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遍各种奖金的MIT联合培养博士谈建筑带给他的热爱与痛苦

骆肇阳 UniDesignLab 2021-02-25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1. 个人介绍



骆肇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博连读生

麻省理工学院(MIT)联合培养博士生

世界华人建筑师(WACA)青年会员

2015年MAD旅行基金获得者

2017年SOM旅行基金获得者

一名在读博士,目前人在国外做设计研究,平时闲暇之余爱通过设计竞赛做想法。


曾一度只做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后被迫研究建筑技术。经验不足却热衷批评,阅读杂乱却想法颇多,试图建立不相干事物的关联,对诗学感兴趣,对史学没耐心,热爱与接受浮躁


获奖经历

2019年Young Architects Competition Kids’Factory Finalists

2018年南京大校场再生计划二等奖

2018年世界华人建筑师国际竞赛一等奖

2018衲田杯第二届可持续国际设计竞赛二等奖

2018趣城秦皇岛国际设计竞赛二等奖

2018《建筑师》天作奖大学生国际竞赛优秀奖

2017 Certificate of Participation at LafargeHolcim Awards

2017谷雨杯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

2017SOM基金会中国区旅行奖学金

2015MAD国际旅行基金等


2.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完研究生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工作而是选择继续读博?觉得在读博阶段所得与你所追求的是否契合?


答:我其实没有读研究生,我是硕博连读,上一年硕士后直接转博,我也就没有硕士学位,自然也就没有直接工作的说法了,读博当时也是出于父母建议,自实习之后觉得若进入建筑设计行业,身体可能吃不消,进企业房产做设计咨询策划也不是我的兴趣与特长所在。


至于追求是否契合,我只想说追求差异还是挺大的。我挺爱做设计的,而工大是做研究的。我本科是贵州大学,教学与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群落与遗产保护型设计为主,而在工大主要研究严寒地区地域建筑的物理环境等可持续技术性研究,所以我也是花了相当长的时间转型,自然也痛苦过,后来安慰自己凡事都得尝试尝试,也就准备咬牙把这个博士念下去。



©本科毕设作品:身份:一个马尔克斯式的诉说



3, 在MIT学习建筑设计,和在国内学习建筑设计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答:我来mit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来的,申请的事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联合培养博士,来这也是以博士身份做研究,不像读研究生那种会参与很多设计训练课,但他们的studio评图我有时间都会去旁听,上一些通识课。若相比国内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我感觉这个话题仅能缩小到mit与我的本科和哈工大的不同,作为顶级院校的mit我觉得他的设计话题更为前沿,视野更广,包容更多,难度更大,不论是march的学生设计或是smarchs的学生论文,他们的思考显得文化上更为先锋,比如探讨同性恋与queer,技术上更为扩展些,比如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当然这些都是建立在跨学科交叉的内容学习之上的,mit的教育更重视学科交叉与思考;而我所接受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更为传统,基础知识的教育可能更为扎实,重视的是学生的基础训练,但内容与话题的包容性与前沿性还是差了些。




©MIT 17sp thesis review,SMArchS Pre-thesis Presentations


©18Fall March1 studio design review


4. 作为2015年MAD和2017年SOM的旅行基金获得者,分别利用这两次机会去了哪里又有怎样的收获与感悟呢?这两次经历所见所学在你的之后的设计或者选择上是否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15年去了意大利,17年去的荷兰与欧洲其他部分国家。15年当时只是为了申请而申请,课题定的意大利古典主义建筑研究,收集了古典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几座经典空间模型,顺路研究了斯卡帕,定的也比较匆忙,感到有些惭愧,但那次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国旅行,独自一人背着行李包到处走走停停,那种兴奋与刺激感,至今难忘。

17年在总结了15年的教训后,做了算是较为详细的研究计划,以结构主义为研究主题,探访了凡·艾克与赫曼·赫兹伯格的作品,并有幸采访了后者。荷兰结构主义的设计手法是我在结合本科所在的西南地区地域建筑的学习后,所常用的设计手法,以单元组织结构+地形控制为纲,这个在我许多作品里都有体现。


©15年旅行基金圣洛伦佐教堂速写


©15年米兰街拍


©17年som旅行基金报告部分内容



©17年在arnhem车站,设计者为un studio


5. 在MAD工作时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没有选择留下?


答:当时在读本科,也就是仅冲着实习去的,而且也选好保研了,所以就自然不留。至于收获,只能说太多了,毕竟我也就是从西南地区一个普通建筑院校出来的孩子,对于建筑的认知,只能说真的太少太有限了,仅停留在书本而已。来到mad,见到了明星老板与各路业界高手,自然欣喜若狂,mad的国际视野给予了我更多想法上的“野心与欲望”,特别是中西方的人一并合作,与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人一起合作,这对于设计的思考与知识背景上的积累,尤为重要。


©15年在mad与马工合影


7.你评论自己是个热爱与接受浮躁的人,但自2015年来就在各大建筑设计竞赛中屡次获奖,所以“浮躁”对你来讲是否也是一种“创造”呢?


答:算是吧(笑),我浮躁的原因挺多的,我提到过我热爱“浮躁”,浮躁是我思考时焦虑的状态,我先得承认我是想法很多的人,有时候经常一个想法没落实,反而激活另一个想法了(当然这是很多设计者的通病);另一个原因我耐不住性子做枯燥的事儿,没有创造力的事儿,经常很是苦恼,所以就希望每次做点竞赛什么的刺激刺激脑子,而且也“合法合情合理”——爸妈老师终于不用说我不务正业了,我做比赛呢多光荣啊(笑)。当然也是受过不少失败的打击,但在不停尝试与思考后,都能把想法做出来。特别是早期经常做东西不成熟,很多好想法没有正确的用图纸得以“翻译”,等到自己磨练多了后,参加比赛也就顺了,经常四五天周期就能把一个新概念到图纸基本完成,譬如去年的衲田杯我正在赶论文,中间也就用了三天时间超强度出图,效率高了,奖也多了起来,但当然,最好还是慢工出细活。


©18年衲田杯智慧城市国际设计竞赛二等奖


8.对于今年的普利兹克奖获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本科时代还较为关注普奖,现在也就当热闹看看,着实觉得富有建树的建筑师太多。对于矶崎新获奖,自然也是觉得不惊喜,实至名归,对于他的了解也仅限教科书式的了解,曾在读五十岚太郎的《关于现代建筑十六章》里,其介绍矶崎新的设计理念时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建筑诞生于废墟之中,创造与废墟交替,建筑物是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观念也类似于Gilles Deleuze的观点:时间是永远差异的流动过程。我也在一些设计中使用了这种观点,譬如在我三年前的概念商业广场国际竞赛作品《野性呼唤》里,我将聚落般的综合体下架空,没有再设置别的空间,这种半完成的状态反而给予更多使用的灵活性。



©16年概念商业广场国际竞赛学生组一等奖《野性的呼唤——诗意改变城市》


9.毕业后打算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是否有过转行的想法,建筑是你想要坚持一生的事业吗?


答:自己感觉没本事留国外(笑),虽然挺想留的。对于工作,我不知道,有打算来国外继续博后深造,转行不知道要干嘛,这点随我爸,可能喜欢安于现状。但与之矛盾的是,做有想法的东西是我长项,想法也不用刻意诉诸建筑,可以是小说/影像或其他艺术品的呈现,我对于行业流水线型的工作无太大兴趣,建筑谈不上坚持,仅能说是生存所需。

我窃以为,一个生活阅历丰富多彩的人,往往比在一份事业上墨守成规之辈,所设计的作品会显得更为细腻动人,纯粹的设计必然是积累使然,偶然所得。我也羡慕那些有资本可以生活阅历丰富多彩的建筑师,物质自由与天赋异禀并举。所以说,建筑要想坚持,先要自己有资本坚持,否则要不自己痛苦,要不让别人痛苦。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在乌克兰读建筑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做建筑之余,我们的副业风生水起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画作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摄影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插画讲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