)斫榛莽,焚茅茷(______)(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______)
147.下列句中“之”与“皆在衽席之下”句中“之”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峌若穴
C.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D.故为之文以志
148.文中有些句子最后的字词与下一个句子开头的字词相同,例如:“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等等。上述句子系动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
149.末段中写酒醉的一笔,点出了文题中的________字。
150.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三、人物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梓人传
(唐)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大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众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
16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梓人款其门 款:叩,敲
B.视栋宇之制 制;形制,规格
C.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工:高超
D.犹梓人自名其功 名:夸耀
16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其姓字也 则山下皆石穴罅
B.劳力者役于人 遂见用于小邑
C.能者用而智者谋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D.彼为天下者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对施工现场的描述简练生动,语无虚设,含蓄地为下文张本。随后一连串的质疑,为揭示正题蓄势。
B.文中“我”对梓人的态度经历了从“笑”到“骇”到“叹”的变化,进而引发了对“相道”的思考。
C.本文与《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人物传记,又都兼有寓言性质,都是借写奇人奇事来讽喻时事。
D.本文采用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梓人之道”阐述治国大道,写人生动形象,说理自然合理。
16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
(2)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
169.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九评价此文“前细写梓人,句句暗伏相道。后细写相道,句句回抱梓人”,结合文章,试分析“梓人”与“相道”的相似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无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来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箠拒不爱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邪党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菱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17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
B.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
C.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篑/而无以夺焉
D.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
17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冠于辈分称谓之前,表示称呼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父”“从弟”等,比“族叔”“族弟”等的血缘更亲近。
B.主簿,官名。掌管文书、讽谏、办理事务的属官。如《孔雀东南飞》中“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C.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D.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另外,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其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17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暴发,幸亏被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17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
(2)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17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柳镇是一个很重视教育的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
柳宗元
公字惟深,其先河东人。公应机能断而遇节必立。年十余岁,有称神巫来告曰:“若相法当夭且贱,幸而为释,可以缓而死耳,位禄非若事也。”公诸父素加抚爱,尤所信异,遽命夺去其业,从巫之言也。公不可,且曰:“夫性命之理,圣人所罕言,缙绅者所不道,巫何为而能尽之也?且令从之而生,去圣人之教而为异术,不若速死之愈也。”
开元中,举汝州进士,计偕百数,公为之冠。江南西道连帅闻其名,辟至公府。以信州都邑,人罹凶害,靡弊残耗,假守永丰令。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溥太和以惠鳏嫠,殴除物害,消去人隐,吏无招权乾没之患,政无犯令尨茸之蠹,宰制听断,渐于讼息。耕夫复于封疆,商旅交于关市。既庶而富,廉耻兴焉;既富而教,庠塾列焉。
泾卒之乱,公以变起卒遽,尽室奔匿于终南山。贼徒访公所在,追以相印。既及公而问焉,公变名氏以绐之,捐家属以委之。贼遂执公爱子,榜棰讯问,折其右肱,而公不之顾。即步入穷谷,披草径,逾秦岭,由褒骆朝于行宫。上嘉其诚节,不时召见。公顿首流涕,累陈计画。贼平策勋,赐轻车都尉,封宜城县开国伯,拜尚书兵部侍郎。是岁,盗据淮浒,方议讨戮,宰相以大理评事李元平者有名,以为才堪攘寇,拜为汝州。群臣望声徇利者皆曰德举,公独慷慨言于朝曰:“是夫喋喋,炫玉而贾石者也。华而不实,异代同德,往且见获,何寇之攘?”时人不之信也。未几,盗袭汝州,以元平归,凡百莫不嗟服焉。
贞元五年二月五日,薨于昌化里。公累更重任,禄秩之厚,布于宗姻,无一廛之土以处其子孙,无一亩之宫以聚其族属。有一于此,尚宜旌褒,矧兹备体,焉可以已:固当饰以荣号,章示后来。
(选自《柳宗元文集》)
17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遽命夺去其业 夺:剥夺B.人罹凶害 罹:遭受
C.以为才堪攘寇 攘:铲除D.章示后来 章:彰显
17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且令从之而生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公于是用重典以威奸暴 敛赀财以送其行
C.既庶而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凡百莫不嗟服焉 圣心备焉
1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行事果断。自称神巫的人曾给柳公看相,认为他会早死且享不了高官厚禄,让他出家为僧,他坚决反对。
B.柳公才华横溢。进士考试获得第一名。江南西道观察使听说了他的名声,征召他做永丰县令。柳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富裕。
C.柳公忠诚有气节。泾州士卒发生叛乱,贼徒用相印来引诱,用家人来威逼他,他都没有改变气节,而是翻山越岭到行宫朝见皇帝,皇帝对他赞赏有加,时时召见。
D.柳公两袖清风。他虽然有丰厚的俸禄,但是都散布给宗亲,没有一块地来安置子孙,没有一间房子来聚集族人。
17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79.在宰相提议李元平“拜为汝州”时,柳惟深的表现是怎样的?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太夫人河东县太君归祔①志
柳宗元
①先夫人姓卢氏,世家涿郡,寿止六十有八,元和元年五月十五日,弃代于永州零陵佛寺。明年某月日,安祔于先侍御史府君之墓。其孤有罪,衔哀待刑,不得归奉丧事以尽其志。呜呼天乎!太夫人有子不令而陷于大僇,徙播厉土,医巫药膳之不具,以速天祸。又今无适主②以葬,天地有穷,此冤无穷,拟述先德,且志其酷焉。
②尝逮事伯舅,闻其称太夫人之行以教曰:“七岁通《毛诗》及刘氏《列女传》,斟酌而行。汝宗大家也,既事舅姑,周睦姻族,柳氏之孝仁益闻。岁恶少食,不自足而饱孤幼,是良难也。”又尝侍先君,有闻如舅氏之谓,且曰:“吾所读旧史及诸子书,夫人闻而尽知之无遗者。”某始四岁,居京城西田庐中,先君在吴,家无书,太夫人教古赋十四首,皆讽传之。
③先君之仕也,伯母叔母姑姊妹子侄虽远在数千里之外,必奉迎以来。太夫人之承之也: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诸姑之有归,必废寝食,礼既备,尝有劳疾。先君将改葬王父母③,太夫人泣以莅事。事既具,而大故及焉,不得成礼。
④既得命于朝,祗奉教曰:“汝忘大事乎?吾冢妇也,今也宜老,而唯是则不敢暇。抑将任焉,苟有日,吾其行也。”及命为邵州,又喜曰:“吾愿得矣。”竟不至官而及于罪,是岁之初,天子加恩群臣,以宗元任御史尚书郎,封太夫人河东县太君。既至永州,又奉教曰:“汝唯不恭宪度,既获戾矣,今将大儆于后,以敬惧而已。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⑤窜穷徼,人多疾殃,炎暑熇蒸,其下卑湿,非所以养也,诊视无所问,药石无所求,遂遘大罚。天乎神乎,其忍是乎!而独生者谁也?为祸为逆,又顽狠而不得死,以至于今。灵车远去而身独止。已矣,已矣!穷天下之声,无以舒其哀矣。尽天下之辞,无以传其酷矣。刻之坚石,措之幽阴。(有删节)
注:①祔:合葬。②主持丧事的嫡长子。③王父母:母亲的父母。
18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速天锅 速:招致
B.皆讽传之 讽:用含蓄的话劝告
C.今将大儆于后 儆:警醒,不犯过错
D.窜穷徼 窜:被放逐
18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代:文中指抛弃后代。
B.舅姑:公婆,义同翁姑、姑嫜,指丈夫的父母。
C.有归:有了归宿。古代称女子出嫁。
D.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中医药物。
18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尊己者,敬之如臣事君;下己者,慈之如母畜子;敌己者,友之如兄弟。
(2)苟能是,吾何恨哉!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183.作者写此文是“拟述先德”,文中②③两段写了太夫人哪些品行?试分点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段太尉逸事状(节选)
[唐]柳宗元
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椎釜鬲瓮盎盈道上,袒臂徐去,至撞杀孕妇人。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太尉自州以状白府,愿计事。至则曰:“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孝德曰:“愿奉教。”太尉曰:“某为泾州,甚适,少事;今不忍人无寇暴死,以乱天子边事。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孝德曰:“幸甚!”出如尉请。
既署一月,晞军士十七人入市取酒,又以刃刺酒翁,坏酿器,酒流沟中。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晞一营大噪,尽甲。孝德震恐,召太尉曰:“将奈何?”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解佩刀,选老躄者一人持马,至晞门下。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曰:“杀一老卒,何甲也?吾戴吾头来矣!”甲者愕。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副元帅固负若属耶?奈何欲以乱败郭氏?为白尚书,出听我言。”
晞出见太尉。太尉曰:“副元帅勋塞天地,当务始终。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杀害人,如是不止,几日不大乱?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言未毕,晞再拜曰:“公幸教晞以道,恩甚大,愿奉军以从。”顾叱左右曰:“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敢哗者死!”太尉曰:“吾未晡食,请假设草具。”既食,曰: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
先是,太尉在泾州为营田官。泾大将焦令谌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
太尉判状辞甚巽,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入见谌,大骂曰:“汝诚人耶?泾州野如赭,人且饥死;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段公,仁信大人也,而汝不知敬。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凡为人傲天灾、犯大人、击无罪者,又取仁者谷,使主人出无马,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曰:“吾终不可以见段公!”一夕,自恨死。
19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 戚:忧虑
B.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 植:竖立
C.今邠人恶子弟以货窜名军籍中 恶:憎恶
D.太尉判状辞甚巽 巽:通“逊”,谦恭,温和
19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B.而必得谷,又用大杖击无罪者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且熟,归我半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D.然闻言则大愧流汗,不能食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1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太尉代理都虞候职务一个月后,郭晞部下十七人进街市拿酒,又用兵器刺卖酒老头,砸坏酒器。结果段太尉布置士兵去抓获了这十七人,并全都砍头。
B.在段太尉的开导下,郭晞到白孝德那儿道歉,请求允许改正错误;焦令谌大为惭愧,不能进食,并自恨而死。以上两个事例从侧面展示了段太尉的工作能力和人格魅力。
C.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从容的写实手法,在客观的叙述中隐含着深沉的歌颂之情。
D.这是一篇叙事严谨、写人生动的传记文。选文中作者选取段太尉一生中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谌两件逸事,表现了人物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刻划了一位封建时代正直官吏的形象。
19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命持马者去旦日来遂卧军中晞不解衣戒候卒击柝卫太尉
19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诚以都虞候命某者,能为公已乱,使公之人不得害。
(2)今段公唯一马,贱卖市谷入汝,汝又取不耻。
参考答案
1.C
2.A
3.B
4.(1)(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
(2)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用事”:掌权执政。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用排除法:②是说他有才能、才华;③是说当时的人很推崇他;④是说他有诗人的情怀。
点睛: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无中生有。由原文来看并不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就失败了。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的关键点是:写情:抒情;执友:好朋友;若是:这样。注意第二句判断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的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哀痛悲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学习;凡是经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办理柳宗元的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yuan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