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么把孩子养成仇人的?
在综艺《我家那小子2》中,于小彤的母亲公开放话:儿子35岁前,她就是扣着户口本,也不让他结婚!
这一句话立即引起众多网友热议,一度登上热搜。
要真等到于小彤35岁,他女朋友陈小纭都40多了,哪个女人能够等得起?陈小纭当时就说了一句,“散了吧”。
而一旁的于小彤同样无奈,但又不敢反驳母亲。
有位网友嘲讽说:“于小彤妈妈还不是怕儿子有了媳妇,忘了娘。”
是啊,我们都说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在一些家庭,何尝不是父母,更离不开孩子呢?上一个这样刷屏的母亲也许就是吴绮莉了!
这几年,成龙一直不承认的私女儿吴卓林,多次登上热搜。之前,吴绮莉与女儿吴卓林起冲突!
吴绮莉报警称女儿把自己反锁在了屋内,担心有人遇害。结果经过警察和消防人员的彻夜排查,发现只是虚惊一场。原来只是吴绮莉想借警方联络女儿。
母女俩已经有近20天没有互通音信了。
警察找到她,她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觉得妈妈需要去看医生了。”
这些年,这对母女间上演的爱恨纠葛、相爱相杀,让人不胜唏嘘。
不能说吴绮莉不爱女儿。吴卓林9岁之前,连上厕所吴绮莉都要抱着。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尽力给女儿最好的生活。
可同时,她也自称“是个疯妈妈”,对待女儿很严厉。
她表示:“小孩子不教是不行的,你不让她害怕是不行的,要让她知道她妈是会拼命的那种人,所以她到现在都很害怕我。”
吴卓林六七岁时,只要不乖,吴绮莉就会打她。打完了,还让她把厚厚的《辞海》顶在头上,不能放下来,否则会继续打她。
甚至开始家暴——掐她,打她,用皮带抽她,罚她通宵不准睡觉。
在这样没有温情的环境下,吴卓林变得灰暗又叛逆。
她学会了抽烟,离家出走,自残。
2015年3月,吴卓林第一次报警抓吴绮莉。说妈妈“酗酒、抽烟很厉害,我想有人帮妈妈,”
吴绮莉第一次因涉嫌虐待儿童被捕。吴卓林住进医院。
没过多久,母女两人便在媒体面前亲密亮相,和好如初。
不过仅仅过了三个月,吴卓林再一次被曝离家出走,甚至割腕,被送入医院。
但吴绮莉却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反而认为不要制止孩子,让她去经历这种痛就会改过。
她说道:可能小朋友之间流行割腕,她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
2017年3月,吴卓林再次报警。
警方到达时,吴绮莉正歇斯底里地骂,“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2017年4月,小龙女再度自杀,并入院。
吴绮莉面对记者的提问连连叹气:“唉,真是不好意思!”
2017年6月,吴卓林被曝自残10多次。
记者拍到的照片里,手腕上伤痕累累。
父爱缺席,母爱畸形,导致吴卓林用惊世骇俗的叛逆,来对抗自己的母亲:
宁愿流落街头也不归家、从国际学校辍学、抽烟喝酒样样精通、四次离家出走、两次报警抓母、多次割腕自杀、公开出柜,与大自己12岁的同性结婚……
成长的不幸,让吴卓林在用自己的一生和母亲对抗。
二
高晓松曾经在《奇葩说》中提到:“我好为中国的父母悲哀,仿佛他们都没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独立的人格,他们不配有自己的亲密关系,就只能和孩子相濡以沫。”
的确,太多中国的父母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变成了“失我老人”。
之前有个新闻,河南一位六旬老人,一直把女儿视若珍宝。女儿长大后,离开家,一直在外地工作。
前一阵,女儿谈了外地的男朋友,老人担心女儿将来远嫁,不能留在自己身边。
有天,他忽然就情绪失控,反锁了家里的门,把家里能扔的东西都从窗户扔了下去。然后自己坐在七楼的阳台窗户上,激动哭泣。
尽管他双目失明的八旬老母一直劝说,邻居亲友、消防员也极力安抚,但他还是跳下了7楼,当场身亡。
可悲可叹。
父母是爱孩子的,但这份爱不是把孩子和父母绑在一起一辈子。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独父母的爱是为了别离。
父母要允许长大的孩子从你的世界慢慢飞走,但孩子也要记得回报父母这份牵挂的爱。
亲子关系不是永恒的占用,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爱和分离的修行,聪明的父母不会让孩子感到童年的贫瘠,也不会让孩子感到成年的窒息。
该呵护的时候,就给孩子最浓烈的爱,该退出的时候,就勇敢体面的放手。
我为我活着,你为你活着,但我们都独立、健康、完整,然后才有快乐可言。
三
在央视耗费十年打造的纪实片《镜子》介绍了三个不同的家庭:都有“一心为孩子好”的父母,和暴戾乖张的孩子。父亲感叹:现在和儿子就像仇人一样。
儿子则发出宣言:没有人愿意一辈子过别人的生活,即便这个人是我的爸爸。
他们反抗父母的方式,就是抽烟、酗酒、打架、早恋,把父母反对的事情,全部做一遍。而对于父母“好好读书”的希望,则加以抗拒。他们以这种方式,来宣告自我意志的存在。
最后节目总结说: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虽然不能把所有的锅都甩给父母,但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这部纪录片教会了双方如何去和解。
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四
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段子:
中国式亲子关系:你不听话,就是错。
中国式爹妈:倾其所有,培养仇人。
中国式独立:没和爹妈翻脸,就不算长大。
诗人纪伯伦有一首诗: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虽经你而生、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不少父母,却并不懂得这点,兀自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人物品。
很多生活上遭遇挫折的母亲,找不到其他宣泄渠道,只好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控制不了我自己的人生,但我总能控制我的孩子。”孩子是她们生活中的最后一点光芒,她们竭尽全力,也想要托起他们。只是最后不仅无功而返,还得不偿失。
就像《追风筝的人》中写的,“孩子又不是图画练习册,你不能光顾着要涂上自己喜欢的色彩。”
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自己手中的傀儡。
(来源:给孩子最好的,深圳师者情怀。 编辑:成都夏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