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界 | 肿瘤医院旁的“小众”厨房:一场烟火气与消毒水的战斗

新闻学生 新闻学生 2021-09-26


南昌市青山湖区分布着许多城中村,石泉村就是其中一个。与石泉村学院路一墙之隔的,是江西省内数一数二的肿瘤医院——江西省肿瘤医院。络绎不绝的癌症病人、优越的地理位置、廉价的地租,使墙外的这条街道变成了“癌症街”:狭窄的巷子里分布着密集而亮眼的“住宿”霓虹灯,病人家属提着大包小包,不停地穿梭在这条羊肠小道里……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患癌家人,病人家属往往从临时落脚地早出晚归。这里的白天本该冷冷清清,可在其中的一条巷子里,却是从早到晚都人满为患。


沿着街道向前,远远就能听到锅碗瓢盆摩擦碰撞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来自巷子深处一个名叫“爱心厨房”的小档口。

厨房是由两位老人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开设的。开设十多年来,厨房都没有名字,也无法在地图上查到,可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附近却是无人不知。相比“爱心厨房”,大家更习惯叫它“抗癌厨房”——因为它只为癌症病人服务。



1


与其说是“厨房”,这里其实更像是一处“露天炉灶”:没有精美的设计与装修,只有胡乱摆放的煤炉、铁锅、案板。厨房条件虽然简陋,但胜在方便、实惠。在这里,炒一个菜一块钱,现成的热米饭一元一盒,炖个汤也只用两块五,二十四小时开放,全年无休。


南昌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五月初的上午,太阳已经非常毒辣。炎热的天气,拥挤的人群,火热的炉灶,让每个人的额头上都蒙了一层细密的汗珠。为了通风散烟,这里没有大片的遮阳伞,大家忙着切菜做饭,也没有时间停下来擦一擦汗。

厨房很隐秘,却总有家属慕名而来,问及是如何找到这里的,一位叔叔说:“其实就是口口相传。”


厨房的家属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就在医院、厨房和住处过着三点一线的简单生活。每天早晨六点就有家属来准备午饭,因为等到饭点人多了起来,想要下厨就要经过漫长的等待,容易耽误病人的吃饭时间。


一位在厨房下厨的阿姨说,她的爱人患上了恶性淋巴肿瘤,刚得知病情时,这个信息仿佛一个晴天霹雳。害怕爱人情绪崩溃放弃治疗,她便一直瞒着。至于经济压力方面,虽然自己的退休工资也无法承担起治疗的高昂费用,但在她看来,比起其他患者已经很不错了。她还提到,厨房的气氛很融洽,有些男人没有做饭经验,但现在妻子生病了,只有自己下厨,大家便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做。

或许是因为都处于相似的困境,厨房的病人家属们抱团取暖,互相倾诉心事。在这里,他们从高压的陪护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倾吐空间,短暂地喘息一会儿。哪怕只是做一顿饭的时间,却也弥足珍贵。



2


厨房人多地方小,家属一时间忙不过来,老万在一边帮着打打下手,其余时间就在远处照看着厨房的安全情况,熊阿姨则站在角落给家属们装米饭。

虽然是厨房的老板,老万和熊阿姨却意不在通过厨房赚钱:人们做饭的费用凭自觉交给熊阿姨,有时能收到,有时收不着。厨房24小时不关门,老万与熊阿姨休息时,人们把钱放在门口的塑料小桶里就行。


厨房没有稳定的捐助渠道。老万说,有好心人看到就送一些粮油米面,买些生活用品,还有一些基金会的帮助,但总归有限。厨房就这样,一开就是十多年。按理说,夫妇俩早就到了退休的年纪,可他们还在坚持开着。“我们打算一直做下去,这已经是一种习惯了。来这里的多是外地人,癌症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且不做我们也觉得寂寞,我们相互之间已经分不开了。”


谈到来这里下厨的家属,老万也很唏嘘。“来这里最长的有十来年,短的话一两年,几个月的也不少。我一年要和几万人打交道,老的走了,新的又来,一批接一批地源源不断……我们做这个事不是为了一家两家,是为了千家万家。”



3


在这条“癌症街”上,有许多模仿“抗癌厨房”的烧菜馆,但都因为没有资质而被喊停,周围合格的厨房仅此一家。

其实,在征得政府同意之前,“抗癌厨房”也险些被关停。用老万的话来说,他的厨房是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才得以开办的。


早年厨房还不出名,矛盾尚不明显。后来厨房的名气渐渐大了起来,络绎不绝的人群也招来了村里人的眼红。城管管辖片区时,村民们敢怒不敢言,后来规划发生变化,管辖权落在村里,村民、巡管便伺机破坏厨房:他们砸锅、砸煤球,扔暖水瓶,扔炉灶……毫不留情,反复上演的野蛮行为让厨房的处境岌岌可危。


幸好,媒体的关注及时向厨房伸出了救命稻草。


2018年,“二更视频”首次报道抗癌厨房。随后,媒体蜂拥而至,舆论的鼓励和支持让厨房的情况好转了许多,后来厨房更是被国家认定为公益项目,反对的声音淹没在大片的支持里。


随着知名度的提升,来厨房做饭的人也越来越多。然而,厨房空间有限,显然无法容纳蜂拥而至的人群。


未来,如何解决厨房的容量问题,如何让这样有人情味的厨房能够遍布全国各地,解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是万佐成、熊庚香夫妇在思考,全社会也应该思考的问题。虽然地域的局限把“抗癌厨房”的善意暂时禁锢在小小的格局里,然而我们依旧可以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抗癌厨房”能带着善意的火光,从照亮“一家两家”,走向温暖“千家万家”。



龚无忧 洪羽忻 罗天恩 | 采访

龚无忧 | 撰文

龚无忧 | 图片

  谭海燕 | 责编

严思蕴 | 排版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