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维尔弗里德·格鲁恩 | 德文中译本《德国音乐教育史》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上海世纪音乐 Author SEPH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利可共而不可独”(曾国藩)。
知识共享,欢迎学习转发交流。
出版信息
书名:《德国音乐教育史》
作者:(美)维尔弗里德·格鲁恩
总主编:余丹红
译者:蒋 虹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01
书籍介绍
适读人群 :全国专业音乐艺术院校、师范类院校音乐教育学习者、音乐爱好者
本书是《音乐教育学理论研究译丛》系列中的一本论文集。该译丛是上海教育出版社音乐分社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上海市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于2015年共同构想并付诸实施的一项学术出版项目。该书是一部从启蒙教育运动到美学文化教育歌唱课的文化和社会历史,以学校歌唱课的发展为主线,着重探讨19 世纪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状况。
02
内容简介
本著作在德国的音乐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分量,全面探讨19世纪以来德国音乐教育发展史、并受到好评且再次出版。该书视角独特深刻,以美学和文化教育视角下学校歌唱课的发展为主线,从普通学校教育政策、文化和社会事件、校外音乐生活等层面来解读德国学校歌唱课发展的不同支流、转折点、教育教学的方法问题,寻古探今,成为现今德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史学方向必不可少的教学用书之一。
德国学校音乐教育史上经历了哪些重要的改革?洪堡教育改革对德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究竟有哪些?裴斯泰洛奇的教育心理学理念究竟对19世纪的德国歌唱教育产生了何种影响?
19世纪德国学校音乐教育领域中围绕专业的讨论究竟是什么?首调唱名法在这一时期的脉络如何?校外音乐教育发展如何?19世纪法国和英国歌唱运动的概况是怎样的?
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在危机与剧变之中德国的青年音乐运动和教育改革为德国带来了何等的影响?
二战时期的德国音乐教育如何?战后德国音乐教育又是如何崛起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各种新的音乐教学方案和理念是什么?
20世纪80至90年代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哪些?二战后东德音乐教育走向了怎样的发展道路?对20世纪末音乐课有哪些展望?
03
目录
04
作者简介
维尔弗里德·格鲁恩
(Wilfried Gruhn)
学校音乐教育与德育专业、心理学专业、小提琴演奏专业硕士,音乐学博士。前德国弗莱堡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博士教授,前西德学校音乐协会主席,前巴登符腾堡州音乐理事会学校音乐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发言人,前国际音乐教育研究联盟研究所主席,前国际音乐教育协会德国分部负责人,前国际音乐教育协会理事会成员,前弗莱堡戈登早期儿童音乐学习研究所所长,前柏林国际里奥·凯斯滕贝尔格协会主席和《凯斯滕贝尔格》全版编辑。在纽约州罗切斯特(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吉隆坡(UiTM Shah Alam)、塔林(爱沙尼亚音乐和戏剧学院)担任客座教授,以及承担瑞士(HdK Bern)、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国际大学、塞维利亚)和奥地利(格拉茨艺术大学)的客座课程和教学任务。
05
译者简介
蒋 虹
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理论教研室副主任。2005 – 2008 年就读德国埃森富克旺根音乐学院普通音乐教育本硕连读专业,师从Werner Rizzi教授。2008 – 2015 年就读德国科隆大学音乐教育学院音乐教育博士研究生专业,师从博士生导师Thomas Ott教授。德国音乐教育研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教育协会会员。
2017年,被德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聘为柏林爱乐数字音乐厅项目的音乐主讲教师。2017年5月荣幸获得“浦江人才”称号。2017年10月,被聘为九三学社上海市第十七届委员会文化专门委员会委员。
06
主编简介
余丹红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博导。曾任音乐教育系主任(2002-2018)、上海市第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亚太地区音乐教育学会理事(APSMER,2009,2013)。现任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会员(ISME),美国教育协会会员(AERA),美国音乐教育者协会海外会员(NAfME),捷克共和国音乐教育协会荣誉会员,上海音乐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国家音乐类核心期刊《音乐艺术》编委、《中国音乐教育》编委、《中国音乐教育年鉴》主编、系列纪录片《中国音乐教育(MEIC)》制片、策划、出品人。“曙光学者”,国家教育部义务制课标修订组成员,国家教育部教学监测音乐学科组成员,上海市“立德树人”重点人文学科基地“音乐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高原项目”——“音乐教育学”研究团队首席教授,国家双一流大学“音乐教育学”团队首席教授。
THE
END
更多精彩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