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奥密克戎之后,新冠疫情会不一样了
1月19日,专门做新冠模型的大拿Chris Murray在柳叶刀上发了一篇《新冠还将继续,但大流行的尾声已经不远》。
当时的读后感是:
1,什么?奥密克戎的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多达80-90%?
那前FDA主任 Scott Gottlieb说“奥密克戎浪潮主要由无症状感染者推动、不要太纠缠只隔离5天”,看来的确有道理啊(链接)。
2,什么?Murray竟敢提出现在不要做密接追踪了?
那不是和麻省总医院国际传染科主任说的一样(链接)?
3,Murray认为,在奥密克戎这波之后,新冠病毒还会回来,但两年来让全世界改变生活方式的大流行不会再来了。
又读了一些文章,了解到两点:
通过建模来做疫情预测,好比天气预报,是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推测,模型会根据新情况(比如新出现的变体)不断更新,也没有一个团队的预测是一直正确的。
我以为Murray是学数学的,他是得了罗德奖学金去牛津读了卫生经济学博士,再回哈佛读了医学博士的。
奥密克戎这一波海啸过去后,世界能不能安稳地进入地方流行状态呢?Murray会不会太乐观了?我很不放心,去看看流行病学家怎么说,他们一般考虑得更长远一点。
同一天哈佛流行病学家William Hanage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奥密克戎之后,这场大流行会不一样了》。
他认为,奥密克戎通过一下子感染了大批人,迅速产生了人群的免疫力。这个免疫力对未来的变异株也会有保护作用,这有助于使新冠成为一种更易于控制的疾病。所以在奥密克戎浪潮之后,疫情会有所不同。
他解释说,人体每一次暴露给抗原,无论是被病毒感染还是打疫苗,免疫系统就会增加对付新冠病毒的经验,产生更强大的保护力,好比穿了一层又一层雨衣,防病能力增强了。
当然我们的免疫力随时间会下降,下一个变体也可能会逃脱疫苗的保护。不过目前证据显示,免疫力对重症的保护还维持得相当好。在大家都有免疫力的基础上,估计下一轮病毒(他强调肯定还会有下一轮)的冲击会被削弱,这意味着对医疗系统的压力将不会那么大。
他说,任何人都不应该自信地断言奥密克戎标志着疫情的结束,病毒不会消失,而是会改变疫情的严重程度,以至于人们认为这是可接受的风险。
他提醒说,不是每个人都会受到同样的保护。仅靠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不够,只接种疫苗但没打加强针也不够(链接)。奥密克戎这一波浪潮产生的免疫力并不能导致病毒灭绝。疫情不会以病毒被消灭、人们锣鼓喧天地庆祝并高举“任务完成”的横幅而告终。
最后他总结说,前途是光明的。但正如世界在过去两年中所学到的那样,只有健忘的傻瓜才会在疫情中打保票。
第二天,著名流行病学家Osterholm(新冠疫情:推荐美国最好的科普系列)出了一期播客,他的标题非常警醒:《希望不是一种策略》。他说了几个要点:
1,我们必须学会和新冠病毒共存,以后肯定会有新的突变株出来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现在很多人谈大流行会变成地方性流行,但各个人对这些词的定义都不一样。其实具体这些词的定义不重要,要做好准备、迎接可能来到的下一波浪潮才是最重要的。光有美好的愿景没有用,希望不是一个抗疫策略。
2,他特别反对有人把新冠叫成季节性流行,他说因为不管是印度高温中的德尔塔疫情还是美国去年夏天的一波,目前没有发现新冠流行具有季节性特点。
3,至于预测,他说美国的这一次海啸还会持续四到六个星期,下降的速度可能会比南非或者英国慢一点,然后会有一段平缓期,再往前他就不肯预测了。他一再强调的一个词是“谦卑”,他说对于这个新的传染病,人类必须谦卑,不要以为我们已经对这个病毒很了解了,病毒常常让我们吃惊。他打的一个比方给我印象很深,他说:奥密克戎像风一样,你可以改变它的方向,但不可能停止它。
4,他也提到了中国的冬奥抗疫措施,包括介绍了封闭式运行,还提到了餐馆里从天上掉下来机器人做的饭。他说,中国疫情的下一步发展全世界都很关注,因为中国是全球大量物资的供应链。
(朋友提问,一言难尽,转发了这个音频作为回答。)
所以,未来如何,要看下一个突变株长啥样,但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
好在,除了公卫措施和疫苗,现在也有口服药了,而且药不怎么受病毒突变的影响。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