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题型实词、虚词、翻译、文意理解讲义


韩愈文言文汇编

考场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的曾巩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苏辙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个人小传与人物评论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范镇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安石出《青苗书》使辙议,辙尽言其弊。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③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并行于世。

[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辙自谓必见(2)安石出《青苗书》使辙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1)范镇(________)

A.责问   B.感到为难   C.怨恨   D.担心

(2)命辙为之(________)

A.写文章   B.嘱托   C.属下    D.连缀

3.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

4.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

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5.第①②段画浪线的两句刻画人物鲜明生动,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妙处。

6.结合第③段苏辙谏言内容,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光皆不能从”的原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卜居赋(并引)

昔予先君,以布衣学四方,尝过洛阳,爱其山川,慨然有卜居意,而贫不能遂。予年将五十,与兄子瞻皆仕于朝,裒橐中之余,将以成就先志,而获罪于时,相继出走。予初守临汝,不数月而南迁,道出颍川,顾犹有后忧,乃留一子居焉,曰:“姑糊口于是。”既而自筠雷,自雷迁循,凡七年而归。颍川之西三十里,有田二顷,而僦庐以居。西望故乡,犹数千里,势不能返,则又曰:“姑寓于此。”居五年,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盖卜居于此,初非吾意也。昔先君相彭、眉之间为归全之计,指其庚壬曰:“此而兄弟之居也。”今子瞻不幸已藏于郏山矣!予年七十有三,异日当追蹈前约。然则颍川亦非予居也。

昔贡少翁为御史大夫,年八十一,家在琅琊,有一子,年十二,自忧不得归葬。元帝哀之,许以王命,办护其丧。谯允南年七十二终洛阳,家在巴西,遗令其子轻棺以归。今予废弃久矣,少翁之宠,非所敢望,而允南旧事,庶几可得。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然则卜居之地,惟所遇可也,作《卜居赋》以示知者。

吾将卜居,居于何所?西望吾乡,山谷重阻。兄弟沦丧,有诸子。吾将归居,归于谁处?寄籍颍川,筑室耕田。食粟饮水,若将终焉。念我先君,昔有遗言:父子相从,归安老泉。阅岁四十,松竹森然。诸子送我,历井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庶几百年,归扫故阡。我孔公,师其致一。亦入瞿昙、老聃之室。此心皎然,与物皆寂。身则有尽,惟心不没。所遇而安,孰非吾宅?西从吾父,东从吾子。四方上下,安有常处?老聃有言:“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选自苏辙《栾城集》)

(注释)①卜居:选择地方居住。②裒(póu):积攒,积聚。③庚壬:西北方向。④瞿昙(qú tán):释迦牟尼的姓,即佛家的代称。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而自筠雷                 迁:调任

B.兄弟沦丧,有诸子           顾:回顾

C.历井天                     扪:触摸

D.孔公                     师:以……为师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留一子居                 积土成山,风雨兴

B.贫不能遂                   缦立远视,望幸焉

C.作《卜居赋》示知者         不赂者赂者丧

D.姑糊口是                   赵尝五战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前引文详细说明了作者选择颍川而居的经过和原因。其中有仕途坎坷的回忆,对未能生归故里的遗憾和死后归葬的祈愿。文笔体现了苏辙平和淡泊的风格。

B.这篇短赋,仅一百六十余字,但文短旨深,言简意丰,表明作者兼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抒发入世与出世,留与归的思想矛盾。

C.作者其兄子瞻因为笃信道家,已经归隐潜藏在郏山一带,无迹可寻的事实,更显出苏辙的孤独漂泊之感。

D.文章末尾引用老子名言,语意双关,含蓄蕴藉,耐人回味。表层意思说明自己无法回到故居,所以寓此不去;深层意义却隐含仕途屡遭贬谪,难以建立功业的惆怅和伤感。

10.用“/”给文中画直线的部分断句。

然平昔好道今三十余年矣老死所未能免而道术之余此心了然或未随物沦散。

1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筑室于城之西,稍益买田,几倍其故,曰:“可以止矣。”

②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阅读下的文完成后面题。

颍滨遗老姓苏氏辙,字子由。年十九举进士,褐。二十三举直言,仁宗亲策之廷。时上春秋高,始倦于勤。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然考官司马君实第以三等,范景仁难之。蔡君谟曰:“吾三司使也。司会之言,吾愧之而不敢怨。”惟胡武平以为不逊,力谓黜之。上不许,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弃之,天下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第,除商州军事推官。

是时先君被命修《礼书》,而兄子瞻出签书凤翔判官,傍无侍子。辙乃奏乞养亲。三年,子瞻解还,辙始求为大名推官。逾年,先君捐馆舍。及除丧,神宗嗣位既三年矣,求治甚急。辙以书言事,即日召对延和殿。时王介甫新得幸,以执政领三司条例。上以辙之属,不敢辞。

六年春,诏除尚书右丞,辙上言:“臣幼与兄轼同受业先臣,薄佑早孤。凡臣之宦学,皆兄所成就。今臣蒙恩与闻国政,而兄适亦召还,本除吏部尚书,复臣故, 改翰林承旨。臣之私意,尤不遑安,况兄轼文学政事,皆出臣上。臣不敢远慕古人举不避亲,只乞臣新命,得与兄同备从官,竭力图报,亦未必无补也。”不听。

逾年迁门下侍郎。时吕微仲与刘莘老为左右相。微仲直而,莘老曲意事之,事皆决于微仲。惟进退士大夫,莘老阴窃其,微仲不悟也。辙居其间,迹危甚。莘老昔为中司,台中旧僚,多为之用,前后非意见攻。宣仁后觉之,莘老以罪去。

杜门复理旧学,于是《诗》《春秋传》《老子解》《古史》四书皆成。尝抚卷而叹,自谓得圣贤之遗意。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家本眉山,贫不能归,先君之葬在眉山之东,昔尝约祔于其廋,虽远不忍负也,以是累诸子矣。予居颍州六年,岁在丙戌,秋九月,阅箧中旧书,得平生所为,惜其久而忘之也,乃作《颍滨遗老传》,凡万余言。已而自笑曰:“此世间得耳,足以语达人哉!”

(节选自苏辙《颍滨遗老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九举进士,褐                  释:脱下

B.只乞臣新命                        寝:停止

C.微仲直而                          暗:不出声

D.莘老阴窃其                        柄:权力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仁宗亲策之廷                徘徊斗牛之间

B.上以辙之属                  谁大王为此计者

C.复臣故,改翰林承旨          秦亦不城予赵

D.足以语达人哉                即谋单于,以复加

14.把文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辙因所问,极言得失。策入,辙自谓必见黜。(4分)

(2) 缮书而藏之,顾谓诸子:“今世已矣,后有达者,必有取焉耳。”(4分)

15.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苏辙的“孝悌”品德的?请简要概括(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不奉诏           据:根据

B.公复以循吏之         许:答应

C.府当市民马以骑士     益:增加

D.知公之贤,屈意之     礼:以礼相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藏其私书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三胜

B.此多公                      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法外与之                    州司临门,急星火

D.久益散灭,不孝大矣            于其身,耻师焉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B.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C.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D.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B.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对他儿子杖责。

C.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D.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为兄轼下狱上书    宋·苏辙

臣闻困急而呼天,疾痛而呼父母者,人之至情也。臣虽草芥之微,而有危迫之恳,惟天地父母哀而怜之!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忧在不测。臣窃思念,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前后上章论事,其言不一。陛下圣德广大,不加谴责。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顷年,通判杭州及知密州日,每遇物托兴,作为歌诗,语或轻发。向者曾经臣寮缴进,陛下置而不问。轼感荷恩贷,自此深自悔咎,不敢复有所为。但其旧诗已自传播。臣诚哀轼愚于自信,不知文字轻易,迹涉不逊,虽改过自新,而已陷于刑辟,不可救止。

轼之将就逮也,使谓臣曰:“轼早衰多病,必死于牢狱。死固分也,然所恨者,少抱有为之志,而遇不世出之主,虽龃龉于当年,终欲效尺寸于晚节。今遇此祸,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况立朝最孤,左右亲近,必无为言者。惟兄弟之亲,试求哀于陛下而已。”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昔汉淳于公得罪,其女子缇萦,请没为官婢,以赎其父。汉文因之,遂罢肉刑。今臣蝼蚁之诚,虽万万不及缇萦,而陛下聪明仁圣,过于汉文远甚。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兄轼所犯,若显有文字,必不敢拒抗不承,以重得罪。若蒙陛下哀怜,赦其万死,使得出于牢狱,则死而复生,宜何以报!臣愿与兄轼洗心改过,粉骨报效。惟陛下所使,死而后已。

臣不胜孤危迫切、无所告诉,归诚陛下;惟宽其狂妄,特许所乞,臣无任祈天请命激切陨越之至。

2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此深自悔      遭殃                 B.臣早失怙恃          父母的代称

C.而已陷于刑辟      刑法、 刑律       D.惟其狂妄          宽容

2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困急呼天             弃甲曳兵走         

B.左右亲近,必无为言       陈胜,阳城人也

C.汉文之,遂罢肉刑   为长句,歌以赠之

D.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请没为官婢,赎其父

23.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呼天抢地的语气陈述人命关天的危迫,继而动之以手足之情,晓之以如焚之忧,感人至深。

B.第三段中苏轼的一段话,一谓苏轼少有大志,又遇杰出明主,深欲报效朝廷;一谓平素在朝势力孤危,一旦身陷囹圄,除兄弟外无人搭救。

C.苏轼性格愚直狂狷,恃才傲物,又爱纵谈古今,舞文弄墨,所以上章论事,观点不一致,最终获罪下狱,不可救药。

D.苏辙想捐出自己的官职为苏轼赎罪,不敢存非分之想,只希望能救兄长出狱,使兄长不至于死在狱中。

24.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轼狂狷寡虑,窃恃天地包含之恩,不自抑畏。(3分)

                                                                               

(2)虽欲改过自新,洗心以事明主,其道无由。(3分)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4分)(《劝学》)

                                                                               

 

阅读苏辙《贾诩》(节选),完成各题。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矣蹙:窘迫

B.有度而迟:迟钝

C.于一胜而轻与敌遇狃:贪图

D.皆难谋也卒:终于

2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旧楚之饶             其震而压之

B.兵入吴境               问贾诩

C.未即降                 以天威临之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   古之习兵者

27.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28.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29.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30.《论语·述而》中有:“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读了《贾诩》(节选),你认为贾诩是一个可以和孔子“行三军”的人吗?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诩

苏辙

曹公入荆州,降刘琮,欲顺江东下,以取孙氏。贾诩言于公曰:“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闻,兵势盛矣!若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江东可以不劳众而定也。”公不用其计,兵入吴境,遂败于赤壁。方是时,孙氏之据江东已三世矣。国险而民附,贤才为用,诸葛孔明以为可与为援而不可图。而曹公以刘琮待之,欲一举而下之,难哉!使公诚用诩言,端坐荆州,使辩士持尺书结好于吴,吴知公无并吞之心,未即降,而其不以干戈相向者可必也。方是时,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吴既修好于公,其势必不助刘,而玄德因可矣。惜乎谋之不善,荆州既不能守,而孙、刘皆奋。

其后公既降张鲁,下汉中,刘晔劝公乘胜取蜀,曰:“刘备,人杰也,有度而,得蜀日浅,蜀人未附也。今举汉中,蜀人震骇,因其震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少缓之,诸葛亮善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人既定,冯险守要,不可犯也。”公不从而反,天下皆惜晔计之不用。

春秋之际,楚子重伐郑。晋栾武子救之,遇于绕角。楚师还,晋师遂侵蔡。楚人以申息之师救蔡。晋群帅皆欲战,智庄子、范文子、韩献子谓武子曰:“吾来救郑楚师不战吾遂至于此既迁戮矣戮而不已又怒楚师战必不克虽克不令若不能克为辱已甚不如还也。”遂全师而归。夫兵久于外,于一胜而轻与敌遇,我怠彼奋,败常十九。古之习于兵者,盖知之矣。

用兵之难,盖有怵于外而动者矣。力之所及,而义不可,君子不为也;义之所可,而力不及,君子不强也。魏文帝始受汉禅,欲用兵吴、蜀,以问贾诩。诩曰:“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皆难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权、备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帝不能用,遂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是时帝始受禅,欲以武功夸示四方,贪得幸胜,未暇虑兵败势屈之辱也。魏多谋臣,盖必有知之者矣,然皆莫敢言。诩能言之,可谓不怵于外矣。

(节选自《栾城后集卷九》)

3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玄德因可矣          蹙:窘迫

B.有度而                迟:迟钝

C.于一胜而轻与敌遇      狃:贪图

D.皆难谋也              卒:终于

3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旧楚之饶               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B.兵入吴境                 木欣欣向荣

C.未即降                   然,犹有未树也

D.刘玄德方以穷客借兵吴     遂见用小邑

33.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4.根据文意,以下人物中不属于“不怵于外”的一个是

A.贾诩B.刘晔C.栾武子D.魏文帝

35.请简述贾诩两次向君主进言的内容,并概括贾诩的用兵之道。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德传

①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②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36.本文和《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为同一人,他是宋代的_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胀懑,无所不至            :通“痢”,腹泻

B.逡巡耳而去                    :低垂

C.德自死矣自                    :自己料想

D.世之君子皆有所                :拜访

38.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一日十病十愈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39.东坡在读到弟弟的这篇文章之后,在他的《书<孟德传>后》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你读完《孟德传》后,你认为孟德有什么让你感到与众不同的地方呢?(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不可抄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唐太宗论

苏辙

唐太宗之贤,自西汉以来,一人而已。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三代以下,未见其比也。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贞观之间,天下既平,征伐四夷,灭突厥,夷高昌,残吐谷浑,兵出四克,务胜而不知止。最后亲征高丽,大臣力争不从,仅而克之,其贤于隋氏者,幸一胜耳。而帝安为之,原其意,亦欲夸当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复宠魏王泰,使兄弟相倾。承乾既废,晋王,嫡子欲立泰,而使异日传位晋王,疑不能决,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间,以爱故轻予夺,至于如此。

帝尝得秘谶,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问李淳风,欲求而杀之。淳风曰:“其兆既已成,在宫中矣。

天之所命,不可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无辛,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则仁。虽受终易姓,必不能绝李氏,若杀之复生壮者,多杀而逞,则子孙无遗类矣。”帝用其言而止。然犹以疑似杀李君羡。夫天命之不可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杀人弭之,难哉!

帝之老也,将择大臣以辅少主。李起于布衣,忠力劲果,有节侠之气,尝事李密,友单雄信。密败,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废旧君之礼。雄信将戮,以股内啖之,使与俱死。帝以是为可用,疾革,谓高宗:“尔于无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高宗从之。及废皇后,立武昭仪,召与长孙无忌、褚遂良计之,称疾不至。帝曰;“皇后无子,罪莫大于绝嗣,将废之。”遂良等不可。他日见,帝曰:“将立昭仪,而顾命大臣皆以为不可,今止矣。”曰:“此陛下家事,不须问外人。”由此废立之议遂定。,匹夫之侠也,以死徇人不以为难,至于礼义之重,社稷所由安危,不知也。而帝以为可以属幼孤,寄天下,过矣!且使信贤,托国于父,竭忠力以报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复之,而后可哉!挟数以待臣下,于义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过也。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虽失国而必复。太宗惟不知道,虽天下既安且治,而几至于绝灭。

(有删改)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B.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C.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D.然传子至孙/遭武氏之乱/子孙为戮/不绝如线/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观之惜乎其未闻大道也哉

4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代”,在文中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B.“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用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开始的。

C.“布衣”,布制的衣服,指衣着俭朴;借指平民,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名。

D.“昭仪”,中国古代后宫嫔御的一种。始置于西汉元帝时期,位同丞相,爵比诸侯,北魏亦沿用。自魏晋至明均曾设置,但地位已经下降。

4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唐太宗能“任贤使能”“恭俭节用”,是夏、商、周三代以来难得的贤君。

B.作者认为唐太宗亲征高丽就是想要在当世被人夸耀,并且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响。

C.作者认为唐太宗不注意修养德行,却听信李淳风的话杀了李君羡,是难以改变“女武代王”的天命的。

D.作者认为李虽能尽忠效力,却是一个“匹夫之侠”,唐太宗却认为可以把少主及天下托付给他,这实为唐太宗的过失。

4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任贤使能,将相莫非其人,恭俭节用,天下几至刑措。

(2)苟不知道,则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

 

 

二、政论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年十有九矣。其居家所与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①周公、召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都曾辅佐武王灭商。②召虎:周宣王时名将、贤臣;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

44.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史公天下  行:游历,行走

B.其居家所与者  游:游览

C.观终南、嵩、华之高  恣:尽情

D.其大  志:立志

4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燕、赵间豪俊交游  嬴而不助五国也

B.太尉苟为可教而辱教之  乐盘游则思三驱为度

C.今观文章  若是,孰能御之

D.于水见黄河大且深  思国安者

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47.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部有助于作者写好文章的一组是(   )

①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②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③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④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⑤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⑥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A.①②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④⑥

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认为写出好文章,仅凭学力是不够的,人的精神气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孟子与司马迁的文章中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

B.苏辙不满足于读诸子百家的书,认为它们不足以激发志气,他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过秦汉故都及游赏山川、瞻仰宫阙的经历。

C.苏辙在京城得见当时很有声望的欧阳修,并与其弟子及欧阳公身边的贤臣交往,提升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D.苏辙夸赞韩太尉才略冠世,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谒的愿望,并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希望得以聆听太尉的教诲。

4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2)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3)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昭文富丞相

(宋)苏辙

夫古之帝王,岂必多才而自为之?为之有要,而居之有道。是故以汉高皇帝之恢廓慢易,而足以吞项氏之强;汉文皇帝之宽厚长者,而足以服天下之奸诈。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至于武帝,材力有余,聪明睿智过于高、文,然而施之天下,时有所折而不。何者?不之人而自为用也。由此观之,则夫天子之贵亦在任人而已。窃惟当今天下之人,其所谓有才而可大用者,非明公而谁?而明公实为宰相,则夫吾君之所以为君之事,盖巳毕矣。古之圣人,高拱无为,而望夫百世之后,以为明主贤君者,亦如是而可也。

然而天下之未治,则果谁耶?下而求之郡县之吏,则曰:非我能。上而求之朝廷百官,则曰:非我责。明公之立于此也,其又将何辞?嗟夫,盖亦尝有以秦越人之事说明公者欤?昔者秦越人医闻天下,天下之人皆以越人为命。他日,有病者焉,遇越人而属之曰:吾身以予子,子自为子之才治之,而无为我治之也。越人曰:嗟夫, 难哉!夫子之病,虽不至于死,而难以愈。急治之,则伤子之四支;而缓治之,则劳苦不肯去。吾非不能去也,而畏是二者。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既而见其人,其人曰:夫子则知医医,而未知非医之医欤?今夫非医之医者,有所冒行而不顾,是以能应变于无穷。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天下之事,急之则丧,缓之则得,而过缓则无及。伏自明公执政,于今五年,天下不闻慷慨激烈之名,而日闻敦厚之声。意者明公其知之矣,而犹有越人之病也。

辙读《三国志》,尝见曹公与袁绍相持,久而不决,以问贾诩,诩曰: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绍兵百倍于公,公画地而与之相守,半年而绍不得战,则公之胜已可见矣。而久不决,者顾万全之过耳夫事有不同,而其意相似。今天下之所以仰首而望明公者,岂亦此之故欤?明公其略思其说,当有以解天下之望者。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注]①富丞相:富弼,北宋著名政治家,官至宰相。②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

5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时有所折而不    于是

B.之人而自为用也    如土

C.则公之胜已可见矣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何异

D.者顾万全之过耳    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昔者秦越人医闻天下    具告

B.亦如是而可也    能克终者

C.则劳苦不肯去    劳苦功高如此

D.夫子则知医医    臣闻求木长者

52.下列各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B.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C.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D.夫伤子之四支/而后可以除子之病/则天下以我为不工/而病之不去/则天下以我为非医/此二者/所以交战于吾心而不释也

5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武帝为正面例子,提出了“天子之贵在任人”的观点,但其用意并不在劝谏天子,而在为下文探讨为臣之责张本。

B.苏辙引秦越人治病和曹袁相持的故事,意在影射富弼执政为求万全之态而过于保守,致使天下有明主而得不到大治,意指富弼对此要负主要责任。

C.苏辙认为,行天下之事要合乎中庸之道,也要放弃完美主义,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要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去采取积极的行动,否则会“久不决”。

D.这封书信措辞颇有分寸,言语委曲,婉而多讽,既能充分顾及富弼的身份和地位,不使其尴尬,又能鲜明地亮出个人观点表现了苏辙善谏之才。

5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何者?任人而人为之用也,是以不劳而功成。

(2)今子守法密微而用意于万全者,则是子犹知医之医而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两制诸公书(节选)

(宋)苏辙

今夫使天下之人因说者之异同,得以纵观博览,而辩其是非,论其可否,推其精粗,而后至于微密之际,则讲之当益深,守之当益固。《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昔者辙之始学也,得一书,伏而读之,不求其博,而惟其书之知,求之而莫得,则反复而思之,至于终日而莫见,而后退而求其得。何者?惧其入于心之易,而守之不坚也。及既长,乃观百家之书,从横颠倒,可喜可愕,无所不读,泛然无所适从。盖晚而读《孟子》,而后遍观乎百家而不乱也。而世之言者曰:学者不可以读天下之杂说,不幸而见之,则小道异术将乘间而入于其中。虽扬雄尚然,曰:“吾不观非圣之书。”以为世之贤人所以自养其心者,如人之弱子幼弟,不当出而置之于纷华杂扰之地,此何其不思之甚也!古之所谓知道者,邪词入之而不能荡,诐词犯之而不能诈,爵禄不能使之骄,贫贱不能使之辱。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而孔子曰:“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降志而辱身,言中伦,行中虑。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而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夫伯夷、柳下惠,是君子之所不为,而不弃于孔子,此孟子所谓孔子集大成者也。至于孟子恶乡原之败俗,而知于陵仲子之不可常也;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知天下之诸侯其所取之为盗,而知王者之不必尽诛也;知贤者之不可召,而知召之役之为义也。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今辙山林之匹夫,其才术技艺无以大过于中人,而何敢自附于孟子?然其所以泛观天下之异说,三代以来,兴亡治乱之际,而皎然其有以折之者,盖其学出于孟子而不可诬也。今年春,天子将求直言之士,而辙适来调官京师,舍人杨公不知其不肖,取其鄙野之文五十篇而荐之,俾与明诏之末。伏惟执事方今之伟人而朝之名卿也,其德业之所服,声华之所耀,孰不欲一见以效薄技于左右?夫其五十篇之文,从中而下,则执事亦既见之矣。是以不敢复以为献,姑述其所以为学之道,而执事试观焉。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有删节)

5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B.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C.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D.如使深居自闭于闺闼之中/兀然颓然而曰知道知道云者/此乃所谓腐儒者也/古者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是君子之所不为也

5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制,唐、宋翰林学士受皇帝之命,起草诏令,称为内制;中书舍人与他官加知制诰衔者为中书门下撰拟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与中书舍人合称两制。

B.《孟子》,儒家经典著作,是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写,与《大学》《中庸》《论语》一起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

C.百家,这里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D.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职官名,如唐代杜牧为中书舍人,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这里指显贵弟子。

5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引用孟子的话,强调为学之道贵在“自得”,即广泛阅览各类学说,自己去判断是非、探究深浅,逐步抵达学问的精微之处,收获个人心得。

B.自从读了《孟子》一书后,苏辙回过头来再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就不再感到飘忽迷乱、无所适从了,因为此时的苏辙已经明晓了源于《孟子》的大道。

C.苏辙考虑到自己原先写的五十篇文章过于粗浅,不便献于两制诸公,所以特意写了这封书信,深入阐述自己泛观诸家而尊崇孟子的求学历程与治学主张。

D.苏辙认为,扬雄所谓“吾不观非圣之书”的主张并不足取,这就像为了保护弱子幼弟而不让他们去繁华扰攘的地方,只会使人变得狭隘无知、萎靡虚弱。

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美禹、稷之汲汲于天下,而知颜氏子自乐之非固也。

(2)故士之言学者,皆曰孔孟。何者?以其知道而已。

59.伯夷、柳下惠的行为是君子不愿意做的,但并未被孔子完全否定,概括给出孔子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史官助赏罚论  

苏辙

域中有三权:曰天,曰君,曰史官。圣人以此三权者制天下之是非,而使之更相助。

夫惟天之权而后能寿夭祸福天下之人,而使贤者无夭横穷困之灾,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之福。然而季次、原宪,古所谓贤人者也,伏于穷阎之下,布衣饘粥之不给。盗跖、庄蹻,横行于天下,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如此,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故人君用其赏罚之权于天道所不及之间,以助天为治。然而赏罚者,又岂能尽天下之是非!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故君举而之于其臣,而名之曰“史官”。

盖史官之权,与天与君之权均,大抵三者更相助,以无遗天下之是非。故荀悦曰:“每于岁尽,举之尚书,以助赏罚。”夫史官之兴,其来矣。其最著者,在周曰佚,在鲁曰克,在齐曰南氏,在晋曰董狐,在楚曰倚相。观其为人,以度其当时之所书,必有以助赏罚者。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独仲尼因鲁之史官左丘明而得其载籍,以作为《春秋》,是非二百四十二年,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故齐桓、晋文有功于王室,王赏之以侯伯之爵,征伐四国之权,而《春秋》又从而屡进之,此所以助乎赏之当于其功也。吴、楚、徐、越之,皆得罪于其君者也,而《春秋》又从而加之以斥绝摈弃不齿之辞,此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

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当汉之时,号曰太史令,而其权在丞相之上。郡国计吏,上计于太史,而后以其副上于丞相、御史。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然则后之史官,可以忽哉!

60.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贤者无以享其富贵寿考之福    长寿

B.故君举而之于其臣            隶属

C.夫史官之兴,其来矣          悠久

D.吴、楚、徐、越之            僭越

6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天之权有时而有所不及也/今之君子不然

B.所以助乎罚之当于其罪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

C.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D.可以忽哉/国家可几而理欤

6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人之肝以为粮,而老死于牖下,不见兵革之祸  

用人肝作为粮食,却能老死在家中,从来没有见到过战争祸乱

B.而赏罚之于一时,犹惧其不能明著暴见于万世之下  

何况赏罚只是一时的事情,还惧怕它不能够清楚明白的显露于万世之后

C.然而不获见其笔墨之所存,以不能尽其助治之意  

然而已经看不到他们的记载了,以至不能了解他们是如何帮助君主治世的

D.虽其名为经,而其实史之尤大章明者也   

虽然《春秋》列为“经”书,而它实际上是尤为明显昭著的史书

6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天下有三种权力可以互为辅助来裁定是非,这就是天权、君权和史官之权。

B.当天权不能对季次等贤者及盗跖等不贤者进行合理适度赏罚时,可以用君权来补充。

C.《春秋》记载了齐越等诸侯受到周王室的及时奖惩,因而使后世之人对王室嗟叹痛惜。

D.郡国统计官员先把统计结果报给太史令再把副本报给丞相和御史,说明对史官的重视。

64.下列对相关史书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国别体史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以鲁国十二公为次序记述当时的历史。

B.《左氏春秋》是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烛之武退秦师》就选自这本书。

C.《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辑,主要记述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D.《史记》原名《太史公书》,纪传体,鲁迅曾赞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5.将文中划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夫惟知其权之可以助赏罚也,故尊显之。

66.苏辙认为“史官”有哪些作用,请根据文本进行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民政策

苏辙

臣闻三代之盛时,天下之人,莫不务自修洁,以求为君子。至于战国,王道衰息,秦人驱其民,而纳之于耕耘战斗之中,其患无所不至。夫周秦之间,其相去不数十百年。周之小民皆有好善之心,而秦人独喜于战攻,虽其死亡而不肯以自存,何也?

夫天下之人,不能心知礼义之美,而亦不能奋不自顾以陷于死伤之地。其所以能至于此者,其上之人实使之然也。然闾巷之民,而从之,则可以与之侥幸于一时之功,而不可以望其久远。而周秦之风俗,皆累世而不变,此不可不察其术也。盖周之制,使天下之士孝悌忠信,闻乡党而达于国人者,皆得以登于有司。而秦之法,使其武健壮勇,能斩捕甲首者,得以自复其役,上者之以爵禄,而下者皆得役属其乡里。天下之人,知其利所在,则皆争为之,而尚安和其他?然周以之兴,而秦以之亡,天下遂皆秦之不能,而不知秦之所以使天下者,亦无以异于周之所以使天下。何者?至便之势所以奔走天下,万世之所不易也。而特论其所以使之者,何如焉耳?

今者天下之患,实在于民昏而不知数。然臣以为,其罪不在于民,而上之所以使之者,或未至也。古之圣人,所欲而遂求之,求之以势而使之自至。是以天下争其所求,以求称其意。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使夫牧者趋其所利而从之,则可以不劳而坐得其所欲。今求之以牛羊之肥瘠,而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以其薪之多少而制其赏罚之轻重,则夫牧人将为牧邪?将为樵邪?为樵,则失牛羊之肥;而为牧,则无以得赏。故其人举皆为樵,而无事于牧。吾所欲者牧也,而后樵之为得,此无足怪也。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士大夫为声病剽略之文而治苟且记问之学曳裾束带俯仰周旋而皆有意于一辈子爵禄天子之所求于天下者岂在是也!然天子所以求之者惟此,而人之所由以有得者,亦惟此。是以若此不可却也。

嗟夫!欲求天下忠信孝悌之人,而求之于一日之试,天下尚谁知忠信孝悌之可喜,而一日之试之可耻而不为者?《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臣以欲得其所求,宜遂以其所欲而求之,开之以利而作其怠,则天下必有应者。今间岁而一收天下之才,奇人善士,固宜有起而入于其中。然天下之人,不能深明天子之意,而以其所为求之者,止于其目之所见。是以尽力于科举,而不知自反于仁义。臣欲复古者孝悌之科,使州县得以与今之进士同举而皆进,使天下之人,时获孝悌忠信之利,而明知天子之所欲。

(有删改)

6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不务自修洁                 修洁:品德高尚纯洁

B.而从之                     劫:胁迫

C.上者之以爵禄               优:赞颂

D.天下遂皆秦之不能           尤:归咎

6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乡党而达于国人者          室西连中闺

B.是以天下争其所求            不者,若属皆且所虏

C.使之尽力于樵苏之事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所欲者牧也                斯天下民至焉

69.下列对原谅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秦相距不远,但两个朝代的民风不同,因为二者驱民的目的不同;但是驱民的手段是相同的,都采用了利益驱动机制。

B.作者以如果希望牧人竭尽全力去砍柴割草,并按柴草的多少来制定赏罚标准,那么牧人就不去放牧了这一形象事例说理。

C.作者提及的恢复古代孝悌之科的观点虽然也未必可行,但作为策论,本文结构严谨,具有迂回曲折、虚实相映的艺术特点。

D.本文反思了宋代的科学制度,认为取士的途径和目的不相符,希望国家选拔那些具有孝悌忠信品质的人才。

7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士 大 夫 为 声 病 剽 略 之 文 而 治 苟 且 记 问 之 学 曳 裾 束 带 俯 仰 周 旋 而 皆 有 意 于 天 子 爵 禄 天 子 之 所 求 于 天 下 者 岂 在 是 也

7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有人使人为之牧其牛羊,将责之以其牛羊之肥,则因其肥瘠,而制其利害。

(2)今夫天下之人,所以求利于上者,果安在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术策五

苏辙

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今不为疏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苟其潴畜浑乱,壅闭而不决,则水之百怪皆将勃然放肆,求以自快其意而不可御。故夫天下亦不可不为少决,以顺适其意也。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苏辙集》

7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成俗    比:勾结B.坏堤防、陵谷    包:淹没

C.直言世而不顾    忤:违背D.曲直相    犯:冲突

73.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A.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B.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C.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D.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7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自然形成的群体虽然涣散,似乎不能有所作为,但一旦作乱则势不可挡,因此为人君者要善于把握天下的大势。

B.作者认为,当水流安然流淌时,就要敏锐地觉察是否有阻碍水势畅通的暗礁山石,做到防微杜渐。

C.作者认为,水流不畅时要着手清除障碍,那么社会上士气郁积时就得严厉打击压制,不得顺其发展。

D.文章以水为喻,说理具体而形象;文章本身也文情充畅,浩荡流转,如长江大河,一气贯注,气势逼人。

7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2)而上之人不从而遂疏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

 

 

 

三、史论篇

阅读下面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赵论

苏 辙

昔者三代之法,使天下立学校而教民,行乡射饮酒之礼。岁之终,田事既毕,而其乡党之耆老设其笾豆酒食之荐,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盖以为田野之民,裸裎其股肱,而劳苦其筋力,长幼亲作,以趋一时之利,习于鄙野之俗,而不知孝悌之,顽冒无耻,不可告语,而易与为乱。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使之有所不忘于其心。故三代之民,虽耕田荷任之,其所有为者甚鄙,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何者?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至于后世之衰,天下之民,愚者不知君臣父子之义,而天下风俗日已败乱。今夫轻扬而剽悍、好利而多变者,吴、楚之俗也;劲勇而沉靖、椎钝而少文者,燕、赵之俗也。以轻扬剽悍之人,而有好利多变之心,无三代王者之化,宜其起而为乱矣。若夫北方燕、赵之国,其劲勇沉靖者,可义动,而椎钝少文者,可以信结也。然而燕、赵之间,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无以异于吴、楚者,何也?其劲勇近于好乱,而其椎钝近于无知。上失其道,而燕、赵之良民,不复见于当世,而其暴戾之夫每每乱天子之治。仲尼曰:“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为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为盗。”故古之圣人止乱义,止盗以义,使天下之人皆知父子君臣之义,而谁与为乱哉?

昔者唐室之衰,燕、赵之人,八十年之间,百战以贼臣,竭力致死,不顾败亡,以抗天子之兵,而以为忠臣义士之所当然。当此之时,燕、赵之士,惟无义也,故举其忠诚专一之心,而用之天下之至逆,以拒天下之至顺,而不知其非也。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夫民无恒产,无恒心。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故夫燕、赵之地,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取材于宋·苏辙《苏辙集》)

注释:①耆老:老年人。②裎:裸体。③椎钝:朴实愚钝。④唐室:唐王朝。

7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乡党之耆老       会:聚集,召集

B.而不知孝悌之        节:节制

C.虽耕田荷任之         贱:低微的

D.百战以贼臣           奉:遵从,遵守

77.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岁之终                   不复见当世

B.而天子之大夫亲为行礼     使有所不忘于其心

C.是以其休息而教之以礼     无恒心

D.义动                   故古之圣人止乱

7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其笾豆酒食之荐

准备好盛放在笾豆中的美酒和食物

B.无三代王者之化

缺少夏商周三代时王道的教化

C.其民常至于自负其勇以为盗贼

吴、楚的百姓竟然对自己的勇敢感到骄傲,大胆做强盗

D.常苦夫士大夫之寡也

常常苦于士大夫数量的缺少

79.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其上之人不以为鄙而不足教,而其民亦喜于为善也。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80.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引用孔子、孟子语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七代

苏辙

英雄之士,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而英雄之士,常因其隙而入于其间,坚忍而不变,是以天下之势遂成而不可解。

自晋以下,天下何其纷纷也。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其德不足以相君臣,而其兵不足以相吞灭。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而为东西,其君臣又自相篡取而为七代,至于隋而后合而为一。盖其间百有余年之中,其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然而南不能渡河以有北之民;而北不能过江以侵南之地。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要入哉?盖亦其势之有所不可者也。七代之际,天下尝有变矣。宋取之晋,齐取之宋,梁取之齐,陈取之梁,而周、齐取之后魏。此五衅者,兵交而不解,内乱而无救,其间非小也,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盖其取之者,诚有以待之,而不可以乘其仓卒也。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姚兴既死,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兵不劳而关中定。此天下之一时也。及夫刘穆之死,关中未安,席不及暖,兵不及,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方强悍之虏,则天下之势已遂去矣。且此惟不能因天下之势而遂成之也,则夫天下之势亦随去之而已矣。

嗟夫!使武帝既入关,因而居之,以镇抚其人民,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粟,而内因关中之盛,厉兵秣马,以问四方之罪戾。当此之时,天下可以指麾而遂定矣,而何江南之足以蒂芥夫吾心哉!然而其事则不可以不察也,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是其心忧惧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故夫有可以取天下之势而不顾,以求移其君,而遂失之者,宋武之罪也。

【注】七代:南北朝时期的七个朝代。姚泓(388年—417年),字元子,十六国时期后秦政权的最后一位君主,后秦文桓帝姚兴长子。刘穆:宋武帝刘裕的左仆射。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五者,兵交而不解衅:间隙、缝隙。

B、武帝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举:发动,率领。

C、席不及暖,兵不及息:呼吸,叹息。

D、南漕江、淮之资,西巴、汉之栗引:取得,拿来。

8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强者不能以相吞,弱者不能以相服怀帝阍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B、贤君名臣累累而出者不为少矣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软

C、及夫刘穆死,关中未安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其心忧慎颠倒,面不见天下之势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8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用来说明没有“因天下之势”的一组是

天下大乱,离而为南北,北又离为东西

而其四邻拱手远望,而莫敢入

而秦地大乱,武帝举江南之兵长驱以攻秦

而奔走以防江南之乱,留孺子孱将以抗四力强悍之虏

南漕江、淮之资,西引巴、汉之栗,而内因关中之盛

是以其心忧慎颠倒,而不见天下之势

A、①④⑤B、①③⑥C、②③⑤D、②④⑥

8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势未有可以必成者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开篇就提出这一观点,开宗明义,观点鲜明,全文紧扣这一观点展开论述。

B、作者认为自晋以来百余年国家没有统一的原因,是各当权者不善于抓住机遇,不敢采取果断行动,一味等靠而错失良机。

C、宋武帝刘裕秦顺利平定中关后,没有判断准形势,采取了错误的举措施,丧失了统一全国的机会,照作者的观点来看,刘裕并非“英雄之士”。

D、作者引用孔子的话目的是说明宋武帝“见小利”而“大事不成”。边里的“小利”是指控制“江南”,“大事”则指攻取晋而统一天下。

8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岂其百年之间,南无间之足乘,而北无隙之可入哉?(4分)

(2)尝试论之,姚泓、宋武之际,天下将合之际也。(3分)

(3)其心将有所取乎晋,而恐夫人之反之于南。(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国论

(宋)苏辙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惟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

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悲夫!世之英雄,其处于世亦有幸不幸邪?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咄嗟叱吒奋其暴怒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败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刘备惟智短而勇不足,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①,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方其奔走于二袁之间,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注解)①在关羽与东吴作战失败被杀后,刘备毁弃孙刘联盟,攻打东吴。

8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譬如两虎相        捽:搏斗,冲突

B.横塞其        冲:冲击,冲撞

C.逡巡求去而不能去        逡巡:欲进不进、迟疑不决的样子

D.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    翘然:形容因出众而自傲的样子

8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勇者不足恃也        刘病日笃

B.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    项脊轩,旧南阁子

C.世之言        求人可使报秦

D.不知所以用之之术    用流俗人之言

8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评论历史,借古讽今,与苏洵的《六国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北宋统治者以古为鉴汲取教训,提醒当政者治国安民,不仅要有智慧谋略,还要有勇气胆识。

B.苏辙认为刘邦与项羽交战,最终打败项羽,主要原因是刘邦在关键时刻能沉得住气,不逞勇,慢慢消磨掉项羽军队的士气和精力。

C.苏辙认为刘备在任贤用能方面不如刘邦,刘邦能招纳像韩信、彭越等才能出众的将领,来弥补自己能力的不足,而刘备让擅长治国理政的诸葛亮来领兵作战。

D.作为一篇史论,本文在写作上颇具特色,文章一开篇没有直接切入三国历史,而是用对偶的句式进行一番议论。文章语言富于变化,夹叙夹议,叙事简洁明了,议论切中要害。

89.请用斜线(/)断句。

昔 者 项 籍 乘 百 战 百 胜 之 威 而 执 诸 侯 之 柄 咄 嗟 叱 吒 奋 其 暴 怒 西 向 以 逆 高 祖 其 势 飘 忽 震 荡 如 风 雨 之 至

9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故有所不若于二人者,而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胜,则亦已惑矣。

(2)困于吕布而狼狈于荆州,百败而其志不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晋论

(宋)苏辙

御天下有道,休之以安,动之以劳;使之安居而能勤,逸处而能忧。其君子周旋揖让不失其节,而能耕田射驭,以自致其力;平居习为勉强而去其情傲,历精而日坚,勤劳而日强。冠冕佩玉之人,而不惮执天下之大劳。夫是以天下之事,举皆无足为者,而天下之匹夫,亦无以求胜其上。何者?天下之乱,盖尝起于上之所惮而不敢为。天下之小人,知其上之有所惮而不敢为,则有以乘其间而致其上之所难。夫其上之所难者,岂非死伤战斗之患,匹夫之所轻而士大夫之所不忍以其身试之者邪?彼以死伤战斗之患邀我,而我不能应,则无怪乎天下之至于乱也。故夫君子之于天下,不见其所畏。求使其所畏之不见,是故事有所不辞,而劳苦有所不惮。

昔者晋室之败,非天下之无君子也。其君子皆有好善之心,高谈揖让,泊然冲虚,而无慷概感激之操;大言无当,不适于用,而畏兵革之事。天下之英雄,知其所忌而窃乘之,是以颠沛陨越,而不能以自存。且夫刘聪、石勒、王敦、祖约,此其奸诈雄武,亦一世之豪也。譬如山林之人,生于草木之间,大风烈日之所咻,而霜雪饥馑之所劳苦,其筋力骨节之所尝试者,亦已至矣。而使王衍、王导之伦,清谈而当其冲。此譬如千金之家,居于高堂之上,食肉饮酒,不习寒暑之劳,而欲以之捍御山林之勇夫,而求其成功,此固奸雄之所乐攻而无难者也。是以虽有贤人君子之才,而无益于世;虽有尽忠致命之意,而不救于患难。此其病起于自处太高。而不习天下之辱事。故富而不能劳,贵而不能治。

盖古之君子其治天下为其甚劳而不失其高食其甚关而不弃其粝使匹夫小人不知所以用其勇而其上不失为君子。至于后世,为其甚劳而不知以自复,而为秦之强;食其甚美而无以自实,而为晋之败。夫甚劳者,因非所以为安;而甚美者,亦非所以自固。此其所以丧天下之故也哉!(选自《唐宋八大家诗文集》)

9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精而日坚               历:磨砺

B.彼以死伤战斗之患我     邀:要挟,威胁

C.亦已矣       至:到

D.虽有尽忠致命之意      致命:献身

9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自致其力               则请立太子为王,绝秦望

B.知其所忌窃乘之    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C.而使王衍、王导伦         背负青天,而莫天阏者

D.此其所以丧天下之故哉              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

9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即提出治理国家自有其道,既要使百姓休养生息,又要使他们居安思危,经受艰难困苦的考验,从而引出晋国灭亡的原因。

B.作者认为,地位高贵的官员应勇于为国家承担最艰苦的工作,不要惧怕战斗死伤,这是天下安定的重要因素。

C.作者认为晋室失败,并不是没有贤能之人,而是毁于刘群网石勒这些奸诈雄武之人手上,他们经历磨炼,个个都为一世豪强。

D.苏辙史论常“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本文分析晋灭亡的原因,最终是勉励统治者从中吸取教训,不要耽于享受却畏惧辛劳。

9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 古 之 君 子 其 治 天 下 为 其 甚 劳 而 不 失 其 高 食 其 甚 美 而 不 弃 其 粝使 匹 夫 小 人 不 知 所 以 用 其 勇 而 其 上 不 失 为 君 子

9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冠冕佩玉之人,而不惮执天下之大劳。

(2)此其病起于自处太高,而不习天下之辱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隋论

苏辙

①守天下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②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

③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及观秦,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文本有删减)

96.第②段方框内应填入的虚词是(  )

A.B.C.D.

97.第一段运用了______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

98.对第③段划线句理解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B.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原因,都取决于我。

C.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来治理天下,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D.古代的圣人,通过修养德行使天下人归依,拥有天下或失去天下的人,都在我这。

99.梳理本文的论证思路。

100.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首段中“术”的理解。

 

 

四、游记与书序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齐州泺源石桥记

苏辙

⑴泺水之源,发于城之西南山下,北流为瑝①,其浅可揭。城之西门,跨而为桥。自京师走海上者,皆道于其上。每岁霖雨,南山水潦暴作,汇于城下,桥不能支,辄败。熙宁六年,七月不雨,明年夏六月乃雨,淫潦继作,桥遂大坏。知历城施君辩言于府曰:“水岁为桥害,请为石桥,以纾其役。距城之东十五里,有废河败堰焉,其弃石铁可取以为用。”府用其言,以告转运使,得钱二十七万,以具工廪之费。取石于山,取铁于府,取力于兵。自九月至十一月而桥成,民不知焉。三跌二门,安如丘陵,惊流循道,不复为虐。

⑵方其未成也,太守李公日至于城上,视其工之良窳与其役之劳佚②,而劝相之。知历城施君实具其材,兵马都监张君用晦实董③其事。桥之南五里,有大沟焉,属于四涧,以杀暴水之怒,久废不治,于是疏其堙塞,筑其缺而完之。桥之西二十步有沟焉,居民裴氏以石壅之,而屋于其上,水不得泄,则桥受其害,亦使去之,皆如其旧而止。又明年,水复至,桥遂无患。

⑶从事苏辙言曰:桥之役虽小也,然异时郡县之役,其利与民共者,其费得量取于民,法令宽简,故其功易成;今法严于恤民,一切仰给于官,官不能尽办,郡县欲有所建,其功比旧实难。非李公之老于为政与二君之敏于临事,桥将不就。夫桥之役虽小,然其劳且难成于旧则倍,不可不记也。遂为之记。

[注]①瑝:通“隍”,即护城河。②窳():粗劣;劳佚:劳动的轻重程度。③董:监督管理。

101.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

102.第⑴段中“以纾其役”中的“役”具体是指          

103.第⑴段中画线处的表达效果。

104.总结泺源石桥建成的经验。

105.下列对第⑶段苏辙的话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法”对百姓更为严苛

B.今法“宽简”不如“异时”

C.按“今法”来建桥更难

D.建桥的功与劳超过“异时”

106.结合文意,对第⑵段的补叙作评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各题。

东轩记     苏辙(宋)

①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既至,盐酒税治舍,水患尤甚。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厅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皆适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②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 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③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欢迎转发!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④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 庐 , 为 环 堵之 室而 居 之。然 后追 求 颜氏 之 乐, 怀 思东 轩, 优 游以 忘 其老 。然 而非 所 敢望也

(有删改)

107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108对第②段举颜回一例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达对颜回安于困顿、清贫自守行为的困惑。

B揭示做官忙碌奔波的处境会妨害学道的道理。

C对比作者疲累的现状,强调精神之乐的可贵。

D表达对颜回自以为乐的生活态度的难以苟同。

109简析第③段“嗟夫”一词在构思上的作用。

110对第③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沉湎于物质的享乐,会堵塞住士人追求大道的进程。

B求道者认为天地的大小和个体的死生是最重要的事。

C臻于求道之境,可以无视境遇困窘而内心超然旷达。

D官场奔波疲乏,让作者放低心态完全是不可能的事。

111结合全文,分析第④段画线句丰富的情感内涵。。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南康直节堂记

苏辙

①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基;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②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③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④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栾城集》)

(注)①循吏:奉公守法的官吏。

112.苏轼、苏辙和_____号称“三苏”;高中课本中曾学过苏辙的散文《__________》。

113.对第①段中“莫知贵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人知道军六曹吏的可贵。

B.没有人知道簿册文书的可贵。

C.没有人知道朝请大夫徐望的可贵。

D.没有人知道直节堂这一地方的可贵。

114.简析第②段写“竹柏”的作用。

115.从句式的角度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16.第③段作者写“客醉而歌”的真正意图是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日西山,东日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③迎笑,相携徜徉而上。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②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④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遂相与之。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日:“欲以成吾亭邪?”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③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⑨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

④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①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②陂陁( pō tuò):不平坦。③幅巾:以幅巾束首,形容洒脱的样子。④睥睨( pì nì):斜视,表示有所打算。⑤褰( qiān)裳:提起衣服。

11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之深,力极而息   穷:困窘

B.不足以众客         席:坐

C.欲以成吾亭邪       兹:这

D.遂相与之           营:建造

11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子瞻趁机将那老树倒下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得以扩大

B.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亭子建成后,西山的美景才完备了

C.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

当他得意扬扬的时候,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法改变他的想法

D.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119.第①段说“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意思是“因为过着这样的生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很久”。请根据此段回答“这样的生活”指什么。

120.如果说,少年苏轼常常“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石,酌水而饮之”,是源自洒脱的天 性,那么中年苏轼在贬谪时期仍然“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意适忘反”,更多是 源自旷达的心境。上面《赤壁赋》的节选文段反映了他拥有旷达心境的原因: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氏浩然堂记

新喻吴君,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浍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濊淫溢,充塞坑谷。然后滂洋东流,蔑洲渚,乘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尝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今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渟,得下而流,忘己而因物,不为易勇,不为险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平居以养其心,足乎内,无待乎外,其中潢漾①,与天地相终始。止则物莫之测,行则物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夷狄患难而不屈,临乎死生得失而不惧,盖亦未有不浩然者也。故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今余将登子之堂,举酒相属,击槁木而歌,徜徉乎万物之外,子信以为能浩然矣乎?”

元丰四年七月九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潢漾:浩荡无迹貌。②写作本文时,苏辙是受苏轼牵连而谪贬在筠州做卖盐酒的小吏。

132.对“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理解正确的一项

A.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为什么高兴,请替我分析其中的缘故。

B.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是很理解孟子的说法,请为我解释其中的缘故。

C.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吴君的想法,请给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D.我私下里很高兴,但不知道命名者的想法,请替我解说命名的缘由。

133.简析第二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34.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文中与之相呼应的语句是:

135.作者在引用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时,有所变动,你认为这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136.阐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幼师事先君,听其言,观其行事。今老矣,犹志其一二。先君平居不治生业,有田一廛,无衣食之忧;有书数千卷,手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先君之遗言今犹在耳。其遗书在椟,将复以遗诸子,有能受而行之,吾世庶矣乎!

盖孔氏之所以教人者,始于洒扫应对进退。及其安之,然后之以弦歌,广之读书。曰:“道在是矣,仁者见之斯以为仁,智者见之斯以为智矣。颜、闵由是以得其德,予、赐由是以得其言,求、由由是以得其政,游、夏由是以得其文,皆因其才而成之。譬如农夫垦田,以植草木,小大长短,甘辛咸苦,皆性也,吾无加损焉,能养而不伤耳。”

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如孔子犹养之以学而后成,故古之知道者必由学,学者必由读书。傅说诏其君,亦曰:“学于古训,乃有获。”况余人乎?

子路之于孔氏,有人之才而不安于学,尝谓孔子:“有民人社稷,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非之,曰:“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凡学不读书者,皆子路也。信其所好,而不知古人之成败与所遇之可否,未有不为病者。

虽然,孔子尝语子贡矣,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一以贯之,非多学之所能致,则子路之不读书未可非邪?曰:非此谓也。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之学求日损之道,而后一以贯之者,可得而见也。

(取材于苏辙《藏书室记》)

注释:①傅说:商朝政治家。②绞:言语伤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墨竹赋

(宋)苏辙

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稼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

与可听然而笑曰:“夫予之所好者道也,放乎竹矣。始予隐乎崇山之阳,庐乎修竹之林。视听漠然无概乎予心朝与竹乎为游莫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猗猗其长,森乎满谷。叶如翠羽,筠如苍玉。澹乎自持,凄兮欲滴。蝉鸣鸟噪,人响寂历。忽依风而长啸,眇掩冉以终日。笋含箨而将坠,根得土而横逸。绝涧谷而蔓延,散子孙乎千忆。”

“至若丛薄之馀,斤斧所施。山石荦埆,荆棘生之。蹇将抽而莫达,纷既折而犹持。气虽伤而益壮,身已病而增奇。凄风号怒乎隙穴,飞雪凝冱乎陂池;悲众木之无赖,虽百围而莫支。犹复苍然于既寒之后,凛乎无可怜之姿;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此则竹之所以为竹也。始也余见而悦之;今也悦之而不自知也。忽乎忘笔之在手与纸之在前,勃然而兴,而修竹森然。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客曰:“盖予闻之,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万物一理也,其所从为之者异尔。况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与可曰:“唯唯!”

14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生之自然信:诚然,确实B.乎修竹之林庐:搭建茅庐

C.涧谷而蔓延绝:横穿D.蹇将抽而莫达:达到

1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嗟壤同性异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B.与可墨为竹愿十五城请易璧

C.猗猗其长,森满谷以吾一日长

D.而养生者取,能以足音辨人

14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竹赋》是以对话体结构全篇的一篇赋作。赋中借客之口赞美竹子,将竹子的禀赋与道德人格结合起来写,既表现了竹子的特性,又展示了个人的胸襟。

B.与可指出画竹必须心随竹转,情与竹游,发掘竹的深层次的美韵。这段文字既是展示竹的神韵的美,也是表现画家胸襟的美,同时又是表现艺术构思的过程,情、理、物象结合得天衣无缝。

C.爱竹的与可留心观察竹子的变化,熟悉竹子的各种姿态,将求道之心、好道之心全放置于竹子。

D.文末借助客人之口,用庖丁解牛和轮扁斫轮这两个典故,把题旨升华到了万物一理这个社会生活根本原则上。

14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饮食               

14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若夫风止雨霁,山空日出。

虽天造之无朕,亦何以异于兹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今家戒》叙

[宋]苏辙

老子曰:“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或日:“慈则安能勇?”曰:“父母之于子也,爱之深,故为之虑事也精。以深爱而行精虑,故其为之避害也速,而就利也果,此慈之所以能勇也。非父母之贤于人,势有所必至矣。”

辙少而读书,见父母之戒其子者,谆谆乎惟恐其不尽也,恻恻乎惟恐其不入也,日:“呜呼!此父母之心也哉!”师之于弟子也,为之规矩以授之,贤者之,不贤者不强也。君之于臣也,为之号令以戒之,能者予之,不能者不取也。臣之于君也,可则谏,否则去。子之于父(甲),以几谏不敢显,皆有礼存(乙)。父母(丙)不然,子虽不肖,岂有弃子者(丁)!是以尽其有以告之,无憾而后止。《诗》日:“洞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馈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夫虽行潦之陋,而无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故父母之于子,人伦之极也。虽其不贤,及其为子言也,必忠且尽,而况其贤者乎?

太常少卿长沙孙公景修少孤而教于母母贤能就其业。既老,而念母之心不忘,为《贤母录》,以其意。既又集《古今家诫》,得四十九人以示辙,日:“古有为是书者,而其文不完。吾焉,是以为此合众父母之心,以天下之人。庶几有益乎?”

辙读之而叹曰:虽有悍子忿斗于市,莫之能止也,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市人之过者,亦莫不泣也。慈孝之心人皆有之,特患无以发之耳。今是书也,要将以发之欤?虽广之天下可也。自周公以来,至于今,父戒四十五,母戒四,公又将益广之未止也。

元丰二年四月三日,眉阳苏辙叙 。

(注释)①叙:序。②恻恻:诚恳的样子。③几谏:对尊长婉言规劝。④路边的积水尚且可以用来蒸饭、作酒食。

14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者之        引:引导

B.其意        致:表达

C.焉          病:忧虑

D.天下之人    遗:失去

148.下列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处,恰当的一项是

A.焉  也  固  哉

B.也  焉  则  哉

C.也  哉  则  焉

D.焉  哉  固  也

149.把文中画线的语句抄写在答题纸上,并用斜线(/)断句。

150.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悍子“闻父之声,则敛手而退”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①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表惫之气。

②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惑,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③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来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方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④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③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④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注)①黾勉 mǐn miǎn:努力。②梭:悔改之意。③沛然:盛大的样子。④驰骤:比喻用力地追。

151.可填入方框处的虚词是

A.B.C.D.

152.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轼认为陶诗的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己很难企及。

C.苏轼认为陶渊明为人“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陶渊明临终时的感叹让苏轼深以为然,遗憾自己病重不久于人世。

153.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才想用晚年的光景比附陶渊明其人,难道有人会相信吗?

B.竟然想凭借晚年时期的水平自比陶渊明,能有人相信吗?

C.才想起在晚年从渊明身上求得寄托,哪里有人肯相信呢?

D.竟然想在晚年时效仿陶渊明的做法,怎么会有人相信呢?

154.分析第②段转录苏轼信中的文字有何作用。

155.分析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简夫少卿诗集引

苏辙

熙宁初,予从张公安道以弦诵教陈之士大夫。方是时,朝廷以徭役、沟洫事成郡邑,陈虽号少事,而官吏奔走,以不及为忧。予独以诗书讽议窃禄其间,虽幸得脱于简书,而出无所与游,盖亦无以为乐也。

时太常少乡李君简夫归老于家,出入于乡党者十有五年矣,间而往从之。其居处被服,约而不陋,丰而不余。听其言,未尝及世俗;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问其所与游,多庆历名卿,而元献晏公深知之;求其平生之志,则曰:“乐天,吾师也。吾慕其为人,而学其诗,患莫能及耳。”予退而其里人,曰:“君少好学,详于吏道,盖尝使诸部矣。未老而得疾,不至于废而弃其官。其家萧然,饘粥之不给,而君居之泰然。其子君武,始弃官以谋养,浮沉里闾,不避劳辱,未几而家以足闻。”陈人喜种花,比于洛阳。每岁春夏,游者相弥月。君携壶命侣,无一日不在其间,口未尝问家事。晚岁,其诗尤高,信乎其似乐天也。

予时方以游宦为累,以谓士虽不遇,如乐天,入为从官,以谏争显,出为牧守,以循良称,归老泉石,忧患不及其身,而文词足以名后世,可以老死无憾矣。君仕虽不逮乐天,而始终类焉,夫又将何求?盖予未去陈而君亡。其后十有七年,元祐辛未,予以幸遇与闻国政,禄浮于昔人,而令名不闻。老将至矣,而国恩未报,未敢言去。盖尝恐兹心之不从也。君之孙宣德郎公辅以君诗集来告,愿得予文以其首。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凡君诗古律若干篇,分为二十卷。

(选自《苏辙集》,有删改)

156.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以徭役、沟洫事成郡邑  责:要求

B.予退而其里人    质:询问

C.游者相弥月    属:接连

D.愿得予文以其首    冠:超越

15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初年,苏辙跟从张安道教授陈地的士大夫,陈地的官吏忙于公务,苏辙虽然有幸脱身于公务,但少有交游。

B.苏辙前往拜访归老于家的李简夫,李简夫仰慕白乐天,归乡十五年,生活简约,谈吐不俗,曾与朝中有声望的公卿相知。

C.苏辙从李简夫的乡人那里听闻,李简夫的儿子李君武放弃官职,在乡里谋求生计,不辞辛劳,不久他家便以富足闻名。

D.苏辙虽然仰慕李简夫的为人,并为他的诗集作序,但是也为李简夫退居乡间与乡人为伍感到遗憾。

1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徐诵其所为诗,旷然闲放,往往脱略绳墨,有遗我忘物之思。

(2)予素高君之行,嘉其止足,而惧不能蹈也,故具道畴昔之意以授之。

159.苏辙从哪些方面评价了李简夫?请简要概括。

 

 

五、人物传记与墓志铭

 

阅读下文,完成题各题。

巢谷(苏辙)

(1)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2)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噶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

(3)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従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16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朝廷稍之               (2)妻子不免寒饿

(3)及存宝得罪,将就       (4)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

169.下列加点词与“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中的“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报刘之短矣

B.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C.呈卷,即署第一

D.相如广成传舍

17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幼识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B.亦强资遣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C.君意善               叩之寺僧,史公可法也

D.橐中,无数千钱     则或咎欲出者

17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

(2)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

172.联系全文,对巢谷的性格特点进行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太子少保赵公诗石记

苏辙

①高安太守朝请大夫毛公,与资政殿大学士、太子少保赵公,里人也。公始以老归故乡,大夫适方家居,与公出入相从,为山林之游,朝夕无间。公好为诗,而大夫以诗自名,遇其得意,辄以诗相属。

②元丰三年,大夫来守高安,簿书期会,非其意也。间与客语,有归欤之叹,曰:“要当从公于松石之间,逍遥以忘吾老。”时又出公之诗,以夸其坐人。公诗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盖老而益精,不见衰惫之气。卒然观之,不知其既老之为也。

③辙昔少年,始见公于成都,中见公于京师,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十年之间,富贵炜烨,谈笑于廊庙,而其所以为公者,湛然无毫发之异。自不见公,今又十余年。间而闻之公之乡人,见之公之诗书,其风力骨骼有加而无损,亦与始见无异。然后知公之所以过人者远甚。

④盖人必有不可变者,然皆汩没于尘垢,与物流转而不返。于是索然茫然,与发皆白,与齿皆落,忽然失之而不自知也。若夫公之不可变者,辙亦安足识之,盖亦见其见于外者而已。

⑤大夫将刻公诗于石,而属辙为记。

(注释)①晬然:颜色润泽。②湛然:安然的样子。

173.第①②两段作者写毛公的意图是          

174.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愿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B.不会处理官府中的公文政令等繁杂的俗事。

C.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能领会它的意思。

D.文书簿册按时学习,并不是他愿意做的事。

175.“清新律切,笔迹劲丽,萧然如其为人”和“其容晬然以温,其气肃然以清”分别从□□和□□两方面写赵公。

176.第③段的记叙有特色,请对此加以赏析。

177.作者怎样认识“公之不可变者”?请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导之,不至是也。不,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东坡乐府笺》,有删改)

17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文之诡异      疾:厌恶

B.,当奏之       悛:悔改

C.水之再至      虞:料想

D.然终不以为      恨:遗憾

1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文才过人。他年少时发奋读书,成人后通晓经史,参加进士考试时被主考官欧阳修认为是奇才。

B.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准备将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苏轼见义勇为。他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因此一生常常困顿,却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D.苏轼深得人心。他因病在毗陵去世后,各地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家祭奠,为他叹息流泪。

18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2)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181.文中苏轼深受爱戴,具体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

苏辙

公讳修,字永叔,生四岁而孤。比成人,将举进士,为一时偶俪之文,已出伦辈。翰林学士胥公时在汉阳,见而奇之曰:“子必有名于世。”馆之门下。公从之京师,两试国子监,一试礼部,皆第一人。遂中甲科,补西京留守推官。

公性疾恶,论事无所回避,小人之如仇雠,而公愈奋厉不顾。上独深知其忠,改右正言、知制诰。故事,知制诰必试。上知公之文,有旨不试。

公尝因水灾上言:“陛下临御三十余年,而储宫未建。汉文帝即位,群臣请立太子。群臣不自疑而敢请,文帝亦不疑其臣有二心。后唐明宗尤恶人言太子事。然汉文帝立太子之后,享国长久,为汉太宗。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陛下何疑而久不定乎?”公言事不择剧易类如此。

时英宗方居濮王忧。及命下,英宗力辞,上听候服除。英宗即位之初,以疾未亲政,慈圣光献太后临朝。公与诸公往来二宫,弥缝其间,卒复明辟。枢密使尝阙人,公当次补,韩公、曾公议将进拟,不以告公。公觉其意,谓二公曰:“今天子谅阴,母后垂帘,而二三大臣自相位置,何以示天下?”二公大服而止。

神宗即位,迁尚书左丞。公性刚直,平生与人尽言无所隐。及在二府,士大夫有所干请,辄面可否。虽台谏论事,亦必以是非诘之,以此得怨,而公不恤也。朝廷议加濮王典礼,诏下礼官与从官定议,众欲改封大国,称伯父。议未下,台官意公主此议,遂专以诋公。御史蒋之奇并以飞语污公。公杜门求辨其事。神宗察其诬,连诏诘问,词穷,逐去。

熙宁初,迁兵部尚书,知青州兼充京东东路安抚使。时诸县散青苗钱,公乞令民止纳本钱,以示不为利,罢提举管局官,听民以愿请,不

四年,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公年未及谢事,天下益以高公。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

(有删改)

18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伦辈绝:超过

B.小人之如仇雠 视:看待

C.辄面可否 喻:说明

D.听民以愿请,不报:上报

1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年幼丧父,成年后,文才超出同辈,深得翰林学士胥公的赞赏,多次参加朝廷的考试,都获得第一名。

B.英宗被立为太子后,其父濮王去世,再加上他生病,所以英宗即位之初并未亲政,由慈圣光献太后摄政。

C.台官和御史蒋之奇一起诋毁欧阳修,神宗觉察他们在诬陷,连续诏见诘问他们,他们词穷,最终被逐出朝廷。

D.欧阳修担任青州知州兼京东东路安抚使期间,请求只收老百姓青苗钱的本钱,以此来表明官府并不是为了谋利。

18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明宗储嗣不早定,而秦王以窥觊陷于大祸,后唐遂乱。

(2)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

185.根据选文内容,概括欧阳修为官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墓志铭

苏辙

欧阳文忠公夫人薛氏,资政殿学士、尚书户部侍郎简肃公讳奎之女也。公刚毅守节,事不苟随。文忠公以文章名当世,其风节尤峻。蚤岁以言事不合,流落于外。仁宗、英宗之际,其所以绥靖朝廷者,与丞相忠献韩公相为表里,盖二公之功名,士大夫举知之。

夫人高明清正而敏于事,有父母之风。及归于欧阳氏,治其家事。文忠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初,简肃见文忠公,愿以夫人归焉,未及而薨。及文忠公贬夷陵令,母金城夫人以简肃之志,嫁夫人于许州。不数日,从公南迁。姑韩国太夫人,性刚严好礼。夫人生于富贵,方年二十,从公涉江湖,居小邑,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事韩国时,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虽寒乡小家女,有不能也。夫人幼随金城朝于禁中,面赐冠帔。及文忠为枢密副使,夫人入谢,慈圣光献太后一见识之曰:“夫人薛家女邪?”夫人进对明辩。自是每入辄被顾问,遇事阴有所补。尝待班于廊下,内臣有乘间语及时事者,意欲达之文忠,夫人正色拒之曰:“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子也。”文忠归老颍上,慈圣尝幸集禧,过其旧庐,使人访问夫人。其后姻家有入禁中者,慈圣犹使传旨问劳。文忠既薨,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

文忠平生不事家产,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从文忠起艰难,历侍从,登二府,既薨,盛衰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以韩国治家之法戒其诸妇,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平居造次必以礼,辞气容止,虽温而庄,未尝疾言厉色。而整衣冠,正颜色,虽寒暑疾病,不改其度。将终,见诸子号泣,曰:“吾年至此,死其常也。此尔等忧,岂复预吾事邪?”其天性安于礼法,恬于祸福如此。享年七十有三。元佑四年八月戊午,终于京师。十一月甲申,祔于文忠之茔。

辙少获知于文忠公,出入门下,与其诸子游,知夫人平生为详,而子棐复以状求铭。铭曰:简肃之肃,夫人实承之。文忠之忠,夫人实成之。既成其夫,亦遗其子。白发素襦,动不忘礼。贫富之交,生死之间,有以壮夫,而莫克安,夫人居之,不慑不疑。问谁使然,简肃之遗。有立于朝,文忠子孙。岂独文忠,夫人与存。

18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风节尤          峻:高尚

B.及于欧阳氏        归:出嫁

C.慈圣尝集禧        幸:侥幸

D.慈圣犹使传旨问    劳:慰问

18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氏“高明清正”的一组是(    )(3分)

安于穷陋,未尝有不足之色        其起居饮食,寒温节度,未尝少失其意

夫人进对明辩,自是每入辄被顾问  夫人不御珠翠罗纨,服布素者十七年

事决于夫人,率皆有法            以文忠行己大节厉其诸子,而不责以富贵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⑤

188.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阳修刚正坚毅,守节不移,做事不肯随便。早年因为上书言事,不合皇上心意,被外放,后来仁宗、英宗两朝,朝廷得到安定,有他的功劳。

B.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金城夫人按照薛公的遗愿,将薛氏嫁给欧阳修。没几天,她便随同贬谪的丈夫前往南方。

C.薛氏教育有方,经常用欧阳修立身行事的原则来要求几个儿子,她的举止和气度对家人影响很大。

D.作者认为薛氏很好地继承了父亲和丈夫的品德,并把这种美德遗留给她的儿子。欧阳修后代能够在朝为官,不仅是欧阳公教育的结果,也离不开夫人的参与。

18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文忠所以得尽力于朝而不恤其私者,夫人之力也,而世莫知之。(3分)                             

(2)此朝廷事,妇人何预焉!且公未尝以国事语妻子也。(3分)                               

(3)既薨,盛衰之变备矣,而其出入丰约,皆有常度。(4分)

 

 


参考答案

 

1.(1)免职、罢免     (2)仔细

2.    B    C    

3.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滋生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

4.辙性沉静简洁/为文汪洋澹泊/似其为人/不愿人知之。

5.两处画线句,一处面对皇帝,一处面对执政的王安石,苏辙都敢于直言,直言其弊,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表现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形成回应,强化了人物形象。

6.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为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免职,“黜”是免职、罢免的意思。

2)句意为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熟”是仔细的意思。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范镇难之”意思是范镇感到为难,“难”,意动用法,对……感到为难。

故选B

2)“命辙为之属”意思是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属”,属员、属下的意思。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重点字词:“中外”,古今异义词,朝廷内外;“生事”,滋生事情;“书”,书信;“抵”,这里是送给安石;“加”,施加。

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辙性沉静简洁”是说苏辙的性格特点,“辙性”主语,“沉静简洁”谓语,本句为主谓短语,可以单独成句,且下句“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主语“辙”,故两句中间应断开;“为文汪洋澹泊”,省略了主语,“汪洋澹泊”是“为文”的特点,后面断开;“似其为人”,主语“苏辙的文章特点”省略,“似”谓语,“其为人”宾语,故后面断开;“不愿人知之”,主语(苏辙)省略,“愿”谓语,“人知之”宾语,结构相对完整,故前后断开。

划线处的意思是: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

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句的能力。

“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第一处是面对皇帝,敢于直言,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辙尽言其弊”,第二处是面对执政的王安石,直言其新政的弊端,两处都表现了他正直耿介的品性,他不以对方位高权重而畏缩不言。

“因极言得失”“辙尽言其弊”,两处语言形式、刻画角度相似,都表现了他的耿介性格,两处形成回应,使得人物形象深入人心。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可知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改科举主要是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

“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

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司马光想革除王安石对考生的影响的意图,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参考译文

苏辙,字子由,十九岁时,和哥哥苏轼一同考中进士科,又一同参加制举的策论考试。宋仁宗年岁已高,苏辙想他或许会对勤于政事感到疲倦,于是详尽地论说为政的得失,而对宫禁朝廷的事,论述得尤为激切。策论文章送达皇帝后,苏辙自认为一定会被黜免。考官司马光将他置于第三等,(注: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所以三等为最高。)范镇感到为难。考官胡宿认为对皇上不恭,要求黜免他。仁宗说:本来是想用直言求取人才,却因直言而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相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任商州军事推官。过了三年,为大名推官。过一年,遭父丧。服丧后,神宗已即位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叫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苏辙详尽地说了它的不足之处。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上奏请求发给几千份度僧牒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于是青苗法实行。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苏辙将书信送给王安石,竭力陈说这件事不可行。王安石大怒,想要施加罪名给他。陈升之劝阻,任为河南推官。

宣仁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想革除弊政。司马光因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另立新的条例。苏辙说: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司马光都不听。

苏辙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他的高超大致和哥哥苏轼相近。所著《诗传》、《春秋传》、《古史》、《老子解》、《栾城文集》都流传于世。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yuan获取





考场文言文之《吕氏春秋》《列子》《韩非子》选篇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下)

书信类文言文

文言文之书序类

十月的寒冷与温暖(讲义版)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隋唐五代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魏晋南北朝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上)

人物传记文言文之宋元明清(下)

政论类文言文之《淮南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管子》汇编

政论类文言文之《晏子春秋》汇编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下)

明朝作家文言文汇编3

清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

宋朝作家文言文汇编(上)

考场中的归有光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古诗的人物形象鉴赏百题汇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