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有一段训教的“血泪史”

黄贝尔 怡禾心理 2022-01-18

图源:pixabay


可以说,每个孩子的成长史,都有那么一段被训诫的“血泪史”。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如果把孩子们比喻成从天而降的天使,那么他们的秉性、脾气、人格和行为,则像随着一起落下来的雨水,家长们就要负责将其规范到一个又一个的框架内,匹配人间的种种准则和约束。

 

这个过程有多难,多挫败,多痛苦?至少从来没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根本不用管,自动就进入了“好孩子”模式了。伴随着成长,每个孩子轻则被爸妈说教,重则免不了一顿惩戒。毕竟从古时起,人们就没有脱离过体罚这种教育模式。数千年来都能得到延续,说明它是存在一定效用的。而近几十年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人们又把目光转向了口头说教或训诫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这次我们就来谈谈“说教与惩戒”的话题。


训诫也可以被分类


虽然对于孩子的训诫,科学上并没有所谓的分类(其实这也不现实),但不同的研究报告里,还是针对父母的训诫方法以及孩子的反应,把常见的训诫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A)非威胁型训诫

其实大多数的父母,在遇到问题的最初,都会使用一系列的手段,和孩子探讨问题,而避免发生直接的冲突。如果不知道什么叫“非威胁型训诫”的父母,也可以了解以下。

 

主要模式就是使用非恐吓和非暴力手段,达到训诫的目的。其中包括了:一起谈谈这件事情、给孩子一个“暂停时间”、让孩子做家务、让另一个家长过来、告诉孩子你很难过、分散孩子注意力等等。


B)心理威胁型训诫

使用这种训诫模式,父母会施加一些心理上的压力给孩子。通过语气、声调、措辞来让孩子认识到他的错误,或者应该修正的行为。这些方法包括:

  • 拒绝与孩子对话、

  • 告诉孩子你不喜欢他了、

  • 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比如“懒”)

  • 对孩子大吼、

  • 假装要打孩子、

  • 让孩子留在小房间内反思等等。

 

而据调查,这些方法内,最常被采用的,就是“对孩子大吼”和“假装要打孩子”。同样,这两个方法所得到效果也最为直接。


C)体罚型惩戒

体罚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个中的分类也算是五花八门。西方的调查报告把体罚分为四种:

  • 拍打孩子身体某个部位(如臀部、手脚、脸等等)

  • 推揉或摇晃孩子

  • 向孩子扔东西

  • 冲洗孩子的嘴巴(西方特有的体罚方式)


图源:pixabay


有力说教与有度体罚


上述提到的训诫方法中,其实A和B都属于说教型,它们区别于C的地方在于,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暴力。某些父母会认为,没有切肤之痛,孩子是没有记忆的。这个错误的认知,其实是很容易被修正的。

 

体罚所产生的力量,直接作用在身体上,而孩子要通过身体的疼痛,来转换成为意识,再将其与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所关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弯路。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如6岁以下),他们的很多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并非是在挑战规则或挑衅父母,而是对周边环境的探索,或者试探对方的反应。

例如,说粗口。

 

说教训诫则不同,语言产生的力量,会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意识,让他们直接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偏差,以及如何修正。所以,不要小看了说教。为什么有的父母认为说教没有用呢?通常是因为说教容易成为“口头化”的行为,而且需要反复使用,不像体罚产生的瞬间恐吓效应那么强烈。

 

图源:pixabay


因此,当使用说教型训诫时,父母要综合多种方法一起使用。

例如:一起谈谈这件事,然后设定规则,并且利用“剥夺权力”的方法,使孩子既没有受到暴力伤害,又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代价。而且,一旦规则设立,父母就必须坚持到底,不可妥协。

 

而回到体罚这个争议性很大的话题上,越来越多的父母赞成单纯的体罚无法给孩子带来正面的教育,按照澳大利亚儿童保护法,若必要时采取体罚,严禁体罚三岁以下幼童,三岁以上禁止使用任何棍棒,武器体罚,禁止打头部以上的位置,只能用手打肉多的地方,而且绝对不能留下任何伤痕。国内现在尚未出台如此严厉的儿童保护法,但是希望父母有所借鉴。

 

而且西方相关法规也会强调一点:孩子必须从体罚中能够学到东西,得到教训。这一点其实给了我们一些启发。不由分说一顿打,更像是父母的情绪宣泄,而孩子如果从中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也没有任何行为上的导向,那么这样的体罚,还不如落在父母自己身上。

 

一句话总结:说教,需要实现有力度的约束;体罚,需要包含有效用的信息。


图源:pixabay


有效训诫与自我约束


父母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行使一些训诫的手段,是非常有利于规范孩子的行为,促进他们与这个社会环境磨合的。综合一些研究报告,这里给出四种“有效训诫”的方法:


权利剥夺

这种方法主要是剥夺孩子们的一些权利,或一些对他们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例如:不允许看电视、不允许吃最爱的零食、周末去游乐场玩的计划、扣除零花钱等等。这使得孩子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一些原本应有的东西,并很容易把它关联到自己的一些不当行为上。

 

把孩子关在小房间里,其实不是好的方法。据某些孩子自己的描述,他们被关起来时,依然会在小房间里自娱自乐。除非那个房间里没有任何可以供娱乐的物品。


面对后果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并没有造成直接的恶果,家长们只是担心他们会惹事,或者可能引发不好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其实可以很坦诚地告诉孩子们后果是什么。甚至对于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图片、视频或书籍。

例如,孩子在马路边乱跑,或直接向马路中央冲去。家长首先受到了惊吓,然后怒不可遏地责怪孩子不遵守交通规则。其实这时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在情绪稳定后,如果陪同孩子一起观看一些交通意外的视频(不要太血腥),孩子就能从直观上明白了。


坚持原则

家长们的脾气,有时来得快去得也快。一顿怒骂或责打后,孩子若是表现稍微好一点,加上长辈们的劝阻,立下的规则可能很快就被打破。这在教育中,是非常不好的现象。孩子们很可能因此而得出一个认知:规则是可以被打破的。

 

请不要这么做。哪怕是再小的错误,立下了一个小原则(例如,今天犯了个小错误,就不能买雪糕了),也要遵守到底。久而久之,孩子才能竖立起“讲原则”的价值观,同时,父母的威信也在孩子心中慢慢巩固。


公平公正

父母总有误解孩子的时候。也许有的时候会为了一个小错误而过度惩罚孩子。孩子们并不傻,适龄的孩子,能够感知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以及相对应可能受到的惩罚。如果他们获得的训诫是与错误不匹配的(过重或过轻),同样他们也无法从训诫中学到任何东西。

 

而当父母真的犯错时,也要在孩子面前坦然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父母在训诫孩子的同时也要告诫自己:“我有训诫你的权力,也有反省自己的义务。”


图源:pixabay


总之,不要把说教与惩戒看成是展示自己力量和权威的工具,而是一个了解孩子性格的手段,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参考文献


1.Best Start Resource Centre. (2014). Child Discipline: Ontario Parents’ Knowledge, Beliefsand Behaviours, 2014. Toronto, Ontario, Canada

 

2.Halpenny, A. M., Nixon, E., & Watson, D. (2010). Parenting Styles and Discipline: Parents' and Children's Perspectives. Stationery Office.

 

3.Lindhiem, O., Shaffer, A., & Kolko, D. J. (2014). Quantifying discipline practices using absolute versus relative frequencies: Clinic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child welfare.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9(1), 66-81.

 

4.Reinforcement vs. Punishment: How to Change Behavior. (2016, July 3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hwcares.com/reinforcement-punishment/

(可上下滑动查看)


往期回顾


20

-

2019-02

 原创 | 半夜睡不着,越害怕越睡不着

21

-

2019-02

 原创 | 半夜还在刷手机的妈妈,因为留给自己的时间只有那么一点了。。。


黄贝尔

澳大利亚女性心理治疗中心,从业12年。擅长治疗童年创伤及成年人格修复,尤其擅长针对女性的各类心理问题。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