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追寻梵高的足迹
Telegram channel,欢迎订阅:
https://t.me/MoshangUS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AAAAAE-W0yNiS6DIlGHsKA
日前出门疯走时在听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组曲,思维中一道闪电划过,我突然醒悟到所谓的阿莱城原来就是我几度热血造访的阿尔勒Arles啊!
一个法国南方小镇,梵高曾经倾注了极大心血的根据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些西洋画的印刷品开始在上海市面上露脸;在五花八门中,我一眼相中了梵高的画,买了『星空』和『向日葵』贴在我陋室的牆上;在梵高漩涡般的笔触和浓烈的色彩中,我做着五味杂陈的文青梦。
稍后,在书店里看到了美国作家Irving Stone写的梵高传记『渴望生活』以及Jean Stone编撰的梵高书信体自传『亲爱的提奥』,当然都在第一时间买来阅读;因此,颠沛的文青梦中又添加了几抹悲情的色彩。
从最初认识梵高至今,三十几年过去了,经历了人生的千般风雨后,梵高非但没有从我的生命中消失,反而更加执着地渗透了我的灵魂,令我激动,令我忧伤,令我感怀。
为了安抚自己躁动的灵魂,这几年来我热血澎湃、筚路蓝缕地南征北战,痴狂地在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流连冥想……
荷兰篇
• Zundert
梵高于1853年3月30日在Zundert出生。一年前的同一天,同名同姓的哥哥出生时就是死胎。冥冥中仿佛有天意,是诅咒还是祝福?
梵高出生的房子因为老旧不堪而已被拆除,但是如今作为博物馆的楼房却建在同一个地方,后面的花园也基本保留了原先的格局。
故居的几步之遥,是一座教堂,梵高的父亲曾经是那里的牧师,他无以生存的哥哥也埋葬在那里;墓碑躺在地上,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梵高仿佛是从那块碑石下面升华到人间的。
教堂外的小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极其感人的塑像!上面立着梵高和他最亲爱的弟弟提奥。
众所周知,提奥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恩人,虽然比他小了四岁,却是梵高生命中最坚强的支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就没有梵高的艺术成就。
是他最先鼓励梵高走绘画的道路;是他长期提供精神及物质的支援;梵高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温存于他的臂弯中。而在梵高去世的六个月后,正当盛年的他也随之而去,因为梵高带走了他的灵魂。
在『挚爱梵高』这部电影里有一句解说词,称他们俩是两个躯体一个心灵。这句话实实在在地折射在这个塑像中。
他们俩头靠头、肩并肩、手执手地站着;然而胸膛处却是一个空洞;如此的寓意实在直白:活在世上的两个人却只共有一颗心,此生不渝,生死与共!如此的景象怎不叫人感动垂泪!
梵高在Zundert生活了16年,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段相对安稳愉快的日子。
慢慢地穿行在村子里,仿佛随时会邂逅愉快嬉戏的小梵高,我心中的悲苦也因此得到一丝缓和。
• 梵高村Van Gogh Village
因工作调动,梵高父母及弟妹都搬到了Nuenen。1883年梵高回到父母身边,并在那里住了两年;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教堂当牧师。
在那两年中他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心中的同情心也烧得更旺,因此也创作了一系列描绘平民生活的作品,其中有著名的『食土豆者』,此画奠定了梵高作为画家的地位。
站在梵高曾经站立的地方,看着梵高曾经凝视的景象,走在他曾经徘徊的道上,虽然已经过去130多年了,然而,我还是感觉如此地贴近,如此地身临其境,如此地心潮澎湃!彷彿看见当年穷困潦倒的他,每天背着画夹,孤独地徘徊在村子里,心无所依……我的心又痛了!
比利时篇
梵高在家人的心目中、甚至在自己的心目中是一个失败者。在尝试做画廊经纪不成后,他开始沉迷宗教,但是也无法得到认可,连神职人员的证书都得不到。
绝望中,他得知教会当局在找人去比利时的穷困矿区Borinage传教,于是他去了;那是1878年的12月。那实在是一个极度贫穷落后的地方,以挖煤为生的人们过着极度艰难的生活,每天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出卖体力,事故还经常夺去人的性命。
此番情景给梵高带来极大的震撼,他觉得自己应该像耶稣生活在穷人中一样地过日子。
于是他特意搬离自己的住所,住到边上的破烂棚子里,开始不刮胡子,不洗澡,和衣而卧,并且把自己的钱、衣服、鞋子等都分发给穷人。
即使这样,他的教会工作还是进行得不顺利;当地人讲的是方言,他们听不懂梵高的规范法语,导致最后教会当局竟然不再与他续约。
可想而知,如此的结果对梵高的打击是何等地沉重!他感觉自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情绪也陷入谷底。
然而对我们后人来说,我们必须衷心感谢这个打击,因为它断了梵高的宗教之路而把他推上了艺术之道,如此,在今天的绘画世界里才拥有一颗如此灿烂夺目的明星!
梵高在Borinage住过两个地方,现在都变成了博物馆,一个在Wasmes,另一个在Cuesmes。
在Wasmes的故居如今只保留了正面的外墙,里面的房间都是以最忠实、最艺术的方式重新建造的。
无关紧要!呆立在梵高曾经居住的阁楼,望着那张窄床,那张简陋的小书桌,心中的感动顿然汹涌而来,我仿佛能触摸到梵高的体温,眼前晃动着的都是他孤苦孑孓的身影……不禁又悲从中来!
1880年10月,梵高彻底离开了Borinage,进入布鲁塞尔的美术学院学习;那年,他已27岁了, 绘画生涯才刚刚开始。
法国篇
• 巴黎
1886年2月,穷极潦倒的梵高连房租也付不起了,于是他不告而至,离开了比利时的安特卫普Antwerp,去巴黎投奔他在那里做画廊经纪的弟弟提奥。
巴黎当时是世界艺术之都,印象派画风正如火如荼,梵高纵身投入,画风也因此产生了质变,阴郁黑暗被鲜艳浓烈的色彩取代,从此逐渐步入了他绘画的黄金时代。
巴黎的蒙马特高地自十九世纪以来,一直是艺术家聚集地,提奥的公寓也位于该区。
穿行在熙熙攘攘、人潮汹涌的蒙马特街头,我企图捕捉梵高当年的身影,他的壮志满怀,他的失落彷徨;毋庸置疑的是,一位伟人从那里开始走向世界……
• 阿尔勒Arles
在巴黎待了两年后,梵高厌倦了大都市的纷杂生活而倾心于南方热烈的阳光和色彩。于是他在1888年2月20日到达阿尔勒。
这是梵高的高产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极具表现力的绘画风格:大胆的色彩,强劲的笔触;仿佛如此才能宣泄心中涌动着的强烈情感;这种前所未有的画风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野兽派和德国的表现主义。
梵高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期盼在那幢经他的画而名扬天下的黄房子里召集各地的画家,大家一起绘画,一起交流。
高更来了,他们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后分歧凸显,梵高割了耳朵,高更逃回了巴黎。
带着血淋淋的耳朵,梵高被送进了当地的医院,几进几出,但是他却没有停下画笔,在拼命的创作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 圣雷米St. Rémy
梵高在阿尔勒待了一年多,后期因精神因素而几度住院;1889年5月8日,他自愿入住位于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这期间他虽然屡遭疾病摧残,然而却从未停下他的画笔。最初,他只能通过小屋的栅栏向外眺望,捕捉绘画的题材。
小屋的窗外是一片麦田,于是麦田也成了那个时期绘画的主题,他一共画了12幅。
对梵高而言,这绝对不只是单纯的植物,而是上帝的荣耀,也是他寄托情感的所在,他把奔腾在内心的种种感情倾注于那片麦田。
后来,他的病情相对稳定了,医生同意他外出写生,他的创作力更像火山一样爆发。
我在那幢楼中、在梵高的房间里、在后院、在周边的田野里徘徊良久,感受着他内心的苦痛,内心的挣扎,以及通过绘画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被感动之余,感觉更懂梵高了,对他的感情也更深了。
• 奥威尔Auvers-Sur-Oise
这是梵高生命的最后一站,也是我的情感投入最深切的地方,因为他在那里拼命地创作、拼命地挣扎,最后也在那里安息了,因此惹我多次深情亲近。
梵高因情绪不稳定而在法国南方的圣雷米精神病院住了一年后,他执意要离开那个曾令他欣喜却又让他痛苦的南方而重返北方,以寻找一个宁静平和的地方继续绘画。
梵高于1890年5月20日到达奥威尔,一个乌瓦兹河边上的小村庄,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70天。
梵高客居于拉乌客栈Auberge Ravoux, 陋室局促逼仄,只有7平方米,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9步乘11步,三分之一的屋顶还是倾斜的,没有窗,只有屋顶上一个像一开报纸大的小天窗。日租3.5法郎,包膳食。
也是在这间小屋里,在1890年7月29日凌晨1点30分,他在提奥的怀抱里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他热爱着却对他极其冷酷的世界。
苦苦挣扎了一辈子的梵高终于在奥威尔安息了!
六个月后,与梵高共拥一魂的弟弟也被巨大的伤痛压垮,在荷兰去世;他的太太Johanna在1914年把他的遗骨移到了梵高身边;如此,两个生前不可分割的灵魂又合为一体,谱写了一首永垂千古的安魂曲。
穿行在梵高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走在他走过的小径上,凝视他凝视过的景色,甚至还邂逅了他曾画过的乌鸦的后裔……仿佛伸臂一抱,就能拥入他的气息……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心痛万分,怎不叫人热泪狂泻!
追寻梵高之旅是一曲没有休止符的歌,一首没有句号的诗,她们将继续深沉美好地绵延在我的生命中。梵高深深感动我的根本原因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画画,画中的每一笔都是他的绝望,他的痛苦,他的期待,还有他短暂的喜悦。
感谢梵高曾来世上一遭,虽然生命短暂,却给世世代代留下了永久的感动……
【作者介绍】陈均怡Jenny Chen,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语系法语专业毕业,美国肯塔基大学法国文学硕士。曾任职于上海外贸职工大学,纽约市立图书馆,最后任教于纽约市立高中近30载。现已归隐书斋,安度时日。出版了散文和诗集十余种;为世界华文女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前文导读
《梵高的绝笔画『树根』》《俄罗斯的忧伤》《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最佳场所:伦敦国家美术馆(上)》《纪念梵高逝世130周年——透视梵高的朋友圈》《梵高与高更讲述艺术与妓院的信被拍卖》《爱在感恩节,舌尖上的思念》《用一个苹果,我就可以颠覆整个巴黎!》《一幅名画,一个黑人小女孩,一个时代》《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摧残,欧洲城市还跟画一样!》《俄罗斯的忧伤》《阳光灿烂的日子:巴黎、荷兰、阿肯色》《故宫秋-庚子故宫六百年》《圆明园之秋》
工作号微信ID: moshangUS
Email:hiusnews@gmail.com
Telegram加群(下载app修改privacy设置;拷贝群地址用浏览器打开(微信打开无效);点击“join/进入”):
https://t.me/joinchat/AAAAAE-W0yNiS6DIlGHsKA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