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再买一点

也谈钱 也谈钱
2024-11-01

上周和上上周,我对投资账户做了下再平衡,再买了些 A 股投资

这些年很多小伙伴开始意识到大类资产配置的价值,但我发现貌似大家关注的主要还是投向哪类资产、比例多少、如何分散。资产配置中同样重要的一环———再平衡——了解并执行的人要少得多。

之前在有知有行科普再平衡的文章下,也有用户留言说,还从没做过再平衡(《再平衡 vs 不做再平衡,差距有多大》https://youzhiyouxing.cn/n/materials/1520 这篇科普也给大家推荐一下)

其实再平衡也不复杂,举个例子:

假设我们计划在资产配置中投资一半 A 股、一半美股。那么经历过 2023、2024 年,我们投资中 A 股现在的比例一定会跌到 50% 以下,美股则高于一半。

如果这时我们资产配置的目标依然是 50%,就可以进行再平衡——卖出部分美股、买入 A 股,让比例回到一半一半这个目标。

有知有行海外长钱统计过一个数据。A 股万得全 A 过去的年化收益 9.5%,美股标普 500 的年化收益率是 9.94%。但配置 70% A 股 + 30% 美股并坚持再平衡,比单独持有哪一类资产的收益都高,达到 10.98%。要承受的波动也比 A 股小 👇

数据虽然如此,但放在现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不会做再平衡。哪怕有清晰的资产配置目标、知道再平衡这回事儿,但再平衡总会要求我们逆市操作,还是挺反人性的——卖出一路上涨的美股,买入跌得怀疑人生的 A 股。

其实不止我们,专业机构投资者在面对历史性大跌时也一样。大卫·斯文森在《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中分享过美股 80 年代崩盘期间的数据,当时道琼斯指数一天就跌了 22.6%。之前一直坚持再平衡的捐赠基金,纷纷停止操作,反而错过了再平衡能带来最佳收益的时期:

1987 年 6 月股灾发生前不久,普通的捐赠基金中国内股票的配置比例稍高于55%,债券和现金的配置比例大约为37%……捐赠基金的投资者采取了再平衡操作,抵消了市场价格变动对组合中资产配置比例的影响。

……(但)从 1987 年 6 月到 1988 年 6 月,股票的配置比例从 55.3% 下降到 49.1%,跌幅超过股市本身的下跌幅度。与此同时,固定收益类证券的配置比例从36.7% 上升到 41.9%,涨幅超过债券市场本身的上涨幅度。回过头来看,当时这些捐赠基金事实上都高买低卖了。

……

可能即便这么说还是会有很多人不同意,觉得「这次不一样」。那我们不妨就假设,就算 A 股未来都不会好了。即便如此,资产配置、再平衡短期看起来是在买垃圾,长期看却是在提供一种保护

一笔彻底的烂投资其实反而不坑人,因为人人都知道 ta 烂,避之不及。坑人的,总是当时看起来好,然后变差的。

如果 A 股真是垃圾,那你当初为啥买,你又不傻。还不是因为 A 股曾经看起来好过。那么问题来了,作为投资者,就算你能远离 A 股,你怎么知道自己在买入的下一笔投资不会也由「好」变「坏」呢?

再平衡看似不断买入「不好的资产」,实则在帮我们控制节奏。

重点在于:一笔投资我们会持有,一定是因为当初看好。那么当这笔投资刚刚开始下跌时,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抄底」。比如 22 年中概下跌,有的小伙伴不停抄底中概,结果回头一看,中概已经买到了 50% 多的重仓。

如果用再平衡的方式来加仓,设置一个中概的目标比例,比如说 15%(非投资建议),然后持续再平衡,就会有节制得多,基本不会改变实际仓位。

我们改变不了过去,所以更重要的还是可以从上一段经历中学到什么,下一次更好保护自己。

而且再平衡还有两个附带效果:

  1. 无限子弹:不管跌多少,你永远可以再平衡、可以加仓,不用担心真到底部没有子弹了。

  2. 赚到波动的钱:再平衡以后遇到遇到市场反弹,下次再平衡就能实现类似止盈的效果。

这两个特点加一起,也是我认为再平衡最有价值的地方。可以帮我们把意外变成机会,意外越大、机会越大。

如果 A 股不是垃圾,下跌只是暂时的呢?

没有再平衡,先跌 30% 再涨回来,也只是刚好回本。过程无比糟心,却什么也没得到(如果不考虑学到各种经验教训的话)。

但持续再平衡,市场涨回来以前,我们的账户就已经正收益了。而且持仓越分散,再平衡带来的加成效果越显著。

资产配置+再平衡,面对美股 08 年崩盘,会更快回归正收益

再加上再平衡的无限子弹效果,基本不用担心机会来了抓不住。面对下跌,心态就会平稳得多,而且也会赚到钱。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也谈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