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居然“偷”东西,我该狠狠的批评他吗?

周娱菁 怡禾心理 2022-01-18

图源 | pixabay


偷窃之人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偷盗是一种不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幼儿出现“偷窃”行为时,很多家长如临大敌,有的家长惊慌失措,有的家长棍棒伺候 。可是,幼儿的“偷窃”行为与成人世界的偷盗是一回事吗?这个是需要我们首先思考的问题。幼儿“偷窃”,莫慌“喊打”。我们需要谨慎处理。这是因为小孩还处于人格、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对道德的好坏缺乏判断力。偷窃也许是孩子年幼无知的表现,与道德感关系不大。

 

幼儿道德认知是幼儿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这是幼儿将一系列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不断内化的过程。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认为,道德和认知的发展有着不可跳跃的次序,经过一系列可以预测的阶段。

 

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问题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 1.自我中心阶段(无律阶段):2~5岁的儿童基本处于无规则阶段,规则对他们来说,还不具有约束力。

  • 2.权威阶段(他律阶段):6~8岁的孩子对外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这个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判断是根据客观效果,而不是考虑主观动机。

  • 3.可逆性阶段(自律阶段):8~10岁儿童把规则看作是同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 4.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进入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倾向于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科尔伯格在皮亚杰之后提出了三期六段道德发展理论。


1、道德成规前期(3岁至小学低中年级),分成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儿童尚缺乏是非观念。

  •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行为好坏在其结果,为求在行为之后得到奖励,因而遵守规范。


2、道德循规期(自小学高年级开始),分成两个阶段。

  •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好孩子的标准是成人定的,为寻求行为上的认可,遵守好孩子标准规范。

  • 第四阶段:顺从权威取向,服从团体规范,尊重法律权威,判断是非时初具法制观念。


3、道德自律期(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又分成两个阶段。

  • 第五阶段:法制观念取向,尊重法制,相信法律是为了大众利益而制定的,所以大家应遵守是非。

  • 第六阶段:价值观念取向,相信道德法则的普遍价值,认识人性的尊严,凭自己的良知去判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的道德观念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客观过程。我们对孩子道德层面的要求和期待应该遵守孩子道德观发展的客观规律。

图源 | pixabay


孩子出现“偷窃”行为

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缺乏物权意识

有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完全是一种无意识行为,东西带回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放在兜里的。幼儿园里很好看又很好玩的玩具,爱不释手,便毫不在意地把它放进自己的口袋,并带回家去了。幼儿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要去占有,是一个原始的本能反应。我们要去引导孩子行为物权意识。并在生活中去实践。

 

不同的东西属于不同的人,在使用之前需要经过对方的允许。可能我们平时会这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但是有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行为又有矛盾的时候。比如,有时候会碍于面子在孩子不同意的情况下,要求孩子和同伴分享玩具。要求孩子把东西让给年幼的孩子。家里的亲戚来家里,不经过允许随意翻柜子、使用东西。有些家长不尊重孩子隐私,随便进出孩子房间、翻孩子书包,大人之间也不注重各自隐私。这种言行不一致的情况是我们要尽量避免的。


图源 | pixabay


缺乏对金钱的概念

部分家长没有提前教过孩子金钱的概念。孩子眼中金钱和其他物品是一样的。家长放钱比较随意,孩子看到家长从钱包里拿钱,觉得自己也可以拿,就好像拿吃的喝的一样。家长对于家中金钱没有妥善保管,有的孩子拿钱几个月爸妈也发现不了。

 

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对于金钱的好奇与兴趣时,我们就可以尝试引入金钱的概念。6岁左右孩子对钱的概念逐渐清晰,知道钱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时家长要引导孩子的需求,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零用钱计划。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及时调整零用钱的额度,保障孩子对于金钱的掌控和尊严,培养孩子科学的金钱观和理财消费的好习惯,也能降低孩子对金钱的过度渴望。要和孩子一起商讨制定合理的零花钱制度,制定好计划后,坚守原则不可随意执行,直到下一次约定好的评估日期(比如每年生日时)

 

在门诊中,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家长抱怨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没有节制,并因此与孩子产生很多冲突。细问之下,一部分家长内心不允许孩子有零花钱,对于孩子用钱是比较控制的。一部分家长给孩子花钱根据自己的喜好而非孩子的需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买买买。但是孩子喜欢的东西,而不符合自己喜恶(非违背原则)的东西会显得没有兴致(比如衣服的颜色、书包的花色、课外书的选择等),虽然看似给孩子买了很多东西,但是孩子没有体验到对于金钱的掌控感。


图源 | pixabay


吸引他人关注

有的孩子希望表现出自己勇敢、优越于其他同龄人的一面。并通过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大。这些感觉到不知不觉中获得他人的物品,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智谋的有趣的行为,会炫耀自己的“英雄行为”,把偷拿的东西与同伴共享,显示自己的能力和义气。

 

另一部分孩子是感受到缺乏家庭情感关注和温暖,有时会采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故意的破坏行为、和家长说的反着来,有时也包含故意偷窃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希望引起家长的注意和反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更丰富细腻的情感。我们需要动态评估孩子的情感需求。及时引导孩子通过普适的方式展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同伴的认可。同时,也要提醒自己孩子在快速长大,去年的教养方式可能已经不足以满足今年的孩子需求。聆听孩子的心声,灵活的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


惩罚他人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一些挫折。比如在幼儿园、游乐场想玩的玩具被老师或者管理员粗鲁的拒绝。孩子内心感到委屈,产生逆反心理,偷偷把玩具带回家。或者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感到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比如在幼儿园中,感到老师对其他同学的偏袒。在小区玩时,受到其他同伴的欺负和排挤。有可能会把对方喜欢的玩具拿走藏起来或者扔掉。

 

在孩子受到委屈、挫折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识别孩子的需求,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与孩子共情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情绪被人连接和理解。积极与孩子一起,提供建议帮助孩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尽量不要包办)。最后再和孩子总结经验(讲道理)


图源 | pixabay


很多人在年幼的时候都有过“偷窃”的行为。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可能是偷摘别人家的瓜果、玉米、偷鸡等等。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是偷偷拿家里、同学、商店的东西。当我们发现孩子出现这样的行为,先整理自己的情绪,不要一上来给孩子贴上不道德的标签。要冷静温和的询问孩子背后的需求。年龄较小的孩子可能在用言语描述自己感受、表达自身需求的方面能力有限,更需要我们的耐心。整体上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第一次”的处理方式

发现孩子第一次拿别人的东西,不可打骂但需要认真对待。当我们发现孩子存在“偷窃”行为时,我们的感受可能是“震惊”、“不敢相信”、“愤怒”、“极其担忧”、“惊慌失措”、“无法理解”等。这一系列的感受可能导致抚养人的情绪不稳定及暂时丧失冷静思考的能力。在这些情绪感受的作用下,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行为,比如本来是想和孩子交流事情的始末、搞明白原因,但是最后变成了全家一起与孩子对峙、逼迫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索要保证,同时配套的有冰冷的眼神、嘲讽的语气及最后的吼骂,甚至是扇巴掌、要求孩子跪下、踢打、衣架和拖鞋全套伺候等。也就是说最后变为了用惩罚来表达抚养者的复杂情绪,并期望用惩罚来“让孩子长记性,以后不要再做”。惩罚在有些情况下会巩固行为而非消除行为,这与惩罚诱发的恐惧和焦虑有关。惩罚往往会引起对惩罚者和惩罚场所的厌恶。不利于亲子关系及解决问题。因此,在遇到类似问题时,抚养者首先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与相关人了解事情的始末(老师、同学),温和的与孩子了解原因。为孩子引导物权观念、金钱观念。识别孩子的需求,想办法解决真正的问题。


2.勿随意是用道德含义的字眼

儿童的自我形象比较模糊,容易对别人的评价产生认同。如果是用“小偷”、“不诚实”、“偷盗”等字眼刺激、挖苦孩子,孩子会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特点的人。


3.避免“偷窃”行为的诱因

在家中,妥善保管金钱和贵重物品。幼儿园老师及时整理玩具。减少孩子顺手牵羊的机会。家长注意言行帮助孩子形成恰当的价值观。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物欲膨胀,孩子无形中对于物品的关注度会更高,难以抵抗外界五光十色物品的诱感力。


4.坚持民主—权威型的养育方式

尽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确认与父母交流是安全的。这样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烦恼时,更有可能反馈给家长并得到有效帮助。


在育儿的道路上总是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是惊喜,有时是惊吓。在处理问题之前,我们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思路,要相信孩子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我们所不知道的动机和原因。即使孩子无法第一时间向我们描述具体原因,我们也要有信心、有耐心,引导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同时,我们作为家长也要尽量做到用成熟的方式(恰当的言语)去与孩子沟通交流。这是顺利解决成长问题的关键。



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怡禾心理的读者群,请填写以下选项。


往期回顾


15

-

2019-04

 原创 | 孩子遭遇被抢玩具实战篇

18

-

20189-04

 原创 | 想给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奈何竞争太激烈


周娱菁

深圳市福田区慢性病防治院,从业5年。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的药物治疗及心理疏导;儿童青少年情绪问题疏导;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矫正;青春期成长问题咨询等。


END


为大家分享实在又实用的心理学,为你的心灵找到正确的疗愈之路。


怡禾心理重新开放树洞信箱啦,如果你有什么心里话或者心理疑惑,育儿路上遇到的难题,欢迎写信给我们。


怡禾心理每周会有一个心理小问答栏目来回答大家的问题,每个月会邀请资深心理咨询师回复一封读者的来信。


信箱地址:yaehermailbox@163.com   欢迎来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