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闽:上海四叶草堂社区花园的实践和探索
本文转自公众号清华同衡规划播报
编者按
8月30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指导,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2019年第四期“UP论坛”,在自然资源部举办。论坛以“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区生活圈”为主题,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社区生活圈的规划理念,交流和分享各地实践经验,探索社区生活圈发展的实施路径。
会议获得来自各地方规划从业者的一致好评,“UP专栏”将陆续分享专家观点,敬请持续关注!
导
读
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魏闽博士以创智农园为例,提出社区花园营造需要融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模式的基本发展思路。社区花园建设实践,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需要充分发挥社区花园促进社区社会活力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发言人:魏闽,博士,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
整理人:许俊丽,上海四叶草堂研究专员
01
上海社区花园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6年12月,我们团队的发起人刘悦来老师在SEA-HI论坛发布2040社区花园的愿景,希望到2040年的时候,在上海能建成2040个社区花园。愿景发出后,大家都很替我们着急,经常询问现在建了几个了。当然现在离2040还差得很远,我们直接参与设计的社区花园是63个,通过培力支持的居民自发营造的大概有500多个。
上面是一些主要社区花园的分布地图。其中有两块是我们自己在运维管理的基地,分别是创智农园和火车菜园;地图外还有很多经过我们培育或影响,由居委或居民主导、自下而上发起的社区花园。我们还通过种子漂流、郁金香计划、萌芽计划等行动,将社区花园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知晓。
在2017年世界城市日上,上海社区花园作为全球七大案例之一入选《上海手册》,并在2018年再度入选专题报告。社区花园案例还入选了《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我们把团队这几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编写了一本《社区花园实践手册》。这本书在2018年8月正式出版发行了。
02
创智农园和魔法门的故事
创智农园是我们自己运维的基地,魔法门是基于创智农园开展社区营造活动的成果,他们也有一些精彩故事。
创智农园很小,只有2000平方米,位于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瑞安集团开发的创智天地片区最西端。右侧是江湾翰林,当时杨浦区房价最贵的小区;左侧是比较老旧的财大小区,中间完全是实体围墙的隔离。
2016年以前这里还是建筑垃圾的堆放地,当时非常偏僻。场地刚刚交付的时候,因为资金非常紧张,我们赤手赤脚上,慢慢开始一棵棵植物的种植。
创智农园就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交融之处。后来绿化慢慢起来了,社区活动也慢慢起来了,花园虽然小,但人越来越多了。转变为承载更多社区活动的场所。
这里所有的活动都贴近自然。小朋友很喜欢在沙坑玩耍,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称之为在“沙坑里长大的一代”。经常在离农园很远的地方还听到孩子们被爸妈带走时的哭喊声。
中间举着一本小红书的就是于海教授,在大家手机的灯光下,带着我们一起朗读他的新书《上海纪事》。夜晚的时候,还能听见泽蛙发出的天籁之音。
再回到2016年魔法门的故事。当时资金非常有限,围墙上是简单的白色涂刷,社区隔阂也非常明显。我们邀请到AECOM一位景观设计师和他的画家朋友,人称超哥,跟孩子们一起在围墙上创作了一扇“魔法门”,想象将来如果魔法门打开,围墙消失之后,社区共融的场景。
种子种下了,我们很努力地一步一步推进实现。我们做了很多在地资源的探索,进行理念宣传。2017年来自同济和北京大学的同学们组成联合工作坊,邀请居民、企业等共同参与,一起探索创智农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018年,我们配合美丽家园建设,深入社区同在地居民一起交流、完善社区规划;我们还多次邀请了社会各界、国内外的一些专家、学者,一起来做在地的工作坊和探索。
这个是当时隔壁财大小区的规划方案,最终确定在最下方的红点处作为魔法门开启的地方,远期上面小红点的地方我们想还可以再开一个门。
历经两年半时间,当时画的魔法门终于被打开了。这个魔法门看上去有点土,但是它没有花政府的一分钱,完全是居委自筹的。门开了以后,每次到那边都有居民拍手称赞,或朝我们点大拇指,这个礼遇在以前做设计工作时从来没有享受过。
来创智农园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隔壁居民拿着自己家里的食物到创智农园来分享,这些阿姨们穿得漂漂亮亮的,在这里来共享晚餐,共同唱歌、跳舞,非常开心。以前从隔壁小区走过来,腿长一点,15分钟,腿短一点要20分钟。门开之后才有可能端着菜到创智农园来分享,不然估计菜都凉了,或者盘子也摔了。
03
四叶草堂发展计划
今年我们工作重点,是想探索通过组织由居民、设计师等共同参与的在地共创小组来推进社区规划的实施。睦邻门虽然已经打开,但是长长的围墙还在。我们通过支持和培育在地的力量,一同推进城市的微更新和微改造。我们想进一步推进墙的消融,或者真正消融人和人之间的心墙,促进人和人之间的睦邻。我们跟社区居民一起开四方百脑会,营造一个能够聚力的睦邻圈。
由创智农园、睦邻墙向外延伸,我们在周边地区甚至更大的范围试图展开可参与的绿色空间调研和规划行动。虽然资源非常有限,势单力薄,我们仍旧想要了解,例如在整个五角场街道区域,有多少力量愿意参与到社区花园这样的绿色空间,他们愿意管理运维吗?有哪些资源?这些在地化的力量对于公共空间是怎样的看法?此外,从空间上,我们怎么整合更大尺度的生态廊道、生态板块,共同融合成可参与的绿色空间网络?
04
社区营造实践经验分享
我们在社区营造实践中主要有三点探索,包括社区花园模式,社区花园生活和社区花园生态。
第一点,社区花园模式。
我们希望以社区花园这样的一个空间为载体,融合多方的力量,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等,共同创造一个共治的局面。作为社会组织,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存在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离开。我们畅想在不久的未来,四叶草堂可以扶持出更多的在地力量,融合政府、企业、志愿者、社区居民和组织等多种资源,最终发展成为属于创智农园的真正在地化社会组织,用当地的力量管理这个社区花园,并且更好地服务周边社区。我们也在总结一些培训、教育的方法,从前期认知的引导、组织的培训,到后期是否能够自发运维这样的空间,做更好的社区培力和赋能。
第二点,社区花园生活。
在社区花园这个平台上,我们可以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年春天都会在创智农园举办一场社区花园节,到今年为止已经做了三届。2017年,一开始完全是用草根的方式,邀请了一些业内朋友来共建支持;今年我们邀请了街道、居委和更多在地居民一起参与,取名社区花园节暨睦邻节;创智天地企业等也都表达了一起参与共创共建的意愿,相信明年还会有更多力量参与。
新华社也对社区花园节进行了报道。今年的主题是文化,我们选了和居民一起搭建的诗经花园作为主要载体。这是大家在诗经花园里面学习、吟唱,穿着汉服唱“桃之夭夭”的场景。
我们还不定期举办“方寸地”市集活动,将食品嫁接在社区花园的平台上。我们联合上海周边的友善小农来到农园摆市集,连接了消费者和生产者,大家一起探讨食品安全的问题。
社区自发组织的夏令营到今年也举办了两届。这完全是由爸爸妈妈们主导、孩子们一同参与策划组织的。四叶草堂在里面只是一个促成和支持者的角色。
这是社区厨房的场景,大家各自端着自己的拿手菜聚餐,我一直觉得别人家的饭比较香。我们还会举办一些学术沙龙,不定期请一些专家和学者,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各种社区营造的经验和问题。
图片中间这位是来自中国台湾的潘富俊教授,号称植物文学第一人。他在跟大家讲解诗经花园的场景。诗经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源泉,我们尽力在一个小小的社区花园里面去还原2500年前的植物,通过植物传承文化。在诗经花园中,我们让孩子们一起打理,参加完活动以后分享各自的自然笔记,包括在花园里出现的一些鸟类。
我们在2016年就开始做垃圾分类。孩子们一起参与,把厨余垃圾转化成有机肥,再重新用于社区花园。
在魔都这方小小农园里,我们还开辟了一小片稻田。这是一场收水稻的活动,小孩子在这样的活动当中有很多灵感。这是10岁小孩子自己写的诗,她说“凡事看上去很小,但它却在这个星球上,小小的院子里发生”。我们希望社区生活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场景。
最后一点,社区花园生态。
一个社区花园,小小的几十平、几百平、几千平都谈不上生态,但是如果我们有几百个,几千个,甚至上万个,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聊聊社区花园生态。放眼全球,绝大多数生物多样性研究热点都会在我们人类的聚集区,也就是大都市。我们可以重新去探讨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重新探讨生境的三要素:食源、水源和庇护所以及其间的关系。
2017年11月,我们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举办了签约仪式,双方一起合作共同促进社区花园生境发展。我们一直践行朴门永续设计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展开社区花园实践的一个理论基础。在我们的另外一处基地火车菜园,位于城市快速道路和铁轨的交集处,原先堆满了各种垃圾,生态基底非常糟糕,经过我们三年的持续培育和改良,通过检测发现火车菜园的土壤已经达到了有机种植标准。我们会觉得这样糟糕的情况也能够有很好的改善,其它地块有更大的可能性。
2018年9月,我们在火车菜园和创智农园做了物种调研。火车菜园大概4000平方米,当时发现173种植物,其中乡土植物52种,32种动物。创智农园2000平方米,当时发现植物142种,其中乡土植物30种,动物21种。左边图片展现的是一种乡土植物益母草。还有很多美丽的昆虫,中间是一只身残志坚的斐豹蛱蝶,它的翅膀可能被鸟啄掉了,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故事鼓励小朋友。右边是一只白头鹎(bēi),它正在啄食蓝莓。后来发现,小朋友在社区花园里面会有更多分享的观念,比如我们种蓝莓、种水稻、种小麦,他们都会说,没关系,给鸟分享一点,人和动物可以共享。
哺乳动物我们在火车菜园发现了两种。左边的那个是去年发现的黄鼬,图中是一个小宝宝;右边是今年发现的刺猬,也是小宝宝,刺猬是对农药非常敏感的哺乳动物,我们非常欣喜,说明这个地方的水土变得更加好了。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园区、在街区、在学校、在住区、在屋顶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社区花园。
专家简介
魏闽
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副理事长,朴门永续设计专业认证教师,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近年来和团队一起倡导都市空间更新与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与渗透,整合建筑、景观、农业、生态等跨学科内容,在上海协助不同类型社区设计营造管理运维了几十个在地化的社区花园、公园、校园与农场等社区内生参与性的空间场所,培力赋能数百个迷你社区花园,案例多次入选《上海手册》和长三角、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优秀案例。研究与实践目标是以这些空间为基础载体,促成社会多方参与的和谐社区生活,加速城乡生境修补和文化复兴。
UP专栏
相关阅读:
编辑/排版|余婷婷
封面图/图片|UP论坛
供稿|清华同衡 详细规划二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