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正见民声 | 克服“交流障碍症”

赵启正、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3-12-06



音频



正文

交流,一定要把事情讲清楚

  学生:杜萧  


大家好,我是上海戏剧学院主持专业的研究生,85后,双鱼座,多愁善感,比较敏感。

我觉得自己存在间歇性的交流障碍症,跟父母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我妙语连珠,滔滔不绝,甚至能把他们说得哑口无言。但是,我到电台实习,与一些领导、老师或者同事交流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向他们问问题,感觉他们很忙而不愿意回答我;有时候看到一个节目觉得很好笑,但似乎大家的笑点又不相同。慢慢地,我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久而久之,我就不交流了。

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在家里,不说都是小皇帝吧,至少跟父母是平等的,所以交流时我不是弱势的一方。但是,在跟其他长辈、领导、老师交流时,相对而言,我就是弱势的一方了。是不是在交流中强势的一方才握有主动权呢?我该怎么去引导这种交流的关系呢?

赵启正:我们都经历过年轻的阶段。我刚从大学核物理专业毕业的时候,分配到核工业部北京的一个研究设计院工作。但我非常希望到更偏向学术的研究所去做更“伟大”的工作,于是我决定找人事处处长谈谈。

1963年,赵启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时的照片。

到了人事处门口,又觉得他是大领导,我怎么跟他说呢?很是犹豫了一会才进去。我说明了要求,他很和气地说:“这里也很好,也能为国家做贡献。”几句话我就缴械投降,回来了。(众笑)

你和一些官员谈话比较紧张,第一个原因是你和他们没有接触过,觉得他们和你是很不一样的人,看他们的样子也很严肃,就有了心理障碍;第二,可能有一些官员确实比较忙,他不耐烦,但未必是轻视你,自己不要觉得对方不热情就有受挫的感觉。

你不妨在谈话时找一点共同语言和他沟通,比如说他的书你看过,或者他的演讲你听过。比如采访吴大使,一开始可以说:“您上次在国际论坛上关于国家关系的某个论点,我觉得很有意思,我想再向您请教一下行吗?”这就是个话茬,如果什么铺垫都没有,就单刀直入,会显得突兀。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障碍可以克服。

吴建民:你刚才讲了一个概念——“交流障碍症”,我希望你举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你是怎么在交流以后觉得有障碍、很不开心的,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描述给我们大家听,好吗?

  学生:杜萧  


学生在提问

有一次,我在配音时发现那篇稿子的语句不通顺,非常拗口,就自行改动了一些文字。当天新闻播完后,领导觉得这个稿子跟之前不太一样,批评了我。我觉得很委屈,因为并不是我的问题,而是记者没有写清楚,于是我拿着原稿找到领导,想跟他进行沟通。但领导觉得这件事不归他管,应该由我跟记者沟通。他可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理这些细枝末节,所以,我觉得这次沟通似乎存在障碍,而且这个障碍不是我可以克服的。

吴建民:交流首先要知己知彼。你去跟他交流的时候不要讲一个笼统的概念,你说“语句不通顺,非常拗口”,这只是一个概念,没有具体化。你需要举出一个最突出的病句,告诉他你念出来不通顺,所以把它改了。

我想,这样人家比较容易接受。你只是说有问题,就让他完全同意你,这个可能有点难。

我觉得,交流的时候你要研究对方。刚才你提到处于弱势的一方因为地位不一样,所以处境不是很有利,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不管你跟谁交流,你要研究他,一次没有研究清楚,第二次再研究。

要说服别人,总得有个角度。如果角度找对了,肯定能说服他;如果角度不对,可能不大容易说服他。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被说服的,首先你要接受这个现实。我想说的是,当你在交流上做了一定努力的时候,效果应该会更好一些。

赵启正:其实你的沟通并没有失败。因为你解释了原稿和录音不一样的理由,让领导明白了,他也知道了你读稿时很用心,而后他建议你和记者沟通。你已经完成了沟通的目的,你应该感到愉快。

你之所以感到失败,只不过是他没有跟你坐下来长时间谈话罢了,我认为你的自尊心有一点过强。人的感情有的时候要细腻,有的时候要粗糙。处处细腻,你就太累;处处粗糙,你就没有情感了。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你太细腻了。

  学生: 杜萧  


可能跟双鱼座有关。

赵启正:我不太相信星座与性格、命运有关的“理论”,如你所说“与双鱼座有关”,就注定你这缺点改不了了。我希望你摒弃这种看法,星座论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星座这些东西说着玩玩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当真。你可别真这么认定,如果这样的话,你就会照此去附会,去塑造自己。你说“我就是敏感”,你就永远克服不了你的缺点。(众人鼓掌)

通过锻炼提高表达能力

  学生:吕思  


学生在提问

大家好!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关系专业,上学时,两位老师的名字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今天很高兴能在现场见到两位老师。我想接着刚才这个同学的问题再说两句。

我在学校时,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我们有一些老师很能讲,滔滔不绝,很能感染人,但是他的学术著述却不一定很多;相反,有一些老师特别能写,很有学术思想,但是他的口头表达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贫乏,语汇也比较单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原因可能在于,写书是自己跟自己的对话,而文字语言跟口头语言是不一样的,它可以字斟句酌,可以翻来覆去地思索;而说话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次性的,里面涉及自己的表达如何准确到位,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情感有没有感染到对方。

所以,我想问刚才这位同学,你在沟通的时候,有没有首先跟你的谈话对象表达过沟通的意愿?有没有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对方呢?在人与人交流的时候,一个处于说而另一个处于听的状态,两个人是需要配合的,不能没有互动。

我觉得强势和弱势在对话中都需要有互动意识。毕竟你说话不仅仅是为了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你也期待对方能接收和明白你的思想,分享你的感情。

赵启正:她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评论。

吴建民:针对你刚才所说的现象,我想说几句。一个老师的文章写得很好,但讲起课来大家不喜欢听,那么,这个老师就有改进的余地。

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人交流能力比较差的表现。文章写得好,但为什么讲不出来呢?因为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尼克松一开始也不擅长演说,但他做了很多练习,他通过练习慢慢提高了这个能力。

如果老师讲话不能感染人,尽管他文章写得很好,上课时学生却不爱听,我认为这就不是成功的老师。他如果这方面有所欠缺,应该想办法去改进,因为教书是他的职业啊!

如果我当老师的话,我讲的话人家不爱听,我马上就要去想一想自己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改进以后再看效果如何。我讲课时要是看到有学生走神了,就会想,一定是讲得有问题,他没有兴趣了,我要赶快换主题。

楼书记昨天讲了个例子,他出席会议,人家都是念稿,而他是即兴发表讲话,最后,他讲的话给大家印象最深,这说明他的交流是成功的。我觉得这里面就有学问。

  学生:吕思  


对,我非常同意!我自己也在不断地体会,说话真的是一门艺术。

昨天楼书记的发言,有很多老师说楼书记讲得非常精彩,非常到位,而且有思想,有深度,有火花。正因为楼书记是即兴讲的,他在讲的过程中,不断地跟下面的观众寻求互动和交流,所以他的思想就被观众接受,引起了共鸣。

我觉得讲话时,大家首先要鼓起勇气去讲,任何人在公共场合说话时,一开始都会紧张、不适应,像我刚才站起来提问的时候,一下子也不习惯接受这么多人的目光,但是一定要尝试和努力,因为不努力就不会获得成功。


用交流化解误解

  学生:齐波  


我是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戏文专业的本科生,回族人。我的祖先是波斯人,来到中国已经700多年了,他们在1365年起兵抗元,被元军押到了中国,元朝灭亡后就跟看管他们的士兵一起生活,所以我们世世代代在中国定居了。从小到大,我的家庭就一直告诉我,中国是一个很包容的国家,所以我们来到了这里。但是,长大后,我发现与别人沟通起来很困难。

赵启正:可不可以请你用波斯语来问候我一下?

  学生:齐波  


波斯语在山东地区已经失传了。

赵启正:我觉得,你不要过分强调自己是外来民族,700年前,你的祖先是波斯人,但是到了今天,你就是中国人。不要过分强调几百年前的界限,越强调界限越不容易沟通。须知“我不外群自能群”,你在感情上也许需要稍微调整一下。

  学生:齐波  


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个穆斯林,我有自己的宗教习惯,会经常因为一些宗教习惯而和汉族同学无法交流,这是我很苦恼的事情。

赵启正:即使宗教信仰不同,也可以充分交流。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是交流的基础。我有一对好朋友夫妇,其中一方是穆斯林,我看他们相敬如宾,十分恩爱,真的令旁人好生羡慕。

  学生:齐波  


如果在交流中有一些误解,比如我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或者对方认为我欺骗了他,我们应该如何化解矛盾呢?

赵启正:通过交流可以化解误解。如果不是误解,而是对方有意欺骗你,那今后敬而远之就可以了。所以,需要对具体的事情作具体分析。我看你是个很豪爽的人,却好像有什么伤心往事,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吴建民:你刚才讲你很苦恼,我没有听明白,能说说你有什么苦恼吗?

  学生:齐波  


我的苦恼就是跟人交流不下去。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一直以一个诚实的面貌出现,但有一次,由于某种原因,我没有说实话,别人认为我知道真相而不说,就对我形成了一种误解。后来,我等事情解决了以后再说出来,大家却认为我在隐瞒事实,我的苦恼就是如何打破这个僵局。

吴建民∶我想,每个人都会经历成功和失败的,你可以分析一下交流不下去的原因。是自己的原因?是对方的误解?还是自己多心了?每件事情都要具体分析,分析完了以后进行自我调整,可能效果就不一样了。

我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大多数人是善良的,大多数人是可以沟通的。


- END -


图片、文字 | 《正见民声》赵启正、吴建民著

   编辑 | 走近外交 鹏鹏



/阅读前文/


1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2

我们的第一次演讲

3

如果30岁时能有40岁的智慧

4

交流不过关,空负一身学问

5

交流是一门艺术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公益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