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有耐心的母亲,是孩子莫大的福气

成长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今日优选

影响一个社会。

胡适先生在晚年,曾对秘书说过这样一番话:
“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
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
也许在胡先生的年代,受了高等教育的母亲都比较有耐心。
但如今我们都知道,有耐心的母亲未必都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上面一段话的关键词是“耐心”,而不是“高等教育”。

朋友的母亲是一位老师,她从小就在母亲严厉的责骂声中长大,甚至成年以后也经常受到喝斥。
有一次和母亲大吵了一架后,她流着泪说,真羡慕别人有一个温柔的妈妈,等自己以后有了孩子,一定会耐心教育,绝不大声呵斥,遇到什么事儿,也要用平静的语气和孩子商量好。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对孩子的影响既有先天植入,也有后天渗透,并贯穿孩子身上的每一个细胞。

有耐心的妈妈,孩子会有亲密沟通的能力
父母每次发脾气,都是在截断孩子和你深入沟通和可能,也让孩子失去学习如何跟别人进行亲密沟通的机会。
杨绛先生在《回忆我的母亲》中写道:
我妈妈忠厚老实,决不敏捷。如果受了欺辱,也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母亲对事待人柔和,对待自己的孩子也一样情绪平和。
妈妈的好情绪也影响了杨绛先生,她历经苦难仍然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还用明媚乐观陪伴钱钟书先生,教育出优秀的子女。
真正完美强大的父母,不是有多么出色的成就,而是对孩子有足够的包容、信任、自由,以及学会放手、学会示弱、静待花开的那份耐心和从容。

有耐心的妈妈,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积极
耐心意味着更平和,更从容,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接收到更多的是正能量,在他的小脑袋里,世界是更加阳光的,他对待人生,对待事物的态度也会更加积极。
反之,动辄对孩子发脾气,容易导致孩子离你越来越远,产生隔阂。而且孩子的心灵还非常脆弱,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愿意和你交流,甚至还会记仇。

你已选中了添加链接的内容

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如果父母做到对孩子的真正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强将自己的意志加在孩子身上,这才是真正的爱。
六十分的父母是最好的状态,留有一点空白,或许就会有新的机遇,也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可能性。
妈妈就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妈妈的影子。
著名心理专家陈默说:“母亲情绪越稳定,孩子的心就越安,书越读的好,家越和谐。”
一个内心平和、善于管理情绪的妈妈,是孩子最好的运气。情绪管理,更是每个妈妈一生的必修课。

都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其实,好妈妈就是这三个字:
  •  “静”

很多妈妈眼尖,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问题,经常会指出并反复强化,甚至会当着很多人的面说孩子哪里不好。
其实,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缺点的时候不必慌乱,为什么?
因为孩子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在看到孩子缺点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成长的动力。
母亲情绪不稳,整个家庭就跟着遭殃,孩子是活在母亲这条船里的,一点点动静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母亲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弱”
母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示“弱”。
强势的母亲养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的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削弱。
相反,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
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就是实现对孩子的托举。
处处占孩子上风的母亲,孩子只有占下风,最后甘愿占下风,没有一点竞争性,也没有一点动力,极端的还会追求叛逆性、破坏性来完成自我的畸形成长。

  • “慈”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是她的慈。
家庭中因为母亲和睦、和谐,让人感到大海般的包容接纳,壮观不可搅动,这就是孩子成长的宽阔天地。
这样的母亲形象就是规则,言出就是方向。
反之在孩子面前指手划脚,不是扯着嗓门叫喊就是绷着脸唠叨的母亲,会让孩子慢慢感觉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舒适的,孩子会失去心中的方向,母亲也将没有任何引导能力,变得更加抓狂。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不知教也。”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主要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因为负面情绪困扰。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你的情绪稳定,孩子内心平静,才能去吸收、沉淀、理性思考,真正变得优秀。
作为一名母亲,请记住:
养育孩子是一场修行,情绪稳定是我们一生都要努力的功课,也是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和爱。
一个家庭拥有一个情绪平和的母亲,是孩子之幸,是家庭之幸,又何尝不是自身之幸?
最后,还是引用胡适先生的一句话: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