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及其相关研究读后

姜小露 音乐名师大讲堂 2022-05-02



一 


      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李吉提教授的专著《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一经出版,就成为了业内的热门书籍。随之被众多的专家学者们关注,进而成为了现当代音乐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宏观理论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书写,恰似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一盏启明灯,指引了后辈研究的道路。


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吉提教授对于中国音乐的研究就已经开始,并一直持续的不断深入。在李吉提教授学术生涯的早期,其研究方向更多着眼于西方音乐的相关研究。自90年代初期起,她开始涉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及其相关教育与分析等方面的研究领域。90年代中期,她开始构思关于中国音乐结构分析的有关理论,并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后随着对对郭文景、唐建平、叶小纲、郭祖荣等中国现当代作曲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及总结,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2004年10月,专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后简称“概论”)一书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付梓成册。这是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结构及当代音乐结构分析理论的著述。在《概论》一书出版后,李吉提教授持续笔耕不辍,一方面仍旧不断的对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如:杜鸣心、谭盾、郭文景、徐孟东、陈怡、秦文琛等人的优秀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写作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另一方面,于06-09年间,在《乐府新声》杂志上推出了“音乐分析趣谈”系列文章共14篇,详细的讨论了作品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宏观上对作品分析理论进行了梳理。正是在这种宏观思辨与微观分析、整体理论研究与作品个案研究的结合过程中,李吉提教授不断积累并梳理出一些新的思路。直至2013年,经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音乐学术讲坛”活动邀请,李吉提教授赴上音举办了针对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研究的系列讲座,2013年10月,以此次讲座讲稿基础汇编整理而成的《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一书,由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结集出版。 
从《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到《中国当代音乐分析》,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李吉提教授已然成为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分析手法结合的领先实践者。《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是一部综合的关于分析方法研究的理论著作。作者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分析、中西合璧的音乐结构分析、中国现代(前卫性)音乐创作分析三编进行梳理,从音乐本体出发,对不同体裁音乐本身的音乐特色出发,总结出音色、音响、结构等方面的规律,并列举相关实例配合。而《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则在此基础作进一步延伸,选择性的整理了自己近三十年来分析过的33部中国当代音乐作品,涉及到全国各地的专业作曲家的代表性新作。“(这些作品)分别出自北京、上海、沈阳、天津、西安、成都、重庆、广州、福建、台湾等从中央到地方、从解放军到少数民族、以及海外华人作曲家中的佼佼者。且兼顾到老、中、青等不同年龄段,以体现出其代表性和自身的研究价值。书中重点解析了一些技术难度较高的现代音乐作品、并兼顾到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也选择了部分既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风貌,又具有雅俗共赏品质的优秀作品,也适应国内外音乐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书的论述角度从作品出发,进行详实分析,从音乐创作趋势和音乐体裁两个方向将作品进行分类,结合理论思考进行从宏观到微观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对当代音乐的整体趋势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与《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两本专著相距十年之久,十年磨一剑,共同为中国当代音乐乃至中国音乐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作为对我国当代音乐研究中补缺式的研究专著,《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一书中涉及到“中国当代音乐研究视角”、“当代音乐学科研究范围”、“‘深度与广度’调查”、“继承式发展及反叛式推动”等几方面内容,以及对“三十年来我们从西方现代音乐中学到了什么?”、“学习西方现代音乐的主要收获和存在问题”、“新时期创作和科研重心的转移”等重大问题的反思与诘问。在书中她主要对中国近期部分有代表性的交响音乐作品、歌剧音乐作品、合唱音乐作品、器乐音乐作品进行实例分析及探讨


在完成《概论》一书之后的十年之间,在不断的分析尝试中,李吉提教授不断积累,最终将其对中国当代音乐研究中的所思、所得、所感融入这本《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之中。她曾经提到:“我们在学习和消化外来新音乐的过程也确实创作出了诸多能与西方现代音乐比肩的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作品,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充分肯定,但用‘现代技术’创作的中国现代音乐,并不等同于‘中国当代音乐’全部,特别是随着新时期创作和科研重心的转移,那些以中国本土音乐文化和本体意识为主导的新音乐作品,还有各种用中外传统音乐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音乐作品,也都纳入了我研究和分析的视野。”目前,我国对中国现代音乐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基本路径:一是对作品中借用的传统音乐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二是针对作品中传统要素与西方音乐经典要素相结合的理论分析;三是对现代作品中突出的现代技法进行探讨。在《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中,李吉提教授首先以“当代”一词,更新“现代”。使得研究范围更加明确,将一些带有先锋音乐技术的音乐作品纳入到中国音乐的范畴。同时,相应的论述在三种基本路径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衍展,提出对中国当代音乐的研究不仅应着眼于对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的学习借鉴,更应探讨在创作中如何将西方现代技法与中国音乐的传统遗产相融合,并随之产生更具代表性的中国当代创作技法,以及更具中国传统精神的“中国之音”。
《中国当代音乐分析》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从纵向逻辑看,本书的整体章节安排首先从中国当代音乐目前的研究视角选择、音乐学科研究的范围以及目前研究的方面谈起,继而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现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收获与问题进行反思,随后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具体音乐作品实例分析。全书写作基本沿袭了从整体到部分、从宏观到微观的陈述逻辑。从横向逻辑看,全书的论述重点是针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实例分析。针对具体音乐作品研究基本按照情况简介、本体分析、理论总结三大部分进行。针对基本情况简介可以使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对作曲家进行大致的了解,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演出情况、写作缘起有一定的认识。本体分析部分的写作由于当代音乐的个性化、多元化因素,在写作中并未采用统一的分析模式,而是采取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在具体分析中,大多从体裁、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进行切入,突显出各个作品的独特性。理论总结部分并非进行结构或性质上的定论,而是采取开放性的写法,通过结合作曲家本人的创作风格以及与当代音乐整体发展趋势、同时关联中国传统音乐的某些特征进行评论及反思。
同时在具体写作中,作者力求达到纵向逻辑与横向逻辑的完美结合,在对纵向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往往配合典型作品以例证的形式穿插其中。同时,在具体作品的分析过程中又不断对宏观层面的理论问题进行观照。例如第二讲中以“在大开眼界的三十年我们从西方现代音乐中学到了什么”为主题的论述中对学习西方的泛调性、多调性、自由无调性、十二音等技术做了列举,紧随其后以谭盾《南乡子》作为例证,首先对谭盾以及《南乡子》的来源、作品演出情况以及研究作品的渊源做了介绍。继而进入音乐本体分析部分,涉及了乐器组合、体裁、结构、旋律、音响、曲式、演奏法、音色等方面。在这多种音乐要素的分析过程中,作者基本沿用中国音乐视角与西方音乐视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规约式作品分析与描写式的形态研究。同时在音乐分析的基础上着力结合历史分析与审美分析,力求发掘出作品更为深层的人文意义。同时在理论总结部分,作者采用散化的写作模式,不再执着于具体的逻辑叙述,而从作品的技术分析层面再次跳回整体历史观照之中,对作曲家的风格特征以及作品在当下的意义进行探讨与引申。


       中国当代作曲家们的创作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特征,在面对当代音乐个性化的情况下,我们究竟如何才能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分析方法上寻找到一种平衡?这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而李吉提教授的学术研究与其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她在音乐学院系统的学习西方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另一方面她从小在民间音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性体验与西方技术的理性学习为她后来研究中国当代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吉提教授在分析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以西学的体系化、作曲技术理论技法为基础,结合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核心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出作品文本内部的现代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契合的点。这种分析并非简单的系统化套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从作品中运用的西方现代技法分析中反观从西方学习到了什么,进而从中对以不同方式对中国传统的引入进行举例,然后反思“学到了什么”、“融合了什么”、“存在什么问题”,“应当如何走出阴影,形成真正的中国音乐”。这样带着问题的探索与分析,有十分明确的方向及目的,同时规避了僵化的套路,注重每部作品的个性化主要特点,并非教科书式的逐一盘点,从而完成了更为有效的自我理论构建,并对中国当代音乐的研究思路与视野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这正是李吉提教授在书中提及的从“站在中国看世界”到“立足于世界看中国”的过程。在书中,李吉提教授将我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发展归结为两大方向:一是继承式发展、二是反叛式推动。“继承”与“反叛”十分精妙的揭示了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的核心问题。其中的“继承”是以中国音乐特征为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开拓;而“反叛”则是直接对中国传统音乐特征的打破,采取一种全新的创作观念。


全书叙述逻辑也基本按照“继承”及“反叛”两大视角进行切入展开。首先从继承式发展的视角,主要对现当代音乐作品中的传统音乐形态分析层面进行阐述:书中涉及到诸多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在不同作品中的显现,其中涉及到传统音乐的方方面面,包括体裁问题、调式调性、音乐风格、传统技法、传统音乐素材、传统音乐结构等等。其中,体裁问题,主要涉及文人音乐、传统乐器组合、民间吹打等不同类别;例如文人音乐,作者提到关于《南乡子》的旋律继承中国文人音乐自由洒脱的音乐陈述方式,《侗乡鼓楼》作为多段结构的可能性及其“隐结构”特质在我国文人音乐中十分普遍。具体的调式调性选用,涉及到五声性音阶、核心音调、和音等不同概念;例如音阶方面,作者提到《南乡子》其中包括八种不同宫的五声性音阶。关于音乐风格的论述则涉及即兴发挥、各吹各调、唱音不准、旋律线性音乐语言、单个音、单音不单、参差不齐等方方面面;例如有关单个音,作者在《五月的圣途》分析中提到作品十分注重单个音的表现和腔化处理,无论牧歌、长调或其它民间音乐中都包含许多悠长的单个音表述。另外还有对传统技法的梳理,涉及唢呐“放轮(甩穗子)、扫弦、琵琶武曲“绞弦”、 秦腔花脸“吼唱”、金橄榄、鱼合八、京白韵白、喇嘛庙仪式“和音音流”、原生态音乐中“化横为纵” 马头琴风格等方面;例如《痕迹四》中唢呐写法与中国吹打乐“放轮”的高长音吹奏的相似性。此外在传统音乐素材的引用方面,分析了山西梆子、内蒙长调、四川民歌、梅花三弄、戏曲行弦、“开花调”、京剧昆曲元素、西北民歌等相关例子;例如《京剧交响曲》将京剧元素进行总结、提炼,并用典型的西方经典交响曲形式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而对传统音乐结构概念的梳理,整理了诸如散慢中快散、起承转合等不同的结构特征。这些针对传统理论的叙述及分析,进一步的挖掘了中国当代音乐作品中对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融合与运用,探索了对于传统的传承与创造性发展的可能性。
而在“反叛式推动”方面,通过对实例分析中出现的各种现代技法进行整合,对我国三十年来的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盘点,探讨了诸如泛调性、多调性、自由无调性、复合音响、噪音和数列控制技术、十二音、音响音色音乐、微分音技术、拼贴技术、随机性音乐技术、复风格、行为艺术、观念艺术等来自西方的先锋概念是如何被有效的运用至作曲家们的创作之中。例如作者在《痕迹四》的分析中提到洛书数列原则在协奏曲中的应用;《响趣》中对音色音乐的关注等等。同时,也提及作为西方现代作曲技术理论的接受者,我国的当代作曲家随着自身创作意识的发展,对于西方先锋技术概念的态度也开始发生转变。在过去三十年中,经历了从“全盘学习”到“有选择学习”再到“创造性运用”的不同阶段,从这种转变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对“西方”及“传统”如何更为有效契合这一问题的关注。
李吉提教授作为一名资深分析学者,已经敏锐的意识到了这一趋势发展。在此书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基于这种敏锐意识所形成的写作中的方法论转向。与大多数音乐分析文章中基本以西方音乐语言逻辑为基础的理论分析方法不同,此书的写作将系统化的音乐本体分析与描写式的中国音乐形态分析结合在一起。在大多针对中国现当代的音乐分析中,还是以借鉴西方模型为主,在西方的框架基础上,零星的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作为点缀简略提及,而在此书中,则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动态研究模型,在分析过程中,将作品中涉及到的技法进行整体列举,同时对曲中传统元素的运用做更为细致的梳理分类,通过分析举证,证明传统与当代、中国与西方的元素在特定范畴内具有十分明确的可融合性,西方技术与东方元素可以交叉并存同时存在,同时产生作用。正如李吉提教授所言:“有时候混血儿也是很漂亮的。但是(音乐创作中)形式跟内容的结合一定是两者内容匹配才叫好。”在相对融合的的状况下,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魅力恰恰是由这种动态的相互作用催生而来。这种综合的视角,使得这本书的融合性更强。在书中李吉提教授并不着重强调每一种当代技法或者传统元素在其中的具体运用方式和意义,但是在一个个作品案例式的研究中,已经将这些规律以“无形亦有形”的方式融汇在整个书中。同时这也使得这部书的泛用性更强,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不仅指向分析理解、同时对现今的技术理论研究、音乐创作及相关音乐学研究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作为一本专门指向中国当代专业音乐创作的分析专著,在今天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发展迅速,时至今日,各学科分类明确,人才辈出。但同时,随着专业程度加深,不同专业领域间的交流沟通也变得更为困难。时至今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群体仍是以音乐学院师生为主的小众化群体,作曲家不断求新求变的意识与学院派独立先锋的音乐语言催生出大量优秀作品,但复杂的技术语言与超前的审美意识也将一般受众远远的抛在身后。如何在当代音乐的创作与普通受众理解之间搭建桥梁,如何对看似繁复晦涩的现当代作品进行合理有效的人文解读一直都是音乐分析写作者希冀解决的问题。李吉提教授的这本《中国当代音乐分析》恰巧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了有效的回应。对于回顾与展望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自主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分析学者,一方面她以作曲技术理论研究“局内人”的视角对具体作品的音乐语言细节与结构特征进行详实可靠的分析,保证了书写的专业性,获得专业领域的赞誉。同时,她又以更为宏观的历史脉络为依托,拓展出更大的视野,将传统元素、中国精神融汇至音乐分析的大框架之中,使先锋的西方创作技术与朴实的传统文化元素相互勾连,从更深的层次剖析当代音乐,将看似抽象繁杂的当代音乐之中最具人文意义的“根”发掘出来,从而丰富了书写的内涵性,使其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感。而最重要的是在写作语言的风格选择,用文字解释音乐,在两者之间完成互通的同时还需兼具趣味与深度,这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李吉提教授特有的朴实无华、简洁自然的书写风格保证了此书在整体阅读中的流畅感,李吉提教授的文笔正如其人格一样,在极具广度与深度的叙述中不失章法,宏观层面的旁征博引与细节层面的严谨求实完美融合,以温和细腻的笔触有条不紊的娓娓道来。正是借助这种极具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文字风格,使阅读此书成为一种乐趣,从而促进了晦涩难懂的现当代音乐能更好的被人理解。


        《中国当代音乐分析》是一本分析类著作,但又不仅仅是一本分析类著作。这是李吉提教授多年研究心得的有一次整合。在此书中,李吉提教授已然在无形中整理出了一套更大的关于中国当代新音乐研究的理论框架,给同行们提供了巨大的研究空间且指明了方向。然而这本书的价值仍不止于此,通过此书,我们看到了前辈学者踏实严谨的学风,看到前辈学人如何十几年笔耕不辍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学术之路登攀。通过此书,我们还看到了学术名宿的锐意进取,在打破学术专业藩篱态度上的坚决以及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样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本优秀的学术著作同样需要有优秀的文笔支撑,只有在潜心雕琢之后方能达到“尽善尽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概论》的传统开始,到《分析》当代,十年之内,李吉提教授针对中国音乐分析的相关研究一直在延续。这本《中国当代音乐分析》正是她多年思考研究之后的新成果,而随着前辈的开拓,学术后辈们也紧随其后做着类似的研究,针对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成果也逐渐丰厚。因此,对所有致力于对中国当代音乐研究的年轻学者来说,这本《中国当代音乐分析》真的不容错过。

参考文献:

1、 笔者于2015年对李吉提教授访谈记录。

2、 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

3、 李吉提:《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10月。

4、 李吉提:《根深方能叶茂——中国现代音乐分析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作者:姜小露




上海音乐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方向 


指导教师:郭树荟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


本文荣获第七届“人音社杯”高校学生音乐书评征文比赛博士组一等奖。

(全文刊载于《音乐研究》2017年第2期)



更多精彩:

点亮在看名师相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