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哭泣的孩子我看到了我自己

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01-18

我深深记得第一次见到李女士的情景。


蜡黄下垂的一张脸上挂着两个深深的黑眼圈,身形憔悴,满头大汗,扶着门框无力的走进我的诊室。进了门她深陷在沙发中大口喘气,细弱游思地说“医生,让我歇会儿,太累了。”


李女士已经半年没有睡过好觉。每天不定时出现:出汗湿透了两层衣服;恐慌着惴惴不安;四肢发软怕走在路上瘫倒在地上。


图源:pixabay


李女士告诉我她的女儿已经半年不上学了。突然有一天,她再也敲不开女儿的房门。自那天起任凭她怎么说怎么做,女儿也不和她多说一句话,就是不去上学,白天睡觉,晚上生活。


李女士说: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活着有什么意思,女儿不理我,老公看着我和女儿直摇头。如果不是担心她不去上学以后不能养活自己,我早就从楼上跳下去了。”


李女士坚持要我帮她想办法,她觉得女儿病了,心理病了,一个孩子为什么不去上学,为什么要把自己锁起来,为什么抱着手机哭哭笑笑,而面对亲人却一脸冷漠。


两个月后,我终于见到了李女士的女儿,一个身形纤细高挑,长头碎发卷发,喜欢港风装扮的一个青春期的女孩。她逻辑清楚,表情自然,眉眼间有一点迷茫但无忧郁,眼神坚定。


她向我详细描述了现在的生活状态,之前的校园生活和对未来的计划。但是每每涉及到妈妈的话题,她惜字如金。只言片语间,她说:“妈妈很焦虑,很控制,很暴力。和她说不通的。”


经过3个月的药物治疗,李女士的身体状态、情绪、睡眠有了很明显的恢复。看到她每次来到诊室,脸色和精神面貌都比上次好,我很开心,她也很开心。


她说:“真的没想过自己能活过来。第一次见到你时,你坚定的告诉我一定能好,我心里想这个小姑娘真是会胡说。”说完,我们俩哈哈大笑。


当她的状态恢复一些之后,我们每次见面的重点从药物调整和生活规划转移到了心理疏导。跟随着李女士的思绪,我逐渐看到了这个家庭的全貌。


图源:pixabay


李女士回想起14年来对孩子的养育经历充满了悔恨和懊恼。


她说孩子从小体弱,印象中3岁之前孩子一直在生病。孩子生下来就不容易哄睡,每天让孩子睡觉、吃饭都是让李女士恐惧的事情。把孩子基本的需求照顾好已经耗尽她所有的精力和体力。李女士觉得整个养育过程都很疲惫,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恢复过来。


所以孩子大一些之后,生活习惯、对世界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都没有给予孩子引导,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些事情也是需要引导的。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你要做什么,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就不是好孩子。


如果孩子质疑或者反抗,自己就会变得特别的不耐烦,觉得孩子不听话,事情怎么这么多。随之就是大声的斥责和要求。


当孩子上初一之后,越发的觉得孩子很难管教,好像再也不像小学的时候那样说什么听什么。


“有一次我忘记是什么事情,好像是我说什么孩子不听,我特别的生气,就要冲过去要狠狠的打孩子。她爸爸冲过来死死的抱着我,拼了命的拦着我。后来我老公说我,平时这么弱小身体不好的人,怎么打起孩子像发了疯一样。他说我当时就像是神经病。”


“我现在想想当时的情况,回忆中每一次和孩子起冲突,真的,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只要回到家看到她没有按照我的心意在做事情,脾气一下子就是上来了,大脑一片空白,好像那一刻我已经不再是我。那一刻的我是谁,我也不清楚,现在想想我觉得自己特别可怕。我觉得对不起我的孩子。”


“你和我聊我的成长经历。有一天走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来,我小时候也不去上小学,我不喜欢我父母对我的方式。


父亲总是狠狠的打我,我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像随时都会挨打。我记得那次父亲追着我打,拉着我把我的头按在地上,我绝望的抬起头看远方的天空,心想就这样死了算了,打死我算了,我也不认输。我的母亲不会帮我,让我更加绝望。她会在旁边帮我的爸爸,或者当作没有看到。”


李女士说,当我回想起小时候的那个画面,我好像突然被一盆冷水泼醒,我对我的孩子,就如同我的父亲对我一样。


我真的没有想到,在我养育孩子的时候,我会忘记那些我以为刻骨铭心的回忆。我曾发誓,如果有一天我有孩子,绝对不让她经历我所经历的这一切。而现在我的孩子,竟然在我的手上经历了我童年的伤痛。


“怪不得她总说我有病,让我去看心理医生。”说到这里她已经泪流满面。“现在再想想我的女儿为什么不去上学,她和我小时候一样,她是在无声的反抗,她想让我停下来。”


再见李女士的女儿,孩子很平静。


她说:

“妈妈打我、骂我的时候我很绝望,我不明白为什么她说爱我却要这样对我。尤其是我的小时候,那时候我什么都不懂,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很辛苦。


这段时间,妈妈改变了很多,她哭着和爸爸说的一些话我都听到了,虽然她不想在我面前说。我知道了妈妈小时候的经历,我为她感到伤心。


我终于找到了原因,不是我的妈妈不爱我,而是她有她自己的原因,她没有能力好好爱我。虽然她现在还是有时会瞪我、呵斥我,我也很难过,但是我看到了希望,因为妈妈在努力改变,我愿意等她。我和爸爸都会陪着她。”


图源:pixabay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性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决定一个人一生是否幸福顺遂。


原生家庭指个体出生、成长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通常父母对个体的影响最大、最持久。


人们在未成年前,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必须依赖养育者,认知发展也不完善,缺乏思考的能力。基于生存的本能,孩子会主动适应周围的环境,熟悉和模仿父母的生活和认知模式,久而久之就把早期父母的生活模式无意识地带到了自己成年后的生活中,并且自己还觉得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没有深入的发掘,大多数人很难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产生哪些好的影响和不良的影响。


因此父母要重视本身小时被养育的经验,最好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认真思考分析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底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良影响。


我们要尽量避免自己的孩子继续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这就需要父母正确客观的看待原生家庭的一些特点,并要及时的成长。


父母本身小时被养育的经验,不仅关系到夫妻关系及自己的生活质量,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孩子的一生幸福。


如果父母的原生家庭曾经给自己带来了伤痛,那么父母就要主动反思,必要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较为健康的原生家庭环境。


孩子是上天给我们的礼物,孩子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孩子帮助我们成长,让我们活得更明白。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有的伤痛会因爱而截止。


当我们谈及原生家庭对个体的不良影响,是指在个体童年中来自原生家庭中的创伤经历。这种创伤可能形成不健康的认知与情感模式,影响着个体内在的自我形象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


养育者决定了个体生命初期是否能够安全存活,因此个体幼年时对于养育者是极其依恋的。幼年时的依恋模式对人一生的依恋行为有重大影响。客观上个体年龄增长之后不再需要养育者的保护,但依然会不断寻找这种“安全感”。


在与父母的朝夕相处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对我们的影响不知不觉成为了我们自身的一部分。这种“代际遗传性”,造就了你和父母无法避免的相似性。


所以当我们长大,依恋模式已经内化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在意识上很难感觉到它的存在。


在自身依恋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倾向于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忽视自己所不喜欢的。并在此基础上去预测别人的反应,从而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如果长期被父母粗暴对待,很有可能形成“回避型依恋”,表现为压抑、忽略自己内心的感受、不允许自己表达情感、进而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人际交往中容易感到不稳定、不安全。感觉自己是差劲、低人一等的,对于批评拒绝格外敏感,认为自己是有缺陷的,十分容易羞耻。


对于原生家庭的不良的被养育经历,个体可能会做出以下应对方式。


01

自然而然的认同

比如在专断-拒绝型的养育方式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经历“情感忽视”。


如果他们认同这种养育方式,个体可能会认为自己天生理应被他人拒绝、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自己是不配提要求的。他们坚信此生与爱与好运无缘,倾向于忽视或者曲解他人的友爱信号,更容易感到被排斥、被边缘化。


02

无力的逃避

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有些“怪异”,但是不知所措。为了躲避可能的伤害,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过于紧张警惕,很难开展并维系一段正常或者高质量的亲密关系。往往表现出社交焦虑。


03

走向另一个极端

个体童年时期特别渴望认可、被接纳和爱与善意。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的痛苦来源于这种对于亲密人际关系的渴望。如果没有这样的需求,就不会有相应的痛苦。


因此他们选择成为一个极其独立的人,不靠外力的人。一个不需要别人的人。


他们会维持自己伪装出的强大外在,但是这样的表现可能会让周围的人不舒服。个体再次体会到被排斥的体验,又再一次验证了自己的想法。


图源:pixabay


有没有方法去改变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不良影响呢?


最便捷可靠的方法是找到一个与自己契合的心理咨询师。在专业力量的帮助下实现自身的改变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同理心水平,另一方面提高我们的觉察能力。


同理心是指站在他人的角度,来体会并解读他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否可以深刻的理解自己的情绪,是否可以深刻的理解他人的言行。


觉察能力是基础,我们是否能抽离出来,从第三者的角度看待当下的自己,区分我们体会到情绪,并觉察到当下这种感受背后真实的原因。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去面对创伤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1.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烦恼,写出具体的事情。

比如“工作受人排挤,具体表现为…”、“孩子不听话,具体表现为……”、“不懂人情世故,具体表现为…”


2.写下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并举出事例证据。

比如“我不太讨人喜欢,因为发生过…事情,所以我有这样的想法。”、“我脾气暴躁,因为发生过…事情,所以我有这样的想法。”、“我很难容易群体,因为发生过…事情,所以我有这样的想法。”


3.写下反对以上想法的证据,并举出事例证据。


4. 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烦恼和自我评价体系,找到不一样的思维情感反应方式。


5. 允许自己表达对养育者的不满,并在写下来。


6. 是否能以成人的角度去尝试分析养育者当时的做法。

看到父母的局限性,认识到有些事情是父母的问题,不需要自己为父母背负过错。尝试放下从父母身上习得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应对方式,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系。


7.  列出“不喜欢”清单。

自己做什么事情,或者遇到事情有什么样的反应会让自己讨厌自己。把这个具体清单列出来,再列出对应的“喜欢”清单。当生活中我们遇到类似情况,有助于帮助我们及时暂停,审视自身的应对方式,并尝试使用“喜欢”清单的应对方式。

图源:pixabay


当我们遭遇亲子冲突时,一定要在心中按下“暂停”键,或者是平静之后进行反思。“孩子这么做,我有什么样的感受?”“孩子是真的在否定我吗?/孩子这样做真的意味着这辈子就完蛋了吗?”“孩子有什么需求?”“孩子有表达他的需求吗?我有回应吗?”“我是真的因为这件事情生气吗?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


比如生婆婆/老公的气,但是当时的场景不能对他们发作,借由孩子表达自己的不满,用伤害孩子的方式来惩罚他们?”


找到亲子冲突背后孩子真实的需求,察觉到当时自己真实的情感感受,才能有效的避免类似话题的亲子冲突再次发生。


如何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真实的原因

  • 首先,我们要知道孩子虽然是你生命的延续,但是你和孩子是不同的人。表现为生活再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童年经历、对自我和人生的目标一样等等。

  • 其次,我们要允许这种差异的出现,并且接纳亲人之间存在这样的差异。

  • 最后,就是坐下来好好了解彼此。听听孩子的看法和需求,听听孩子对家庭的建议。


这就需要家长朋友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理念上的比如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方法上的比如共情与有效倾听,非暴力沟通等等。有效的沟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石与桥梁。是我们一生必修的功课。


往期回顾


06

-

2019-03

 原创 | 在你抑郁时,进行锻炼能帮助它减退吗?

07

-

2019-03

 原创 | 初为人父,爸爸对女儿有多重要


周娱菁

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从业7年。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疏导;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矫正;青春期成长问题咨询等。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