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辛苦一生却晚景凄凉?

前几天,看了一部短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女孩,小时候想要电视里的马,橱窗里的玩具,父亲一一满足她;
长大后,她想要邮轮、列车、潜水艇,父亲努努力也能满足她;

后来,为了嫁给一个歌星,女孩又逼父亲买豪宅、跑车。

等她嫁人后,年迈的父母花光了毕生积蓄,搬进了低矮的平房,打算安度晚年。

没想到有一天,女孩又把自己的孩子扔给父母抚养,然后冷漠地转身走了。

这就是著名的讽刺动画短片——《任性人生》。

在这个无奈又悲哀的故事里,人们往往责备女孩不懂事。殊不知,她的所作所为,全拜父母所赐。

没有父母的溺爱纵容,何来孩子无限度索取?
没有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又怎会知道生存不易,要懂得珍惜?
很多父母为儿女操劳一生,结局却像短片里的父亲一样,人财两空,晚景凄凉。

其实,父母与子女相识一场,是缘是劫,全在父母们能不能守住这3个底线。


一      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

不“断奶”,孩子永远无法长大


在爱的视角下,父母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总认为自己对孩子生活的包办和干预是因为他们“不懂事”,殊不知,这样下去即便孩子年过三十也无法真正成熟,更不用说顺利融入社会,挑起家庭重担。


一个人总是依附于父母生长,那他永远也无法学会独立面对社会,更无法独立地开展生活。人都是有惰性心理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当人习惯了依靠别人,失去思考,能力就会退化。


不管出了什么事,父母都能帮忙解决。在任何事情都能找到依靠的情况下,孩子往往容易形成一种依赖心理。


现在有很多“啃老族”,“啃老族”的出现就是孩子在心理上难以跟父母“断奶”,父母不忍心“断”,孩子不想“断”。


孩子总有长大的一天,如果父母不跟孩子一起在心理上进行“断奶”,那么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


孩子生下来就有了自己的命运,父母不能替他受苦。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可走,孩子也要跟父母一样,经历曲折坎坷,才能走向成熟。


《今日心理学》中写道:

“为孩子做每一个决定,包括他们穿的衣服、做作业的确切时间,以及他们可以和谁一起玩,都会消除他们做决定的欲望。”
事事帮孩子搞定,表面上是爱孩子,实质上是对孩子主观能动性的限制与剥夺。

成长,是反复试错和挑战自我的过程,一个人只有经历了,才会成长,乃至成熟。

著名教育家蔡笑晚,分享过自己的育儿往事。
他的孩子曾痴迷武学,非要去少林寺学武。见孩子固执己见,蔡笑晚说:“如果你真的要学武术,那就写一个决心书吧。”

孩子开开心心写完后,就被送到了武术学校。

可仅仅两个月,孩子就受不了,想回来读书。
但蔡笑晚坚决不同意,他说:“你必须坚持下去,否则你就是对自己的选择不负责任。”

后来,孩子坚持学完了一个学期,才被蔡笑晚接了回去。

有了这次教训后,孩子明白了人要独立做决定,更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蔡笑晚是典型的“60分家长”,他懂得该放手的时候放手,该管教的时候管教。

父母学会放手,孩子才能在风雨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爱不等于控制,放手不等于不管


中国的父母大概是全世界最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每一个阶段,父母没有不操心的。


但这种事无巨细的操心,面面俱到的关心真的对孩子好吗?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吗?其实,父母无微不至的爱,可能会变成一种害。


爱孩子不是爱控制孩子。《圣经》里说:“你们要知道,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他是上帝派来的天使,你们只是负责照顾。”


孩子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生活中许多父母常常把孩子当成私有财产,把孩子当成是生命的下一段延续,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生命中的遗憾。


还有不少父母疼爱孩子,急于帮助孩子,企图用自己一生的经验来规避孩子人生路上可能遇见的风险。


于是,父母开始对孩子有诸多不合理的期望,开始接管孩子的生活,甚至开始安排他的终身。

但别忘了,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事,却不能代替他们成长。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终究是要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父母要学会放手,学会退出。放手不等于不爱,不等于不关心,不等于不帮忙。放手不是快刀斩乱麻,而是循序渐进与孩子成长相伴的过程。


放手不是“不管你”,不是放弃爱,而是从孩子的身边“抽离”出来,只在他需要的时刻提供关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时候给他及时的辅助。


放手是在孩子学步跌倒时,不要急着把他抱起,而是给他鼓励;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不是替他解决,而是给他建议。


二    适当拒绝,量力而行

在青岛的一个商场里见过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个孩子在地上大哭,哭的同时一遍又一遍重重坐到地上,嘴里还时不时说“痛死我,痛死我”。孩子旁边围着四个大人,两位老人,两位年轻人 ,看起来是孩子的父母和祖辈。

孩子妈妈说:“随他去,他是故意要挟我们,每次你们都妥协,你看看他, 现在越来越不像样了!”旁边的一位老人非常心疼的表情,对孩子说:“你不要这样往地上做,屁股会很痛的。这样,姥姥带你去买, 但是这是最后一次了,你以后千万不要这样了啊!”

眼看姥姥嘴里这么说着手就去牵孩子,孩子妈妈急了,上前就把姥姥手拽开,急着说:“都说不要总是满足他的无理要求了!你能不能不要管!”姥姥也急了,就和妈妈吵了起来:“孩子都哭半天了,屁股肯定都摔得很痛了,你这个做妈妈的都不心疼吗?”当妈妈和姥姥吵了起来的时候,爸爸也急了,抓起孩子,照着屁股就是一顿揍。于是妈妈责怪爸爸不应该打孩子,姥姥赶紧抱着孩子护在怀里……

说实话作为旁观者,我真是觉得场景很混乱,且不说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不明和关系摩擦,孩子也学不到任何的规则和尊重,但是他会知道原来自己可以让大家都着急跳脚乱成一团。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

“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养育孩子,从来不是满足他们,而是帮孩子适应这个社会。

爸妈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的欲望就会无限膨胀,直至被吞噬。

比较常见的例子是:


孩子要求得不到满足就打人或者伤害自己,我们要不要因为他打人或者伤害自己,就无条件满足他的要求?


如果大家能达成一致,觉得不可以这么做。在这个大前提下,不同的家人可能会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比如有人会苦口婆心得劝说,有人会训斥孩子一顿,有人觉得自己很生气要先让自己安静一下……虽然这里的应对方法和态度因人而已,但是大家所传递的信息是一致的:孩子不能通过这样的行为,就可以让自己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


图源:pixabay


对于那些非基本的规则和界限性问题,我们则大可不必要全家庭成员必须有一样的立场。比如孩子性情活泼,喜欢玩一些嬉闹追逐的游戏,但是妈妈更喜欢孩子玩安静的游戏。这个时候,爸爸就可以带着孩子去户外游戏玩耍。妈妈可以意识到,爸爸陪伴孩子的特点是与自己不同的,自己的陪伴方式可以和爸爸的方式进行互补。

当然,在私下沟通互动的时候,大人也有就某些问题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家里有几代人一起生活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谁是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和监护人?也就是说,孩子的养育根本上是谁的责任和义务?

祖辈需要知道的是,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义务,所以即使是祖辈也应该尊重孩子父母的养育原则。


图源:pixabay


但是同时孩子的父母也需要知道:如果我们全权把孩子交给祖辈照顾,自己参与非常少,这个时候我们又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养育,这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你发现孩子确实有一些行为需要担心,最好的办法是自己来,或者至少自己也需要投入一些时间和孩子相处才有机会在具体情境中做具体的调整,也向其他照顾孩子的人示范你认为更好的方法。否则,自己不参与,只是在口头上说别人做得不好,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让家庭气氛非常紧张。

斯坦福大学有个著名的“糖果实验”。

心理学家沃尔特找来一批孩子,在他们面前放了一颗糖。

然后告诉他们:如果能等15分钟的话,将得到两颗糖果,如果做不到,就只有一颗。
结果仅有10%的孩子能够等一会,大部分人都选择立刻吃掉糖果。
20年后,经过追踪调查发现,这10%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可见,欲望上的“延迟满足”,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身为父母,也应学会适当拒绝,量力而行,对子女的各种要求延迟满足。

唯有如此,才能让他们学会克制欲望,凡事靠自己。

    三       早立规矩,守住底线

前几天,偶然间刷到了两则新闻。
一则是两个男孩在18楼比赛扔石头,看谁扔得远,结果砸坏了一辆车的天窗。
车主报警,人们这才发现有孩子高空抛物。

民警对孩子及家长进行了批评教育,并罚了款。可网友们坐不住了,都说:“就这么结束了?孩子可恶,家长更可恶!”


没有原则的父母,才会总是满足孩子


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总是满足孩子各种要求。


图片来源:东莞市世纪星天邑湾儿童学苑


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还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


真的是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吗?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

 

家长们在满足孩子各种攀比要求时,我们嘴上说的是为了孩子,但其实,内心深处是否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的虚荣心、攀比心和好胜心?


图片来源:东莞市世纪星天邑湾儿童学苑


还有很多父母总想把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的东西给予孩子,或者想让孩子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情、梦想等等。

 

这些家长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从这种意义上说,没有底线地满足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在满足自己。

 

图片来源:东莞市世纪星天邑湾儿童学苑


真正睿智的家长,懂得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真正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给他充分的陪伴和关怀,关注孩子内心真正需求。


很赞同《勇于管教》里的一句话: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不管是原野上的电线,还是悬崖边的栏杆,说的都是我们受规则约束,同时也在被规则保护的道理。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给孩子立规矩。
那如何给孩子立规矩呢?教育专家给出过3点建议:

1

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比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

 

被惯坏的孩子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找来更多麻烦。


2

有的事,必须孩子自己做


有的家长还认为孩子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需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3

有些责任,必须孩子自己担着


经典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规矩怎么立


1、 自己的事自己做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

再怎么爱孩子,父母都没有办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的路。
孩子,人生的路,只能靠自己。
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当有一天父母放手的时候,就不会过于担心;孩子自己完全有能力掌控一切,自己也不会恐惧。
这也正是蒙台梭利博士所倡导的:永远别去帮一个孩子做他自己觉得能搞定的事情。
2、自主选择,养成自律习惯
孩子未来的路要自己走,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想要未来能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自律必不可少。
孩子能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是解放孩子,也是解放自己。自律的核心离不开专注力。
孩子在专注的状态下,才会发展内在的纪律,有内在纪律的孩子能够最终达到服从:服从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秩序 - 自律。
3、多用正向语言肯定孩子
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鼓励孩子对塑造儿童行为和培养良好的品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我们要学会鼓励我们的孩子。
 “赞美”是当孩子表现好时才给予的,但过多的赞美,使孩子感到乏味;不实的赞美,则让孩子怀疑成人的诚意。所以,也要注意夸赞的方式。


当我们提醒或规劝孩子时,应选用“正向肯定”而非“否定式的语句”。
譬如要劝阻孩子不要在桌椅旁边跳时,与其说:“告诉你多少次了,不可以在桌椅旁边跳,你就是听不懂。”
不如说:“我很担心你会受伤,请你不要在桌椅旁跳。”
教育孩子需要一种绵力,要顺应孩子的感觉和节奏,错误的教育方向和方式,孩子会把你撞飞。


四条规矩必须养成


规矩一: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有一类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如果孩子出现了粗俗的言行,爸爸妈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家长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对待自己想要的东西,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式去对待周围的人,变得更加理性、为他人着想。

  

规矩二: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拿


有的孩子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

 


这样的情况,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规矩三:不可以随意打扰别人


当孩子遇到好的事情,比如受到老师表扬了、交到一位新朋友等等,总会很兴奋地想要把它告诉爸爸妈妈,无论爸爸妈妈在做什么事情他们总会毫不犹豫地打断。而且现在许多父母都是“孩子第一”,所以常常允许孩子在任何时候打断自己讲话,而且还会高兴地回应孩子,这样的态度容易让孩子养成不顾一切打扰别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在集体中生活。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样的坏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平时生活中有意识地帮他改正,告诉他:“随便打扰别人是很不礼貌的,你想想,如果宝宝在睡觉,小朋友老是过来跟你说话,宝宝会高兴吗?”用心平气和的引导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他知道被别人打扰是很不开心的事情,然后再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让他懂得当别人在忙的时候不应该去打扰他,而且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善解人意,这样更容易交到好多好朋友呢!

 

规矩四: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家长们疼爱孩子,总觉得“孩子还小”处处让着他,就算孩子犯错不道歉爸爸妈妈也会一心软就原谅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会让孩子觉得“做错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爸爸妈妈都会原谅我”,孩子没有了约束,难免会为所欲为,犯更多更严重的错误。

 

从小就教孩子,做了错事要道歉,这样才是懂礼貌的好孩子!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除了教育他之外,可以要求孩子对自己说一声对不起,如果是爸爸妈妈错怪孩子了,也要向他道歉,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跟孩子一起遵守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让孩子学会礼貌待人,诚实地面对,并且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学会了反省自己,也开始懂得维护自己的权利了。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孩子的未来、父母的结局,其实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懂得放手让孩子一搏,敢于拒绝孩子,也舍得约束孩子。

养育孩子,就像手里抓住一把沙子,抓得太用力,沙子会掉的更多;如果不抓,又成了一盘散沙。


智慧的父母,都懂点蒙台梭利教育,用科学的方法,做好孩子人生道路上的领路人。


关注每日蒙台梭利微信公众号,分享蒙台梭利教育故事,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


点个“赞”愿全天下的父母,在教育的路上,都能行稳致远;愿全天下的子女,都能体会父母的那颗拳拳之心。
来源:家庭教育义工 孩子的成长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