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浪姐"王霏霏33岁黑马逆袭:人生,就是不断夺回"定义权"的抗争

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0-10-30


人生,不是到了30岁就自动“开光”的。

人生,就是不断夺回“定义权”的抗争。




作者/非非马



《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公(第三次公演)”结束时,此前以艺名Fei在韩国发展、2018年回国后几乎毫无“国民认知度”的王霏霏,居然在“最受浪花喜爱排行榜”上,一举超过“人气王”万茜和宁静,位居Top1。


一直渴望“被看见”的她,这回是结结实实地“被看见”了。


上周五,“四公”结束后,新队长宁静和李斯丹妮为“五公”挑选队员,王霏霏成了她俩争抢的“头号”选手。


李斯丹妮为了争取她,恨不得“送上膝盖”,因为新leader很清楚,有了王霏霏这员实力大将的加入,她们团基本就可以确认稳拿第一。


所以,即便骄傲如宁静,也会放下身段,再三争取王霏霏的加盟,称她是——最不能缺的一个。



最终,王霏霏出于情义,选择了已经合作两轮的宁静。这个选择,也让“五公”的结局,有了悬念、多了可期待之处。


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我对这匹“黑马”王霏霏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王霏霏,到底是谁?


因为,在“浪姐”之前,我是真地压根没听说过她。连她自己都说:之前我是毫无国民认知度。


刚巧,易立竞《定义》最新一期,就是访谈她。看完不由感慨:


人生,不是到了30岁就自动“开光”的。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争取“定义权”的抗争。



1. 不能定义王霏霏的一个“小传”



王霏霏出生于1987年的海口,家庭出身可以分析出比较一般。因为,家里买房子、换车子,靠的是她出道后攒下的钱。如今,她的母亲、弟弟,全家人的生活,都是她一个人在负担。


她曾经在广州一个舞蹈学校习舞,20岁时被韩国JYP娱乐公司选中作为练习生,开始了三年的练习生培训生涯,每月只有合1000元人民币的训练生补助。并且,最初阶段,连千元人民币的补助都还没有。那时,是2010s早期。



2010年,23岁的她以艺名“Fei”组团四人女子团体Miss A,在韩国正式出道,团员里就有另一位“浪姐”孟佳。只不过,实力强劲的孟佳,却在“三公”时因人气不敌,惨遭淘汰。当时,听闻这个讯息的王霏霏,难以相信和接受好队友的离去,失声痛哭。


五年后,Miss A解散。


2016年,王霏霏被公司调整为Solo歌手在韩国出道。她的队友孟佳则在此时选择回国发展,然机会寥寥。


2019年,32岁的王霏霏也选择了回国发展,签约华谊兄弟聚星文化,但一年下来也没有什么机会。一如大部分这个年纪的女艺人。


直到,她迎来了“浪姐”这个舞台。


她很坦率:我渴望在这个舞台上被看见,渴望被更多观众认识。


“浪姐”于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舞台”,如今,她也的确因为“浪姐”的舞台有了更多的演艺机会。一些不错的戏,也找上了她。


但这样一份“百度百科式的小传”,显然不能“定义”王霏霏是谁。


从“Fei”到“王霏霏”,这个从海口走出的33岁女人,在不断争取的,是她的人生“定义权”。




2. 从“Fei”到“王霏霏”:

打破被定义的“人设”



王霏霏在采访中说,她在30岁之前一直都非常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的那种。


一方面,是因为天生的性格拘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公司的培训——公司灌输给所有训练生的“教育”就是,“每一句话都是不能说错的”。


作为一个到国外发展、毫无背景的中国人,王霏霏希望“一切都尽力做到最好”。她永远会考虑每一个行为的“后果”——公司会怎么看,观众会怎么看。


她是一个懂得“察言观色”的姑娘。


这当然是一种情商,可也是一种束缚。


那个时候的她,并没有自己的“主心骨”,一切都是听公司安排。从舞台上以什么样的“人设”出现,到舞台造型,化妆打扮。


舞台上又A又冷又飒又酷又性感的“形象”,其实,与她本人有点“搞笑”的性格有距离。


虽然作为一个唱跳演员,舞台形象的确不必和本人重合,但一旦“舞台人设”被确认,艺人真实的人格,也就开始被掩藏。因为,在国际娱乐市场的一种“权威”观点看来,这二者之间是不能发生“冲突”的。


就好像,永远“扑克脸”的贝嫂维多利亚· 贝克汉姆,永远是一副“扑克脸”示人,可其实私下里,她很爱笑。


不止“舞台人设”,在那个阶段,王霏霏对自己的舞台造型,也是全然交给公司负责的。


她没有真正研究过自己,也没有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比如到底想以怎样的舞台形象交付给舞台、交付给观众。


她完全是按照公司为她设计的脚本,在舞台上扮演公司给她设计好的人设——“Fei”。


在一个人尚不能充分认识自己,对自己也没有明确“想法”时,她当然是“不够有主见”的;在一个人的实力和她所属的机构实力悬殊巨大时,她也很容易听从于那个“权威”,尤其,在她所属的娱乐圈,后者对她的前程命运几乎就是决定性的。


认知自己需要时间,为自己赢得话语权、选择权,也同样需要时间。


现在,33岁的王霏霏说,还是做自己比塑造人设更重要。




3. 争取定义权实难不易

有的是迂回曲折,没的是捷径快进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争取“定义权”的抗争,可争取定义权的过程,实难不易。对你我,对王霏霏,都一样。


人要敢于定义自己,其实是很需要“安全感”做底的。


安全感来自哪里?


它需要你有足够的“积蓄”——从人格能量到Cash flow。这样,你才能真正支付得起“独秀于林”的代价,才更容易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底气和资本。


王霏霏在回国发展的这一年里,没有多少收入,最感恐慌的就是“存折上的钱花完了”。


她坦言:存折上的钱,我可以不花,但它需要在那里,这才能给我安全感。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生病,什么时候家里人会需要用一笔钱。


也所以,她一直都是个勤俭的人,买每一样东西时,她都会考虑:值不值得我花这个钱。



人之常情,完全理解——实乃出身平凡的成年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真相。


她的母亲、弟弟,如今都靠她一个人供给生活。在没有充裕现金进账的情况下,她甚至不得不时常提醒母亲和弟弟:


“请你们给我省吃俭用一点。”


虽然王霏霏是笑着说这句话的,好像在讲一个笑话,但笑声背后的辛酸感,依然还是溢出了屏幕。



大约,也正是这种安全感的匮乏,尽管王霏霏自言“在30岁之后开了很多”,她还是没有完全地解放,完整地拿回自己的“人生定义权”。


比如,前脚刚说完“还是做自己更重要”,末了还是来了句“我现在会研究要怎么打扮,怎么穿衣,让别人更喜欢我”……


也能理解,作为一个艺人,某种程度上,是靠观众的喜欢“输血”营生的——观众,就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取悦观众,常常会在不自觉间,成为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这种自相矛盾、自我冲突,恐怕是王霏霏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


不忍苛责,因为本来,人生的“定义权”就实难争取。抛开自己在认知层面上的觉悟,知行之间,也总是隔着千山万水,需要不断的自我觉察与反思,甚至需要有良师益友不断的从旁提点和提醒。


成长,就是一步一步的。有的是曲折反复,没的是捷径快进。


总归,为自己蓄积实力,才是拿回一切“权力”的根本。


人生不是到了30岁就自动开光的,关键还是,30岁之前你往自己的“人生存折”里存储了什么。


30岁,也不是女性成长的必然分界点,也不该是女性成长的“终点”。


共勉。谢谢阅读。



非非马

媒体人出身,而立之年赴英攻读电影研究硕士,后为著名文化国企英国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现事写作和中英文化交流。

个人微信号:feifeima778。


  • 更多“浪姐”文章
  • 《三十而已》专辑


欢迎关注非非马FM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