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个人小传与人物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西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弱冠”等说法。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纪传体史书,它与《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合称“五经”,是儒家经典之一。

D.居士是对在家信道之人的泛称,也指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李白自称青莲居士,李清照自称易安居士。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慧,十岁时,曾随父亲苏洵游学四方,后由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读书,到二十岁的时候就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

B.苏轼为官有法。在徐州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汇集于徐州城下,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为安定人心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排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苏廷评行状①

(宋)苏轼

①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日:“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其田以济饥者,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白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②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③解之曰:“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③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④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注:①苏廷评:即苏序,苏轼之祖父。行状:古文体名,一般叙述一个人的生平轶事。②输发府藏:袒露胸襟。府藏:通“腑脏”③施施:形容语调平缓。

5.(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凶年其田以济饥者

(2)皇考病没

(3)郡吏素暴苛,是大扰

(4)吾儿当忧不学耶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居人相视涕泣,无复生意B.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D.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

7.把第①段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然终不悔。

8.第④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9.用自己的话概括苏序的性格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 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o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o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 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 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 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 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 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

(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中国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10.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11.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立高尚节操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操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12.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3.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

14.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盖尝之于六经(1),至于《诗》与《春秋》之际,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终本末,各有条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而足以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此固非有深远而难见,勤苦而难行者也。故《诗》之为教也,使人歌舞乐,无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截然其有所必不可为也。不观于《诗》,无以见王道之易。不观于《春秋》,无以知王政之难。

自孔子没,诸子各以所闻著书,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无有统要,若孟子,可谓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至宽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见也。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2)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3)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窬之类也。”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取材于苏轼《孟轲论》,有删改)

注释:(1)六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2)穿窬(yú):穿墙(偷盗)。(3)餂(tiǎn):取,谋取。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盖尝之于六经                  求:研究

②父子不相贼                      贼:伤害

③使人歌舞乐                    佚:通“逸”。安逸、安闲。

于《诗》而长于《春秋》者矣    深:深刻

⑤充天地,放乎四海              乎:相当于“于”,在。

⑥而毫厘有所计                    计:论述、涉及

⑦而仁不可用也                  胜:尽

⑧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用来……的

A.①⑥B.②⑦C.③⑤D.④⑧

1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终本末,各有条理  (做事)要始终如一,并遵循一定的规律条理。

B.《春秋》力争于毫厘之间,而深明乎疑似之际  《春秋》一书努力在细微的事件之间,揭示历史的是非疑惑。

C.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  (士大夫们)可以说却不说,是用这种不说话的方式谋取(利益)。

D.惟其不为穿窬也,而义至于不可胜用  只有不做(类似于)穿墙偷盗的(谋求私利的事),“义”才能成为用不尽(的财富)。

17.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从天下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来匡正百姓行为,达到教化人民的目的。

B.看《诗经》可以知道建立王道的容易,看《春秋》可以知道建立王政的艰难。

C.自孔子逝世之后,除孟子外,诸子百家都没有真正探寻到孔子学说的源流。

D.作者认为,后世学者研究孟子学说应主要关注其“仁义”的核心思想。

1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夺,而足以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备。

19.作者认为“其道始于至粗”,意思是孟子的思想从浅近之处开始。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

链接材料: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节选自《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庄子祠堂记

苏轼

①庄子,蒙人也。尝为蒙漆园吏。没千余岁,而蒙未有祀之者。县令秘书丞王兢始作祠堂,求文以为记。

②谨按《史记》,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肤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此知庄于之粗者。

③余以为庄子盖助孔子者,要不可以为法耳。楚公子微服出亡,而门者难之,其仆操棰而骂曰:“隶也不力。”门者出之。事固有倒行而逆施者,以仆为不爱公子,则不可;以为事公子之法,亦不可,故庄子之言,皆实予,而文不予;阳挤而阴助之;其正言盖无几。至于诋訾孔子,未尝不微见其意。其论天下道术,自墨翟、禽滑厘、彭蒙、慎到、田骈、关尹、老聃之徒,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

④然余尝疑《盗跖》、《渔父》,则若真诋孔子者。至于《让王》、《说剑》,皆浅陋不入于道。反复观之,得其《寓言》之意,终曰:“阳子居西游于秦,遇老子。老子曰:‘而睢睢,而盱盱,而谁与居。太白若辱,盛德若不足。’阳子居蹴然变容。其往也,舍者将迎其家,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其反也,舍者与之争席矣。”去其《让王》,《说剑》,《渔父》,《盗跖》四篇,以合于《列御寇》之篇,曰:“列御寇之齐,中道而反曰:‘吾惊焉,吾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然后悟而笑曰:“是固一章也。”

⑤庄子之言未终,而昧者剿之以入其言,余不可以不辨。凡分章名篇,皆出于世俗,非庄子本意。

元丰元年十一月十九日。

(选自《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

20.本文第二段“此知庄子之粗者”的意思是:                              

21.分析本文第三段画线部分的作用。

22.作者认为庄子对孔子“尊之也至矣”的原因是?

23.作者在文末说“余不可以不辨”,综合全文,请说说苏轼写本文的目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鲁僖公二十二年冬十一月一日,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

②苏子曰:《春秋》书战,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宋公,天子之上公。宋,先代之后,于周为客。天子有事膰焉,有丧拜焉,非列国诸侯之所敢敌也。而曰“及楚人战于泓”楚,夷狄之国;人,者之称。以天子之上公,而夷狄之微者,至于败绩,宋公之罪,盖可见矣。而《公羊传》以为文王之战不过此,学者疑焉,故不可不辩。

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尔。齐宣有牵牛而过堂下者,曰:“牛何之?”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死地。”夫舍一牛,于德未有所损益者,而孟子之以王。所谓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三代之所共也。而宋襄公执鄫子,用于次睢之社。君子杀一牛犹不忍,而宋公戕一国君若犬豕然,此而忍为之,天下有不忍者耶!

④泓之役,身败国衄欲以不重伤、不禽二毛欺诸侯。人能紾其兄之臂以取食,而能忍饥于壶餐者,天下知其不情也。襄公能忍于鄫子,而不忍于重伤二毛,此岂可谓其情也哉?

⑤以愚观之,宋襄公,王莽之流。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王莽以天下为可以文取也。其得丧小大不同,其不能欺天下则同也。其不鼓不成列,不能襄公之虐;其抱孺子而泣,不能盖王莽之篡。使莽无成则宋襄公,使襄公之得志,亦一莽也。

⑥古人有言:“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襄公行王者之师,犹足以当桓公之师,一战之余,救死扶伤不暇。此独妄庸耳。齐桓、晋文得管仲、子犯而兴,襄公有一子鱼不能用,岂可同日而语哉。自古失道之君,如是者多矣,死而论定,未有如宋襄公之欺于后世者也。

(取材于苏轼《宋襄公论》

(注释)①出自《春秋》。泓水之战,子鱼向宋襄公建议,在楚军没有全部渡河、没有列阵成行做好准备时发起进攻,宋襄公未听,结果大败。②膰:送祭肉。③文王之战:指符合礼信仁义的战争。④觳觫:恐惧的样子。⑤鄫子:鄫国国君,参加诸侯会时被宋襄公杀害以供奉神庙。⑥衄:损伤,伤害。⑦二毛:指老年人。⑧紾:弯转,扭曲。

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者之称        微:卑贱

②而夷狄之微者    当:抵挡

③牛何        之:去,往

④若无罪而死地    就:趋向

⑤而孟子之以王    与:和,跟

⑥天下有不忍者耶    孰:什么

欲以不重伤        乃:竟然

⑧不能襄公之虐    损:损坏

A.①④B.②⑥C.③⑦D.⑤⑧

2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有若此之严而尽也

没有像这样严谨而且全面的了

B.宋襄公非独行仁义而不终者也

宋襄公的过错不只是施行仁义而没有坚持到最后

C.天下知其不情也

天下人都知道这不合情理

D.襄公以诸侯为可以名得

宋襄公以为诸侯的霸主地位可以凭借名声取得

2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记载宋楚之战时,用字考究,“楚”“人”二字,隐含着对宋襄公的批评。

B.作者认为宋襄公为人狂妄,有众多能臣却不用,故而一开始就不具备称霸的德行。

C.作者通过对宋襄公的评论,表达出统治者只有行王道才能成就王业的仁政思想。

D.鉴于后世对宋楚战争看法不同,宋襄公的行为极具欺骗性,作者撰写此文以澄清。

2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28.第③段中,作者认为宋襄公“以不仁之资,盗仁者之名”。请具体说明③段至⑤段是如何对此展开论证的。

 

韩非论

苏轼

圣人之所为恶夫异端尽力而排之者,非异端之能乱天下,而天下之乱所由出也。

昔周之衰,有老聃、庄周、列御寇徒,更为虚无淡泊之言,而治其猖狂浮游之说,纷纭颠倒,而归于无有。由其道者,荡然莫得其当,是以忘乎富贵乐,而齐乎死生之分,此不得志于天下,高世远举之人,所以放心而无忧。虽非圣人之道,而其用意,固亦无恶天下。

自老聃之死百余年,有商鞅、韩非著书,言治天下无若刑名之贤,及秦用之,终于胜、广之乱,教化不足,而法有余,秦不祀,而天下被其毒。后世之学者,知申、韩之罪,而不知老聃、庄周之使然,何者?仁义之道,起于夫妇、父子、兄弟相爱之间;而礼法刑政之原,出于君臣上下相忌之际。相爱则有所不忍,相忌则有所不敢。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今老聃、庄周论君臣、父子之间,泛泛乎若萍浮于江湖而适相值也。夫是以父不足爱,而君不足忌。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夫无有,岂诚足以治天下哉!商鞅、韩非求为其说而不得,得其所以轻天下而齐万物之术,是以敢为残忍而无疑。

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其言。虽天下之小物,亦莫不有所畏。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太史迁曰:申子卑卑,施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核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尝读而思之,事固有不相谋而相感者,庄、老之后,其祸为申、韩。

由三代之衰至于今,凡所以乱圣人之道者,其弊固已多矣,而未知其所终,奈何其不为之所也。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注)①卑:奋勉貌。②礉():严苛。

2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于无有           卒:最终

B.乎死生之分         齐:把……看成一样。

C.义不足以            劝:劝导。

D.昔者夫子未尝一日敢其言 易:改变

30.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其用意,固亦无恶天下       尝学琵琶穆、曹二善才

B.忘乎富贵乐                  食野

C.不祀                       忽魂悸魄动

D.忘乎富贵之乐,齐乎死生之分   云之君兮纷纷来下

3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老聃、庄周等人倡导淡泊虚无学说,使人们淡化了富与贵、生与死界线。

B.商鞅、韩非子著书立说,推崇“刑名”并用于秦,法治有余教化不足而遭祸百姓。

C.苏轼认为佛道两家跟儒学不可调和,学佛道者无伦理观念,轻视万物,搞乱社会。

D.本文结构严谨,先述“天下之乱所由出”的观点,后阐释“由出”的对象、原因。

3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1)夫不敢与不忍之心合,而后圣人之道得存乎其中。

(2)今其视天下眇然若不足为者,此其所以轻杀人欤!

33.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不忌其君不爱其父则仁不足以怀义不足以劝礼乐不足以化此四者皆不足用而欲置天下于无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论子胥种蠡

(宋)苏 轼

越既灭吴,范蠡以为勾践②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共逸乐,乃其私徒属浮海而行,至于齐。以书遗大夫种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

苏子曰:范蠡知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夫好货,天下之贱士也,以蠡之贤,岂聚敛积财者?何至耕于消滨父子力作以营千金屡散而复积此何为者哉岂非才有馀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终不能自放者乎?使勾践有大度,能始终用蠡,蠡亦非清净无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鸟喙也”。鲁仲连既退秦军,平原君欲封连,以千金为寿。笑曰:“所贵于天下士者,为人排难解纷而无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贾之事,连不忍为也。”遂去,终身不复见,逃隐于海上。曰:“吾与其富贵而于人,宁贫贱而轻世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鲁连,则去圣人不远矣。

呜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叹而深悲焉。子胥、种,蠡皆人杰,而扬雄,曲士也,欲以区区之学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谏不去、鞭尸籍馆为子胥之罪,以不强谏勾践而栖之会稽为种,蠡之过。雄闻古有三谏当去之说,即欲以天下士,岂不陋哉!三谏而去,为人臣交浅者言也,如宫之奇,泄冶可耳。至如子胥,吴之宗臣,与国存亡者也,去将安往哉?百谏不听,继之以死可也。孔子去鲁,未尝一谏,又安用三?父不受诛,子复仇,礼也。生则斩首,死则鞭尸,发其至痛,无所择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至于籍馆,阖闾与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儿童之见,无足论者,不忍三子之见诬,故为之言。

(选自《东坡志林·论古》,有删改)

(注)①种蠡:越国大夫文种、范蠡。②勾践:越国国君。勾践射伤吴王阖闾,阖闾重伤死后,公元前495年,夫差即位。勾践听闻夫差日夜练兵,欲报父仇,便不听范蠡的劝阻,想先发制人,范蠡便不再劝谏。之后勾践遭遇兵败,退守会稽。③泄冶:春秋时期陈国大夫。④不受诛;罪不当诛。

3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蠡知其君而已 相:占视,观察形貌而测断吉凶

B.吾与其富贵而于人 诎:屈服

C.宁贫贱而轻世志焉 肆:延伸,扩张

D.即欲以天下士 律:使……效法

3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不可共逸乐 萦青缭白,外天际

B.乃以其私徒属浮海而行勇气闻于诸侯

C.为人臣交浅言也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

D.如宫之奇,泄冶可耳 今少卿教以推贤进士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驳斥了扬雄对范蠡,文种,伍子胥三人的评价,认为扬雄之见幼稚无知,不值得辩论,但是不忍心这三人被诬陷,所以写文驳斥。

B.鲁仲连对平原君的千金封赏分文未取,认为士人真正崇尚的是替人排忧解难但不求索取的精神,相比之下,作者认为范蠡得道不足。

C.作者认为“三谏而去”的古语并非适用于每个人臣,要看人臣与国家的关系,伍子胥是吴国宗臣,与吴国休戚相关,所以“百谏不听,继之以死”是可以的。

D.本文是一篇史论文,主要运用了史实对比的论证方法:将范蠡与鲁仲连进行对比,将宫之奇,泄冶,孔子与伍子胥进行对比,充分地驳斥了扬雄的说法。

3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何 至 耕 于 海 滨 父 子 力 作 以 营 千 金 屡 散 而 复 积 此 何 为 者 哉 岂 非 才 有 馀 而 道 不 足 故 功 成 名 遂 身 退 而 心 终 不 能 自 放 者 乎

38.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恕之,雄独非人子乎?

(2)勾践困于会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战而强谏以死之,则雄又当以子胥之罪罪之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贾谊论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可致之才,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灌婴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吊屈原,萦纡郁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痛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选自苏轼《贾谊论》,有删改)

注释:①贾谊:少年时即以才显,汉文帝时曾召为博士,任太中大夫,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梁王太傅,三十三岁即忧愤而死。②昼:地名,在今山东淄博一带。③痛哭:贾谊《治安策》中谈及时势,有“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之句。④趯()然:心情激动、冲动的样子。

3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致之才            负:辜负

B.夫子何为不            豫:快乐

C.此其君臣相得之        分:情分

D.为人“痛哭”哉      遽:突然

4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贾生,王者佐            君子不忍弃其君

B.卒不能行其万一者      才有余识不足也

C.犹且不用死                观其过湘为赋吊屈原

D.君子之欲得君          则知有狷介之操

4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

人要有才能不难,使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出来实在难啊。

B.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

将到楚国时,先派冉有去,再派子夏去(表明自己的志向)。

C.是亦不善处穷者也。

是因为他也不善于处于贫穷的境地。

D.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像贾谊这种人,也应该谨慎地显露自己啊!

4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于贾谊这样才能卓越却壮志难酬的人才,虽深表惋惜,但也直率地指出了他的问题。

B.文章举出孔子的例子,是想说明君子如果想遇到信任自己的君主,就应该不懈地努力争取。

C.作者认为贾谊的理想抱负之所以没能实现,就是因为没能取得绛侯、灌婴这类大臣的支持。

D.本文深入分析了贾谊的人格特质,强调身为人才,要有“有所待”、“有所忍”的人生修养。

4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范增论

苏 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候叛之也,以弑义帝。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阅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顶梁立义帝,诸候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艺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鸣呼!增亦人杰也哉!

4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赐骸骨归卒伍     赐骸骨:请求恩赐保全尸骨

B.其不早耳       恨:怨恨

C.其神乎         几:事物的征兆

D.羽既矫杀卿子冠军   矫杀:假托君命杀人

4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善矣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B.臣头今与璧俱碎柱矣       当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C.以其无礼于晋,贰于楚也   义帝之立

D.刘日薄西山             诸侯此服从

4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简要概述了范增令人唏嘘的结局,然后宕开一笔,横空提出疑问:范增离开项羽是正确的选择,但应该因为何事离开呢?

B.对于范增的离开时间,作者和所有人的意见一样,认为应该在项羽杀卿子冠军时,并通过引用《易经》和《诗经》上的话论证其正确性。

C.作者以陈胜能够得民心和项羽叔侄的崛起为例,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项羽矫诏杀死卿子冠军,是谋杀义帝的先兆,这和范增的想法相违背。

D.虽然这篇文章看似通篇讨论范增的去留,但范增的去留却处处要依据项羽的所作所为,所以看似论范增,实则论项羽。

4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4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

(2)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取材于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是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取材于苏轼《留侯论》)

注释:①汉四年,刘邦被楚军困在荥阳。此时韩信平定了齐地,向刘邦要求代理齐王。刘邦怒,张良提示他:“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韩信被立为齐王后,发兵攻打楚军。后韩信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夜驰沛公军德不厚            而思国

B.具告事                      欲出力助上

C.匹夫辱                      百姓之不

D.在能忍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赢而不助五国也

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的一项是(   )

A.亡去不义            良庖更刀

B.吾得事之          明星荧荧

C.油然而不者        成以其小,

D.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亡郑而有益于君

51.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伯连夜向张良通风报信,让他随自己逃走,主要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

B.苏轼认为刚强好斗不可取,大勇之人抱负大志向远,危急之时沉着冷静。

C.苏轼认为刘邦取胜的原因是他能够忍耐,保全实力,等待项羽自取灭亡。

D.苏轼认为张良如妇人女子的样貌与其坚忍柔韧的精神气质恰好是吻合的。

52.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非子房其谁全之?

53.请结合上下文,说明苏轼对“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这件事情的看法。

54.王安石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意思是说在汉业存亡的关键时刻,张良总能从容面对。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晁错论

苏轼

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惟仁人君子豪杰之士,为能出身为天下犯大难,以求成大功;此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于天下。事至而循循焉欲去之,使他人任其责,则天下之祸,必集于我。

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以察,以错为之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己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未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已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盎,可得而间哉?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55.下列对文中划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怨而不平者也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月”,一年或一月,文中指相对较短的一段时间。期,原指服丧一年,李密《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就是这个意思。

B.“山东”, 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文中沿用了这一说法。

C.“七国”,是指西汉封国。西汉初年封国与郡县制共存,国与郡在地方行政级别上大致相等,其主要行政官员并称“郡国守相”。

D.“天子”,文中指汉景帝刘启,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西汉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汉景帝前元三年),因晁错的“削藩”政策而引发“七国之乱”。

57.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在这篇史论中,对晁错“削藩”的改革措施基本还是采取赞成的态度的,对晁错的出发点是忠于君国的观点也是基本认可的。

B.苏轼在这篇史论中的主要观点,不是对晁错的失败表示可惜,而是指出晁错自己缺乏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惧的精神,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C.晁错提议“削藩”的本质是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但是汉景帝并不能体察晁错的忠心和用意,以致在七国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时,杀晁错来说服他们退兵。

D.苏轼这篇史论的时代背景是:北宋中期,天下治平已久,文恬武嬉,却积贫积弱,隐藏忧患。作者论史,是希望在有所作为铲除积弊的同时,也能借鉴历史教训以成就大事。

58.把文中划线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不知错有以取之也。

⑵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59.文中总结晁错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变这样的结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高帝论

苏轼

有进说于君者,因其君之资而为之说,则用力寡矣。人唯好善而求名,是故仁义可以诱而进,不义可以劫而退。若汉高帝起于草莽之中,徒手奋呼而得天下,彼知天下之利害与兵之胜负而巳,安知所谓仁义者哉!观其天资,固亦有合于仁义者,而不喜仁义之说,此如小人终日为不义,而至以不义说之,则亦怫然而怒。

故当时之善说者,未尝敢言仁义与三代礼乐之教,亦惟曰如此而为利,如此而为害,如此而可,如此而不可,然后高帝择其利与可者而从之,盖亦未尝迟疑。天下既平,以爱故欲太子,大臣叔孙通、周昌之徒力争之,不能得,用留侯计仅得之。盖读其书至此,未尝不太息以为高帝最易晓者,苟有以当其心,彼无所不从。盍亦告之以吕后太子从帝起于布衣以至于定天下,天下望以为君,虽不肖而大臣心欲之,如百岁后,谁肯北面事戚姬子乎?所谓爱之者,只以祸之。

嗟夫!无有以奚齐、卓子之所以死为高帝言者欤?叔孙通之徒,不足以知天下之大计,独有废嫡立庶之说,而欲持此以却之,此固高帝之所轻为也。人固有所不平,使如意为天子,惠帝为臣,乡下绛灌之徒,圜视而起,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如意之为王,而不免于死,则亦高帝之过矣。不少抑远之,以泄吕后不平之气,而又厚封焉,其为计不已乎?

或曰:吕后强悍,高帝恐其为变,故欲立赵王。此又不然。自高帝之时而言之,计吕后之年,当死于惠帝之手。吕后虽悍,亦不忍夺之其子以与侄。惠帝既死,而吕后始有邪谋,此出于无聊耳,而高帝安得知之!

且夫事君者,不能使其心知其所以然而乐从吾说,而欲以势之,亦已危矣。如留侯之计,高帝顾戚姬悲歌而不忍,特以其势不得不从,是以犹欲区区为赵王计,使周昌相之,此其心犹未悟,以为一强项之周昌,足以抗吕氏而捍赵王,不知周昌激其怒,而速之死耳。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悲夫!

(有删改)

6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爱故欲太子                易:更换

B.其为计不已乎?            疏:疏远

C.而高帝安得知之            逆:预先

D.而欲以势                夺:改变

6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B.布衣,借指平民,古代借指平民的还有闾阁、黎元、黔首、白衣等。

C.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称为北面。

D.在古代,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日亮,大夫死曰不禄,士死日卒。

6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意安得而有之,孰与其全安而不失为王之利也?

(2)古之善原人情而深识天下之势者,无如高帝,然至此而惑,亦无有以告之者。

63.苏轼认为群臣在进谏高帝方面犯了哪些错误?结合全文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拟孙权答曹操书

苏轼

权白孟德足下:辱书开示祸福,使之内杀子布,外擒刘备以自效。书辞勤款,若出至诚。然仆怀固陋,敢略布。

昔田横,齐之遗虏,汉高祖遣使海岛,谓横来大者王,小者侯,犹能以刀自刭,不肯以身辱于刘氏。韩信以全齐之地,束手于汉,而不能死于牖下。自古英雄豪杰之士,与其受韩信之诛,岂若死田横之节也哉!

仆先将军破虏,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故依袁术以举义师。不幸此志未遂,而无禄早世。先兄伯符嗣命,岂有他哉?不意袁术亦僭位号,污辱义师,又闻诸君各盗名字,伯符提偏师,进无所归,退无所守,故资江东为之业耳,不幸有荆轲、舞阳之变。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上负先臣未报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权先世以德显于吴,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天下所恃,惟权与公及刘备三人耳。比闻卓已鲸鲵,天子反正,仆意公当扫除余孽,同王室。而足下乃有欺孤之志,威挟天子,以令天下。刘备雄才大略,宽而有容,有汉高祖之余风,仆以为今海内所望,惟我二人耳。仆之有张昭,正如备之孔明,而见教杀昭与备,仆岂病狂也哉。古谚有之:“辅车相依,唇亡齿寒。”晋以垂棘屈产,假道于虞以伐虢,夫灭虢是所以取虞,虞以不知,故及祸。足下意何以异此。

古人有言曰:“白首如新,倾盖如故”。言以身托人,必择所安。孟德视仆,岂惜此尺寸之土者哉,特以公非所托故也。荀文若与公共起艰危,一旦劝公让九锡,意便憾,使卒忧死。仆与公有赤壁之隙,虽复尽释前憾,然岂敢必公不食斯言乎?季布数窘汉王,及即位,犹下三族之令,足下不肯忘文若于九锡,其肯赦仆于赤壁乎?天下之才在公者,即害之矣。一失江东,岂容复悔耶?甘言重币,幸勿复再。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改)

(注)①垂棘:地名,产美玉。屈产:地名,产良马。

7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辞勤款                 勤款:殷勤诚恳

B.遭汉陵夷                 陵夷:挖掘陵墓

C.王室                 奖:辅佐

D.仆与公有赤壁之隙       矧:况且

7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常比喻无辜被杀之人。汉代李陵《答苏武书》:“妻子无辜,并为鲸鲵。”本文这里即指被杀。

B.九锡:锡通“赐”,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诸葛亮集》:“(李)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

C.三族:指的是父族、母族、子族或谓父族、母族、妻族,说法不同。《后汉书·杨终传》曰:“秦政酷烈,违啎天心,一人有罪,延及三族。”

D.右:左右是区分上下尊卑、高低贵贱的重要标志,在各种礼仪场合中,一般以右为尊、以左为卑。如王维《哭祖六自虚》:“国讶终军少,人知贾谊贤。公卿尽虚左,朋识共推先。”

7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权若效诸君有非常之志,纵不蒙显戮,岂不坠其家声耶?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3)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77.简要概括文中孙权向曹操表明了哪些严正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论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所以取取之,以周之所以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所以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刘表之丧,先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天下之所知也。言兵不若曹操之多,言地不若曹操之广,言战不曹操之能,而有以一胜之者,区区之忠信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所以灭项籍也。孔明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大患也。

吕温以为孔明承桓、灵之后,不可强民以思汉,欲其播告天下之民,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则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选自《苏轼集》,有删改)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

7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刘璋以好之至蜀   逆:忤逆,违背

B.曹、刘之不           敌:对等,相当

C.不过数十万金         捐:舍弃

D.岂复行窃步           翳:隐匿,隐藏

7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言战不曹操之能            桑之未落,其叶沃

B.始治兵振旅                今其智反不能及

C.绝曹氏之手足              作《师说》贻之

D.公制不许                  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8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B.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C.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D.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可以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未尝不以谭/尚为戒也

8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文第二段写诸葛亮用诈力帮助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从而丧失了忠信。

B.苏文第三段批评孔明没有把握曹氏兄弟有隔阂的时机,用反间计,是谋略不足。

C.苏文第四段驳斥唐代吕温对于孔明的看法,指出吕温的见解也只是书生之论。

D.洪迈在文中驳斥陈寿评价诸葛亮是“危计不用”,认为诸葛亮是敢用“危计”的。

82.对选文涉及到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学上与曹丕、曹植并称“三曹”。

B.孔明,是诸葛亮的字,古人的字一般是成人礼时,长辈所起。例如,项羽,字籍。

C.孤,古代指幼年丧父,即孤儿。《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中“孤”就是这个意思。

D.夷夏,夷狄与华夏的并称,可以泛指中国境内各民族人民。也指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

8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

(2)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

84.请概括苏轼、洪迈二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贾说

苏轼

①梁民有贾于南者,七年而后返。茹杏实海藻,呼吸山川之秀,饮泉之香,食土之洁,泠泠风气,如在其左右,朔易弦化,磨去风瘤,望之蝤蛴然,盖项领也。倦游以归,顾视形影,日有德色。

②徜徉旧都,踌躇顾乎四邻,意都之人与邻之人,十九莫己若也。入其闺,登其堂,视其妻,反惊以走:“是何怪耶?”妻劳之,则曰:“何关于汝!”馈之浆,则愤不饮;举案而饲之,则愤不食;与之语,则向墙而欷歔;披巾栉而视之,则唾而不顾。谓其妻曰:“若何足以当我?亟去之!”妻俯而怍,仰而叹曰:“闻之:居富贵者不易糟糠,有姬姜者不弃憔悴。子以无瘿归,我以有瘿逐。呜呼,瘿邪!非妾妇之罪也!”妻竟出。

③于是贾归家三年,乡之人憎其行,不与婚。而土地风气,蒸变其毛脉,啜菽饮水,动摇其肌肤,前之丑稍稍复故。于是还其室,敬相待如初。君子谓是行也,知贾之薄于礼义多矣。

④居士曰:贫易主,贵易交,不常其所守,兹名教之罪人,而不知学术者,蹈而不知耻也。交战乎利害之场,而相胜于是非之境,往往以忠臣为敌国,孝子为格虏,前后纷纭,何独梁贾哉!

(选自《东坡志林》)

85.细读第一段,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86.第②段中画线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他_____________(不超过10字)的思想感情。

87.对“不常其所守,兹名教之罪人”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曾坚持他所遵守的,这名声教他得罪人。

B.不能坚定他所持守的,这就是名教的罪人。

C.没有恒久不变地守住,这名教是得罪人的。

D.没有正常的守住自己,这名誉教他得罪人。

88.本文刻画人物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简要举例赏析。

8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二、书信与书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谢民师书

苏轼

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1)无一日之,而敢求交乎?数赐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言也。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孔子曰:言 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 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景,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 。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可乎? 屈原作《离骚》,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论文偶及之耳。

欧阳文忠公言:文章如精金美玉,市有定价,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也。纷纷多言,岂能有益左右 ,愧悚不已。

所须惠力法雨堂两字,轼本不善作大字,强作终不佳,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教。然轼方过临江,当往游焉。或僧有所欲记录,当为作数句留院中,慰左右念亲之意。今日至峡山寺,少留即去。愈远,万万以时自爱。

(取材于《经进东坡文集事略》)

注释:(1)左右:称呼对方的客气语,您。

9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近奉违亟辱问讯                  奉违:违于侍奉,离开您

②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              雅:交往

③数赐临                        见:被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文理:礼仪礼节

⑤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浅易之说   文:修饰

论文偶及之耳                  因:因为

⑦又舟中局迫难写,未能教        如:按照

⑧愈远,万万以时自爱            惟:希望

A.①⑦B.⑤⑧C.②⑥D.③④

95.下列对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 的一项是(   )

A.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

大作犹如行云流水,原本无一定的形式

B.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

言辞仅要求能达意,就怀疑不讲究文采,这是很不对的

C.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

终身经营雕虫小技,而仅仅变有韵之文为无韵之文,便称之为经,这可以吗

D.纷纷多言,岂能有益于左右

大家纷纷说了赞美的话,对您未必有什么好处吧

9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信的开头,虽然作者不愿随便交友,但一见谢民师后,却欣喜之情出乎意料之外,由此可

见苏轼对谢民师是非常看重的。

B.苏轼对扬雄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持认可的态度,认为这是经典,但他对于扬雄把贾谊列于司马相如之下表示不满。

C.文章引用欧阳修的话,来说明文章如精金美玉,自有客观的定价,并不因个人好恶议论而 改变它的价值,这堪称为至理名言。

D.最后一段陈述了苏轼不能应对方要求书写“法雨”二字的原因,但也表明会以留言的方式 来弥补遗憾;这样既说明了实情,也表达了对谢民师的尊重。

97.将下面的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某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

98.文中引用了孔子的话“言之不文,行而不远”“辞达而已矣”,这里“言须文”与“辞达意”是什么关系?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述作者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蒲永升画后   

[宋]苏轼

①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漥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②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③近岁成都人蒲水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宷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项刻而成,尝与予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

④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99.第①段中的“不过”说明苏轼对此类画作的看法是__________(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100.请用“\”对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断句

嗜 酒 放 浪 与 画 会 始 作 活 水

101.第③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苏轼观蒲永升画所感,作者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

102.蒲永升画有其独到之处,依苏轼所见,得益于何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

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酽,柑橘裨柿极多。大芋长尺余,不减蜀中。外县米斗二十,有水路可致。羊肉如北方,猪牛獐鹿如土,鱼蟹不论钱。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庖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矣乎!

(苏轼《答秦太虚书》)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云是嚼虱子。日中饥,用浆水淘食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作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

(苏轼《二红饭》)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轼《答李端叔书》)

10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廪入,“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即国家用来存放、储藏粮食的仓库。廪入就是从国库获得的收入,即官府给官员提供的俸禄。

B.朔,中国古人依据月球的月相周期变化来安排历法,每月初一被称为朔,十五是望,月末一天是晦。

C.太虚,指的是位居“苏门四学士”之列的秦观。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文中苏轼对他以字相称,也是表达了对秦观的尊重。

D.东坡,在文中就是指苏轼本人。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生活窘困,在东门外开垦了一块坡地帮补生计,后来苏轼即以“东坡居士”为号。

10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B.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C.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D.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105.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

(1)小舟径至店下        (2)吾事岂不既矣乎

(3)故奴婢舂以为饭        (4)小儿女相

10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2)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107.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说他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能寻找到生活的乐趣,永葆生命的激情。在黄州,困苦之中,苏轼感受到了哪些生活之乐?请依据选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山房藏书记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此又何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所故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间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取材于苏轼的同名文章)

11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用之则,取之则竭         弊:破损

B.幸而得之,皆手自           书:书籍

C.皆束书不观,游谈无         根:根据

D.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乎     益:好处

11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悦于人耳目             是造物者无尽藏也

B.学可谓难矣               舍我

C.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     正襟危坐,问客曰

D.遗来者                 舟遥遥轻飏

11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

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都可以凭借各自的才能有所得

B.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

纸和文字、图画一天天趋于简便,书的益处越来越多

C.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

D.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

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却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

1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象犀珠玉一类的奇异珍贵之物,虽可让人赏心悦目,却不适用。

B.孔子时的读书人虽然读书条件艰苦,却取得了后世君子无法企及的成就。

C.苏轼认为自己体衰多病,不久于人世,遗憾的是世间还有许多未读之书。

D.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指出学者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117.作者认为李公择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第三节的内容概括作答。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钱塘勤上人诗集叙

苏   轼

    ①昔翟公罢廷尉,宾客无一人至者。其后复用,宾客欲往。翟公大书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以为口实。然余尝薄其为人,以为客则陋矣,而公之所以待客者独不为小哉!

    ②故太子少师欧阳公好士,为天下第一。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甚于士之求公。以故尽致天下豪俊,自庸众人以显于世者固多矣。然士之负于公者,亦时有。盖尝慨然太息,以人之难知,为好士者之戒。意公之于士,自是少倦。而其退老于颍水之上,余往见之,则犹论士之贤者,唯恐其不闻于世也;至于负己者,则曰“是罪在我,非其过。”

    ③翟公之客,负之于死生贵贱之间,而公之士,叛公于瞬息俄顷之际。翟公罪客,而公罪己,与士益厚,贤于古人远矣。公不喜佛老,其徒有治诗书学仁义之说者,必引而进之。佛者惠勤,从公游三十余年,公常称之为聪明才智有学问者,尤长于诗。公薨于汝阴,余哭之于其室。其后见之,语及于公,未尝不涕泣也。勤固无求于世,而公又非有德于勤者,其所以涕泣不忘,岂为利也哉。余然后益知勤之贤。使其得列于士大夫之间而从事于功名,其不负公也审矣。

    ④熙宁七年,余自钱塘将赴高密,勤出其诗若干篇,求余文以传于世。余以为诗非待文而传者也,若其为人之大略,则非斯文莫之传也。

注释①:勤上人,即僧惠勤。②叙:也写作序。

118第①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并不赞同翟公对宾客的态度,认为宾客浅薄,而翟公也为人小气。

B欧阳修胸襟开阔,并不因为某些士人对不起自己而放弃推荐士人。

C欧阳修崇尚佛家和道家,因而与惠勤交往,并称赞他的学问和诗歌。

D本文写得曲折有致,在叙事中引发简洁的议论,议论又依托所描绘的事情。

12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B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C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D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121作者认为僧惠勤的诗文“非待文而传者也”,为什么还要为他写叙呢?(用自己的的话回答)

122本文为序文,全文却无一处言及诗集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分析写作意图。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甲)

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苏轼

  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余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乙)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123.解释加点字:

1)诸子不闻余        2)悟已往之不     

3)三径荒(            4植杖而耘耔(     

124.下列句子中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黧面茧足以至惠州B.明远载米以周之

C.遗以尺书D.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

125.下列选项中,句式类型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各以一子自随(《书<归去来辞>赠契顺》)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D.宋人有得玉者(《<新序>二则》)

126.(小题4)翻译句子:

1)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

2)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7.从(甲)文看,契顺是一个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质的人。

128.结合(甲)文和(乙)文,试分析苏轼为契顺书《归去来兮辞》的用意。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书黄子思①诗集后

苏轼

(1)予尝论书,以谓钟、王②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2)至于诗亦然。苏、李③之天成,曹、刘④之自得,陶、谢⑤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诗论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

(3)闽人黄子思,庆历、皇佑间号能文者。予尝闻前辈诵其诗,每得佳句妙语,反复数四,乃识其所谓。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予既与其子几道、其孙师是游,得窥其家集。而子思笃行高志,为吏有异才,见于墓志详矣,予不复论,独评其诗如此。

(注释)①黄子思:黄孝先的字,宋代诗家。②钟、王:书法家钟繇、王羲之。③苏、李:西汉的苏武和李陵。相传苏、李离别互作诗赠答,为五言诗之祖。④曹、刘:曹植,刘祯,建安时代杰出诗人。⑤陶、谢:陶渊明、谢灵运。⑥二十四韵:司空图(字表圣)的诗论名作《二十四诗品》,把诗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类型,每目皆用四言韵语写成。

129.苏轼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______米芾合称“宋四家”。

130.第②段划线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131.文中第②段“梅止于酸,盐止于咸”是苏轼引述司空图论诗的大意,司空图原文为: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可见,司空图是用辨味来说明好诗应该_______文中与此意思相同的一句是____

132.本文是为黄子思诗集写的论诗的跋文,提出了__________的观点。

133.本文旨在论诗,而开头却“论书”这样写的作用是。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文正公集》叙

苏轼

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

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没;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其后三年,过许,始识公之仲子今丞相尧夫。又六年,始见其叔彝叟京师。又十一年,遂与其季德孺同僚于徐,皆一见如旧,且以公遗稿见属为叙。又十三年,乃克为之。

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然不敢辞者,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长短,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

(有删减)

134.写出选入高中教材中苏轼的一篇作品名                  

135.第二段画线句“又十三年,乃克为之”中的“之”具体指的是              

13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八岁入乡校,从当时人的诗作中知道了韩、范、富、欧阳四杰,且能诵习四杰的词作。

B.作者中进士后先后认识了范文正公的次子,见到了他的叔叔,又和他最小的儿子成为同僚,他们都嘱托作者替范文正公的遗稿写叙。

C.韩、范、富、欧阳四杰,除范外,作者与其他三人都有交往,且被他们当作一国中的杰出人才对待。

D.作者认为,范文正公的功德通过文章得到彰显,他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叙得以流传更广。

137.第四段写范文正公为什么还要写伊尹等古人?

138.本文第一、二段字面平平叙述,实则情深无比。请举例加以阐述。

 

 

 

三、游记篇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①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子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孤舟之嫠妇。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苏轼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已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③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④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39.将下列选项中的人物填入图中的1、2、3、4处,正确的一项是( )

 

A.1王安石;2秦观;3欧阳修;4司马光B.1欧阳修;2司马光;3秦观;4王安石

C.1秦观;2欧阳修;3司马光;4王安石D.1司马光;2王安石;3欧阳修;4秦观

140.解释下列加点字。

(1)举酒(____________)(2)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

(3)山川相(____________)(4)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______)

141.与“何为其然也?”的句式不一样的一项是( )

A.而又何羡乎!(《赤壁赋》)B.恬然自安(《琵琶行》并序)

C.句读之不知(《师说》)D.曾日月之几何?(《后赤壁赋》)

142.与“顺流而东”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已而叹曰B.归而谋诸妇C.悄然而悲D.返而登舟

143.将下面句子解释成现代汉语。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44.“前后赤壁赋”中分别有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比较它们在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145.有人认为《后赤壁赋》对现代人的启示作用,远不如“前赋”,对此你有怎样的评价,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观点与思考。

 


宝绘堂记

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A】□□□□,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B】□□□□,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好锻炼[1]。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也。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儿戏害其国,其身。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平居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本文有删节)

注释:[1]锻炼:打铁。

146根据语境,在方框里A、B两处填空(限四字短语),要求语意连贯,表达凝练。

A □□□□                     B□□□□

147在横线处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其身  _________

B常与寒士  _________

C平居去膏粱  _________

D屏远声色  _________

1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寓意焉耳                 乘化以归尽

B嵇康之达也,好锻炼     怀帝阍不见

C儿戏害其国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百鸟感耳                     二虫又何知

149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

150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传统的,往往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且开篇常常先交代写作缘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而苏轼为宝绘堂作记,仅在最后一段才提及宝绘堂,请结合文本谈谈此文的构思有何特色? 

苏轼在文中提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意思是: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事物中。你是否同意苏轼的观点?请另举古今中外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放鹤亭记

苏轼

⑴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⑵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⑶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

⑷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155.解释加点词

亭于其上 ②当其缺

宾佐僚吏 ④未可与

156.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之曰“放鹤亭”B.然卫懿公好鹤则其国

C.啄苍苔而白石D.梁君臣之首

157.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A.暮则傃东山而归

B.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

C.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D.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15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

②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159.第(3)段作者通过酒与鹤、国君与隐者的对比以及四者之间的搭配关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槐堂铭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而其可必也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17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其可必也矣      审:明白

B.手植三槐于庭    尝:尝试

C.今夫物于人        寓:寄放

D.其家            世:继承

17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松柏生山林

汉、周之际

B.贯四时、阅千岁不改者

见其子懿敏公

C.吾以所见所闻考

王城

D.已而子魏国文正公

子孙之多贤也

17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者以怠,恶者以肆

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B.厚施而不食其报

为国家做了很多好事却没有得到福报

C.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兴起

D.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晋公一家的才德

179.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

②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18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槐堂”因兵部侍郎晋国王公在庭院里手植三棵槐树而得名。

B.晋国王公的儿子魏国文正公官至宰相,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C.晋国王公仁爱厚施,其子孙多贤,证明了“仁者必有后”的观点。

D.魏公的儿子懿敏公崇尚道德又善诗文,传承了其家良好的家风。

181.苏轼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意思是关于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上述选文或阅读积累简述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1)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馀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馀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 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注:(1)陂:池。(2)汴:汴河,流经灵壁,今已淤塞。

18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北

B.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信:任

C.出者于利而忘返             狃:贪婪

D.舟车冠盖之                 冲:交通要道

18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硕求余文记之              以:所以

B.盖其先君泽也               之:的

C.跬步市朝之上              则:就

D.将买田泗水之上而老焉      于:在

18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深可以隐                   园亭深广可以隐居

B.始家灵璧                     开始在灵璧定居

C.处者安于故而难出             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而不愿外出做官

D.不求而足                     没有贪求就会满足

18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游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记游与说理环环相扣,二者巧妙地融为一体。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殚精竭虑,公而忘私而忽视自己的健康。

C.“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形象地表达了苏轼对“仕”与“不仕”的态度。

D.苏轼认为张氏先君为子孙谋划深远,使他们无论“仕”与“不仕”都很从容。

186.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

187.作者认为张氏园亭为其子孙带来了什么好处?请概括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滟滪堆赋(并序)

序:世以瞿塘峡口滟滪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夫蜀江会百水而至于夔,弥漫浩汗,横放于大野,而峡之大小,曾不及其十一。苟先无以龃龉于其间,则江之远来,奔腾迅快,尽锐于瞿塘之口,则其崄悍可畏,当不啻于今耳。因为之赋,以待好事者试观而思之。

①天下之至信者,唯水而已。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掀腾勃怒,万夫不敢前兮,宛然听命,惟圣人之所使。

②余泊舟乎瞿塘之口,而观乎滟滪之崔嵬,然后知其所以开峡而不去者,固有以也。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方其未知有峡也,而战乎滟滪之下,喧豗震掉,尽力以与石斗,勃乎若万骑之西来。忽孤城之当道,钩援临冲,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怒。

③嗟夫,物固有以安而生变兮,亦有以用危而求安。得吾说而推之兮,亦足以知物理之固然。

(注)①滟滪堆,俗称燕窝石,位于塘峡口。②龃龉:不合,这里指阻遇。③喧豗:轰响。④物理:事物变化的道理。

208.下面对“序”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瞿塘峡覆舟皆因滟滪堆。B.百水在夔地汇聚到蜀江。

C.滟滪堆起阻缓江水之用。D.写此赋是因为作者好事。

209.第②段在表达上很有特色,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骄逞”等词以拟人的手法写蜀江不可阻挡之势。

B.“纳万顷于一杯”以夸张的手法写峡口变窄之情状。

C.“勃乎若万骑之西来”以比喻手法写江水流动之快。

D.本段将水与滟滪堆的碰撞比作一场生动的攻城之战。

210.简要概述这篇赋的行文思路。

211.说说“以安而生变”“以危而求安”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四、寓言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黠鼠赋

苏轼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之,有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也?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2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床而止之                 拊:拍

②使童子之                 烛:火烛

③有中空                   橐:袋子

④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看见

为何声                   向:刚才

龟狩麟                   登:捉取

在其为智也?             乌:何,哪里

⑧余而笑                   俛:同“俯”,低头

A.①③B.②④C.⑤⑦D.⑥⑧

2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讲述了狡猾的老鼠利用人的疏忽而乘机脱逃的的故事。

B.本文中“鼠之黠”表现在其用声音引人注意,装死以逃脱。

C.本文说明最有智慧的人类被老鼠欺骗的原因全在心善好奇。

D.本文告诉我们做事应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才能成功的道理。

214.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

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215.本篇是苏轼少年时代写的一篇咏物赋,洋溢着浓厚的情趣,又渗透着深永的哲理。“趣幽旨深”,蓄理在中,耐人寻味。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日喻

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

 

 

五、人物传记与墓志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万石君罗文传

苏轼

①罗文,歙人也。资质温润,缜密可喜,隐居自晦,有终焉之志。里人石工猎龙尾山,因窟入见,文块然居其间,熟视之,笑曰:此所谓邦之彦也,岂得自弃於岩穴耶?乃相与定交,磨砻成就之,使从诸生学,因得与士大夫游,见者咸爱重焉。

②武帝方向学,喜文翰,得毛颖之后毛纯为中书舍人,纯一日奏曰:“臣幸得收录以备任使。然以臣之愚,不能独大用。今臣同事,皆小器顽滑,不足以置左右,愿得召臣友人罗文以相助。”诏使随计吏入贡。蒙召见文德殿,上望见,异焉。使待诏中书,久之拜舍人。

③是时,墨卿、楮先生皆以能文得幸,而四人同心,相得欢甚。时人以为文苑四贵。上尝叹曰:“是四人者,皆国宝也。”然厚重坚贞,行无瑕玷,自二千石至百石吏,皆无如文者。

④上得群才用之,诏书符檄礼文之事,皆文等预焉。上思其功,以歙之祈门三百户封文,号万石君。

⑤文为人有廉隅,不可犯,然搏击非其任,喜与老成知书者游,常曰:“吾与儿辈处,每虑有玷缺之患。”其自爱如此,以是小人多轻疾之。或谗于上曰:“文性贪墨,无洁白称。”上曰:“吾用文掌书翰,取其便事耳。虽贪墨,吾固知,不如是,亦何以见其才。”自是左右不敢复言。

⑥元狩中,诏举贤良方正。淮南王安举端紫,与文并用事。紫虽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上幸甘泉,祠河东,巡朔方,紫常扈从,而文留守长安禁中。上还,见文尘垢面目,颇怜之。文因进曰:“陛下用人,诚如汲黯之言,后来者居上耳。”上曰:“吾非不念尔,以尔年老,不能无少圆缺故也。”左右闻之,以为上意不悦,因不复顾省。

⑦文乞骸骨伏地,上诏使驸马都尉金日磾翼起之。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上悯之,令宦者瘗①于南山下。

注:①瘗:埋葬。

22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皆文等

(2)文不用

230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最合适的一项。

(1)磨砻成就

A.完成        B.造就        C.成果        D.成全

(2)文乞骸骨伏地

A.乞求尸骨    B.告老还乡    C.向尸骨拜    D.请求饶恕

23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隐居自晦,有终之意/上望见,异

B窟入见/不复顾省

C臣之愚/是小人多轻疾之

D四人同心/令色尤可喜

232请分条概述,造成罗文最终悲剧的主要原因。

233翻译下面句子。

日磾,胡人,初不知书,素恶文所为,因是挤之殿下,颠仆而卒。

234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传记,看似风趣幽默,实有辛酸之情。请结合文本赏析它的“别具一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叶嘉传

苏轼

叶嘉,闽人也。其先处上谷。曾祖茂先,养高不仕,好游名山,至武夷,悦之,遂家焉。尝曰:“吾植功种德,不为时采,然遗香后世,吾子孙必盛于中土。”

至嘉,少植节操。或劝之业武,曰:“吾当为天下英武之精,一枪一旗,岂吾事哉!”因而游见陆先生,先生奇之,为著其行录,传于时。上读其行录而善之,敕建安太守召嘉,给传遣诣京师。

郡守始令采访嘉所在,命赍书示之。天子见之,曰:“吾久卿名,但未知其实尔,我其试哉!”因顾谓侍臣曰:“视嘉容貌如铁,资质刚劲,难以遽用,必槌提顿挫之乃可。”遂以言恐嘉曰:“砧斧在前,鼎镬在后,将以烹子,子视之如何?”嘉勃然吐气,曰:“臣山薮猥士,幸惟陛下采择至此,可以利生,虽粉身碎骨,臣不辞也。”上笑,命以名曹处之,又加枢要之务焉。

上敕御史欧阳高、金紫光禄大夫郑当时、甘泉侯陈平三人与之同事。欧阳疾嘉初进有宠,计欲之。嘉虽见侮,为之起立,颜色不变。上为责欧阳,怜嘉,视其颜色,久之,曰:“叶嘉真清白之士也。其气飘然,若浮云矣。”遂引而宴之。少顷,上鼓舌欣然,曰:“始吾见嘉未甚好也,久味其言,殊令人爱。朕之精魄,不觉洒然而醒。曰‘启乃心,沃朕心’,嘉谓也。”于是封嘉钜合侯,位尚书,曰:“尚书,朕喉舌之任也。”由是宠爱日加。

后因侍宴苑中,上饮逾度,嘉辄苦谏。上不悦,曰:“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遂唾之,命左右仆于地。嘉正色曰:“陛下必欲甘辞利口然后爱耶?臣言虽苦,久则有效。陛下亦尝试之,岂不知乎!”上因含容之,然亦以是疏嘉。

嘉既不得志,退去闽中。上以不见嘉月余,劳于万机,神思困,颇思嘉。因命召至,遂恩遇如故。居一年,嘉告老,上曰:“钜合侯,其忠可谓尽矣。”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选自《东坡全集》,有删改)

239.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劝之武     业:从事;以……为业

B.吾久卿名     饫:饱。指所闻已多

C.计欲之       倾:倒下

D.思困       茶:疲倦

240.下列对文中画短线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给传:传,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古者以车驾马,秉诣京师,称传车。给传,即提供传车。

B.郡守:指郡的行政长官。始于战国,秦实行郡、县两级地方行政区划制度,每郡置守,治理民政。汉改称太守。

C.书指尚书,与“尚书,朕喉舌之任也”中“尚书”意义相同,中国古代官。

D.告老指封建时代臣子或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后泛指年老退休,和“致仕”“乞骸骨”,意义大致相同。

24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司朕喉舌,而以苦辞逆我,余岂堪哉!

(2)遂得爵其子,又令郡守择其宗支之良者,每岁贡焉。

242.本文表面写人,实写茶叶,根据全文,概括说明这样说的根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瑶柱传

宋·苏轼

①生姓江,名瑶柱,子美,其先南海人。十四代祖媚川,避合浦之乱,徙家闽越。闽越素多士人,闻媚川之来,甚喜,朝夕相与探讨。媚川深自晦匿,尝喟然谓其子孙曰:匹夫怀宝,吾知其罪矣。遂弃其孥,浪迹泥涂中,潜德不耀,人莫知其所终。

②瑶柱性温平,稍长,去襮颣[注],颀长而白皙,圆直如柱,无丝发附丽态。父友庖公异之且曰吾阅人多矣昔人资质之美有如玉川者是儿亦可谓瑶柱矣因以名之生寡欲,不论人是非,人亦甘心焉。

③生亦自养,名声动天下,乡闾尤爱重之。凡岁时节序,婚庆贺,合亲戚,燕朋友,必延为上客,一不至,则皆云无江生不乐。生颇厌苦之,间或逃避于寂寞之滨,好事者,虽解衣求之不惮也。至于中朝达官名人游宦东南者,亦屡属意于江生。

④惟扶风马太守不甚礼之。生浸不悦,跳身杭州,道感温风,得中乾疾。为亲友强起,置酒高会。座中有合氏子,亦江淮间名士也,辄坐生上。众口叹美之曰:闻客名久矣。盖乡曲之誉,不可尽信,韩子所谓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非客耶?客第归,人且不爱而弃之海上,遇逐臭之夫,则客归矣,尚何与合氏子争乎!生不能对,大惭而归,语其友人曰:吾弃先祖之戒,不能深藏海上,而薄游樽俎间,又无馨德,发闻惟腥,而府公贬我,固当从吾子游于水下。苟不得志,虽粉身亦何憾。吾去子矣已而果然。

⑤谚曰:果蔬失地则不荣,鱼龙失水则不神。物固且然,人亦有之。嗟乎瑶柱,诚美士乎!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一旦出非其时而丧其真,众人且掩鼻而过之。士之出处不可不慎也,悲夫!

(有删改)

[注]襮:外衣。颣:丝上的疙瘩。

24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父友庖公异之/且曰/吾阅人多矣/昔人资质之美/有如玉川者是儿/亦可谓瑶柱矣/因以名之

B.父友庖公/异之且曰/吾阅人多矣/昔人资质之美有如玉川者/是儿亦可谓瑶柱矣/因以名之

C.父友庖公/异之且曰/吾阅人多矣/昔人资质之美/有如玉川者是儿/亦可谓瑶柱矣/因以名之

D.父友庖公异之/且曰/吾阅人多矣/昔人资质之美有如玉川者/是儿亦可谓瑶柱矣/因以名之

24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除了姓名外,一般还有字。庄重场合自称时一般称自己的字。

B.冠,本义指帽子。古时汉族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C.江淮,泛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区域,一般指中国江苏、安徽一带。

D.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或称老师以及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韩子指韩愈。

24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介绍江瑶柱的家世。祖先是南海人,十四代祖媚川为了躲避战乱,迁居闽越一带。

B.江瑶柱才貌出众,善于隐藏自己的才能。他认为才能出众,会招致祸害,于是混迹于泥淖之中,最终不知身死何处。

C.江瑶柱深受宾客喜爱,如果他不到场,人们就会不高兴。可他又不喜欢热闹,常常对参加宴会感到厌烦。

D.苏轼用史传笔法,拟人于物,以物言志。通过记述江瑶柱一生中几件代表性的事件,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

24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闽越素多士人,闻媚川之来,甚喜,朝夕相与探讨。

(2)苟不得志,虽粉身亦何憾。吾去子矣。

247.结合第二段内容,简要概括人们喜欢江瑶柱的原因。

 

 

 

六、政论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吕仆射论浙西灾伤书(注)

苏轼

轼顿首上书门下仆射相公阁下。轼近上章,论浙西淫雨飓风之灾。伏蒙恩旨,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者。谨已条上二事。轼才术浅短,御灾无策,但知叫号朝廷,乞宽减额米,截赐上供。言狂计拙,死罪!死罪!

然三吴风俗,自古浮薄,而钱塘为甚。虽室宇华好,被服粲然,而家无宿舂之储者,盖十室而九。自经熙宁饥疫之灾,与新法聚敛之害,平时富民残破尽,商贾不行,市井萧然。今年,钱塘卖常平米十八万石,得米者皆叩头诵佛云:官家将十八万石米,于乌鸢狐狸口中,夺出数十万人,此恩不可忘也。窃惟仁圣在上,辅以贤哲,一闻此言,理无不行。但恐世俗谄薄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不以仁人君子期左右,争言无灾,或言有灾而不甚,积众口之验,以惑聪明,此轼之所私忧过虑也。八月之末,秀州数千人诉风灾,吏以为法有诉水旱而无诉风灾,拒闭不纳。老幼相腾践死者十一人,方按其事。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轼既条上二事,且以关白漕、宪两司,官吏皆来见轼,曰:此固当今之至计也,然恐朝廷疑公为漕司地,奈何?轼曰:吾为数十万人性命言也,岂此小小悔吝哉?去年秋冬,诸郡闭粜,商贾不行。轼既劾奏通之,又举行灾伤法,约束本路,不得收五谷力胜钱。三郡米大至,施及浙东。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文符往来,僚吏恐悚,以轼之私意,其不为漕司地也审矣。力胜之免,去岁已有成法,然今岁未敢举行者,实恐再忤漕司,怨咎愈深。伏望相公一言,检举成法,自朝廷行下,使五谷通流,公私皆济,上以明君相之恩,下以安孤危之迹,不胜幸甚!

轼窃事势,若不且用愚计,来岁恐有流殍盗贼之忧。或以其狂浅过计,事难施用,即乞别除一小郡,仍选才术有馀可以坐消灾诊者,使任一路之责。幸甚!幸甚!干冒台重,伏纸栗战。不宣。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仆射:官名,唐宋为宰相。

26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与监司诸人议所以为来岁之者  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平时富民残破尽            燕赵之君,始有远

C.此小小悔吝哉            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D.轼窃事势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26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浙风俗自古浮奢,多数百姓家没有储备粮食,受浙西风雨灾害和变法影响,百姓生活难以为继。

B.官场谄媚成风,官吏们热衷揣测皇上好恶,隐瞒灾情,众口一词,迷惑皇上,苏轼对此十分忧虑。

C.苏轼劾奏朝廷畅通市场,允许郡县间粮食买卖,又推行灾伤法,禁收五谷力胜钱,令漕司不满。

D.苏轼自知治灾不力,担忧导致来年灾荒加重,恳请朝廷另选有才之士取代自己,自己愿调任别郡。

26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

(2)而漕司官吏,缘此愠怒,几不见容。

270.请简要概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焉。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27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后疏远               属:亲属

B.诸侯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焉               与:参与

D.不能也                 易:交换

27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有侯王            争必

B.三代兴            知诸侯不可复

C.学士大夫多非之    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

27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27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27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276.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1)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①。

(2)《传》②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臯陶为士,将杀人,臯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寛。《书》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

(3)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则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4)《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祥刑:慎用刑罚。  ②《传》:解说经义的文字。

283.第一段体现“刑赏忠厚之至”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284.下列对第二段两处引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古代先贤语句作为论据,增加论证的说服力。

B.提出了在赏罚、功罪有疑时“忠厚”的决疑之法。

C.前句分析了“推广恩泽”和“慎用刑罚”的原因。

D.后句告诫宁可犯不守成法之过失也不能错杀无罪。

285.分析第二段列举尧和皋陶事例的作用。

286.填入第三段方框处最准确的一个词是________。

A.B.C.罪.D.

287.评价本文观点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文,完成第文后各题。

上王兵部书

(宋)苏轼

荆州南北之交,而士大夫往来之冲也。执事以高才盛名,作牧于此,盖亦尝有以相马之说告于左右者?闻之曰:骐骥之马,一日行千里而不殆,其脊如不动,其足如无所著,升高而不轾,走下而不轩。其技艺卓绝,而效见明著,至于如此;而天下莫有识者,何也?不知其相而责其技也。

夫马者,有昂目而丰臆,方蹄而密睫;捷乎若深山之虎,旷乎若秋后之兔;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古之善相者立于五达之衢,一目而眄之,闻其一鸣,顾而循其色,马之技尽矣。何者?其相溢于外而不可蔽也。士之贤不肖,见于面颜,而发泄于辞气,卓然其有以存乎耳目之间,而必曰久居而后察,则亦名相士者之过矣。

夫轼,西州之鄙人,而荆之过客也。其足迹偶然而至于执事之门,其平生之所治以求闻于后世者,又无所挟持以至于左右,盖亦易疏而难合也。然自蜀至于楚,舟行六十日,过郡十一,县三十有六,取所见郡县之吏数十百人,莫不孜孜论执事之贤,而教之以求通于下吏。且执事何修而得此称也?轼非敢以求知,而望其所以先后于仕进之门者,亦徒以为执事立于五达之衢,而庶几乎一目之眄,或有以信其平生尔。

夫今之世,岂惟王公择士,士亦有所择。轼将自楚游魏,自魏无所不游,恐他日以不见执事为恨也,是以不敢不进。不宣。轼再拜。

(注)

苏轼中进士后不久,听说王兵部以伯乐自许,为了广交权贵,早进仕途,苏轼写了这封干谒(为某种目的而求见地位高的人)信。

执事:书信中对对方的敬称,后文左右意同。

轩轾:高低。此句意思是拉车上坡,车不后仰;下坡,车不前倾。

288.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B.C.D.

289.将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而志不存乎刍粟

远望目若视日

去而不知所止

若是者飘忽腾踔

A.

B.

C.

D.

290.段画线部分的数目字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段画线句看似不礼貌,实则措辞巧妙,请对此加以赏析。

292.此信有求于人,但写得不卑不亢;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②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甲]定,[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消耗钝眊,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③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

——苏轼《教战守策》(节选)

[注]钝眊:衰颓。

298.对“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现在不为它谋划,今后就会有不可挽救的危险了。

B.即使今天不被别人算计,将来还会有不可救药的时候。

C.假如今天没有制定计划,今后就不会有来救你的人了。

D.如果现在不为它考虑,今后别人想来挽救也来不及了。

299.文章第二段[甲][乙][丙]三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A.乃故乃B.既则则C.虽乃则D.以因而

300.文章第二段中“迂儒”的“迂”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301.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主旨。

302.简析第三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士燮论

苏轼

料敌势强弱,而知师之胜负,此将帅之能也。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鄢陵之役,楚晨压晋师而陈。诸将请从之,范文子独不欲战。晋卒败楚。楚子伤目,子反殒命。范文子疑若懦而无谋者矣。然不及一年,三却诛,厉公弑,胥童死,栾书、中行偃几不免于祸,晋国大乱。鄢陵之功,实使之然也。

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之功,圣人所甚惧也。夜光之珠,明月之璧,无因至前,匹夫犹或按剑,而况非常之功乎!故圣人必自反曰:此天之厚我乎?抑天之祸余也?故虽有大功,而不忘戒惧。中常之主,锐于立事,忽于天戒,日寻干戈而残民以逞,天欲全之,则必折其萌芽,挫其锋芒,使其知所悔。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呜呼,小民之家,一朝而获千金,非有大福,必有大,何则?彼之所获者,终日勤劳,不过数金耳。所得者微,故所用者狭无故而得千金,岂不骄其志而丧其所守哉。由是言之,有天下者,得之艰难则失之不易,得之既易,则失之亦然。汉高皇帝得天下,亲冒矢石与秦、楚争,转战五年未尝得志。既定天下,复有平城之围。故终身而不事远略,民亦不劳。继之文、景不言兵。唐太宗举晋阳之师,破窦建德,虏王世充,所过者下,易于破竹。然天下始定,外攘四夷,伐高昌,破突厥,终身师旅不解,几至于乱者,以其亲见取天下之易也。

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盖有战胜而亡,有败而兴者矣。会稽之栖,而勾践以霸。黄池之会,而夫差以亡。有以使之也夫。昔虢公败戎于桑田,晋偃知其必亡,曰:“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晋果灭虢。此范文子所以不得不谏。谏而不纳,而又有功,敢逃其死哉!使其不死,则厉公逞志,必先图于范氏,赵盾之事可见矣。赵盾虽免于死,而不免于恶名,则范文子之智,过于赵宣子远矣。

(选自《新编东坡海外集》有删改)

[注]①士燮:即范文子,名燮,士为其官职。

3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晨晋师而陈 压:逼近

B.必有大咎:罪过

C.故终身而不事远略远略:长远的谋略

D.是天夺之而益其疾也 鉴:镜子

31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因至前 奚以之九万里南为

B.此天之厚我乎 则无望民之多邻国也

C.汉高皇帝得天下 卒以吾郡发愤一击

D.过于赵宣子远矣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3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鄢陵一战,范文子深藏谋略但胆小无能,在各位将士请求出征的情况下,始终坚持“不欲战”,从而导致了一年内晋国大乱。

B.作者善于设喻说理,以普通人家突然获得大量钱财必有大祸临头的事例设喻,引出了君王若得天下容易,那么丧失天下也会很容易的观点。

C.作者高度评价了范文子的政治智慧,认为他“不求一时之功”正是由于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盛赞他“过于赵宣子也远矣”。

D.本文是一篇史论,语言明快畅达,议论颇有思辨色彩,表明了作者对历史规律的看法,在为历史人物定性的同时,也为当下现实提供了借鉴。

32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欲亡之则以美利诱之以得志使之有功以骄士玩于寇仇而侮其人民至于亡国杀身而不悟者天绝之也

32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求一时之功,爱君以德,而全其宗嗣,此社稷之臣也。

(2)故兵之胜负,不足以为国之强弱,而足以为治乱之兆。

 


参考答案

 

1.C

2.C

3.A

4.(1)(欧阳修)想在众多考生中选拔(他)作第一名,又怀疑(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所以)只是把他排在第二名。

(2)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本题中,“轼诣武卫营”,“武卫营”作“诣”的宾语,其后断开,且“呼”的宾语是“卒长”,动宾之间不可断开,排除BD。

“河将害城事”,“城”作“害”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事”作“急”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春秋》……纪传体史书,它与《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是《史记》;五经是指《诗》《书》《易》《礼》《春秋》;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选项将二者混淆了。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十岁时,曾随父亲苏洵游学四方”错误,原文“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是说苏轼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欲擢冠多士”,省略主语“欧阳修”;“擢”,提拔;“冠”,居第一位;“为”,写作;“但”,只是;“置”,安排。

(2)“庐”,居住;“轼庐于其上”,状语后置句;“使”,派遣;“堵”,城墙;“卒”,最终;“全”,保全。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见解,嘴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本书,说到我心里了。” 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了。”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此语。

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上表谢恩。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等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1089)苏轼任杭州知州。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yuan获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古诗的人物形象鉴赏百题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