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购买体验

也谈钱 也谈钱
2024-11-01
曾经和一个比我早 10 年开始财务自由计划的前辈聊天,他的经历特别有意思。

先是实现财务自由,退休了。刚开始特别爽,但玩了小半年发现,当初觉得「只要不用上班,就可以一直玩下去」的事儿,都开始变得无趣,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当初这个观察「身边很多财务自由的人,要么回去上班了,要么抑郁了」也是他分享给我的。

所以作为权宜之计,他又回去上班了。但也知道上班并非长久之计,只是做个过渡,帮自己维持状态、有能量去寻找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儿。

后来再过了几年,他终于准备好了,再次退休,持续至今。现在时不时听他说带着老婆孩子,去某个喜欢的城市 1、2 个月深度游。

他在这段经历中的一个洞察对我特别有启发——无聊 vs 没有价值感,这其实是两码事儿,我们却常常混为一谈:

  • 解决无聊、获得快乐的方法有很多,购买体验、出去玩、学新东西等等,都可以;

  • 但能够带来价值感的方法却少得多,而且因人而异(那位退休后确诊抑郁的朋友,怎么做都不见好。后来回去上班,抑郁很快就好了 😂)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无聊」,实际上是价值感缺失。但我们却在用应对无聊的方式,所以总是找不到答案

……

Just Keep Buying 这本书里也有一段探讨——关注满足感(价值感)最大化,而不是快乐最大化——我就又想起了这段聊天,觉得很有共鸣。

我们可以购买快乐,但这未必能带来长久满足。相反,跑马拉松过程未必快乐,但事后却可能很满足。

能带来快乐的几种花钱方式:购买体验、偶尔犒劳自己、购买时间、为他人花钱、先付钱再享受(比如自助餐。同理,想要更多快乐就不要分期买东西,先攒钱再购买)。这些都能带来更多快乐,如果是无聊了,这些方法都会很有帮助。

但满足感需要的则是另外三大要素,甚至有两条和购买快乐都是相反的

1、自主,自我主导。相比于获得快乐,获得满足感的方式更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我想做什么」,不是别人觉得我应该做什么。

Ramit Sethi 与 Netflix 合作的纪录片《致富攻略》,里面有句话我特别喜欢:

富裕应该是自由的,做你自己想做的事儿。不是好莱坞式的“富裕”,那只是别人觉得你应该做的事儿。

别人觉得你应该开好车、住大房子,但你在意的可能只是,能不能每天亲自接孩子放学。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财务自由之前过得不快乐,自由以后大体还是如此。

2、专精,改进技能

学习新东西、新领域会让人快乐,但获得满足感却要精进已有的技能。

寻找爱好有时候也是这样。爱好不总是因为喜欢才做得好,也可能是因为做到好才喜欢。如果一件事儿我们总能做得比别人更好,正反馈就会让我们越来越喜欢这件事儿,也因此更容易获得经济回报。

3、目标,连接到比自我更宏大的东西上

《基业长青》说,伟大的企业都有利润之上的追求。比如 iPhone 应该是对盲人最友好的手机,即便开发这个功能带来的营收不大,但开发这个功能的团队,应该很满足。

写作,大家看到的是一篇篇内容。但对于大家愿意长期关注的内容来说,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内容之上那条看不见的主线。

《幸福的方法》也说,不那么幸福的建筑工人看到的是「我在砌墙」,幸福的建筑工人想的是「我在建造摩天大厦」。

甚至有时候同一笔消费连接的目标不同,感受也会不同。换个角度看,工作忙碌间歇的那杯咖啡,满足感可能才是最高的,也是最值得花钱的。

……

而且我还发现一个细节

  • 获得快乐,购买体验、购买时间、帮助他人,都是可以花钱解决的;

  • 但获得满足感的方式,最需要的却不是钱,甚至还可能反过来赚钱。

这又从一个角度解释了——获得自由,靠的不是堆砌金钱的数量,不要试图用花钱来逃避真正解决问题

很多人在自由之后会遭遇「意义感危机」,有没有可能也是搞混了快乐和满足的区别?

如果 快乐 ≠ 幸福,那么更接近幸福的方式,就不是购买体验,而是找到让自己感到满足、感到价值的事,然后把(少得多的)钱花在这些让自己觉得满足的事情上。它们需要的是自主、专精和目标。

PS:后面几天不一定有更新,就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也谈钱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