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年的他们凭什么拿霍普杯一等奖?

UniDesignLab 2022-04-21
关注我们, 请点击屏幕上方 UniDesignLab
本文转自公众号 UED城市环境设计    
2019UIA-霍普杯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由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同学

以作品《雾隐潇湘》

摘得一等奖!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等奖的深度解读吧!



"
《雾隐潇湘》致力于将连接人与自然环境的全新纽带象征化。(这个建筑)由一系列非常富有诗意和创意的构造网,支撑古法样式的坡屋顶,从而获得全新的公共空间。

"

—— 评委会主席 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


背景介绍

Background

对于“乐活”的解答,首先我们认为应该根植于人心中的情感,不仅仅是快乐,更应该是满足人们的感情需要。

  • 传统建筑对自然景观的“抵触性”

 

湖南安化县是一个以黑茶闻名的县城,这里气候湿润,在镇边常能欣赏到烟雨朦胧的景象,房屋三三两两散落在山下水边,这也是潇湘地区典型的景象。

 

安化县江南镇边缘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镇上保留为数不多的传统穿斗式木构建筑,这些曾经给安化带来辉煌的茶行,却经受不住自然的洗礼,湿气侵蚀了这些曾经坚固木构架,它们已经变得破败不堪。
 
我们在这些歪斜的木构架上看到了当地传统建筑的无奈,生于自然,却抵触自然,于是环境景观很难介入到这样的传统木质结构当中。  
受侵蚀的茶行,已被定为危房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画中世界——烟雨朦胧
所以,我们企图去画中去寻找自然景观和建筑的关系,因为这样的世界里面不只有客观物质,还蕴藏了人对生活的情感。南宋画家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描绘江南地区烟雨朦胧的景象,湿气、雾气、水气弥漫在四周,民居隐隐融入了这样的景观环境,此时已经看不到它对自然的抵触,人、建筑和自然没有了界限。于是我们认为,消磨建筑对自然的抵触性也许是人们的情感需要。
 
《潇湘奇观图》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乐活:对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双重反思
我们很矛盾,一方面当地传统木构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防潮防腐、自身生存不得已表达自身对自然不利条件的“抵触性” ;另一方面,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中(画中的世界),又表达了自然景观(烟雨)对人、建筑强烈的介入与融合。
                     
左:现实小镇中心日趋拥挤
右:画中民居是自然的配角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人们的情感需要能够影响现实世界中传统建筑的形式吗?就像画中的世界那样,建筑超越了现实的法则,以一种不一样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

设计策略
Design Strategy
  • 平竖直”or“倾斜”?
我们选取网作为主要的设计出发点,因为网可以成为一种在空间中形式很弱的建筑结构,一方面网在现实世界中允许烟雨、植物、光线的大量介入,另一方面网层层叠叠所塑造的空间,能够唤起人们情感世界中烟雨朦胧、建筑和自然没有界限的潜意识。
 
网的空间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刚开始设计的网的肌理其实是横平竖直方式的,并不是后来倾斜的肌理。后来我们发现,自然界当中没有完全“横平竖直”关系的事物,即使一方平静的水面也会受到微风的影响而出现起伏的涟漪,即便是最初“横平竖直”的木构架,也会在自然力量影响下慢慢趋于倾斜的模样。
 
破败却蕴藏哲理的老建筑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横平竖直”的东西都是人工创造出来的,于是透过这面简单的网,我们希望感受到的是纯粹的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把网格的肌理设计出倾斜的交织关系。
 
网格的肌理设计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参差的屋顶群

坡屋顶是当地最强烈的文化符号之一,代表了民居与自然景观相互影响的关系,当地很多民居尽管摒弃了穿斗木构架,仍然保存了坡瓦屋顶这样的传统的建筑语汇。

我们感受到屋顶隐没在烟雨中的意象和现实情况不一样,情感世界中这些屋顶是一种相互遮挡、层层叠叠的意象,然而客观世界中却是彼此分离的现象。
  
左,米友仁《云山墨戏图卷》局部
右,现实中坡屋顶相互分离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于是我们在屋顶组合方式设计上做了趋向画中世界的演变,让这些坡屋顶在相对位置上发生交错、叠合,让现实生活趋于情感化表达。
 
情感化表达的屋顶空间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同时这样参差的屋顶群又在现实世界中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雨水顺着层层叠叠的屋顶流下,成为建筑空间的一部分。
观雨之乐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空间特质

 
方案概况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最关键还是将看似毫无关联结构网和当地传统木构屋顶发生联系起来。网作为结构的同时,还在场地中创造了模糊的空间,屋顶则为人活动提供一定庇护。
 
网与传统屋顶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在设计中已经生成了自身独特的肌理,这些肌理能够与当地传统建筑形式发生关联,同时网唤起对烟雨的情感认知,破瓦屋顶便融入到这样的场所里。
 
屋顶与网格肌理关联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此时自然景观(烟雨、植物、河流等)可以强烈介入屋顶下的空间,成为建筑的一部分,这种景象在传统建筑当中不太可能出现。

自然景观强烈介入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生成步骤

 
生成逻辑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 结构关系设计

 
结构关系图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我们还通过手工模型去探讨这样的结构关系是否有一定合理性。
 

手工模型对结构关系的探讨 © 吴若愚、张小可、刘瑶佳、辛志远


结语
Conclusion

对于“乐活”,我们着眼于潇湘烟雨给人们带来的情感体验,试图去古画中的世界寻找那些跨越时间障碍的情感需求,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提出“乐活”空间的情感化表达,系结了人对自然关系的希望。

UDL诚邀海内外朋友一起来进行经验分享系列文章。

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添加小编微信yzx1180进行联系。


以下是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从建筑师到独立插画家:我去做有趣的事情,然后有趣的事情就来找我了

驻场建筑师谈“一专一村”如何打造农村夯土农宅更新

同济建筑学硕士毕业,如何转行游戏行业?
改行做各类设计,有个性的女建筑师教你如何“不务正业”

CP档景观设计师离职张唐工作室后一起创业是怎样的体验?

论一名建筑学大触的自我修养,俄罗斯小姐姐Anna带你走进建筑绘画的世界

离开霍尔事务所后,留在莫斯科做建筑,竞赛是他做设计的放松方式

移动空间,时代科技,新锐建筑师谈建筑产品化的探索

创工作室开民宿,听80后建筑学博士谈谈她的设计之道

从蓝天组到gmp,他是如何成为不画图的建筑师的?

裸辞建筑师,自从开始了“流浪计划”,他见到了那些让他想学建筑的风景

从米兰到北京,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和室友一起开工作室

做一个新兴建筑师的勇气或许是自成一派,探索属于自己的设计之路。

离开新锐建筑工作室,在建筑新媒体开天辟地

海归建筑博士生回国开咖啡馆创工作室,为能够驻扎在社区观察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坐标二线城市,青年建筑学研究员如何怡然生活?

哈佛GAP一年,从BIG到AECOM,四所事务所的实习经历,如何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

美国康奈尔的教育体系、英企日企的工作经历,她的故事,有兴趣听听嘛?

在北欧各大建筑事务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乐趣,来听听她的故事吧

华工研毕国企8年竟离职去地铁设计院后成为合伙人,来自80后建筑师的职业选择

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理,如何做一个不用做设计的建筑博士?

接受英国建筑教育并在500强设计公司工作三年后,是什么让她放弃设计?

东大硕士生从设计院转型市场营销后创办公司,80后的他想跟你谈谈建筑发展

读书工作,做一个稳扎稳打的建筑师

念完建筑,开始上商学院创业做教育

把设计做好,代表中国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留学之后,我们在西班牙开工作室

我想要追求的建筑,美国给不了

我在剑桥的所得,确有许多是其他学校不能给予的

MIT毕业之后,做个想家的建筑师

哈佛可能是她身上最不值一提的标签

他从“建筑狗”转行成“金融狗”,走向人生巅峰

学设计让他从建筑师转型到甜品师

学设计让她从“画图狗”转型到花艺工作室老板

在乌克兰读建筑学博士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要再称呼我美女设计师”成功转型到甲方的Trista的心路历程

做建筑之余,我们的副业风生水起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画作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摄影讲故事

做建筑之余,我们用插画讲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