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①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②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③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④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⑤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4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年以来                 比:等到

43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悦而忘归也             而又惜晚也

B.当道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

C.有志者           用者何如

D.士风渐不振         因书为别

43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43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439.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先妣事略

〔明〕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生女淑静,淑静,大姊也。而生有光。

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孺人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遇僮奴有恩,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喜。

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余则茫矣。世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

(有删改)

注释:①先妣:已去世的母亲。孺人:明代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②纑:麻线。③龃龉:牙齿上下不整齐,指不顺畅。

44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生有光              期:一周年(后)

B于是家人画工画        延:延请

C县城东南三十里        去:距离

D弃物                靡:浪费

44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淑静,大姊也                儿女大攀衣

B诸儿见家人泣,则随泣        孺人吴家桥

C户内洒                      余则茫

D无一字龃龉,喜              世有无母之人

44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

与村人拉起家常来,言辞和蔼,待晚辈也无不亲善

B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

外祖父三天两头打发人来问有没有丢失的东西

C虽至箠楚,皆不忍有后言

他们哪怕挨了打,也都不忍心在背后说坏话

D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

夜深人静时与爱妻谈及先母,两人忍不住相对而泣。追记母亲生平一点琐事。

443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以二子肖母也

②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444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第四段内容说明母亲形象有哪些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沧浪亭记

苏舜钦

予以罪废,无所归。扁舟吴中,始舍以处。时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狭,不能出气,思得高爽虚辟之地,以舒所怀,不可得也。

一日过郡学,东顾草树郁然,崇阜广水,不类城中。并水得微径于杂花修竹之间。东趋数百步,有弃地,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杠之南,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访诸旧老,云钱氏有国,近戚孙承右之池馆也。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硫,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澄川翠干,光影会合于轩户之间,尤与风月为相宜。予时榜小舟,幅巾往,至则洒然忘其归。觞而浩歌,踞而仰啸,野老不至,鱼鸟共乐。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返思向之汩汩荣辱之场,日与锱铢利害相磨戛,隔此真趣,不亦哉!

噫!人固动物耳。情横于内而性伏,必外寓于物而后遣。寓久则溺,以为当然;非胜是而易之,则悲而不开。惟仕宦溺人为至深。古之才哲君子,有一失而至于死者多矣,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予既废而获斯境,安于冲旷,不与众驱,因之复能乎内外失得之原,沃然有得,笑闵万古。尚未能忘其所寓目,用是以为胜焉!

注:苏舜钦(1008—1048年),字子美,北宋时期大臣,因支持范仲淹推行的庆历革新,遭劾奏,罢职闲居苏州,修建沧浪亭。

沧浪亭记

归有光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之地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祐,亦治园于其偏。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国闾去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缪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借,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文瑛读书喜诗,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注:①浮图,与下文“释子”均指和尚;②钱谬:吴越国的建立者,在位有二十五年

44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扁舟吴中,始舍以处  僦:租赁

B.隔此真趣,不亦哉   鄙:卑鄙

C.求余作《沧浪亭记》  亟:屡次

D.淮海纳土,此园不废。迨:等到

44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崇阜广水,不类城中    其闻道也固先

B.予时榜小舟,幅巾往    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是未知所以自胜之道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D.文瑛读书喜诗,吾徒游  失其所,不知

44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B.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C.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D.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

448.下列句子全都是苏子美修建沧浪亭原因的一组是(   )

①崇阜广水,不类乎城中②纵广合五六十寻,三向皆水也。

③其地益阔,旁无民居,左右皆林木相亏蔽 ④坳隆胜势,遗意尚存

⑤前竹后水,水之阳又竹,无穷极⑥野老不至,鱼鸟共乐

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④⑥

44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舜钦在沧浪亭反思官场生涯,感叹很多有才之士找不到突破困境的办法。

B.归有光将吴越的宫馆苑囿与沧浪亭对比,突出沧浪亭在士人心中的地位。

C.苏文运用记叙、描写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而归文主要采用记叙手法。

D.文瑛和尚在原址上重修沧浪亭并请人记录,包含着对苏舜钦的敬佩之意。

45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

(2)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451.请比较两篇“记”的写作目的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思尧文集》序

(明)归有光

①永嘉项思尧与余遇京师,出所为诗文若干卷,使余序之。思尧怀奇未试,而志于古之文,其为书可传诵    

②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未始为古人之学,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争附和之以诋排前人。韩文公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而与之颉颃;而世直以蚍蜉撼之,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道之欤?

③思尧之文,固无俟于余言,顾今之为思尧者少,而知思尧者尤少。余谓文章,天地之元气,得之者,其气直与天地同流。虽彼其权足以荣辱毁誉其人,而不能以与于吾文章之事;而文章者亦不能自制其荣辱毁誉之权于己:两者背戾而不一也久矣。故人知之过于吾所自知者,不能自得也;己知之过于人之所知,其为自得也,方且追古人于数千载之上。太音之声,何期于《折杨》《皇华》之一笑!

④吾与思尧言自得之道如此。思尧果以为然,其造于古也必远矣。

(注)①颉颃(háng):不相上下,相抗衡。②《折杨》《皇华》:民间小曲。

452.可填入第①段横线处的虚词是(   )。

A.B.C.D.

453.分析第②段引用韩文公话的作用。

45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第③段写法上特点的一项是(   )。

A.骈偶排比B.敷陈直言C.对比映衬D.逐层推进

45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书斋铭(节选)

(明)归有光

斋,故市廛也,恒市人居之。邻左右,亦惟市人也。前临大衢,衢之行,又市人为多也。挟策而居者,自项脊生始。无何,同志者亦稍稍来集,与项脊生俱。无中庭,以衢为庭。门半开,过者侧立凝视。故与市人为买卖者,熟旧地,目不暇举,信足及门,始觉而去。已乃为藩篱,衷以修扉,用息人影。然耳边声哄然。每至深夜,鼓冬冬,坐者欲睡,行者不止。宁静之趣,得之目而又失之耳也。

项脊生曰:“余闻朱文公欲于罗浮山静坐十年,盖昔之名人高士,其学多得之长山大谷之中,人迹之所不至。以其气清神凝而不乱()。夫莽苍之际,小丘卷石,古树数株,花落水流,令人神思爽然。况天闼地藏、神区鬼奥邪?其亦不可谓无助也已。然吴中名山,东亘巨海,西浸林屋、洞庭,类非人世,皆可宿舂游者。今遥望者几年矣,尚不得一至。即今欲稍离市廛,去之寻丈,不可得也。盖君子之学,有不能屑屑于是者矣。”

管宁与华歆读书,户外有乘轩者,歆就视之,宁弗为顾。狄梁公对俗吏,不暇与偶语。此三人者,其亦若今之居也。而宁与歆之辨,又在此而不在彼也。项脊生日:“书斋可以市廛,市廛亦书斋也。”

铭曰:深山大泽,实产蛇龙。哲人静观,亦宁其宫。余居于喧,市肆纷那。欲逃空虚,地少天多。日出事起,万众憧憧。形声变幻,时时不同。蚊之声雷,蝇之声雨,无微不闻,吾恶吾耳。曷敢怀居,学颜之志。高堂静居,何与吾事!

(注)①市廛:集市中的店铺。②朱文公:即朱熹,卒谥文,故又称朱文公。③皆可宿舂游者:宿舂即宿舂粮,隔夜舂米备粮,指距离不远。④狄梁公:即狄仁杰。《新唐书》本传:“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偶俗吏语耶?”

456.对第一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斋紧靠闹市,邻居大多是生意人。

B.作者是第一个在此居住的读书人。

C.书斋无人修葺,人们常常在庭院里做买卖。

D.书斋白天喧闹,晚上亦让人不得安宁。

457.填入第二段括号中的词,最恰当的是(    )

A.B.C.D.

458.对第三段画线句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旨在贬斥华歆读书三心二意。

B.作者对管宁的交友之道表示赞赏。

C.作者认为读书应该有超脱俗世的心境。

D.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认真钻研学问。

459.“铭”是一种押韵的文体,古人多置于座右。试分析本文《书斋铭》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野鹤轩壁记

[明]归有光

①嘉靖戊戌之春,余与诸友会文于野鹤轩。吾昆之马鞍山,小而实奇。轩在山之麓,旁有泉,芳冽可饮。稍折而东,多盘石,山之胜处,俗谓之东崖,亦谓刘龙洲墓,以宋刘过葬于此。墓在乱石中,从墓间仰视,苍碧嶙峋,不见有土。惟石壁旁有小径,蜿蜒出其上,莫测所在,意其间有仙人居□。

②始,慈溪杨子器名父创此轩。令能好文爱士,不为俗吏者,称名父。今奉以为名父祠。嗟夫!名父岂知四十余年之后,吾党之聚于此耶?

③时会者六人,后至者二人。潘士英自嘉定来,汲泉煮茗,翻为主人。余等时时散去,士英独与其徒处。烈风暴雨,崖崩石落,山鬼夜号,可念也

[注]①野鹤轩:在昆山境内。写作此文时归有光32岁。②昆:昆山。马鞍山在昆山西北。③刘龙洲:南宋爱国诗人,号龙洲道人。积极要求抗金北伐,诗风豪放。死后葬于马鞍山。

46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是(   )。

A.B.C.D.

461.对第②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浙江慈溪人杨子器是野鹤轩的创建人,曾任昆山县令。

B.杨子器为政清廉,贤能有德,喜爱富有文学才华的士人。

C.作者称杨子器“不为俗吏者”,赞叹了杨氏官品和人品。

D.作者与友人相聚于杨子器墓侧,暗含其追慕先贤之意。

462.第①段写刘过的墓,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6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464.本文为题写于野鹤轩壁上的短文,全文围绕与野鹤轩有关的人事展开,章法谨严,请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畏垒亭记

归有光

①自昆山城水行七十里,曰安亭,在吴淞江之旁。盖图志有安亭江,今不可见矣。土薄而俗浇①,县人争弃之。

②予妻之家在焉,予独爱其宅中闲靓,壬寅之岁,读书于此。宅西有清池古木,垒石为山;山有亭,登之,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风帆时过于荒墟树杪之间;华亭九峰,青龙镇古刹、浮屠,皆其前。亭旧无名,予始名之曰“畏垒”。

③《庄子》称,庚桑楚得老聃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②智者去之,其妾之絜然③仁者远之。臃肿④之与居,鞅掌⑤之为使。三年,畏垒大熟。畏垒之民,尸而祝之⑥,社而稷之。

④而予居于此,竟日闭户。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予妻治田四十亩,值岁大旱,用牛挽车,昼夜灌水,颇以得谷。酿酒数石,寒风惨栗,木叶黄落;呼儿酌酒,登亭而啸,忻忻然。谁为远我而去我者乎?谁与吾居而吾使者乎?谁欲尸祝而社稷我者乎?作《畏垒亭记》。

(注释)①浇:轻薄②画然:聪明的样子。③絜然:清洁的样子。④臃肿:无知的样子。⑤鞅掌:为公事忙碌的样子。⑥尸而祝之:立庚桑楚的神像而祝祷,表示崇敬。

46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隐隐见吴淞江环绕而______________(2)皆其前_____________

466.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说,人“弃”安亭和我“爱”安亭的原因。

467.对第④段中“二三子或有自远而至者,相与讴吟于荆棘之中”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B.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相互跟随歌咏在长满荆棘的荒野中。

C.两三个孩子有的从远方回来,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D.间或有从远道而来的两三位好友,一起在荆棘丛中讴歌吟咏其乐融融。

468.简析第④段画线句运用排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469.本文在简洁的叙述中饱含了真挚的情感,请以第④段的内容为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吴山图记

归有光

⑴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⑵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召入为给事中。君之为县,有惠爱,而百姓扳留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于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⑶夫令之于民诚重矣。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殃而有辱也。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固宜。而君则亦既去矣,何复惓惓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⑷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注)①尸祝:本指古代祭祀时担任尸和祝的两类人,此为崇拜祝福之意。②浮屠:梵语的音译,此指佛教。③惓惓:诚恳殷切。

470.第⑴段主要写了吴县的_______________

471.第⑵段中“好事者绘《吴山图》”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7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应邀题画的文章,但作者撇开画的内容技巧不谈,而是以赠图——受图——藏图为线索,写官员与民众的相处之道。

B.作者不刻意雕饰文字而写得清新淡雅,着眼吴县山水画而寓意于山水画外,构思颇为新巧。

C.作者用苏轼一例是为了称赏韩魏公是“不能自忘于其人”的贤者。

D.作者以“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一句收束全文,既起到了点化升华主题的作用,又使得文章情致绵绵,余意不尽。

473.本文是一篇“记”,具有叙议结合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宝界山居记

归有光

①太湖,东南巨浸也。广五百里,群峰出于波涛之间以百数,而重涯别坞,幽谷曲喂,无非仙灵之所栖息。天下之山,得水而悦;水或束隘迫狭,不足以尽山之奇。天下之水,得山而止;山或孤子卑稚①,不足以极水之趣。太湖漭淼澒洞②,沉浸诸山,山多而湖之水足以贮之,意唯海外绝岛胜是,中州无有也。故凡奔涌屏列于湖之滨者,皆挟湖以为胜。

②自锡山过五里湖,得宝界山。在洞庭之北,夫椒、批水之间。仲山王先生居之。先生早岁弃官,而其子鉴始登第,亦告归。父子并中年失偶,而皆不娶。日以诗画自娱。因长洲陆君,来请予为山居之记。

③余未至宝界也,尝读书万峰山,尽得湖滨诸山之景,虽地势不同,无不挟湖以为胜,而马迹、长兴,往往在残霞落照之间,则所谓宝界者,庶几望见之。昔王右丞辋川别墅,其诗画之妙,至今可以想见其处。仲山之居,其减华子同、欹湖诸奇胜;而千里湖山,岂蓝田之所有哉。摩洁清思逸韵,出尘壒③外,而不能自引决于开元、天宝之际以濡羯胡④之膻。以此知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浣,如摩诘,令人有遗恨也。今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⑤,则其于一切世分若太空浮云,曾不足入其胸次矣。何可及哉!何可及哉!

(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作品选》)

注释:①卑稚:矮小。②漭淼澒洞(hòngtóng):水势广阔浩荡,相连不断。③壒:灰尘。④羯胡:匈奴人的别称,此处代指安禄山。⑤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

474.归有光,是明代“   ”(文学流派名)代表人物,我们在高一学过他的作品是《   》。

475.作者在第①段描写太湖的用意是   

476.第②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477.第③段中的王右丞指的是诗人__ ,作者写他的故事是为了说明“___”。

478.作者写王仲山父子“嘉遁于明时”,感叹“何可及哉!何可及哉!”的意图是什么?请做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各题。

菊窗记

归震川

①去安亭二十里所,曰钱门塘,洪氏居之。吴淞江之东为顾浦,折而北,洪氏之居在其西。地平衍,无丘陵,而浦之厓岸隆起,远望其居,如在山坞中。 

②昔仲长统尝论,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匝,竹木周布;舟车足以代步涉之劳,使令足以息四体之役;养亲有兼味之膳,妻孥无苦身之劳;良朋萃止,则陈酒肴以娱之;嘉时吉日,则烹羔豚以奉之;踌躇畦苑,游戏平林,永保性命之期,不羡入帝王之门也。大率今洪氏之居,隐然如统《乐志论》云。而君家多竹木,前临广池,夏日清风,芙蕖交映,其尤胜者。君不取此,顾以菊窗扁其室。盖君尝诵渊明之诗云:“酒能祛百虑,菊能制颓龄。”又云:“            (1)             。”

夫以统之论虽美,使人人必待其如此而后能乐,则其所不乐者犹多也。卒为尚书郎,濡迹于初平、建安之朝,有愧于鸿飞冥冥矣。为《昌言》何益哉?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             ”,可谓无入而不自得也。今君有仲长统之乐,而慕渊明之高致,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将载酒访君菊窗之下,而请问焉。君名悦,字君学。

(注释)①鸿飞冥冥:鸿雁飞向远空,比喻远避祸患。

479.本文作者归震川原名__________,高中课文选入他的散文代表作__________

480.选择下列合适的两项分别填入文中空缺处。

A.笑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B.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C.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D.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481.对第③段画浪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B.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C.仲长统的议论即使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他们不快乐的时候还是很多的。

D.仲长统的议论虽然美好,但是假如每个人都必须等到这样以后才能快乐,那么那些不快乐的人还是很多的。

48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此予所以不能测其人也”的原因。

483.从形式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思子亭记

(明)归有光

①震泽之水,蜿蜒东流,为吴淞江,二百六十里入海。嘉靖壬寅,予始携吾儿来居江上,二百六十里之水中也。江至此欲涸,萧然旷野,无辋川之景物,阳羡之山水。独自有屋数十榲,中颇弘邃,山池亦胜,足以避世。予性懒出,双扉昼闭,绿草满庭,最爱吾儿与诸弟游戏,穿走长廊之间。儿来时九岁,今十六矣,诸弟少者三岁、六岁、九岁。此予生平之乐事也。

②十二月己酉,携家西去,予岁不过三四月居城中,儿从行绝少,至是去而不返。每念初八之日,相随出门,不意足迹随履而没。悲痛之极,以为大怪,无此事也。盖吾儿居此,七阅寒暑,山池草木,门阶户席之间,无处不见吾儿也。

③葬在县之东南门。守冢人俞老,薄暮,见儿衣绿衣,在享堂中。吾儿其不死耶?因作思子之亭,徘徊四望,长天寥靡,极目于云烟杏霭之间,当必有一日见吾儿翩然来归者。

(注)①震泽:太湖.②嘉靖:明世宗年号.③西去此指到西面城中的亲戚家去。

484.作者归有光字熙甫,号_____,是明代“______派”代表作家。

485.概括第①段所写的“乐事”及其主要作用。

486.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淞江干涸萧索,没有辋川、阳羡的美景,所以作者平时都懒得出门。

B.作者最喜欢儿子与弟弟们一起游戏,弟弟们分别是三岁、六岁和九岁。

C.作者的儿子是在嘉靖壬寅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去世,去世时年仅十六岁。

D.守冢人俞老曾在清晨薄雾中见到作者的儿子穿着绿色的衣服在享堂中。

48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坚信儿子没有死的理由。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项脊轩志

【明】归有光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②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③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④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48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仰啸歌            (2)大母余曰            (3)以手

489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雨泽下注”中“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辟四窗    B东犬西

C皆可数(《黄州快哉亭记》)    D未云何(《阿房宫赋》)

49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归有光书斋名。“志”,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B本文作者归有光,明代文学家,“唐宋派”散文的代表人物。

C“三五之夜”即衣历每月朔日,也就是农历每月十五这一天。

D“来归”指嫁到我家来,“归宁”指出嫁的女儿回到娘家省亲。

49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492本文题目是“项脊轩志”,实际目的却不在写轩。试分析作者巧妙的构思。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山舍示学者书

归有光

①有光疏鲁寡闻,艺能无效。诸君不鄙,相从于此。窃以为科举之学,志于得而已矣。然亦无可必得之理。诸君皆禀父兄之命而来,有光固不敢别为高远,以相骇眩。第今所学者虽日举业,而所读者即圣人之书,所称述者即圣人之道,所推衍论缀者即圣人之绪言,无非所以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概于中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举笔为文,辞达义精,去有司之程度亦不远□。

②近来一种俗学,习为记诵套子,往往能取高第。浅中之徒,转相放效,更以通经学古为拙,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寂寞之滨,其不为所嗤笑者几希。然惟此学流传,败坏人材,其于世道为害不浅。夫终日呻吟,不知圣人之书为何物,明言而公叛之,徒以为攫取荣利之资。要之,穷达有命,又不可必得。其得之者亦不过酣豢富贵,荡无廉耻之限,虽极显荣,只为父母乡里之羞。愿与诸君深戒也。

(注)①顽然无概:顽固不化而不知大略。②酣豢富贵:贪图富贵。

493可填入文中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B

C

D

494第②段加点字“之”在文中指代                                         .

495“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在文中强调(     )

A人与书应当相辅相成。

B人与书应当相通相融。

C读书应当有益于修身。

D读书可以使本心洞明。

496上文两段论述角度不一,请加以分析。

497选择一个角度,分析本文的现实意义。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卅有堂记

(明)归有光

①沈大中以善书名里中,里中人争客大中。大中往来荆溪、云阳,富人延之教子。性独好书,及为歌诗,意洒然不俗也。卜筑于城东南,取昌黎韩子“辛勤三十年,乃有此屋庐”之语,名其堂曰“卅有”。

②夫其视世之捷取巧得、倏然而至者,大中不为拙邪?其视世之贪多穷取、缺然日有所冀者,大中不为固邪?呜呼!彼徒为物累者也。天下之物,其可以为吾有者,皆足以为累。歉于其未有而求之,盈于其既有而不餍。夫惟其求之之心生,则不餍之意至。苟能不至于求也,故当其无有,不知其无有;一旦有之,亦适吾适而已矣。兹其所以能为有者也。

③大中之居,本吾从高祖之南园。弘治、正德间,从高祖以富侠雄一时。宾朋杂沓,觞咏其中。蛾眉翠黛,花木掩映。夜深人静,环溪之间,弦歌相应也。鞠为草莽①几年矣,最后乃归于大中。夫有无之际,其孰能知之哉?纯甫吴先生雅善大中,为之请记。予观斯堂之名,有足慨者,遂为书之。

[注]①鞠为草莽:形容衰败荒凉。

498对第①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卅有堂主人的性格

B点出卅有堂选址的原因

C交代卅有堂的建成时间

D交代卅有堂的堂名来由

499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以下不构成对比的一项是(    )

A“为物累”者与“适吾适”者

B昔日的“歉”与今日的“不餍”

C南园的“花木掩映”与“鞠为草莽”

D我们家族失去南园与沈大中修筑卅有堂

500简析第③段作者详写“南园”的目的。

501请对作者关于“有”的认识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悠然亭记

明 归有光

①余外家世居吴淞江南千墩浦上。表兄淀山公 ,自田野登朝,宦游二十余年,归始僦居县城 。嘉靖三十年,定卜于马鞍山之阳、娄水之阴。

②忆余少时尝在外家,盖去县三十里,遥望山颓然 如积灰,而烟云杳霭,在有无之间。今公于此山日亲,高楼曲槛,几席户牗常见之。又于屋后构小园,作亭其中,取靖节“悠然见南山”之语以为名。靖节之诗,类非晋、宋雕绘者之所为,而悠然之意,每见于言外,不独一时之所适。而中无留滞 ,见天壤间物,何往而不自得?余尝以为悠然者实与道俱。谓靖节不知道,不可也。

③公负杰特有为之才,所至官,多著声绩,而为妒媢者所不容。然至今朝廷论人才有用者,必推公。公殆未能以忘于世,而公之所以自忘者如此。

④靖节世远,吾无从而问也。吾将从公问所以悠然者。夫“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靖节不得而言之,公乌得而言之□?公行天下,尝登泰山,览邹峄 ,历嵩、少间,涉两海 ,入闽、越之隩阻 ,兹山何啻泰山之礨石 ?顾所以悠然者,特寄于此!庄子云:“旧国旧都,望之畅然。虽使丘陵、草木之缗 ,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予获侍斯亭,而僭为之记。

502高中教材中收录了归有光的作品《__________》,“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出自《____________》一诗。

503选出可填入第④段方框里的虚词

A    B    C    D

504分析第②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505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50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淀山公罢官后随遇而安,建筑庭园,修建悠然亭,颇有陶渊明归隐园田的思想情趣。

B淀山公曾经登临泰山、嵩山等名山。尽管他现居的马鞍山与泰山的一块大石无异,但他仍能从中享受到悠然的乐趣。

C淀山公有才能,做官时,多有声名和功绩;罢官后,朝廷仍然打算重用他。这也正是淀山公所期望的。

D本文表达的情感并不如《项脊轩志》那般哀戚,但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描写人物、表达感情的手法还是一致的。

507概括文中淀山公“悠然”的具体表现。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5元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