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致癌的谣言是怎么出笼的?
一时间到处是“高血压药可能致癌”的文章,而且文章写得特别生动,上来就描述“最近的一个早晨”,让人感到是最新的消息。
这个“最近”是多近呢?哦,原来这篇微信文章2018年就发表了,搞回收利用哪?近两年了,怎么还在一惊一乍?
不写具体日期的文章,经常有猫腻。比如微信里的不少假消息,写的是“昨天、今天”,而没有具体日期,就可以天天发布,一直骗下去。
这篇微信文章号称常用的普利类降压药“可能有很高的风险”导致肺癌。
那真相是什么呢?
这篇论文2018年发表以后,立刻受到来自美国、中国、加拿大、爱尔兰等很多国家业内人士的质疑和批评,发表在杂志上。
比如,这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血管药物研究中心”的专家的来信,还严谨地引用了11篇文献,本身就是一篇论文了。
首先,专家们指出研究中许多重要信息没有收集,比如病人是否有肺癌家族史、抽烟的数量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病人得肺癌的机率。
其次,专家们指出这是一个观察性研究,两件事情有关联并不见得就是因果关系。比如,夏天冰淇淋销售增加,同时淹死的人也增加,你会推出冰淇淋导致死亡的结论吗?
再者,科学文献每天层出不穷,普利类降压药和癌症的研究,结果也是千姿百态,并无定论。
总之,当前医学界的共识不认为普利类降压药会导致癌症,世界各国人民一直好好地吃这些降压药呢。
那,这篇文章为什么会两年后死灰复燃呢?
无他,蹭流量也。
文章虽然貌似公允地写了几句有质疑的声音,但是整个文章传达的都是“降压药可能致癌”的恐吓信息。
高血压是常见疾病,吃降压药的人很多,有关降压药的谣言三天两头就会出现,这种惊吓战术很管用,可以收获满满的流量。
所以下面这个纷纷转发谣言的浩大局面,以后还会反复出现。希望聪明的你擦亮眼睛,不要上当。
与此类似,好多有关“神药”二甲双胍、阿司匹林的文章,也常常或是夸张、或是误导。
阿司匹林在医学上从来没有走上神坛,那所谓“拉下神坛”的轰动文章才是错误百出。在此,隆重推出施仲伟教授的好文《是时候要厘清那些关于阿司匹林的误读了!》。
最近还有一篇德国“阻断新冠”的“好消息”在疯传,说“或将斩获诺贝尔奖”。
事实上,德国发布的新闻说的很清楚啊,只是体外的“细胞培养”实验,是一种“模型”啊,同志!
这种科研成果其实多了去了。好比小学生作业得了一个优秀,马上就有人预测“这孩子或将上哈佛大学”了。体外的结论还没有被专业评审,还没有动物实验,也没有人体实验,和治病救人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再说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成就需要时间来证明。比如屠呦呦的青蒿素从发现到得奖,横跨了44年,这个体外实验怎么会得2020年的诺贝尔奖?常识啊,同志哥!
顺便提一下,如果一个重大科学信息大报都没有报道,或者“主流媒体纷纷保持沉默”,就要质疑一下这篇文章的可信度,因为主流媒体都不是一家开的,为啥意见这么一致?
最大可能是消息存疑。大报一般珍惜自己的声誉,对医学价值不详或来源不确定的消息不随便报道。
还有可能是胡说八道。比如去年亚马逊的大火,明明各国媒体都报道了,有人非要说他们“集体保持沉默”,你不看英文报道就以为不存在?
所以,那些看起来重大的消息,
如果没有写明具体日期,
如果引用的不是可信来源,
如果提到诺贝尔奖,
如果主流媒体都“保持沉默”,
咱们都要三思再信、再转发。
前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