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上海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2上海高三一模各区《红楼梦》不同题型汇编

2022上海高三一模《乡土中国》不同题型汇编

2021上海高三二模古诗阅读汇编(16区全)

2021上海高三二模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汇编(16区全)

2022上海九年级一模各区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16区)

2022上海九年级一模各区说明文、议论文阅读汇编(16区)


上海市嘉定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混合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2)《屈原列传》高度评价《离骚》的写作内容,认为得到完整体现的人文道德与国家治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列传》)

(3)《过秦论》中采用夸张手法描写秦军追杀六国逃兵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秦论》)

二、选择题组

2.按要求选择。

(1)《墨子》有言:“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和这句话意思最相近的名句是(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2)下面四个选项中,不违反逻辑规律的一项是(     

A.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B.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C.只有获得一等奖,才能参加决赛,小明参加决赛了,所以他已经获得了一等奖。

D.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材,小王是大学生,所以小王是国家的栋梁之材。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俄罗斯思想》第六章(节选)

①人们不止一次地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接近卢梭。但他更激进,他有一种卢梭所没有的关于自己有罪过的俄罗斯意识。他完全不认为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卢梭则没有感受到对于生活意义如此紧迫的探索,对于罪恶和造孽如此痛苦的自我意识,对于完美生活的如此追求。卢梭要求从18世纪的巴黎沙龙返回自然,然而,他没有托尔斯泰对纯朴的酷爱和对净化的要求。巨大的差别还在于,尽管卢梭没有保留自然生活的真实,但他却要求一种社会契约,随后建立否认良心自由的非常独裁的国家;托尔斯泰则不要求任何社会契约,他希望保留绝妙的自然的真实,这也是在执行上帝的律法。

②揭露高尚的虚伪,这是俄罗斯现实的主题之一。对虚伪的文明生活的憎恨促使人们到平民生活中寻找真理。因此,平民化——脱下自己虚伪的文化外罩,希望弄清真正符合事实的生活实质是俄罗斯文学19世纪以来一以贯之的追求。这一点在托尔斯泰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托尔斯泰的呐喊是那种处在幸福的环境中、拥有一切,但却不能忍受自己的特权地位的受苦人的呐喊。人们追求荣誉、钱财、显赫地位和家庭幸福,并把这一切看成是生活的幸福。托尔斯泰拥有这一切却竭力放弃这一切,他希望平民化,并且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索洛维约夫不喜欢托尔斯泰,他说,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只是其伟大精神的现象学。

③托尔斯泰决不是民族主义者,但是他坚信,俄罗斯民族向来把政权不是看成幸福,而是看成灾祸……提出废除土地所有权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并且给其他民族指出一条理智、自由和幸福生活的道路——超越工业的、工厂的、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奴役——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使命。

弗·雷·利维斯和《伟大的传统》(节选)

20世纪三十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风雨如晦,各种教条和宏大叙事在公共讲坛吸引听众和追随者,关于阶级斗争和人类美好前景的预言仿佛带来一片光明,很多知识界人士为之倾倒。像广告商那样自信大胆地使用语言成为一时风尚。利维斯既与托马斯·艾略特的保守主义保持距离,又不赞同激进派的政治立场。他也许过于天真地相信,文明的危机实质上是由批评不振所致。一旦形成一批对语言十分敏感的读者大众,江湖骗子无以生存,这时大家的思想才明晰有力,社会改革也不致偏离正道。在创办《细察》时利维斯打出文学批评的旗号,但是他的文学批评始终也是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

②利维斯首先承认,人的精神活动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解决经济政治问题也有必要。当今的世界如此复杂,简单的处方或结论自然格外具有魅力。资本主义的抨击者迷信机器,断言资本主义生产的驱动力是卑鄙自私的,但只有资本主义带来的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才能将人类送入千年盛世。现在经常有人指责利维斯幼稚地相信永恒的人性,实际上利维斯对人性在环境压力下的脆弱深有感触。他说经济决定论者自相矛盾地假定,一旦外部条件改善了,即社会和经济的各种安排更加合理了,文化的价值就自动光临人世,仿佛人身上美好的本性不可变更。利维斯问道,当《美国悲剧》的主人公克莱德在经济上有了保障的时候,他难道还没有把值得追求的人文价值忘得精光吗?文化传承需要人们积极参与,不能想当然地托付给虚构的历史潮流去照顾。

③利维斯穷毕生精力在文学批评中锻炼心智,砥砺思想。在他后期的作品中他给读者的印象是他在孤独地进行一场无望取胜的斗争。电影、电视等传媒正在侵蚀、消解批评的标准,而大众似乎心甘情愿地被商业利益劫持了。两百年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败坏了大众文明的趣味,利维斯始终坚持,文学批评的使命就是抵抗社会对少数人文化的围追堵截。

3.甲文第2段中的“现象学”在文中指的是           

4.结合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材《复活(节选)》中聂赫留朵夫形象的塑造,你是否认同托尔斯泰倡导的“平民化”?

5.能够依据甲文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卢梭可能因相信人性本善而具有更完备的道德感,从而无需对自我灵魂进行拷问。

B.与托尔斯泰相比,卢梭提出“返回自然”可能仅仅出于想改变法国社会生活状态。

C.托尔斯泰不要求社会契约,因为宗教可以实现对生活净化并达到自然真实的要求。

D.托尔斯泰坚信俄罗斯民族无需依靠政权解决土地问题因为政权会带给民族灾祸。

6.下列表述与乙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A.利维斯意识到批评对文明的制约,于是打破学科壁垒,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空间。

B.利维斯承认人类的精神活动依托于具体社会现实,因此文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

C.利维斯否认这样一种假定,即经济和社会方面更合理的安排必然带来人文价值。

D.利维斯正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大众文化趣味的败坏,提出文学应该抵抗社会。

7.尽管托尔斯泰与利维斯身份不同,但他们对待自己身处之时代的态度却非常近似。请评析托尔斯泰与利维斯的文化选择。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十讲·第十讲》(节选)

①《全宋词》收入苏轼词三百六十余首,有人统计过其中出现的第一人称,共有66次,如多情应笑我”“我欲乘风归去等等,通读文本不难判断,这些无一例外都指苏轼本人。这说明,他是把词当作一种抒情诗来写的。相比之下,《全宋词》按作者生年排在苏轼之前的千余首词中,也出现了88次第一人称,但阅读文本可知,那些多数是女性的口吻,也就是说,作者是替女性歌唱者代言的。

②替歌唱者代言,并非不能产生佳作。但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词作者本为男性,是个相当程度上显得类型化的形象,至于纯属其个人的具体情况,大致是被抹杀的。这样一来,缺乏个人性的抒情主体,所抒之情往往也是类型化的。作为诗人、词人而又以诗为词的苏轼,正好承担了历史的使命,在这方面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当他把第一人称都收归自身,使抒情主体与作者合一时,其作品的抒情内容就与作者的具体经历相交融,然后苏词便犹如杜诗。

③与此相应的是,苏轼词在文本上也显示了新的特征,就是有意识地制作词题或词序,来限定抒情的具体场合。唐五代以来,乃至宋初,流传下来的词大抵没有题目,词牌后面直接就是调的正文了。比如欧阳修曾填写很多新词,但他编辑自己的文集《居士集》时,就只收诗文,不收词。后来别人搜集他的词作,编成词集,那也只是按照曲调(词牌)来排列作品而基本上都没有题目。即便是几乎没留下什么诗文,又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对自己的词作应该比较重视了,但现存他的《乐章集》,也只按曲调编排,没有词题。

④苏轼的词序有的长达数百字。当然也有一些不长不短的,如《水调歌头》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数句,看作词题或词序,似乎都可以。不过,无论词题也好,词序也罢,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就是交代作词的原委,从而使抒情内容具体化、个人化。毫无疑问,苏轼已经跟他的老师欧阳修不同,他把词看作了自己的作品,他有意识地在书写词的历史。

⑤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词题交代了具体事由,乙卯为熙宁八年(1075),苏轼刚到达密州任上不久,正月二十日夜里做了个梦,因此而作词。词中也记述了梦的内容,是苏轼梦见自己回乡,与王弗相见。有了这个词题,一种类型化的情感对死者的追悼之情,就被确认为苏轼对亡妻王弗的追思

⑥进一步,这一追思如何展开?这位深情的丈夫做出表白:每年都会回乡去,为亡妻扫墓,为她肠断。可是,如果落实到苏轼和王弗这一对具体的夫妻身上,上述表白将显得十分苍白,言不由衷。为官在外的苏轼每年回乡扫墓,分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实际上自熙宁元年(1068)出蜀以来,他一次都没有回乡,此后也再未回乡。所以,最后几句的含义,应该换一种理解。这里其实包含了用典,典出唐人孟启的《本事诗》。一个已亡的妇女,因为她的儿子被继母虐待,忍不住从墓中出来,赠其夫一诗,最后有欲知肠断处,明月照孤坟之句。诗中的肠断”“明月”“孤坟都见于苏词,另外死生今有隔,相见永无因十年生死两茫茫也语意相近。我们可以对照此诗来解读苏词:诗中说肠断的,是死后孤处坟中的妇女,不是她的丈夫肠断;那么,苏词中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等句,也应该是说王弗在孤坟中感到凄凉,这凄凉肠断的主语并不是苏轼。实际上,以王弗为主语的词句还有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下面尘满面,鬓如霜的是苏轼,那么不识当指王弗认不出苏轼了。活着的苏轼变老了,王弗因为已经去世,所以不会变老。最后一韵,料得的主语是苏轼,他所料得的不是自己的情形,而是王弗的情形。

⑦如此,全词的意脉可以重新疏通如下:上阕从苏轼的难忘,说到王弗独处墓中,凄凉无诉;然后假设相逢,从王弗应不识,说到苏轼的状貌处境。下阕从苏轼做梦回乡,说到王弗在窗下梳妆;然后达到全调的高潮,即二人相会,无言流泪;最后又从苏轼梦醒思量,料得王弗在明月下肠断。这个笔势,是一来一往的:自己、对方;聚、散;生、死。作者对这个笔势的操纵力量,令人惊异,一来一往使场景不断变换跳跃,但是又萦回不断。最重要的是,死者并非单纯被动的怀念对象,而是与生者一样具有情感的主体,她会因为跟苏轼远离而感到凄凉,会为他断肠,她不是别人,是王弗。

⑧不满足于无历史的类型化情感,而落实为有历史的,个别人生在确定场合的具体情感,从这样的写作态度出发,可以谈及诗史观念了。

8.分析第①段中作者提及“66次”、“88次”的意图。

9.能推导出“苏词便犹如杜诗”这一结论的选项是(     

①苏轼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             ②词作者往往替女性歌唱者“代言”

③苏轼“以词为诗”                                        ④男性词人的词作抒情类型化

⑤人称代词“我”都指向苏轼本人                    ⑥词的抒情内容与作者具体经历交融

A.①②⑤⑥B.①③④⑥C.①②③⑤D.①③⑤⑥

10.对第三段叙述欧阳修、柳永填词之事的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以欧柳为例,佐证苏轼之前文人基本没有为词制作词题的意识。

B.以欧柳填词与苏轼填词构成对比,突出苏轼制作词题的意义。

C.以欧柳为例,引起下文谈苏轼《江城子》词背后的历史渊源。

D.以欧柳为例,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提升可信度。

11.概括选文⑥⑦两段的行文思路。

五、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去者日以疏

佚名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注】①故里阁:还:通“环”,环绕的意思。故里闾。指故居。

12.这首作品的体裁与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李凭箜篌引》B.《迢迢牵牛星》

C.《春江花月夜》D.《登岳阳楼》

13.对本作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两句猛挥雷霆万钧之笔,乍一开头,就写下了苍苍莽莽、跨越古今、隐含着人世间无限悲欢离合之情。

B.七、八句借用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之句。“萧萧”不仅仅是悲风之声,又有墓中死者如白杨树的哭泣之声。

C.“一去一来”属时间顺流,“郭门、里闾”则是空间对流。

D.本诗语言看似浅显,朴素自然,实则清新典雅余味无穷。

14.清人朱筠有云:“末二句一掉,生出无限曲折来。”请结合作品对此加以分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长孺传

①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诏下求贤,有司强起之。至京师,待诏集贤院。既而召见内殿,拜集贤修撰,与宰相议不合,改教授扬州。元贞元年,移建昌,适录事阙官,檄长孺摄之。时程文海方贵显,其家气焰薰灼,即违法,人不敢呵问,树外门,侵官道,长孺命撤之。

②大德丁未,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干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③县有铜岩,颜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④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之,且碎器而去,竟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⑤永嘉民有弟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弟所质者。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

⑥延祐元年,病辞归,不复仕,隐杭之虎林山以终,年七十五。

【注】①干没:占有。②驺(zōu)卒:骑马的士卒。③珠步摇:一种首饰。④嗾(sǒu):教唆,指使。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长孺命撤之(                 )

(2)永嘉民有弟珠步摇于兄者(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以亡于盗(     

A.倦怠                           B.欺骗                           C.混乱                           D.疑惑

(2)持至验之(     

A.立即                           B.催促                           C.通“取”                    D.取笑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敢呵问,树外门                    可以无悔矣,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B.病辞归,不复仕                           且吾不一眚掩大德(《秦晋骰之战》)

C.过客患,官不能禁                    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D.有固有之,弟所质者                    单于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苏武传》)

18.把下列画横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19.第④段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B.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C.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D.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21.根据第②段和第⑤段的内容,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胡长孺的特点。

七、材料作文

22.作文

生活中,人们总在努力创设各种“连接”,而有人认为保持一定的“间隔”更为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迩、崇、橹”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1)B

(2)C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

“爱人者必见爱也,恶人者必见恶也”,意思是“爱护和尊敬别人的人必然被人爱护和尊敬,而厌弃和憎恶别人的人也必然被人厌弃和憎恶”。

A.“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意思是“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寓意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人。

B.“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C.“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意思是“人与人交往,要守信用,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寓意做人要讲诚信。

D.“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意思是“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咬对付牙咬。寓意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

A.采纳他的意见与否,二者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也不能同时肯定),违反排中律。

B.违者“一触即死”,自然不能再行法办,违背矛盾律。

D.两个“大学生”所表达的概念并非同一,前者是“大学生”这个整体,后者指“大学生”中的一员。混同为一,违背同一律。

故选C。

3.指托尔斯泰的宗教哲学——追求平民化,和劳动人民融为一体的伟大精神。

4.认同。结合聂赫留朵夫对待玛丝洛娃和农民的态度可知。在《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作风随便,诱拐马斯洛娃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马斯洛娃,心中的良心引发了他对马斯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决心要娶玛丝洛娃以赎罪。他还想把庄园里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些作为与文中“平民化——脱下自己虚伪的文化外罩,希望弄清真正符合事实的生活实质”的定义非常吻合。

5.C

6.C

7.托尔斯泰所倡导的平民化(脱下自己虚伪的文化外罩,希望弄清真正符合事实的生活实质),与利维斯所认为的“文学批评的使命就是抵抗社会对‘少数人文化’的围追堵截”都认为应该利用文学来反抗社会的不公。

【解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卢梭可能因相信人性本善而具有更完备的道德感”错误,文中只是提到了“卢梭要求从18世纪的巴黎沙龙返回自然,然而,他没有托尔斯泰对纯朴的酷爱和对净化的要求”,不能推出卢梭具有更完备的道德感。

B.“可能仅仅出于想改变法国社会生活状态”错误,文中“尽管卢梭没有保留自然生活的真实,但他却要求一种社会契约,随后建立否认良心自由的非常独裁的国家”并未明确点明仅仅出于想改变法国社会生活状态这一点。

C.推断正确。从材料一第一段“托尔斯泰则不要求任何社会契约,他希望保留绝妙的自然的真实,这也是在执行上帝的律法”可知,托尔斯泰不要求社会契约,他认为宗教可以实现对生活净化并达到自然真实的要求。

D.“托尔斯泰坚信俄罗斯民族无需依靠政权解决土地问题”错误,“俄罗斯民族向来把政权不是看成幸福,而是看成灾祸……提废除土地所有权的方式解决土地问题”,还是需要依靠政权来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C。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A.“于是打破学科壁垒,拓展了文学批评的空间”错误。材料乙第一段“在创办《细察》时利维斯打出‘文学批评’的旗号,但是他的文学批评始终也是文化批评和社会批评”,可见选项过度拔高,并没有打破学科壁垒,也没有拓展文学批评的空间。

B.“因此文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错误。材料乙中第二段只说“人的精神活动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解决经济政治问题也有必要”,并没有说“文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选项程度和范围任意扩展,曲解文意。

D.“提出文学应该抵抗社会”错误。材料乙中第三段原文为“文学批评的使命就是抵抗社会对‘少数人文化’的围追堵截”。

 

8.①作者提及“66次”是为了说明苏轼是把词当作一种抒情诗来写的。②作者提及“88次”是为了与苏轼对比,苏轼词中的“我”是苏轼本人,而《全宋词》按作者生年排在苏轼之前的千余首词中的“我”多数是女性的口吻,是替女性歌唱者“代言”的。

9.D

10.D

11.⑥段结合苏轼的序言解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详细探讨苏轼对亡妻的追思是如何展开的。⑦段在⑥段的基础上总结,重新疏通全词的意脉,并指出死者(王弗)并非单纯被动的怀念对象,而是与生者(苏轼)一样具有情感的主体,她会因为跟苏轼远离而感到凄凉,会为他断肠。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第二段“但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词作者本为男性,是个相当程度上显得类型化的形象,至于纯属其个人的具体情况,大致是被抹杀的。这样一来,缺乏个人性的抒情主体,所抒之情往往也是类型化的”是与后文“作为诗人、词人而又‘以诗为词’的苏轼,正好承担了历史的使命,在这方面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当他把第一人称‘我’都收归自身,使抒情主体与‘作者’合一时,其作品的抒情内容就与‘作者’的具体经历相交融,然后苏词便犹如杜诗”内容相对的,所以②“词作者往往替女性歌唱者‘代言’”和④“男性词人的词作抒情类型化”不属于能推导出“苏词便犹如杜诗”这一结论的内容,排除ABC。

故选D。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以欧柳为例,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提升可信度”于文无据。原文为“唐五代以来,乃至宋初,流传下来的词大抵没有题目,词牌后面直接就是调的正文了。比如欧阳修曾填写很多新词,但他编辑自己的文集《居土集》时,就只收诗文,不收词。后来别人搜集他的词作,编成词集,那也只是按照曲调(词牌)来排列作品而基本上都没有题目。即便是几乎没留下什么诗文,又自称‘奉旨填词’的柳永对自己的词作应该比较重视了,但现存他的《乐章集》,也只按曲调编排,没有词题”“毫无疑问,苏轼已经跟他的老师欧阳修不同,他把词看作了自己的‘作品’,他有意识地在书写词的历史”“以《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词题交代了具体事由,乙卯为熙宁八年(1075),苏轼刚到达密州任上不久,正月二十日夜里做了个梦,因此而作词”可知叙述欧阳修、柳永填词之事是为了佐证苏轼之前文人基本没有为词制作词题的意识,突出苏轼制作词题的意义以及引起下文谈苏轼《江城子》词背后的历史渊源。也即涵盖了ABC的内容,没有提及D项所说的内容。

 

12.B

13.D

14.末二句从上面的所见所感,转向(牵连)到自身,好像游离开前文,确乎“一掉”。但它和上文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一“去”一“来”中岁月消逝迅速,游子唯一的希望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此为一折;但引人怆痛的是欲归不得,故障重重,此为二折。末二句欲归不得的叙述中包含着无限心酸。

【解析】

【分析】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体裁的能力。

《去者日以疏》为五言古诗。

A.七言古诗。

B.五言古诗。

C.七言古诗。

D.五言律诗。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清新典雅”错误,此诗抒写游子路出城郊,触景生情,感慨世路艰难、人生无常、遭逢乱世、羁旅天涯,表达了诗人思归故乡而不得的悲苦感伤之情,表现了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悲凉迷茫之感。语言看似朴素,实则含蓄浓烈。



15.     立即,急忙     抵押

16.(1)B   (2)B

17.B

18.(1)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案卷都在这里,可以证明这一点。

(2)(弟弟)想赎回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爱它,用珠子被盗贼偷走了的借口来欺骗他,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

19.B

20.B

21.刚正不阿(或不畏强权) 足智多谋(或善于断案)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1)“亟”,立即,急忙。这句话意思是:胡长孺立即命令他拆除掉。

(2)“质”,抵押。这句话意思是:永嘉县有一个将步摇珠抵押给哥哥的平民。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一词多义的能力。

(1)句意:拿珠子被盗贼偷走了来欺骗他。“绐”意为“欺骗”。

故选B。

(2)句意:催促他拿来检验。“趣”通“促”,意为“催促”。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他;疑问语气词,难道。

B.介词,因为。

C.动词,成为;介词,给,替。

D.表判断,是;副词,于是。

故选B。

18.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得分点:

(1)“诚”,实在;“以闻”,以之闻,把这件事上报;“具”,通“俱”,全都;“征”,证明,验证。

(2)句首省略主语;“焉”,代词,它,指珠子;“绐”,欺骗;“亡于盗”,被盗贼偷走丢失;“屡”,多次;“直”,公正的判决;“告(于)长孺”,介词结构后置,向长孺告状。

19.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

“长孺”做“阳怒”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A、C。

“其诬”做“怒”的宾语,“械”的主语是“长孺”而不是“其诬”,所以在“械”之前断开,排除D。

故选B。

20.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B.“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错误,根据原文“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分析,并非“勒令强盗谢罪”,而是在己方士兵未到场之前,长孺自己谦逊地向强盗谢罪,麻痹强盗。

故选B。

21.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②段,面对上司脱欢察想要将赈灾款中饱私囊的行为,胡长孺将余款散发给灾民;面对脱欢察的质问,他不卑不亢,拿出公文案卷据理力争,这件事情表现了他的刚正不阿、凛然正气。

第⑤段,面对难断的步摇一案,胡长孺巧借盗贼案,惩治了见利忘义的哥哥,将步摇物归原主,可以看出他的足智多谋。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①胡长孺,字汲仲,是婺州永康人。至元二十五年,皇帝下诏求贤,官吏强求他应召。到达京城,在集贤院等待诏命。不久,(皇帝)在内殿召见(胡长孺),任命他为集贤修撰,(他)与宰相意见不合,被调任为扬州教授。元贞元年,(他)被调到建昌,恰好录事的职位空缺,上级官府有文书命胡长孺代理。当时,程文海正处于显赫尊贵的地位,他家气焰极盛,即使犯了法,也没有人敢责问,他修建外门,侵占了官道,胡长孺立即命令他拆除掉。

②大德丁未年,浙东闹大饥荒,戊申年,麦子也没有收成,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奉命赈灾,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补给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托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转往别处去了。胡长孺看出脱欢察有占有这笔钱的样子,便全都散发给了灾民。一个月后,脱欢察返回来了,(向他)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把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很恼怒,说:“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谁命你干的,而敢这样放肆!”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没饭吃,一定有饿死的人,实在来不及向你上报,不过公文案卷都在这里,可以证明这一点。”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再责问。

③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地形)很险要,(有一伙)年轻恶棍在暗中窥伺,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绝。胡长孺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而跟着他,暗中命令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当胡长孺到达时,强盗们突然出现拦截胡长孺等人,胡长孺正恭顺地来谢罪(求情),骑马的士卒即刻前来集合,(强盗们)都被抓捕,(胡长孺)派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人们)在夜晚行走不用担忧了。

④曾经有农民挑着尿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而离开了,终究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使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竟拍手称快,(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

⑤永嘉县有一平民,弟弟(将一串)步摇珠抵押给哥哥,想赎回这串珠子,他的嫂子喜爱它,拿珠子被盗贼偷走了来欺骗他,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开。不多久,在惩处盗贼时,胡长孺教唆(指使)盗贼诬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摇珠作为赃物,(役卒)将哥哥逮捕来到衙门,(他)极力争辩数次也得不到释放,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件首饰,怎么说是诬告?”那位哥哥惊慌地说:“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长孺)催促(他)拿来检验,叫他弟弟来,说:“这不是你家的东西吗?”弟弟说:“是。”于是(将首饰)归还了弟弟。

⑥延祐元年,(胡长孺)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隐居在杭州的虎林山直到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上海市崇明区横沙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