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造全域协同战略支撑,武汉城市圈的厚积薄发与破茧新生!

遗落钱塘客 荆楚连线 2023-12-21


通衢九州,东风浩荡!


地处中国经济地理天元位置,与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交汇的湖北在国家发展全局中拥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这五年间,以武汉为核心的湖北或以湖北为主导的区域,是事关全局的重大规划与纲要中的常客,屡被提及并获得国家政策的加持。

 

先是在2015年,武汉获列建设国家创新改革示范区;

后是在2016年,武汉与上海并列成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后,再成国中;


最新则是在“十四五规划”中,长江中游城市群更是大湾区等比肩,进入国家优先建设的区域序列;

国家厚望,从中可见。

 

国家有所呼,湖北有所应!

对此,湖北省委经过充分调研与认真筹划后,于2020年底郑重提出:

坚定不移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并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为主要引擎勇担“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历史使命!

 

同城化开启新篇章

其实,武汉城市圈的概念并非始于2020年,而是在2002年便已提出。


但既往十余年中,受时机和发展阶段等方面相关原因影响,武汉城市圈各地间的融合更多还是处于自然演进状态,成熟度与粤港澳大湾区及环上海周边城市群不可同日而语。

 

因而,省委主要领导在2020年上半年,通过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等方式对全省情况进行全面把握与系统梳理后于2020年12月底在省委第十一届八次全会上正式提出,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引领全域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

 

但与之前不同,本次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事宜交常务副省长统筹,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的形式进行决策与协调,

而具体事务则交实体运作的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负责落实,从体制机制上有效解决了决策与协调和推进落实有机衔接等问题。

9月4日,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共同派员组成的实体运作机构,武汉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在汉挂牌;本机构主要负责,协调和推进落实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进入常态化建设阶段的标志;源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于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正式启航,圈内9个城市按照“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的思路,

从源头上谋划互补、从空间上推动对接、从关键资源上实现共享、从市场侧推进融合、从福利端促进流动,共同谱写同频共振、协同融合的时代答卷!

 

旋即,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上,9市共同签署《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审议通过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协调机制》《实施意见》《三年行动方案》《2021年度工作要点》等文件,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进入新阶段、开启新篇章。

 

对接与协同进程

历史事实已表明,湖北发展状况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武汉的态度与行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也不例外。


因此,武汉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中究竟持何种态度,将直接影响9市协同和融合的最终进程。

 

对此,武汉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在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上的诚意与担当,尽现其作为全省主引擎的风采。


媒体报道显示,武汉主要领导于今年4月底不惜“屈尊”亲赴周边城市主动与之对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相关事宜。

 

与之相应的是,武汉相关部门基于产业与空间布局概况,紧紧瞄准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要求,出台了做强“四大副城”的决策并制定相应规划,决心以光谷和车谷等为关键节点推动武汉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


对武汉的诚意,武汉城市圈内8市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并给予积极回应。


随后,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联席会首次会议上,其它8市领导集体表示将坚决贯彻省委决策部署和本次会议精神,坚定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并把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作为最大机遇。

 

基于上述共识,武汉城市圈内彼此间对接的步伐和节奏明显提速,协同发展成为主旋律。


据悉,武汉东向的光谷与鄂黄黄和鄂黄黄之间,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或对接并启动光谷科创大走廊境内段等方式积极推进彼此间的协同融合。

 

武汉南向的车谷,在谋划万亿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的同时,主动内联汉阳和蔡甸、外联仙桃和汉川等市内外周边区域,通过产业项目(如,与仙桃协作吸引容百落地)协作和共建产业园等方式推进区域协同,勇担推动武汉南向外溢及与周边融合的责任。

 
互融互通见气象

据了解,得益于各区域间的密集互动和省市相关部门有效衔接,武汉城市圈的互融互通不断落实,同城化建设渐入佳境并开始成势见效。


其中,继规划同编落实之后,交通同网与民生同保更是快速推进,而科技同兴与产业同链则有序深入。

 

目前,武汉城市圈按构建“1小时通勤圈”和“1日生活圈”的目标,汉孝等武汉与周边对接的市域铁路建设计划或启动或签署

以武汉港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港口群的协作打通工作正在紧张推进,而城市圈内49条断头路与瓶颈路已被要求在3年内必须全部打通。

 

同时,武汉城市圈间以社保和公积金互认互贷的民生同保工作,同样正在快速推进。


公开资料显示,武汉城市圈各城市间已可实现公积金缴存和互贷,即职工在武汉城市圈任何城市都可缴存公积金,在购买首套房时可申请异地公积金贷款。


并且,得益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继武汉相关区域与周边城市结对共建产业园后,基于空间与资源配置等因素自发形成的部分区域与企业间的产业协作局面急剧扩大。


特别是,鄂州与武汉毗邻的相关区域,因光谷企业的相关外溢已初显产业连片集群态势。


除鄂州外,黄石和黄冈及潜江等武汉周边区域,同样开始接连布局和落户与武汉配套的产业主体。


如,黄冈TCL循环经济产业基地项目,便是与光谷华星光电等企业配套;鼎龙潜江产业园,是负责鼎龙相关产品制造的基地,属武汉产业外溢。

 

从现有迹象看,得益于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的全面启动,

“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孵化在武汉、加速在城市圈,头部在武汉、链条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的区域协同格局正加速形成,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与发展已见新成效、尽显新气象!

 

精准攻坚已开启

发达地区实践已表明,城市圈与城市群同城化发展的关键是依托于要素错位配置,形成的以专业分工等为基础的市场化协作。


政府引导,当然可以促进融合;但同城化的关键还是需要,基于专业分工形成的市场化协作牵引机制;否则无法持久。

 

但在协作基础尚不强时,市场难以自动自发地快速构建要素融合体系,各主体在这种状况本能倾向基于现状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举措。


之前十余年,武汉城市圈建设成熟度没有达至全国前列除了推进机制的问题外,最主要还是区内产业梯度没有形成。

 

因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持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是武汉实现产业链更高位次的突破和跃迁后与周边区域形成产业梯度,以扩大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协作基础。


所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必须依托政府的有力调控,充分释放区域内丰富的科教资源等优势,

基于市场需求推动武汉通过科技创新迈入高端产业或产业链高端环节持续有力地牵引城市圈有机融合,实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完美结合。

除上述创新资源与能力积累外,武汉城市圈还有超10万件专利和8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另有包括81名两院院士和103普通高校及72599名高校专任教师为基础的深厚科教积累,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位居中西部榜首并稳居全国前列


对于上述关键所在,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并做了大量针对性工作。


媒体报道显示,省委书记应勇在2020年6月举行的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已提出要加强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和让科技工作者“名利双收”等论述。

 

2021年2月18日,牛年新春后的首个工作日湖北即隆重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全面部署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产业高端(科技)化融合发展。


当天,筹备数年但因各种原因没有太大实质进展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启动。

 

应勇当时明确提出,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府职能转变,增强“钱变纸”和“纸变钱”的能力,把更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随后,会议上揭牌的光谷实验室等7大科创平台迅速启用,而东湖科学城等重要空间载体亦迅速开工。

 

全域格局中的责任

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面积5.8万平方公里,是成都都市圈、重庆、长株潭城市群的1.8倍、0.7倍、2.1倍;

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3198.74万人,与重庆市相当,但比成都都市圈多232.96万人,是长株潭城市群的1.9倍;武汉城市圈优势显著。

 

经济总量上,2020年武汉城市圈(受疫情普遍低于2019年)、成都都市圈、重庆市、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是2.6万亿、2.2万亿、2.5万亿、1.8万亿;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武汉城市圈、成都都市圈、重庆、长株潭城市群分别是7596、6694、5797、5648个;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与产业实力更强!

 

可见,武汉城市圈的总体实力从全域(国)范围看,是有优势的。

如再算上科创和交通及区位等优势的话,武汉城市圈在中西部地区的综合实力更是堪称引领,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全域协同的重要节点、战略链接的重要支撑。

 

武汉城市圈位于中国经济地理的天元位置,是接力东南沿海产业和市场幅射与全域资源调配的关键节点,当前已成为推动全域协同的主支撑


因此,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面启动并深入推进后,位居中国经济地理天元区域的武汉城市圈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主支撑,打造“引领湖北、支撑中部、幅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既责无旁贷更当仁不让。


可以预见,当前的统筹协调保障机制与科技攻坚等精准举措持续实施后,区位优越、优势显著、实力雄厚、潜力广阔的武汉城市圈,

必将在同城化发展中厚积薄发并在打造全国重要增长和全域协同战略支撑的进程中焕发全新活力,最终破茧新生!


关联阅读: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武汉如何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机遇?
武汉城市圈8市主官表态:积极融入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立足本地实际支持武汉极核建设
车谷企业在半导体“卡脖子”领域接连发力,武汉独特优势助力国家战略科技攻关破局!

欢迎转发、点赞及点在看,入群及合作请按提示操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