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两次去耶鲁大学法学院讲课(二)

走近外交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音频


前文


两次去耶鲁大学法学院讲课(一)


正文

6

下午4点,葛维宝陪同我来到了会场,果然座无虚席。葛维宝向听众对我做了简要的介绍,随后就请我讲话。我讲话的题目是《世界的变化与中美关系》。

我讲了三个问题:世界的变化、中国的发展、中美关系。

世界的变化

今天的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研究国际问题的学者关于世界变化的描述很多,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

我们中国人看问题喜欢从宏观着眼。具体到世界变化,我们要问自己,“世界最大的变化是什么?统领一切的变化是什么?”我不知道你们对这个问题作何想法。我认为,世界最大的变化就是时代主题变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这是由当时世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20世纪很长的时间里,时代主题是“战争与革命”。20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中国革命,以及战后在许多国家爆发的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到了20世纪末叶,时代的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

我们中国人是非常重视时代主题的。在世界处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我们起来革命,争取中国的独立与解放。我们取得了胜利,其标志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当时代主题发生变化后,我们把发展,把经济建设作为政府的中心工作,迎来了中国的大发展。

苏联解体时期的街头游行

时代主题变了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体制寿终正寝。

1991年全球GDP为23万亿美元,2012年上升到71万亿美元,在短短的21年里增长了两倍多,这在人类经济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就是时代主题变化带来的结果。

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一批发展中国家在崛起,特别是在亚洲出现了一些新兴大国,中国、印度、印尼就是这样的国家。亚洲的崛起拉动着国际关系的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转移,这大概是几百年来国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变化。

过去几百年,国际关系的重心在大西洋,在欧洲和美国。亚洲曾经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但毋庸讳言,在近代由于大家所知道的原因,我们大大落后了。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经过五个浪潮在崛起: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印度。中国和印度加入了亚洲崛起的大潮后,使亚洲崛起的势头大大增强。

1960年亚洲的GDP仅占全球的10%,现在上升到接近30%,估计在20年或30年之后可能会占到全球GDP的一半。

在世界大变化的背景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我们正处在三大革命的前夜:新的能源革命、新的产业革命、新的生活方式革命。

新的能源革命是指工业革命以来,在欧美国家的带动下,世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迅速进步。

今天的情况变了,随着一批新兴大国的崛起,对能源的需求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崛起的时候,人口数量有限,开始只有几千万人。

但是,今天当一批新兴大国崛起的时候,情况就很不一样了。因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加在一起,大约接近世界人口的一半。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国家崛起的先例,这么多国家崛起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世界上的化石能源储量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

更令人忧虑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气候正在发生变化,已经接近了极限,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很难继续承受了。

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蓄势待发,人类必须转向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

新的产业革命是新的能源革命和互联网的出现催生的。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等都制定了迎接新的产业革命的措施。

新的生活方式的革命是世界大变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今天的世界,人们富裕起来,所采取的生活方式是发达国家创造的。像你们美国,人们富起来要开大汽车、住大房子,消耗大量的能源。

如果把美国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中国的人口大约是美国的4倍,那再有两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用。这就迫使人类必须改变旧的生活方式,来一场革命,走向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上述变化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变化。这些变化远远没有完成,全世界正处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

中国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公报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得到全党的拥护。这个方针后来被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接受,成为中国政府行动的方针。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讲话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绝非偶然,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学习苏联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模式。我们以为这么大的国家,一切都可以按计划来进行。计划由北京制定,全国执行,连农民该种什么东西也都由北京来决定。我们以为这样可以使全中国人民同时、以同一种方式富裕起来。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乌托邦。

在分配制度上我们采取了平均主义,也就是说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中国人是很勤劳的,但平均主义大大挫伤了中国人对劳动的积极性。其结果是东西越来越少,票证越来越多。凭票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成了中国人很长一段时期的生活方式。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合影,纽约,第四排右一为吴建民。

197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我是第一批来到美国纽约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的人员之一。

我们来美国之前,学习列宁的论述,说帝国主义“腐朽、垂死、寄生”,我当时对这些说法是笃信不移的。来到纽约以后,到处一看,特别是看到美国的市场商品如此丰富,没有一点“垂死”的迹象。

1978年,中国采取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中国的GDP总量为1481亿美元,人均152美元。2012年中国GDP为8.23万亿美元,人均6078美元。1978年中国的GDP在全球排名第九,2010年上升到第二位。

这些数字是枯燥的,让我讲一讲我的亲身体会吧。

粮票

1978年以前的中国,没有票证是很难生存下去的。你到饭店去吃饭,光有钱不行,必须得有粮票,否则人家不卖给你。

1971年我来到美国后,看到你们的超市我非常羡慕。我心里想,有生之年看不到中国出现类似的超市。我这个估计错了。

今天,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统统没有了。你到中国去看看超市,大概和美国的超市、欧洲的超市、日本的超市没有太大差别。这个变化太大了。

中美关系


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中美关系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历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是盟国,共同与日本军国主义作战,并战胜了日本军国主义。

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的政策,不承认新中国,中美两国对峙了22年。我们双方在朝鲜打了一仗,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朝鲜战争结束后,又来了越南战争。你们知道中国派了军队去越南,同越南人民一道同你们作战的。战争的代价总是沉重的,最后你们从越南撤走了。

1971年7月,基辛格博士访问中国。

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派基辛格博士访问中国。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

1972年2月,在中美还没有建交的情况下,尼克松总统毅然决然访问中国,结束了中美尖锐对峙的局面。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

二是,中美关系大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自基辛格博士1971年访问中国以来,42年过去了。42年在人类历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这42年却见证了中美关系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我1971年第一次来美国纽约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工作时,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只有区区500万美元,2012年发展到4846亿美元。

1971年中国大陆在美国没有留学生,现在却有几十万的留学生。1971年美国没有中国大陆来的旅游者,两国人员往来屈指可数。现在每年400万美国人和中国人飞越太平洋,来往于中美两国之间。这么快的发展,就连当时对中美关系前景最乐观的人也没有预料到。

是什么力量推动中美合作如此迅速地发展?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中国迅速崛起,为中美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取得的成果是喜人的。

三是,中美关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中美关系40多年的大发展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中美之间的摩擦、矛盾、分歧在增多。

特别是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很多人都预言中美两国必将重蹈昔日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走向冲突与战争的覆辙。

你们的学者米尔斯海默就预言中美必有一战,中国也有人持这样的看法。说中美关系来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是因为一方面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相互依存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深。另一方面,中美之间所面临的矛盾、摩擦和分歧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之凸显。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这成为摆在中美两国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世界上许多人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我以为中美关系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是中美两国共同利益所在,也是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需要。

如何推进中美关系健康、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

大力发展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

美国有美国的利益,中国有中国的利益。二者之间的利益有相左之处,也有许多汇合之处。应当在中美利益汇合点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构建不同种类、不同领域的利益共同体。

这些共同体构建之后带来的结果是,中美共同利益不断扩大,中美关系的基础就会越来越牢固。这样我们对中美关系的前途才更有信心,我们才能够更妥善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分歧。

2

妥善处理中美之间的分歧

妥善处理包含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必须认识到中美之间存在着分歧,这是必然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因为中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制度。中美之间现在有分歧,可能过100年之后还会有分歧。从本质上看,这是由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

第二层含义是我们必须坚持中美之间的分歧只能通过对话磋商来处理,因为对话、磋商是处理中美这两个大国之间分歧最好的办法。

当然,我们在处理分歧时,必须进行全面的分析,要看到哪些分歧是今天能够解决的、哪些分歧是明天才能解决的、哪些分歧是要到后天才能解决的。我们要集中解决今天能够解决的分歧,把明天、后天才能解决的分歧留给后人去处理。这就是智慧。

第三层含义是不能让分歧妨碍两国共同利益的发展。既然中美之间出现分歧是必然的,所以就不能把解决分歧作为两国发展关系的前提,那样不仅解决不了,而且会损害两国已有的合作。

总之,我对中美关系的前途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因为中美关系的近代史告诉我们,合则两利,斗则俱伤。我们要避免做那些“斗则俱伤”的事情。

另外,中美关系在逐渐走向成熟。自1971年以来,美国经历了八任总统,中国经历了五代领导人。领导人的变化没有影响中美关系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推进,这就说明发展中美关系在两国的精英层中都有着共识,这是很可贵的。我们必须坚持这种共识。

我讲了大约45分钟,讲话结束后没有休息,立即进入答问阶段。我知道美国学生是非常喜欢提问的,提问多说明对你的讲话有兴趣,愿意深究,必须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吴建民著(出版于2017年)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推荐阅读前文 /


1

巴黎尼山论坛(上)

2

巴黎尼山论坛(下)

3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上)

4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中)

5

21世纪理事会墨西哥会议(下)

6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上)

7

悲观情绪笼罩着欧洲——出席在卢森堡举行的新政策论坛(下)

8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上)

9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中)

10

随中欧商学院游学瑞士和法国(下)

11

南极行(上)

12

南极行(下)

13

两次去耶鲁大学法学院讲课(一)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公共外交 | 两次去耶鲁大学法学院讲课(二)

走近外交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