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尝试过和孩子的行为问题做朋友吗?
张春一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从业10年
图源 | pixabay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送来身边的天使。但很多时候,天使也会淘气地化身为小魔怪。从小到大几乎每天都有各种的行为挑战,经常让家长忍不住火冒三丈,惹得全家鸡飞狗跳,简直是魔丸转世。
情景示例:
妈妈正在打电话,6岁的孩子却在一旁怪叫,还朝妈妈扔东西,试图打扰妈妈。
孩子被妈妈批评了,于是偷偷把妈妈车钥匙藏起来。第二天妈妈要上班发现找不到钥匙,孩子也不说。
孩子在学校破坏了公物,家长也被老师请到了学校。
在孩子有行为问题的当下,很多家长会被生气、恼怒的情绪左右,第一反应可能是责骂、惩罚甚至打孩子,让孩子感到羞耻,希望以此“给他个教训”,让他痛改前非。也许家长的本意是好的,但这样是对孩子采取了拒绝、敌对的态度,由于犯了一个错误,孩子成了“坏”孩子,成人居高临下的施压、逼迫会打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人无完人,大人都经常犯错,更何况是那个懵懵懂懂成长中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限制,孩子对家庭和社会规则还比较陌生,认知和行为能力有限,因此家长需避免按照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责骂惩罚一个犯错的孩子并不能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图源 | pixabay
1
惩罚不是目的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帮助孩子减少这些行为呢?首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纠正孩子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里有两个思维取向:
1. 纯粹是要让孩子为已经发生的事情上付出代价。
2. 希望孩子以后能够成长进步、避免再做同样的行为。
冷静下来想想,多数家长肯定会选择后者——希望孩子成长进步,希望行为问题减少或者不再做就好了。所以,孩子怎么面对它才是孩子要学习的,怎么面对这样的孩子则是家长要学习的。
虽然孩子犯了一个错误,家长需要把“行为”和孩子的“本质”在心里加以区分,简而言之,这个行为是失当的,孩子还是那个好孩子。虽然不当的行为需要纠正,但并不代表孩子在人格或品质是上有所缺失。
和孩子一起来面对问题,和孩子共情,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无条件的爱,指出孩子的不当后,更多的是要教导或示范正确的行为,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孩子做出良好行为或者有进步时充分鼓励和肯定孩子。所以,家长完全可以重新去“定义”孩子的行为。
图源 | pixabay
2
小天使变小恶魔
的几个原因
在家长们获知孩子犯错了,并且决定采取下一步行动之前,请看看专家总结的一些孩子出现这些行为的基本原因:
寻求关注
孩子总是喜欢从大人那里寻求关注。有时即便是消极的关注,孩子也不会介意。例如上面提到的孩子影响妈妈打电话,就是一种寻求关注的表现。
只是一种单纯的模仿
充斥在媒体里的各种信息,包括动画片、动作片,都是孩子的模仿对象。他们有时还无法分别虚拟于现实的差异。
测试自己的极限
家长们也许会告诉孩子什么不能做,而他们又特别想知道做了以后的后果。这就是测试极限的一种行为。因此,家长除了设限,还要告知孩子相应的风险。
缺乏相应的社会技能
例如孩子想去和同龄人一起玩,遭到了拒绝。孩子觉得不乐意 ,就破坏了对方手里的玩具。这就是一种缺乏社会技能的表现。
谋求一种独立感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能掌控的技能也多了起来。有时孩子会用自己的意志去“创造”或“破坏”一些事物,看看后果。例如出去玩的时候,悄悄离开父母走到危险的地方。
需求没得到满足
有时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看似是无理取闹。但可能代表他们有一些实质的生理或心理需求。例如饿了、累了等等。
想感受一下权力
在一个小群体中,一些孩子表现出了领导能力,并且试图运用一些手中的小权力。比如指使其他小朋友干活,甚至给自己带来一些小利益等等。
图源 | pixabay
3
珍惜孩子的各种行为
孩子要学会规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会孩子“这些行为是学习的好机会”是家长给孩子的一份美好的礼物。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给孩子试错的空间,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自己也会犯错,这也是一种勇气,这种不完美的勇气让孩子更有弹性和动力,它赋予孩子一种积极向上和终生学习的思维,在错误中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提升认知和行为能力。一个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去探索世界,和更强大的自信心去发展自我。
把错误当成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知道犯了错不要紧,重要的是要吸取教训、有所长进,这在心理学上属于“纠正型结果”,比责骂惩罚更有积极意义,引导孩子学会正确的方法和行为,让孩子知道他们有能力去纠正自己的行为,促使孩子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这里要分享的是家长面对孩子有一些行为问题时,可以采用的“四部曲原则”:
1. 避免立刻指责
因为家长也许还不清楚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当众指责更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并让其有挫败感。
2.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
如果因为孩子的行为让你很生气,请让自己time-out,可以先离开现在这个环境,等情绪平复了再介入。
3. 透过语言与肢体鼓励孩子
可以拥抱孩子,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背并和他说:“我们都知道这个没做好,我们先看看怎么去处理……”
4. 陪伴孩子检视形成这些行为的的过程
虽然由于不良行为导致了一个结果,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习到是什么的原因,或是各种因素导致了现在这样的结果。领会到什么,未来可以怎么样避免。
图源 | pixabay
案例分享
孩子平时上学一般挺准时的,有一次一周里有两天拖拖拉拉出门,没有坐上校车,他自己很气恼,爸爸当时也有情绪了,深呼吸默念“冷静”三遍之后,决定不开车送他去学校,尽可能语气平和,陪他步行四十分钟走去学校,去到学校也没有早餐吃了。
晚上睡前谈话:今天走路去学校是不是觉得辛苦?去到学校还要被老师批评?“吃一堑长一智”嘛,来,吃了这个堑我们来看看长了什么智。
爸爸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想出了一些改进的具体办法:前晚提前准备第二天的衣物、提前收拾好书包、闹钟提前五分钟、走路快一些。通过交流发现,孩子不只长一智呢,似乎能做到吃一堑长四智呢。
任何的问题,只要变通自己的思维,就能够发现其被利用的价值。下次再碰到孩子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行为,家长先试试改变自己的观念,不断暗示自己:“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是学习的好机会”。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训诫、惩罚和约束的过程。也许,允许孩子犯错,从错误中学习才是更好的教育。
一次次的跌倒和爬起之后,孩子学会了走路和奔跑。
一次次的探讨和鼓励之后,孩子一步步学习成长起来。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