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旅程 | 财务自由实证 #29
为了能够更加透明、中立地证实普通人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从 2019 年开始我决定公开自己的财务进度,成为这个系列内容——财务自由实证。
这个阶段的目标——工资理财实现财务自由。不追求大富大贵,但求能够不再纠结生计这些琐碎问题,在重大选择面前获得更多的人生选项,不再瞻前顾后。
有兴趣参考这个实证的朋友建议先看看之前的引导篇,制定你自己的财务自由计划、和我一起财务自由。这里还有两个资源对于大家理解实证会有很大帮助。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 30 岁前积累 500 万人民币金融资产, 根据资本市场的历史收益情况,这笔钱对我来说大致可以每年产生 50 万的“睡后收入”,足够支撑我选择自己想要但收入也许没那么稳定的理想生活。(大家可以参考我的思考和感悟,但不一定要参考“我”的目标,找到“你”的目标)
新的开始
今天是个比较特别的日子,正正好 4 年前,2017 年 8 月 5 日,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学。那天我在公众号写下了第一篇当时看来的狂想——十年时间足够你财务自由
每个人都有实现财务自由的能力,只是因为没想到或没行动,追寻财务自由需要新的价值观和理财体系。
而 4 年后今天这篇,又正正好是公众号写下的第 600 篇推送 👇 之前是 599
而我又刚好是在这个月之前,终于彻底理清了财务自由被动收入与工作收入的关系——“我 将 自 由”。
这一堆巧合甚至让我有点怀疑不是我找到了财务自由,而是冥冥中财务自由找到了我,借由我的文字,把自己展示在大家面前。
……
我的实证要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虽然距离当初 500 万的数字目标还有一步之遥,但财务自由路上不断的思考和探索也让我发现理想生活并用不上这么多钱,自由达成了、房子买完了、消费玩乐也没耽误,结果发现需要的钱还不到当初构想的一半。
也算是自己验证了一下两年前的思考吧,“财务自由所需本金比你想得少”:
在这条路上研究得越多,越发现这么一个让人有点开心的事实,财务自由所需本金其实比预估的还要少。
工作日享受午餐,比晚餐和周末便宜得多。
非上下班高峰的交通费比高峰时段便宜得多。
非节假日旅行的开销比节假日便宜得多。
非一线城市的房价也比一线城市便宜得多。
贵的可能不是自由,而是上班,所以不要带着工薪思维的局限来设置财务自由的目标。
所以在财务上已经完成了当初的构想,而且还加上了足够强韧的安全边际。
但毕竟 500 万对我来说是个很有意义的数字,我还是会持续跟踪到里程碑达成的那一刻。这是最新的实证数据:
数据截止到上个月月末,赶上大跌账户回撤了一些,从 95.1% 的完成度掉到 91.9%。不过也还好,投资涨涨跌跌本就正常(投资收益的记录工具说明戳这里~)
投资上我没有什么变化,继续躺赚,持仓相比上个月变化忽略不计 👇
……
过去这四年,我回答过很多问题,也用实践验证过不少猜想。
写过如何投资、如何攒钱、如何提高生产力、如何规划财务自由、如何买房,甚至还写过如何吵架
但有个问题是我一直特别希望验证、经常被质疑、但条件限制又没法实践——
理论上钱永远花不完的财务自由,现实中到底能不能做到?
现在终于可以开始用生活验证这个问题了。
刚开始我发现这个问题比以为的要复杂得多:
账户有投资收益、也有工作收入,咋区分账户的变化是来自投资还是工作,怎么区分花的钱究竟从何而来?
我相信自己的本金一定会越来越多,再加上通胀的影响,开销一定也会上涨,那应该怎么根据通胀做预算?
而且光看通胀还不够,还得考虑 GDP。因为生活水平的进步速度如果落后于平均水平,也就是 GDP 增速(≈ 大家的加薪速度),我们还是可能焦虑。这也是为啥通胀不高,但房价却越来越贵的原因。
仿佛细节问题无穷无尽……
纠结了好久,后来可算是想明白了,不用陷入细节,回到原点思考。财务自由的目标其实就一句话——被动收入累计赚的钱超过家庭累计花的钱。所以只要统计两个数据就够了:
累计被动收入;
累计家庭开销。
而收入变化、通货膨胀、GDP 这些数字最后都会反应到这两个数字中。关注别人家的通胀、别人家的收入变化,不如全心全意关注自己的生活。
之前两年多的财务自由实证中,我用具体的数字验证了「工资储蓄 + 躺赚理财」加速积累财务自由本金的思路。
现在新的开始,我会加上两项,开始跟踪累积投资收益和累积家庭开支的变化,以此来验证——理论上钱永远花不完的财务自由,现实中应该如何落地,可能会遇上哪些挑战。
也希望大伙能多提一些自己想知道、却还没找到答案的问题,帮我补全一下没有考虑到的角度。
一转眼四年过去了,下 N 个四年,继续一路同行~
财务自由:我的财务自由实证之路
投资实盘:十年之约,躺赚不难
抵御风险:7 月保险方案参考
干货汇总:一文打包三年干货(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