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张继彦 彦师语文课堂 2022-05-09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人物小传与政论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会官制行,拜中书舍人。时自三省百职事,选授一新,除书日至十数,人人举其职,于训辞典约而尽。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二)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节选自王安石的《答段缝书》,文章为了反驳段缝来信对曾巩的诽谤和攻击而作)

注:①常平:古代政府为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B.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C.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D.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嘉祐,年号。古代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常用年号来纪年。

B.丁母艰,是指母亲死了守制,又称为“丁内艰”。古人在父母去世后要守丧,断绝一切娱乐活动。

C.铢发,比喻微小之物。铢,古代重量单位,二十四铢约等于旧制一两。

D.足下,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古文中的敬称有君、子、公、吾子、大人、不谷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与自首的盗贼骑马巡城,以诚相待。

D.王安石的《答段缝书》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2)寻掌延安郡王笺奏,故事命翰林学士,至是特属之。

5.在《答段缝书》中,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叙盗

[宋]曾巩

盗三十人,凡十五发。由孙仙而下,盗吴庆船者,杀人皆应斩;盗朱缟船者,赃重皆应绞,凡应死者十有八人。由汤庆而下,或赃轻,或窃盗,或常自言,凡应徒者十有二人。此有司法也。

今图之所见者,其名氏、税等、械器,与其发之日月,所盗之家、所取之财,至于人各别其凡若干发,皆旁行以见之。人各别其凡若干发者,又别之朱,欲览者之易晓也。吴庆之船,赃分为三,与吴庆、吴道之属有亲疏,居有异同。至于孙仙、汤庆之族属,以及十二人之所以得不死者,皆别见于图之上下,而狱之轻重详矣。其创作兵仗,合众以转劫数百里之间,至于贼杀良民,此情状之尤可者也。

方五六月之时,水之害甚矣,田畴既以荡溺矣,屋庐既以漂流矣。城郭之内,粜官粟以赈民,而犹有不得食者。穷乡僻壤大川长谷之间自中家以上日昃持钱无告籴之所况于蹑短素困之人乎?方且结草苇以自托于坏堤毁垾之上,有饥饿之迫,无乐生之情。其屡发而为盗,亦情状之有可哀者也。

《康诰》曰:杀越人于货,不畏死,凡民罔不憝。孟子以谓:不待教而诛者也。是则杀人之盗不待教而诛,此百王之所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然而孔子曰:天下有道,盗其先变乎?此谓养之既足,导之既明,则为盗者知耻而自新。则非杀人之盗有待教而诛者,此亦百王之所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不待教而诛者,天下之所不得容也;待教而诛者,俟之之道既尽矣,然后可以责之备也。苟为养之既有不足,导之既有不明,俟之之道既有不尽矣。故凶年人食不足,而有起为盗贼者,天子尝密下宽大之令,许降其罪,而此非有司之法也。至杀人与赃重者亦不降,有司之法存焉,亦《康诰》之意也。

余当阅是,故具列其本末情状以览观,以明余之于是尽心矣。

 [注]①税等:不知所云,整理者多以为有脱误之处。②《康诰》:即《尚书·康诰》。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况于蹑短索困之人乎    蹑短:处于不足的境遇,指贫苦

B.杀越人于货,不畏死    愍:强横

C.此情状之尤可者也    嫉:痛恨

D.余当阅是    狱:监狱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有司本法也    扣舷而歌

B.先变乎    皆出于此乎

C.又别之    日削月割,趋于亡

D.故具列其本末情状以览观    激于义而死者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本文可知曾巩在审理案件之时,既能遵照法律规定,又体现出了他的仁义之心,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温暖。

B.作者引用《康诰》的内容和孟子的言论是想说明,对于杀人的罪犯,不必手下留情,可以立马处死。

C.作者写到,有些灾年一些百姓没有饭吃而铤而走险,天子也曾经秘密地发布法令,降低他们的罪刑,这也符合法律部门制定的法律。

D.文章叙议结合,开头叙述十五起强盗案,为后文的议论打好基础;文章还通过引用先秦古籍中的内容或圣贤的言论来增强说理的有效性,增添文化底蕴。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穷 乡 僻 壤 大 川 长 谷 之 间 自 中 家 以 上 日 昃 持 钱 无 告 籴 之 所 况 于 蹑 短 素 困 之 人乎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汤庆而下,或赃轻,或窃盗,或常自言,凡应徒者十有二人。

(2)则非杀人之盗有待教而诛者,此亦百王之所同,而未有知其所始者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说宫

(宋) 曾巩

室堂奥备然后为宫。宫,贤有力者之所有也。若乃为之,则非贤有力者之所能也。故有材木于此,虽累千万,必待匠人焉尔。匠人之为之也,广轮高下,横斜曲直,一板以上皆有法也。巧既发于心,绳墨刀尺皆应于手,其成也必善。巧既夺于心,绳墨刀尺皆戾于手,且以高者为库,直者为钩也,其卒可以成自善乎?有若公输在,肯舍法度而利之乎?不肯,则将得拙工,而嗜利者从之,为之穷岁月,耗材与力,至竭而已耳。

今夫天下之为宫也,人主之所安而有也,州县有司之为室堂隅奥也,万机之为材木也,人主之所不能自治也,其势必付之人。付之而当且专,则辑矣。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其异于戾匠人也亡矣。有圣且贤,肯枉道而就之乎?不肯,则易而他使。使圣且贤则犹是也,又易而他使,则得庸者邪者而从之与之,日夜力为之,至尽败万事而已耳。秦之亡其宫也,以此。

(注)①奥:屋子里的西南角。②广轮:宽长。③板:通“版”,八尺为一版。④辑:安定。

11.文题《说宫》中的“说”,意思是         

12.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主圣明贤达,是会礼贤下士并且宽容迁就他们的!

B.圣明贤达的人,是不会违背事理而承担这个使命的!

C.圣明贤达的人,难道肯背信弃义与他们沆瀣一气的?

D.人主圣明贤达,难道肯违背规律将天下交给他们吗?

13.分析文末“秦之亡其宫,以此”一句对论证的作用。

14.评价本文所揭示的“成”或“败”的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予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自至,亦得君而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 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 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矣。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 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 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孔光之去其稿之所言,其在正邪,未可知也。其焚之而惑后世,庸讵知非谋已之奸计乎?

或曰“造辟而言,诡辞而出”,异乎此。曰:此非圣人之所曾言也。今万一有是理,亦谓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欲漏其言于一时之人耳,岂杜其告万世也?

噫! 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乎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古代十大散文流派》第三卷“欧苏古文派”,有删改)

注释:①魏郑公:即魏征。②亮:同“谅”,忠信。③辟君主、国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则思唐之所以               冶:太平

B.不知天下之得失             渐:逐渐

C.夫《春秋》之所以讳者,也   恶:厌恶

D.以诚信已,而事其君         持:要求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夫君之使臣,与臣事君者           蚓无爪牙

B.是启其怠忌矣。                   彼恶乎待哉

C.其书可见也                       沛公言报项王

D.不欺乎万世者                     君于博学目参省乎已盖产

17.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本文立意明确,态度鲜明。赞扬了魏郑公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崇高品德,并肯定了净谏书存的重要意义。

B.本文内容充实,选材典型,正反论述,辩证说理。在赞扬魏郑公的同时,还肯定了伊尹、周必,他们都因敢于诤谏而成为良相,名垂后世:而对桀、纣、幽、厉、始皇等不能纳谏进行了批判,还对唐太宗晚年因魏征去世不再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深表遗憾。

C.本文结构严密,层层深入,前呼后应,浑然一体。以太宗从谏、郑公好谏起始,以颂郑公之贤作结,中间旁证博引,以史实为例证,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了把诤谏之事载入史册所产生的积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D.本文的语言在表达上以晓畅、平易为主体,却又处处不失错落变化,毫无经学家古奥之气。文中使用了不少疑问句和反问句,又有长短句的交错使用,句式的多变使文章产生了一种很强的音律感,读起来抑扬领顿挫。

18.用“/”给文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19.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已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

(2)其焚之而惑后世,庸讵知非谋已之奸计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

[宋]曾巩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尽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习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动于四体,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噫!古之学者,其役之于内外以持其心、养其性者,至于如此,此君子所以爱,日而自强不息,以求至乎极也。然其习之有素,闲之有具如此,则求其放心其邪气,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可谓易矣。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今学士大夫之于持其身、养其性,凡有待于外者皆不能具,得之于内者又皆略其事,可谓简且易矣。然所以求其放心,伐其邪气,而成文武之材,就道德之实者,岂不难哉!此予所以惧不至于君子而入于小人也。

夫有待于外者,余既力不足,而于琴窃有志焉久矣,然患其莫余授也。治平三年夏,得洪君于京师,始合同舍之士,听其琴于相国寺之维摩院。洪君之于琴,非特能其音,又能其意者也。予将就学,故道予之所慕于古者,庶乎其有以自发也。同舍之士,丁宝臣元珍、郑穆闳中、孙觉莘老、林希子中,而予曾巩子固也。洪君名规,字方叔,文学吏事称于世云。

(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盘杆有                     戒:戒文。

B.则求其放心                   放心:丢失的本心。

C.其邪气                     伐:去除。

D.直而温,宽而               栗:战栗。

21.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当辨其体皆通其意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就道德之实,可谓易矣       师,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予将就学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而已

D.文学吏事称于世云           不赂者赂者丧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点明古时先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射御等往往以礼乐为基础,为下文议论做了铺垫。

B.古时先贤学者学习实践“五礼”和“六乐”,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 礼仪修养细致入微。

C.作者通过“古之学者”与“今学士大夫”的对比,强调欲成为君子需倚靠礼乐来形成礼仪规范,兼修内心,养成高尚品德。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作者纵论古今,富有学者气息,对礼乐的态度也可见作者恭谨、严肃的一面。

2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2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

(2)夫有待于外者,余既力不足,而于琴窃有志焉久矣,然患其莫余授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熙宁转对疏

曾巩

御史台告报臣僚朝辞日具转对,臣愚浅薄,恐言不足采。然臣窃观唐太宗即位之初,延群臣与图天下之事,所以成贞观之治。周世宗初即位,亦延群臣,使陈当世之务,故显德之政,亦独能变五代之因循。

陛下始承天序,亦诏群臣,使以次对。然且将岁余,未闻取一人,得一言,岂当世固乏人,不足以当陛下之意欤?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伏惟陛下超然独观于世俗之表,详思臣言而择其中,则二君之明,岂足道于后世,而士之怀抱忠义者,岂复感知言之少乎?

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近则不能不以盗贼为虑,远则不能不以夷狄为忧。海内智谋之士,常恐天下之势不得以久安也。

《易》曰:正其本,万事理。故臣以谓正其本者,在得之于心而已。得之于心者,其术非他,学焉而已矣。古之圣人,舜禹成汤文武,未有不由学而成,而傅说、周公之辅其君,未尝不勉之以学。故孟子以谓学焉而后有为,则汤以王,齐桓公以霸,皆不劳而能也。盖学所以成人主之功德如此。诚能磨砻长养,至于有以自得,则天下之事在于理者,未有不能尽也。能尽天下之理,则天下之事物接于我者,无以累其内;天下之以言语接于我者,无以蔽其外。夫然则循理而已矣,邪情之所不能入也;从善而已矣,邪说之所不能乱也。如是而用之以特久,资之以不息,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古之人自可欲之善,而充之至于不可知之神,自十五之学,而积之至于从心之不逾距,岂他道哉?由是而已矣。

(选自《唐宋八大家大全集》,有删改)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B.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C.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D.察今之天下/则风俗日以薄/恶纪纲日以弛坏/百司庶务/一切文具而已/内外之任/则不足于人材/公私之计/则不足于食货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一种官署名,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B.臣僚,古代指辅佐君主的文臣武将。

C.转对,宋代臣僚每隔数日,轮流上殿指陈时政得失,谓之“转对”。

D.陛下,古代对皇帝的尊称,后来也用来称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引用唐太宗、后周世宗两位贤君的事例是为了证明臣子直言进谏的必要性和君王虚心纳谏的必要性。

B.第二段中作者委婉批评了当朝统治者虽然要求臣子进谏,却不采纳的事实。

C.作者认为想要解决当今社会的诸多弊端,对君王而言,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奏效。

D.作者列举了舜、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傅说、周公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抑所以延问者,特用累世之故事,而不必求其实欤?

(2)则积其小者必至于大,积其微者必至于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与孙司封书

曾巩

皇祐三年,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珙不听,宗旦言不。珙怒诋之曰:“司户狂邪?”皇祐四年,智高出横山,其寨人,因其仓库而大赈之。宗旦又告曰:“事急矣,不可以不戒。”珙又不从。凡宗旦之于珙,以书告者七,以口告者多至不可数。度珙终不可得意,即载其家走桂州,曰:“吾有官守不得去,吾亲毋为与死此。”既行之二日,智高果反,城中皆应之。宗旦犹力守南门,为书召邻兵,欲拒之。城亡,智高得宗旦,喜,欲用之。宗旦怒曰:“贼!汝今立死,吾岂可污邪!”骂不绝口。智高度终不可下,乃杀之。

当其初,使宗旦言不废,则邕之祸必不发;发而吾有以待之,则必无事。使独有此一善,固不可不,况其死节堂堂如是!而其事未白于天下。比见朝廷所宠赠南兵以来伏节死难之臣,宗旦乃独不与。使宗旦初无一言,但贼至而能死不去,固不可以无赏。盖先事以为备,全城而保民者,宜责之陈珙,非宗旦事也。今猥令与陈珙同戮,既遗其言,又负其节。为天下者,赏善而罚恶;为君子者,乐道人之善,乐成人之美。岂当如是邪?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内外上下有职事者,初莫不知,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有一人先能言者,又为世所侵蔽,令与罪人同罚,则天下之事,其谁复言耶!

闻宗旦非独以书告陈珙,当时为使者于广西者,宗旦皆历告之。今彼既不能用,惧重为己累,必不肯复言宗旦尝告我也。为天下者,使万事已累,天下已安,犹须力开言者之路,以防未至之。况天下之事,其可忧者甚众,而当世之患,莫大于人不能言与不肯言,而甚者或不敢言也。则宗旦之事,岂可不汲汲载之天下视听,显扬褒大其人,以惊动当世耶!

2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珙不听,宗旦言不       已:过分

B.智高出横山,其寨人     略:掠取,掠夺

C.固不可不           旌:表彰

D.以防未至之            患:祸患

30.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孔宗旦“知而敢言”和“勇于伏节死难”的一组是(  )

A.以书告其将陈珙   即载其家走桂州

B.司户狂邪    宗旦犹力守南门

C.事急矣,不可以不戒       吾岂可污邪

D.智高果反           乃杀之

31.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侬智高还没有造反时,孔宗旦就已经有所察觉,并且多次向上级官吏陈述自己的主张,认为“不可不戒”,但他的观点始终没有被接受。

B.侬智高抓住了孔宗旦,想让他投降,而孔宗旦大义凛然,骂不绝口,最终以身殉国。但这样一位高风亮节之人却没有得到朝廷的褒赏。

C.作者认为,当前最大的祸患是人们不能讲话、不愿讲话、不敢讲话,褒扬宗旦,可能会让世人惊讶。

D.本文语调激昂却又言辞恳切,作者在为孔宗旦诉冤的同时,陈说了天下治乱得失之理,提出了“赏善罚恶”“力开言者之路”等观点

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司户孔宗旦策智高必反,以书告其将陈珙。

(2)或隐而不言,或忽而不备,苟且偷托,以至于不可御耳。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33.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己概括)

34.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5.翻译。

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36.下列对第④段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37.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   宫

宋 曾巩

室堂奥备然后为宫。宫,贤有力者之所有也。若乃为之,则非贤有力者之所能也。故有材木于此,虽累千万,必待匠人焉尔。匠人之为之也,广轮高下,横斜曲直,一板以上皆有法也。巧既发于心,绳墨刀尺皆应于手,其成也必善。巧既夺于心,绳墨刀尺皆戾于手,且以高者为库,直者为钩也,其卒可以成自善乎?有若公输在,肯舍法度而利之乎?不肯,则将得拙工,而嗜利者从之,为之穷岁月,耗材与力,至竭而已耳。

今夫天下之为宫也,人主之所安而有也,州县有司之为室堂隅奥也,万机之为材木也,人主之所不能自治也,其势必付之人。付之而当且专,则辑矣。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其异于戾匠人也亡矣。有圣且贤,肯枉道而就之乎?不肯,则易而他使。使圣且贤则犹是也,又易而他使,则得庸者邪者而从之与之,日夜力为之,至尽败万事而已耳。秦之亡其宫也,以此。

(注)①奥:屋子里的西南角。 ②广轮:宽长。③板:通“版”,八尺为一版。④辑:安定。

38.文题“说宫”中的“说”,意思是 ____________

39.在第一段中,“匠人”与“拙工”的区别主要在于_______________

40.对文中划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人主圣明贤达,是会礼贤下士并且宽容迁就他们的!

B.圣明贤达的人,是不会违背事理而承担这个使命的!

C.圣明贤达的人,难道肯背信弃义与他们沆瀣一气的?

D.人主圣明贤达,难道肯违背规律将天下交给他们吗?

41.文末“秦之亡其宫,以此”一句,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2.请对本文所揭示的“成”或“败”的道理,作出自己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魏郑公传后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及观郑公以谏诤事付史官,而太宗怒之,薄其恩礼,失终始之义,则未尝不反复嗟惜,,恨其不思,而益知郑公之贤焉。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唯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切谏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欤?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戾也。”夫《春秋》之所以讳者,恶也,纳谏岂恶乎?“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噫!以诚信持己而事其君,而不欺万世者,郑公也。

(选自《宋文鉴》,有删节)

(注解)①亮:同“谅”,诚信。②必:断定。

4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怠且忌矣               启:启发,引导

B.至于辽东之败                 至于:到,到了

C.成区区之小                 让:谦让

D.非其史之                   遗:遗留

4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渊源皆出于此也               ②皆出于此乎

B.①能知其有此,以其书存也       ②所以遣将守关,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其书可见也                   ②泊牧谗诛

D.①而不欺万世者                 ②洋洋与造物者游

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赞扬了魏征以诚信持己事君、不欺于万世、大公至正的品德,也指出他所以能直言进谏,是因为遇上圣明的君主。

B.本文还阐述了为君不掩己过的道理,着重指出保存谏诤文辞和事实的重要意义,批评了替君王掩饰、隐瞒的不良行为。

C.本文举出《春秋》“对君主、父母、贤德之人要避开其过错”的原则,作为唐太宗晚年愤恨魏征把谏稿写入史册的原因。

D.本文叙事说理,注意运用对照法,既写魏征等人因敢于谏诤而名垂后世;又写唐太宗后期不能纳谏而导致“辽东之败”。

4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短句。

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

4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2)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48.对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49.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5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本文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5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5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邪正辨

曾巩

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邪人亦然。必本其情者为之,迹未可以必信也。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以正人焉,俟之勿疑之也,有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以邪人焉,处之勿迩之也,有助之必辨焉,不阴受之也。审邪正之术循是也,不失矣。

抑未尽于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以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焉。不苟然而易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言者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因亦曰“某正人也,某邪人也”,于其言与行则未之考也。苟考焉,则亦其迹而已矣,或无之,或似与构之者也,于其情则未之考也。以正人俟之,或疑焉,有间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鲜矣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祝尚书译注,巴蜀书社出版)

5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必辨焉间:离间

B.于其始也戾:妨害

C.赏与咎无所焉委:依据

D.则必之置:放置

5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邪者之为邪欤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B.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木欣欣以向荣

C.不苟然而易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则未尝也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55.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A.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B.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C.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D.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蔽/于号令也一/于赏罚也明于治也/几矣

5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迹之未可以信者,有无之,有似之,有构之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邪人处之,或迩焉,有助之者则阴受之,不之辨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与邪两尊焉,一日而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请令州县特举士札子

曾巩

闻三代之,乡里有学。士之秀者,自乡升诸司徒,自司徒升诸学。大乐正论其秀者,升诸司马。司马论其贤者,以告于王。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论定然后官之者,郑康成云:谓使试守。任官然后爵之者,盖试守而能任其官,然后命之以位也。其取士之详如此。

今陛下隆至德,昭大道,参天地,本人伦,兴学崇化,以风天下,唐虞用心,何以加此?然患今之学校,非先王教养之法,今之科举,非先王选士之制。圣意卓然,自三代以后,当途之君,未有能及此者也。臣以谓三代学校劝教之具,汉氏郡国太常察举之目,今之宜,理可参用。今州郡京师有学,同于三代,而教养选举非先王之法者,岂不以其遗素励之实行,无用之空文,非陛下隆世教育人材之本意欤!诚令州县有好文学、厉名节、孝悌谨顺、出入无悖者所闻,令佐升诸州学,州谨察其可者上太学。以州大小为岁及人数之差,太学一岁,谨察其可者上礼部,礼部谨察其可者籍奏。自州学至礼部,皆取课试,通一艺以上,御试与否,取自圣裁。今既正三省诸寺之任,其都事主事掌故之属,旧品不卑,宜清其选,更用士人,以应古义。遂取礼部所选之士,中第或高第者,以次使试守,满再岁或三岁,选择以为州属及县令丞。秀才异等,皆以名闻,不拘此制。如此者谓之特举。其课试不用糊名誊录之法,使之通一艺以上者,非独采用汉制而已。

如臣之议为可取者,其教养选用之意,愿降明诏以谕之。得人失士之效,当信赏罚以厉之。以陛下之所向,孰敢不虔于奉承?以陛下之至明,孰敢不公于考择?行之以渐,循之以久,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5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臣闻三代之          道:治国策略   B今之宜,理可参用    揆:度量、观察

C无用之空文          课:学习       D有秀才异等          即:就是5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古代的大学。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59.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议论的重点是人才选拔制度,即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优劣,文章首段引经据典,指出察举制的优越性,观点鲜明。

B作者盛赞皇帝的美德,提出要学习参考三代以来的察举制,认为科举制是舍弃久已得到检验的选拔制度而崇尚无用的空文。

C作者不尚空谈,而是明确提出“特举”这一人才选拔制度,这一制度比科举制明显优越,有力地化解了科举制度的弊端。

D曾巩希望自己的特举制度能得到皇帝的采纳,希望皇帝凭借自己的贤明与明确的赏罚制度,实现人才兴盛、政通人和。6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2)如是而俗化不美,人材不盛,官守不修,政事不举者,未之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请减五路城堡札子

曾巩

夫将之于兵,犹弈之于棋。善弈者置棋虽疏,取数必多,得其要而已。故敌虽万变,途虽百出,而形势足以相援,攻守足以相赴,所保者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也。不善弈者,置棋虽密,取数必寡,不得其要而已。故敌有他变,途有他出,而形势不得相援,攻守不能相赴,所保者非必其地也。非特如此,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也。守边之臣知其要者所保者必其地故立城不多则兵不分兵不分则用士少所应者又能合其变故用力少而得算多犹之善弃也。不得其要者,所保非必其地,故立城必多,立城多则兵分,兵分则用士众,所应者又不能合其变,故用力多而得算少,犹之不善弈也。

昔张仁愿度河筑三受降城,相去各四百余里,首尾相应,由是朔方以安,减镇兵数万。此则能得其要,立城虽疏,所保者必其地也。仁愿建三城,皆不为守备,曰:“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域,犹须斩之,何用守备?”自是突厥遂不敢度山,可谓所应者合其变也。

今五路新立之城,十数岁中,至于再倍,则兵安得不分?士安得不众?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以弈棋况之,则立城不必多。臣言不为无据也。以他路况之,则北边之备胡,遵誓约之故,数十年间,不增一城一堡,而不患戍守之不足,则立城不必多,又已事之明验也。臣以此窃意,城多则兵分,故谓西北之兵已多,而殆恐守边之臣,未有其任者也。况由其所保者未得其要,所应者未合其变,顾使西北之兵独多,而东南不足。

夫公选天下之材,而属之以三军之任,以陛下之明,圣虑之绪余,足以周此。臣历观世主,知人善任使,未有如宋兴太祖之用将英伟特出者也。故能拨唐季、五代数百年之乱,使天下大定,四夷轨道,可谓千岁以来不世出之盛美。以陛下之聪明睿圣,有非常之大略,同符太祖。则能任天下之材以定乱,莫如太祖;能继太祖之志以经武,莫如陛下。臣诚不自,得太祖任将之一二,窃尝见斯文,敢缮写以献。万分之一,或有以上当天心,使西北守边之臣,用众少而得算多,不益兵而东南之备足,有助圣虑之纤芥,以终臣前日之议,惟陛下之所裁择。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6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他路之    况:情形。

B.未有其任者也    称:配得上。

C.四夷轨道      轨道:遵循法度。

D.臣诚不自    揆:估量。

6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用力少得算多也   涂有饿莩不知发

B.仁愿建三城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遵誓约之故    勇气闻于诸侯

D.窃尝见斯文    予之及死者

6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下棋作比方,说明城堡设置贵在占据战略要点,而非单纯追求数量;如果城堡设置不当,就会导致立城多而士兵分散,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B.曾巩以张仁愿渡过黄河只修筑了三座受降城而安定北方为正面事例,充分证明了城堡设置要有战略眼光,守住战略要地,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C.面对西北驻军过多,而东南驻军不足的局面,曾巩建议省西北之兵以补东南,这个设想既不增加军费负担,又能增强国家防务能力,可谓两全其美。

D.本文属于古代官方公文中的上呈文书,用于向皇帝进言议事,曾巩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揭露了西北将领们拥兵自重的野心。

6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守 边 之 臣 知 其 要 者 所 保 者 必 其 地 故 立 城 不 多 则 兵 不 分 兵 不 分 则 用 士 少 所 应 者 又 能 合 其 变 故 用 力 少 而 得 算 多 犹 之 善 弈 也

6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寇至当并力出战,回顾望城,犹须斩之,何用守备?

(2)殆疆场之吏,谋利害者不得其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9分)

唐论

曾巩

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天下既攻秦亡之,以归于汉。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然大抵多用秦法,其改更秦事,亦多附己意,非先王之法,而有天下之志也。有天下之志者,文帝而已。然而天下之材不足,故仁闻虽美矣,而当世之法度,亦不能放于三代。汉之亡,而强者遂分天下之地。晋与隋虽能合天下于一,然而合之未久而已亡,其为不足议也。

代隋者唐,更十八君,垂三百年,而其治莫盛于太宗。太宗之为君也,诎己从谏,仁心爱人,可谓有天下之志。以租庸任民,以府卫任兵,以职事任官,以材能任职,以兴义任俗,以尊本任众。赋役有定制,兵农有定业,官无虚名,职无废事,人习于善行,离于末作。使之操于上者,要而不烦;取于下者,寡而易供。民有农之实,而兵之备存;有兵之名,而农之利在。事之分有归,而禄之出不浮;材之品不遗,而治之体相承。其廉耻日以笃,其田野日以辟。以其法修则安治,废则危且乱,可谓有天下之材。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可谓有治天下之效。夫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之效,然而不得与先王并者,法度之行,之先王未备也;礼乐之具,田畴之制,庠序之教,拟之先王未备也。躬亲行阵之间,战必胜,攻必克,天下莫不以为武,而非先王之所尚也;四夷万里,古所未及以政者,莫不服从,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太宗之为政于天下,得失如此。

由唐、虞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汤之治;由汤之治,五百余年而有文、武之治;由文、武之治,千有余年而始有太宗之为君。有天下之志,有天下之材,又有治天下效,然而又以其未备也,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是则人生于文、武之前者,率五百余年而遇治世;生于文、武之后者,千有余年而未遇极治之时也。非独民之生于是时者之不幸也。士之生文、武之后,千有余年,虽孔子之圣、孟轲之贤而不遇。虽太宗之为君,而未可以必得志于其时也。是亦士之生于时者之不幸也。故述其是非得失之迹,非独为人君者可以考焉,士之有志于道,而欲仕于上者,可以鉴矣。  

【注】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统治之时被后人认为周之盛世。租庸:即租庸调,唐代赋役制度。

6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先王之法                      放:仿效,效法

B、之先王未备也                    拟:比较

C、人人自厚,几致刑                措:废置,搁置

D、不得与先王并而称极之时          治:管理,统治

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既攻秦亡之                  控蛮荆引瓯越

B、以其法修则安治                  若属皆为所虏

C、士之生文、武之后                为降虏蛮夷

D、又有治天下效                    悟已往不谏

6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B、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C、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D、行之几岁粟米之贱/斗至数钱/居者有余/蓄行者有余资/人人自厚/几致刑措/可谓有治天下之效。

6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5分)成、康殁而民生不见先王之治,日入于乱,以至于秦,尽除前圣数千载之法。

(2)(4分)汉之为汉,更二十四君,东西再有天下,垂四百年。

(3)(3分)天下莫不以为盛,而非先王之所务也。

 

 

 

二、书信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材叔知柳州

(北宋)曾巩

①谈者谓南越偏且远,其风气与中州异。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车船未行,辄已屈指计归日。又咸小其官,以为不足事。其逆自为虑如此,故其至皆倾摇解弛,无忧且勤之心。其习俗从古而尔,不然,何自越与中国通已千余年,而名能抚循其民者,不过数人□?故越与闽、蜀,始俱为夷,闽、蜀皆已变,而越独尚陋,岂其俗不可更与?盖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

②彼不知由京师而之越,水陆之道皆安行,非若闽溪、峡江、蜀栈之不测。则均之吏于远,此非独优欤?其风气吾所谙之,与中州亦不甚异。起居不违其节,未尝有疾。苟违节,虽中州宁能不生疾邪?其物产之美,果有荔子、龙眼、蕉、柑、橄榄,花有素馨、山丹、含笑之属,食有海之百物,累岁之酒醋,皆绝于天下。人少斗讼,喜嬉乐。吏者唯其无久居之心,故谓之不可;如其有久居之心,奚不可邪?

③古之人为一乡一县,其德义惠爱尚足以薰蒸渐泽,今大者专一州,岂当小其官而不事邪?令其得吾说而思之,人咸有久居之心,又不小其官,为越人涤其陋俗而驱于治,居闽、蜀上,无不幸之叹,其事出千余年之表,则其美之巨细可知也。然非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者不能也。官于南者多矣,予知其材之颖然迈于众人,能行吾说者,李材叔而已。

④材叔又与其兄公翊仕同年,同用荐者为县,入秘书省,为著作佐郎。今材叔为柳州,公翊为象州,皆同时,材又相若也。则二州交相致其政,其施之速、势之便,可胜道也夫!其越之人幸也夫!其可贺也夫!

(注)①李材叔:名献卿。②中州:中原,黄河中下游河南的古称。

70.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71.第②段从南越______________,气候的适宜,物产的丰美,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内容指出南越 “驱而治”的可能性。

7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越与中原相通已有一千多年,其落后与当地官员不能用心治理教化有很大关系。

B.南越交通便利,风俗气候与中原相近,只是百姓不愿久居,才传言说那里落后。

C.古人治理乡县,能够以道德仁爱来教化百姓,无论治理之地大或小,都应当如此。

D.李材叔与其兄李公翊同时被任命为南越官员,他俩才能相近,作者对他们寄予厚望。

73.赏析第②段划线句运用铺陈手法的作用。

74.请简析此篇赠序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深父书

[宋]曾巩

巩再拜:与深父别四年矣,向往之心,固不可以书道。而比得深父书,辄反复累纸示谕,相之勤,相语之深,无不尽者。读之累日,不能释手,故亦欲委曲自叙己意以报。而怠惰因循,经涉岁月,遂使其意欲周反略,其好欲密而反疏,以迄于今。顾深父所相与者,诚不在于书之疏数。然向往之心,非书则无以自解,而乖谬若此,不能不赧甚也。不审幸见察否?

比得介甫书,知数到京师,比已还亳,即日不审动止如何?计太夫人在颍,子直代归,诸令弟应举,皆在京师,各万福。巩此侍亲幸无恙。宣和日得书,四弟应举,今亦在京师。去年第二妹嫁王补之者,不幸疾不起。以二女甥之失其所依,而补之欲继旧好,遂以第七妹之,此月初亦已成姻。巩质薄,去朋友远且久,其过失日积,而思虑日昏,其不免于小人之归者,将若之何?在官折节于奔走,悉力米盐之末务,此固任小者之常,无不自安之意。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于构陷。方其险阻艰难之时,常欲求脱去,而卒无由。今于势者已更,幸自免于悔咎。而巩至此,亦已二年矣。

夫学者,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无产而有常心,乃所履之一事耳。何则?使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然而无常产也,则其于亲也,生事之礼,故啜菽饮水之,与养以天下一也;死葬之以礼,故敛手足形旋葬之葬,与葬以天下一也。然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者,非尽于此也。故曰乃所履之一事耳。而孟子亦以谓无常产而有常心者,唯士为然,则为圣贤者不止于然也。介甫又谓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

夫学者,苟不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能不失其常心,此后之学者之患也。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所以始乎为士,而终乎为圣人也。

(有删改)

7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勤   存:问候

B.遂以第七妹之   归:嫁

C.则无产而有常心   常:固定的

D.故啜菽饮水之养   养:奉养

7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遂使其意欲周反略

终苟免不怀仁

B.子直代归,诸令弟应举

备他盗之出入非常也

C.悉力米盐之末务

移其民河东

D.生事之

则思无怒而滥刑

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年来,王深父多次写信给作者,情谊深厚,作者也想回信尽叙心意,可是一拖再拖,以至于今日才回信。

B.曾巩初上任,遇到强势者当政,又与主政者政见不合,常担心遭到陷害,在境况最危急的时候,他找了个理由离任了,最终幸免于难。

C.就常产常心而言,常心更重要,因为常心是追求仁并践行礼的结果,作者认为学者修养身心常心是本,至于践行何种学说是末。

D.这封书信将个人的情感与对世事的看法结合起来,既情意拳拳又冷静理性,充分显示了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鲜活、丰富的内心世界。

7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苟能其心笃于仁其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必不失其常心且既已皆中于礼而复操何说而力行之哉此学者治心修身本末先后自然之理也

7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顾初至时,遇在势者横逆,又议法数不合,常恐不免于构陷。

(2)介甫又谓士诚有常心,以操群圣人之说而力行之,此孔孟以下,有功于世也。

 

赠黎安二生序

曾  巩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予。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平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迁,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迁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简注)

①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文,写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②赵郡:苏轼祖籍赵州栾城(今属河北),故云。同年: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二年(1057)进士。③闳:宏大。隽:意味深长。④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司法参军:官名,掌管州内刑狱诉讼。6迂阔:空泛而不切实际。⑤庸讵:难道。

(阅读指要)

作者在本文中既赞赏二生的文章,也推举他们的人品;再就黎生所谓里人笑其迂阔、求言以解里人之惑,转入对“迂阔”的议论,并表明自己的处世态度。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充满理智的语言抒发情感,自有一种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让人读后感觉清新却又凝重。

(阅读训练)

80.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以顾余(________)

(2)之人皆笑以为迁阔(________)

(3)谓余之迂为善,则其若此(________)

(4)谓为不善,则有以乎世(________)

81.下列句中“固”与“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中“固”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止之B.百世之遇也

C.求木之长者,必其根本D.汝心之,固不可彻

8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B.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C.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D.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8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给曾巩写信极力赞扬蜀郡士人黎生和安生,经曾巩了解,这两人确实有才华,可知苏轼善于识别人才。

B.黎生向曾巩求文;对黎生的请求,曾巩表示既已心知,就无必要再写赠言了。

C.黎生求赠言,是为了向里人传道、授业、解惑。

D.作者认为自己是世间最迂阔的人,作者在明贬暗褒中包含着对当时浅薄文风的不满。

8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2)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

85.简述作者写此文“以赠二生,并示苏君”的用意。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送曾巩秀才序

欧阳修

广文①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②拔出之才,其一累黍③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推卸、推托)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不幸有司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④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夫不咎岁而菑播⑤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选自《欧阳文忠公全集》)

(注释)①广文:即广文馆,宋朝国子监下属学校,收纳来京城求试的人,先在广文馆读书,遇贡举之年,到国子监验试,十人取一。 ②魁垒:雄伟。 ③累黍:累和黍是古代两种微小的重量单位,这里表示细微的分量。  ④大者:这里指优秀文章,下文的“小者”指一般文章。 ⑤菑()播:开荒播种。菑,开荒。

86.用自己话回答,第二段作者感到“可怪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87.简析“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的表达效果。

88.与“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我不敢求见曾生,而是曾生因受辱才来拜访我。

B.我哪里敢向曾生求救,只是他委屈地来照顾我。

C.我岂敢要求曾生来见我,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

D.我怎敢对曾生有要求,只是他被别人欺辱才来看我。

89.请分析,作者以“农夫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为类比,其目的是什么?

90.对造成曾巩这类有才学人的落第,作者除了批评“概以一法考”的标准以外,还批评了哪些现象?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寄欧阳舍人书

曾巩

①及世之衰,为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②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   ?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能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91.填入第②段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A.B.C.D.

9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铭志开始不真实、是因为代写铭志的人拒绝不写真实的情况造成的。

B.如请托代笔的人会批评人,那么写出来的铭志也不会公正和真实。

C.有道德的人对于恶的人,不会接受请托为他们写铭志。

D.铭志流传较少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把过世者写得太好了。

93.从内容方面看,本文第一、二段分别论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

94.作者认为铭志能够流传后世的关键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95.对于人们的行为,作者说“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欧阳学士第一书

[北宋]曾巩

学士执事①:夫世之所谓大贤者,何哉?其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其口讲之,身行之,以其余者又书存之,三者必相表里。其仁与义磊磊然横天地,冠古今,不穷也;其闻与实,卓卓然轩士林,犹雷建震而风感驰,不浮也。则其谓之大贤,与穹壤等高大,与《诗》《书》所称无间,宜矣。

夫道之难全也,周公之政不可见,而仲尼生于干戈之间,无时无位,存帝王之法于天下,俾学者有所依归。仲尼既没,析辩诡词,骊驾塞路,观圣人之道者,宜莫如于孟、荀、扬、韩四君子之书也,舍是确矣。退之既没,骤登其域,广开其辞,使圣人之道复明于世,亦难矣哉。近世学士,饰藻绘以夸谓,增刑法以趋向,析财利以拘曲者,则有闻矣。仁义礼乐之道,则为民之师表者,尚不识其所为,而况百姓之赏董乎!圣人之道派泯没没,其不绝若一发之系千钓也,耗矣哀哉!非命世大贤,以仁义为己任者,畴能救而振之乎?

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纯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辞踳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既有志于学,于时事,万亦识其一焉。则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往者推吐赤心,敷建大论,不与高明,独援摧缩,蹈正者有所禀法,怀疑者有所问执,义益坚德亦高,出乎外者合乎内,推于人者诚于己,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天下学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领,愿受指教,听诲谕,宜矣。窃计将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下者,亦不以语言退托而拒学者也。

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逮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尝自谓于圣人之道,有丝发之见焉。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搴枝叶而已矣。惟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执事将推仁义之道,横天地,冠古今,则宜取奇伟闳通之士,使趋理不避荣辱利害,以共争先王之教于衰灭之中。谓执事无意焉,则巩不信也,若巩者,亦粗可以为多士先矣,执事其亦受之而不拒乎?伏惟不以己长退人,察余言而矜怜之,知巩非苟慕执事者,慕观圣人之道于执事者也,是其存心亦不凡近矣。若其以庸众待之,寻常拒之,则巩之望于世者愈狭,而执事之循诱亦未广矣。窃料有心于圣人者,固不如是也。觊少垂意而图之谨献杂文时务策两编其传鐥不谨其简帙大小不均齐巩贫故也观其内而略其外可也干浼清重惊风悚仄。不宣。巩再拜。

(选自《曾巩集》)

(注)①学士:官名。景布(宋仁宗赵祯年号,1034一1038年)元年,欧阳修参加学士院考试,授宣德郎。宣德郎是学士院官员,所以称学士。②丽驾:双马驾的车。这里指非儒家的人。

96.下列加点的词意义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与《诗》《书》所称无间       无间:没有间隙。

B.增刑法以趋向                 趋向:追求,向往。

C.蹈正者有所禀法             俾:使。

D.不以己长退人                 退:使……退,推诿。

9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明圣人之心于百世之上    勇气闻于诸侯

B.有闻矣                    海运将徙于南冥

C.文益坚德亦高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而执事循诱亦未广矣        苟以夫下

9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作者为跟随欧阳修学习、深造,以便弘扬儒学,在天下实行先王之道写给欧阳修的第一封信,虽然未曾相识,然而劳神费心,言辞真诚。

B.文章从儒家及其学说的历史与现状写来,具高屋建领之势,再反复申说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心系先王之道的兴衰,对欧阳修要求自在情理之中。

C.开篇以大贤起笔,为下文写欧阳修能振兴当世儒学大贤张本,写研读欧阳修文章的体会与耳闻他的行事,正面赞誉欧阳修,却又是客观平实之论。

D.作者记叙自己的朴陋、努力及自己的追求,不讳言贫穷,流露了正能量,自然引起欧阳修的同情心。有叙有议,言必有据,字斟句酌,构思精巧。

9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觊  少  垂  意  而  图  之  谨  献  杂  文  时  务  策  两  编  其  传  缮  不  谨  其  简 峡  大  小  不  均  齐  巩  贫  故  也  观  其  内  而  略  其  外  可  也  干  清  重  悚仄  悚  仄。

10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命世大贤,以仁义为己任者,畴能救而振之乎?

(2)周游当世,常斐然有扶衰救缺之心,非徒嗜皮肤,随波流,寨枝叶而已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第二书

曾巩

巩顿首介甫足下:

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此不之道也。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故有渐磨陶冶之易,而无按致操切之难;有恺悌忠笃之纯,而无偏听摘抉之苛。己之用力也简,而人之从化也博。虽有不从而俟之以刑者,固少矣。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已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广视听者,己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足下于今最能取于人以为善,而比闻有相晓者,足下皆不受之,必其理未有以足下之见也。巩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不宣。巩顿首。

10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不之道也  易:容易。B.遂欲之以法  齐:整治。

C.思之不而已矣  审:慎重,审慎D.必其理未有以足下之见也   夺:改变。

10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之无所于归  斧斤时入山林

B.志在于去恶  于其身也,耻师焉

C.用力也愈烦  鹏徙于南冥也

D.务于达人言广视听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10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提出古人之法—“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并陈述其好处。第二段从反面剖析,暗讽王安石为政之弊,说明“谤议已纷然”不足为怪。

B.第三段指出招致谤议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忠告。第四段婉转托出写信目的,希望王安石接受忠告。

C.王安石变法,后世自有公论。曾巩在信中把王安石的做法与古人之法一一对照,说明“谤怒之来”是王安石自己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所致。

D.曾巩此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对王安石提出忠告,虽不无迂腐之见,却也有一针见血之笔,全信说理晓畅,而忠告甚笃。

10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②巩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

105.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

 

 

三、各地学记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舍记

(北宋)曾巩

①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②而是时,家事亦滋出。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③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并:比肩。②天倾地坏:喻指父亲去世。③遘(gòu)祸:遭遇祸患。④忧艰:指居父母之丧。⑤冗衣砻饭:粗劣的衣服和糙米饭。⑥遂:符合。

106.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B.C.D.

107.第②段作者为何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家事变迁和四处奔波的情形?

108.分析第③段加点词“笑”的内涵。

109.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筠州学记

曾巩

周衰,先王之迹熄。至汉,六艺出于秦火之馀,士学于百家之后。言道德者,矜高远而遗世用;语政理者,务卑近而非师古。当是时,能明先王之道者,扬雄而已。而雄之书,世未知好也。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其取与、进退、去就,必度于礼义。

自此至于魏、晋以来,其风俗之弊,人材之乏久矣。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世虽不能皆知其意,而往往好之。故习其说者,论道德之旨,而知应务之非近;议政理之体,而知法古之非迂。不乱于百家,不蔽于传疏。其所知者若此,此汉之士所不能及。

然能尊而守之者则未必众也故乐易惇朴之俗微而诡欺薄恶之习胜其于贫富贵贱之地则养廉远耻之意少而偷合苟得之行多此俗化之美所以未及于汉也。夫所闻或浅,而其义甚高;所知有馀,而其守不足者,其故何哉?由汉之士,察举于乡间,故不得不笃于自修;今之士选用于文章,故不得不笃于所学。至于循习之深,则得于心者,亦不自知其至也。由是观之,则上所好,下必有甚者焉,岂非信欤!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于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夫《大学》之道,将欲诚意正心修身以治其国家天下,而必本于先致其知,则知者固善之端,而人之所难至也。以今之士,于人所难至者既几矣,则上之施化,莫易于斯时,顾所以导之如何尔。

筠为州,在大江之西,其地僻绝。当庆历之初,诏天下立学,而独筠不能应诏,州之士以为病。至治平三年,盖二十有三年矣,始告于知州事、尚书都官郎中董君仪。董君乃与通判州事、国子博士郑君蒨,相州之东南,得亢爽之地,筑宫于其上。经始于其春,而落成于八月之望。既而来学者常数十百人。二君乃以书走京师,请记于予。

予谓二君之于政,可谓知所务矣。使筠之士,相与升降乎其中,讲先王之遗文,以致其知。其贤者超然自信而独立,其中材勉焉,以待上之教化。则是宫之作,非独使夫来者玩思于空言,以干世取禄而已。故为之著予之所闻者以为记,而使归刻焉。

(有删改)

110.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蔽于传疏传疏:指解释儒家经籍的文字

B.故不得不于自修笃:专注

C.以世取禄而已干:求取

D.岂非欤信:相信

111.(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乱百家至激义理者不然

B人材乏久矣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所以导之如何尔故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殆为此

D相与升降其中其闻道也固先

112.(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为《袁州学记》,却从历史上对先王之道的继承、学习开始谈,肯定了杨雄通晓先王之道,也肯定了汉代人的教化风俗之美。

B.本文对当世的读书人研读典籍,效法古人,极力赞赏。而又觉得现实社会的淳朴之风已经衰微,养廉远耻之心不足,苟合鄙俗之行有余 。

C.文章的第三段说,汉代的读书人是由乡里举荐出来的,他们比当今人读书多,自我修养高。如果使汉代和当今都开设学校,教化培养人才,那么读书人的学问品德,就没有彼此的偏差了。

D.文章最后两段选材详略得当,交代了筠州地僻,未能应诏建立学校。二十三年后,董、郑两先生才在此地选地建校舍,使学子们一起来上学。

113.(小题4)用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能 尊 而 守 之 者 则 未 必 众 也 故 乐 易 惇 朴 之 俗 微 而 诡 欺 薄 恶 之 习 胜 其 于 贫 富 贵 贱 之 地 则 养 廉 远 耻 之 意 少 而 偷 合 苟 得 之 行 多 此 俗 化 之 美 所 以 未 及 于 汉 也。

1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士之出于其时者,皆勇于自立,无苟简之心

2)以迄于今,士乃有特起于千载之外,明先王之道,以寤后之学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宜黄县县学记

(宋)曾巩

盖凡人之起居、饮食、动作之小事,至于修身为国家天下之大体,皆自学出,而无斯须去于教也。其动于视听四支者,必使其洽于内;其谨于初者,必使其要于终。驯之以自然,而待之以积久。噫!何其至也。故其俗之成,则刑罚措;其材之成,则三公百官得其士;其为法之永,则中材可以守;其入人之深,则虽更衰世而不乱。为教之极至此,鼓舞天下,而人不知其从之,岂用力也哉!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余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人之体性之举动,唯其所自肆,而临政治人之方,固不素讲。士有聪明朴茂之质,而无教养之渐,则其材之不成,固然。盖以不学未成之材,而为天下之吏,又承衰弊之后,而治不教之民。呜呼!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宋兴几百年矣。庆历三年,天子图当世之务,而以学为先,于是天下之学乃得立。而方此之时,抚州之宜黄犹不能有学。士之学者皆相率而寓于州,以群聚讲习。其明年,天下之学复废,士亦皆散去。皇佑元年,会令李君详至,始议立学。而县之士某某与其徒皆自以谓得发愤于此,莫不相励而趋为之。故其材不赋而羡,匠不发而多。其相基会作之本末,总为日若干而已,何其周且速也!当四方学废之初,有司之议,固以谓学者人情之所不乐。及观此学之作,在其废学数年之后,唯其令之一唱,而四境之内响应,而图之如恐不及。则夫言人之情不乐于学者,其果然也与?

宜黄之学者,固多良士;而李君之为令,威行爱立,讼清事举,其政又良也。夫及良令之时,而顺其慕学发愤之俗,作为宫室教肄之所,以至图书器用之须,莫不皆有以养其良材之士。虽古之去今远矣,然圣人之典籍皆在,其言可考,其法可求,使其相与学而明之。若夫正心修身,使一人之行修移之于一家,一家之行修移之于乡邻族党,则一县之风俗成,人材出矣。教化之行,道德之归,非远人也,可不勉与!县之士来请曰:“愿有记。”其记之。

(选自《曾巩集》有删节)

1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刑罚措:搁置

B.圣人之制作尽坏 制作:创设的教育制度

C.故其材不赋而羡:(令人)羡慕

D.而无教养之渐:熏陶

11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至于修身国家天下之大体 ���以

B.不学未成之材 赵王岂璧之故欺秦邪?

C.何其周速也 穷益坚

D.唯其令一唱 师道不传也久矣

1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政之所以不行,贼盗刑罚之所以积,其不以此也欤!

(2)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118.本文中,曾巩认为教育的功能有哪些?请概括说明。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思政堂记

曾巩

①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②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③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                    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④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119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

A    B    C    D

120概括第①段的段意。

121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12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           ②得于己,故调之德

③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⑤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③①④②⑤    B③①②⑤④    C③①⑤②④    D③①②④⑤

123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

 

 

四、游记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分宁县云峰院记

曾巩

分宁人勤生而啬施,薄义喜争,其土俗然。自府来抵其县五百里, 在山谷穷处。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田高下硗腴,随所宜杂殖五谷,无废壤。女妇蚕杼,无懈人。茶盐蜜纸竹箭材苇之货,无有纤巨,治咸尽其身力。其勤如此。富者兼田千亩,廪实藏钱, 至累岁不发,然视捐一钱,可以易死,宁死无所捐。其于施何如也?其间利害不能以稊米,父子、兄弟、夫妇,相去若弈棋然。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意向小戾,则相告讦,结党诪张, 事关节以动视听。甚者画刻金木为章印,摹文书以绐吏,立县庭下,变伪一日千出,虽笞扑徙死交迹,不以属心。其喜争讼,岂比他州县哉?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云峰院在县极西界,无籍图,不知自何时立。景德三年,邑僧道常治其院而之。门闼靓深,殿寝言言。栖客之庐,斋庖库庾,序列两旁。浮图所用铙鼓鱼螺钟磬之编,百器完。吾闻道常气质伟然,虽索其学,其归未能当于义,然治生事不废其勤,亦称其土俗。至有余辄斥散之,不为黍累计惜, 乐淡泊无累,则又若能胜其啬施喜争之心,可言也。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此予未敢必也。庆历三年九月,与其徒谋曰:吾排蓬藋,治是院,不自意成就如此。今老矣,恐泯泯无声来人,相与图文字,买石刻之,使永永与是院俱传,可不可也?咸曰: “然。推其徒了思来请记,遂来。予不,为申其可言者宠嘉之,使刻示邑人,有激也。二十八日,南丰曾巩记。

张伯行编选《唐宋八大家文钞》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124.

A.百器备完        完:完备

B.恐泯泯无声畀来人    :赠予

C.治其院而侈之    侈:扩大

D.予不让             让:责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25.

A.薄义喜争\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B有激也\皆出于此乎

C.必道常\其闻道也固先

D.其土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小题3)下列文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126.

A.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B.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C.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D.于其亲固\然于义\厚薄可知也\长少族挨坐里闾\相讲语以法律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人修农桑之务,率数口之家,留一人守舍行馌,其外尽在田。

译文:127.

2)民虽勤而习如是,渐涵入骨髓,故贤令长佐吏比肩,常病其未易治教使移也。

译文:128.

3)或曰,使其人不汩溺其所学,其归一当于义,则杰然视邑人者,必道常乎?

译文:12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拟岘台记

曾巩

尚书司封员外郎晋国裴君治抚之二年,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谓其山溪之形,拟乎岘山也。数与其属与州之寄客者游其间,独求记于予。

初,州之东,其城因大丘,其隍因大溪,其隅因客土以出溪上。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怪奇可喜之观,环抚之东南者,可坐而见也。然而雨隳潦毁,盖藏弃委于榛丛草之间,未有即而爱之者也。君得之而喜,增甓与土,易其破缺,去榛与草,发其亢爽,缭以横槛,覆以高甍,因而为台,以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然后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至于高桅劲舻,沙禽水兽,下上而浮沉者,皆出乎履舄之下。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至于平冈长陵,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溪聚落,树阴晻暖,游人行旅,隐见而断续者,皆出乎衽席之内。若夫云烟开敛,日光出没,四时朝暮,雨旸明晦,变化不同,则虽览之不厌,而虽有智者,亦不能穷其状也。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则得之于耳目与得之于心者,虽所寓之乐有殊,而亦各适其适也。

抚非通道,故贵人富贾之游不至。多良田,故水旱螟螣之灾少。其民乐于耕桑以自足,故牛马之牧于山谷者不收,五谷之积于郊野者不垣,而晏然不知枹鼓之警,发召之役也。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而又得游观之美,亦将同其乐也。故予为之记。其成之年月日,嘉岉二年之九月九日也。

13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破缺                易:交换

B.挟光景而星辰          薄:迫近

C.雨旸明                晦:昏暗

D.晏然不知枹鼓之警        晏然:安宁的样子

13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直接表明裴君修筑拟岘台之后此地风景优美的一组是( )(3分)

其外连山高陵,野林荒墟,远近高下,壮大闳廓              

州人士女,乐其安且治        

山之苍颜秀壁,巅崖拔出,挟光景而薄星辰          

溪之平沙漫流,微风远响,与夫浪波汹涌,破山拔木之奔放

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

至于平冈长陵,虎豹踞而龙蛇走,与夫荒溪聚落,树阴晻暖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②⑤    D.③④⑥

132.下列对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紧扣题意,先叙缘起,继而转入对建台经过和风光、人物的描绘,最后抒发议论。

B.抚州并不是交通要道,有地位的人和富商不到这里来,所以这里很多良田,很安宁。

C.本文写景之笔简练传神,如总括拟岘台“脱埃氛,绝烦嚣,出云气而临风雨”的特点之后,一写水,一写山,山水皆具有刚柔两种面貌。

D.文章最后一段,由抚州之民的耕桑自足、抚州知州的简静之治,归结到拟岘台建造的宗旨——官民同乐。

13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城之东隅作台以游,而命之曰拟岘台。(3分)

(2)或饮者淋漓,歌者激烈;或靓观微步,旁皇徙倚。(3分)

(3)君既因其土俗,而治以简静,故得以休其暇日,而寓其乐于此。(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公亭记

曾巩

君子之于己,自得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者,所以与人同其行也。人之于君子,潜心而已矣,非有待于外也。然而有表其闾,名其乡,欲其风声气烈暴于世之耳目而无穷者,所以与人同其好也。内有以得诸己,外有以与人同其好,此所以为先王之道,而异乎百家之说也。

随为州,去京师远,其地僻绝。庆历之间,起居舍人、直龙图阁河南尹公洙以不为在势者所容谪是州,居于城东五里开元佛寺之金灯院。尹公有行义文学,长于辨论,一时与之游者,皆世之闻人,而人人自以为不能及。于是时,尹公之名震天下,而其所学,盖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故其居于随,日以考图书、通古今为事,而不知其官之为谪也。尝于其居之北阜,竹柏之间,结茅为亭,以茇而嬉,岁余乃去。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州从事谢景平刻石记其事。至治平四年,司农少卿赞皇李公禹卿为是州,始因其故基,增庳益狭,斩材以易之,陶瓦以覆之,既成,而宽深亢爽,环随之山皆在几席。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盖尹公之行见于事、言见于书者,固已赫然动人,而李公于是又侈而大之者,岂独慰随人之思于一时,而与之共其乐哉!亦将使夫荒遐僻绝之境,至于后人见闻之所不及,而传其名、览其迹者,莫不低回俯仰,想尹公之风声气烈,至于愈远而弥新,是可谓与人同其好也。则李公之传于世,亦岂有已乎!故予为之书,时熙宁元年正月日也。

13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B.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C.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D.又以其旧亭峙之于北/于是随人皆喜慰其思/而又获游观之美/其冬/李公以图走/京师属予记之/

13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公因为不被掌权者容纳,被从京城贬谪到随州,尽管地处偏僻,但尹公不以为意。

B.尹公有高尚的品行道义,乐于结交当时社会名流,并且谦虚地认为自己比不上他们。

C.尹公在随州每天考订图书,通晓古今,既表明他的高雅志趣,也使得他忘记被贬谪。

D.曾巩写作这篇文章既赞扬了尹公高尚的品德,也肯定了李禹卿“与人同其好”的做法。

1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越州赵公救灾记》)

(2)既去而人不忍废坏,辄理之,因名之曰尹公之亭。

137.司农少卿李禹卿在“尹公亭”原有基础上改建了一座新亭子,这对当地百姓有什么意义?他请曾巩写这篇记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6题。

广德湖记

[宋]曾 巩

鄞县张侯图其县广德湖而以书遗予曰:愿有记。

盖湖之大五十里而在鄞之西十二里。其源出于四明山而引其北为漕渠泄其东北入江。鄞之乡十有四其东七乡之田钱湖溉之;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舟之通越者皆由此湖而湖之产有凫雁鱼鳖、茭蒲葭、葵莼莲茨之饶。淳化二年民始与州县强吏盗湖为田久不能正。至道二年知州事丘崇元躬按治之,而湖始复。咸平中,赐官吏职田,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既而务益取湖以自广。天禧二年,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起堤十有八里以限之。

至张侯之为鄞,则湖久不治,西七乡之农以旱告。张侯为出营度,民田湖旁者皆喜,愿致其力。张侯计工赋材,择民之为人信服有知计者,使督役而自主之,一不以属吏,人以不扰,而咸劝趋。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九,为埭二十。堤之上植榆柳益旧总为三万一百。又因其余材为二亭于堤上以休,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因以其山名。山之上为庙一以祠神之主此湖者一以祠吏之有功于此湖者。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既成而田不舟不病涸鱼雁茭苇、果蔬水产之良皆复其旧而其余及于县旁州张侯于是可谓有劳矣。

是年予通判越州事。越之南湖久废不治盖出于吏之因循而至于不知所以为力予方患之。观广德之兴以数百年危于废者数矣由屡有人故益以治。盖大历之间溉田四百顷大中八百顷,而今二千顷矣。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故为之书尚俾来者知毋废前人之功以永为此邦之利而又将与越之人图其废也。

(节选自《曾巩文集》有改动)

【注】 张侯:名峋。“侯”是士大夫之间的尊称相当于“君”。茭蒲葭、葵莼莲茨:均为水生植物,可食。

13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鄞之乡十有四      凡:一共

B.而与望春、白鹤之山相  直:面对

C.既成而田不旱  病:缺点

D.而其余及于县旁州  比:相邻

13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治理广德湖的措施的一项是(3分)(  )

其西七乡之田水注之者则此湖也 取湖之西山足之地百顷为之 ③知州事李夷庚始正湖界 ④鄞人累石堙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 ⑤于是又为之益旧,总为碶九,为埭二十 ⑥以熙宁元年十一月始役,而以明年二月卒事

A①②④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4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记湖记人并行,始终围绕湖的兴废展开叙述,条理清晰,显示了作者的叙事功力。

B张峋安排使用人力的方式独特:让百姓自己决断施工进程并命令属下参与监督管理。

C.广德湖经过张峋的治理物产恢复了原有的状况灌溉田地的面积也超过了从前。

D.作者赞赏张峋创新益旧的举措仰慕其勤政爱民的美德表达了有志兴废除弊的意愿。

141.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于是筑环湖之堤,广倍于旧,而高倍于旧三之二。(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人之存亡政之废举为民之幸不幸其岂细也欤?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道山亭记(节选)

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阨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其途或逆坂如,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也。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其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蝼,其旋若轮,其激若矢。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楫自任也。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在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麓多杰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尽于四瞩。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洲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险且远,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于此。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絙(gēng):粗绳子。②衡缩蟉(liú)糅:水势顺着地势蜿蜒流动。③嵚崟(qīn yín):山势高耸的样子。④埃壒(ài):凡尘,世俗。142.请在括号中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4分)

(1)非其土人,罕不也     踬(            )

(2)人以屋室巨丽相       矜(            )

(3)以其耳目之乐         寓(           )

(4)盖其岁满就更广州       岁满(            )14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累数驿一得平地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

B.或侧径钩出不测之溪上     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不下簟席尽于四瞩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D.而其余功又于此           小知不大知,小年不及大年1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狭多阻,岂虚也哉? (4分)

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4分)145.作者认为程公修造道山亭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阆州张侯庙记

[北宋]曾巩

事常蔽于其智之不周,而辨常于所惑。智足以周于事,而辨至于不惑,则理之微妙皆足以尽之。今夫推策灼龟于梦寐,其为事至浅,世常尊而用之,未之有改也;坊墉道路、马蚕猫虎之灵,其为类至细,世常而事之,未之有废也;水旱之灾,日月之变,与夫兵师疾疠、昆虫鼠豕之害,凡一慝作,世常有祈有报,未之有止也。《金縢》之书,《云汉》之诗,其意可谓至,而其辞可谓尽矣。夫精神之极,其之无端,其测之甚难,而尊而信之,如此其备者,皆圣人之法。何也?彼有接于物者,存乎自然,世既不得而无,则圣人固不得而废之,亦理之自然也。圣人者,岂用其聪明哉?善因于理之自然而已。其智足以周于事,而其辨足以不惑,则理之微妙皆足以尽之也。故古之有为于天下,尽己之智而听于人,尽人之智而听于神,未有能废其一也。《书》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所谓尽己之智而听于人,尽人之智而听于神也。由是观之,则荀卿之言以谓雩筮救日小人以为神者以疾夫世之不尽在乎己者而听于人不尽在乎人者而听于神其可也谓神之为理者信然则过矣,蔽生于其智之不周,而过生于其所惑也。

阆州于蜀为巴西郡,蜀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西乡张侯,名飞,字益德,尝守是州。州之东有张侯之冢,至今千有余年,而庙祀不废。每岁大旱,祷雨辄应。嘉祐中,比数岁连熟,阆人以谓张侯之赐也,乃相与率钱治其庙舍,大而新之。侯智勇为将,号“万人敌”。当蜀之初,与魏将张郃相距于此,能破郃军以安此土,可谓功施人矣。其殁也,又能泽而赐之,则其食于阆人不得而废也,岂非宜哉?

知州事尚书职方员外郎李君献卿字材叔,以书来曰:“为我书之。”材叔好古君子也,乃为之书,而以予之所闻于古者告之。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钞》,有删改)

(注)①推策:以蓍草或竹筹推算历数。后亦用于占卜吉凶。②灼龟:古代用火烧灸龟甲,视其裂纹以测吉凶。

153.下列句子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辨常于所惑    错误

B.于梦寐           推测

C.世常而事之       尊敬

D.之无端         询问

15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凡一慝作             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

B.故古之有为于天下     求人可使报秦

C.可谓功施人矣         圣人不凝滞

D.智勇为将           勇气闻于诸侯

15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指出神灵很难被推测感知,但世人依然很信奉,而且祭祀之事详备,治国者也把信奉神灵作为一种统治手段。

B.作者列举《金縢》《云汉》意在说明古人在祈祷、祭祀神灵之事上的重视,引用《尚书》 的话是为了说明应该先尽人事,以占卜、祭祀神灵辅助。

C.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仅是应李材叔的邀请为张侯庙写记,同时也为了把自己听到的有关古代的事情告诉他。

D.文章前半部分主要议论,运用排比、对偶、引用、对比等手法表达对人智与神明之事的看法,旁征博引,内容丰富,有理有据。

15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则 荀 卿 之 言 以 谓 雩 筮 救 日 小 人 以 为 神 者 以 疾 夫 世 之 不 尽 在 乎 己 者 而 听 于 人 不 尽 在 乎 人 者 而 听 于 神 其 可 也 谓 神 之 为 理 者 信 然 则 过 矣

15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智足以周于事,而其辨足以不惑,则理之微妙皆足以尽之也。

(2)比数岁连熟,阆人以谓张侯之赐也,乃相与率钱治其庙舍,大而新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曾巩

荆及康狼,楚之西山也。水出二山之门,东南而流,春秋之世曰鄢水。左丘明传,鲁桓公十有三年,楚屈瑕伐罗,及鄢,乱次以是也,其后曰夷水。又其后曰蛮水,郦道元所谓夷水避桓温父名,改曰蛮水是也。秦昭王三十八年,使白起将,攻楚,去鄢百里,立堨,壅是水为渠以灌鄢,遂拔之。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引鄢水以灌田,田皆为沃壤,今长渠是也。

长渠至宋至和二年,久隳不治,而田数苦旱,川饮食者无所取。令孙永曼叔率民田渠下者,理渠之坏塞,遂完故堨。自二月丙午始作,至三月癸未而毕,田之受渠水者,皆复其旧。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盖鄢水之出西山,初弃于无用,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溉田三千余顷,至今千有余年,而曼叔又举众力而复之,使并渠之民,足食而甘饮,其余粟散于四方。盖水出于西山诸谷者其源广,而流于东南者其势下,至今千有余年,而山川高下之形势无改,故曼叔得因其故迹,兴于既废。使水之源流,与地之高下,有易于古,则曼叔虽力,亦莫能复也。

初,曼叔之复此渠,白其事于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公听之不疑,沮止者不,故曼叔能以有成。则渠之复,自夫二人者也。方二人者之有为,盖将任其职,非有求于世也。及其后言渠堨者蜂出,然其心盖或有求,故多诡而少实,独长渠之利然,而二人者之志愈明也。

熙宁六年,余为襄州,过京师,曼叔时为开封,访余于东门,为余道长渠之事,而诿余以考其约束之废举。予至而问焉,民皆以谓贤君之约束,相与守之,传数十年如其初也。而是秋大旱,独长渠之田无害也。夫宜知其山川与民之利害者,皆为州者之任,故予不得不书以告后之人,而又使之知夫作之所以始也。八月丁丑曾巩记。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改)

15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乱次以是也                济:渡

B有易于古                    一:一旦

C沮止者不                    用:治理

D独长渠之利                较:明显

15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渠源流数易其名,先是鄢水,之后是夷水,再后为避桓温父讳而命名为蛮水。

B曼叔修复长渠后,再将此事禀告知襄州事张瓖唐公,张公没有怀疑他的动机。

C现实中谈论筑渠造堰的人很多,但他们的心里或有私欲,所以是欺世的多,务实的少。

D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之一是要州官们懂得山川对于人们的利害关系,从而积极兴修水利。

16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鄢入秦,而白起所为渠因不废。

(2)曼叔又与民为约束,时其蓄泄,而止其侵争,民皆以为宜也。

(3)及白起资以祸楚,而后世顾赖其利。

161根据原文,概况分析县令孙永(曼叔)能够顺利修复长渠,造福一方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院佛殿记

曾巩

庆历八年四月,抚州菜园僧可栖,得州之人高庆、王明、饶杰相与率民钱为殿于其院成,以佛之像置其中,而来乞予文以为记。

初,菜园有于尚书,有地于城南五里,而草木生之,牛羊践之,求屋室居人焉,无有也。可栖至,则喜曰:“是天下之废地也,人不争,吾得之以老,斯足矣。”遂以医取资于人,而其处立寝庐、讲堂、重门、斋庖之房、栖客之舍,而合其徒入而居之。独殿之役最大,自度其力不能为,乃使其徒持簿乞民间,有得辄记之,微细无不受。浸渐积累,月而用以足,役以既。自可栖之来居至于此,盖十年矣。

吾观佛之徒,凡有所兴作,其人皆用力也勤,刻意也专,不肯苟成,不求速效,故善以小致大,以难致易,而其所为,无一不如其志者,岂独其说足以动人哉?其中亦有智然也。若可栖之披攘经营,捃摭纤悉,忘十年之久,以及其志之成,其所以自致者,岂不近是哉?噫!佛之法固方重于天下,而其学者又善殖之如此。至于世儒,习圣人之道,既自以为至矣,及其任天下之事,则未尝有勤行之意,坚持之操,少长相与语曰:“苟一时之利耳,安能必世百年,为教化之,而待迟久之功哉!”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由是观之,反不及佛之学者远矣。则彼之所以盛,不由此之所自守者衰欤?与之记,不独以著其能,亦愧吾道之不行也已。曾巩记。

(选自《唐宋八大家合集》卷十七)

注:①捃摭:采取,采集。

162.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菜园有于尚书           籍:登记

B.其处立寝庐           即:立即

C.月而用以足             期:整、满(年、月)

D.为教化之               渐:熏陶

163.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吾得之老,斯足矣        食其所爱之肉,与贼抗而不降乎

B.亦愧吾道不行也已        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

C.遂以医取资人            然时称道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

D.任天下之事            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可得乎

16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佛殿的菜园原来是一片荒地,草木满地,牛羊践踏,也没有可以住人的房屋。

B.菜园院佛殿主要是僧众们向民间化缘募捐建成的,是菜园院耗资最多的建筑。

C.佛法之所以被天下人推重,就在于他们善于注重细节,愿意接受一切赞助。

D.作者写这篇记,不单表彰了佛家的才智,也反思了儒家之道不再通行的根源。

16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相薰以此,故历千余载,虽有贤者作,未可以得志于其间也。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3)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166.作者认为佛法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五、书序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齐书》目录序

曾巩

《南齐书》,八纪,十一志,四十列传,合五十九篇,梁萧子显撰。始江淹已为《十志》,沈约又为《齐纪》,而子显自表武帝,别为此书。臣等因校正其讹谬,而叙其篇目曰:

将以是非、得失、兴坏、理乱之故而为法戒,则必得有所托,而后能传于久,此史之所以作也。然而所托不得其人,则或失其意,或乱其实,或析理之不通,或设辞之不善,故虽有殊功德非常之迹,将暗而不章,郁而不发,而梼杌嵬琐奸回凶慝之形,可幸而掩也。

尝试论之,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知之意,其文必足以发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何以知其 然也?昔者唐虞有神明之性,有微妙之德,使之者不能知,知之者不能名,以为治天下之本。号令之所布,法度之所设,其言至约,其体至备,以为 治天下之具,而为二典者,推而明之。所记者,岂独其迹也?并与其深微之意而传之,小大精粗无不尽也,本末先后无不白也。使诵其说者,如出乎其 时,求其旨者,如即乎其人。是可不谓明足以周万事之理,道足以适天下之用,智足以通难知之意,文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乎?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两汉以来,为史者去之远矣。司马迁从五帝三王既殁数千载之 后,秦火之余,因散绝残脱之经,以及传记百家之说,区区掇拾,以集著其善恶之迹、兴废之端,又创己意,以为本纪、世家、八书、列传之文, 斯亦可谓奇矣。然而蔽害天下之圣法,是非颠倒而采摭谬乱者,亦岂少哉?是岂可不谓明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 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乎!

夫自三代以后,为史者如迁之文,亦不可不谓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也。然顾以谓明 不足以周万事之理,道不足以适天下之用,智不足以通难知之意,文不足以发难显之情者,何哉?盖圣贤之高致,迁、固有不能纯达其情,而见之 于后者矣,故不得而与之也。迁之得失如此,况其他邪?至于宋、齐、梁、陈、后魏、后周之书,盖无以议为也。

子显之于斯文,喜自驰骋 ,其更改破析刻雕藻缋之变尤多,而其文益下,岂夫才固不可以强有邪?数世之史既然,故其事迹暧昧,虽有随世以就功名之 君,相与合谋之臣,未有赫然得倾动天下之耳目,播天下之口者也。而一时偷夺倾危,悖礼反义之人,亦幸而不暴著于世,岂非所托不得 其人故也?可不惜哉!

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岂可忽哉!岂可忽哉!

18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虽有殊功德非常之迹 韪:美好

B.使之者不能知 由:跟随

C.区区掇拾 区区:微不足道

D.故其事迹暧昧暧昧:模糊

18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史志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把是非、利弊、兴衰、治乱的旧事写出来作为后世效法或警戒的借鉴。

B.作者以“二典”作为论据证明良史的重要作用,以“托得其人”,史传产生“为法戒”的作用,与前文“托不得其人”形成鲜明对比。

C.作者评价司马迁是“隽伟拔出之才、非常之士”,又评价《史记》“是非颠倒”“采摭谬乱”,曾巩这是以儒家的观念来批判对待的。

D.作者评价《南齐书》的作者萧子显“喜自驰骋”,文采斐然,成就功业的君臣不得显彰,奸诈不义之徒恶行却被掩盖,对萧子显总体上持肯定态度。

18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方是之时,岂特任政者皆天下之士哉?盖执简操笔而随者,亦皆圣人之徒也。

(2)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故为之者,亦必天下之材,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

189.根据第三段概括作者认为“良史”应具备哪些素质?

 


六、人物传记墓志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秃秃记

曾巩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复。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②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买砖为圹③,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 固 择 于 禽 兽 夷 狄 也 禽 兽 夷 狄 于 其 配 合 孕 养 知 不 相 祸 也 相 祸 则 其 类 绝 也 久 矣 如 齐 何 议 焉 买 石 刻 其 事 纳 之 圹 中 以 慰 秃 秃 且 有 警 也 事 始 末 惟 杜 氏 一 无 忌 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曾巩诗文选译》)

(注)①捽(zuò):揪。②瘗(yì):掩埋,埋葬。③圹(kuàng):墓穴

2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B.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C.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D.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

2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法:从汉朝开始设立的察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意为“明习法令,足以决疑”,唐宋科举考试也设有明法科。

B.县尉:与县丞一样,秦汉开始均为县令、县长的助手。县丞主管文书、仓库等,县尉主管地方治安。之后一直沿用,到明代以典史取代县尉。

C.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是西南、东北走向,古代习惯上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三国时吴国孙权所统治的全部地区。

D.浮图:就是佛,也写作“浮头”“佛图”“浮图”,是梵语“佛陀”的转音。文中指佛塔,“胜造七级浮图”中的“浮图”也是这个意思。

22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司法官的孙齐,可谓道德沦丧,先娶了正室杜氏,留在老家,后来不但使用欺骗手段与周氏结婚,还娶了妓女陈氏。

B.被周氏发觉后,孙齐先是假言搪塞,继而避开周氏,伙同杜氏、陈氏把周氏所生的儿子秃秃偷偷带往外地。

C.由于孙齐买通贪官,不但没有得到惩处,反而被委以新职。周氏虽多次上告,但冤屈始终无法声张,以至于流落街头,乞讨为生。

D.原本没有属地管辖权的萧贯派属下前往调查,直接导致五岁的秃秃被杀,这让曾巩感叹孙齐的人伦丧尽,和禽兽没有差别。

22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

(2)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①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抚州颜鲁公祠堂记

曾巩

赠司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22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为御史唐所          构:图谋

B载欲有所蔽            壅:蒙蔽

C自此至公殁,三十年    垂:接近

D闻其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

2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

C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

D孔子厌恶那些浅陋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

226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

(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22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参考答案

 

1.C

2.D

3.C

4.(1)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2)不久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按照旧例这类事情都属于翰林学士管辖,这时则特别交付他来掌管。

5.(1)文学议论的水平高;(2)追求道义,不为外界干扰;(3)谨守孝道,家事亲力亲为。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巩负才名”中,“巩”是主语,“负”是谓语,“才名”是宾语,在其后断开;“久”表示“外徙”的时间,不能断开,排除AD;“偃蹇不偶”意思是“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做“谓”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句子意思是:曾巩久负才华超群的盛名,长期在地方任职,世人都认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2.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项,“古文中的敬称有君、子、公、吾子、大人、不谷等”错误,“不谷”的意思是“不善”,时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故选D

3.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项,“与自首的盗贼骑马巡城”错误,由原文“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可知,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由此可知,是曾巩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而不是“与自首的盗贼骑马巡城”。C错误。

故选C

4.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岁饥:这一年发生了饥荒。度:估计。赡:救济。田野之民:乡间的百姓。(2)寻:不久。故事:按照旧例。命:属于。属:交付。

5.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可知,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与他匹敌。由此可知,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的原因是他文学议论的水平高。由原文“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可知,他内心勇敢合乎道德,这不是可以用刑罚和利益可以改变的。由此可知,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的原因是他追求道义,不为外界干扰。由原文“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可知,他父亲处在窘迫(困苦)当中,曾巩服侍在其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由此可知,王安石认为曾巩是个“贤者”的原因是他谨守孝道,家事亲力亲为。



(一)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神宗曾经问曾巩:“王安石是怎样的人?”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啊。”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曾巩久负才华超群的盛名,长期在地方任职,世人都认为他性情孤傲不善于同别人相处。这一时期,优秀的青年们大量涌现,曾巩对他们的态度是淡薄的。一次,回京师,神宗召见了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爱。他上疏提出解决经费问题的意见,皇帝说:“曾巩把节约用度作为治理财政的关键,当世论说治理财政的人,都没有人能达到他的这个高度。”刚好遇上实行新的官制,拜曾巩为中书舍人。当时自三省百官开始,都作了新的调整选拔,任命的诏书每天多达十数道,诏书对每个人的职事权限等的阐述规定都非常简明扼要。不久掌管延安郡王上呈皇上的表奏,按照旧例这类事情都属于翰林学士管辖,这时则特别转交他来掌管。几个月以后,他因母丧离去。又过了几个月,曾巩也去世了,终年六十五岁。

(二)

    曾巩当然不是那样的人。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与他匹敌。他内心勇敢合乎道德,这不是可以用刑罚和利益可以改变的。他父亲处在窘迫(困苦)当中,曾巩服侍在其身边并没有不孝之举,家中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家族衰败,能指望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但在京师时,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追究以往的事,就没有用这件事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肯定别人,做事经常超出中庸之道的标准,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诚惶诚恐。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 yuan获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