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吸烟的好处为什么专家不敢说?”--因为这根本就是扯淡!

刘为 阿司匹林421950m 2019-03-28

(律师和医生合作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这两天反省自己是不是交友不慎,微信里反复看到这篇夸吸烟好处的文章。转发的人既有大学同学,又有我80岁从不抽烟的姑姑,可谓妇孺皆知、老少咸宜。


看来,不能不谈一下了。


首先,文章引用的证据很有问题啊!


作者不厌其烦引用明朝的、1954年英国、1964年美国等很久以前的说法,阐述吸烟的种种“好处”。


天哪,那都是我出生以前的事啊。


作者可能不知道,现代医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会不断纠正以前错误的观点。比如,十八世纪的欧美把鸦片当作医治百病的“万灵药”,英国还卖含鸦片的“婴儿保静剂”呢,顺便抑制食欲,小孩不哭闹也不饿,家长多省事啊。但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人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了解,欧美医学界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开始限制鸦片应用。


所以,看文章一定要注意引文的年代,如果是好久以前的,就要想一想,作者费了老鼻子劲了,为啥还找不到现在的证据呢?


查一下现代的研究,大家就会看出文中的列出的一些“吸烟的好处”是多么的不靠谱。


比如,香烟其实会导致大脑淀粉样斑块的形成,是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而不会,注意,不、会、减少老年痴呆症。



作者还引用“广西河池烟草公司”的“调查”,说“吸烟,也是长寿条件之一”。哈哈,我就不批了,亮点自找吧。


(文字:谁说吸烟会死人的?我48岁了,感觉相当好啊。)


第二,文章故意以偏概全,刻意淡化吸烟危害。


作者说吸烟可以调节情绪,这某种程度上不算错。可是同学,鸦片调节情绪效果更好呢,吸了忘记烦恼、心情愉快。鸦片也有其他很多好处啊,比如可以镇痛,现在医学上还在用呢。只是,凡事要权衡利弊,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误导读者。比如,开车有一定的危险,但每天上班不能不开车,利大于弊,所以选择开车。


可是抽烟的利弊得失如何呢?大家信任的专业机构又是什么观点呢?


美国疾病中心(CDC)网站上有吸烟的“真相一瞥”(Fast Facts),提到:

1,吸烟会引起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肺病等。

2,吸烟者平均寿命短十年。

3,吸烟是引起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哦,这第三点以前都不知道呢。)



(好像是英国卫生部的宣传画:吸烟引起不举,你的小鸡鸡认为你应该戒烟。)



美国《时代》杂志文章《吸烟和勃起障碍:戒烟会有帮助》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吸烟是人类最大的公共卫生威胁之一,可是只有很少人认识到吸烟的具体危害。


WHO特意举了中国为例,一项2009年的调查发现,只有1/3的吸烟者知道香烟会引起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看到这里我陷入了沉思,为啥单举中国为例?是不是中国吸烟人最多,而社会对烟草的危害普遍认识不足?


第三,作者还提出个“酗烟”的概念,自我安慰说“少量吸烟,而且注意科学方法…吸烟是有利的”。


作者你知道啥是“科学”吗?而且你一定不知道最近有个荟萃分析吧?这个大数据的分析综合了55项研究的结果,发现即使每天只吸一支烟,也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机率。最后的结论是:抽烟没有安全的剂量,建议戒烟。


有朋友说了,既然抽烟危害这么大,为什么不干脆禁了呢。朋友,慢慢来啊。社会在发展,50年代电影里有好多抽烟的镜头;60年代中期美国人认识到香烟的危害,销售量开始下降;1988年飞机上开始禁止吸烟;现在国外绝大多数单位、学校、餐厅都禁止吸烟。


现在的趋势是美国的吸烟率已经很低,而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的销售量很大。


(照片:哈佛大学校园是无烟区。)


那抽烟的人应该怎么做好疾病预防呢?


早期低剂量CT 筛查能发现早期肺癌,因此,中国目前的建议是:无论性别,只要满足以下2种条件,就需要每年进行一次肺癌低螺旋 CT 筛查。

① 年龄 50 岁以上

② 长期吸烟,吸烟指数在 400年支(吸烟年数乘以每日吸烟指数,400年支是每天一包抽了20年)

③ 吸二手烟超过 20 年

④ 长期工作在密闭环境中

⑤ 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


同样的,美国的建议是:55-80岁的人,如果有30年吸烟史而且

1,现在吸烟,或者

2,已在15年内戒烟

都需要进行每年一次的肺癌筛查。


网上查资料时,偶然看到了另外一批吸烟的好处:

1、吸烟的人永远年轻:因为死的时候都很年青。

2、吸烟的人家里永远安全:因为吸烟的人半夜会咳个不停,小偷一听就知道家里有人。

3、吸烟的人不会被蚊子咬:因为吸烟的人整天都在吞云吐雾,蚊子都被熏死了。


最早看到“吸烟的好处为什么专家不敢说?”这篇奇文后,非常吃惊,寄给“一小时爸爸”希望他辟谣,他淡定地说:嗯,能信这种东西的人,就继续抽吧。


文献:

1,Low cigarett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meta-analysis of 141 cohort studies in 55 study reports. Hackshaw A, et al. BMJ. 2018.

2,Alzheimer's disease and cigarette smoke components: effects of nicotine, PAHs, and Cd(II), Cr(III), Pb(II), Pb(IV) ions on amyloid-β peptide aggregation. Wallin C, et al. Sci Rep. 2017.

3,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Author manuscript;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14 Jan; 23(1): 32–36.

(首发于公众号“烧伤超人阿宝”,点击“阅读原文”进入)

喜欢这篇文章?谢谢支持!


美国律师分析刘强东案几个问题

好莱坞又一部亚裔大片!新电影《网络迷踪》(无剧透)

美国奥数队队员都是华人吗?

男性也有更年期吗?

“燕麦片致癌”是谣言,美国没有“毒麦片”

食品中毒,娃娃菜背锅?看看科学家怎么说?

一条反动标语的故事

一种药是否有效,谁说了算

预防高原反应的救命药物

一个母亲和疫苗的斗争

“政府疫苗之患"一文是造谣误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